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 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史记》的句子。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努力)
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发愤?为什么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正音
3. 课文中写的和你猜的一样吗?多种形式来读课文。
(1)为什么要写?分别读一、二小节,归纳小节意。
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 《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你能整合这三句话说说这小节写了什么吗?提炼忍辱负重。
一场飞来横祸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到了死,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一部辉煌巨著的诞生要靠一辈子的准备,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时候,写史记的这颗种子就在司马迁的心田里播下了,读读课文第一节,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日后的司马迁能著成《史记》?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英雄的故事,他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司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会听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尧舜禹的故事,(复习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司马迁会有怎样的想法?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英雄,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给后人。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从小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十岁起诵读「古文」,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十九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后又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3.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博闻强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识的准备。让司马迁独自担当起写《史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父亲的临终遗言。父亲是怎么说的?父亲还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说这段话?
这是一位临终的老人,他泪流满面地说――
这是一位父亲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
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
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看着黄河水、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上了历史,当父亲去世后更是牢记父亲的嘱托,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理解什么叫“飞来横祸”,文中指什么?划出有关句子。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学生谈,有困难出示历史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所受的是一种怎样的酷刑吗?教师介绍腐刑,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成了太监,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你能体会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的心情么?(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更是对人格极大的侮辱。)读读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感情读。
看看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此时觉得活着是没有尊严的活,简直就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几次想――
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司马迁怎么想的,竟让他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了?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⑴自由地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有的人的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⑵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不被命运屈服,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着的时候能造福于人类;不让一生虚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⒊出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可是当初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选择,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却是多么的艰难啊!
透过监狱的铁窗,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仿佛听到了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啊;凝视那昏黄的油灯,他仿佛看到父亲正盯着自己,对自己诉说着什么„„他心中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司马迁啊,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读司马迁想的话。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他写下的仅仅是一行行字吗?写下的是――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感悟)
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学习第四节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理解“前无古人”,意思就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
这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限跨度达三千年之久,由于司马迁敢于写事实,同时又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文笔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堪称典范。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也高度评价。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出示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
家学渊源 耳濡目染 博览群书 名山大川
牢记嘱托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悲愤交加 轻于鸿毛 重如泰山
忍辱负重 奋笔疾书 毕生心血 辉煌巨著
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 《史记》。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二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答案: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守封禅,游历各地。这些经历为司马迁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受到了酷刑,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师:(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A、出示(文字2)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1)、出示要求: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3)、交流汇报。
(4)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最后,我想把孟老先生的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出示“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定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 精神。【教学难点】
1、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收获中,注重引导学生去叩问生命的意义。
2、掌握历史人物类文本阅读感悟常用方法,即借助资料和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课前准备】 读熟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
课前积累:利用课前积累两分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出示齐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你有没有发现这三句诗都是写的关于--?
(2)是呀,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对于死是怎么想的呢?(图)(原句是这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课题”切入,提领一顿(2分钟)
1、揭题:同学们,要想真正读懂司马迁的这句话,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他写《史记》的发愤历程。师故意写错课题,齐读
2、学生发现错误,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发愤”呢?
3、过渡:是呀,就在他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二、响鼓重敲,层层推进
1、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10分钟)
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1)师:通过课前的拓展阅读,你了解这场飞来横祸的原委了吗?谁能简要说一说(生交流背景资料:本想声张正义却让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师:(出示文字)你知道司马迁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酷刑吗?
师:他遭受了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它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了半人半妖的太监,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配乐指名读)你体会到司马迁此刻的内心了吗? 这真是一场——(飞来横祸)“横祸”的近义词是?能不能换成“灾祸”?为什么?
(2)所以,司马迁——但想到——(引读)
为什么司马迁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史记》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请同学们轻声读1-2自然段,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理由要简洁而又充分。(教师随机提炼并指导朗读)(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临终的嘱托,自己不懈的追求)
师:是呀,完成《史记》,不仅是父亲临终的嘱托,更是他年少的梦想,一生的追求,所以司马迁宁愿忍受酷刑之辱,也要背负《史记》之重这就是——(板书:忍辱负重)这就叫——(发愤)(再次齐读)
过渡:出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默读3-4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感悟。(巡视提醒)(5分钟)
2、感悟司马迁的坚定信念(5分钟)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学生交流感悟,读出信念的坚定)这是司马迁内心的呐喊!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铮铮誓言!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坚定信念!一起读
3、品读司马迁的发愤写作(13分钟)
(1)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学生交流感悟,追问:他会怎样尽力克制自己呢?让我们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再现他发愤写作的情景)
师:(出示图片配乐)任选一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生交流,师点评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抓住数字和“前无古人”“耗尽心血”交流感悟,读出感情)
师:你知道后人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吗?(出示资料)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读)
师:有谁知道《离骚》是怎样的作品?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尽管《史记》不压韵,但它的文学价值却能与《离骚》
媲美。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4分钟)
师:同学们,司马迁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史记》吗?从司马迁的身上,我们读懂了----(指名学生回答,只要说到: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师:无数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都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如果说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史记》,那么,你还知道谁也有着发愤的故事呢?与同桌说一说
出示: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写《史记》发愤是 师:学到这,我们终于明白,人终有一死,但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请你去找一找,挑选感兴趣的故事在阅读课上讲一讲。
2、拓展阅读:美文欣赏《生命的韧度》;诗文诵读《永不言弃》 板书设计:司马迁 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立场,由老师提问转向学生质疑。
2、关注语言训练,通过辨析、想象、合作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有效推进。
3、关注小组合作,放在难点处,能明确要求,交流反馈能充分展开。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知道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因,深刻领会司马迁遭遇酷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学习,激发自身情感,做司马迁式百折不挠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文字、课文插图、配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文
1、出示图片:《史记》
师:大家看,这部著作的名字叫什么?(板书:《史记》)
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吗?(板书:司马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2、揭示课题,板书:
12、发愤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再读一次,想想就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主要问题有:《史记》这本书主要写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说发愤写?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二、精读课文
1、学习描写《史记》的语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既多又好,相信大家学了本文,一定能从中获得答案。让
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先看看哪些语句是介绍《史记》这部著作的?读完后用横线划下来。
(生自由读划,师巡视,与学生交流,并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指名读所划句子。(相互补充)
(3)出示句子: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
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4)师: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好好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①跨度之长:3000余年
师:3000余年长吗?指导读好句子,注意3000余年这个词。
②时间之久:整整13年(板书:十三载)
③字数之多:52万余字
(5)齐读这两句,读出对《史记》这部鸿篇巨制的赞叹。
2、理解写作的原因
(1)师:司马迁为何要花费毕生的心血撰写《史记》呢?同学们再仔细读读1、2
小节,看看究竟为什么。
(2)交流,指名:
①喜欢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说明他喜欢历史故事,《史记》的主要内容正是记载历史故事的,读出激动之情)
②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他做了哪些事情?
板书:勤读广搜(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③牢记父亲的嘱托。(板书:家父遗愿永不忘)
父亲怎么说的?指名读。什么表情?要注意哪些词语?(千万不要忘记)师与一学生模拟对话。
牢记父亲的嘱托后,他每天忙着干什么?(指名读下句)
是啊,他继续勤读广搜,他更坚定了撰写《史记》的志向,以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板书:立志向)
3、齐读1、2小节。
三、作业:《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用“因为„„所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边说边出示)指名。
注意引导,相机板书: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我们用这两句话来说一说。(出示)
3、这两个原因中哪个更重要?让我们来听听父亲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
二、精读课文。
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完成的史书哇!”
(1)谁能用朗读把司马谈的殷切期望表现出来。
指名感情读。(什么表情、什么语气、什么语速、什么期望)
(2)齐读。
(3)如果你就是司马迁,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指名)
(4)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谁能用他的这句名言来对父亲说?
(5)让我们一起高声朗读司马迁的这句豪言壮语。(齐读)
2、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这句话正是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发出的感慨。
(1)请大家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然后画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一段心理描写。(生读划,师巡视)
(2)指名读,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段心里描写共几句话?哪一句和名言的意思一样?指名读。一个人的死应当怎样,而不能?再读。
第二句是什么句子?(反问)请你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四两句是什么句子。(感叹句)请你读一读。一定要活下去是为了什么?活下去重要还是写完《史记》重要。读出递进。
谁来连起来把这段心理读好。
齐读。
(3)“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想到死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第三小节开头三句话。(指名)
“飞来横祸”什么意思?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飞来横祸?文中怎么说。
究竟受了怎样的酷刑,居然让司马迁想到去寻死觅活的呢?同学们有所不知呀!请大家一起听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点击播放)
你认为司马迁遭遇了什么?(冤枉、耻笑、羞辱、摧残、奇耻大辱„„)
(4)因此,(出示,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5)他在蒙受了如此的奇耻大辱之后,为何又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
是啊,《史记》是司马迁从小勤读广搜立下的志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家父的遗愿,《史记》还没有写完,我怎能死呢?他想——再读。
(6)从此,司马迁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
书中这幅图正是刻画了司马迁在狱中奋笔疾书的身影。
出示,指名读。“想到这里,„„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他把什么埋在心底?把什么重担挑在肩上?你想到了哪个成语?板
书:忍辱负重这个词就是“发愤”这个词最好的解释了。
(7)请大家想象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呢?
往下续写。
出示:盛夏,;
寒冬,一二两组写盛夏,三四两组写寒冬。
(8)配乐朗读。齐读第三小节,然后根据情况各选两三个接下去读。
师范读第四小节。板书:功成名就万古扬
(9)凝视着画面,我们不妨给这幅图写一副对联,好吗?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引用名言,可以自己创作,写在课文插图左右。
(可以两人读上联,两人读下联)
老师也忍不住送一幅对联给这位伟人,我请同学们一起读好吗。
(10)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说:
三、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总结四个自然段的大意。再次齐读创作诗。
2、齐读课题。
四、作业
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勤读广搜立志向,家父遗愿永不忘。
忍辱负重十三载,功成名就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