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时间:2019-05-15 14: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

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汝城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2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县辖23个乡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万人。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汝城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等老一辈将军。这里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神农在郴州汝城耒山制作农耕耒耜。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任县令时,著有《爱莲说》。至今,明、清时期的一大批古建筑仍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粤、琼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汝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汝城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小水电开发全省县级第一。汝城地处湘南边陲,山高坡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达到19.8万千瓦。在奔腾于汝城县东北部的沤江和淇江上,如珍珠般散落着宝沙、扶竹洲、九节带、万年桥、两江口等一批装机8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这些电站所生产的强大电力不仅照亮了整个汝城,而且外输到了广东电网。山区的许多人们因此告别了燃薪的传统,用上了两毛八的廉价电力新能源。汝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现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开发,汝城县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新模式,水电产业得到了超常规、超速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的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1万千瓦,成为了全省小水电装机最大的县,年创利税900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强。水电的发展带动整个汝城的经济发展,也使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汝城现有两个工业经济园区,即三江口开发区和三星工业小区,三江口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是湖南省较早批准设立的县级经济开发区之一,位于汝城与广东省韶关市相邻,素有湘南第一镇的美称。这些年,汝城始终把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做为推动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星工业小区落户企业达15家,引进资金2.4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三江口开发区2007年新引进企业10家,合同引资1.5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亿元,上交税金1.14亿元。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以矿产、水电、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了农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订单农业快速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跑市场、找商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达6.3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渐形成。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形成了水果、蔬菜、优质稻、茶叶、竹木、香料、禽肉等农产品加工体系。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经济能人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文明小水果、盈洞西瓜、田庄早季节蔬菜、马桥花豆、大坪荷兰豆、暖水巴西菇、热水南竹等种植业基地初具规模、远近闻名。生猪种苗、瘦肉型商品猪、牛、羊、鹅、华南竹狸、桑蚕等养殖业基地不断做大。初步形成了水果、林业、瓜菜、优质粮食、制种、养殖、茶叶等7大特色农业,产品畅销粤、港、奥。如今的汝城已成为了广东沿海一带的“菜园子”、“果园子”。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多年来,汝城一直把“小城镇大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狠抓城镇规划、经营、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城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创建“省级文

明卫生县城”的目标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聘请省内外专家编制了环城西路、环路北路、交通广场、九塘江观光带、城北果菜批发市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的详细规划,并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城镇要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通过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4.9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规划建成区8.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01%。新建了滨河路、环城北路,延伸、拓宽了文化路、劳动路、东西正街,新建扩宽重点桥梁6座,兴建了城关农贸市场、新世纪商贸城、一中运动场、东线、南线停车场和交通广场,开发了九塘江住宅小区,启动了城市引水工程,完成了烈士公园配套设施和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同时,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城建工作上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城镇建设。采取项目业主制、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千方百计吸引、聚集资金,着力化解城镇发展中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并举的投资格局,实现了以地聚资、存量活资和增量注资,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如今一座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现代化中等文明县城正在湘南逐步崛起。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汝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石、竹、树、泉于一身,融特、奇、险、幽、秀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汝城八景”(即君子朝阳、大官夕照、苏山春霁、桂岭秋香、长湖鱼唱、古寺钟声、热水灵泉、寿江奇石)远近闻名;汝城奇洞异石景色别致,白石岩、水通岩、清风岩、连珠岩、厚坊岩等洞深岩高,怪石嶙峋;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人文景观众多,座落在县城内或县城周边的文塔、绣衣坊、八角楼、庐阳城址、上古寨遗址、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明太保第、太保墓、烈士塔、濂溪书院、云头书院、白石书院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5个瑶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5.8万,民族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尤其是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温泉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温泉,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四大热田之一。温泉水含硅、钠、钙、锂、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对治疗各种风湿病、皮肤病等有显著疗效,非常适合旅游疗养、度假、观光农业等开发利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汝城县确定了“旅游活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列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切实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热水温泉景区为龙头,三江风景区、罗泉温泉景区、天仙(白石岩)风景区、县城人文景观区相互映衬的五大旅游景区。2006年成功参加广东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了粤-汝-资精品旅游线,新建的景点福泉山庄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九龙江森林园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汝城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游客落驿不绝,2007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的30年,是汝城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汝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贷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而过,阵阵音乐和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我的耳中。路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地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在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这些事却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现实。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走和谐发展之路,老区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从 家 乡 变 化 看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2015年10月22日

一、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开江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两大源头白岩河、新宁河流经之地。开江县域介于东经107°42′至108°05′、北纬30°47′至31°15′之间。东西宽36.5㎞,南北长51.5㎞。开江县全境幅员面积1032.55㎞2,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辖十镇、十乡。

开江历史悠久,旧名新宁县,有1450多年历史。建置以前,春秋战国时属巴国。开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始建于唐朝的古刹宝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保健医疗功用的双飞温泉,有宝石湖水库。

二、我的回忆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我出生开始,这20多年来,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我的家乡也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只有一条街,沿街全是瓦房,居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到了傍晚,都在家里看着那台还算清晰的小彩电。然而,不知不觉,改革开放的东风也从沿海刮到了我的家乡,从此以后我的家乡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直到现在,每次放假回家,我都能看到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又投入使用。我为我的家乡紧跟时代的潮流而深感欣慰。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改变还是这条河。

80年代的母亲河

如今的母亲河 不论在面对我家乡的建设成就,还是在面对我的家庭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我都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未来,给了我们希望,如果没有这次改革,我不知道我还会在我那只有一条街的县城里面呆多久。

三、旅游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建设和发展旅游业。宝泉塔、文笔塔、明月泉、宝石泉、飞云温泉„„素有“巴山平原·毓秀水乡”之美誉的开江以其山奇水秀闻名遐迩,县内有国家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如画的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

然而,在没有高速公路之前,由于受到交通的限制,开江的旅游还停留在以万州、达州、梁平为主的范围内。

路通则通,路通则变。随着万达高速全线建成,开江旅游将迎来一个飞跃的契机。

如今,在“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到达州半小时,到万州1小时,到成都3小时,将成为连接成都——重庆——西安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的延伸。

“在开江旅游景点较为集中的讲治和普安两个镇都有高速路出口,并且距离景点也只有两公里左右。”刘艳妮说,万达高速缩短了旅游的路程和成本,游客增多的同时,庞大的自驾游队伍也会随之而来。多样的旅游形式和线路会带来更多的游客,预计每年能增加3万人次。

便捷的交通条件提供了更加灵活快捷的线路组合,开江与周边景区旅游将融为一体,区域合作将更加紧密。刘艳妮说,目前正与重庆开县联系,围绕万达高速打造一条黄金旅游环线。

四、工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开江物产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有20多种。同时,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以五金工具、轻纺、食品、能源、建材业为支柱,以出口产品为导向的工业格局。

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一条高速路,就是开江经济迫在眉睫的一条腾飞路。开江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占地4.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6家,主要是五金工磨具、食品加工等产业。万达高速通车后对开江工业经济带来的变化,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主任陈斗兵感触颇深。

早在开江至达州段通车后,我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愿意入住园区的企业大幅增加,招商引资比以前更加容易。“万达高速全线通车后,我们还能通过万州拉近与沿江沿海城事的距离,增强园区企业与西部其他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抢占西南片区市场。”

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直接面向的是万州、达州两座城市和重庆、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开江将通过它们向西部和东部延伸至全国。此外,借助万达高速,开江能西经达州到西安;东经万州到宜昌、武汉、上海,路上交通网络真真正正横贯东西,成为川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出川“东窗口”。同时,万达高速在达州与达陕高速相连,承接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是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最快速通道,开江作为万达高速的“中间点”,区位优势明显。

“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将是秦巴地区连接中原、承接沿海、面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窗口、市场要素聚集洼地、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阮德章说,开江无疑将是秦巴山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五、改革开放让广电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首过去,广播电视局事业经历了艰苦的发展岁月,开江广电人始终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谱写了开江广电不屈不挠、不断跨越的宏伟篇章。

30年前,有线广播是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民国时期,境内没有广播事业。1951年3月,成立县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先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被群众组织接管,后又实行了军事管制。直到1984年6月5日,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局。到1985年底,全局(站)职工2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乡、镇广播站,共有机务、线务人员58人。在广播事业建设上,70年代的农村有线广播网,架设的铁线多属民用铁线,木杆矮小,杆距稀,几年后,木杆腐烂,磁瓶破碎,线路倒塌,不少大队,生产队的广播中断。1974年,电杆以条石代木杆,广播逐渐恢复。

在广播宣传上,1956年7月开始自办地方新闻,内容以通讯报道和县委、县政府有关政令、报纸摘要为主,没有固定时间。1957年,自办节目时间固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办节目中断。1975年恢复。每天分早、午、晚3次播音,转播时数为2小时30分钟。

在电视事业建设上,30年前县人只能通过架设接收天线收看电视节目。1976年9月,县广播站购进县内第一台国产凯歌4D4A9时黑白电视机,在县医院后山坡架设接收天线,收看效果良好。1979年3月,县广播局购进国产峨嵋投影电视机1台,在机关院内放映,直接收看省台电视节目。随着1981年1月开江县牛山寺电视差转台修建竣工,用发射功率10瓦、发射频道为8频道的彩色差转机,正式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在此期间,县人能收看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在牛山寺电视差转台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县人能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共两套节目。

30年后的今天,开江县广播电视局从“加大新闻宣传、扩大网络覆盖、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发展”着力,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的喉舌作用,努力扩大网络履盖面,积极完善管理体制,锐意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全体广电人的不懈努力,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促就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电事业正方兴未艾。

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机构健全。局机关内设综合办公室、总编室、社会管理股(行政审批股)、科学技术股、行政执法股等5个股室。县广播电视局下设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差转台、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等事业单位。县广播电视台内设编辑室、新闻部、文娱部、影视部、外宣部、技播部和广播节目部等部室;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设有城网部、农网部、技术部、财务室等部室和20个乡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分中心,全县广播电视系统员工总数232人。

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功能发挥完善。各栏目收视效果较好,反响强十分强烈。本台节目多次被省台、市台采用并转播。电视台、电台、《开江在线》网站三大媒体打好主动仗,多频率、多频道、多栏目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宣传任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的一致认可。创优节目获佳绩,广播、电视创优,2007年获奖率达82%。个别节目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转播节目数增多。在原来29套节目的基础上,增开了戏曲频道、新疆卫视台、深圳卫视等节目,电视频道数已增加到41套。

六、总述

30年,改革开放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30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过去的30年,激荡而伟大。

回望来路,中国以濒临崩溃之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30年,一个个瞬间书写完成的这部改革开放史,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击节赞叹。今天,我们,和讯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勾勒重述这段历史。我们深知自己的青涩,这样的梳理必然挂一漏万,但面对这段历史,我们不能放弃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思考责任;站在30周年这个节点,我们不愿缺席这个也许会对将来产生更深远影响的讨论现场。

我们首先感恩于思想自由法则的真正复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去的30年,中国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步学会思考、包容、平和、自信;

我们要感恩于经济自由法则的最终归位:小岗村村民按下了鲜红的指印,邓小平的大笔乾坤,市场经济开始站上中国的经济舞台,从此再也无法退潮。

我们还要对在这30年来路上追寻探索的每一个人,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搭建起共和国强健的体格,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沉淀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财富。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喜迎家乡变化-杭州

改革开放三十年 喜迎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杭州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到处一派新气象。

杭州越来越大了,这个变化太明显了。20年前,杭州的市中心在解放路一带,武林门地区算是偏僻的地方了。现在呢,武林门成了杭州市的中心地区。杭州市区向东、南、西、北四面扩展,萧山、余杭划入市区以后,杭州市区的占地面积在全国大城市中已排在第四。

杭州越来越美了,这是随处可见的变化。著名风景区西湖被重新打扮了一番。西湖南线重新改造以后,游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西子湖畔。雷锋塔的重建,再现了杭州悠久的文化底蕴。西湖西扩,使景区的游览范围更大。西湖的山更青,水更秀,西湖更美了。

杭州越来越富了,体现在老百姓的口袋满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很大。杭州原来是以轻工纺织为特色的城市,现在发展到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和轻纺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杭州的GDP在全国的位置逐年上升。杭州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用电器早已普及,家用轿车已不再是新鲜了

杭州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了。杭州市区人口原来只有70多万,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万。随着一座座小区的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杭州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的人也越来越美了。穿着时尚新装的青年男女,穿戴入时的老人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杭州的魅力。

在杭州读了那么多年书,每年都可以发现这里的新变化,有时候出门都会害怕迷路……

高一的时候杭州正在西湖南线改造,那时我们系的老师正在参与这个项目,所以我第一眼看见南线的实况还是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南线的改建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沿线的观游路径既有现代感,又和西湖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而沿线的商业带使得这一带不但能吸引住外地游客,对于当地的居民也有很大吸收力。

高二高三的时候西湖北线开始改造,记得当时和同学去玩的时候还是改造即将完成的时候,那感觉实在不错——整条的步行街、沿线的现代建筑、跳动的音乐喷泉……

那时候还造了杭州大剧院,意在让杭州滨江地区发展为另一个中心区——钱江新城。记得以前滨江地区一直都是人烟很少的地方,到几堡几堡的感觉就像出城一样,现在那里已经快发展成一个中心带了,越靠近下沙则越为发达——现在那里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和科技一体的新的开发区。这和美国和欧洲六、七十年代的城市化进程有点相似——企业迁向郊区,商业娱乐中心在郊区兴起,从而带动那里的发展……杭州现在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中心区了,以前那种从西湖为中心辐射出去的城市肌理完全被离心化的建设打乱了。

再过几年杭州还要建设市区的轨道交通,这样一来杭州就可以和周边的县级市更紧密得联系起来了,到时候就会引起新一轮的房产高潮,看来杭州的建筑师们是不愁的了……

只是到时再回来的时候自己不要迷路才好。

杭州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用再好的词句,再美的语言也无法把你的巨大变化描绘出来。啊,杭州!我们的家园,你越来越好了,越来越美了!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观家乡变化有感

改革开放给安徽芜湖带来了变化

安徽安徽芜湖是我的家乡。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全国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的家乡不例外。三十多年来,我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我的家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飞速,从城市建设就体现了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变化。以前我的家乡安徽芜湖的步行街是一片低矮的砖瓦平房,道路也很狭窄,往往有一些车辆经过道路就会变的拥挤不堪。经过前几年的重新建设之后,低矮的平房被一座座六、七层高的商品房所取代,道路也拓宽了,好几辆汽车通行也毫无阻碍,道路两旁不像以前只有卖杂货的小店铺了,出现了服装店、酒店等各式各样的商店,如今的步行街,已经是县城的一条商业街了。走到现在的荷花滩十字路口那已经很少看到行人了,是县城一个偏僻所在,现在的步行街不但是一条商业街,也是市民饭后散步逛街爱去的场所,一天到晚都显的很热闹。经过荷花滩桥头,那里在十几二十年前是一片菜地,现在不但兴建了新广场和篮球馆,还有农民新村和近几年新建的工业园和别墅区,市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在城市规划中,将许多处于老县城郊区的地段都规划建设新的花园型居民小区,出现了如今崭新的新县城的风貌,就在前几年县里还举办了:“常家庄园中国老电影文化节”召开前我们在安徽芜湖小聚”,通过这次电影文化盛会更多的人了解了安徽芜湖,因为有交流才会有发展,通过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家乡就会越变越美好。

以前,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偏远小县城,改革开放之后,安徽芜湖通过发展自身优势,经济的到了迅速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人了解了安徽,了解了芜湖。近年来,随着我国好的政策大力推动,我的家乡不但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不断的吸取新思想新思维,秉着改革创新的思维,以先进理念建设着家乡,在文化生活方面,人们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更加开阔了,以前的进城道路坑坑洼洼,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修建了通往邻近县市的六车道柏油公路,还修建了通往苏皖浙的高速公路等,不但吸引了外地客商来芜湖投资办厂,还令人们的思想更加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和新的潮流,更加能够了解新的时代内涵。就像今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老一辈人为了记念这个日子,纷纷拿出在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还保存着的饭票布票肉票以及当时拍的一些比如车站和如今修建的新车站的对比照片,都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明显提高了,现在买东西,商场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自由挑选;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低矮平房,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城市在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和与时俱进。

家乡的变化实在是翻天覆地说几个实际的例子“多彩动漫,创意无限”我的家乡今年举办的安徽芜湖动漫节,让我记忆深刻。由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广电总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10月23日-26日在芜湖市举办。本届交易会以“多彩动漫、创意无限”为主题,旨在搭建动漫创意产业原创产品产权交易和相关行业的投资合作平台。本届动漫交易会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由国家三部委共同主办的动漫展会。目前,已确定前来参展的单位阵容十分强大,其中包括央视动画、上海文广、北京卡酷等播出机构;北京、深圳、杭州、南京、郑州等城市的动漫(动画)基地;深圳环球数码、北京其欣然、杭州中南卡通等原创机构;中国美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奥鹏等教育培训机构;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巨人、上海久游等网游公司;港嘉国际科技、香港多莱宝、香港美奇扭蛋、日本阿波罗集团、日本Wacom中国公司、日本讲谈社、美国Feric公司、苹果电脑公司等境外机构。本次交易会,得到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高扬文明 旗帜——芜湖县积极争创安徽省第二届文明县城。从高空俯视芜湖县广袤的大地,山青水秀,风光无限!从城市到乡村,从开发区到中心镇,到处蕴藏着生机,释放着活力,蓄积着力量,到处奔涌着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在争创全省第二届文明县城、建设经济强县的征程上,芜湖县正昂首挺胸,奋力崛起,高歌猛进!

芜湖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上溯千年,鸠兹先民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芜湖文化。时至今岁,芜湖县人民怀着“创新、进取、协作、奉献”的发展精神,努力开创强县崛起、文明县城的历史先河。

我们从:——抓网络,健全创建机制。——抓宣传,营造创建氛围。——抓延伸,推进创建领域。——抓活动,拓展创建广度。——抓投入,夯实创建基础。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积极实施畅通工程、安居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靓化工程、文化休闲工程抓起。

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是多么的大,这么大的变化都取决于我国的所有领导人和全中国所有人民心连心的团结,还有感谢那些科技人才为国家无私的奉献,才让我们的国家更辉煌,让人民过上好的小康生活,在这里自己要更加努力向上,争取为国家、人民,奉献出一份贡献。相信在将来的日子里,家乡的发展还会更快,人民的生活也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神州巨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摘要】1987年,神州大地竖起了一面改革开放的大旗,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这杆大旗一直指引......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 江苏理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班级 12服3Z学号:12222324姓名:周晶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调研 家乡的蜕变 内......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5篇

    这是参考------------------------------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变化与成就 如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绝大多数学校的校舍都非常简陋,平房是那个时代教室的主流。然而经过三十年的发......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精神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精神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论文 我的家乡中国竹乡安吉坐落于浙北地区,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欣欣向荣,是个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景区。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各项工作,安吉......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苏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苏州的变化 署 名:汪秋亚 09国贸(1班) 前 言: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物流101班 廖耀南 学号10615118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的变迁,改革开放的辉煌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我的故乡是在……,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