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民健身”暑期社会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全民健身”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信息工程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09 班级:02 姓名:张晓萍 学号: 2009904039
实践地点: 福建省石狮市新湖社区 实践时间: 8月5日至8月12日
前言: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体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体育的本体是人,体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然会促成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下,必将如和风细雨,春华催开秋实,凝聚全国人民加快实施科学兴国的宏伟目标!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为全民关注健康带来了更多契机,政府也将双8日定为了“全民健身日”。由此,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大地。
第一部分:意义何在
中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性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工作的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做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并重的两大战略决策,并把“全民健身”提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事业”的高度来抓。全民健身是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它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健康幸福的事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体育、增强体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设立全民健身日,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它是一项跨世纪的、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生命力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它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的整体素质都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部分:浅析现状
中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们的生存程度得到了明显的升高,人们的生存更是变得丰裕多彩。各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成长,人们顺利的从实现温饱到过上富饶的小康生活。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材,于是一种全新的健身行业兴旺成长起来。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施行,标记着我国体育的成长走上了成长轨道。只有体育普遍走进人们的生存中,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看着体育健身的稳步增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郭敏表现:“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是我们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的永恒主题。”
俗话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说得真对,此次暑假我针对“全民健身”在群众中做了调查,这才发现:现今社会中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对于健身锻炼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健身的比例是有差别:18岁以下占6.25%,18~35占25%,36~59占62.5%,60岁以上占6.25%(此数据可参看附录一,下同)可见,参加体育健身的对象主要集中在18~60岁的人群,其中又以在职人员与家庭妇女为主,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要保持强健的体魄,正所谓“有金山银山,没有好的身体有用吗?”体育健身的增强,为我国全民健身行动的开展搭建起一个更普遍的平台。体育的市场花费格式也已经开始形成,体育健身的花费正显现史无前例的趋向升高,预期健身花费代价稳步上升,“费钱买强健”、“请人用饭,不如请人流汗”、“每天运动半小时,强健劳动五十年”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体育健身运动已经渐渐深入民心,群众的体育参预认识稳步上升。
在我国,政府对待学校体育的投入不断的加大,终究青少年是祖国的将来,于是不久以来学校体育不断开展得相对好。昔时,像塑胶田径场、室内体育馆这些只有体育体系才华拥有的硬件办法,当前在大学乃至是中学已多如牛毛。在校学生每天的运动量相对充裕。但是,依数据青少年并不是参加锻炼人群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可见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重视度。
体育社会学家认为,自由时间的增多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体现。随着我国公民生存程度的升高,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在稳步增加。特别是双休日的建立,使局部上班族拥有了清闲时间,而为参于体育健身更是提供了时间条件。但是除了双休日,通常人日常能用于健身的自由时间就只能在18:30~22:30 之间,大部分人的运动时间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左右。(虽然我国已经逐渐向体育强国迈进,但是人均每年的健身时间与一些发达国度相比仍然偏低。德国人用于体育行动的
自由时间平均每人每年就到达300 小时,也便是说靠近每天一个小时,而我国均匀每人每年用于体育行动的时间仅为60 个小时。)
《全民健身条例》在2008年奥运会后得到相关单位的注意,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颁布。根据相关数据,我国人民对国务院颁布的该项条例是相当认同的,其中87.5%的人认同该条例,只有12.5%的人持反对的意见,可见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真的提高了很多,但是还不够,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尽可能达到100%的人都认同,那么我国就是真正的体育强国了。
“天下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用具”,同样人的思维也会因人而异,因此人们从事某种运动的主意也是千差万别。固然健身也是一样,人们健身的主意也是各不相似的。健身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我们随地可见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舞蹈,跑步,骑单车,拳击散打以及新式的热门健身运动瑜伽、尊吧等等,而这些运动的作用却也各具特色。根据问卷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意是强身健体的人占大多数,约占全部问卷数的75%;为了休闲娱乐,减肥美体等其他主意的人占了25%;这也说明人们健身观存在着必定的题目。
“每天磨炼一小时,快乐生存一辈子”、“专家健身家家乐”。迈入全面建筑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史籍成长阶段,全民健身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但面临全民健身兴旺开展经过中遇到的种种题目,体育部门要拿出必要可行的方案和对策,才能确保升高全民族强健品质的准期实现。变动我国人民的古板见解体育健身认识。巩固对非体育专业人群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相对不稳固职业、对中青年、中老年以及对高学历、低学历人群的宣传,使之能更多地加入体育健身运动,促进我国体育健身的增强,高度重视《全民健身筹划提要》的落实,在宏观政策上给与必须的支持,赐与须要的政策方法和物质保险。选取地区“让局部地域局部人先富起来然后发动其他”的政策可行性会更高。还要创建健康创新资金张罗机制,为健身市场提供资金保卫。让健身走进人们的平常生存,将健身导入人们的平常生存,让健身引领人们过上欢快的强健快乐生存。
第三部分:发现问题
“年青的时间,用身材来挣钱;大哥的时间,费钱买强健(身材)”。这正是我国公民的健身观。一个明知谬误的,却不让自己去变动自己的谬误。纵观我国史籍也不难发明,从原始社会到奴婢社会,再从奴婢社会到封建社会,直至而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初期,没有人倡议全民健身的热潮。以至而今,固然《全民健身提要》宣布,为人民健身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在绝大多数国人眼里,体育便是玩乐,只有确实闲得没事,金钱确实富足的情状下,大概为了减肥等功利性主意,才会想到体育。很多人乃至连一种体育技艺也不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主动加入一次体育运动。很多人愿把金钱和时间花在炫耀性的花费上,也不肯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在我国很多人把体育行动只是作为减肥的办法和治疗病患的助理办法。该磨炼的时间不磨炼,到病了、老了,才想起来要磨炼身材,而这根蒂不是正确的健身观,更不是体育行动的从来面容。这便是导致我国公民“费钱买强健”的由来。原来健身根蒂不需要太多原由,更不要太多的条件,比如做俯卧撑、跳绳这种事根本不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有几分钟、几平米的空间就足够
了。只是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忙”而找许许多多的借口来躲避体育磨炼,不想出汗罢了。总之,我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全民健身意识误区;二是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三是缺乏充足的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要想让体育走进人民的平常生存,并让人们接纳他,仍然是一个永恒而繁重的任务。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
今年的8月8日,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经过14年时间的发展,全民健身的旋律响遍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将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在这一天,全中国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快乐、健康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让运动为此添上些许的色彩,在此次的调查中人们也以口头的形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引导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全民健身日”的内涵和意义
今年是首个“全民健身日”,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和了解。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做好策划和宣传,使公众关注“全民健身日”,了解其意义,积极、主动、自发地投入到一切有益有趣的健身活动中来。
二.各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建议在“全民健身日”期间,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学校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为避免部分场馆的拥挤,可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
三.全国推广“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对目前采用的 “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做法进行规范统一,在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推广,鼓励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参与这两项最大众也最便捷的健身活动。就我市的状况来说,存在相当多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和近视眼的人群,若能开展这两项活动,这些疾病人群必会大大减少。四.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以传统特色为亮点,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遏止学生体质持久下滑的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五.全民健身与文化娱乐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应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活动,使群体日趋完善,成熟。以城市为中心,城镇、街道为发展点,开展城市内全民健身,因势利导,通过多渠道,抓好乡镇体育活动,引导农村体
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部分:分析总结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群众体育健身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体育健身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具有多么大的帮助。同时也了解了全民健身的现状。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分析,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全民健身中的问题。起初,我对全民健身一点都不了解,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各种新闻或条例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问卷经不住考验,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终于选好了一份简洁而且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实践的伟大,而我也确实调查出来了想了解的东西。我的努力也都因此没有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问卷。回首这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谢辞:感谢在此次调查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感谢所有愿意接受我的采访的人们。参考文献:【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华网
【2】《全民健身条例》
【3】《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4】《全民健身信息汇总》
第二篇:“全民健身”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全民健身”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信息工程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09班级:02
姓名:张晓萍
学号: 2009904039
实践地点: 福建省石狮市新湖社区
实践时间: 8月5日至8月12日
前言: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体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体育的本体是人,体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然会促成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下,必将如和风细雨,春华催开秋实,凝聚全国人民加快实施科学兴国的宏伟目标!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为全民关注健康带来了更多契机,政府也将双8日定为了“全民健身日”。由此,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大地。
第一部分:意义何在中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性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工作的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做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并重的两大战略决策,并把“全民健身”提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事业”的高度来抓。全民健身是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它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健康幸福的事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体育、增强体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设立全民健身日,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
规划。它是一项跨世纪的、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生命力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
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它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
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
平的整体素质都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部分:浅析现状 中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们的生存程度得到了明显的升高,人们的生存更
是变得丰裕多彩。各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成长,人们顺利的从实现温饱到过上
富饶的小康生活。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材,于是一种全新的健身行业兴旺成长起来。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施行,标记着我国体育的成长走上了
成长轨道。只有体育普遍走进人们的生存中,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看着体育健身的稳步增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郭敏表现:“让更多的人行
动起来,是我们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的永恒主题。”
俗话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说得真对,此次暑假我针
对“全民健身”在群众中做了调查,这才发现:现今社会中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
对于健身锻炼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健身的比例是有差
别:18岁以下占6.25%,18~35占25%,36~59占62.5%,60岁以上占6.25%
(此数据可参看附录一,下同)可见,参加体育健身的对象主要集中在18~60
岁的人群,其中又以在职人员与家庭妇女为主,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
忘要保持强健的体魄,正所谓“有金山银山,没有好的身体有用吗?”体育健身的增强,为我国全民健身行动的开展搭建起一个更普遍的平台。体育的市场花费
格式也已经开始形成,体育健身的花费正显现史无前例的趋向升高,预期健身花
费代价稳步上升,“费钱买强健”、“请人用饭,不如请人流汗”、“每天运动
半小时,强健劳动五十年”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体育健身运动已经渐渐深
入民心,群众的体育参预认识稳步上升。
在我国,政府对待学校体育的投入不断的加大,终究青少年是祖国的将来,于是不久以来学校体育不断开展得相对好。昔时,像塑胶田径场、室内体育馆这
些只有体育体系才华拥有的硬件办法,当前在大学乃至是中学已多如牛毛。在校
学生每天的运动量相对充裕。但是,依数据青少年并不是参加锻炼人群中比例最
大的一部分,可见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重视度。
体育社会学家认为,自由时间的增多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体现。随着我国公民
生存程度的升高,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在稳步增加。特别是双休日的建立,使
局部上班族拥有了清闲时间,而为参于体育健身更是提供了时间条件。但是除了
双休日,通常人日常能用于健身的自由时间就只能在18:30~22:30 之间,大
部分人的运动时间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左右。(虽然我国已经逐渐向体育强国迈进,但是人均每年的健身时间与一些发达国度相比仍然偏低。德国人用于体育行动的自由时间平均每人每年就到达300 小时,也便是说靠近每天一个小时,而我国
均匀每人每年用于体育行动的时间仅为60 个小时。)
《全民健身条例》在2008年奥运会后得到相关单位的注意,于2009年10月1
日正式颁布。根据相关数据,我国人民对国务院颁布的该项条例是相当认同的,其中87.5%的人认同该条例,只有12.5%的人持反对的意见,可见人们的体育健
身意识真的提高了很多,但是还不够,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尽可能达到100%的人都认同,那么我国就是真正的体育强国了。“天下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用具”,同样人的思维也会因人而异,因此人
们从事某种运动的主意也是千差万别。固然健身也是一样,人们健身的主意也是
各不相似的。健身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我们随地可见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舞蹈,跑步,骑单车,拳击散打以及新式的热门健身运动瑜伽、尊吧等等,而这些运动的作用却也各具特色。根据问卷调
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意是强身健体的人占大多数,约占全部问卷数的75%;为了
休闲娱乐,减肥美体等其他主意的人占了25%;这也说明人们健身观存在着必定的题目。
“每天磨炼一小时,快乐生存一辈子”、“专家健身家家乐”。迈入全面建
筑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史籍成长阶段,全民健身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但面临全民
健身兴旺开展经过中遇到的种种题目,体育部门要拿出必要可行的方案和对策,才能确保升高全民族强健品质的准期实现。变动我国人民的古板见解体育健身认
识。巩固对非体育专业人群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相对不稳固职业、对中青年、中老年以及对高学历、低学历人群的宣传,使之能更多地加入体育健身运动,促
进我国体育健身的增强,高度重视《全民健身筹划提要》的落实,在宏观政策上
给与必须的支持,赐与须要的政策方法和物质保险。选取地区“让局部地域局部
人先富起来然后发动其他”的政策可行性会更高。还要创建健康创新资金张罗机
制,为健身市场提供资金保卫。让健身走进人们的平常生存,将健身导入人们的平常生存,让健身引领人们过上欢快的强健快乐生存。
第三部分:发现问题
“年青的时间,用身材来挣钱;大哥的时间,费钱买强健(身材)”。这正
是我国公民的健身观。一个明知谬误的,却不让自己去变动自己的谬误。纵观我国史籍也不难发明,从原始社会到奴婢社会,再从奴婢社会到封建社会,直至而
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初期,没有人倡议全民健身的热潮。以至而今,固然《全
民健身提要》宣布,为人民健身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在绝大多数国人眼里,体
育便是玩乐,只有确实闲得没事,金钱确实富足的情状下,大概为了减肥等功利
性主意,才会想到体育。很多人乃至连一种体育技艺也不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
主动加入一次体育运动。很多人愿把金钱和时间花在炫耀性的花费上,也不肯投
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在我国很多人把体育行动只是作为减肥的办法和治疗病患的助理办法。该磨炼的时间不磨炼,到病了、老了,才想起来要磨炼身材,而这根
蒂不是正确的健身观,更不是体育行动的从来面容。这便是导致我国公民“费钱
买强健”的由来。原来健身根蒂不需要太多原由,更不要太多的条件,比如做俯
卧撑、跳绳这种事根本不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有几分钟、几平米的空间就足够
了。只是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忙”而找许许多多的借口来躲避体育磨炼,不想出汗罢了。总之,我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全民健身意识误区;二是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三是缺乏充足的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要想让体育走进人民的平常生存,并让人们接纳他,仍然是一个永恒而繁重的任务。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
今年的8月8日,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经过14年时间的发展,全民健身的旋律响遍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将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在这一天,全中国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快乐、健康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让运动为此添上些许的色彩,在此次的调查中人们也以口头的形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引导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全民健身日”的内涵和意义
今年是首个“全民健身日”,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和了解。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做好策划和宣传,使公众关注“全民健身日”,了解其意义,积极、主动、自发地投入到一切有益有趣的健身活动中来。
二.各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建议在“全民健身日”期间,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学校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为避免部分场馆的拥挤,可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
三.全国推广“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对目前采用的 “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做法进行规范统一,在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推广,鼓励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参与这两项最大众也最便捷的健身活动。就我市的状况来说,存在相当多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和近视眼的人群,若能开展这两项活动,这些疾病人群必会大大减少。
四.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以传统特色为亮点,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遏止学生体质持久下滑的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五.全民健身与文化娱乐相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应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活动,使群体日趋完善,成熟。以城市为中心,城镇、街道为发展点,开展城市内全民健身,因势利导,通过多渠道,抓好乡镇体育活动,引导农村体
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部分:分析总结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群众体育健身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体育健身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具有多么大的帮助。同时也了解了全民健身的现状。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分析,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全民健身中的问题。起初,我对全民健身一点都不了解,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各种新闻或条例为背景,做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问卷经不住考验,没有人会耐心的回答完那些枯燥的问题。于是我及时总结,重新删选了问题,做到既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也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反复实践和多次修改,终于选好了一份简洁而且满意的问卷,这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总结和反思在一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自己离社会又进了一步。本次社会实践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实践的伟大,而我也确实调查出来了想了解的东西。我的努力也都因此没有白费。回想全部调查历程,我也是在一直收获着。从不知道怎么开口开始,到有了第一个聊天气氛很好的被采访者。从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开始,到有了一份很完善的调查问卷。回首这几天的实践,却突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好多。
谢辞:感谢在此次调查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感谢所有愿意接受我的采访的人们。
参考文献:【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华网
【2】《全民健身条例》
【3】《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4】《全民健身信息汇总》
第三篇:全民健身调查报告
全民健身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当前,我区的群众性健身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政府为了了解我区的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群众对于健身设施的投入数量与开放程度进行调查,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和满足人们的健身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嘉峪关等地区进行详细、科学的调查分析,来了解健身事业的现状。只有根据科学调查的研究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与进行建设。
调查目的:
了解我区全民健身的现状,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善,进而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通过调查呼市地区群众对于全民健身常识的认知,进而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适度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
调查时间及地点:
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到11日。调查地点是嘉峪关市商业区及公园及学院周边地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各年龄间断的群众个人。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群众对健身常识的认识程度,来进行适当的宣传。细致的了解群众的锻炼时间、锻炼习惯,来调整我区健身设施的投放情况。个别群众未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来为其创造进行锻炼的条件对于群众健身态度的调查,对其建立正确的健身意识。由于调查的群众个体的广泛,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法。
调查结论:
一、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总体状况良好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占40.9% 《健身条例》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健身计划》要求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市民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和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合计为40.9%(见图1),已经初步达到国家《健身计划》的要求。但是,与《实施计划》设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的要求相比,还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需要全体市民在未来5年中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图1
2、逾八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市民的健身时间超过半小时
专家指出,为了达到更好的体育锻炼效果,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小时。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中,逾八成(83.2%)健身时间都在半小时或以上,不到半小时的仅占15.5%。这说明大部分市民具备一定体育锻炼知识,能够主动追求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
3、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较强
老年人普遍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健身锻炼的意识比较强,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小区、公园、绿地进行锻炼。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51-60岁受访人群组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42.1%;而61岁及以上受访人群组中,该比例为62.5%,两组人群均远远高于年龄相对较轻的受访人群组(见图2)。图2
4、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保障较好
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是《健身条例》的目标任务之一。《健身条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
调查数据显示,6-17岁组受访中小学生中,31.5%表示每天基本都能在学校有1小时或以上的体育锻炼;30%表示平时基本保证有1小时,但复习迎考期间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少了;26.2%表示每天基本是半小时,显示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还是有基本保证的。
5、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以简单易行为主
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简单易行、技能要求不高、不受场地、人员、费用限制的锻炼形式更受到市民的欢迎。在18岁以上经常锻炼的受访市民中,有29%选择的运动方式是步行,23.5%选择跑步,14.4%选择做拳操运动,三者合计占66.9%。
6、免费体育锻炼场地更受欢迎 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和场地是上海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小区的免费活动中心,或小区里的道路、公园绿地以及家里是市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在18岁及以上经常锻炼的受访市民中,42.6%选择的是小区的免费活动场所(包括在小区里跑步、散步等),19.3%选择公园、绿地,12.8%选择收费的健身、运动场馆,9.4%选择家里作为健身场地,4项合计为84.1%。
在健身费用支出方面也有相似反映。当问及每年花费在健身上的费用时,在18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中,63.4%回答“几乎没有费用”,而且每个年龄段中都是“几乎没有费用”占主要比例。尤其是 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近九成(89.5%)都以免费的健身场所作为自己锻炼的场所。
二、市民体育锻炼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青壮年人群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随着年龄段的提高而增加(见图2)。这表明青壮年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不及老年群体。目前18-30岁、31-40岁、41-50岁人群组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6.2%、27.2%和38.1%,与《实施计划》的要求相比低19.8、18.8和7.9个百分点。生活节奏快是造成市民不参加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因。当问及“从不参加健身运动”和“只是偶尔参加”的受访市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时,52.8%问答是由于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其次是对运动没有兴趣,健身意识不强。持这种原因的比例为15.6%(见图3)。图3
2、中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
虽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有保障,但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爱好的比例还是不高。当问及6-17岁的中小学生平时在校外或放假期间是否还参加体育锻炼时,回答经常参加的占32.3%,偶尔参加和基本不参加的则占66.9%。不参加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兴趣(占36.4%);其次是学习任务太重,没有精力(占33%);其余则是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已经够了或感觉缺乏锻炼的场地和设施。这表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停留在被动接受、完成学校的体育锻炼任务上。
中小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一方面与学业繁重、时间紧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许多家长和老师“重学业、轻锻炼”有关。随着学生近视率高发,身体耐力不足,在考场上、军训期间屡屡出现晕倒、呕吐等身体不适现象,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
3、对公众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目前,上海中心区现有公共体育场馆远远无法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为了解决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从2006年起,市体育局和市教委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希望能缓解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紧缺的矛盾。目前,上海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率已经达到80%,在全国居于前列。
对此项举措,市民反响积极。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对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看法时,在18岁及以上的受访市民中的,48.9%认为“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是一项惠民的举措”,16.75%认为“需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加强管理,才能适应居民的要求”,只有9.3%认为“学校场地设施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但是,由于宣传不足或学校场地分布不均衡,目前市民对此了解程度并不高。调查数据显示,18岁及以上受访市民中,超过半数(54.1%)不知道学校体育场地对公众开放;只有4.4%的受访市民经常去向公众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锻炼(见图4)。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改善管理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的当务之急。图4
4、重播广播体操音乐的知晓率较低 今年元旦开始,人民广播电台复播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音乐,旨在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受到大多数市民的欢迎。调查数据显示,在18岁及以上受访市民中,62.4%认为“很好,可以鼓励大家锻炼身体”,只有19.7%认为“每个人有各自爱好的运动方式,不一定都要做广播体操”,另有5.6%“担心是否能坚持下去”和4.5%认为“单靠做广播体操对身体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市民中知道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广播操音乐的并不多。在18岁及以上的受访市民中,“知道,并基本坚持每天做的”只占3.8%,而不知道的占62.7%(见图5)。图5
5、体育锻炼设施供给和管理有待新的提高
《实施计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地全覆盖,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调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市民认为健身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增加公共健身场所(占67.8%),其次是增加小区的健身设施(占67.2%),这反映出健身场地的增加对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增加体育锻炼场地供给只是鼓励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市民树立起自觉锻炼、坚持锻炼的理念,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
全民健身计划:
摘要: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90%以上,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16%以上。其中城市居民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20%;农村居民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12%。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5%以上。
——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形成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50%以上的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三、工作措施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有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有条件的街道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人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工作,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内、国际交流。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大力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
——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修订和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组织举办好全国和地方综合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改革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办赛模式,简化形式,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促进广大群众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保障措施
——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保证重大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购置的经费投入;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十二五”期间,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在公办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和学校体育设施,可改造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主要阵地。公园每天有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继续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健全体质测试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组织开展全民健身重大问题、特别是适合国民体质与健身特点需求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健全全民健身科研机构,扩大研究人员队伍,提高研究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规章和政策,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五、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部门、各行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本计划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成立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当地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本行政区域的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各部门、各行业也可成立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领导协调机构。
建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县级以上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要在本级政府任期届满时,会同有关部门评估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并将评估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参照执行。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起草说明
一、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系统地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纲要》实施15年来,“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增加,人民体质逐步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改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成功经验与宝贵模式。
当前,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经济、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全民健身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高素质的人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塔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全民健身活动还有助于人际交往、发展社会关系,排解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内需,引导消费,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
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即将结束,需要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依据
《体育法》第二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第十一条 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条例》第八条 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三、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发展大众体育做法;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改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既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四、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
2009年2月,针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于2010年底实施周期结束的情况,为提早谋划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体育总局启动了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的研制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起草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经过材料收集、主题研讨、集中起草,于6月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20)》第一稿,在专家组范围征求意见。
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对制定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做出了专门规定。《计划》研制工作按照《条例》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了较大调整,于11月形成《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第一稿。经过多次讨论修改,《计划》于2010年3月下发各省区市体育局征求意见,并提交全国群体工作会议讨论。根据各地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于7月发送国务院26个部委,各省区市体育局、各行业体协,体育总局各司局、直属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后,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
五、《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未来5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重点确定为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理由是:第一、2020年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工作重点放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上来,从而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第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公共体育事业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全民健身事业。最近,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第三、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并且很不均衡,迫切需要通过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第四、我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包括担负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事业,都已经基本建成或者正在进一步完善,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提高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我国城乡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广,距离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相当大,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需要着力建设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扩大城乡基层体育健身指导队伍,加快改变城乡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薄弱落后状况。
六、关于目标和任务
(一)《计划》的目标体系:
1、体育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增加;
2、体育锻炼效果进一步体现,表现为身体素质增强;
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表现为体育锻炼的条件改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
1、2007年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全国范围抽样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非学生中国居民,总样本量8.86万;
2、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全国范围抽样调查,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总样本量49.4万。
3、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
(三)主要指标说明:
1、关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各国具体标准略有不同。目前,我国确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具体标准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中等以上。据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我国200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28.2%。按照全国平均水平年增长0.5%计算,8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确定到2015年达到32%以上。进一步细分,对在校学生按中央7号文件要求每天体育锻炼达到一小时,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分别城市、农村,在2007年13.1%、4.1%的基础上增加到18%、7%。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原则性提出要求。
2、关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评定体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教育部门组织各学校每年进行测试;二是针对城乡居民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通过日常的体质测试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进行测定。目前,城乡居民体质测定达到合格标准的占87%,达到优秀标准的占13%(城市16.9%,农村9%),2015年分别达到90%、16%(城市20%,农村12%)。学生标准按教育部有关要求提出。
3、关于体育场地发展指标。体育场地总数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评价体育场地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十一五”期间,仅国家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新增了20多万个体育场地,新增体育场地面积约2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将组织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体育设施数量和面积将继续有大的发展。
4、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两支队伍:一是志愿、无偿为群众体育健身进行服务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二是在体育经营场所以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为职业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前者实行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由体育部门组织培训并按照标准授予相应等级称号;后者执行人力资源部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经相应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考核认定后颁发资格证书。《社会体育技术等级制度》199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已实施16年,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约65万多人获得等级证书。《计划》提出的2015年达到100万人,是指排除不同等级重复统计和流失人员,经过注册的实有人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2001年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2004年起开始启动鉴定工作,现有2万多人获得资格证书。随着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对高危险性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会有大的发展。
六、关于措施
分为“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实现所定发展目标所采取措施。
“工作措施”共10条,主要是针对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方面,提出主要工作思路、工作要求,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指导。
“政策措施”共9条,主要是从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完善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健全体育健身设施体系、组织体系、技术指导体系、科研与法规体系等基本建设提出支持和保障的措施。
七、有关名词解释
1、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体系是指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为体育健身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它由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包括: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组织、活动、技术指导、信息,法规制度、资金投入、宣传、教育、科研等内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是全民健身体系最根本、最直接的功能,体现全民健身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全民健身体系的最终质量和效果。全民健身体系中的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由体育健身活动密切相关因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它为群众健身全面提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组织支持、丰富多彩的活动、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各子系统紧密联系、互为支撑,使服务体系各要素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由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指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指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和运作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4、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种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分为公益和职业二类,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8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劳动部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体现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一是坚持在整个人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
6、《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为指导国民科学健身,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针对3至69周岁国民个体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的标准。按年龄分为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4个部分,其中青少年标准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倡国民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定期按照《标准》进行体质测定,同时与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结合进行。
7、《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制定的一项体育制度。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励广大青年、少年和儿童经常地、持久地锻炼身体,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初称《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于1954年颁布全国试行。1964年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又重新制定和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2、1989年二次经国务院批准,重新修订颁布。《标准》通过设立测试项目、年龄分组、评分标准、奖励办法,来激发青年、少年和儿童积极地持久地锻炼身体,并能客观地检查他们体质状况和实施体育的效果。
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百分制记分。
9、《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为促进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联合颁布的一套适用于20至59周岁身体健康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女各八个组别,提倡各组人群按照《标准》的锻炼项目,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达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得出一个个人总分,进行评价,判定锻炼效果。
调查建议:
首先、全民健身的目标是提高民众参与体育的意识,扩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实现普遍增强人民体质。
其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城镇居民健康活动开展并积极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深入发展,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民族兴旺发达,子孙后代强健幸福,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再次、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就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宏伟工程,必须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我市来说,尚未完全具备体育人口、场馆设施、体育组织和管理制度等发展全民体育的基本条件。
最后、社区体育指导中心,体活动站、辅导站都可以作为全民健身的组织形式,组织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完善居民住宅小区的体育配套设施,扩大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保障居民的参加体育的权利开展一些娱乐性强,场地,设施要求较低,运动方法和形式简单的体育活动,用健康活泼的体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任重道远。附:调查问卷
关于嘉峪关市全民健身意识调查
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全民健身意识,我们在此进行问卷调查,感谢您的配合!
性别:口 男 口 女
年龄:口16—30 口 31—45 口 46—50 口 50以上 收入水平:口2000以下 口2000—5000 口5000以上
1、您所居住的小区在那个区?
A、利民街区 B、大众街区 C、建设街区 D、其他
2、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日为几月几日?
A、知道 B、不知道
3、您每天的运动的时间为?
A、半小时以下 B、30—50分钟 C、50分钟以上
4、在您居住的小区是否有健身器材? A、有 B、没有
若没有,您认为有必要增加一些器械来满足你的锻炼需求 A、有 B、随便 C没有 若有,您是否会使用这些器械?
A、经常使用 B、有时间偶尔去 C、几乎不去
5、在周末的早上您会去公园晨练吗?
A、经常去 B、有时去 C、几乎不去 D、没有去过
6、您认为社区内进行锻炼的人?
A、非常多 B、较多 C、一般 D、较少
7、您认为进行锻炼健身的最大障碍是?
A、没时间 B、不能持之以恒 C、没有适合自己的设施 D、没有指导
8、您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A、受身边人的影响 B、自己认识到健身的益处C、政府宣传号召 D、休闲爱好 E、闲来无事
9、您认为学校操场等公共资源是否应该在节假日对公众开放? A、应该 B、不应该
10、您锻炼的时间是?
A、早晨 B、晚饭后 C、周末 D、没事就锻炼
11、您认为政府在哪几方面给予市民更多帮助对促进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是最重要的?
A、健身费用补贴 B、健身方式知道 C、健身馆建设 D、健身活动繁荣
再 次 感 谢 您 的 合 作!!
组长:张峪莹
副组长:俞永德,任芳。
组员:方孔琦,赵勇,燕开,李天博,李宇航,王新宇
第四篇:全民健身材料
著名健身专家赵之心指出,有人把鼠标手、键盘手或手机手统一戏称为“三手病”,是城市里流行的手部疾病。引起三手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使用电脑、手机和游戏机时,手部总是得不到休息,重复单一模式导致的。
赵之心指出,人的手主要有两个功能,即伸和握。要锻炼手部,避免三手病,可以尝试健手六字诀,不但可以锻炼手部的伸指肌群和屈指肌群,还可以锻炼手腕。
第一个字是伸,双手曲肘举起在头部两侧,大臂与肩同高,然后双手手指充分张开向后用力绷紧。这个动作可以让伸指肌腱和伸指肌群得到锻炼。
第二个字是握,姿势同伸手指,双手用力握紧拳头,同时手腕略微向内扣。
第三个字是弯,双手同伸手指的姿势相同,十指同时用力弯曲手指的第一和第二个指节,稍做停留后再用力伸直,反复进行约50到100次。
第四个字是翻,双手向前平举,手心各自翻向外侧,大拇指朝下,双臂交叉使两手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向下由胸部向里再向上翻起,相握的双手用力向前伸出,双手始终交叉相握,向前翻转的时候要尽量伸直。
第五个字是拉,左手手臂抬起到与肩同高,手臂内侧向上,手腕自然弯曲,手心向前,五指并拢向下,用右手抓住左手手指,往身体内做拉伸。
第六个字是勾,身体直立,双手向前平举,双臂内侧向上,使掌心向上,握紧拳,慢慢用手腕力量抬起双手,使手背向前,双臂外侧感到紧张,握拳的双手与手臂成直角。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卧床养病,即是例子。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基本实施途径。
一、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意识误区。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需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健。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命,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
2、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3、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二、措施与对策。
1、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己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WH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健身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大众体育。
青壮年人应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既没有老年人那种悠哉心态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又没有青少年在校学习的条件和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要增强他们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许多人总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为不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辩护,这实质上是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对高质量生活标准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都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新观念。
2、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21世纪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充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健身意识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3、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老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接触的范围很广,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有正规项目,还有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健身术等等。我们可以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和进行专门培训;将自觉锻炼者组织在一起进行专业指导,达到其锻炼目的,发挥专业人员的一技之长。
4、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多的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球类球场等等。另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民健身锻炼,做到工作之余就近到体育场地锻炼;想锻炼就能找到锻炼场地,这样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推向新的高峰。
第五篇: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家电使用现状
鄢能
(通信与电子学院,09级,电气信息类2班)
摘要:本文是调查农村家电的普及情况,家电下乡政策的状况。关键词:普及 家电下乡
现在农村购买家电的越来越多,普及程度很高。为此暑期做了一份调查,了解具体的普及率以及家电在农村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原因。
(一)调查背景:随着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家电下乡政策的影响,家电越来越普及,了解普及率和政策的实施情况显得很重要。
(二)调查目的:此调查目的有二:一是普及率;二是家电下乡政策的现状。
(三)调查对象: 农村家庭
(四)调查方法:上门走访
(五)调查题目:农村家电使用现状情况的调查报告
(六)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8月20日
(七)调查地点:江西省丰城市杜市镇
(一)农村家电的普及
通过采用上门走访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现阶段购买力主要集中于年轻一代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比较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20-30岁之间,其次是41-50之间,年龄构成相对年轻化。彩电、风扇、电饭煲、洗衣机、冰箱这些家电必需品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八成以上,空调、燃气灶、DVD/VCD、电压力锅、热水器这些常用品在农村市场也有超过五成的使用者,对电磁炉、微波炉、电脑、冷柜这些非必需品在农村市场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
在此次调查中,设计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家电用品主要针对是农村市场比较常用的,对于在城镇居民畅销的豆浆机、面包机、电烤饼机、果汁机等一些厨卫小家电,吸尘器、取暖器、空气净化器等生活家电没有进行调查。
其他冷柜微波炉电脑电磁炉热水器电压力锅DVD/VCD燃气灶空调冰箱洗衣机电饭煲风扇彩电0%6.70%17.70%28.50%42.30%42.70%48.30%50.20%53.60%55.80%63.00%80.60%85.50%86.30%88.40%90%10%20%30%40%50%60%70%80%90%100%
(二)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原因
通过走访了解到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电下乡政策的优惠。
超过四成的农村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意在家电消费上1000-3000元,23.9%的居民愿意花费3000-5000元。其实在实际调查访问过程中,有部分居民表示,购买家电没有具体限制预算的范围,碰到合适的品牌和喜欢的款式,会相应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要视情况而定。由数据统计可知,居民月平均水平是2392元。以空调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空调行业的恶性竞争直接后果是各企业利润的锐减,空调平均价格由每台4036元降到了每台2599.9元。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基本具备形成消费家电热潮的实力。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家电下乡”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大大调动了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对刺激消费,改善农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 “家电下乡”政策的确一项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一、家电下乡产品种类增多。
已由最初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扩大到现在包括电脑、手机、热水器等产品,服务半径大大增加。相信下乡产品还会随着农民购买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品种、提高档次,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政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消费者(82%)只对“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政策知道一些,对其细节都不甚理解,甚至有17%的人几乎不知道。多数人(50%)都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方式知道该服务政策的,21%的人是通过政府宣传得知,14%是听说的,少数人是通过传单、标语、网络得知。
三、购买的下乡产品德质量。
根据反映,61%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没有坏过,说明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因为是低价下乡就忽略它的质量保证。
四、农民、商家、政府多方受益。①农民受益
农民是“家电下乡”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购买家电得到13%的政府补贴,惠农助农政策得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调查者购买了“家电下乡”的指定产品,可以说很受广大农民的喜欢。同时,“家电下乡”使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家电产品,尽早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在农村普及彩电和手机,可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学习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这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②商家得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商家在政策实行之后,产量增加50%之多。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后,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制约,而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和出口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受阻,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推广家电下乡,使得农村市场被激活,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家电产品过剩产能,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开了新的道路。
③政府在农村的政策得到更灵活的运用
推广“家电下乡”政策政府不仅仅是给一些财政支持,一“补”了之。而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改变长期形成的以单一供给结构面向差别很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家电下乡”售后服务政策实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家电下乡”售后服务政策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销售者对“家电下乡”售后服务的政策存在着不信任的情况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的农户知道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实行补贴,但是对其运行模式、补贴程序和范围等不太了解。同时,部分厂家出现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销售积压产品,标高价格现象使得农民对该政策的信任度不高。2.过程繁琐抑制了售后服务需求 有50%被访者反映领取补贴手续繁琐。农民补领补贴最快也要30天左右,农民为了领取补贴,少的要跑1-2次,多的到商家、财政所分别要跑3-4次,这样以来,边远地区的农民领到的补贴减去跑路所花的费用将所剩无几,这大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3.家电下乡服务网点太少
据调查问卷显示82%的农户认为家电下乡服务网点少,联系不方便,63%的被调查者认为服务网点服务态度差且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已注册的家电下乡服务网点自己本身并不清楚是家电下乡服务网点,且有个别网点提供的联系方式有误。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农民对家电下乡工程的失望。4.售后服务的等待时间不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务时间,消费者反映售后服务不及时,有时服务电话都打不通.5.服务态度不稳定
消费者反映维修工的态度不好,不耐烦.有时维修结果不好但并不热心地服务.六、对“家电下乡”政策的几点建议。针对调查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形成了几点建议。①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各级部门定期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向农民发放明白纸、设立村级宣传栏等方式,让老百姓能够清楚地了解 “家电下乡”的政策、品种、补贴标准、申领办法等,让农民清楚,让农民放心,让政策家喻户晓。②增加下乡产品种类及品牌
增加下乡产品种类及品牌,适当提升部分产品档次,增加农民选择权,同时增加每户可购买数量或者取消购买数量限制。③进一步简化补贴程序,方便农民购买
要鼓励和支持销售网点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实行选择、购买、领取补贴、送货、安装集中办理的“一站式”服务。④定期对网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对网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网点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述所,我国农民有一定的家电消费潜力,普及率正在上升,推广家电下乡,能够让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家电产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推广家电下乡很好的扩大了内需,激发了农村潜在的巨大的购买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要使农民快速增加家电消费是比较困难的。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的制订出各种具体措施,确保这项工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