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活动探究过程
寻觅春天的踪迹
课处活动 活动分组 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 课内活动 教师导入 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活动小结 活动选题
六、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成果呈现方式
1. 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 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1)二十四节气歌。
(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2. 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七、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
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 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PBL项目计划书模板
找因数研究性学习设计
(莒县11班A小组:李兴锋
徐延刚
葛君祥)
一、项目概述
1.开展年级:五年级 2.学科:数学 3.简介: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二、学习团队
1.教师:
李兴锋:数学教师 徐延刚:数学教师 葛军祥:数学教师 2. 学生:
02班: 崔伟娟,王先秀
三、学习目标与任务
1.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倍数与因数》单元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 如数字游戏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发现优化解决问题 的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3、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 步的合情推理能力。2.学习任务
1、互相讨论问题,初步了研究性学习。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4、讨论和因数有关的数学知识。
5、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
四、学习过程
项目学习活动过程(概念图):
活动一 动员和培训 学生活动
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2、3、互相讨论问题,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教师活动
进行组织动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发放资料介绍本次综合实践的活动的步骤与方法。活动二 提出和选择课题
一、讨论和因数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了解的方面和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成立课题组
1、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2、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各人的分工,制作调查表,需要准备那些资源都要列清。
1、制定合作学习规则给学生,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2、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分工
3、设计“研究方案”模板,为学生指导研究方案提供引导 活动三 课题实施阶段
一、收集资料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到银行调查,上图书室查阅、去微机室上网搜集等,二、整理资料活动
各小组及时把资料集中起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
三、各个小组根据自己上网、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收集到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并把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的结论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1、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调查内容; 2、哪些资料要查阅给学生重点提示;
3、开放电脑室,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把有用的内容记录好。
4、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四 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将近一个星期的研究成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等。
2、各成员参照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汇报小组自评。
4、当所有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展开评价。5、各成员集成自评、组长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
老师根据整个研究活动,各小组活动情况,给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活动五 总结与反思
(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如何改进?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爱心天使在行动》 研究性学习方案
指导思想:
1、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我们周围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大家的关爱。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让残疾人与我们一起携手超越残缺,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2、在活动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人格臻于完善。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残疾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了解一些残运会的知识。
2、能力目标: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大胆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与人交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3、情感目标: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不讽刺挖苦残疾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伸出友爱之手关心身边的人。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一、看录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请同学们好好欣
赏。播放舞蹈《千手观音》
2、刚才的舞蹈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这段舞蹈引起的震动是非常大的,不仅因为舞蹈本身的美,更因为跳舞的这些人都是聋哑人,她们既听不见美妙的乐曲,也不会说话。
二、交流身边的残疾人
1、你知道什么是残疾人?
2、你身边有残疾人吗,你看见过残疾人吗?他们是什么残疾?
3、那你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有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不方便吗?说说你了解到的他们的不便之处。
三、指导实践
1、同学们刚才说的是我们看到的,也有的是猜想的。残疾人到底会遇到多少麻烦我们正常人是很难体会的。
2、你们说说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他们到底遇到了多少麻烦。
3、看来方法有很多,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直接呢?
4、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样的残疾人呢?指导学生了解的残疾的不同进行分组。
四、小组制定实践计划
1、教师指导说说计划要写清什么?
2、学生制订计划。
3、交流计划学生互相评议,指出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实践与人交往要有礼貌,考虑好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等。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实施方案
1、全体学生参观聋哑学校,了解聋哑儿童的数量、身体状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庭情况。
2、邀请聋哑学校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关心、照顾孩子的事迹。
3、学生与聋哑孩子一起联欢,表演自己排练的文艺节目,使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心。
4、组织学生各自寻找一位小伙伴,送给他自制的小贺卡,献上一两句祝福的话,跟伙伴聊天谈家常,彼此增进了解,并互相留下通讯方式。
5、组织学生给自己找的小朋友打扫房间卫生,整理床铺。
6、每人写一则活动日记。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总结交流
一、导入
1、看录像片,引导学生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张海迪阿姨人残志坚,坐在轮椅上看书、读报、写文章,自学成材。2)歌手郑智化自强不息,成为家喻户晓、大家喜欢的歌唱家。3)残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勇夺
冠军,走上领奖台。
师:同学们,看了这三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看录像片(选段),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残疾人。1)警察叔叔搀扶盲人阿姨过马路。2)几位小学生为手拿地图的聋哑人夫妇指路。
师:现在社会上都很关心、帮助残疾人。我们班的同学对残疾儿童也很关心,你们是怎样帮助他们呢?
二、展示
1、制作朋友档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制作朋友档案的工作纸,在正面画上朋友的肖像,在反面写上朋友的姓名、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生日、联系地址等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2)向同学介绍自己和朋友一起在家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以及自己身边的人都来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人群。
三、讨论
制定以后献爱心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填写“爱心活动计划表”,定期去看望儿童,开联欢会,也可以打电话慰问。
四、总结:歌曲《爱的奉献》。
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一门学科为主体,贯穿多学科的学习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要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必须有新课改的理念做指导。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课改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课程,它是一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它最能全面地反应新课改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不以讲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可以自己选择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和同学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在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突出了新课改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有很深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只有掌握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灵活运用,把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大胆行动,运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
由度,提供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在独立活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评价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则注意充分听取学生的反映,获得更全面的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第四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
——名著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掌握文学名著鉴赏技巧,扩大阅读范围,我制定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3、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阅读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版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如下:
阅 读 书 目:《西游记》、《童年》、《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述书目要求全体学生按时按量共同阅读,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评价。另外,推荐《三国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数十部中外名著作为选读书目,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三、实施步骤:
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
论,教师归纳、总结,最终理清整部《西游记》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及诸神魔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西游记》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篇:研究性方案设计
现代家庭垃圾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课题的选择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垃圾也因此随之增加不少。然而,就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家庭垃圾的处理方法也不是很正确,这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选择“现代家庭垃圾”课题,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调查研究现代家庭垃圾问题,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也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现代家庭垃圾的种类。
2、了解人们对现代家庭垃圾的处理现状。
3、深入认识家庭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社会危害,并思考现代家庭垃圾的正确处理方式。
4、通过调查研究,提高小组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步骤与方法
1、问卷调查,获得人们对家庭垃圾的认识与处理方式。
2、整理调查数据,了解人们对家庭垃圾的认识,分析现代家庭对垃圾的主要处理措施。
3、个别访谈,具体了解人们对家庭垃圾的处理方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上网查询,全面认识现代家庭垃圾的分类与正确处理方式。
四、计划访问的校内、外专家
1、社区干部,2、家庭成员,3、环卫干部
4、垃圾站管理人员。
五、活动所需条件
1、照相机,2、互联网调查,3、经费:一部分经费可能由学校支出,也有可能由自己全部支出。
六、预期成果展示的方式
调查报告,2、图片资料,3、小论文等。
七、活动阶段安排
12-15个课时完成,建议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选择并确立课题,制定计划与方案;②收集信息;③整理和分析信息;④成果展示与交流,发现问题找寻原因,通过合作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制定计划与方案(2-3课时)
1、教学目标:
了解本课题所包含的广泛内容,能用发散的眼光看待课题。
学会在合作学习中发现新的课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学习方向; 掌握探究课题的基本要求,修改并确立本次探究活动的课题; 能根据不同课题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制定较为合理的探究计划;
2、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并为探究小组提供以下参考资料:《课题探究方案》、《调查问卷》样例一份;提出查阅“垃圾分类”等相关槪念和数据的任务
学生:查阅相关的概念、相关的科学数据、社会舆论的宣传情况以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饮食误区。
3、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建议
一、导入
让学生通过PPT展示各类诱人食物,引出探究活动的课题方向。
二、引导学生每人对中课题提出一个子课题,再互相交流讨论,力求得到新的子课题,由老师进行汇总,展示给全体学生。
三、指导学生对所有子课题进行初步归类。
四、指导学生选择子课题,并根据子课题分组。
五、指导学生按小组对子课题进行修改,随后小组间互相质疑完成最终的修改、完善工作,从而确立子课题。
六、针对各子课题类型,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
七、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确定岗位。
八、教师为各小组提供《探究方案》样例,并对探究方案的制定要求进行说明。
九、教师提供一份《学习评价标准》草案(供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针对图片交流各自感受,畅谈所联想到的各种信息。先独立提出子课题,再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挖掘新课题。学生对子课题进行归类。
学生选择探究方向,并据此分组。学生小组讨论修改课题名称,并派代表说明选择课题的理由,随后对其他小组的课题进行质疑、对他人的质疑进行解答。(如课题被推翻要求反思并重新选择子课题)学生根据课题选择探究方法。
各小组推选组长,明确各小组成员的探究职责。制定《探究方案》。
对教师制定的标准质疑,达成共识后进行评分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这样一些概念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从搜集到的各类资料中发现课题的影子。教师也可以给出一至二个教师认为可行的子课题作为范例。教师可提示归类
教师规定:此项活动学生应独立完成。
教师讲解课题定名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意义、可操作性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对探究方法作具体介绍,并建议学生不要单一采用资料查找法。
教师可对组长的职责进行解释,并适当干预组长人选。随后应对各组分工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分组指导、答疑。
教师可适当采用学生意见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与增删,并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其他同学。教师还应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而对尚需努力的学生提出要求与鼓励。
4、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等级(得分)
优秀(5分)
良好(3分)
需努力(1分)
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明确课题方向,并从“饮食健康”的主题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可供探究的问题。
能从“饮食健康”的主题出发,提出可供探究的问题,但不能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
对“饮食健康”的主题提不起兴趣,也不能提出可供探究的问题。
确定课题的能力*
能独立、正确地分析问题,分析需求;能准确地分析探究所需的条件,确定问题的难度;清楚课题定名原则并熟练运用;能对他组课题提出有效质疑。
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分析需求;能分析探究所需的一般条件,判断问题的难度;了解课题定名原则并据此适当修改课题名称;能对他组课题提出质疑。
能分析问题、分析需求;能分析研究所需的一般条件;了解课题定名原则但不能熟练运用;不能对他组课题提出意见。
人际交往的能力*
善于与原来不认识的同学交谈,既能尊重对方的意见,又能保持独立思考。
能与原来不认识的同学交谈,能尊重对方的意见。
不善与原来不认识的同学交谈,能与他人交流意见,但不够尊重。
履行职责承担义务的能力
能认真履行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积极参与讨论发现新颖的课题方向;为本组课题确定出谋划策;认真参与组长的推选;作为组长能合理根据组员特长安排探究任务,或作为组员听从组长安排对组内分工提出合理意见;对《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过程记录手册》的填写与《探究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能基本履行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在组内讨论时能做到倾听却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参与组长的推选;作为组长能将探究任务安排到人,或作为组员听从组长安排;积极参与填写《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过程记录手册》,制定《探究方案》。
不能履行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参与组内讨论不太积极;不能认真参与组长的推选;作为组长不能将探究任务安排到人,或作为组员不能听从组长安排;被动填写《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过程记录手册》,制定《探究方案》较马虎。
参与活动的态度
参加小组活动能有4次以上发言;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思维活跃,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有追求新知识的热情;纪律性强。
参加小组活动时能有2-3次发言;能理解课堂内容但不愿主动表达;课堂上会有两三次开小差情况出现。
参加小组活动基本不发言;对课堂内容仅做到一知半解;缺乏热情,经常无故说话,开小差。
5、探究计划(方案)结构及参考样例(1)探究计划(方案)结构 1)课题名称 2)课题探究目标
3)课题探究的意义与价值 4)探究成员及分工 5)课题探究可能的方法 6)探究时间安排 7)课题研究成果预测
(二)第二阶段:收集信息(3-5课时)
1、教学目标
能通过组内合作设计调查问卷,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
能与陌生人进行交谈,利用访谈更直接地了解信息; 能在各小组之间开展质疑与互评活动。
2、教学准备(略)
3、教学过程(略)
4、学习评价(略)
(三)第三阶段:整理和分析信息(4课时)
1、教学目标
能通过组内合作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能利用EXCEL或其他电脑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能对问卷中的开放题以及访谈记录中的信息进行概括提炼与分类统计; 能在各小组之间开展质疑与互评活动。
2、教学准备(略)
3、教学过程(略)
4、学习评价(略)
(四)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交流(3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会整合信息,制作演示文稿;
能通过组内、组间合作,展示各探究小组的研究成果;
各小组之间能开展质疑,在质疑与被质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能自我反思,并在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2、教学准备
教师:数据分析样例一份;为学生顺利活动开具介绍信并取得校方全力支持; 学生:前三个阶段的所有相关资料;每个小组都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小组各阶段的探究内容与方法以便对他组提出质疑;借用场地,布置会场;联系并邀请成果展示的观摩者与摄影师;各小组准备好成果展示的内容,推选好小组代表。
3、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建议
一、鼓励学生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制作PPT演示文稿或其他汇报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内容必须包括:课题名称、背景、探究方法、组员姓名、组内分工情况等。
二、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成果展示活动、自评活动、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活动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活动。强调应以小组形式汇报,组内有分工。
三、要求学生回顾之前的探究活动,发现其中的困难与不足之处。
四、组织学生制定探究过程和成果的总体评价标准;根据总体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
五、总结。
学生小组利用现有资料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或其他汇报形式。各小组派出代表协商“成果展示组织方案”,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完成相关准备工作。一个小组应负责选择并联系场地,在展示活动当天完成接待工作;一个小组应负责邀请观众(可以是本校教师、学生,也可以是街道百姓、家长,还可以是专家、媒体或其他人士)与摄影师;一个小组应负责采购展示时所需各类物品并完成会场布置工作;一个小组应负责设计展示的流程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好彩排工作。
展示活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推选代表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和各种数据对小组的探究作全面、系统、生动和直观的报告。
2、小组自评(困难与困惑)。
3、对其他小组成果展示内容中有疑问、有错误或展示不清的部分进行提问或直接质疑。
4、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探究活动,谈谈各自的收获与感受。
结合过去三阶段评价内容与教师指导意见,制定并修改《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评价活动。
教师应事先做好电脑与网络的准备,在提示PPT制作要领的同时倡导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合作完成演示文稿或其他汇报形式。可以视情况播放录像供学生参考。
教师可把课堂组织的权力放心下放于学生,就如同主题班会课一样不必担心学生的创造力,然而适当的干预与建议仍不可少。
在筹划准备阶段,教师应提醒学生——所有支出开具发票。如需外出注意安全。与人交往礼貌大方。遇到麻烦积极求助。
对于展示活动,教师可建议学生在展示形式上尽量多样化、个性化,利用好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避免墨守成规;强调展示交流的基本规则与礼仪;提醒学生应善于倾听,对他组展示的要点做好记录,以便提出质疑,提问题时注意语气、礼节。正式的成果展示课上留到最后的问题一般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小组讨论后也未必能有所进展,教师应多加提示。引导学生明确研究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每一步都应尽可能做到严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与重复劳动。
引导学生关注评价中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多关注同学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重视展示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4、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等级(得分)
优秀(5分)
良好(3分)
需努力(1分)
探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探究成果系统、完整、清晰,材料详实,符合逻辑,有较强的科学性。
探究成果具有较丰富的材料,基本表达了探究的目的、意义、方法、论点和论据。
有一定的资料积累;有论文和其他形式的成果的最基本元素,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论点和论据不够清晰。
制作PPT演示文稿的能力
熟练掌握PPT制作技巧;能将调查报告的要点完全呈现于演示文稿中;PPT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更有其他汇报形式加以补充。
掌握PPT制作技巧;能将调查报告的一部分要点呈现于演示文稿中;PPT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不能熟练运用PPT;演示文稿文字过多让人觉得枯燥或全是图片极少出现文字,不能体现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
组织活动的能力
有领导能力,能协调好各方人际关系,能合理分工;能对展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准备精细,注重细节,有条不紊。
能处理好各方人际关系;能对展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积极提供个人意见;考虑不够周密,但能将关键步骤处理好。
不善沟通,处理不好各方矛盾;对展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无法提供可行性意见;准备时顾此失彼,容易慌张。
展示交流的能力
展示交流时举止得体大方,声音清晰响亮,语速适中,表情自然;面对同学老师的提问准备充分,反应敏捷,回答问题切中要害。
展示交流时举止自然,声音响亮;面对同学老师的提问虽有准备,但不能流畅、自信地表达。
展示交流时举止不够自然,声音不够响亮;面对同学老师的提问缺乏准备,反应不够敏捷,回答问题答非所问。
履行职责承担义务的能力
积极参与演示文稿制作与展示交流方案设计;组织展示活动时以大局为重,有集体责任感;在进行成果展示时能充分调动所有组员的积极性,分工明确,展现团队智慧与力量;在遭遇质疑时能群策群力,有效展开辩驳;他组展示时能注意倾听与记录。部分参与演示文稿制作与展示交流方案设计;组织展示活动时也能参与其中;在进行成果展示时能调动部分组员的积极性;在遭遇质疑时敢于代表小组发言;他组展示时能注意倾听。
不愿参与或演示文稿制作与展示交流方案设计不能全部完成;对展示活动的组织漠不关心;没有参与成果展示与交流;在遭遇质疑时不发表意见,默不做声;他组展示时不能认真倾听。
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的能力
熟悉了解本组与其他小组的探究内容和过程,能客观、公正并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自评和互评。
熟悉本组但不了解其他小组探究内容和过程,根据当前和表面的现象进行评价,存有部分主观因素。
对本组与其他小组的探究内容和过程均不甚了解,凭主观和想象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