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课题设计)执笔:蔡亚萍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通过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心肺功能、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同龄青少年身高与日本相比差3-5厘米,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的基本理念,并将课外体育活动列入了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体育与社会(家庭)结合,体育与文化结合,最终达到育身和育心的结合,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我国围绕“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配合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启动了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提出了“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育人目标。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而且真正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情绪的良好体验,个性的独立发展,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从而达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满足。那么,每天一小时让学生活动什么?怎样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快乐?怎样保证组织活动的有序和安全?已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成为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呆板,学生早已厌倦。从学生做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这不仅使体育锻炼的效率低下,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我们还发现,我校学生活动单一,除了传统的跑跑跳跳,学生只会在教室里看书聊天做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是令人担忧的大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也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一星期一至二节,但由于活动课没有系列的活动序列,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效果也不佳。看着这偌大的学校,看着这偌大的运动场,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我们萌生了搞“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大课间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是指学校大课间实施的问题由学校来决定,经校长、教师、专家共同分析形成实施方案,在学校中实施。三是基于学校,是指大课间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
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活动中对项目与内容的设置、场地的安排、时间的安排、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人员之间的配合等有机结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具有学校特色,同时又可供其他学校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形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卜弋小学实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指导今后的活动开展。
(2)通过改变传统的课间操活动模式,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社会体育项目引进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促进全体体育教师乃至于所有教师体育教学观念、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
(4)营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打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
3、实施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乐意参与,运动中有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活动的内容与音乐结合,与场地结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运动水平、个性差异结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活动时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地点落实,措施落实。
三、研究内容:
1、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内容的研究。
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学生的体育实际、体育爱好,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再结合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情况,研究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相应项目,项目与内容的选择突出健身、安全、趣味、多样。
2、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与指导的研究。
由于全校师生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管理较复杂而又严密,因而,在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时间的安排上,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统一安排。
(2)活动的组织上可考虑统一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3)管理与指导上要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建立一支由班主任、艺术老师、专任体育教师、科任教师组成的管理与指导队伍。在各活动点的辅导与监督,体育老师与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之间的配合要默契、到位,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3、建立观察评价机制的研究。
观察评价机制以活动观察为主要依据,既包括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又包括对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达标测试,要综合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以及活动中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由班主任与体育老师,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并要纳入《健康与体育》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虑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是否有效、有序,考虑教师的参与度。
4、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的研究。
(1)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师生的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迅速掀起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要寻求家长的支持,增强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习有关专业报刊,浏览专业网页,收集整理相关教育资讯,丰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源。
2、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教学,组织活动,把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活动,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调整,最终实现课题的预定目标。
五、保障措施
1、为确保“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管理,明确职责。
2、完善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确保活动的需求。
3、将活动资金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教师的参与情况与考核挂钩。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7/12-----2008/01)确定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文献研究阶段(2008/02-----2008/04)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调查教师的体育、艺术特长,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制定具体的组织、管理、指导方案。
3、行动研究阶段(2008/05-----2010/10)根据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实践,组织各类活动,并根据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及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积极撰写论文、总结。
4、分析总结阶段(2010/11-----2010/12)做好总结与材料的收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认证。
七、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
八、研究组织 组
长:蔡亚萍 副组长:张
强
组
员:刘伟明、朱红亚、秦
霞、王小红、吴敏、孙
锋、吴政平以及各班主任。
第二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课题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突出特色、全员参与、陶情益智、快乐健体”原则,立足校内资源,丰富内容,活化形式,从而深入推进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我校专职体育教师3名。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每天上午两节课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下午三节课后为课外体育活动课,上下午各有5分钟的眼保健操。虽然近几年我们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和创新,但效果却很不让人理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便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兴趣,进行体育活动的班级显得有些懒散不积极,即使有活动也是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深知: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教师敢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体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4.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结合音美科技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职工校园文体活动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5.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6.组织各类竞技、趣味、群体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7、组织师生创造、改制各类体育活动器具,开发适合师生健身需要的各类器材,开发校本体育课程。
8、落实学校全民健身“快乐参与 健康发展”理念,推动学校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的资料,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二)研究措施:
1、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体现全面健身,融洽了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原则上由学校购置,部分师生自制。
4、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5、组织保障。学校为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二)课题小组成员系一线体育专职教师,素质高,具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三)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体育组实施。
(四)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六)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9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第三篇:大课间体育活动心得体会
大课间体育活动心得体会
幸福小学
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来到风景秀丽的绵阳市,参加“绵阳市大课间的观摩活动”。
活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安排了来自5县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先进经验,第一次参观这样的活动,很有新鲜之感。看完仍然抑制不住心灵的激动。其实大课间在很多地方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短短一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实作为农村小学的大课间活动课,怎样才能使它“活”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来到学校,这是一天教育的重要契机,必须紧紧抓住。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上好大课间活动课,就可使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活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喜爱的活动,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训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使他们感到新鲜、好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大课间活动要做到持久性,要坚持不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似涓涓细流,细而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天长日久,真正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受到感染,培养情操。因此,农村小学的大课间活动课能“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使他们品尝到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和三年的教学活动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但是,当我们用整个心灵去拥抱她的时候,才能领悟到教师工作的博深而丰富的内涵。才能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们高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驾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驶上学生健康彼岸。
第四篇: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一直以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非常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要求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分钟大课间,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集体体育活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达成此项目标,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活动内容
1、“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中小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后安排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一是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校园舞。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手法每天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结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把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突出的内容,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教育局指定部分外,应结合季节特点、学校特色和场地情况,适当增加简便宜行、面向全体、实效性强、较为安全的集体活动内容,如:自编操、跳短绳、慢跑步、素质操练习,以及教育部推广的校园集体舞等,雨天坚持做室内操,不断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4、学校要适当安排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时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式可以采取组织晨练,或在下午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或建立和开展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同时须确保每周五个学习日内,广播操或大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总时间达到要求。
二、加强监督检查
从今年开始,教育局把“学生每个学习日的体育锻炼时间”作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及评估、评先的硬指标。学校明确责任,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落实,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浓厚氛围,同时辐射到每一个家庭,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施之日起,由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进行检查、考评,考评成绩记入班级考核。
大课间体育活动考核不合格班级,不得评为先进班级。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安全责任制
1、学校必须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
2、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和分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如发生事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篇: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方案
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方案
【摘 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我校决定改革传统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启动上下午第二节课后的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健全机制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主要领导统帅,中层以上领导分年级管理,体育和音乐教师分项目指导,班主任主抓,科任教师协管,学生干部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二、确定活动的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学校规定的集体项目(如:广播操、集体跳街舞、古诗韵律操、跳皮筋操等)和各活动单位的特色项目。其中特色项目,由学校体育组定期向师生征集活动项目,并进行筛选后,确定出阶段性活动内容(如:抖空竹、乒乓球、篮球、技巧、花棒操、推铁环、拉力球、实心球、呼啦圈、绕彩绢、打陀螺、健美操、抛接沙包、跳皮筋、跳绳、简易保龄球及其它各种游戏……)供各活动单位自主选择,也可由各活动单位自创学生有趣的内容。
三、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集体、年级、班级、小组以及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特长组合班为单位,在统一音乐指挥下同时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四、做好安全防范
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以及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根据活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参与大课间的领导、老师、体育委员分别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由他们在活动中起到组织与指挥的作用,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制定宣传激励措施
①对教师出勤、参与、指导、管理、组织活动的情况和效果,纳入教师的量化考评,调动教师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②把学生活动的出勤、参与、活动效果、所起作用、创新等,通过自评、小组评和指导教师的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合格、待进步,作为学期末对课外活动的考查内容之一。③每两周对各班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奖励。
六、由体育组统筹安排教师的分工、场地的划分以及器材的使用与管理
现将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编排设计介绍如下:
1.活动时间
每天上、下午第二节课后的30分钟,写入学校时间表。
2.活动内容顺序及目的要求
(1)开始部分(3分30秒)。播放欢快的《步步高》音乐,学生在轻松欢快的乐曲中进入操场。此时,体委准备器材,有事的学生可处理个人的事情,其余的学生到操场即兴进行活动或小游戏。
目的:①调整学生两节课后的疲劳,缓解紧张情绪。②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陶冶情操,振奋精神。③加深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2)主体部分(18分):
准备活动。播放《庆丰收》音乐,学生集队,准备做广播体操(第三套全国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古诗韵律操、跳皮筋操或学生集体舞。
集体做广播体操或跳皮筋操(上午的规定项目)、集体做古诗韵律操或学生集体舞(下午的规定项目)。
目的:强身健体,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协调性。
要求:动作规范,用力适度,节奏与速度准确。
3.班级特色活动
(1)组织形式:以年级、班级、特长锻炼小组为单位在统一音乐指挥下进行。
(2)活动内容:各年级、各班级根据自己年级或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合本班学生的各种活动。其中有:抖空竹、乒乓球、篮球、保龄球、技巧、健美操、花棒操、绕彩绢、抛接沙包、打陀螺、推铁环、跳街舞、呼啦圈、跳皮筋、跳绳等各种游戏。另外,学校竞走队队员自成一组,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做竞走运动的各种锻炼活动。
(3)目的:①通过活动,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②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合作意识、创造力、实践能力,锻炼意志和陶冶情操。如:通过健美操、花棒操和各种小游戏活动,使学生悦心健体于快乐之中;通过街舞、皮筋操、古诗韵律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协调性,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竞走、垫上技巧等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篮球、乒乓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今天荣誉感等。
(4)要求:①各种活动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要体现趣味性、娱乐性。②活动要结构合理,组织有序,强度、密度适宜。③要做到人人积极参与,个个争先。④各年级、班、组的活动项目要定期轮换,防止形式单
一、枯燥。
结束部分:①整理活动。播放《幸福拍手歌》(2分24秒)全体学生合着乐曲声,做放松活动。②播放舒缓优雅的钢琴曲(2分18秒)同学们以活动班组为单位,集合整队,走出操场,归还器材,准备上课。
整个活动过程在轻松和谐的音乐中进行,对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颇有益处,既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既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又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实现了体育与艺术、休闲与锻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统一,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身心发展空间。
由于本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刚刚起步,方方面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边运作,边探索,边完善,力争将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及整个体育工作搞得更好,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