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瞿秋白事迹有感
观《瞿秋白》有感
丹徒区辛丰小学六(5)马家程 指导老师 祝林梅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经济旺盛。许多人过着豪门子弟般舒适的生活,顿顿饱饭,衣食无忧。可你们知道是谁造就现在这惬意的生活呢?不假思索,当然是不计其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的结果。他们不畏艰辛,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所应当铭记心骨。今天,我们就重现历史,认识一位伟大的人民英雄——瞿秋白。
瞿秋白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生于江苏,祖籍宜兴。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是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忧国忧民,一生为国着想,无私奉献,舍已为人,属尽职守,是现代所有爱国人士的榜样、楷模。
1935年6月,福建省的天空阴森可怖,所有人都垂头丧气。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齐唰唰的对准了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个人临铖不惧,手挟香烟,顾盼自苦,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自若的说:“此地很好,就在这儿,开枪吧!”刽子手们杀害的就是人民英雄——瞿秋白。
瞿秋白他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成绩卓越优异,小学尚未毕业,便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博览群书,历史上的英雄好汉,给他留下了“强烈的记忆”激起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搞精神。瞿秋白生前参加过五四运动,当过大学助教,教务长,曾多次主持中央。在他的一生只有人民,最终在一次突围之中不幸补捕,在福建从容就义。慷慨赴死之际,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享年36岁。
瞿秋白的事迹,就是为了告诉后人要一生为国,忠于职守,心中不能只有自己的利益,要为人民着想,多做善事,乐于助人,成为一个对党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一生坚守的原则。
同学们,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很愉悦。但千万不能忘记,今天的社会,国家是由无数鲜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爱我中华,不忘伟人,不忘人民英雄瞿秋白!让我们奋勇向前,握住时代的接力棒,向新的终点冲刺!
第二篇:观瞿秋白事迹有感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
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 六(5)颜逸伦 指导老师 祝林梅 今天,我看了伟人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的经历深深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2009年9月,瞿秋白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2月10日起,《人民日报》陆续刊登“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列第一位。
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少年时的瞿秋白,他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有一次,瞿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瞿秋白回答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是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才是真读书。”我平时读书,学习要向瞿秋白一样,善思考。读书悟出其中的道理,正如古人说的:“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遇到难题迎刃而解。
更令我敬佩的是: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6月18,瞿秋白被押至长江中山公署,然后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
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面临敌人的屠刀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瞿秋白这一伟人给我们后人做出了大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为党奋斗、付出的精神,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跟困难抗争到底!他为了革命不惜放弃生命,令人敬佩。瞿秋白的英雄壮举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为人们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坐落于城市中心,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你身着黑白色简朴的衣裳,始终保持那份肃穆与宁静,阳光倾洒在你的身上,更为你添了一份庄重。你不言语,静静的向世人诉说一位伟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世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列强的瓜分狂潮,救亡图存,爱国运动此起彼伏,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中国成立„„那是一个混乱的世纪,同样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世纪,每个人怀着自己的理想,怀着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光芒,有的人名垂千古、万年长青,有的人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瞿秋白就属于第一种。他的一生短暂而富有魅力,他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岁当选中央委员,二十八岁开始全面主持党中央的工作。他曾见过列宁,帮助孙中山改组过中国国民党。他曾参加过我党的三大、四大、五大和六大,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他一生有五百多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瞿秋白同志故居”这个牌匾是茅盾同志亲笔书写的,茅盾和瞿秋白是好朋友,茅盾的名著《子夜》就是由茅盾写好一章,秋白修改一章这样完成的。由此可见秋白的才华,秋白是把苏俄作品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每夜可译一万多字而不加修改,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著者与译者并世无两。鲁迅和秋白也是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差了18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秋白曾将自己十七岁时所做的一首诗《雪意》送给鲁迅,鲁迅则回赠他清末诗人何瓦琴的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将球白视作一生的知己。秋白在上海期间曾遭到国民党的围捕,他曾多次到鲁迅家中避难,受到了鲁迅夫妇至诚的帮助。无论是鲁迅还是茅盾,他们也都是伟大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见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在上海期间他还认识了夏衍、田汉、聂耳等人,在他的影响下,夏衍还在电影界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善于结交好的朋友,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与恶人为伍,沾染恶习,危害社会。
一进入故居,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前期人们的生活环境。穿过故居,就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馆门两侧各有一方铜雕,主画面分别是瞿秋白与列宁,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革命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还未进展览大厅,就可见屏风上一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是《瞿秋白文集》中的一句,也是秋白为我们奋斗一生的宗旨。一座高达3.3米的秋白铜像矗立在大厅之中,展现了秋白挺拔的风骨和傲岸的风姿。
少年觅渡,虽然瞿家是个大家族,但瞿秋白家中并不富裕,他们家在瞿家人的冷眼下搬进瞿氏宗祠,靠借债典当度日,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闺秀的秋白母亲金旋还是将他送入了一所西式小学读书,在小学,聪明好学的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后来又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做了名小小的教员,可秋白那点微薄的薪水维持不了一大家子的人的生活,家中的物品也典当卖尽,无人在愿接济,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白的母亲服毒自杀。看到这,我不得不正视这名女子,她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她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的孩子能生活更好,为了家中能少一份压力,毅然赴死。我又不由得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对我的付出,她那频频掺杂银丝的黑发,她那逐渐粗糙的双手„„开学已经3个多月了,由于家比较远,我还没回过一次,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地方,我的亲人,思念着我永远无以回报的母亲。
母亲死后,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他经常聆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由于北京大学的学费很贵,他交不起,就考取了外交部设立的不需要交学费的俄文专修管学习,在那,他不仅学习俄文,还自学了法文和英文。秋白的学习精神令人钦佩,在当代,大部分人都享受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可是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机会,虚度光阴,早早的就辍学回家,或者在学校里挨时间。相比于过去,我们如今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先进,可部分人就是不愿意学习,片面去追求物质世界。等到一切已成定局,白了少年头,回首往昔,空余悲切。也许我们做不到秋白那般对知识的渴望,但我们至少要尽到我们的努力,让自己在以后的时光中不会后悔曾经。
1935年,秋白被捕,得知秋白被捕的消息后蒋介石十分高兴,派了大量官员
来劝降,秋白坚决不从,他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如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毁我的历史”。劝降不成,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了一道命令“就地枪决”。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为秋白设了人生最后一道筵席,喝完酒后,秋白一手夹着烟,一边用俄文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当走到罗汉龄下这片草地时,他回过身来说“此地甚好”,于是盘膝而坐,饮弹洒血,英勇就义,时年只有36岁。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完整的翻译到中国来的。纪念馆中的秋白的图片,都是年轻美好的。36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一个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革命事业上都在大放异彩的人,就这样闭上了眼睛。面对死亡,他是从容的,他似乎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没有任何的哭闹抱怨,有的只是那份从容淡定以及对革命的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秋白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生活在繁荣的当下,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我们即将走进社会,我们要利用在上学的时间里好好充实自己,在以后也做一个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
第四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社会实践感想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提要:正值黄金人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希汲取精神力量,缅怀秋白之旧物,思索生命的价值.追寻梦想,不舍不弃,爱我所爱,思我所思,寻秋白之事迹,悟龙城常州之神韵,感秋白之文字,赞其谦逊之风.申秋白之遗愿,爱童稚之真,护我中华未来.爱惜年华,从心做起,执着于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奋勇拼搏,自强不息!
内容:又是一年金秋,惜故人不在,空留深深庭院数座.落叶飘零,满堂萧瑟,怜旧日繁华不再.可叹,可惋,秋白先生逝于长汀,就义于敌人枪口之下,然不辱中华之悠悠气节,泱泱大国之风范.后人记之念之,缅英烈于觅渡河畔.很早就看过梁衡写的书《觅渡》,一本不厚却样式古朴的书.说实话,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在瞿秋白纪念馆看见一整块十多米的石壁上,用娟秀的楷体,刻下了整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时,内心突然就震撼了.一篇文字要抒发怎样掷地有声的精神,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永存于世间!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也生长于常州.在距离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就是省常中,全国少数的五星级高中.绿意盎然的学校里,秋白的雕像默默矗立着,是他还在关注着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又有谁知道,曾经他来自这里--张显青春活力的地方.后来,带着满身的荣耀,顺利毕业.他选择了北京,至此开始了传奇一生“不要学费又不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在秋白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也许是注定走共产党的道路,卓越的俄文使秋白脱颖而出,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锋.他一步步走着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他不是周恩来,不懂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不得不走的绵延山路„„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可以说全部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翻译的俄文著作不计其数,随和如他,善待每一个人,平等思想时刻存在于内心.在悠悠中华五千年长河,他如流星一般划过,璀璨了民族, 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奔忙了前半生,为了信念,招敌无数.但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面对狼一样的敌人,依然不放弃尊严,如他的一生平静,离开.殊不知,他在跳一支多么美的独步!无人欣赏,不成熟的中共视他为弃儿,国民党虎视眈眈,打算杀鸡儆猴.他明白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而真实的想法,还没有留在世间.诚实如他,为此羞愧.就这样,他过世的前一周,写下了《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一声声控诉,他用文人浪漫的笔调:“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你听,他是有多么热爱生活的地方!所有存在的自然的就是一缕撒进牢房的阳光,温暖着经历沧桑岁月残破的心。可是,他又完全明白自己是无法享受初春的细雨,盛夏的骄阳,严冬的腊梅„„也许,也许还能再看一眼这秋日舞动的落叶,在那不愿提起的地方。忍住暗潮汹涌的心,提笔写下“永别”。尽管还无法释怀未来的孩子们,愧疚着默默支持的妻子,大千世界里带来幸福的东西。然后他故作轻松把永久的离开视为滑稽戏的闭幕,说着:“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容不迫的姿态,海洋一般的胸怀有谁能相比!
走过厨房,旧时的炊具宁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走过卧室,精美的桌椅蒙上岁月的烟尘;走过院子,参天的大树依然守卫这一地的阴凉„„秋白先生不在了,可他的气息却充斥着,每个飞扬的尘屑,都曾经沉溺在声息之中.他的人生
就是一场传奇,用羸弱的肩膀撑起共产党的担子,天知道,他是根本不愿意做的啊.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教员,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相爱的人陪伴,如此普通.生命的最后,他感慨地写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坦诚剖析自己的灵魂,告诉少数理解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瞿秋白很适合今天的社会,感受天伦,热爱这世界每一寸存在的美丽,相信宁静充实就是美好。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强加的担子,就不会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久病难医,更不会放弃钟爱的文学,说不定就能走向梦寐的天堂--北大,成为一个逍遥的教授。每天也可以和朋友喝喝老酒踩踩老空,也像平凡人羡慕着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却不用后悔一生年华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事弄人,他还是承担了责任,放不下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现在的瞿秋白纪念馆旁边是觅渡桥小学,我们回去的时候孩子们刚刚下课,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操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曾经,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为了今天欢乐的少年,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依旧守护在你们身边,藏在学校围墙另一边的某个角落,凝视和期望.就如同他那样说,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必随心意,逗留于孩子们的周围,教他们爱这个世界,尊敬师长,以礼待人.纪念馆里有很多他的塑像,也有很多他提笔写下的诗.他的壮志豪情: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的悲伤孤寂: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他对自然的爱: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他的思亲之苦: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一个多面的他,使世人理解彼此同为凡人.可是同为凡人,为什么他偏偏要承受这么多!难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上天这回错了,把跌宕生活贯穿他的三十六年,如果有来世,他必是不能为了外在,牺牲自己的.因为所有爱他,崇敬他的人不会答应.《死魂灵》还没有译,《海上述林》还没有编校, 《瞿秋白文集》还没有广为世人所知,最终秋白是走了,像每一个伟大的人一样轰轰烈烈离去,留下永不磨灭的功绩,留下无数怀念.这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历史演变中被渐渐理解,接受,他博大的胸襟,平和的笑容深深的印在民众的脑海里,唯有不断地缅怀他的事迹,将他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幕,即使他已随风飘去六十多年„„
秋白不朽,不为历史的称赞,不为赫赫功勋,只为对生命的热爱,新一代的青年,享有和平,更加不能忘记前辈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追寻理想.所以,也让我们插起梦想的翅膀,不负秋白遗托,飞向那广阔蓝天!
第五篇: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阳光明媚,柳絮纷飞,是个令人深思的时节。我和班上其他同学坐在公交车上,前往一个我心驰神往并且充满敬意的圣地。我望着窗外,街道边的梧桐树也缄默不语,似乎在完成一个使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走向一个伟人的世界。
就这样,带着满脑的激动与想象,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它只是瞿秋白的故居,一点也不宏伟也不壮丽,就是简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以朱红色的木雕和木柱为主,简洁,明亮,但似乎更具有吸引力,昭示着瞿秋白的简朴与真实。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通向后面是一面白墙后面镌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体现了他对亡妻剑虹的赞赏与怀念。从后墙绕过去便是秋白家的祠堂,他的父亲瞿世玮与母亲金璇的灵位都放在那里。再向左拐,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两棵树,因为没有长什么叶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树,我想也许是枣树吧,因为突然想起鲁迅的《秋夜》,他家的后院中就载了两棵枣树,像两位勇士直刺黑暗的天空,而秋白的骨子里不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吗?往后穿过便是秋白弟弟妹妹的卧室,一张挂着白幔的木床,一个木箱,几张黑白照片,仅此而已。旁边是秋白的书房,敞着小窗,与我们现在装修舒适的,宽敞明亮的书房是不堪一比的。看着阳光泻在发灰发白的书桌上,我似乎看见秋白与张太雷讨论复习功课,细细斟酌商谈时政的情景;看见微黄微暖的油灯下瞿秋白写文章清瘦的背影;看见他在房中来回踱步为社会操心的身影;听见深巷中传来的一阵阵咳嗽··· 穿过过道便是他母亲的卧室,我对这位女性抱着崇敬但又怜悯的心情,因为她的知书达理,聪明娴书与善良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瞿秋白,对秋白的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起了很大教育作用;而她却因为家道中落而服毒自杀,这对秋白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面看到的便是厨房,炤台,蒸笼······还有许多我说不出的东西,只是一位女同学对一个镶着铜镜的柜子比较感兴趣,因为那里可以照出她的倩影。瞿秋白家的所见所闻就由此先告一段落了,从一个小拱门穿过便是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长长的镶在墙上的字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自然也看不懂,只觉得刚刚长出新叶的枝条依偎着,修饰着这清俊奇秀的字是很有韵味的。面向纪念馆的大厅,左边是瞿秋白与列宁的浮雕,他们俩气宇轩昂,在蓝天下阔步,充满对前途光明的憧憬,充满对革命的激情,体现了瞿秋白作为一名革命家的风度与情怀,也正刻出了当时瞿秋白在翻译俄文,传播俄国无产阶级理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将瞿秋白与鲁迅放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其做出的贡献,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它用于研究各种文学的时间与精力。进入馆内,“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几个大金字展现在眼前,这是瞿秋白一生的写照和宣言,有这样为大家服务的情怀,还怎么会怕不会伟大,还怎么不会被别人瞻仰铭记,这一句简单的话平常人怎么可能会说出,即便说出也只是矫揉造作,虚张声势罢了。墙后我们又看到了瞿秋白的一具铜像,不过似乎更加高大,更加风度翩翩了。馆内挂满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照片,零零散散的它们似乎在我眼前连贯了起来。一切都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关,一切都与这个伟人有关,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吸引着我们,然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融入他的生活。他是个孝子,他这样怀念他的母亲:《哭母》“亲到平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寒,落在灵前爱子身。”他是一个好丈夫,两次恋爱,他对妻子都是关怀体贴,虽然特殊的身份使他们的处境总是处于危险地带,但他给予的精神上莫大的安慰给了剑虹与之华生活并为革命奋斗的勇气。他是一个文才兼备的人,他与茅盾合称为文坛双璧,写了《新静》《向导》《前锋》《人道》等一系列进步文章,对了解剖析当时的革命形态,启蒙青少年思想起了引向光明的作用。他是翻译巨匠,担任马林的助手和翻译,将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引入中国,促进了俄国与中国的交流。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在他的散文《多余的话》中他说他对于担任共产党职务是力不从心,极其不愿意的,他把自己进入党中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也将自己称为“脆弱的二元人物”,然而他对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与牺牲是不可否认的,他自己可以谦虚的带过,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忘却······
在参观过程中,正好看到瞿秋白被行刑的那一段:他悠然的走着,抽着烟,全然不顾后面有拿着刺枪的士兵,巷口旁他突然伫立,只因看见一位头发斑白的乞者,然后他唱起了国际歌。在生死关头他关心的不是他的生死,而依旧是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的命运。他曾说:我要改变环境,去发展个性,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的责任,将来的生命,生命里的将来,使我不得不忍耐现在的隐痛,含泪暂别我的旧社会。
参观结束后,脑海中浮现他的种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平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创造了瞿秋白这样的伟人,而那那时的中国也需要想瞿秋白那样的赤子。回去看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虽然电影主题是秋白与之华的爱情,但并不是肤浅的感情片,更是描述了瞿秋白夫妇为革命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面对蒋介石的“招安”,他的回答是“头可断,志不可改”“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面对生存,面对财富,更是对一个人的考验,而瞿秋白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影片中:瞿秋白穿着之华亲做的衣服,走向死亡。却走向一片花海融入大自然中,他安静地倒下了,伴着鸟儿的飞翔,融化了他的血肉,融入了中国的土地里。然而这么多年来,他不是一直都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全都献给了中国了吗?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地了解瞿秋白,礼赞他是一辈子都值得做的事。一个人的背后总有他的不平凡。虽然我只是社会中的小小的一份子,但却要保持自己心中的忠诚与热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