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4: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是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换了全新的面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改革渗透到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方面,三十多年来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见证着这场伟大革命带来的大丰收。其中,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切身体会最深,以下从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迈入了历史新时期,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文化娱乐设施逐步普及和完善。

(一)教育的发展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录取率为6.8%;2012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85 万,录取率75%。中国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实现量与质的飞越。与此同时,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级中学教育以及大中专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为新时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为了反映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际成效,笔者对城镇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近230人的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84.14%)的人认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走进普通家庭;其中13.22%的人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主导;只有少数人(2.64%)认为教育状况没有大的改变,义务教育无法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的父辈学历主要(54.19%)为初中高中,仅有34.80%的人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受访者本人绝大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的变化不只在于国民学历的上升,更多的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这一点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就可以证明。

国家对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13年全国教育财政投入累积2.2万亿元,首次突破GDP4%。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发展教育的决心。义务教育逐步实行免费教育,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扶、奖、助、免政策得到平衡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然而,部分地区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教育公平问题有待解决,就业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决议围绕“综合”提出解决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如素质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综合考虑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切实有效地提出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深化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一环。相信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二)文化娱乐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推进,人们文化娱乐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老百姓过去较为单

一、枯寂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从而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以下七个方面广大群众体会最深。

随着建国50周年及新世纪的到来,中国老百姓过去较为单

一、枯寂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从而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以下十二个方面广大群众体会最深。

唱歌:广大群众参与的歌咏活动过去一般仅限于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大合唱。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渐渐兴起“卡拉OK”自唱自娱活动,继而出现歌厅式群众演唱的高潮。集体演唱活动也毫不减弱。从80年代初算起,我国已经制作成CD或盒带的各种内容和风格的中外歌曲已经有二十多万首。

跳舞:1964年前,只有文化宫、青年宫这些少数公共场所在周末举办非营业性的舞会。1987年2月,国家全面开放舞会并允许开办个体性质的营业性歌舞厅。1993年以来,舞会出现多层次多种模式,包括高档歌舞厅、大众化歌舞厅及免费的广场舞会。

看电影:90年代中期,城市电影院大多装修得更为舒适,并向综合性娱乐方向发展,成为青年人理想的交际场所。近年,“家庭影院”迅速普及,同时,由电视台播放的中外电影每年也在300部以上。

看电视:1958年5月1日,我国惟一的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试播时,发射信号的半径只有25公里,每周两次黑白画面节目的观众仅几千人,只有中央一定级别的干部及外国驻华机构拥有极少量的电视机。如今全国已有两千余家电视台,三十多家电视台的频道“上天”通过卫星播放六七百小时的节目。

听音乐:80年代初,“手提式”录音机开始流行,同时音乐盒带大量生产,电台开始播放“立体声”音乐节目。90年代中期,失真率极小的CD开始大量上市,国产“随身听”在技术上也已经过关,并立刻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

照相:五六十年代,照相机也属珍贵物品。如今相机与电视机、录音机等已成为我国最普通的物品之一。近年,小型摄像机的价格从开始的数万元降到工薪阶层也可以承受的程度。办喜事和出门旅游用自家的摄像机拍部“小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普通居民的时尚。

旅游: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自己掏钱到外地游玩。现在,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开支之一。近年,国外自费旅游者也从无到有。

收藏: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各种物品的收藏者大量增加,几乎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都有人精心收藏。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富裕和社会的安定,将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收藏者队伍,并从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无穷的乐趣。

电子游戏:这种在屏幕上表现出来的打斗、飞车、搏智等场面,80年代之前,我们还只能从少数西方外国电影中看到。如今的电子游戏业已经遍布全国。有关专家预测,在下个世纪,从游戏中寻求感官的刺激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家用电脑:90年代才兴起的家用电脑及近年才普遍被采用的国际互联网技术,不仅对科研、学习、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开发出一个崭新的文化娱乐领域。在目前200万个中文网站中,娱乐性网站已占90%以上。

文化娱乐是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活跃的元素,这个文化元素的变化和发展,既反映了群众社会文化心态和文化趋向的特征,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展的一个标志。现在群众有权利、有自由、有可能选择创造自己喜爱的娱乐方式,文化娱乐方式必然会走向多样化、多元化,有着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多彩,伴随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娱乐方式会更加天马行空、五光十色、变幻无穷。

结 论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三十多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系统性部署——“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全会公报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必将实现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第二次巨大飞跃。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物流101班 廖耀南 学号10615118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的变迁,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最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最细微、最形象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3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之“衣”

30年前,在所有人的身上,绿、蓝、黑、灰颜色的衣服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也许,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会引来“资产阶级思想”的指责;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用好听的话讲,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荣,其实还是供应紧张。那时买布得有布票,一个人一年就给三四米布,加上挣得也少,一个月三四十元钱的工资,想置办件新衣裳得在过年时。如今,人们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女性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时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30年前,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可是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恐怕就是“撞衫”了。30年前,绿军装,小白鞋,是最时髦、最时尚的装束。谁要是穿有颜色的服装,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门。在那清一色的年代,没有人讲究服饰衣着。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大喇叭裤。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现在的裸奔。所谓喇叭裤,因裤子形状似喇叭而得名。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怪现象”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人们大开眼界。随后,像什么“港裤”、“体形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让人们紧跟潮流走。体形裤也流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当时特流行,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穿过几条。冬天天冷,为了保暖,大家还都在里面套毛裤,箍紧的双腿就像圆规,现在看起来是有些可笑。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的确很时尚。” 《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上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追逐。于是,蝙蝠衫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蝙蝠衫宽宽大大的袖子,一改传统服装的样式,让人们耳目一新,当时穿上很时髦。牛仔裤在那个年代曾掀起过热浪。现在它被大众所接受。但在当时也是‘不良青年’的专利,由于它过于颓废、前卫,被大多数人所拒绝。不过经过时间的磨砺,牛仔裤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不光年轻人喜欢,上年纪的人同样可以穿牛仔裤,它成了最招人喜欢的服装。”

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来临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80年代流行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比基尼的中国“处女秀”

1985年8月,全国体育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体委规定,参加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的女运动员,必须穿三点式泳装,因为这样才符合国际标准。可是,各地的选拔赛穿不穿三点式,没有规定。于是许多大城市一次一次地讨论研究,一次一次地请示报告。结果,这么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城市敢领这个先。而第一个穿着三点式在选拔赛上成功地登台亮相的,竟是广东省的一个体育健美专业户——熊国晖培养的四名女运动员,因为,他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请示、汇报。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多少年来,封建思想的幽灵顽固地盘桓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穿衣不能露出皮肤,笑时不能露出牙齿的陈规陋习,如同一道道镣铐,紧紧地束缚在中国女性的身上。即使时间已跃进到80年代,即使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即使我们已拥有了众多女政治家、女教育家、女企业家等中国女性的骄傲。西方有句俗语:“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对于80年代的中国,“女性的形体不能袒露于众”——这种观念如同最后一道镣铐,仍然紧紧地锁着国人的心。一个巨人苏醒的年代,凌乱和杂芜是它的必然特征。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美好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开始对全世界表露。“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女性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存在这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快 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从地摊货到专卖店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的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间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就连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追求所谓的品牌服饰,于是“真维斯”、“班尼路”等各个品牌专卖店遍布于京城热闹的新街口、西单等繁华地区。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

几乎不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中国女性,当她们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是“寒流”也是“韩流”

除了对品牌的追崇外,服装的大胆尺度也开始挑战中国人的眼球。内衣外穿、露脐装、哈韩服等站到了流行前沿。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哈韩族的主要服饰特征则是穿着肥大并伴有大窟窿的及地牛仔裤和牛仔服招摇过市,很多人都以为是穷得没钱买衣服,只有少数经常阅读时尚类杂志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新潮流。其实这种服饰很不适合东方人过于矮小身材,然而这样的穿着搭配方式如寒流一般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恰好叫“韩流”。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元素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章子怡在柏林电影节领奖台上惊艳亮相的一袭肚兜式晚礼服更是让中式服装跻身世界时尚前列。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于是乎,唐装也随着这股热潮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老人春节置办一身唐装尽显雍容华贵,孩子过百岁穿上唐装小袄越发喜庆可爱,时尚女性身穿经过改良的中式礼服参加小型party,所有男士都会行“注目礼”。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我的衣服我做主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现代女性服装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一个真正时尚的女性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可以从北京专门飞到广州或香港,而目的仅仅好似为了买一双跟自己的服装匹配并且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袜子。当然,寻求个性化服装也是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马小姐可以说是生活在时尚最前端的人群之

一。开着宝马车的她曾一度是世界名牌的忠实推崇者,Gucci,Prada, Chanel, Fendi等世界级品牌都是她衣柜里的“常客”。她最喜欢的电影是《穿Prada的女魔头》,最懊恼的事情是“撞衫”,最常说的口头禅是:“这可是限量版噢!”她经常会突发奇想的来一些DIY的独创,例如把一条新买牛仔裤的裤边剪掉,然后做成一对蝴蝶结缝在裤腿的两边,或者是把长袖外套的袖子剪掉改成马夹。在平时的穿着搭配上她也经常会不按常理“出牌”,西服下面配运动裤,连衣裙下面穿旅游鞋,她不无自豪的说:“我现在的穿衣风格就是“混搭”加“个性”,我要穿出我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会“遭遇”80后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博客中大“晒衣服”,意思就是把自己钟爱的服装拿出来展示,供网友欣赏。其中不乏有DIY的作品,也有在不起眼的小店里淘到的精品。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服装来体现自己的独特品味、灵感创意,以不媚俗、不趋同、不随波逐流来彰显自我。当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现在的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现在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21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的意义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我的故乡是在……,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走和谐发展之路,老区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含五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变化调查(合集)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变化调查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在中提出的,奠定党的农村路线 A八七会议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七大D遵义会议 2.改革开放提出后,农村改革使农村的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与感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与感想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厖中国历经......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在变化中成长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