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时间:2019-05-14 15:1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第一篇: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

【摘要】掌控课堂教学,需要灵活机动。学生紧张,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渴望求知的时候。若教学设想不符合客观实际,要因势变通。学生发言不止,须巧妙过渡。课堂上出现意外,要使其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转移

渴望

变通

过渡

服务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几十名学生面对课文,会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疑问。况且他们提出的疑问中,有的是教师不可预知的。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就要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需要灵活机动,但前提是对一些具有原则性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必须坚守。下面是掌控课堂教学应做到的几点:其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二,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其三,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四,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五,要耐心、巧妙地解决问题,避免简单、生硬、急躁。既然如此,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既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教育科学理念,又灵活机动掌控课堂教学发展变化的预案。这就要多方设想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以及应对的办法。特别是学生的非预期性表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哪些?教师要怎样应对呢?

一、学生紧张平日上课,学生是不会紧张的。如果有特殊身份的人来听课,或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就会紧张。怎样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呢?教师说一句“大家不要紧张”,学生就不紧张了吗?其实这是不起作用的。正确的做法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事物使人产生反应,而新的反应对于旧的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称之为“倒摄抑制”。根据倒摄抑制的作用,消除紧张情绪的做法是:用一个新事物造成的新反应,去抑制紧张情绪这个旧反应,使注意力转移,从而消除紧张情绪。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用一个足以吸引学生的话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消除了紧张情绪。例如,笔者曾多次应邀到兄弟省市上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选在大礼堂举行,学生在礼堂的舞台上入座。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他们难免紧张。笔者一贯的做法是:课前不与学生接触,只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在公开课现场,当众与学生见面。见面时谈话的内容就是教师略作自我介绍。即:师:同学们好。今天和大家初次见面,你们都不认识我,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板书)“宁”,这个字念什么?谁来读一下。生:nínɡ。生:nìnɡ。

师:你们读得都对,这是一个多音字。这个字作为姓氏时,该读哪个音?大家说。

生(众):nínɡ,nìnɡ,nínɡ,nìnɡ……

师:我来说吧!作为姓氏时,这个字应该读nìnɡ。大家要叫我nìnɡ老师,不能叫我nínɡ老师。如果你们叫我nínɡ老师,我就觉得你们都要来拧(手作拧人状)我,我很紧张。(众生欢笑)

师:好。现在上课。上述课前见面,教师通过自己的姓氏,做了三件事。一是略做自我介绍;二是解释了一个多音字;三是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学生们欢笑之余开始上课。有一点略做说明。虽然这次课前见面的意图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但是以一个多音字为话题,这仍然是进行语文教育,依然是在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再简要举几个例子。教《七根火柴》时,读课文前让学生准备读后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详见《怎样搞好教学设计》一文);教《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准备在读课文后说说杨修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教《背影》时,让学生准备在读课文之后说说,如果本文不写背影而改为写正面形象行不行。这几个教学设计,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施教时机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有个时机问题。时机恰当,事半功倍;时机不恰,则影响教学效果。什么时机最恰当呢?那就是学生渴望求知的时候。这个时机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也可以由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机会。最佳时机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况:1.思而不解思而不解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段,经过思考还是不解其意。这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之一。例如《愚公移山》教学片断:

师:课文中说“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是什么意思?

生:注解说“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我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您给我们讲讲好吗?

师:好。我画个图大家看看,看过以后再说说明白了没有。教师板书:

生:噢!我明白了。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没有首先画图讲解,而是在学生看注解后仍然不解其意的时候画图讲解,此时施教,效果良好。2.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大家各持己见,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此时传授知识,效果良好。例如《分马》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里写了很多人物。这么多人物怎样去分析、去理解呢?我教大家一种阅读方法,叫作“分类阅读法”。就是把课文中的人物,分成几类,然后一类一类地分析理解。现在就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里的人物分为几类。

生:分为三类。主持分马的,参加分马的,看热闹的。生:分两类。参加分马的,宣布不参加分马的。

生:可分四类。分到马的,分到牛的,分到骡子的和分到驴的。

生:我分三类: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师: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怎样意见才能统一呢?那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去分类,就容易统一了。下面请大家以政治思想觉悟为标准,给课文中的人物分分类。

生:分三类。党员干部,积极分子,普通群众。(众生无异议。)

师:请大家记住:要分类,就要首先明确分类的标准。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项常识。这个教学片断,教师采取了“先放后收”的办法。即先不提出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各自去分类,等到意见无法统一时,再说分类要首先明确标准,这样做,学生印象深刻。3.知困明难阅读某个篇章,或写作某篇文稿,首先让学生知其困、明其难,然后再带领他们学习其解决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加重视。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片断:

师:你们都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吧?如果谁没去过,就看一看课本里的插图。然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这座纪念碑的,容不容易?

生:要想写文章介绍,得先看清楚、看明白。可这纪念碑又高又大,怎么看呢?要想看全面,写全面,就得往远处站。站远处可以看全面了,写全面了,可是纪念碑上的花纹、雕刻又看不清楚了。要是靠近站,可以把碑上的花纹、雕刻看清楚,写出来。可是人小碑大又看不全了。不好办,不容易。生:纪念碑是立体的,有东南西北四面,每一面上下左右都有花纹雕刻,还有碑文。站在哪里看也不行,得转着圈看,还得上下左右地看,才能都看到。再说,碑的四周还有栏杆呢!这可不好介绍。

师:你们说得很好。碑大人小,又是立体建筑,站在哪里去观察,都不能全面地看清楚。这就是写文章介绍纪念碑最大的难处。可是,这个难处本文的作者给解决了。现在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这个难题作者是怎样解决的。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读课文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由远而近不断移动观察点,在每个观察点按方位顺序做介绍。这个教学片断,如果教师不先让学生说说介绍纪念碑的困难,而是直接阅读课文分析研究,那么,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就不会那么重视了。

三、主客有别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订教学计划,是为主观一方;学生受课,是为客观一方。若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吻合,则教学顺利;若主客有别,则需教师因势变通,调整教学计划。有哪些情况需要因势变通呢?1.舍主言次

教师提问,预想的答案学生未予作答,而说的是一些次要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改变原设计的提问,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思考引入重点。例如《孔乙己》教学片断: 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前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酒店的格局,不同的顾客。

师:你们说得对。(没有接着问“还有什么”,而是说)大家一起看看这几句:“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眼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介绍这些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讨论,师生的共识是:介绍这些内容,说明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互相猜疑的、彼此欺诈的关系。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提问原为泛指,由于学生忽略了主要内容,再问下去无益。便针对学生忽略之处,把问题改为特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思路偏离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按照老师预计的思路去思考,而是想到了其他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例如《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内容多而不乱,组织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什么?请大家读读课文再回答。生:这篇课文以粜米为线索。生:课文以米价为线索。生:课文以丰收为线索。

师:这个问题暂时谈到这里,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下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还是读读课文再回答。生:写了米行粜米、街市购物、船头议论三件事。生:老师,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这个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的思路走偏时,教师不动声色,另辟蹊径,提出一个看似与原题毫不相干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隐含着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向性,使问题迎刃而解。3.后话先提 按照课文的先后或是教学计划的顺序,一个安排在后面解读的内容,却被学生先提出来了,如果改变一下教学顺序无妨,则可顺势而为,调整计划,就从这里开始解读。例如《春》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读后大家谈谈这篇课文告诉了读者什么?

生:这篇课文要告诉读者的,都写在最后三段里了。师: 说得对,那大家就先读读这最后三段,而后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段的意思。

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我把这段话概括为一个“新”字。

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一段,我概括为一个“美”字。

生:“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段话,我概括为一个“力”字。

师:大家读书都很认真,都开动脑筋思考了。概括符合要求。那么用新、美、力概括春天,是不是本文要告诉读者的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全文就知道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不按课文顺序,后话先提,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没有搁置存疑,而是灵活机动,因势利导,以“倒叙”的形式解读课文,顺利地推进了教学活动。

四、发言不止因为某种原因,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几乎所有人都要争取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课堂上热烈非凡,教学进度恐将受到影响。此时,教师不能生硬地叫停,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任其如此,影响教学计划;最佳办法就是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怎样过渡呢?1.抓答案过渡 抓答案,就是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格外认真仔细地倾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发现并当即抓住和下一个教学环节有联系的内容。抓住了这样的内容,马上把它和下一教学环节联系起来的话语说出。这样,在学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在不经意间就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了。例如《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之后,给本文加个副标题。就是这样,“中国石拱桥的……”。

(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讲这篇说明文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生:中国石拱桥的新颖与独特。生:中国石拱桥的精巧与别致。生:中国石拱桥的创新之作。生:中国石拱桥的巅峰之作。生: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生:中国石拱桥的非凡创造。生:中国石拱桥的不同类型。生: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例证。

师:你说“典型例证”很好。几个例子呢? 生:中国石拱桥的两个范例。师:为什么要举出两个范例呢?

经讨论研究,师生取得了共识:中国石拱桥有独拱和联拱两种类型,所以每类举了一例。通过全课可知,说明群体事物时,可以用分类说明法,一般情况下每类举一个典型范例即可。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回答都不错。当第8名学生说出“典型例证”时,教师意识到“例证”和下面要讲的“为什么举两例”有直接联系,于是就抓住不放,马上接上去问“几个例子”。这样不仅止住了其他人再发言,而且向下一环节开始过渡了。2.抓话语过渡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可以用来作为过渡的内容,那就要留意他表述过程中的用词和用语了。要敏锐地捕捉和下一环节有关的词语,以之过渡。例如《七根火柴》教学片断:

师:大家读一遍课文,然后做这样一件事:假如你就是卢进勇,假如你已经把火柴送到了大部队,请你向部队首长汇报这火柴的来龙去脉。

(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讲本文作者为什么不给无名战士取个名字)

生:报告首长,这是咱们部队里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交给我的干燥的火柴。……

生:报告首长,这是上交给部队的干燥火柴。是一名战士临终的嘱托。……

生:红军战士卢进勇报告:首长,这是一位战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嘱托我送来的火柴。……

生:报告首长,我送来了干燥的火柴。这是一位不知道姓名的青年红军的遗愿。……

师:都说得很好。“一位不知姓名的青年红军”。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取个名字吗?上述教学片断的设计,教师安排学生以卢进勇的口吻向首长报告,这个口头表达训练隐含着两个意图,即设限与不限。用卢进勇的口吻向首长报告,必不能用“无名战士”这个称谓,这是隐含的设限。不用“无名战士”这一称谓,不同的学生会想出多种不同的称谓,这是隐含的不限。这个不限,给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而不限的只是称谓,就为教师索寻过渡的目标,确定了范围。教师一旦听到与“无名”同义的称谓,即可马上搭话、追问,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过渡。3.抓联想过度学生发表见解时,其中的某些词句和下一环节的话题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从这些词句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下一环节的话题。这样的词句,也能够用于过渡。例如《故乡》教学片断:

师: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而后总结一下课文中的“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下一环节要解读“我”的所思所想)生:故乡变了,和他心目中的故乡不一样了。生:故乡变得贫穷了。生:故乡变得落后了。生:故乡的经济衰退了。

生:故乡里的人变得生疏冷淡了。

生: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有隔阂了。生:他看到故乡的景色荒凉了,破败了。

师:你说他看到故乡的荒凉破败,这是对的。难道他仅仅是看到了这一切而已吗?再读读课文,思考思考。

生:他还想到了…… 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了学生发言中的“看到”二字,就顺势过渡到了“想到”的话题。

五、课堂意外在教学的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与课堂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去处理,则对课堂教学冲击干扰;如果理会,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这样的事情为语文教学服务。例如,学生迟到。教师不过问不行,若如此,今后总有人迟到怎么办?若过问,岂不打乱了课堂教学。我的做法是:迟到者不要敲门喊“报告”,而是悄悄进来站立门旁,待老师讲完一句完整的话后,经教师示意,朗诵一首绝句,而后归位。等到课后,到办公室作结。再如,有人敲门。或许有急事找学生或老师紧急处理,或许是敲错了门,也可能是非正常人所为。我的做法是:告诉学生遇有此种情况,注意观察老师和来人的表情、动作、语言、措施,而后写一段观察笔记。又如,风雨大作。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向窗外观看,教师若劝阻,也是收效甚微。我是这样做的:对学生说,大家注意向窗外看,从空中到地面,花草树木、房屋建筑、人员往来都要看仔细。离窗远的同学,可以站起来看。明天的语文课,写一篇小作文,题目是“雨中”。以上三例,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不良之事,我的意图是:让这些干扰,为我所用,为语文教学所用。

第二篇:《变色龙》教学实录(宁鸿彬)

《变色龙》教学实录

宁鸿彬

班级:初中二年级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朗诵《西江月·井冈山》)

师:很好!

生(2):(朗诵《咏柳》)

师:很好!

生(3):(朗诵《黄鹤楼》)

师:很好!三位同学朗诵得都不错,但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都没有加进与诗内容相配合的手势动作,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大胆地尝试做些动作,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况且即使做错了也没有关系,下次继续努力。(师依次出示卡片:仄仄、打量、朦胧、无聊、迷茫)

生:(依次流利做答)

师:就复习到这里。今天讲《变色龙》,(板书:变色龙契诃夫)谁把作者的名字读一下?生(9):qi ke fu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0):qi he fu

师:对!契诃夫的“诃”很容易读成ke,这个字的读音应该加以注意。大家跟我读: qi he fu

(齐): qi he fu : qi he fu(齐): qi he fu

师:今天我们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这节课准备教大家一种阅读课文的方法,讲完课后,根据你的理解,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今天所运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下面看课文注释①,根据以往我们所介绍过的有关知识,你认为对于作者应如何掌握?

生(11):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名,契诃夫;时,1860—1904;地,俄国;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师:很好!对于作者就这样掌握。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请你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现在按座次朗读课文。

生:(共计19人按要求依次朗读完课文)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但有两个字的读音须要注意:一是“恐吓”的he,大家跟我读:恐he生(齐):恐he 师:恐he 生(齐):恐he 师:再有就是“逮住它”的dai,这个字还有dai的读音。如何区分呢?单用这个字的时候,读成“dai”;和别的字组成词的时候,读成“dai”,比如逮捕。大家跟我读,dai住它

生(齐):dai住它

师:dai捕

生(齐):dai捕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生(31):我拟的标题是“奉承多变的奥楚蔑洛夫”。理由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他的言行举止变来变去。在不断变化之中,奉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

生(32):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地顺从的一面。

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

生(33):我拟的标题是“穷人和富人”。因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穷人是一个态度,而对富人则是另一个态度。

师:你的意思是对的,但你拟的“穷人和富人”容易让人误解。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是《穷人和富人》,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呢?你一定会认为让你写两个人,一个穷人,一个富人。你能不能稍微改动一下。

生(33):(沉思片刻)穷人?富人?

师:很好!

生(34):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回变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又说明他非常狡诈。

生(35):我拟的标题是“荒唐的奥楚蔑洛夫”。课文写道,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对狗的态度忽上忽下,对赫留金的态度忽左忽右,做法十分荒唐。

师:大家的发言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警官,可见奥楚蔑洛夫警官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大家拟的标题都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生(36):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的物体颜色而改变。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

师:很好!刚才大家发言用词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个显著特点———变(板书:变),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

生(37):我认为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六次。第一次事件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说它是“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肯定赫留金是受害者。第二次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却说道:“它那么小,怎么会咬着你的?”对赫留金却说“鬼东西,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发生了骤变,“什么玩意儿!毛色不好,模样不中看,下贱胚子。”而对赫留金却说:“你呢,受了害,绝不能不管。”第四次,当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却说它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说:“混蛋,不用把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第五次,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它是“野狗,弄死它算了。”第六次,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这小狗“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这坏蛋生气……好一条小狗……”而对赫留金却说:“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对!同是一条狗,三次说是野狗,三次却说是名贵的狗。课文就是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主人公的一大特点———变。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生思考,片刻举手)

生(38):奉承

生(39):随机应变生

(40):欺软怕硬生

(41):顺其自然生

(42):看风使舵 师:大家的发言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褒义词概括,第二种是用中性词概括,第三种是用贬义词来概括。对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应该使用哪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呢?

生(齐):贬义词

师:那么用哪个词语来概括最为恰当呢?生(齐):看风使舵。

师:(板书:看风使舵)(响铃)

师:下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节课我们在初读这篇课文后,对《变色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大家抓住了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人物性格的特点,拟出的标题基本正确,可见大家对课文已有了比较不错的认识。然后又讨论了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讨论后,我们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并且用一个“变”字,用“看风使舵”这个成语概括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下面大家进一步想一想,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

师:(板书:不变)

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

生(43):我认为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讨好有钱有权的人。课文写道,当他得知狗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最后当他得知,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课文写道:“„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这些无不说明奥楚蔑洛夫为了讨好有钱有权的人,阿谀奉承。

生(44):我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发言是很深刻的。下面我们对课文关键地方再进行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奥楚蔑洛夫警官第一次听到出乱子后,就走了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赫留金说:“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出示卡片:无缘无故)“无缘无故”什么意思?

生(45):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

师:有些词按照构成就能知道意义,而有些词则需要调整一下顺序。比如说无缘无故,其实就是无缘故,缘和故都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故就是没有原因。像这样的词还有你追我赶、你死我活等等。懂得调整顺序,便于正确解释词语。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生做记录),这是赫留金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这时奥楚蔑洛夫警官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警官的态度是:“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这时警官态度很明确,是站在赫留金一方。而且奥楚蔑洛夫警官还说:“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把它弄死好了……这多半是条疯狗……”这是第一次。“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出示卡片: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什么意思?

生(46):异想天开就是胡思乱想。

生(47):异想天开就是不可能的事却想到了。

生(48):异想天开意思是没有根据的事瞎想。

师:你们说得都对。这个词的关键是要弄懂“异”字。异想天开就是这个想法与众不同,特别奇怪,不可能实现。它是想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才叫异想天开呢。异想天开的意思是想法非常奇怪(学生记录)。刚才还是站在赫留金一边,而现在却说赫留金不对。后来,奥楚蔑洛夫警官又说道:“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又有人说:“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出示卡片:荒唐)荒唐什么意思呢?生(49):荒唐就是可笑的意思。

生(50):荒唐就是非常幼稚,没有道理。

师:意思基本正确。荒唐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另一个则是行为放荡,没有节制(学生记录)。在这篇课文里则取第二个义项,这是第二次的变化。第三次,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奥楚蔑洛夫忙追问一句“你拿得准吗?”接着说:“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出示卡片:名贵)名贵是什么意思呢?

生(51):名贵意思是非常有名、非常贵重。

师:就是这个意思。名贵意思是著名而珍贵。(生做记录)将军家的狗是名贵的,而“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这是第三次变化。那么第四次变化呢?巡警说:“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人群里也有人说是“将军家的!”而奥楚蔑洛夫却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是第四次。第五次,厨师说道:“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时奥楚蔑洛夫警官说道:“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这是第五次变化。“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听到这里,奥楚蔑洛夫警官问,“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出示卡片:洋溢)洋溢是什么意思?

生(52):洋溢就是显露出来。

生(53):洋溢就是充满。

师:洋表示多、盛大的意思;溢就是水满而出。洋溢意思是(情绪、气氛)充分流露。(学生做记录)继续看课文,“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热情有些过火。赶紧夸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出示卡片:伶俐)伶俐是什么意思呢?

生(54):伶俐就是聪明、机灵。

生(55):伶俐就是灵巧、灵活。

生(56):伶俐就是可爱。

师:说得很好。伶俐意思是聪明、灵活。(生做记录)刚才咱们把主要内容整理了一遍,讲到奥楚蔑洛夫警官的行为表现就是变化无常。(划线)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还知道奥楚蔑洛夫警官行为不变的是:对待有权有钱的人、对待他的上级奉迎,俗话说就是拍马屁(生笑);对待地位低的人,对待穷人,则是欺压,这一点始终没变。奥楚蔑洛夫警官始终没变的,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媚上欺下(板书:媚上欺下)(手指整个板书)这个板书就是奥楚蔑洛夫整个人的特点。我们学习这课书就是要研究、读懂这个人物的特点。这个人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表现变来变去,另一方面是他处处为自己考虑,对地位高的人献媚,对地位低的人欺压却始终不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就是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特点。大家一定要抓住他“变”和“不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人物。这是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读小说一定要把人物搞懂。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问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翻书思考)

生(57):我认为人们在笑赫留金没有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

师:你的意思是说人们笑赫留金没有看出警官的本质。

生(58):我觉得人们笑赫留金开始想得到赔偿费,最后却落个被收拾的下场,也就是事与愿违。

师:大家的发言意思都对,但还要往深处去思考。

生(59):我觉得人们笑将军哥哥家的一条狗比赫留金都强。一般来说狗咬人是要赔偿的,而将军哥哥家的狗咬了人却不用赔偿,狗的主人地位不同,狗的价值也就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说在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社会里,穷人还不如阔人家的狗,也就是说穷人不如富家犬(板书:穷人不如富家犬)。这条狗为什么受到赞扬呢?只是因为它是将军哥哥家的。我们可以这样想,将军当了将军,将军的哥哥也就值钱了;将军的哥哥值钱了,所以将军哥哥家的狗也就值钱了。这就叫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板书: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我们来总结一下,人们一笑赫留金的愿望未实现,反而向反方向发展,二笑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三笑穷人不如富家犬,四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手指板书“穷人不如富家犬”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最后这两点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人们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课书的学习过程渗透着一种阅读方法。你们能不能总结概括一下?

生(60):我觉得是围绕主题进行阅读。

生(61):我认为是弄懂主要人物。

生(62):我认为是从表层到深层。

师:课文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变”,咱们在研究“变”后,又研究了他的“不变”。这也就是说不但要从正面思考问题,还要倒过来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这种方法叫“逆向思考阅读法”。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像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生沉默思考)

生(63):广场那件事过去已经几天了,可奥楚蔑洛夫一点好消息也没有听到。他本以为将军的哥哥知道是他送回了小狗,会派人来找他,给他奖赏,甚至会升官晋级。可是白白等了几天,他感到希望已经很小了。然而,他并不甘心,又披着那件军大衣,到广场上去打听消息了。当他刚走到广场的一座塑像下时,便看见从远处跑来一只小狗,并听见了“汪汪”的叫声。当他瞪大眼睛仔细看那小狗时,不禁呆住了,这不就是将军哥哥家里的那只可爱的小猎狗吗?他来不及细想,只觉得保护这只小狗,不让它到处乱跑,不让它受到伤害,就是自己的职责。于是,他便伸出双手,去抱那只狗。只听见“哎哟”一声,奥楚蔑洛夫急忙撒开了双手,只看见鲜血顺着他的手指一滴滴地滴在了地上。此时,奥楚蔑洛夫的脸上闪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表情:惊讶、害怕、痛苦……那只小猎狗咬完了人,蹲坐在地上,冲着奥楚蔑洛夫还在狂叫。奥楚蔑洛夫忍着疼痛,心想:我虽然被咬了,但这终究是将军哥哥的狗,我还是要把它抱去送给将军的哥哥。于是他壮起胆量,用尽力气抱起那只狗,向将军家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将军家,他整了整军大衣,戴正了帽子,恭恭敬敬地敲了几下门。过了好半天,从里面走出了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奥楚蔑洛夫对他说明了来意。那管家听后,连眼皮也没有抬,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这是一只疯狗。前几天已经被将军的哥哥用棍子赶了出去!你怎么又给抱回来了,真是多事!”说毕,便猛地关上了大门。奥楚蔑洛夫听后,宛如晴空打了一个霹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呆住了。

师:这位同学的口头作文相当不错,符合我提出的四点要求,想像力很丰富,而且有思想性。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复习一下词语。(师出示卡片:伶俐)

生(64):伶俐意思是聪明、灵巧。

师:对!(出示卡片:洋溢)

生(65):洋溢意思是(情绪、气氛)充分流露。

师:对。(出示卡片:名贵)

生(66):名贵意思是著名而珍贵。

师:对!(出示卡片:荒唐)

生(67):荒唐意思是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本课取第②个义项。

师:对!(出示卡片:异想天开)生(68):异想天开意思是想法非常奇怪。师:对!(出示卡片:无缘无故)生(69):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原因。师:正确!(铃响)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_课堂实录_宁鸿彬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试论宁鸿彬课堂活动的设计艺术

试论宁鸿彬课堂活动的设计艺术

听宁鸿彬老师上课,读其教学实录,常常为之暗自叫好。在他的课堂上,一篇篇普通的文章,变成了一支支优美动听的旋律,一个个平凡的字眼化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他的课堂上,气氛是那般的活跃,学生学得是那样的兴致勃勃、轻松愉快。宁老师的课堂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其教案和教学实例,体会到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的课堂上,总离不开一些精美而别开生面的训练活动。其课堂活动的设计显示出如下一些特色:

一、活动的安排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请看其经典教例《七根火柴》中的主要活动内容:

①常规训练——3名学生分别朗读一首诗;1名学生讲一个故事;全班学生作摘记,3名学生读记录。

②读课文——共14名学生依座次读完全文。

③创造性复述(以军博讲解员的身份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1名学生发言。④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并稍作解释——8名学生发言。

⑤讨论用“七根火柴”作标题的好处,以此带动对全文情节、内容的分析——学生发言达56人次。

⑥讨论为什么本文的次要人物有名字,而主要人物却不给起名——3名学生发言。⑦借助卡片做词语巩固训练——4名学生发言。

这个教例,从开头的“常规训练”到最后的“词语巩固训练”,组织严密,一环扣一环,但步步都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竟达80多人次,且学生的活动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从一些精彩的场面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了,他们的认知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

二、活动的内容包含了听、说、读、写、思等各方面的训练因素。

宁老师在大多数课堂上的前10分钟左右都要安排一些“常规训练”。如其中的朗读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介绍一首诗(除了朗读之外,还要口头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写作时间、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等)就对训练读、说、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很有帮助;讲说与听记训练(1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其他学生边听边作记录)对训练学生的表演、做读书笔记的能力也很有好处;基础知识巩固练习则可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课文的教学中,宁老师常常设计一些为阅读服务的辅助性活动内容。这些练习,也无不融进了上述一些

训练因素(至少是一方面的)。如《七根火柴》中的三次说话练习:①以军博讲解员的身份讲述六根火柴的来历;②以无名战士的口吻说出他想对卢进勇说的话;③以卢进勇的口吻说出他想对指导员说的话。这三次训练,除了练“说”之外,还涉及到听、写、想象、创造性思维等因素。

又如教《皇帝的新装》要求用一个字概括故事的内容,教《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变色龙》要求说出展开故事情节的一个关键字眼等方面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都是行之有效的。

再如一些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设计的辅助性口头作文训练(如《变色龙》中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补充续集),为词义理解而设计的多角度造句练习(如《白杨礼赞》中用“无边无际”造句),为一些课文补充标题或重拟标题训练等,所有这些除了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无不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习惯范围,发展他们的多向、变向、逆向等创造性思维。

三、活动的形式变化多姿。

为了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感知课文,为深入阅读打下基础,在某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宁老师常常围绕文章标题设计一些活动内容。仅此一类设计,形式就有种种变化。有对标题的诠释,如《向沙漠进军》:

“这篇课文的标题通俗地说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有对标题的评论,如《我的叔叔于勒》: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是否吻合?”有对标题的补充,如《故乡》《中国石拱桥》《藤野先生》等课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在初读之后,能够在原标题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成为一个新标题。有的拟副标题,如《海燕》《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就有这一步教学环节。也有的另拟标题,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七根火柴》等课文,就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拟定与文章内容主旨相

关的丰富多彩的标题。还有的拟小标题,如把《听潮》中描写海潮的图景分成三个层次,各拟一个小标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几个片断故事各拟一个小标题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变化,方使繁琐的课文分析转化为简单的程序,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乐于接受又便于接受。长期受到这些思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自学等各种能力必定会大大提高,主动性、疑问性、敏捷性、独创性等个性心理品质也会大大加强。

活动的设计具备了上述一些特点,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率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宁老师何以能创造性地设计出这些高质量的活动内容呢? 笔者以为,宁老师并非天才,他的这些极富魅力的教学设计当然不是神来之笔。他之所以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是因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超前意识。

宁老师一直走在语文教改之路的前列。早在80年代,他就凭自己的远见卓识,敏锐地认识到,陈腐的、封闭型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内容上的“唯书”“唯上”,方法上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等等。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在20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向21世纪去培养人才”(《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的教改主张。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他高屋建瓴,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以注重实效,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传授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等为目标,积极制定并实施教改实验。他的很多成功的教例就是其教改实验的精华所在。

宁老师在教学中打破了一系列清规戒律的束缚,抛弃了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改变了生填硬灌、死记硬背的指导方法,继之以那一个个精美的活动设计作保证,其课堂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放开了手脚,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他们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也不迷信老师;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见解;他们真正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消失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不见了,频繁的考试减少了„„这些,都是可以在语文教改史上大书一笔的重大进步。

我觉得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宁老师课堂活动设计的指导意义。现阶段,大量的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如何获得课堂高效率的研究和实践,虽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找不到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他们也知道课堂活动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他们的课堂就是活动不起来,或是活动了,也不过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已,学生所获无几。这,不正需要像宁鸿彬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发挥其示范作用么?

阅读:18 次 录入:龚如君

【 推荐 】 【 打印 】

上一篇:加涅论学习过程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

第五篇: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给课文加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通过这项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件事,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开始大家提出了八个字,后来我们使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进行筛选,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故事的。通过这项活动,我们对本文的情节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两项活动,属于粗读课文,是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的。这节课我们要精读课文,不但从整体上,而且要从局部细节上结合课文的语句具体的认识课文。在精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教给你们一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什么方法呢?现在我先不说,请大家在这节课中注意体会。一会儿临下课的时候我们再说。

师:上节课同学们在发言中曾经指出过,这两个骗子并不高明,因为他们的谎言只要是有一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却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在发言的时候,请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地谈出自己的见解。

生41:我认为大家上当受骗首先是那两个骗子骗人。那两个骗子针对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的特点,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他们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的这套话。使得皇帝和其他人上了当。

师:说得对。你在发言中引用了骗子的话,说“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称职”(出示卡片)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42:称职意思是和自己的职位相称。生43:称职意思是自己配有现在的职位。

生44:称职意思是能力和水平与所担任的职务符合。

师:你们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准确地说,称职意思是胜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众生做记录)师:那么,“不可救药”(出示卡片)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45:不可救药的意思是没有药能治了。生46:不可救药的意思是变成废品了。生47:不可救药的意思是没办法救了。师:你们说得也都差不多。准确地说,不可救药的意思是不能用药物救治了,比喻无法挽救。(众生做记录)

师:按照骗子的说法,凡是不能胜任自己职务的人,凡是愚蠢得无法挽救的人,都看不见用他们织的布料做的衣服。所以那个昏庸、愚蠢的皇帝就上当了。他想:有了这样的衣服今后就知道谁不称职,谁愚蠢了。骗子骗人,这是皇帝等人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生(48):我认为皇帝、官员还有百姓,他们都有一种心理,就是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愚蠢。课文写道,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官员们是怎样想的呢?他们想:自己要是看不见,岂不是自己真如骗子所说的那样了吗?于是就照着骗子的描绘说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都怕自己成为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所以都说假话。生49:我觉得骗子抓住了皇帝、官员以及老百姓爱慕虚荣的心理。课文上说,“我的老天,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特别强。师:你说的是课文中的第一个老大臣。皇帝认为他是称职的,诚实的,很有理智的。(出示卡片:理智)“理智”是什么意思?

生50:理智意思是很聪明,而且有分寸。生51:理智意思是有头脑,能评判是非。

师:说得不错。理智意思是辨别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学生记录)皇帝觉得他派去的老大臣,既诚实又有理智,也就是说这个老大臣有辨别是非利害的能力,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同时就称职这一点来说,谁也不及他,他是最称职的。你们说皇帝对老大臣的看法对不对?

生(杂):对。不对,不对。

师∶这个老大臣是诚实的吗? 生(齐):不是。师:说假话了没有?

生(齐):说了。

师:他很有理智吗? 生(齐)∶没有理智。

师:他明明什么都没看见,回去却说了假话。他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替皇帝查明情况,没有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他称职吗? 生(齐):不称职。

师:因此,皇帝所信赖的最诚实、最理智、最称职的人,其实是不诚实,不理智,不称职的人。你们说这说明这个皇帝什么呢?

生52:说明这个皇帝非常愚蠢,非常无能。

师:正确。皇帝连自己身边的人,自己重用的大臣都不了解,确实是不仅愚蠢而且无能。上面我们就他的发言评论了皇帝,下面再(继续)评论这个老大臣。他既怕人家认为他愚蠢,又怕人家说他不称职,于是决定回来说假话。那么这个老大臣受骗是为什么呢?

生53:是因为他虚伪。

生54:我认为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思考问题的首位。

师:很好!第一个老大臣之所以受骗,就是因为他虚伪,就是因为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那么其他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55:文中的第二个老大臣也像第一个老大臣那样,虚伪、爱慕虚荣。课文写道:“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生56:第二个老大臣跟第一个老大臣一样,也是怕别人知道他看不见布料。因为如果让人知道了,他这官自然也就当不成了。为了保住职位,于是说了假话。可见他是虚伪的,是首先考虑自己的。生57:皇帝受骗是因为他昏庸、虚伪、首先考虑自己。文中这样写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于是他忙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从皇帝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虚伪,爱慕虚荣,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于是大臣说假话。

师: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出示卡片:骇人听闻)“骇人听闻”什么意思?

生58:骇人听闻就是听了使人非常吃惊。师:很好!“骇人听闻”这个词,理解的关键就是“骇”字。这个字懂了,整个词也就懂了。什么叫“骇”呢?骇,就是吃惊、害怕的意思。(学生记录)“骇人听闻”意思是听了使人吃惊、害怕。(学生记录)那么,刚才引用的皇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

生59:说明皇帝看不见布料非常害怕。他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是不称职的,于是说了假话。根本什么没有看到,却进行了一番赞扬,这不正说明他非常虚伪,事事为自己打算吗?这就是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

生60:那些内臣、骑士,事实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可却都争着赞美那布料,而且夸得还很有特色。什么“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都是表明自己是称职的,是不愚蠢的。总之,都是为个人打算。师:说得对,你发言中提到了“随声附和”(出示卡片)什么意思? 生61: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

师:不错!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众生记录)!

生62:老百姓也是不说真话。课文说: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得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他们首先考虑的也是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宁可说假话,也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师:这么多人都说假话,却只有一个小孩儿说了真话。大家看课文结尾“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个小孩子为什么说实话呢? 生63:因为这个小孩儿他没有考虑自己,他没有虚荣心。

生64:因为小孩根本不存在称职不称职的问题,他也不去想愚蠢不愚蠢的问题,其实他也不懂这些,他没有顾虑。师:说得不错。

生65:我觉得这个小孩天真无知。

师:噢!说假话的全是有知识的人。

生65:不是!„„

师:应该说是天真无邪!说他知道得少是对的,但说他说真话是因为天真无知,就不对了。他是因为没有看到所谓的衣服而说了实话,说实话不是无知,而是诚实、没有私心杂念的表现。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注意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

师:大家都极力赞美皇帝的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原因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而小孩儿说皇帝并没有穿衣服,是因为他天真无邪。这样一对比,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皇帝、官员和百姓。这些人在一个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面前,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 生66:我认为是愚蠢、虚伪和首先是考虑自己。

师:这三点哪点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呢? 生67:(稍顿)首先考虑自己。

师:很好!首先考虑自己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生68:我认为是自私的“私”。师:完全正确!(板书:私)

如果他们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他们就不会这样做了。正因为他们都有私心,都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怕这怕那,于是就上当受骗,说了假话。正因为那个小孩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没有顾虑,就什么也不怕,说出了真话。那么,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呢? 生69∶皇帝、官员和百姓都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有私心,而那个小孩不上当受骗是因为他无私。这就说明:有私心就怕这怕那,没有私心就什么也不怕。

师:说得好!

生70:这个故事说明有私心,就容易犯错误,没私心就不会犯错误。师:好!你指的是思想方面的错误,不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错误。生71:说明私心是犯思想错误的根源,是犯罪的根源。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你们谈得都很深刻。把你们三个人的发言综合起来,那就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众生记录)

师:在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对大家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教给你们一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请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现在就请大家说说,你们体会到了没有?

生72:是不是在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要抓住重要的词和重要的句子呀?

生73:是不是分析课文以后,要用恰当的词儿把它说出来呀?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这两点,都是阅读理解课文的要领。不过,这不是我要教给你们的那种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问题是,皇帝、官员、百姓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小孩没有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们抓住了这个问题刨根问底,追查原因,所以才从现象到本质,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这种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阅读法”。(众生记录)希望大家注意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词语,下面复习一下。(出示卡片:称职)

生74:称职,意思是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师:回答正确。(出示卡片;不可救药)

生75:不可救药,意思是不能用药物救治,比喻无法挽救。师:对。(出示卡片:理智)

生76:理智,意思是辨别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师:对。(出示卡片:骇人听闻)

生77:骇人听闻,意思是听了使人吃惊、害怕。骇,吃惊、害怕。师:对。(出示卡片:随声附和)

生78: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下课铃响)

师:正确。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下课。

下载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家讲坛│宁鸿彬:怎样掌控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鸿彬经典课例研究——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宁鸿彬老师的经典课例研究——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摘要:宁鸿彬老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从事语文教学四十余年,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