第一篇:“男童坠井身亡”作文立意解析及行文示范
“男童坠井身亡”作文立意解析及行文示范
(成都市2017届“一诊”作文立意)
一、【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3岁男孩明明在京旺建材城门口踢球时,不幸坠入一口深95米、直径42厘米的空调井中。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
②2016年11月6日,保定6岁男童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跌落40米深的枯井中。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物品,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2016年11月10日夜间,坠井男童被发现,奇迹却没有发生,孩子不幸已无生命体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思维点拨】
1、这是一个多材料作文。命题者要求考生以两则消息为作文材料,谈谈自己的思考。材料紧扣时事热点,充分体现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的基本命题思想,突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2、对于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采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分析方法。本次作文的两则材料,主要相同点是:“深井吞噬了小孩生命”;主要不同点是:一个小孩被“就地掩埋”,一个小孩被“联手救援”。
3、考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同”和“不同”处发问:①为什么“深井悲剧”还在频频上演?谁该为此“买单”?②为什么同为“坠井”,“待遇”却不同(一个就地掩埋,一个联手救援)?③我们该如何来呵护孩子的生命,让悲剧不再发生?④当被救孩子已无生命体征时,这场救援是否算是“失败”,甚至“没有意义”?⑤拿什么来抚慰这两个“不幸”的家庭?„„
按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共同的核心材料面对孩子坠井这个事实,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采取营救。材料的差异在于,材料一政府营救不彻底,也没民间力量的参与,材料二不仅政府积极营救,而且汇聚了民间力量。
审题的误区,考生只抓一个材料,要么着力于材料一,要么着力于材料二。得出《井盖到哪里去了》《团结就是力量》《爱心汇聚力量》《谁偷走了井盖》等立意,这些立意都存在问题,有的算合题,不是最佳立意。
实际上,两则材料都在讲营救孩子,但材料一隐含着政府在施救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因代价太大,就地掩埋孩子,施救不彻底,着眼于代价,将物的价值置于首位。而材料二,政府和民间力量一道彻底施救,将人的价值置于首位。
所以,本次作文的比较好的立意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生命利益至上》《人的生命大于天》等。
二、【立意分析】(1)审题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首先两则材料大同小异,性质相同,可以抓主要的,求同存异。同:儿童不幸坠井,虽救援终身亡。
异:前者孩子强调坠井身亡,后者强调救援感天动地。(2)立意 A、思考点
a儿童坠井,生命虽然没有能挽救,但不惜代价的救援,表现了社会对生命的重视和温情。b儿童坠井身亡,谁之过?
c救援坠井儿童的感动背后的痛思。B、立意
a、生命至高无上,救援彰显温暖
b、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宁可平安而不需感动 c、预防先行,救援及至——让儿童有保障地平安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可能存在审题的误区,只抓一个材料,要么着力于材料一,要么着力于材料二。得出《井盖到哪里去了》《团结就是力量》《爱心汇聚力量》《谁偷走了井盖》等立意,这些立意都存在问题,有的算合题,不是最佳立意。
实际上,两则材料都在讲营救孩子,但材料一隐含着政府在施救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因代价太大,就地掩埋孩子,施救不彻底,着眼于代价,将物的价值置于首位。而材料二,政府和民间力量一道彻底施救,将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所以,本次作文的比较好的立意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生命利益至上》《人的生命大于天》等。
三、教师下水作文
预防先行 救援及至
——儿童如何平安成长
翟晓周/文
(1)纲:引+评议+提
两个天真可爱的幼小儿童不慎坠井,虽经救援却都身亡,这是何等的不幸!读来既感动于救援的热诚与大爱,更难过于孩子的逝去与家庭的不幸。掩卷沉思:娇嫩的儿童之花为何如此容易凋零?儿童如何才能平安成长?(2)退:引+评议+结+挖
或许我们会叹息对命名救援的不彻底,甚至认为当事者的冷漠,相比之下,更加感动并赞美对聪聪的大救援——的确,上百台挖掘机、无数的人、无数的物资涌向枯井旁,人们几天几夜不息地施救,这是何等壮观,何等的大爱!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因为这体现了人们的同情心和对希望的支持。
(斜体加下划线的文字为细化阐释。)(3)进1:提+引+评析+结
然而,如果这样的同情和救援能挽回聪聪明明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倒可以全力这样做。可现实是,花朵凋零,生命逝去。我们在同情和赞美之后,更应该做的是思考儿童夭亡的真正原因,为更多的儿童能平安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4)进2:引+评析+挖+结
聪聪和明明坠井夭亡,一定让家长心碎和后悔,因为自己没有监护和照看好孩子,自己有过错呀!同时也会责怪这井的主人或者打井者,为什么不树立警示标志不设立安全防护的设施设备?甚至还会问问政府,是怎么监管这些“井”的,是如何做儿童安全工作的?因此,一深思就会明白,两个孩子看似偶然坠井身亡的背后有着众多必然的原因:在儿童平安成长的问题上,政府的宣传与监管未落实到位;相关直接责任方安全防范意识淡漠,家长的侥幸心理与监护不到位„„
(斜体加下划线的文字可以省略。)(5)转(过渡。2-4为评事,6-7为论理。)
除了追因问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孩子真正能够平安地成长。(6)联:提+引+析+联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聪明明夭亡令人心痛,但我们必须以此为戒,因为还有无数活蹦乱跳的“聪聪明明们”都需要平安健康成长,而吃“生命”的也不只这枯井和电梯井,还有无数吃“生命”的电梯、池塘河流,火与电,往来的车辆„„(7)建:提+建
因此为了所有儿童的平安,为了所有家庭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来,搞好安全工作的宣传和落实;相关的“井”的主人们要提高认识,排除安全隐患;所有的家长不要心存侥幸,切实尽到监护的责任,这是预防先行。但是现实中依然免不了会有突发的灾难会危及儿童平安,这个时候,那感动人心的无私救援就更有意义了,这就是救援及至。(8)结:总结+提
愿聪聪明明能够因此而安息,所有的孩子能够平安成长,因为我们可以做到: 预防先行,救援及至!
四、其他文章:
大批挖掘机救男童,行动远胜于说风凉话
11月6日上午,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不慎掉落到约40米深的枯井。11月9日凌晨,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素杰在救援现场称,有500名救援人员及140余台车辆在现场。其中一些人员和车辆来自邻县。救援行动接受社会捐款超过10万元人民币,社会各界捐赠食物、生活用品、药品等物资2400多件,捐助柴油13吨。
类似的“全民救援”行动确实不多见,因为一起男童不慎落井的意外,当地部门动用大批挖掘机救人,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是噱头。热议可以,但请带着善意。人命关天,不计代价的救援才能彰显大爱。
少数围观者持有的“值不值”的论调,是缺乏人道关怀的。不管是不是噱头,救人是最基本的人道考量。挖掘机昼夜不停地工作,正是基于最原始的善心。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众多社会资源的同时联动——媒体、消防部门、宣传部门、普通民众……都在全力付出,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救援行动都不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旁观者没有必要深究是否有炒作之嫌,救援行动能否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舆论场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但凡有爱心范本或者文明事例出现,总有质疑者站出来。不可否认,剖析真相确实需要质疑。不过,相比质疑,更重要的是善意的解读。解读某个事件,首先需要以严密的逻辑理性评价,避免陷入习惯性批判。
基于个人主观的认知经验,很多人容易将“80多台挖掘机救人”视为小题大作。可若放在实际情境中,人的生命是无法用价值论衡量的。相比于看热闹说风凉话,实际行动才更具价值。在意外和灾难中,个人所体验到的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才让救援显得如此重要。灾难无情人有情,绝非简单的煽情。
深井救人 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11月10日深夜11点多,长达107小时的生死救援,走到了终点,奇迹并没有发生。深井之下的小聪聪被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但是,这场规模浩大的救援是“失败”,乃至是“没有意义”的吗?当然不是。
救上来的是冰冷的遗体,却给了无数生者希望——相信今后我们的生命也将如此被严肃对待,我们对社会的期待和信任在潜滋暗长。
这四五天来,100台重型机械奋力施工,在现场挖开了纵横一公里的巨型深坑,宛如一座露天煤矿;当地官员、消防战士以及各地赶来的志愿者,近千人挥汗如雨,甚至冒着塌方的危险,进行人工挖掘;当地村民、企业家各尽其力,慷慨解囊,救援过程中仅接受的鸡蛋就多达2200斤,方便面多达2100箱……更不必说,数以亿计的网友在屏幕前为孩子祈祷。
救援历程是漫长和曲折的,在救援进入最后阶段,却仍没有在井底发现孩子时,曾经有人疑问:整个事件是不是一次乌龙事件,乃至恶作剧?进而开始怀疑,花费这么大精力、财力去救一个“普通孩子”,是否值得?
要说明的是,孩子失踪之后,在生命探测仪等仪器对井里进行探测,“仅发现孩子玩具,没有探测到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在明知道40米深井的开挖工程量极大的情况下,蠡县当地政府还是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河北蠡县,这座县城,是值得致敬的。何谓生命无价?这就是!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条生命都该被严肃对待,哪怕平时看起来是如此卑微。这次救援事件无疑树立了一个生命的标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该放弃。这是对危难中的公民的承诺,也是对每个公民的承诺;因为有了这种庄严承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我们对未来才会更有美好的预期。
“吃人”的机井到底谁负责
这些天,河北保定那个坠井的6岁男孩的命运牵动了很多善良的心。这个孩子是那么无辜,却是如此不幸,不过是和自己的父亲去菜地摘几棵白菜,就和死神发生了交集。没有天灾,也没有什么不可救治的疾病,仅仅是因为那个早就令人诟病的小小机井。
尽管从政府到民间,围绕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展开了一场爱心大救援,动用了上百辆车辆,500多人参与进了救援的队伍,其过程闪现了很多人性的光辉,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可惜,死神没有因此退却,这个无辜而幼小的生命,依然是静静的走了,留下他曾经的玩具,诉说着他在人间曾有的快乐。
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比面对如此无辜的生命猝然而去,更加令人悲痛的事情吗?更何况,这样的悲剧本有一千个理由可以避免,比如,当天留在家里,或者脚下的步点稍微偏那么一点,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变得完全不同,现在或许还能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欢快的撒娇。
但命运不能假设,尽管这不是机井第一次杀人,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悲剧在一个最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降临。
井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的使命绝不该是用来吃人的,他本是人类探索地下资源的最有效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获得地下的水源,现在的很多公共设施,因为穿梭于地下,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操作井,方便人们维修。如今遍布于很多农村的机井,也是传统水井的换代,只是因为用水泵抽水,所以井口就主要围绕水泵而定,多为30公分左右,但就是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数字,成为吞噬孩子无解的陷阱。
因为这样的一个井口,恰好可以陷落一个孩子,却让成人无法进入,这就意味着,孩子一旦跌入,就基本没有获救的机会,因为具有救援能力的成年人要么根本进不去,要么勉强塞进去后也没有任何实施救援的活动空间,唯一可行的救援方法就是在旁边再打一个井,从侧面穿进去,但脆弱的生命经不起这样的时间成本。
这就带来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废弃的机井,其结构本来是如此不利于救援,在其废弃以后为什么不能就地掩埋呢,既然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为什么不能归于其原来的样子呢,在自己的身后留下如此危险的一个尾巴,仅从做人的角度是不是就非常不道德呢?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近年来机井吃人的事屡屡上演,舆论一再看到救援的感天动地,但是在救援失败之后,反思和问责却总是看不到。对于机井的管理,很多地方政府有规定,要求“一人一井”,每个井都要有人员管理。但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安全防范,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机井废弃之后,到底由谁来善后?这些本该责任到人的管理,现实却总是太过含糊。
一再上演的悲剧,说明基层的社会治理太过粗放。不能总是以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敲响警钟,地方政府不能陶醉于积极救援所收获的赞美,而是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于机井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把废弃的机井统一填满处理,对有安全隐患的机井补上安全措施。这是对那个不幸孩子的最好告慰。
第二篇:作文教学应落实立意与行文
作文教学应落实立意与行文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怎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教学更为切实可行?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落实两点任务,一为立意,大处着眼;二是行文,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写作,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的要领,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从容应对作文写作的考察。
一、大处着眼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慢慢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如作文材料: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
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
有根的,又岂止是树……
在立意时指导学生尽量的深入考虑,有个人上升及国家,如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尽量避免父母是自己的根,在立意时放远眼光,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堂。
二、小处落笔
高度达到以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1.表明观点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如“特色”话题
蒙古包,轱辘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也确实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但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方的风情,演绎着和谐多姿的中华文化。
――张甜《多方特色》
再如“我心有主”话题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高圣益《我心有主》
2.联系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基本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3.内容充实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在写作时不能一味抒情,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写作中,学生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几件事,一会而都讲“风度”,一会儿有具有“破碎的美丽”,让人看后大跌眼镜。以此反思作文写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
如“特色”话题中,可用材料有:
季羡林:“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东西的愿望,也写不出。但非要动笔,则写出的东西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阮籍、嵇康个性的张扬,行为的狂放不羁――个性人生
唐伯虎《骑驴思归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加索的几何画派――艺术解读人生
城市布局――地域特色
较为新颖材料有:
法国人对法语的捍卫,中国人宾馆中英语汉语混杂――民族特色消逝
阳光的特色――诗意地栖息
4.条理清晰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涉及到单篇都有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强调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中将其作为内容之一,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请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的设置。
5.书写规范
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阅读者一个好的印象,让作文处处体现写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三篇:作文:中考作文立意失误解析
作文:中考作文立意失误解析
作文:中考作文立意失误解析
近年,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时尚,给考生张扬个性和才情提供了舞台,但一些同学任意而为,误闯“红灯”,乱踩底线,结果造成作文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那么,中考作文立意出现失误的原因有哪些?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主旨要鲜明,盲目模糊不可取
文章的主旨可以直白显现,也可以含蓄表达,但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一目了然,决不能态度模糊,让人如雾里看花。2008年,有些考生的文章立意不集中在一个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使得已确立的主旨不能贯穿始终,读者也理不出头绪。如2008年湖北武汉的中考作文是材料作文《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少考生选取了两三则素材,有的素材凸现的主题是“一句话催我醒悟”,有的是“一句话给我前进的勇气”,有的是“一句话给我温馨浪漫”……究竟突出“一句话”的什么作用,读来模糊不清。再如2008年湖北荆州的中考作文《为了心中的》,文章一开始点明奶奶对“我的希望依旧”,宕开笔锋,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奶奶给“我”的爱:把饭桌上最好的位置给“我”,给“我”做好吃的,并由此回忆起奶奶对“我”种种的爱,点面结合,内容丰富。但文章的毛病也十分明显,标题是《为了心中的希望》,“希望”显然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而全文重点写的却是奶奶给“我”的爱。究竟是赞美奶奶无私的爱,还是为了实现奶奶和家里的希望——希望“我”有出息?文章主旨模糊,让人读来纳闷。
须知,“一山不能容二虎”,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鲜明而独立的主旨,主旨的朦胧和模糊都会削减文章档次。让文章主旨鲜明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行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畅地流淌于字里行间,更要穿插行文中。标题张其目,结尾点其睛;开宗明义于篇首,灵活穿插在篇中。如此,就大大落实了扣题的频率。如在以《为了心中的希望》为题作文时,为了突出重点词语——希望,一是在文章关键部位用议论性文字点题,二是在文中适当增加彰显主旨的细节。
二、立意要健康,是非观念莫抛弃
文章反对“为赋新词强写美”的假叙事和假抒情,厌弃牵强附会缀亮尾的假升华和伪颂歌,提倡写真我,叙真事,抒真情,但这并非要求学生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善恶不明。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而作为育人重要手段之一的作文决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中考作文更应旗帜鲜明地发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导向功能。有些考生不服从真善美的标准,不遵从社会公德,只想标新立异,以新悦人,一鸣惊人,而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比如,有考生认为牺牲自己去救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有考生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任何在立意上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作文,无论构思多么巧,语言多么美,只会遭遇“红灯”。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部分考生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幸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钱、权”的向往与追求,思想格调低下。如写《读书真好!》,部分考生却从读书可以当人上人,可光宗耀祖,可免劳役之苦等角度立意,思想情趣低下,与题旨相悖。如写反映学校生活的文章,把初三生活写得如同炼狱一般,把老师写得面目可憎,把考试制度说得一无是处;写反映家庭生活类的作文,父母成了唠叨、专制、守旧、保守等的代名词,对父母缺少理解,缺少宽容,流露出对父母极浓的厌弃情绪,这些事新则新矣,真则真矣,但其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心寒,这样的接班人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作文创新,立意要健康,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作文并非不能写消极事和阴暗面,但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情感走向是应该有“禁区”的。放眼四望,尽管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及他人,应崇尚真善美。
三、个性要张扬,小我融入大我中
近年的中考作文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作文更是鼓励考生大胆坦露心迹,张扬个性。此举在于根治大话、套话充斥学生作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此类作文有两种价值取向应引起注意:一方面,部分考生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缺少深刻高远的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精神、价值和情感的大器之作;另一方面,部分考生在文章中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情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盛气凌人的情绪、漠视万物的清高。如写初中生活的作文,用诙谐的笔调描写同学的刻苦用功,用调侃的笔调嘲讽老师善意的关心和提醒,只有他一人“沉着自信”的“善待中考”,活脱脱的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更有甚者,把个性的张扬理解为随心所欲,无视他人、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个别考生在《感受初三》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时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身着奇异的时装,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也不管他人惊诧的目光……
海阔凭鱼跃,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灵气,与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利益并不相悖。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与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文如做人,一方面要高举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旗帜。另一方面,要培养健康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拥有健康的心理与高尚的人格应成为每个学生自觉的追求。
四、立意求新颖,人云亦云要抛弃
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怎么说。导语或提示语虽然对作文的立意有一定限制,有些考生却视省略号于不顾,绝对不敢越雷池半步。综观近年的中考作文立意,不少考生很少关注时代变化,社会的发展,观点、理念的更新,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致使观点毫无新意。如以“理解”为话题作文,很多考生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多理解同学”为主旨,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一张张不能达“时代客船”的“旧船票”,陈旧,俗气。因此,内容和立意的评分就大打折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触觉敏锐,深入生活,关心时事,在第一时间及时而巧妙地切入现实生活,或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如对于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鲜明地提出治弱先治脑,治贫先治愚,扶弱先扶志;再如对于帮助农民工讨债的看法,主张先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各个部门要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常抓不懈。
五、主旨求深刻,浅尝辄止不可取
看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地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透过表象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能经由问题揭示原因,不能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具体地说,有些考生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入的问题。比如,给市长提建议,只叙述“严重的现象”,而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文章的主旨深刻的办法有三:第一,对于同一问题或事件的认识或看法往往要比一般人高远的多,主题思想提炼深刻。这得益于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反复研究、比较鉴别,是思想认识深入的结果。第二,对于同一问题或事件,一般人往往停留于“是什么”“有什么”,其认识或看法也就常常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如果我们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文章的立意显然就高人一筹。一般说来,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思想根源、精神动力;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事件的思想意义中最具现实价值的那一部分来。第三,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出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第四篇:4、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正确立意_依法行文_走出误区_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正确立意 依法行文 走出误区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中学分校戚永刚邮编45511
2自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问世以来,“话题作文”这朵奇葩就受到广大师生喜爱。其开放、灵活的命题特性着实考出了考生知识水平和创新精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命题形式的弊病也在不断显露:考生容易猜题压文,作文抄袭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在2006年“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重返历史舞台,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思想丰富多彩,命题形式百花齐放,打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在接受七年之久习惯了“话题作文”应考的同学们在新的事物面前却显得捉襟见肘、仓促不安。视“材料作文”为“洪水猛兽”,不知该如何应对。作文写的不伦不类,即使是成文能力高的同学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才华无法彰显,个性不得发挥。综其原因只是应对“材料作文”稍不得法,只要能够“正确立意,依法行文,走出误区”我想考生仍然能够在考场中写出独具魅力的佳作。
一、正确立意――把控“材料作文”的关键
有人把06年出现的“材料作文”称作“新材料作文”,我认为其“新”就表现在材料的思辨性上。所供材料或是两类事物形成比照,或是一个事物前后形成比照,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立意成文。例如:
材料一(两个事物形成比照):
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材料二(一个事物前后形成比照):
一群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生活在地下的洞穴中很久了。洞穴很暗,高度很低,他们只能匍匐着行走。他们天天憧憬着阳光下直立行走的生活。有一天他们终于离开了洞穴,走进了阳光。但是很快他们就又不满意了。“这里的太阳太刺眼了!”“站着行走多危险呀!又容易摔倒,还容易碰头。”……于是他们中很多人又都回到了阴暗的洞穴中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穴居者”又何尝少呢?他们总是在歌颂着光明美好的东西,可是当这些东西真的来到了眼前,他们又恐惧害怕起来!
此类材料在立意上虽说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但并不是说可以从材料中汲取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掌控材料的立意才是正确的立意。
正确立意的方法可选择“比较异同法”,从材料的比照中找出其异同点,然后根据分析从而立意作文。
比如第一个材料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产生的结果却不同;他们的不同点是: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三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异同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异同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第二个材料“穴居人”前后表现不同点是:适应了洞内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了洞内环境和生活,因而拒绝阳光;相同点是:怯懦守旧,知
行不一,安于习惯,不敢拥抱新生活。抓住异同点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莫让习惯成为桎梏,追求光明的路上应不畏惧挫折。
二、依法行文――奠定“材料作文”的基础
同学们立出一两个全面掌控材料的“意”并不难,但在行文过程中受“话题作文”写作的影响,或缩手缩脚展不开篇幅,或天马行空不知所云,让改卷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其表现说明同学们对“材料作文”不得法,“依法行文”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基础。“依法行文”中的“法”就是指行文中要讲究写作“章法”。
1、确立文体,巧拟标题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明确的文体是至关重要的。“自主确立文体”是给擅长写不同体裁的考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绝不可误认为不讲究文体,一篇文中叙议不分、说明描写、杂七杂八把文章写的非牛非马。有明确标志的记叙类、议论类文章仍是“材料作文”写作的主流。选定一种体裁按照立意构思内容,打好腹稿后首先要斟酌出标题。记叙类文章标题多诗意化,形象生动且暗示文章主旨;议论类文章标题多理性化,最好是一个鲜明的论点。如第二则材料记叙类标题可拟为:《冲出精神的茧》《新生》;议论类标题示例:《梦易圆习难改》《成功只属于勇者》。
2、掌握要领,精心安排
应对“材料作文”时,在正确立意选择文体拟定标题后,要明确“材料作文”成文要领: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从材料里立出的“意”,围绕所立之“意”或编写事件,或充分论述。特别是议论文其行文安排应符合如下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该“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老师们经常讲的“引、议、联、结”四部分。在“议、联”(分析问题或谈为什么)部分要将摆事实讲道理接合起来,事例典型,符合古今中外正反例的特征;说理充分,名言、熟语、比喻、类比、假设、联想多管齐下,加上语言中多用排比、引用、设问、反问,那么该文既有理趣又有情趣,生动形象而又使人折服。例如第二则材料例文《我知我行,美好人生》的“议联”部分: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千百年来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处世的原则沉淀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言为心声”,真实的“说”与持之以恒“必果”的“行”,两者的统一一直以来被视为做人的典范。“叶公好龙”的典故被传为笑柄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的小人,而那些朝三暮
四、出尔反尔之徒更是遭人唾骂。只有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之行动如一的人方可百世流芳。
秦王赢政胸怀天下,毕生要成就“大一统”,他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施统一的“度、量、衡”时也曾遭到诸多百姓的非议与诋毁,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慢慢认识到其优势,终而接受并欢迎;伟人毛泽东在指导工农红军反围剿路线时也曾遭到种种阻碍:张国焘的左倾分裂,极少数红军战士忍受不了雪山草的的艰辛而逃亡,但“万里长征”留下来的不只是革命的星火,更有革命的精神;著名发明大王爱迪生对灯丝材质的实验失败了一千多次,但他诙谐的声称自己知道了有一千多种材质不适合做灯丝。这些“知行统一”的事例足以证明:一个个成功辉煌的背后均是以充分正确的“知”做前提,持之以恒的“行”为动力。把两者作为双翼,人生才更精彩;把两者组为车轮,历史才能加快进程。
3、打造首尾,书写成文
一篇文章首尾给人留有的印象最深刻,“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也常评论家称道,加上考
场作文批阅的特殊性(环境差、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考生一定要雕琢好“风头、豹尾”,必要时建议同学们打一打草稿。记叙类文章首尾多优美生动、耐人寻味,益用议论抒情的笔调点明主旨;议论类文章开头“引材料,明论点”,结尾“联材料,申论点”,显示出首尾呼应,中心论点明确,表明所写内容在材料含义之内。例如第二则材料例文《我知我行,美好人生》的首尾:
穴居于低暗洞穴憧憬着光明与直立的人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他们直立着走进阳光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因畏惧阳光刺眼,害怕直立摔倒,很多人又重新回到阴暗的洞穴中,成为真正的“穴居者”。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面对自己憧憬的理想却不能很好的去实践:认知与行动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引材料,明论点)
愿生活中少一些“穴居人”,多一些开拓者,珍惜我们每一点滴进步;愿我们每一个人少一些“半途而废”,多一些知行一致,勇于开创新生活。人本身就是“知、情、意、行”的结合体,让“行”之花灿然开放于“知”之茎,在“情、意”的浇灌下结出硕然之果。我知我行,美好人生。(联材料,申论点)
下笔成文时注意书写速度和卷面的整洁度,力求做到又快又好。
三、走出误区――明确“材料作文”的方向
怀特黑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但我们不能躺在错误的泥淖里期待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把错误作为镜子反观自我,助我成功。
(一)写作记叙类“材料作文”的误区:
1、展材成篇,拓展故事文。(泡面型)
展写材料,将材料编写成一篇生动具体的故事文。这种做法无异于将材料作为脱水面,考场上经过考生加水后“泡制”而成。即使加入再多的佐料也成不了命题者需要的美味佳肴。
2、仿材成篇,仿写故事文。(画瓢型)
比照所供材料,联想出一则与之相近的事例,详细具体的将该事例展叙成篇,给人的感觉只是比着葫芦(材料)画瓢(仿作)。
3、叙事含蓄,中心不明文。(朦胧型)
如果说前两种考生是不得“材料作文”的要领的话,那么进入第三类误区的考生则是在掌握要领的前提下只因“点旨不明”而造成严重的失误。从材料中立意,按“意”行文,并且在文章叙事中或叙事后用巧妙的手法将主旨点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让主旨淹没于行文中,从而给阅卷老师模糊朦胧的感觉。
4、故事新编,天马行空文。(飘渺型)
“故事新编”是应对“话题作文”中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容易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每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总会出现一大批故事精巧、说理深刻的佳作。考生们对这种体裁也情有独钟,备考中进行反复摩拟训练。“材料作文”同样可以新编故事,只是故事的中心应该是从材料中立出的“意”,且要精当点旨。不可只追求故事的离奇新颖而抛却文章的中心。
(二)、写作议论类“材料作文”的误区:
1、没有观点,罗列现象文。(漫谈型)
此类考生多是拿到材料,联想出与材料相关的一些事例和现象,然后将这些内容一一写出,形成联想漫谈文。罗列材料,堆砌现象,只是提出了问题,但问题分析和解决未曾涉及,这样的作文如何能得高分。
2、虽有观点,没有论据文。(说教型)
有些考生明确议论文写作的要领,能够从材料中得出鲜明正确的论点,但苦于没有充足的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通篇“学生腔”,空洞的讲述大道理,说教意味极重。议论文讲究“用事实说话”,“无米下锅”的考生们备考中应该多收集整理写素材,切莫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同时也要掌握一材多用的方法,老素材新角度,同样可以体现考生的创造性,也可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减少备考的精神负担。
3、析材成篇,就材论材文。(析材型)
根据材料有感而发本无错误,但通篇只对材料进行分析无异于把材料作为麻雀进行解剖。在剖析材料中提出众多观点,众多认识,而对众多的见解只是浮浅的谈了点现象,没有深入到其本质。这种求全析材、面面俱到的做法只会落的“西瓜没抱住,芝麻也尽失”。这种析材型病例的整改措施是对材料“析”其一点,深入挖掘,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充分论述,从而形成论点新颖鲜明、论证从分有力的佳作。
4、用材仿材,各占半边文。(组合型)
此类病文的特点是前文抄录材料,后文选取一个跟材料相似的事例,而后终结几句结尾,形成典型的“材”、“例”组合文。这样的文章也只是认识到现象,并没有分析和论述,内容淡薄,显示出考生思维的进入盲区。
(三)、其他情况的误区:
1、观点逆转,思想错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考场作文中“反弹琵琶”立意的文章也不少。但在议论类“材料作文”中,思想错误,观点逆转,写的再有创意,在一个错误方向上用的力越大,则越荒谬。比如第二则材料,有同学写《知足常乐》这样的观点即是谬误观点。
2、结构失控,虎头蛇尾
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由于对文章构思不纯熟,或是写作时间把控不合理,出现开篇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但后文了了草草,文思枯竭。这种虎头蛇尾文让阅卷老师惋惜不已。
3、狗尾续貂,排句成行
这类文章也是考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不合理,文章结束了,但剩的空行还比较多,因此开始排句。以诗行结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但为凑足字数而有意为之,则令人生厌。
4、缺标字差,硬伤连绵。
文章没有标题,文章字数不足,文章字体太差,字体颜色太浅„„这些作文硬伤,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为自己争得不少分数。
“正确立意,依法行文,走出误区。”材料作文时,我们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想同学们会写出令老师满意,让自己欣慰的作品。最后,我将“材料作文”写法注意事项编订成几句“顺口溜”,作为结束语以飨读者:
材料作文写作歌
材料作文要记清,审题立意是其神;
体裁多选议论文,观点标题要鲜明;
引议联结是结构,事实道理写充盈;
中心论点分论点,总上启下与照应; 语言生动又哲辩,比喻对比别忘用; 说理要想更有力,反问假设要用勤; 字数字体也讲究,保准你能得高分。
第五篇: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带解析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带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立意:
二.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乘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样做,时间、精力与金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可当事人却认为值得!这种“较真“行动也引起许多市民的共鸣。他们认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个字。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
但也有市民表示,有更多的精力,干嘛不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再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化、人性化与宽容度并重的社会,宽容,才谈得上最真切最纯净的人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融洽。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爱因斯坦曾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地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下荧屏选秀流行,首先是湖南卫视的“超女”,接踵而至的是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凤凰台“中华 小姐”,中央台的“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江苏台的“震撼一条龙”等等,热闹非凡。最后的晋级者们成了大众的新的偶像,有的选手竟成了“某省十大杰出青年”“感动某省的十大人物”的候选人。
其他各类媒体的评选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比如中央台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经济人物”“法制人物”“十大企业家”,《南方周末》“风云人物”等等。
网络也纷纷推出“大陆富豪排行榜”“体育明星收入排行榜”“大学排行榜”等等。
有人不以为然,说这是“没有英雄制造英雄,没有榜样制造榜样”的时代;也有人则予以肯定,说这是社会的需要,这些活动为社会树立了新的形象,代表了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还有人持其他的观点。等等,不一而足。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立意: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他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立意: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①为让 8 亿农民 同样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免征了农业税、特产税,全国 80 %的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生活低保制也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②改进和完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模式。2007 年在 2006 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上万人的生源计划投放到升学压力较大的安徽、河南、甘肃等 8 省。
③安徽铜陵市通过扶持弱校,推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 247 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
④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中央财政支持义务教育的支出将由上年 18 亿元增加到 95 亿元,明年将安排 200 亿元。
⑤农村儿童今春免费上学,中央 106 亿元经费预拨到位。新华网北京(2007 年)2 月 27 日 电(记者吕诺)全国中小学开学在即,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免费上学,春季学期中央财政应承担的免除学杂费、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的资金 92 亿元,为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 14 亿元,日前已经预拨到各地。
⑥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只是把它用细绳拴在小竹竿上。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竹竿是无法挣脱的。渐渐的,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竿。其实,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要求: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
十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要求: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
十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要求: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
十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农人到田里种豆子,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子,可是回来的时候,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请体味上文故事所阐发的哲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
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立意:
十四.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的偎在旁边,一切是那样的和谐而美好。
水厌倦了岸的围困,想要寻找没有约束的自由,冲垮了堤岸。水没有得到自由却失了生命,而岸没有了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十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贝尔太太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很多游客,人们在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贝尔太太越看越生气,就在园中挂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来此游玩,不过本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毒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否则性命难保。”这个主意还真管用,那些贪玩的游客见了牌子就望而却步。几年后,贝尔太太的园子因走动的人太少而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