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高效课堂去伪存真大全
让高效课堂去“伪”存“真”
提要:在利益驱动下,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被简单地复制、模仿,诞生了一些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伪高效课堂”。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伪高效课堂”中的主要“伪”现象,即“伪”合作、“伪”展示、“伪”点评、“伪”精讲、“伪”热闹、“伪“高效。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高效课堂
急功近利
伪高效
在当今的基础教育领域,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对先进教学模式的渴求刺激着广大一线的教师,大家对那些能立竿见影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抱着一种渴求的心态。加上一些地方对高效课堂模式理解不深,缺少深厚的理论支撑,于是诞生了一些舍本求末的,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伪高效课堂”。
纵观近年来我亲历的高效课堂教学,对很多高效课堂上层出不穷的“伪”现象作如下总结。
一、去除“伪”合作,提倡“真”思考
合作学习已成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组团团围坐,根据老师的要求展开合作学习。这种做法未尝不可,但这种所谓的合作,究竟有多少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中似乎没有小组合作就不能算是高效,其实,这样的学习从效果上考量,除了气氛看上去比较热烈,有不少真的没什么“收益”。从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来看,个体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还是通过自身独立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获得的,小组“合作”的学习不过是一种补充的方法和措施,不是必需的,更不是主体。如果大家做个有心人,经常细心观察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你会发现常常是组内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发言,其他的同学或沉默,或照搬,更有甚者,忙于对答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称为合作学习吗?哪里有合作?哪里有探究?这样的合作只是形式的模仿、照搬,将模式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是一种“伪合作”,要坚决丢弃。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是很安静的,深入的思考更是如此。不少语文界的专家学者都指出,静,才是语文课堂活动永恒的风景。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平心静气地相互交流,实实在在地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提高。
二、去除“伪”展示,多看“真”面目 大家一再推崇高效课堂的精极,就在于气氛的热烈,学生的高度参与,尤其是课堂上学生展示环节的精彩。其实很多貌似精彩的展示是经过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精心准备,是做给听课的老师和其他同学看的。这就将课堂变成了极少数优秀生的舞台。我们在赞叹不已的同时,是否注意到了台下大多数学生流露出的仰望的目光?当同学的发言远远高于自己的认识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展示的欲望,甚至丧失了努力的信心——因为那样的高度是他们可望不可即的。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模式构建中一定要深入学生,把目光停留在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身上,那才是学情的真面目,不要一味地用优等生的精彩展示从表面上拔高所谓的课堂效率,那是与高效课堂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的。
在不能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究竟确定谁参加班级展示?我觉得随机抽样最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差异,才能掌握学情的全貌。不要担心学生的表现不精彩,不要担心不均衡,只有以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课堂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空间。
三、去除“伪”点评,期待“真”评价
课堂的高效要求着评价的高效。我们在课上听多了:“很好、不错、真棒”这样的评价语言,有时还会有训练有素的掌声。听起来老师表扬学生的声调足够夸张,同学们的掌声也热热闹闹,然而日久天长,再夸张的语调也显得淡而无味,再热烈的掌声也让人麻木了。一切只流于一个形式,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的点评显得非常“虚伪”。
有时学生的发言是老师觉得不妥的,往往会被老师批评,学生显得垂头丧气。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的发言并不精彩,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课堂语言的激励性,并不及时指出,而是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
以上种种评价方法,久而久之,令学生在课上无动于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应尽量摒弃这类“伪点评”,提倡简约的、动态生成的、多元的课堂评价。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就要善于倾听,善于捕捉,慎重地、精心地设计好“三言两语”,切中肯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如学习《鸟岛》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在回答老师“读完第三小节,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我最想到鸟岛上去摸一摸鸟儿。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是啊,鸟儿这么可爱,大家都想摸一摸,那我们就一起去摸一摸吧!结果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这样会干扰鸟儿,会让他们变得害怕,说不定就飞走了,鸟岛上就会没有鸟了。——听起来教师并没有对前一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但是相信这位同学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虽然并不过分,但不能真的去做,不然就会影响鸟儿的生活。教师用自己机智的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后一位学生的发言中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出来,既杜绝了空洞无谓的说教,又使教学节奏明快流畅。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倡的就是这种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评价,寓评价于无形中,于动态生成中。
四、去除“伪”精讲,期待“真”火花
高效课堂以“学案”为本,整节课的设计往往紧紧围绕“学案”展开。在有导学案的前提下,教师的讲解就变少了,并且美其名曰:精讲。事实情况是只不过由原先的教师讲变成了由学生讲,文本的理解、感悟、诵读被简化为数问数答,少了不期而遇的精彩,少了智慧火花的闪烁。导学案上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学生的思维。看上去是以学生为主体,实际是导学案在牵着学生走,这样的精讲只能称作“伪精讲”,从根本上违背了课改的出发点。
我们在课堂不能只有导学案,对导学案的利用要因师而异,因生而异,要有取舍。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的教学目标中不单纯是知识性的,还有情感目标、价值目标,如果知识目标在高效课堂上能够实现,那么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也能通过对“学案”来完全实现吗?
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自然生成的余地,对于意外的生成,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及时捕捉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即时生成的有用资源,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
五、去除“伪”热闹,唤起“真”主动
多数的高效课堂看上去都非常热闹,学生们团团围坐,说的说,写的写。课堂上有展示,有表演,有练习,满堂在“动”。然而,这样的热闹只是表面的热闹,真正的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热闹,在学生的内心,在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思考的内在热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东西。我们知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主导。教学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高效课堂的标准是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收到”了什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幕后的导演,把学生推到前台,并且使他们自觉、主动、乐意地“表演”,在各自的实际参与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六、去除“伪“高效,慢火焙“真”知
教育切忌急功近利。很多学校为保生存、求发展,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抱着急切的心态,恨不能马上“拿来”,立即发挥巨大作用。孰不知,这样做就导致了流于形式上的模仿、照搬,造就了一批“伪高效课堂”。
杜郎口中学刚开始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时,也遭遇了重重的困难。“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后来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参与能力和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殊不知,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付出了多少。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仅在解决学生不发言的问题上就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万万急不得的,它需要在课内课外花费大量时间来培养学生各种习惯。就算是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还需要我们在慢慢消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只会违背教育的根本规律。
再者,跟其他学科比起来,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一种慢慢的积淀,一种化为内在文化的过程。今天你教给学生的很多东西,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需要几年,有的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才能显出其效能来。因此,语文课堂的高效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高效,不能仅仅依据几条练习题评定一节课是否高效。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我们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课堂即时显现的教学目标,也要能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适当在课上进行一些潜移默化的饱含语文味的教学。
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因此课前的预设必须清晰、周密,并富有理性思考,并加以一定量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训、练习,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另一方面,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随时把握教学中闪动的亮点,见机而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高效课堂上种种“伪”现象,还课堂以真正的高效。
第二篇:让音体美走进高效课堂
让音体美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樊翠芳
新课改以来,各地区、各学校都非常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等。但是,音体美作为“小三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教学中的实践与总结,简要阐述一下构建音体美高效课堂的实施建议。
一、两种不同的看法
音体美课堂到底是不是高效课堂,用不用打造高效课堂?目前有两种观点不一的认知。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种看法认为音体美本身就是高效课堂。这要从音体美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说起。理由有三:一是音体美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体验,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用刻意追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存在整堂课都是我讲你听的情况;二是音体美不同于主科,没有面临应试升学的压力,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来讲,被当作是心理放松课、身心舒缓课,因此课堂氛围一般都很宽松,学生表现活跃;三是抛开考试升学的压力不算,学生对音体美的兴趣最大,无论是校内校外,还是活动课业余时间,参与音体美活动的学生最多,花费的时间最长,说明学生的自由参与度很大。
大家都知道,高效课堂有四个评判标准:1.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2.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3.促进学生积极思维;4.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音体美课堂天然地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条件,因此本身就是高效的。
另一种看法认为音体美课堂不是天然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尽管不是一个新概念,却包含了许多崭新的理念。理由也有三:一是音体美不是主科,除了个别专业学校或特设特长班,在哪儿都不受重视,部分教师存在放任自流的倾向,或者是把精力放在参加各类比赛获取奖项上,对课堂教学有所忽视;二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量最小,有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三是受教师综合素质的限制,新课改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仍然沿用以前的旧思想、老套路,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距离全面素质教育还有差距。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正面影响,这里面既要包括知识、能力,还要包括非智力的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音体美课堂尽管与语数外等主科相比,和高效课堂有更高的契合度,但本身也不一定就是高效的,也需要学习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适应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至少要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第二种看法的,音体美课改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音体美课堂本身就是或者已经是高效课堂,那就没有改革的必要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改到深处就是改课堂。课堂由人来改,必须从改人做起。存在第一种看法的人,只看到了音体美的特性,没有看到作为学科的共性;只了解高效课堂的表象,没有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我想,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跟上形势,不能沿袭以前的老路,更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造。
二、对音体美教学工作的反思
反思音体美组的教学工作,感触颇多。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效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音乐教学,在关注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注重开发校本课程,传授基本乐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常识,采取小组教学,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学会探究,培养兴趣,并把课外活动作为学生重要的实践平台,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历次校际比赛和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好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育认知和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场地器材和运动负荷,为学生创造愉快地进行运动的教学情景;除按大纲要求组织体育达标训练,开设武术、健美操等特色课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心理学(思维、情绪、注意、意志)、美学和社会学方面获得良好体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协调、默契、流畅和成功的欢喜与愉悦。美术教学,包括书法,既重视学生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有些甚至是与高效课堂背道而驰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只是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对学生的影响是片面的,只是局限于本学科,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效目的;二是除了组织大项活动外,对本身的课堂思想上还不是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不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就是信马由缰的放任自流,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有时太过严肃,调节课堂氛围效果不好;三是虽有课堂评价,但实效不好,评价形式单一,只有目标评价,没有过程评价;评价内容缺项,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评价,不重视其他方面的评价;评价对象绝大多数是教师评学,没有学生评教。
以上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我本身也有一些。有时候,单纯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来判断课堂效果,具体到每一堂课怎么才能算是高效,缺乏评判的工具;有时课堂设计粗枝大叶,没有进行精心的构思,学生兴趣随机调节,教学进程相对随意,有时难以达到应有的效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合唱团的日常训练,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但在学生个体的音乐思维和鉴赏能力上,下得功夫还不够。因此,我感觉,音体美课堂只能说是有效课堂,距离高效课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打造音体美高效课堂的措施建议
无论是对于语数外、还是对音体美,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针对目前音体美课堂存在的差距不足,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是加强教学备课。从规范音体美的课堂教学规程开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详细、可行的教案开展课堂教学,用教案的高质量保证教学的高效益,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期末,音体美教师要开展汇报活动,学校则根据汇报抽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是加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要关注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数量及有效程度;教师重点讨论、讲解的问题符合学生需要的程度;要关注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
三是加强教学评价。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要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四是加强教学研究。采取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观摩课、汇报课、研讨课等多种课题教研形式,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现场,掌握改进、完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潜心研究,深入交流,为实现“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的课改任务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路上,我们都是学习者、探索者,以上发言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第三篇: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张潇竹
3月16日,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开放周”活动。听取了育才中学胡艳梅老师和张雪梅老师的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扎实有效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课堂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尤其是张老师的课堂: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再利用学生的预习结果让学生探究新知,并且进行了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针对性的训练,整节课中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不禁反思,如何使我的课堂更高效,怎样落实常规更有效?听课后受到了一些启发,总结如下(其实是老生常谈,但我认为只要符合教学实际,就得谈):
第一、精心备好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
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于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实践。本学期我们初一数学组在开学集体备课时就对新教材进行整合,并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上学期的最后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本学期期中考试前的最后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虑到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提到第一章学习,两周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第二、提高预习质量,用好学生的预习结果是让数学课堂高效的一个关键。针对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学生在面对新知识之前就有了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课堂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存在的疑难和困惑的问题上。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提高了数学的学习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精讲多练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保证。
对于每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易忽略点以及课本例题要精讲,要 多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堂练习,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知识点如果不强化训练或是练习不充分,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四、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愿意学数学。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要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握学情,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教学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真正能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第四篇:让高效课堂走向生本
让高效课堂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简言之,就是为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即:学生怎样学起来容易就怎样设计教学,课堂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它从探索人、揭示人学习本质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重修了学生的学习地位。
“简单就是极致”,生本教育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教育做了恰当中肯的诠释。简单的课堂教学环节——“学生课前先学、课上小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三步曲;简单的各科教学要点——语文抓阅读,数学抓思维,英语抓口语。简单的课堂组织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我们纷繁复杂、过分注重分析理解的语文课相比,这样的课堂也许少了些什么。可是课堂上孩子们争相发言、侃侃而谈,课下写的一篇篇在我们看来已经远超同年级孩子水平的习作,不正在证明着生本教育的不简单吗?
通过学习考察,我的思想接受了生本教育的涤荡,也让我由此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在我校教师积极探索“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巧妙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更优化及课外阅读课内化,有效推动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纵深发展,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将生本理念带进高效课堂,让高效课堂因尊重、信任焕发勃勃生机。
细观高效课改,再回顾生本教育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就会发现两种思想其实是相通的,都有学生课前先学、课上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的主要学习形式。它们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学习活动一定是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策略,更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殊途同归,那么到底哪种理念支持下的教育形式最深得孩子们的心呢?唯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奠基。我们决定组织老师们系统学习生本教育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观摩课例帮助教师进一步解决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通过学习使老师们建立对生本的认识;开展教研组的研讨、交流活动,寻找生本与高效课堂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尝试;依据各学科的不同,分学科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重点解决语文课上的阅读拓展、数学课上寻根溯源、英语课上的活动组织问题;导学案是开展高效课改的抓手,从导学案入手,用生本理念指导导学案的编制工作。即:为好学而设计,也就是学生喜欢怎么学我们就怎么设计导学案,用这个理念优化导学案,优化探究点,优化系统训练设置,减少无效内容的简单累积,使其的作用趋向于生本模式中的前置性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少即成的、机械的、无效环节,抓住高效课堂的核心: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在核心处做文章,使高效课堂线条清晰,环节简单,效能增强。
二、在教材整合中寻找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何谓教材?朱绍禹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辞典》中对语文教材是这样鉴定的:教材是一种特殊读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随着新课标理念不断深人,我们不难发现,现行教材有以下特点:教材内容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线索,注意渗透教法,指导学法,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和实践延伸到课外、家庭和社会。走进我们的语文教材,“因材施教”,用足教材、拓展教材、建设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我们对“课标”理念的正确理解与付诸教学实践。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教材,提高单元时间里的教学质量呢?我觉得生本教育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范例。生本教育提出了“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所谓小立课程,指教师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的精简,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相关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借鉴生本教育的做法,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教材整合: 1.单元主题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主题单元教学为突破口,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在每单元选择一至两篇主体课文进行精细化学习,其他课文在保证基础知识不放松、基本内容都了解的基础上略读即可。省出的时间可以就本单元主题适当引入教材外的其他优秀篇目进行课内学习,即:大作功夫。
2.课内外学习的整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3.进行各科教材的整合,突出各科教材的本质化、综合化和活动化,实现大课程整合。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各科教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成为加法,而是做乘法,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具有的活动性和研究性进一步凸显,通过活动把相同主题的各部分、各科活动整合到一起,进一步体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4.课外阅读课内化
一是以瘦身后的导学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路线图,简化课堂学习环节,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提升,实现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的目的。
二是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如:营造“晨读”风景线、坚持上好每周的语文阅读赏析课,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十五分钟,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制定学校阅读课程标准,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分年级建立阅读札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活动等。
第五篇:作文应去伪存真
作文应去伪存真
内容提要: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严重的“虚假”现象,我们应该转变作文教学观念,真诚平等的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讲真话、写真事、做真人。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 虚假 真情实感
现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范文或写作知识,通过练习,进行模仿以求消化。教学过程基本是演绎写作知识,是简单的由知识向演绎技能的迁移过程。许多学生纵使绞尽脑汁,咬断笔杆,也只是写出一些索然无味的东西敷衍交差,更多的学生写作文无视生活的真实或依葫芦画瓢,人云亦云;或虚张声势,矫揉造作;或编造故事,胡说八道;或架空想象,痴人说梦。文中无我,假话套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大都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表达的多是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成人化的语言,而新课标在写作方面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要写出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我,作文才有生命力,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从古至今,“文以载道”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前的作家写文章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只能说国家的话,替统治阶级说话,为主流意识形态立论。直到现在,人们还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必须是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完全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必须一改“文以载道”的传统教学观,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中之道”。当然,这应该在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或许我们在教育学生真诚表达自我的时候,学生的思想会有所偏颇,出现极端或消极的一面,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大惊小怪,更不能一味宣扬“思想道德”等毫无意义的大道理,而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的思想走上正路。
部分老师教学生写作时选材必须具有典型性,写“有意义”的事,说“有 意义”的话,如果不写有意义的事物就打动不了评卷的老师,不能得高分,学生写作时,提起笔来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写什么?哪些可写?哪些不可写?”其实题材是无禁区的,我们不应该规定学生选材要如何有意义,天下万物没有什么不可写的,关键是怎么写,一件小事,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小观点,只要是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便可以写。如我在教初一语文时,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有关早恋的文章,她把自己的经历,真实的感受细致的表达出来,事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决心改正过来,把身心放在学习上。我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得,虽然这篇文章的选材很不典型,甚至可以说是违反了中学生守则,但是,这却是一件真实的事,是自己的感悟,对别人也有所启发,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因此,我们要教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刻意去追求意义和典型,而应把要写的事物写得有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学习效果。
写作是通过文字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更能体现人的真情实感。所以,写作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最好体现,“作文即做人”这个观点是不容质疑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做人”意义与其原义相行甚远,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故意拔高自己的思想,对好人好事无止境的赞美和歌颂,而对坏人坏事则给予严厉的批判,这样,使得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升华,把自己提高到比平常人更高的高度,变成了“高人”。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向着“做真人”的方向前进,让学生真实、真诚、自主的写作,放飞学生的心灵,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写我所见,我写我所想,真真正正的走进自我,做一个真实的人。
(二)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师生之间如果有了真挚的情感,学生便愿意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充实感人,才能找到写作的源泉。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最真诚的“聆听者”,虽然学生在知识、精力等方面不及教师丰富,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眼睛。所以,老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真诚的聆听学生的倾诉,聆听学生作文中的人生,不要给学生的写作设置太多的框框,鼓励学生真实的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教学生做一 2 个真实的人的同时,老师也要真诚的对待学生,不要把课本上的大道理,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忠实的、真诚的人。教师只有对学生怀着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如我在教学“成长的烦恼”这一作文时,我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与同学们一同探讨成长的烦恼,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烦恼一一说出来。我自己也很坦诚的面对学生,把自己成长时的烦恼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看到老师都毫无隐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都很踊跃的发言。这一次的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学们敢于把自己内心的烦恼说出来,讲的是实话,抒的是真情,诸如父母之间的矛盾,遇上了青春期的难题,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宽容的精神,信任和尊重学生,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只有发挥自由,民主的精神,学生才敢说真话、道真情。
(三)合理恰当的作文评价
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作文批改一支笔,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学生升学的命运,全靠着老师的一支笔,特别是作文评改的不确定性,更造成了许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得不说假话、抒假情。所以,我们在评价作文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不要片面的看待学生作文的好坏,要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学生的作文,不要以一概全,对文中表现出的有创造性思维、立意新颖、结构奇巧、语言有特色的要给予鼓励,适当加分。评价学生的作文,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未来,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示个性的宣泄和抒发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精美的文章,从而避免作文的千篇一律、公式化的倾向。因此,在作文评改时,要认真批阅每个学生的作文,不要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来的苦闷与矛盾熟视无睹,我们要真诚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并用笔墨去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记得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轻生的念头,我在作文的评语中这样写道:“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缺乏发现美,只要你睁开你的双眼,敞开你的心灵,你便会发觉生活在对你微笑„„”,我对他做了恰当的引导并与 3 他交流了内心的感受,使这位学生改变了人生的态度。我们要充分发挥评语的功能,让学生在评语中读出老师的拳拳真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乎他们的,真诚的对待他们的。这样,他们也会在作文中对老师讲真话、表真情,使老师看到一颗颗纯真的心灵。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放眼未来,认真对待学生作文中说假、大、空的现象,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立足于“真”字,引导学生讲真话、写真事,踏踏实实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王鹏伟,中国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谭海生,写作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