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农村土地的污染防治和保护1
目 录
摘 要„„„„„„„„„„„„„„„„„„„„(2)
一、我国土地资源和受污土地的现状、问题及危害„„„(3)
(一)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3)
(二)土地污染的现状和危害„„„„„„„„„„„„„„(6)
二、我国土地污染法律法规现状不足与发达国家防治和保护土地污染的措施„„„„„„„„„„„„„„„„„„„(7)
(一)关于农村土地污染法律法规现状„„„„„„„„„„(7)
(二)发达国家防治和保护土地污染的措施„„„„„„„„(8)
(三)关于农村土地污染法律法规不足„„„„„„„„„„(9)
三、对策及建议„„„„„„„„„„„„„„„„„„„(9)
(一)树立整体立法观念 „„„„„„„„„„„„„„„(10)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立法制度 „„„„„„„(11)
(三)完善其他相应配套措施 „„„„„„„„„„„„(15)
(四)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土地污染防治基本法„„„„„„(16)
(五)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17)
(六)加强环境保护 „„„„„„„„„„„„„„„(17)
(七)建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17)参考文献„„„„„„„„„„„„„„„„„„„(18)
摘 要
农村土地大面积严重污染,不仅对农业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更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课题小组基于我国国情和土地受污面积逐年递增的严峻态势。通过三个部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危害、对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针对防治土地污染的法律漏洞,提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建议我国应尽快出台保护土地污染的专项法律,从根本上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切实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 土地污染 危害 防治 专项立法 浅谈对农村土地的污染防治和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但是动植物生命的支持系统,还是固液态废物的堆放地和人类居住及交通活动的基础,对动植物繁衍和人类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递增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农村大面积的土壤受到了污染,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大量的粮食、蔬菜及水果等在生长过程中,经受污土壤吸收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再通过流通环节将这些受污的粮食、蔬菜及水果源源不断地送入市场,流入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想一想非常后怕和担忧。经初步调查显示,由于污水灌溉、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原因,中国已有近10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5万公顷。由于土地污染,使得我国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制约和严重的危害。
一、我国土地资源和受污土地的现状、问题及危害(一)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一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由此可见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土地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土地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中,山地、高原多,平地、水地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兴起,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土地利用质量不高。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 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而且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已利用土地质量水平呈下降趋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高产田的比重下降;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农地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三是受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不断退化的局面。首先,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其次,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第三,耕地肥力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和对土地重用轻养、施用有机肥过低,使土地养分减少,地力普遍下降;第四,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第五,土地污染与破坏末得到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化肥和农药施用也会造成 土壤污染,由于利用率低,大部分化肥、农药散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间接地污染土壤,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产晶中有毒物大量积累,危害人、畜健康,影响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水果、粮食、肉食出口因有害物质超标退货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土地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一是工业对农村土地的污染。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农产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平方公里。另外,还有大气中工业性污染产生的酸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土地污染。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水平低,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被污染。
二是化肥和农药对土地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单位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0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在许多地区,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在40%以下,大量的化肥施用导致氮素过剩,除了对水体和大 气的污染外,最终形成对土壤生态功能的破坏。再看农药方面,全国每年使用量达30多万吨,仅30%~40%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除进入水体和农产品外,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全国933.3万hm2耕地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是畜禽养殖业污染。畜牧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之一。然而,随着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牧村、规模养殖小区及千头牛场、万头猪场、百万只鸡场等规模化养殖场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凸显。全国每年单是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吨,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农村土地和地下水。
四是地膜及其他农业生产残留物导致的土地污染。我国农村目前普遍流行大棚种植以及使用地膜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大棚以及地膜的原材料均是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塑料,其大面积使用及处理不当,导致了地膜对农村土地污染的加剧。据对新疆的抽样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hm2,其中最高的达268.5kg/hm2,地膜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其他农业残留物的不合理处置,如秸秆的不适当处理,也会造成对农村土地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现行法律法规现状不足及发达国家防治土地污染的措施
(一)农村土地污染法律法规现状 截至目前,有五种可限制或可粗略保护农村土地污染的主要法律法规:一是《环境保护法》只加强了对农业环境保护;二是《农业法》只规定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三是《土地管理法》只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等;四是《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只是对土地污染防治作了规定;五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它纯粹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而制定的。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土地污染防治的一些法律法规大多散落在各个部门法中,并无关于土地污染的专项立法,由于各个部门法相对单一,就导致了许多的法律法规相互对立和抵触碰撞。
(二)发达国家防治和保护土地污染的措施
土地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早,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认识到土地污染的危害性,并开始有了农业立法和相关的土地保护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土地污染体系。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土壤污染的国家,早在1877年,日本枥木县就发现了足尾铜矿山公害事件,自1968年日本发生了慢性CD中毒引起骨痛病事件以来,农业土地的污染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重视。为了防止因土地污染而影响人类健康,日本在1970年颁布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律》,并根据此法将镉、铜、砷3个项目指定为特定有害物质。此法以农用地为保护对象,对于 依据此法指定为“农用地土壤污染对策”的地域,国家制定农用地污染对策计划,在各个道府县运用国家的资金进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对策细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公开发布。此后,日本又制定了一条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遏制了农用地的土壤污染。
(三)农村土地污染法律法规不足
以上可以看出,现行法律对于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有以下不足:一是对慢性、隐性的农村土地污染规制不足;二是对面源污染的防治不到位;三是侧重于对单一类型的破坏行为的规范与治理,缺乏整体性与综合性法律保护对策;四是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农村土地生态环境没有有效的治理与监督机制;五是缺乏生态保护的整体性观念;六是对农村土地生态破坏的预防性措施规定不具体;七是《土地管理法》不足以对农村土地进行全面保护。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国土地污染不断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法制建设,重点解决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的污染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具体国情,用面积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保护农村土地,防治其污染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稳定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规定,对农业用地污染防治作了 一些粗略的保护,法律在土地保护、耕地保护方面已有一些规定,但是,现行法律仍存在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混乱、法律责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现实之需,与发达国相比较还存在许多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土地污染的先进经验,针对农村土地污染防治单独进行立法,以制定《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单行法的形式来达到农地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目的。具体而言,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整体立法观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土地法规以及其他与土地资源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于土地的保护是以利用主义为中心的,并没有突出土地的环境价值与生态价值。因此,在创制有关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时,应引入生态系统协调性与整体性的理念,确立生态优先与生态整体观念。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认可法律部门之间的相关性、衔接性与复杂性并举,但是在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领域的法律规范中,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牺牲环境与自然生态而保护经济生产利益的并不少见。特别是许多的法律规范体系中确立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比较深刻地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并以各种各样的正式的官方文件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而较少将自然、生态、环境纳入法律的体系内,如果在某些法律规范中有关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大多都是以人的利益取向为价值观为决定的。因此,在建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相关 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时,必须将生态整体性的观念根植于其中,适应自然中大气、水、氮等各种循环的过程与机制,将土壤的环境治理与大气、水、粮食、人类行为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确立合理的法律规范调整机制。所以,在保护农村土地环境时,必须将各种可能导致土壤生态退化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考虑,做到源头防治。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立法制度
1、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制度。农村土地利用状况的确定是进行土地污染防治的关键,只有了解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对土地的利用、规划、保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有效地治理和防范农村土地资源污染所带来的破坏。开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主要由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有资质的环境检测机构来承担,同时统筹其他部门配合作好统计工作。一方面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既要做好土地资源的普查工作,认清当前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和总体数量;另一方面各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定有资质的环境检测机构对土地质量进行检测,认清土地受污染的程度。只有建立在土地资源有效调查的前提下,才能为土壤标准的制定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农村土壤标准制度。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由各级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各级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也制定了若干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是我国 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只是单一的规定了土壤的等级分类,未对土壤污染的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这种状况对于土壤污染防治是十分不利的。不利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污染的界定上,标准不明确,到底说达到那个标准才是土壤污染现行法的规定不统一。没有明确的土壤质量标准,不能为环境执法提供依据;没有明确的土壤质量标准,对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就显得十分被动。鉴于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关键是把界定土壤污染的具体标准纳入其体系当中去,同时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了防范农村土地遭受污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应主要针对农业用地周围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用地周围进行的建设项目大多是乡镇企业,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技术薄弱,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对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针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具体需要,对于农田周围新建的乡镇企业,在其动工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给农业用地土壤带来污染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制止;对于正在建设的企业有可能对农业用地土壤带来污染的,要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
4、农业清洁生产制度。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防治农村土地污染的一个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农村土壤污染,采用清洁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的系统,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其他系统到来影响。因此做好农业清洁生产本身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开展这项工作,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对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加以引导。其次要大力普及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农业清洁生产意识。最后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关键是要把生态学的发展理念引进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并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避免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对土壤的污染。
5、土地的整治、补救制度。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污染再进行修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着手对已被污染的土地进行整治和补救十分困难。除技术问题之外,整治资金也是一大问题。建议在制定《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中,建立土地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由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和政府共同提供补偿基金的来源。补偿基金主要作用于指导农民如何恢复和提高土地收益、如何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并对造成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
6、土地保护预警制度。土地被污染后便具有不可逆转性,对其治理和修整也非常困难,因此,对土地的保护应坚持“预防 为主”的原则,对可能造成大面积土壤污染与退化时,引入土地保护预警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以便及时了解土地污染程度,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污染。在保护农村土地环境的立法中应绝对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同时还应对生产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企业进行认证与规范,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生产无毒、少害、低残留性的农药化肥,杜绝高残留性的农药作用于农业土地。
7.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保护工作中,仅仅依靠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够的,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一旦土壤遭受污染,农民自身利益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会制约农村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首先,要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各级环保部门要定期向公众公布土地环境状况,包括土壤受污染的程度、改善土壤质量和防治土壤污染的具体建议。其次,要保证公众对有关影响土地环境活动的决策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到具体防范土地污染的工作中去,特别是对农业用地周围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最后,在制定农村污染防治法中要扩大民众的监督权,对于一些环境行政主管部 门及其执法人员偏袒企业,放任土地污染的现象,要通过立法明文规定鼓励公众通过检举、监督等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创造良好的土地环境保护制度。当土地环境受到侵害时,人人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司法和行政程序,使农村土地环境得到保护,使受侵害的环境权益得到补偿。
(三)完善其他相应配套措施
1、完善科技法,鼓励土地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应用,加大相关投入。结合目前对于土地环境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足,且不注重具体应用研究的现状,出台或者修改相应的科技法来鼓励对土地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加大该领域基础科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污染土地环境的各种来源及修复或整治土地环境的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具体的应用性研究,并通过相应的实施与监督机制保证研究成果的落实与应用。在这方面,我国的《防沙治沙法》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过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如果我们在对土地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让治理者能够真正受益,那么,关于污染土地环境污染的治理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变化。同时,对土地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成因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突出成就的人进行奖励,因为土地环境保护实实在在是一项公益性与社会性特别强、收益较缓的活动,因此,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有政府的扶持与投入。
2、重视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对于工农业生产,要重视生 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应用,并确实将这些贯穿于生产过程,通过法律的稳定性与引导性,来促进各个群体对农村土地生态的保护。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良与改革,积极引导并应用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节约资源与能源固然重要,但保护生态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土地保护中,对于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污水灌溉、污泥肥田、酸沉降、重金属沉积等,进行必须的源头防治。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土壤保护法》,对土壤的管理进行具体的规定、对农药的生产许可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化肥的生产与使用以及人畜粪便的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定、对农田的灌溉方式进行规范等,确确实实将土壤生态安全的保护纳入法律规范之内,真正保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3、对涉及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进行前瞻性应用研究,抑制其他任何可能污染土地或环境的行为。比如,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研究,弄清转基因生物的种植可能产生的土壤背景值的改变。
4、科技对人类的贡献我们有目共睹,因此,对于已经具有确定性的保护土壤及整治土壤的科技成果,应消除障碍,尽早实施,使这些科技成果在土地污染整治与预防方面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四)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土地污染防治基本法
现行法律中也有一些土地污染的规定,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例如《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 法律法规中要求土地利用规划,但是这种要求从立法目的上讲是以社会与经济的整体协调为指导思想,其并不是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应制定可行的土地污染防治法,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五)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 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绝对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由于土地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可行的。
(六)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定期的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土地利用者应该予以配合,不应拒绝、回避、妨碍调查测定或样品的采集以便及时了解土地污染的程度。对于调查的土地,环保部门应该予以公布或者建立相关的档案并且允许公众查阅,使公众及时监督了解污染土地的状况。
(七)建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土地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的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土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对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范围对农用地土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防止农用地土地污染;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对非农用 地,尤其是工矿企业所在地的土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负责复垦土地和新开垦耕地的污染防治和土壤改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一旦农村土地受到大面积污染,不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害,更严重地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目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地污染问题已经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更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们应该增强保护土地的法律意识,尽早建立和健全土地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应积极的响应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
[1].蒋高明《美国人怎样守护他们的家园》《科技潮》 [2].《聚焦门头沟—以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潮》 [3].刘桢《对我国农村土地保护现状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 [4].沈明珠等《农业环境的污染和保护》 中国青年出版社 [5].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自查报告
黔西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情况
自查报告
主管局:
我公司目前所辖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大多为地下水,少数为地表水,因可取水量相对较小,可供人口相对较少,分布也较为稀散,至今,相关部门均未依据相关标准对我公司所辖水源设置和划定水源保护区。但因水源水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因此,公司对公司所辖各乡镇水源点的保护和污染防治亦较为重视,对所辖饮用水水源大多采取了设置围栏、设立警示标语、掩盖等措施加以保护和污染防治,特别是针对集中式供水人口超过1万人以上的饮用水水源,更是加强了防护。
目前我公司所辖供水人口超过1万人的饮用水水源点有:
1、大关镇桂箐村响水岩水源;
2、沙井乡金山村水淹坝水库水源;
3、绿化乡大海子村大海子水源;
4、黔西县文峰办事处双星村细龙洞水源。
为此,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重视广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对达到水源保护区设置标准和划定条件的,应尽快设置和划定,以加广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黔西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五章 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第一节 排污收费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一、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中。
外部经济性:受外部性影响的社会成员福利增加 外部不经济性:受外部性影响的社会成员福利受损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庇古理论
向污染者收税或收费——“庇古税” 在我国体现为排污收费制度
二、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
(一)定义
国家环境保护机关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数量费用的制度。
(二)排污费的法律属性
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bu 排污者不得以缴纳排污费为由而拒绝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
三、排污费的适用范围
一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
直接排污: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
间接排污:污染物首先排入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经处理后再排入环境
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由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缴纳排污费
四、排污费的征收程序
排污申报
排污申报审核 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排污申报核定
确定排污费数额并公告
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 排污费确定及缴纳程序 排污者到银行缴纳排污费 责令限期缴纳与强制执行
五、排污申报登记程序
(一)含义
由排污者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环保部门监督管理。
(二)排污申报登记的作用
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前提基础
排污收费制度的重点内容是如何确定排污费的数额 排污费数额多少应当与排污总量、种类等因素相关联 排污申报登记是环保部门了解企业排污信息的重要环节
(三)排污申报登记的适用对象 所有直接向环境排放工业污染物的单位
——为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提供信息基础 所有间接向环境排放工业污染物的单位
——为其他环境管理提供信息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 例外:排放生活污染物的单位无需申报排污情况
生活污染物: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生活垃圾、生活噪声
(四)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
1.排污者的基本情况 2.生产工艺
3.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4.排污地点、方式、去向
5.污染物的治理情况、治理设施
(五)排污申报登记流程
1.排污申报
(1)性质
排污申报是排污单位自行申报的行为。(2)申报的依据
以本实际排污情况和下一生产计划所需产生的排污情况为依据,如实填报下一正常作业条件下的排污情况。
(3)申报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年底进行,次年1月15日前完成申报。
2.对申报数据的审核
(1)作用
由环保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排污申报技术规范的要求,审核排污单位申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属实、计量方法是否有误,是否有瞒报、谎报的情形。
(2)审核的时间
每年2月10日前
3.排污核定
(1)含义
环保部门在每月或每季度终了后的10日内,依据经审核的排污申报登记数据,结合当月或当季的实际排污情况,核定排污者排污的种类、数量,并向排污者送达《排污核定通知书》。
(2)作用
是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的依据。(3)排污核定与审核的区别
审核是对申报的预测数据进行审核;排污核定是实测,应当建立在已经发生的排污数据之上。
审核的数据为企业下一年的预排放数据;核定的数据是企业当月或当季的已排放数据。
排污申报数据≠排污收费依据
排污申报与审核的数据是环保部门向排污者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直接依据。(4)排污单位的权益救济
排污单位对核定数据有异议的:接到《排污核定通知书》7日内可以申请复核→10日内重新核定→复核决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不妨碍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
六、排污费的种类及其收费原则
(一)污水排污费
1.收费原则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标”——污染物排放标准 2.例外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中水),达标排放的,不征收排污费。
(二)废气排污费
1.收费原则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标”——污染物排放标准 2.例外
对飞机、汽车、轮船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三)危险废物排污费
1.法律冲突与适用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没有规定“固体废物排污费”,仅规定了“危险废物排污费”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2)规定了“固体废物排污费” 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新法优先于后法 现在不再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仅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 2.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废物。
3.危险废物排污费收费原则
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
不参考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
1.含义
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而排放噪声的排污单位依法缴纳的排污费。 2.收费原则
排放环境噪声的不收费; 超标排放噪声的才收费;
超标排污费不属于行政处罚
对汽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
小结:
大气、水体实行 排污即收费,超标即违法
噪声实行排污不收费,超标才收费,超标不违法
危险废物实行填埋且不符合国家规定即收费
七、排污费数额的计算方法
法律依据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计算方法
应缴纳排污费数额=排污量或排污当量 X 收费单价
排污量、排污当量的核算方法及收费单价的具体数值,依照《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及其《附件》确定
八、排污费的减免和缓缴
(一)减免
1.减免的条件
不可抗力——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达标排污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
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殡葬机构、孤儿院、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中小学校……
2.减免的程度
减半缴纳
全额免缴:最高不超过1年的排污费应缴数额
(二)缓缴
1.缓缴的条件
企业生产经营不利,经济困难; 正在申请减免的排污单位 2.缓缴的期限
最长不超过3个月,且一年内只能申请一次缓缴
九、排污费的收缴
排污费按月或者按季属地化收缴。
由环保部门根据核定的排污数据计算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 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 向银行缴纳排污费 银行将排污费转入国库
10%转入中央国库 90%转入地方国库
十、排污费的使用
(一)排污费的使用原则
1.收支两条线
2.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能超支、挪用
(二)排污费的使用范围
1.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2.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跨流域、跨地区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 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如:环保宣传与教育项目
5.不得使用排污费的项目: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第二节 排污许可制度
一、排污许可制度的适用对象
(一)水污染排放许可证
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水污染防治法》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在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大气污染防治法》No.15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主要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排污许可证的作用
(一)排污权的权利凭证,无证不得排污
新《环境保护法》No.45: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二)衡量排污者排污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
三、申请排污许可证的条件
1.环评文件通过审批;
2.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 3.污染物达标排放;
4.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设施、装备;
5.排放污染物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四、排污许可制度的管理程序
1.核定环境容量和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量化“生态环境承载力”,明确“供给”能力 2.受理排污许可申请
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前提基础之一,明确“需求” 以排污申报登记为基础 时间:“三同时”竣工验收合格后10个工作日内 3.分配排污指标
排污指标连年下降——削减 4.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
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排污口数量、污染物种类、数量(总量控制指标)、浓度、排污速率、排污方式、排污去向等;
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报告要求。 5.环境监测、执法检查 6.排污许可证交易 第三节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
一、排污许可证交易的经济学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科斯定理
将带有外部性的行为确立为一种权利,并使其明晰化和可交易化,由市场对这种权利的价值和配置进行判断 排污权交易制度
——本质:用低成本的市场交易的方法减少污染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原理
(一)含义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排污配额,实现低成本的污染治理。
满足企业需求 维系承载能力 补
实现“帕累托最优”,发展和环保“双赢”;
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强化管理,积极防治污染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发生的前提条件
明确量化环境的纳污总量(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切实可行; 明确规定排污许可指标可以转让;
交易费用支出低于企业通过排污许可交易而获得的收益; 有可供交易的排污指标。
第四篇:农业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农业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一、农业污染现状
化肥污染
农民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剩余的三分之一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药污染
我国农药除30% ~40%被作物吸收外, 大部分多余的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而且我国农药使用中以杀虫剂为主, 占农药总用量的78%, 其中, 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的品种使用最多。目前, 在蔬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已占到32.8% 农膜污染
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投放到农田, 且其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 是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在2万以上, 是难降解物质, 不受细菌等生物的腐蚀, 也不易在强日照等自然条件下自动分解。一般的农膜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周期为200 ~ 400年时间。年复一年, 农膜的碎片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 性, 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极大地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同时残留的农膜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 影响其正常生产, 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废弃物污染
我国养殖业盲目的集约化、城郊化, 种植业粗放的省工、高效的发展模式, 使每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业废弃物, 其中农作物秸秆6.5亿t, 畜禽粪便及粪水19亿t, 蔬菜废弃物1.0亿t, 其他类的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t近年来,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的主要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 农民为抢农时不得不就地燃烧秸秆。过度施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机质不断下降, 而大量焚烧秸秆又使大量的有机养分以气体的形式失散到大气中, 既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又造成了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农业环境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型 这类污染物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如SO2、NO2 等主要酸性气体, 通过酸雨形式降落到地面, 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
2.水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以及污染农用的排放水。污染物通 常以污灌、污水养鱼等形式进入环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
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固体废弃物、废渣、垃圾和污泥等。它们直接或间接进入农业环境, 使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
4.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化肥。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与化肥、农药的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关。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里, 但因其种类不同也可挥发到大气和流失 到水体中。
以上四种污染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可转化为水污染和大气 污染, 农业污染本身就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而且往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迭加发生。
农业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1.污染物一般浓度较低, 持续时间长, 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共同作用于人体。2.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 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4.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则很难消除, 如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以及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等, 能长期在农业环境中残留, 通过土壤、水体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
三、农业污染危害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四、农业污染成因
分散经营导致的粗放经营模式
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特点。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极其有限,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不通, 加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成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分散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阻, 广大农户仍在延用旧有的粗放经营方式。单个农户分 散经营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 农户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防治农业污染, 农民应该是“主力军”, 然而,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 使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农业污染不受重视, 环保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非点源”特性导致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十分困难
“非点源”污染(即: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的。由于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 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于是就形成了所谓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经过多年的治理后, 污染程度大为降低, 而农业非点源污染则由于来源和形成过程模糊不清, 在控制上十分困难, 且具有随机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等特点, 因此, 控制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要比控制工业生产导致的点源污染更困难。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绿色农业生产缺乏利益推动
五、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实行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使用原材料的清洁生产,二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三是产品的清洁生产。
阻断“循环链”
现在,在农村流行的沼气池,解决的是粪便回收利用节约农业能源问题;现在流行的绿色生态农业,解决的是无化肥污染的有机化问题。
实际上,现在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大量流失的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以N2O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形式逸失到空气里。过量的氮肥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污染存在于一个大循环体中,这个大循环体牵涉到许多种污染物质的交换、转变和迁移。如单纯治理大气,大气里的物质会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过控制整个“立体污染”的循环链,阻隔污染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从“农业立体污染”防治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尽快全面实施一体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迁移规律的研究及高新技术在立体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绿色扶持政策弥补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不足, 提高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调控和引导“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的建立
壮大绿色消费群体, 创建绿色消费组织, 整顿绿色产品市场, 强化绿色市场基础
第五篇: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管控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止污染耕地,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将已有相关调查发现的粮食和耕地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5类重金属超标区域和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区域为重点,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确定排查对象、明确整治对象、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涉重金属非法排污企业,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降低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
二、基本原则突出重点。
优先管控粮食和耕地镉污染风险,兼顾汞、砷、铅、铬等其他重金属;突出粮食和耕地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加强协作。建立和完善环保、农委、粮食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相关信息,为排查整治工作奠定基础,确保有的放矢。
依法整治。严格依法整治污染源,对非法排放重金属污染物涉嫌犯罪的,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对难以有效切断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且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及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三、排查对象排查对象为重点区域内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
(一)确定排查重点区域
包括己有相关调查发现的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区域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区域;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集中区域,以及其他在产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所在区域等。
县区环保部门要会同农委、粮食等部门,系统梳理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土壤污染状况相关调查、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在产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并结合信访举报、媒体报道等信息,确定行政区域内需开展排查的重点区域。
(二)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单
以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区域所在行政村和耕地土壤超标点位为中心,原则上排查方圆5公里范围内所有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并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单。方圆5公里范围内存在耕地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和其他涉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也应纳入污染源排查清单。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排查范围。
污染源排查清单包括但不限于: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
冶炼(包括氧化锌等生产加工企业),镍镉电池生产及电镀等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包括历史遗留工业废渣堆存场所);矿区、冶炼企业周边以低品位矿石或废渣为原料的散乱污企业和作坊;尾矿库等。
污染源排查清单要结合环评备案、环保验收、日常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等相关资料信息,以及现场走访等方式确定,了解该区域内现有或历史是否存在企业污染耕地情况,记录走访情况并存档备查。
四、整治对象根据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源排查清单中所列企业逐一开展现场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建立污染源整治清单,包括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等。
一是环保手续是否齐全,是否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是否依法办理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手续等;
二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是否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以及通过渗坑等非法排污或其他违法违规排污行为;三是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四是无组织排放情况,特别是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行业选矿环节等无组织排放情况;五是污水横流、烟尘弥漫、粉尘满地、废渣乱堆乱放等散乱污情况。对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重点排查行业类型、投产时间、生产时限、生产工艺、主要污染物、历史遗留工业固体废物堆存情况及其是否对周边耕地造成影响等。
五、整治要求
(一)在产企业整治
各县区组织制定整治方案,对纳入整治清单的在产企业,依据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责令企业整改到位,包括但不限于达标排放、切断对农田污染的途径等;对整改不到位,确需关停搬迁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对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并及时将处罚结果通报公安机关;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处罚。
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涉嫌犯罪的,按照《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要求,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企业整治
各县区按照一源一档原则,制定耕地周边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企业污染源整治或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是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周边农田的途径,并列入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
(三)推动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
对难以有效切断重金属污染途径,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各地农业部门应当抓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六、实施步骤总体进度安排为。
20xx年边查边治,以查为主,即确定排查重点区域,开展污染源排查,建立污染源整治清单,启动整治工作;20xx年边治边查,以治为主,即按照整治清单深入开展污染源整治,并根据最新数据更新重点区域和污染源整治清单;2020年完成综合整治。(一)安排部署
各县区指定专门负责同志,明确责任分工,于20xx年7月30日前,将本次排查整治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联系人名单、联系方式(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报送市环保局。
(二)排查整治
各县区应在20xx年8月底前完成重点区域及污染源排查,10月底前报送污染源整治清单和方案。自20xx年第3季度起,每季度末向市环保局报送一次排查整治工作进展。
(三)集中整治
各县区根据污染源整治清单,组织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及时报送市环保局备案。同时,根据最新信息,对排查重点区域和污染源整治清单动态更新。
建立污染源整治销号制度,实现整改完成一个,核查一个,销号一个,2020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工作,10月底前将排查整治工作总结报送市环保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要提高思想认识,将此次污染源排查整治作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专门力量,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县区环保、农委、粮食等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产品协同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重有色金属开采、污染源整治等相关信息,为排查整治工作奠定信息基础。
(三)强化督导和调度
市环保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现场督导和检查,督导检查情况作为《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评估考核的重要参考。对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重大遗漏、整治不到位、排查整治进展滞后等情形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县区环保部门要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市环保局。
(四)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x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加强耕地周边重金属污染源防控、关停搬迁和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