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的田园》评课稿
金主任点评数学课《美丽的田园》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 曹汇茹 3月16日金主任一行专家组来到蒙古族学校观摩我的课堂教学,对我的教学方式方法给予肯定,同时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很好的该进建议。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过于紧凑,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2.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未能很好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学生在做课后练习时,教师未能做到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针对以上问题,金主任给予以下该进建议:
1.放慢教学节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年级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反映和消化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从主题图的引入到数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再到后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
2.丰富教学方法,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数学信息,提高学生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数感。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培养问题意识,做到个体先学,在进行全班汇报,最后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计划。
3.做到完全放手,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空间。在做练习时,应该遵循学生先说,同桌互说,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这样的步骤,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锻炼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金主任的精彩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我会听取以上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教学中稳步提高。
第二篇:田园诗情评课稿
《田园诗情》说课稿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向,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2)学会课后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条目标中,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前两篇课文,现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道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两部分,积累优美词句。然后安排小导游活动,进行迁移性训练,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最后,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
下面我开始说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象,激情导入: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设计意图:《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留下的印象,找找在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把它们划出来,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指多名学生朗读、议读。(教师相机点拨,不需让学生多作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读出喜爱之情。)【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促进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和理解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指导。具体来说我打算这样处理:
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极目远眺所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详细描写了奶牛图,略写郁金香图。体会奶牛的姿态美时我可以让学生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来体会牛的不同姿态所体现出的不一样的美。同时指导学生查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牛还有哪些姿态呢?至于那大片的郁金香可以一带而过,也可借助课件这一辅助教材来帮助理解朗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借助媒体创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奶牛的情态各异时,促其观图,让学生从图中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并启发想象,练习仿说.】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低地上的景色,着重写了骏马图,学生读成群的骏马?? a.(出示图)瞧!骠悍强壮,腿粗如桩是怎样的体魄!鬃毛随风飞扬又是怎样的英姿!谁能通过读表现这种气魄 可以自己读,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读.(点评:你真是一匹神气的小马!哇!你很力量!??)来!让我们这些小骏马们齐声诵读!读出群马在草原奔腾的气势!读出了自由!读出了豪情!b.除了??,能不能换个方式说说这句话为什么说深深的掩映的运河 ?(因为荷兰是水之国,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看出马的自由.)c.是呀,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引读: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浅浅的涧水,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丘,泥沼,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飒爽英姿!现在,你们就是这奔腾的草原上的骏马!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学生齐读这节.)【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对学生而言,荷兰是遥远的国度,学生对文中描写一些情景难以感知或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马的剽悍强壮,腿粗如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这些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第四自然段:引读:??天堂般的草原上不只是白色的绵羊,还有??,??真是一幅自由祥和的图画呀!要读出它们的安闲,自由祥和。
白天的荷兰,是美丽的,自由的,是令人神往的充满诗意的国度,让我们拿起书,齐读2——4节,读出草原的美,读出内心难以抒发的情怀.(齐读2——4节)【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情境再现,以境激情.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抒情的语言,再现了白天荷兰的美.学生目睹了这美的画面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第五自然段:写傍晚的景色,重点描写了挤奶图。我打算这样设计:让全班同学从刚刚那活跃的气氛中安静下来,然后放一曲舒缓的乐曲,随着乐曲我轻轻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来说说感受,体会到傍晚的寂静。引导学生读出傍晚的寂静。
第六自然段:写夜晚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夜色图。这里要引导学生读出夜晚的宁静和安详。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动情的范读,小夜曲轻柔得旋律,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感受到夜的宁静.】
第七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提问: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荷兰?为什么要用“真正的”三个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什么才是 “真正的”荷兰?其实这一步骤就是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总结,让学生把刚刚零碎的感悟加以整合,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田园景色所蕴涵的诗情画意。
(四)布置作业:
1、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设计理念: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与课文内容贴得更近,促进了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
2、拓展延伸: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设计理念: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
(五)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奶牛 悠闲
白天 骏马自由 诗中有画
动物 安闲 画中有诗
夜晚 安静篇二:田园诗情说课稿
《田园诗情》说课稿
长春中心小学
杨秀花
一、说教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和《桂花雨》,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色描写优美,段落整齐,非常适合儿童学习。《田园诗情》处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足可见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精髓和灵魂。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阶段目标,结合本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感受荷兰这个著名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风情,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就构成了识字、读书、情感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网络,便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舒缓的音乐,优美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达到很好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节课我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正音,读中把握内容,读中理清层次,读中体验美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欣赏。(ppt 出示荷兰各种风景图)以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章美
1、生自由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可不少。来看看,你们都能读准吗?谁来试试。
2、生字过关(即时给予正音)(1)单音字读。
(2)多音字。指名读、齐读
(3)四字词语。(此部分主要是对课文字词过关,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词语,使得读词不那么枯燥乏味)
(4)课文结构讲解
给学生讲解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的构段方式写的,并将课文分为白天和夜晚两层。这样有利于学生读文章总体结构的把握。
(三)精读课文2--4,感受白天牧场之美
这部分教学,“田园”易找,“诗情”难寻。学生读了课文,对“田园”的理解很快把握住了,就是指的牧场,指的草原上的水、草、花、牛、马等等。但是,“诗情”是什么?“诗情”在哪里?这是学生需要感悟的,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引导学生感受牛的生活,感受牛的自由和幸福,感受牛与花草的和谐,这和谐的环境不就是一幅画吗?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学生在读中想象,再读中回味,在想象中读,在回味中读,诗情画意入目入心。
不走进骏马的内心,就感受不到骏马的自豪与自在,不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感受不到作者的别具匠心。在骏马奔驰的此段教学中我利用言语的引导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骏马在这里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与满足、自由与自豪!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文,课文的语言就自然成了学生的语言。
四、说板书设计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本节课我着重对课题的诠释,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把握课文线索,更好的谋篇布局。
11、田园诗情
环境 美丽如画
牧场之国诗情画意
动物 自由自在篇三:《田园诗情》说课稿 《田园诗情》说课稿
唐志芳
一、说教材分析
《田园诗情》是湘教版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田园诗情》《小巷人家》《美丽的兴凯湖》,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色描写优美,段落整齐,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图,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最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理解、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基于此点,我制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其中重点放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上,读
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边读边想象,与作者情感相融。
2、积累仪态端庄等词语,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描绘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
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3、能使用课后第二题所提供的词语,结合录像、图片进行对文章的复述。
通过欣赏、品味、积累优美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及
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牲畜与人的和谐交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助于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录像、图片。
2、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在第一课学完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指名分节读。
2、交流:通过朗读,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如:
草原奶牛图、低地骏马图、傍晚图、夜晚图)
(二)交流感悟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最喜欢哪一处的田园风光呢?再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写了什么景物。(生自读课文,思考。)
2、生默读课文,品读句子,找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3、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怎样读好它们呢?(生
做交流准备)
4、同位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的风光呢?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同位
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相机出示录像)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荷兰这个低地之国最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水、花、牧
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
(2)“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
群的家长。”(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照着写牛犊和老牛,并把它们分别比喻为“顽皮的孩子”、“牛群的家长”,生动形
象,特征鲜明,也写出了牛群之间的和睦和温情,非常富有
生活情趣)
(3)“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具体
描摹成群的骏马,从整体到局部素描式地写来,突出骏马的剽悍强壮。“随风飞扬”一词给人无限遐想,流露出作者对强
壮的原始生命力及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魏书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将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交流时,不要做过多过深入的分析,学生品读时,只需做整体的感知即可,鼓励学生对语句有个性感悟,各抒己见。
6、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呢?“真正的”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启发学生回忆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
(三)积累运用
1、带着对荷兰风光的向往之情,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及画出的优
美词语。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
以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为内容,练习介绍。
(生边介绍边播放相应的录像)
(四)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设计一项喜欢的作业,如:画一幅荷兰风
光图;配乐有感情读课文;当小导游介绍荷兰风光;收集并观看有关荷兰的影片„„篇四:《田园诗情》说课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全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感悟荷兰田园风光的美,在充分的朗读中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语句,在充分的朗读中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段落。
2、学会本课的生字,其中八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凭借语言文字感受如诗如画的的田园风光,激发学生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感受荷兰田园风光的美,为此,我设定一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品味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
四、优美的语言文字,总能打动人的心灵,而一堂优质的语文课,更要用美来熏染烘托,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去接近美、感受美、体验美。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我思考了如下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发言和感受,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乐于交流。
品味诗一般纯净的语言,想象诗一般静美的画面,感受诗一般舒展自由的韵味,朗读是这篇课文最好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中年段的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年段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反复的品读中,才能体会关键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充分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想象画面,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本课文质兼美,语言优美形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美文,中年段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所以要鼓励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语文教学不是教“写什么”,而是教“怎么写”,所以教师应潜移默化的寓写作训练于阅读教学中。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体验感悟的最佳途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更好的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描绘的美景之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中,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兴趣和潜力。
五、说教学设计
能否有效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好课的关键,下面我就从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大板块说说我对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
一、初读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荷兰的田园诗情的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语文课不是教学生“写什么”,而是教学生“怎么写”,所以此处我还设计了一个用“是??也是??”说话的训练。】
2、课文的开头用简单的一句话总起全文,在课文结尾处也同样用了简洁的话发表感叹,给人一种完整、圆润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虽然短小,但涵盖了多种含义,从此句话入手,我提出问题: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荷兰?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自读课文。
3、检查预习环节,师生共同讨论课文脉络,第一自然段,总起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展示荷兰的田园风光;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为下面的精读做铺垫。
二、精读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分析文本。
夜晚和白天:文章二到四小节描摹了一幅幅白天牧场景象图,五、六两小节描摹了晚上牧场的寂静祥和。
流动与静止:每一幅优美的牧场图,就像一个个长长的镜头,主角是流动的动物、船只和人,背景则是静止不动的草原、低地等等。
人与自然:显然本文的主角是动物,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安逸自在,而人则是大自然的配角。整个世界平静悠闲,正是田园诗情的美之所在。
诗情与画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情”二字给人一种舒适自由、恬淡悠然的感觉,这诗情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一起,不正是诗人眼中的荷兰吗?
诗情要通过诗境来体现,诗境则是一幅幅画面,第二自然段中,景是草原碧绿如丝绒和大片的郁金香,物是黑白两色的奶牛悠闲的吃草;第三自然段中,景是碧绿的低地和一望无垠的原野,物是强壮、自由的骏马。4、5、6三个自然段中,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甚至往来的船只车辆,都是那么悠闲、从容、舒缓。这些无一不蕴藏着诗的意境。
(一)在初读环节中,学生已经对2到6自然段分别描绘的图景有了感知,所以
我在教学中采用诗情与画意这一独特的视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自读自悟,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子发表感受,交流感悟的情感。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想读的内容和喜欢的句段,自主地讨论和交流感悟到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无论是朗读效果、理解的多少,还是情感体验的深浅,都不强求一个标准,力求体现个性的差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针对2到6自然段的四幅图画,在以读懂语言、读出画面、读出感情为主线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不同训练点,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文字背后渗透出的情感,另一方面加强中年级学生的词语、句段积累。
1、第二自然段:草原奶牛图
(1)提出“极目远眺,你看到了什么?”和“迷人的草地上有什么?咱们走近瞧瞧!”两个问题,让学生感受从远到近观察的顺序。
(2)在理解画面的背景: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时,让学生想象碧绿的草原上有黑白两色的奶牛这颜色分明的如诗的画面,边读边想象,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3)接着理解画面的物:形态各异的奶牛,通过对“跑前跑后”和“仪态端庄”两个词语的理解,想象牛犊和老牛的不同姿态,再根据理解指导朗读。(4)用“有的——,——;有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图中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并启发想象。】
2、第三自然段:骏马驰骋图
(1)当有学生说到这一幅图时,请他说说图上的马是什么样子,相机出示文中语句,重点理解“剽悍强壮、腿粗如桩”和“鬃毛随风飞扬”的英姿。
(2)指导读出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的气势。如果说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奶牛是一首安静、闲适的诗,那么这里的骏马则是一首阳刚奔放的诗。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一起来读好这段。
(3)最后总结说:难怪文中说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提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第四自然段:悠闲家禽图
(1)抓住“悠然自得”这一词语,学生从家禽生活的环境的角度讨论家禽的生活是怎样的悠然自得。(2)指导朗读中我会这样说:生活在这里的家禽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我们用最美妙的声音来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3)总结此段,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安静闲适的诗。
4、第五、六自然段:寂静傍晚图
(1)过渡:随着时间的流逝,夜晚即将到来,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范读第五、六自然段。说一说夜晚的荷兰给你什么印象?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2)用笔圈画出表示静的词语,把词语放到文中自己默读。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4)谁想用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他感受到的那份宁静。
(5)这真是一首寂静安详的诗。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动情的范读,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感受到夜的宁静.】
(三)小结全文
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作者对她无限的赞美,把我们带入到了如诗如画一般的仙境,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荷兰美景的无限向往。它像一首温馨的诗,自由的诗,悠闲的诗,宁静的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齐读最后一段。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词句。
第三篇:美丽的眼睛评课稿
《眼睛和眼镜》评课稿 本节课是由王立芹老师主讲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四节内容《眼睛和眼镜》。王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王老师利用了“中国近视患者己超过3亿”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导入正课,呼吁全体同学要爱护自己的眼睛,要学会健康用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王老师设计的分组交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讨论,主动探究新知。到最后学生们能够自主地总结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和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王老师导入新课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再如王老师对课件的使用,使所教知识更加直观、深入,使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遥不可及的,他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也能做到的。
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做社会调查:到医院、眼镜店等场所调查保护眼睛的措施。这样开放式的作业模式,使物理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5、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王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如何提醒帮助他人健康用眼等。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和练习的时间。2.教材在本节内容上附有阅读和小资料,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领导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篇二: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2 《永生的眼睛》评课
广安区思源小学四年级组
温老师这堂语文课清新、自然,有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针对温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年级组有以下几点见解:
1.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首尾呼应
温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从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质疑课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初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永生的眼睛”?当学习完课文后,再次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2.还阅读以本色
在课堂上,温老师的课堂策略就是不断的深入的读,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略读”的课文的阅读,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温老师注重营造一种气氛,她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使其读得有声有色。3.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具体学文过程中,温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主人公琳达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然后温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盲童,你现在能重见光明,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情感熏陶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同时抓住温迪对捐献眼睛角膜的态度,折射出父亲对后代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更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了理解“永生”的含义。4.注重课外延伸,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得到了体现。
这篇课文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课文学完之后,温老师又拓展了这个故事凄惨的结局,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此时,他们的感受,除了对温迪不幸遭遇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温迪和琳达的敬佩之情。“情到深处自然流”,此刻,温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这样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与感受。这样,让“永生”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最后,温老师趁机展示了关
于器官捐赠的热心人的图片,同时还配有舒缓的乐曲,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确确实实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这个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达到了。
当然,一堂再完美的课堂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提高,应变能力还不够,过渡语,链接语,评价语,都不能事先完全准备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如果能加强个人的语言魅力,让语言更加简洁,导语和评价语更具艺术性,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角膜”、“捐献器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死后捐献器官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个挑战,这个和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关系,不是短时间能够扭转的。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汇报搜集资料的环节,或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下 “角膜”捐赠现状,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器官捐赠的必要性,又了解到捐赠器官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篇三:《培养审美的眼睛》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课:《培养审美的眼睛》说课稿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2011国培 美术班 屠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 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
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从自然风景图片以及名家绘画以及摄影作品的欣赏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等作品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
(1)、分别展示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2)、提出问题:《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
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总结体验:
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可能对美术鉴赏已经有所了解,下面就实践一下。以“美术鉴赏”的眼光谈谈你对名作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分析,有组长作出总结。篇四:《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无意中抓住并放飞一只蝴蝶的事。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十分深刻、优美,以往常被当做朗诵的范本,对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吴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就听闻吴老师上课激情澎湃,今日有幸观摩学习,实在让我获益匪浅。
吴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彩的经验展示课。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上花了很大一番功夫:
一是朗读习惯。吴老师的课是“读领风骚”,她花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她先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读出“触摸”就是“轻轻的抚摸”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抓住课文大意;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语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语感。(二)吴老师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例如在感受安静捕获蝴蝶那一刻的心情时,吴老师通过音乐、图片、动作,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体会到安静内心的快乐。(三)吴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一次读书前,她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品读课文前,她要求孩子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在书本的旁边写批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做展示,但下课后我去看,每个孩子的书本都是写的满满的,有的孩子还写的特别精彩。可见吴老师平时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是卓有成效。
二是课堂习惯。对于新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课堂能力。听课时我不仅关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特别留心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控课堂的。吴老师班上的学生有几点习惯特别值得我在班上推广: 1.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2.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但对如何提取信息缺少指引。而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堂主题教研课,吴老师的课为我们立足课堂,做好“问题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提供了范本,我觉得她的提问内容紧扣文本的要害,提问程序直接,提问语言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提问的简洁性。(一)吴老师的课堂提问归纳起来有三类:问在情境中;问在关键词、关键句;问在主旨处。做的特别好的是根据情境提问。她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安静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观看蝴蝶图片后,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象一下安静手里握着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心扑棱,她会想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居然回答出:“她握住了美丽的春天”。(二)她的提问程序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评价。整节课围绕“安静在常人看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大问题下找到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品读句子时,她一般用“三步走”: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些词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如何读好句子?简简单单的程序,让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回答得越来越清晰,读的越来越好。(三)老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吴老师善于用填空补白提问,把安静与众不同的地方用转折词体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加深了对课文词语的印象,也对安静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与众不同的印象。例如:“安静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又是如此的?”,“别人用眼睛触摸春天,她却是用触摸春天?” 但这节课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导入时,让学生看春景图说话这一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有些累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品读句子上,对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毫无提及,使得整堂课的分析显得过多,过碎。由于经验尚浅,点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篇五: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
第四篇:美丽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刘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刘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刘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刘老师虽然很年轻,执教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不过给我感觉上课不拘谨,很自然。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阳光的微笑,极具亲和力。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你还对西沙群岛有哪些了解?”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老师,刘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进行耐心引导,使学生找到了那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刘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声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李老师又出示祖国地图,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如对珊瑚、海参、大龙虾,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刘老师她都用多媒体给予直观展示,让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4、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刘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到处都是”、“威武”这几个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确美丽,海参的确懒洋洋,大龙虾的确威武。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好看的句子的同时,如果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地写一段话,会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学生介绍图画的时间太过冗长,挤掉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美丽的小路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
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三河市小学 2016.6.15
曹雅静老师下午这节公开课可圈可点的很多,不过能提出的建议也不少。
一、教案设计比较精致,教学环节流畅。
二、识字教学扎实,流程明确。先自由读生字,再老师领读,接着交流识字方法,再开火车读。能把轻声的词语单独拿出来教读是本课的重点,也落实到位了。而且何老师在课堂上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老师上课比较镇定,教态轻松。
四、这节课我已经连续听了四次,曹老师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不断地请教其他老师,并一次有一次的试教,这种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和不完美的地方。
一、老师的表情僵硬。过于淡定的神态表情显然不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低年级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富有童趣的,教师的表情应该活泼快乐的,这样才能感染并带动孩子们的情绪,才能点燃课堂上的激情。
二、时间掌控有欠缺。写字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没有完成。写字作为低年级的重要教学环节,宁可放弃其他环节也要保证写字的指导。以后备课的时候可以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
三、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多。当孩子们回答出一个个精彩的问题,或者朗读非常出色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给予多彩的个性化的评价,这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你调动起来,进一步的朗读或者回答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四、指令不够明确。虽然这节公开课老师的指令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前三次的试教都出现了指令模糊的情况,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发出的下一个指令是什么,导致学生价无法正常配。建议曹老师以后在教学的时候对一些的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关键问题的关键字词一定要加重音、放慢速度说给学生听。
五、上课有些轻。一句话里有些字有忽轻忽重,忽远忽近的感觉,这种飘在空中的声音对坐在后面的孩子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老师以后可以使用扩音器上课。
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
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三河市小学
2016.6.15
《美丽的小路》是一篇较为生动的童话故事,写了鸭先生门前小路的变化,让学生懂得整洁美好的环境能让人们心情舒畅,要爱护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在教学时,曹雅静老师分为“美丽的小路——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又回来了”这三层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听了曹老师试教了几节课,结合这次公开课,我发现曹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一、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摹仿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捂鼻子”、“皱眉头”、“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几个活泼调皮的男孩子,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
二、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从整体感知到重点感悟,有条有理。学习完生字后,曹老师用一句“想知道这条小路美在哪吗?”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自然地走入文本。在引导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用“这是怎样的一条小路”来说话,这时就要关注文本,紧扣文中“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三个词来理解、来表达,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理解“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这样设计既扣住关键词理解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三、角色转换,入情入境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教学中,曹老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角色转换成他们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比如兔姑娘,鹿先生,这样的角色转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中运用角色转换,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他们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他们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在角色转化中,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学生被卷入到文本的感情中,产生共鸣,逐步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当然,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课堂的开放性不够,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在教时可以适当地展示自己童真童趣的一面,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安排好时间。
2、评价语不够丰富,孩子其实很需要鼓励的。
3、文章的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能不能调换一下,是否可以先范读后学习生字词,然后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再进一步去体会文本的大致意思。
4、一年级课文朗读指导十分重要。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朗读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一年级学生加强朗读指导尤为重要。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我觉得何教师平时和备课时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在示范朗读前,对学生要提出明确要求,以提高示范朗读的效果。同时,在这节课上总体感觉没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5、当自己所预设的课堂环节被课堂生成的新环节所替代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学会随机应变。比如在学习“花花绿绿”这一词时,孩子已经早早地说出了与之相近的词语,那老师为何不适时把幻灯片切换过去,为何又等学了“五颜六色”后又回过头来说这块内容。
6、把控好课堂时间,学生的生字书写教学时很重要的,要留给孩子时间。
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
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2016.6.1
5一、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具备的一种素质,那就是从容不迫、沉着冷静的态度,不被教学设计束缚,从容应对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但这种从容与沉着显然又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了。
二、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再稍加斟酌一番,可能会更妥当一些:(1)在交流识字方法时,“鼻”可以先让学生们思考一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然后再说出老师自己的想法;同样的,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时,也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先说一说知道哪些这类词语,接着再出示课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说到课件,那张鹅卵石的图片可以选用一张更为鲜艳的,为了引出“花花绿绿”这个词。
(3)“洗洗澡、散散步”等可以作为叠词形式的运用,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这类可以重叠动作的词语。
(4)最后一点,老师的教态可以更放松一点、语言表达上再稍微富于童趣一些,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
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2016.6.15
今天听了曹老师的《美丽的小路》一课,感觉曹老师上课很沉稳,整节课下来,环节清晰,重视识字教学,利用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如紧扣文中“长长的、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三个词来理解、来表达,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理解“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然后再进一步拓展学习关于颜色的四字词语,这样设计既扣住关键词理解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
一是在课堂气氛不够活泼,这篇课文是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童趣,语言美,情节美,情感美,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让他们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学习,与童话中的主人公同喜同乐,同叹息同伤心,使小动物的感受与学生的感受水乳交融,我觉得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最难把握的。
二是分角色朗读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充分。
三是思考题中,让孩子们找小路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需要填空的课件页面可放在老师范读时展示,便于学生概括、查找。
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
评课稿
授课人:评课人:
2016.6.15
今日听了一(2)班曹雅静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路,总体来说整个设计流程比较完善,特别是在生字教学这一块,非常的扎实,但是费时太多,导致最后的生字教学没有时间。老师要适时把握课堂的进度。《美丽的小路》第一课时,老师安排学生感受小路的美,我们在要感染别人之前,首先要做到感染自己。整堂课,曹老师的语速,语气有十分的平淡,缺少低段老师所缺少的童趣,所以很难和学生有很好的沟通。老师应该将小路的美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展示出来,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带领孩子进入那条美丽小路上。有以下几点意见和看法:
1,时间上把控不合理,写字教学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落实,写字是一年级的重点,一堂没有写字的语文课堂不是一堂完整的课。
2.情绪,曹老师的声音很一个教师没有童真童趣的语言和表情,孩子们是不会被吸引的。一个低段的老师需要先让自己的情绪走进课堂,才能让孩子走进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焦点和偶像。
3.评价,老师的评价语言极少,声音也很小,贯穿不了这么有趣的课文。
4.阅读,一年级的孩子只是泛泛初读一遍,根本无法达到理解课文大意,更无从归纳课文了。
5.轻声教学,轻声教学特地用一张幻灯片来展示,我觉得不是很恰当,稍微点到就好,告诉孩子,这个字单独一个时,读原来的拼音,跟词语宝宝在一起的时候时读轻声。
纯属个人意见,愿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