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顾阳阳 李健雪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海报;《环太平洋》
中图分类号: 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28-03 当今社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交际的模式不再仅限于言语形式,而是转向以视觉、听觉为中心的非文字形式(如图像、声音、动画、颜色等)。同时,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多模态话语在图像中的应用,尤其是图像在电影宣传海报中的使用。电影海报就是电影的一张名片,传达某种视觉信息,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尽可能多的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一张精致的海报除了产生极佳的视觉效果外,还能传递文化内涵、反映电影情节,与电影一起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因此,海报设计者往往独具匠心,通过多模态的手段导入文字、图像、颜色等社会符号,使其更具观赏性。观众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才能领会电影海报内涵。
本文以热映的3D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宣传海报为例,从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深入解读其中的多模态话语,试图探讨电影海报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也希望这一研究能提高人们的多模态语篇识读能力。
一、多模态话语视觉分析理论
传统的语篇分析只从语言层面,即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进行单模态的分析。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语篇的数字化使其呈现多模态化,即由图画、声音、动作等各种元素构成的多模态语篇。那么,如何识别多模态语篇?朱永生[1]认为有两种判断标准。第一种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这是当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标准。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话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比如用可视电话进行交流,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眼睛看对方的表情等等。第二种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连环画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由此可见,分析电影海报也是一种多模态话语解读。
二、《环太平洋》海报的微观意义建构
《环太平洋》是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在中国内地公映以来,票房收入成功逆袭北美,成为首部内地表现完胜北美的好莱坞巨作。影片讲述在太平洋的海底突然出现一个虫洞,很多巨型怪兽通过这个虫洞来到地球,对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国家造成巨大的破坏,人们称这些怪兽为“Kaiju”,并制造了一群巨型机器人“Jaegers”对付它们。这部3D影片的宣传海报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成为一大亮点,为影片的商业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海报中图文并茂,不同的文字、图像有不同的字体、颜色、位置和大小。下面将深入探讨《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的建构。
《环太平洋》的宣传海报主要展示了两类参与者:一类是威猛的机甲战士,包括澳洲版的尤里卡突袭者(Striker Eureka)、美国版的危险流浪者(Gipsy Danger)和俄罗斯版的切尔诺阿尔法(Cherno Alpha);另一类是英勇的驾驶员,包括潘特考斯特将军(Idris Elba饰)、男主人公罗利(Charlie Hunnam饰)和女主人公麻子(Rinko Kikuchi饰)。海报中比较明显的是机甲战士与驾驶员的整体视线构成的矢量,属于反应过程,其反应者是机甲战士,被感知的现象是驾驶员。这个视线矢量将机甲战士完全拟人化,表现了机甲战士与驾驶员之间进行心理交流的必要性。迎战怪兽侵略者时需要双方通力协作,合为一体,因而机甲战士也是希望通过交流,给予驾驶员勇气和鼓励,消除内心的恐惧和顾虑,积极应战,尤其是一直挣扎在痛失至亲的悲恸中的男主人公罗利。而男女主人公可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参与者,相互之间没有实施矢量连接,都是目光坚毅地望向胜利的远方,这也反映出了同心协力、共同保卫人类家园的状态。此外,男主人公正下方划出的一道金黄色的曙光,形成一个矢量,将整个世界一分为二,底下是黑暗的怪兽虫洞,上面是光明的人类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很巧妙地再现了电影的剧情,展示了驾驶员们救世主的角色,冲破黑暗的虫洞,拯救人类,重返光明。整个海报通过矢量构图,准确地反映出了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实现了再现意义的构建。2.海报的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6]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要素构成。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通常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或动物)通过目光与图像的观看者建立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如果参与者直视观看者,属于“索取”类图像;反之,则是“提供”类图像。[7]《环太平洋》海报中两类参与者机甲战士和驾驶员都与观看者之间有直接的眼神交流,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东西,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表明参与者想吸引更多观看者的注意,也体现了海报的宣传功能。
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取决于距离,图像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也会体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包括六种类型:亲近距离:只看得到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有四五个人的距离。[3]在这幅电影海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参与者的整个人像,并且他们周围有空间环绕,属于社会远距离。这种设计表明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与观看者之间是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科幻色彩,恰好符合影片的题材,使观众能够客观真实地欣赏影片的剧情。同时这种朦胧的距离感反而把观众融入其中,带来感同身受的奇幻体验。
态度主要通过“视角”表达对图像参与者的不同态度,一般采用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中,正面角度能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斜面视角则将观看者置身事外;垂直视角中的俯视、平视和仰视角度则分别代表了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强势、平等及弱势的人际关系。[7]海报中机甲战士及驾驶员的正面角度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亲临的感觉,好似进入图像中的战斗世界,准备与巨型怪兽生死一搏,誓死保卫人类家园。而从垂直的角度来看,海报中的参与者都是从观看者仰视角度描绘的,反映了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正是这种强势地位的显现,使观众对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产生崇拜感,仿佛置身其中,期待“救世主”能保护他们,这也更大程度上激发观众观看影片的兴趣。
3.海报的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是指图像的整体构成(表现性与互动性元素彼此关系的方式)即通过各个构图元素的空间组合完成整体的布局,其三种主要机制是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8] 信息值是通过各元素在图像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来实现的,左边的代表已知信息,右边的代表新信息,上方的代表理想的信息,下方的代表真实的信息。整张海报从布局来分析,是上下结构的多模态语篇。上部分占三分之二的版面,主要是机甲战士及驾驶员的整体特写,还有一行标语“为了对抗巨兽,我们创造巨型战士”,代表着概括化或理想化的信息,简明有力地概括了影片的主题。下部分主要有文字及标题,占了三分之一的版面,展示更特定的细节或更实际的信息。特定文字“生存还是毁灭7.31 背水一战”准确地告知中国观众影片内地首映的日期,使观众倍感期待,同时又心惊胆战,仿佛能预知世界毁灭日(7.31)的到来。中文标题“环太平洋”对应“Pacific Rim”,巧妙的翻译展现了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国家遭受巨兽侵略的悲惨境遇,在机甲战士及驾驶员们的英勇作战下击垮巨兽,恢复了环太平洋地带的和平与安宁。这也与上部分参与者的特写及环太平洋地带的背景互相依托,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而其他一些影片相关的文字信息,如演职人员、制片商和发行商等,都以小字体的形式置于海报的下边缘位置,说明这些文字是相对次要的特定细节。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还是不属于的。[4] 整幅海报背景呈现两条分割线条,色彩对比鲜明,上面是墨绿色,展示机甲战士威武的形象和森林般的神秘感;中间是亮黄色,展现驾驶员们英勇的身姿,象征着光明而美好的人类家园;下面是暗黑色,隐藏着黑暗的怪兽虫洞,预示着一场恶战的来临。如此明显的分割线条,与色彩对比鲜明的背景相互衬托,再现了影片科幻的题材,使观看者顿时眼前一亮,为之震撼。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程度等来实现。海报中机甲战士及驾驶员占据了整个图像的三分之二,体现了他们作为“救世主”在影片中的重要性。美国版的机甲战士危险流浪者被置于中心位置,胸前的“火炮眼”尤其突显它的威猛,显著性最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似乎影片在做“看不见的宣传”,展现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此外,男女主人公坚毅的脸部表情凸显在亮黄的色调之下,与底下黑暗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唤起观众对影片中人物个性的关注,显著性较强。文字方面,标题《环太平洋》字体最大,其次是标语“为了对抗巨兽,我们创造巨型战士”,再次是特定文字“生存还是毁灭7.31 背水一战”,字体最小的则是海报最低端的文字说明,因而它们的显著性也是由强变弱。
三、《环太平洋》海报的宏观层面分析
基于以上对《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结合这部电影本身,下面按照张德禄[5]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情境语境和媒体层面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首先,多模态交际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层面,它决定了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离开了文化层面,情景语境就无法解释。文化层面包括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过程。[5]这部电影属于好莱坞大片,隐含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展现灾难面前美国挽救世界的剧情,这一点从美国版机甲战士被置于海报核心位置也能体现出来。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最好的宣传机器,对美国战略的领会深入骨髓。好莱坞许多大片在选材上下足功夫,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这部电影《环太平洋》在题材、剧情、外景、主角等选择上延续了好莱坞的一贯风格,与美国当下的亚太战略不谋而合,怪兽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9]因此在文化语境层面,观看者要擦亮眼睛,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其次,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受到语场、语旨、语式决定的语境因素制约。换言之,交际过程与体裁相适应,以相对固定的交际模式展开。[5]在情境语境层面,电影海报的语场(话语范围)、语旨(话语基调)、语式(话语方式)是通过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来一一对应表达的,这些内容已在上文中详细解读过。最后,在媒体层面上,不同模态的特点相互联系,共同来实现话语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各个模态都有其形式系统,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等。[5]虽然这幅海报表面上看只呈现视觉系统,但透过海报深入到这部3D影片中,能无形中看到巨兽侵袭时人们惊慌狂奔的场面,听到高楼大厦瞬间坍塌的巨大声响,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同时,海报中男女主人公坚毅的神情则是身体语言的体现,这种无声的神情胜过有声语言,似乎在安慰惊慌失措的人们,稳定态势。这里视觉、听觉和身体语言形式同现,共同体现话语意义,激励机甲战士和驾驶员们奋勇作战,早日冲破黑暗的怪兽虫洞,重返光明。
四、结语
在电影海报这种多模态语篇中,图像、文字、颜色、字体等符号共同作用,构建电影主题,使海报能够向观众传达影片的情节,吸引观众的兴趣以达到宣传的效果。通过以上对《环太平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和宏观层面分析,发现图像和文字一样也是社会符号,具有社会功能。此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电影海报类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
第二篇:《环太平洋》(本站推荐)
电影《环太平洋》代表了西方国家的思维
最近,美国科幻大片《环太平洋》正在热映。还是灾难面前美国勇士挽救世界的老套剧情,还是电脑合成加3D动画的制作手法,还是有惊无险刺激夸张的宏大场面,没有多少新看点,但片中折射的美国亚太战略值得深思。
在怪兽吞噬的危急时刻,美国机甲战士解救了日本女孩麻子,麻子在美国人的调教下后来也成了一名机甲战士,打败怪兽后抱着负伤的美国搭档,动情地说“我不想让你离开”,让人想起现实中的美日同盟。为对付怪兽,美国再次扮演救世主和世界警察,借机在环太平洋部署多支机甲部队,说服各国耗巨资沿海修建高达300米的防御墙,在机甲计划失败、失去欧洲盟友的人力财力支持后,又拉上一些环太平洋岛国。
彻底打败怪兽的关键一役,被“巧妙”地选在毗邻香港的南中国海。美国机甲战士保护了香港、稳定了亚太、拯救了人类。美国人忙着研究怪兽、拯救人类,但在中国香港,用怪兽的肉、皮、内脏、骨头制成的食品、药品、工艺品却卖得特火,甚至怪兽身上肥硕的寄生虫也成了舌尖上的美味,延续矮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做派。
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最好的宣传机器,对美国战略的领会深入骨髓。好莱坞许多大片在选材上下足功夫,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比如,《冰河时代》抓住当时各国吵得不可开交的全球气候变化,《007之谁与争锋》将朝鲜描述为“邪恶轴心国”予以丑化侮辱,《战争之王》则以美俄争夺“全球最大军火贩子”的角逐为背景。美国大片不仅每年从中国吸走几十亿资金,更可怕的是给中国年轻一代悄悄植入西方价值观,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所讲的,“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学会用美国的价值观去思考、用美国的制度和规则去办事”。由此看来,这次《环太平洋》在题材、剧情、外景、主角等选择上延续了好莱坞的一贯风格,与美国当下的亚太战略不谋而合,怪兽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西方一些人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不惜血本做“看不见的宣传”。广大官兵要擦亮眼睛,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美国大片。尤为重要的是,要未雨绸缪、思危图强,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者单位:66075部队)
第三篇:环太平洋观后感
环太平洋观后感9篇
环太平洋观后感1
昨天上完古筝课,我和老爸去福建大剧院电影院看《环太平洋》,这是一部惊险中带着恐怖的科幻大片,因为怕里面的怪兽,我经常要捂住眼睛。对于科幻恐怖片我真是又爱又怕,爱中带怕,怕中带爱。以前看《20xx》也有这种感觉。我给《环太平洋》9。9分!怪兽画的太恐怖啦!有的像翼龙,有的像章鱼,它们要不就是恐龙的后代,要不就是水母的后代。
这部片子实际上就说人类要环保卫生,不要乱扔垃圾,因为怪兽最喜欢的就是肮脏的地方,而且片中最脏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香港,是怪兽的最爱,这简直是对香港最大的鄙视,最大的侮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部片子的第二个主题就是说进化论,怪兽从第一代进化到第六代,人类的机甲也从第一代进化到第五代,人类和怪兽的斗争真是连绵不绝,无休无止。听说导演还想拍续集,这很正常,因为他们可以进化到N代。
第三,这部电影很明显地是在炫耀美国和日本,贬低中国,还有俄罗斯。不仅中国和俄罗斯的机甲不堪一击,一下就被怪兽灭了,太菜了!而美国和日本的机甲却十分威风,打得怪兽落花流水,美国帅哥和日本美女拯救了人类,拯救了香港!而且,美国的那个将军十分英勇,和董存瑞炸碉堡一样,和日本的神风特攻队一样,为了掩护队友,自杀攻击怪兽,这部电影把美国军人吹上了天!《阿凡达》却是贬低美国军人的,把美军比喻成无耻的拆迁队。所以,《阿凡达》要比《环太平洋》高尚一些,因为它会自我批评。
环太平洋观后感2
如果哥儿魔对这一题材没有情怀就算了,明明是有执着的迷恋,却没能一嗨到底引发爽爆体验,何解?
我觉得是托罗老师太认真了,太想将这题材一炮打响了,为此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真实程度上耗费了大量精力,相对忽略了整体桥段编排的趣味性。比如说,片中的战斗有些过于突出双方体型写实性的“巨”与“重”,却忽略了人家怪兽既然长那么大体型、其生理机能必然已能适应那么大负荷的运动。金刚比一般大猩猩重N倍,却一样能做出普通大猩猩那样迅猛的动作,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正因为有“巨重”的感官提示在先,如果有能表现出暂时突破体格重量的动作——比如更多翻滚技、腾挪技、游走技什么的——那样的场景才有出人意料的惊艳效果,而这种“操!这都能玩出来!”的感觉正是让人爽爆嗨翻的玩意。
此外,我还怀疑,由于投资巨大,哥儿魔有些受制于商业大片游戏规则。比如对于人类机甲部分过于认真以至于有些沉重,企图以此激发更多普通观众同仇敌忾的情绪。可这种沉重和托罗惯有的怪趣甚至恶趣味——以两个耍宝科学家及郎·普尔曼饰演的怪兽商人为代表——是难以兼容的,在我看来,这两种情绪在片中有些相互抵销,影响了对本片连贯而整体的观感。如果放开手脚,纯粹按fanboy的模式玩,我们小时候一手拿机甲一手拿怪兽时梦想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战斗场景,未始不能实现。
环太平洋观后感3
说到底,哥儿魔在本片中所表现的,还是好莱坞电影自早期西部片一脉相承下来的“简单化”动作模式,机甲与怪兽打架的方式,不过牛仔们那种“打一拳,晃一晃,再打一拳,扑倒”模式的翻版。现实中的打架的确不像咱们功夫片那种注重招式往来拆解,但对《环太平洋》这样的奇观电影而言,希望它在动作上也有奇妙展现,应该不算过分的要求。
对哥儿魔而言,这种要求尤其不算过分,因为他过往作品中已经有不少很嗨的动作桥段,比如《地狱男爵》中克焰人(KarlRuprecht Kroenen)的袖剑与拐剑,《地狱男爵2》中Nuada王子的双刀与长枪,都是不输于港式功夫的令人叫绝的动作设计。即使拿托罗钟情的、相对不那么灵动的墨西哥式摔跤来说,也有N多肉搏绝技可借鉴,像片中这般傻大个似地互抡拳头,实在不是那么geeky。
除开动作设计本身,对于爽爆的动作片而言,不同动作场景之间,还得有个累进叠加效应,也即前一个动作场景应当印发对下一个场景更高的期待、而最终的场景又真能达到期望的高度。《环太平洋》在香港夜战达到一个高峰后,后面就乱了套。最后的海底大战,无论从视觉刺激、还是情绪感染力来说,都乏善可陈,成为一个让人颇为泄气的反高潮。
环太平洋观后感4
对不起~一兴奋就上纲上线了哈。
我想说的是,越是技术宅向的导演,越应该懂得物尽其用;暴敛天物这种人神共愤的没品行为应该属于某些二货导演,而不应该是自诩极客达人的哥儿魔。而且,作为资深宅,自然该懂得宅男们的恶趣味。片中机甲与怪兽的肉搏战,就算是片中最嗨的香港夜战,如果“危险流浪者”不亮出那把冷兵器,我还真嗨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托罗老师的动作设计太单调了,而且没有悬念,缺乏紧张感。
我们不用要求对战双方像中国功夫片那般奇招尽出,而是说能否在符合各自物理设定的情况下,延伸出一些既新颖又理所当然的动作设计来。言语一时难以说清,试举一例为证:彼得·杰克逊《金刚》中大战霸王龙的段落,是个人认为西方导演在动作编排上的最高成就。小到符合角色生理特征但又出人意料的动作细节,大到整个场景一波三折的曲折设计,乃至动作连贯起来看的双方战略战术,无不考虑精到,是那种让人一边悬着心(紧张)一边拍大腿(兴奋)的设计。《环太平洋》中的香港大战,就欠缺这样的火候。托罗可能没有意料到,他所表现的画面更多是刺激了观众的破坏欲,而非对机甲与怪兽纯粹战斗的观赏欲——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感觉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我认为后者是主要的,前者只是后者的附带效果。
环太平洋观后感5
听说最近有美国的科幻大片上映,上网一查原来是金刚狼2和环太平洋,之后我就在思考去看哪一部。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我们还是决定去看环太平洋,虽说两部电影都是3D的,但是以前看完金刚狼就发现只是打打杀杀,太没意思了,所以我们决定去看环太平洋,之前看的预告片大体的内容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就是类似奥特曼打怪兽那种类型的科幻片,其中还结合了钢铁侠与变形金刚的元素,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我与侄子(他辈分比我小)坐着公交车来到了中心医院,然后步行去买票,成人八十元,学生四十元,学校没有校牌只能口头解释我是一名学生经过十分钟的激烈口水战,卖票的阿姨终于承认我是一名学生,此时离电影开播还有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无奈之下去了商厦里面的麦当劳坐着玩了一会手机,然后电影就要开播了,穿过马路到了电影院。
电影开播了,激动的拿起3D眼镜,带上才发现演的.全是广告。之后电影终于开始了,首先是男主角的一些独白,然后故事就开始了。太平洋的海底出现裂缝,类似哥斯拉的怪兽从里面爬了出来,大肆毁灭城市,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就开始制造大型的武器,类似钢铁侠与变形金刚,就是需要一个人控制整个机器人的大脑,但是严重的神经压迫使许多驾驶者丧命,之后又想出了两人控制的方法,需要两人进行神经连接,一人控制机器人的大脑左半球,另一个人控制大脑的右半球。
环太平洋观后感6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动人心弦的电影——《环太平洋》。这部电影精彩,刺激,非常好看。
这个故事讲的是20xx年11月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一只怪兽由太平洋海底的一个洞穴中出现,接着攻击了城市。有三座城市毁灭于旦。自从这一次遭受到巨型怪兽的攻击后,此后数十年间,不断有怪兽从海底的未知世界冒出,攻击洛杉矶等太平洋沿海城市。怪兽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攻击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人类世界笼罩在死亡与恐惧的阴影下。为了保住城市,人们决定制造出自己的怪兽——机甲战士。每个机甲战士必须由两名人类技师操控。机甲装备有厚重的铁甲与最先进的攻击武器。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怪兽终于被消灭,用来传送怪兽的缺口也被炸毁,世界又恢复了和平。
我最喜欢本片的主人翁:罗利。当他的哥哥亚希(机甲战士副驾驶)被怪兽杀死时,他愤怒极了,开启能量大炮把怪兽轰死,自己一人驾驶机甲来到浅滩;当麻子沉溺在记忆中迷失神智,准备发射大炮炸毁基地时,是他奋不顾身闯进麻子的记忆里,用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将她唤醒,同时也阻止了一场灾难发生;影片要结束时,他们进入缺口,为了不让麻子受到伤害,他先让麻子坐救生舱逃了出去,自己却留在机甲里引爆炸弹,要知道那随时可能送命。罗利是个伟大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像罗利一样,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努力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战”!
环太平洋观后感7
暂且不谈片面的艺术性,哥儿魔的电影最吸引我的,首先是那种稀奇古怪的瑰丽想象,这种想象包括他创造的奇幻生物,以及他设想的某些场景和道具。据说,每拍一部电影,他自己都会有一本厚厚的手记,里面画满了他脑海中的创意。
在哥儿魔的每部作品中,基本上都有一个集中展示他怪趣(或“怪癖”)的场景——仿佛是托罗为同好者准备的一场同嗨晚会——最典型的如《地狱男爵2》里的怪物市场(TrollMarket)。能玩视觉或特效的导演有很多,但自身亲力亲为参与设计的却很少,而这种带有导演印记的设计感,观众终究是能感受得到的,那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情”(Passion)。
对于《环太平洋》中的两大主角:机甲与怪兽,哥儿魔无疑是有激情的,可以说从小爱到大。在他成长的六、七十年代,墨西哥引进了大量的日本特摄影视作品,在其中泡大的托罗,很小的时候就土法自制了一个哥斯拉特摄道具,这回手握近两亿美元的制作费,还不把怪兽做得精细到极点么?
环太平洋观后感8
比如说机甲与怪物的区分度,各有特色应该是这类影片追求的境界;而之前发布的一系列设计图,也证明托罗先生的确有这样的野心。可是,电影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足够鲜明的特色。从怪兽方面说,如果他们不是一个一个上来、而是扎堆上,我估计很难把他们逐个区分开来,影片对于不同怪兽的作战方式缺乏独到精心的设计,特别是肉搏战时,分别以猩猩和蜥蜴为设计模仿对象的怪兽,是否该有不同的搏击模式?除了个别场景(如三叉尾巴与飞天巨翼),片中出现的怪兽给人的印象是面目模糊、缺乏个性。
最可惜的是机甲,按理说最应该有个性、而且也应该最容易表现出个性的,最后也没能让人觉得有多不同。片中出现的俄、美、中、澳四国机甲,分别代表四代不同的设计理念,在动能及武器装备上也存在差异;然而在实际战斗中,它们的区别可不是那么明显。“危险流浪者”号是英雄机甲,需要更多出场机会可以理解,但哥儿魔也未免让它有太多逞能的机会了,特别是在与最先进的五代机型(澳大利亚的“尤里卡突袭者”)同场作战时,无论是动能还是法宝,都压过了后者。大哥,如果前期设计的系统差异最后表现不出来,那还费那么个劲设计干啥呢?如果英雄最终靠顽强或智慧取胜,可以理解;但让本来无法突破硬件设置的机甲也像“燃烧小宇宙”一样突然无敌,还真接受不了。这让研究过前期资料、且为哥儿魔能如此细致考虑而欣慰的影迷们,有一种受伤的感觉。
环太平洋观后感9
“怪兽来了!”今年暑假上映的《环太平洋》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却不知这部电影片段的真正含义。看过电影一定知道博士和怪兽通感后说的话:“这些怪兽在恐龙时代来过地球,它们认为那时地球的环境不易它们生存,现在地球环境不断遭到人类自己的破坏,特别是一氧化碳增高,它们觉得很合适就开始来地球猎杀食物。”
为什么一氧化碳增高?是因为人类大量排放废气。现在排放的废气已导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就是人类造的孽啊!
我们刚刚也做过一份环保调查记录,也发现了许多污染。我们的中国,雾霾、沙尘暴、酸雨……这些天气灾害都是我们自己贪图小利,随随便便酿成的。现在南部干旱,农田开裂,农民的饮水都有困难;北部洪涝,农田、房屋被淹,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我们为我们人类侵犯大自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请大家醒悟吧!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大自然,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不要再去侵犯地球,不要再去侵犯大自然,不要再破坏我们唯一生存的环境了!环保说说容易实际难,就像高尔基说的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但是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化为现实。大家只要有环保的梦想,就一定可以去实现,“怪兽永远没有机会来地球”。
第四篇:《环太平洋》观后感
今天我带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环太平洋》,被里面壮观的打斗场面所震撼了。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别的星球上,有一种奇怪的生物——怪兽,它们在大西洋海底建造了虫洞,第一只怪兽在美国旧金山登陆。连续破坏了好几座城市,我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种乌烟瘴气中的绝望。人类的导弹、飞机、坦克在应对怪兽中,炸毁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终于,第一只怪兽倒下了,我当时在心里欢呼着。可是,第一只怪兽的倒下,面临着世界末日的到来!紧接着,从世界各地都有怪兽登陆,从一个月发动一次,成为两周,一周发动一次,怪兽的袭击开始慢慢的减少时间了!人类不能再坐以待毙下去了,我们要建立起防卫设施,全世界都忙碌了起来,可是发现,制造的机器人一个人很难操控整个机甲,所以就变成两个人一起操纵。只有两个人的意识完全的融入彼此,才能很好地操纵机甲战士,才有可能打败怪兽。怪兽被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世界末日的谣言被粉碎,怪物成了小孩的谈话目标。影片震撼个视觉效果背后隐藏着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就是团结的力量。人类是靠团结打败了怪兽,挽救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只有靠团队队友之间的密切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只有团结才能是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创造属于全人类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环太平洋》观后感
《环太平洋》观后感
《环太平洋》观后感1
一天,我去新三和电影院看了《环太平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说了在美国,邪恶强大的怪兽入侵,数百万条生命毁于一旦,人们叫苦不迭,便创造自己的怪兽:机甲战士。罗利在打刀锋头时,哥哥被抓走,残酷的死去,罗利悲痛万分。五年后,罗利与麻子又组成流浪者,还曾一拳一脚阻挡两只怪兽的强势入侵,甚至把一只怪兽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他们比较终前往缺口,正要炸毁时,来了怪兽,麻子氧气不足,罗利让他先逃为妙。比较后,他手动引爆了炸弹,成功炸毁缺口,并逃了出来。
这之中,他们在浩瀚的太空用锋利的亮剑将怪兽一劈两段,但自己也像离弦的剑一样降落,比较后居然妥妥当当地站在陆地,大家都为他们鼓掌,真是勇气可嘉呀!我对他们而赞叹不已,因为他们遇到巨大挫折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比较后战胜困难,解救人类。而我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想临阵脱逃。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数学的思,冥思苦想,还是一无所获,搞得我心烦气躁,放下笔气,鼓鼓的走了,而自从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就不会这样了。
比较令我感动的是,教官愿意牺牲自己,进入机甲,并在茫茫大海里,掩护流浪者,并引爆核弹,将两只迎面扑来的怪兽炸得粉身碎骨,但是自己也和伙伴永远的离开人生。他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这种知难而进,无坚不摧,以及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特别是维护正义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保护地球,保护这个美丽富饶的人类家园。
《环太平洋》观后感2
《环太平洋》是一部科幻片,它讲述了太平洋里出了一种巨型怪兽,它们经常出来吃人,毁坏建筑,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一个对抗怪兽的小组猎人军事计划成立了。人类用最先进的技术研制出很多用脑电波控制的机甲战士与怪兽作战,机甲战士由人控制,一台机甲战士上的人要进行通感,也就是作战想法一致,机甲战士的战斗力才最强。
罗利和他的双胞胎哥哥一起控制着危险流浪者,他们杀死了很多怪兽。在一次作战中,他们受到了已倒地的怪兽的突然袭击,他的哥哥牺牲了。因为通感的原因,罗利同样感受到了哥哥死亡时的痛苦,于是,罗利离开了特种兵部队。五年后,凶恶的怪兽已经升级为第四代,机甲战士的战斗力却还和从前一样,人类受到的伤害更大了。罗利被请回来与一个叫麻子的女战士一起接受命令,重新控制危险流浪者作战,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在科学家的指挥下,堵住了太平洋的缺口,彻底消灭了怪兽。
我特别佩服罗利,在最后与怪物作战的20多秒里,因为氧气不足了,罗利觉得太危险,就让麻子先离开了机甲战士,这种爱情至上的精神(因为罗利很喜欢麻子)太令人感动了;另外,我认为,当时罗利本来是与哥哥一起执行任务的,哥哥竟然被怪兽吃掉了,罗利也同样感到自己也被怪兽吃了,这种错觉一直影响着他的作战技术,最后他终于克服了这种错误情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多么有毅力啊!
有趣的是在8月5日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上,我也见到了一台脑电波控制的机器,还试用了一下。我和我的朋友羊羊进行了一个双人对战,我们分别戴上测试脑电波的帽子,然后拼命想让机子上的小球向对方移动,想得越使劲,脑电波越大,小球就向对方滚动的越快,滚到头,就胜利了。可惜,我的脑电没有羊羊大,败给了他。青少年都能制作出像科幻片里的武器一样的模型,也许在将来人类真能制造处机甲战士。
《环太平洋》观后感3
另外让人吐血的是:除了英雄机甲,其他机甲设定的法宝基本沦为摆设。作为最先进的第五代机型,尤里卡突袭者的设计貌似突出了胸前的导弹阵列,但那玩意对怪兽跟蚊子叮大象似的,几乎没作用。如联想到影片一开始给出的故事,人类在与怪兽的最初遭遇战时,就学到了“常规热武器无用”这个教训,更让人难以理解尤里卡如此无聊无用的设定。第五代机型另一大特点是速度,电影对此不仅无表现,干脆还直接让尤里卡在关键时刻当机了:WTF!不带这么抬爱美帝英雄机型的。
影片更让人阶级斗争思想上头的,是对中、俄机甲的弱化处理。不让打赢就算了,连展示法宝——如果有的话——的机会都不给。其实,论外型设计,中、俄机甲相对于另两款是更有特色的。俄罗斯的“大头怪婴”造型,总让人期待它会不时来招铁头功什么的,至少得让人看到那么明显不合比例的头部设计的.功用吧,没有——仿佛如此设计的唯一功用是让该机甲看起来更蠢笨。
最可怜的是天朝机甲“暴风赤红”,白白浪费了三只手的畸形pose,我原本还期待它靠多了一只手的便利、展示下啥子“咏春日字冲拳”的连绵迅猛,或者用三只电锯将怪兽凌迟得连它妈都认不出来…….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连“用其中两只胳膊架住怪兽双臂、然后剩下那只手抽冷子来个勾拳”这种最简单的花招都没有!呜呼哀哉,托罗老师你的设计图纸就是为了浪费偶们的感情么?如此这般压制中俄,抬高美帝,难道忘了自己也是第三世界出身么?难道你身上流的不是贫下中农的血液么?
《环太平洋》观后感4
最近,《环太平洋2:雷霆再起》这部影片上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也有不少感想,暨此写了这篇影评。
《环太平洋》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了全球各地的演员,影片中语言种类也较多,我感觉这种做法十分新颖。而剧情也是公认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最后时刻两台机甲分别时的情景,让无数观众都禁不住潸然泪下。《环太平洋2》沿用了上一部的特点,以第一部主角的儿子来担任主角,也让电影的情节更加丰富。但是,我个人认为第二部并没有比第一部所带给我的感触更加深刻。
随着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电影中高科技的物件当然也会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吸引更多人眼球的同时,似乎也在不经意间丢掉了一些影视作品真正需要追求的那种“感觉”。在第二部中机甲与怪兽对抗时,开头的两只四代怪兽看起来似乎很弱,被人类操纵的机甲轻松地打败,而四代怪兽在第一部中却是最强的,几乎不可战胜的存在。第二部中尽管也有许多感人的情节,但总体相比第一部似乎还是相形见绌。第一部中机甲的能力完全没有第二中那么强大,他们之所以胜利,全都是倚仗人们宝贵的精神和智慧。而第二部虽然最终也是依靠人类的智慧取胜,但最终的时刻并不像第一部那样催人泪下。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整部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男主角在出征前对学生们说的那段话。他的演讲并没有他父亲那样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句句都说得头头是道,却有着更强的感染力,更能振奋人心,令我感到十分敬佩。
影片的最后还为我们留下了惊喜:在续集中,人类或将亲自拜访制造怪兽的外星文明——“先驱”的星球!这令我感到期待,希望能早日看到《环太平洋》系列的新作品!
《环太平洋》观后感5
昨天,我们一家三口去蓝天影城看了《环太平洋》,爸爸说网上对《环太平洋》评价很高,值得去看。
影片主要讲了在20xx年11月,第一只类似于哥斯拉的怪兽从海上向日本大坂进攻,各国元首启动了“贼鸥”计划,生产了一些机甲,强有力地阻止了怪兽的进攻,罗利和他哥哥就是其中一对控制机甲的组合。但后来一次战斗中,怪兽将罗利的哥哥杀了,罗利幸存下来。时隔五年,将军将罗利从工地里找了回来,又重新开始了杀怪之路,他的副驾驶叫麻子,他们俩共同驾驶足有30层楼高的“危险流浪者号”机甲,将两只与它同高的怪兽消灭了,肉搏时,就像两座大厦在撞击。故事还远不止这样,最后一战时,罗利的机甲和另外一台机甲深入太平洋,想将传送怪兽的裂缝炸掉,但被三只怪兽打得很惨,在千钧一发之际,那台我叫不出名字的机甲引爆了核反应堆,做了一回“清道夫”,然后,罗利与麻子小姐驾驶机甲深入太平洋下的裂缝,引爆了机甲,将自己弹射出去将裂缝摧毁。看得我心都揪起来了,怕机甲不能进入裂缝,不能将裂缝摧毁。
看完了这个大片,我被他们那种敢于牺牲的精神打动,这就让我想到了那些英雄。比如为战斗的胜利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黄继光。总部让黄继光所在队伍在天亮前夺下高地,黄继光经过请求担负了这项任务,在他前进途中,腿被机枪打穿了,他仍坚持匍匐着前进,路上的血一直随着他的身体延伸到碉堡下,看到猛烈射击的枪口,他突然跳起来,用胸膛堵住了它,为部队进攻赢得了机会。这跟电影中做“清道夫”的两位勇士多么相似啊!
在《环太平洋》中,我看到了一种精神,那是集体至上、人类至上的精神。
《环太平洋》观后感6
这是头一部像模像样的机甲电影,与大国沙文内核的同类片相比,一颗向高达致敬的心让《环太平洋》与众不同。它毋庸置疑地创造了罕见的视效奇观——传统特效与数码化特效的合成制造出气势恢宏的逼真场面,CG制作的怪兽与真实拍摄的镜头无缝融合。由人类战士使用通感操控的贼鸥战甲队和来自平行宇宙的庞大硅基生命体海上对峙,声势浩渺雷霆万钧;每个画面都充斥着末世审美情趣,摇摇欲坠的人类城邦与哥斯拉般的巨型怪兽从未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在一片高科技电子游戏的喧嚣中,万能的美式英雄主义被冲淡到几乎全然体察不到,主角的存在感也十分稀薄。为了避免混乱的打斗和色差不大的金属色镜头会把观众提前轰入灾难疲劳状态,电影中安排了多段零散桥段来中和密集的混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小桥段闪亮而无力。比如汉纳姆与菊地凛子的格斗,朗·普尔曼开办的怪兽器官黑市,两个举止癫狂的科学怪胎以及差点儿演成《异形》戏码的怪兽胎儿,若即若离地附着在故事主线的周围,仓促开始仓促结束,既没推动剧情,也没给电影本身加分。强塞零散桥段的代价是缩减精彩搏杀场面,冗长铺垫之后匆匆忙忙把怪兽送回老家,分明是机甲电影却看不过瘾机甲大乱斗,废话连篇的台词和无休止的创伤回忆像是生在这部电影上的天花。
“地狱男爵”朗·普尔曼算是片中最出彩的演员,但他的演技还没来得及打开就合上了,而菊地凛子呆板的浓妆让人想起《生化危机5》里的李冰冰,伊德瑞斯·艾尔巴一定是被角色本身束缚了才表现得像新人一样惊慌失措,伯恩·高曼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跨越还需要等待好机遇。本来,出于对特效大片的宽容,没有人会指望《环太平洋》有《盗梦空间》般复杂的编剧,如此欠缺说服力的台词加上演员们不尽如人意的表演却让铁皮战甲成了空壳,也让这部电影与史诗级的殿堂错肩而过。如果演员能再有点儿追求,《环太平洋》说不定就能从B级片风格里脱胎换骨。
《环太平洋》观后感7
事实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猜错了。
《环太平洋》中的怪兽(Kaiju),除了大体轮廓造型外,别的细节还真不多,以至于有时候看起来像是只做了初级纹理渲染的大号模型——对于特效技术帝们而言,这显然有些难以接受。不过,我认为如果从电影设定的角度来说,这种“粗糙”还可能是更高层次一种真实。
片中的怪兽有多大?它们个头有些区别,但基本上都有二、三十层楼那么高。为了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哥儿魔摒弃了奇观视角,不在摄影上玩噱头,多以现场人类的视角来展现怪兽与机甲的大战。这样一来,“细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要在模拟人类视野的画面中放下如此大的怪兽,必然得拉大距离,在那么远的距离下,怪物身上有个肉瘤三个乳头几道褶皱之类的细节都是看不到的。
用CG特效做怪兽这种完全虚拟的角色,但凡讲究点的都会由内而外建模,也就是从骨骼、肌肉系统做起,一直做到皮肤和毛发系统。负责本片视觉特效的,是行业翘楚工业光魔,按理说,构建这种“由内而外的美丽”应当不在话下。但《环太平洋》中的怪兽省略掉了骨骼肌肉系统,只有轮廓体格模型来供动画部门参考。
更有甚者,片中不乏惨烈大战中怪兽肢体折断、躯干受伤的场景,但你根本看不到伤口的细节——实际上,你看到的,会像是一大块发着浅蓝色荧光的果冻;而某些怪兽还有荧光纹身……我个人的理解,这一点都不酷,只能说是“好玩”,哥儿魔是在用这种故意粗糙的设定,来还原那种缺乏细节的童真幻想。
《环太平洋》观后感8
首先,影片给我的震撼感远大于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场面的壮观、视觉的冲击、精神的震撼,可以说都是一种享受。
《环太平洋》讲述了在20xx年11月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由太平洋海底的一个洞穴中出现,接着攻击了人类城市 。为了抵御海底不断出现的巨型怪兽攻击沿岸城市,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组建了一个名叫“贼鸥”(Jaeger)的巨型战甲队,联合向怪兽发起反攻。一般的剧情,震撼的特效,相信这是大家公认的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而我的一切感受,都是围绕它这令人赞叹的特效展开的。当我看见主角的哥哥被拖出流浪者号的头部时的镜头,在赤红风暴被断头,爪子刺入驾驶舱的那一个瞬间的镜头,加上毛子被喷酸液然后被夹攻拆机,两位驾驶员在水中挣扎的镜头,我都深深地感觉到无助,渺小和惊恐。我们人类创造出了“贼鸥”,但是没有“贼鸥”,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
看完感觉人类好渺小,自身的一些限制,没有什么特殊功能,只能借助机械的力量来达到与怪兽同等的对抗程度,结果遇见了高级怪兽就完了。虽然最后经过殊死搏斗,人类战胜了怪兽,但这个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是不是折射出编剧的一种深深担忧,对于未知的世界,浩航的宇宙,有太多太多我们不理解的内
容了,人类的前途如何,没有人知道,在更高级的生物面前,人类无法抵抗。
另外环保的主题是本部电影的一个深意,顺应了流行的电影思路。怪兽之所以入侵地球是因为现在被人类污染了的地球对怪兽来讲就是生活的天堂,而远古时代的地球因为环境很好,让怪兽无法生存,所以怪兽之所以来,原因在于人类自己。所以人类的磨难很多来自于自己的不作为,值得人深思。
《环太平洋》观后感9
一天,我去新三和电影院看了《环太平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说了在美国,邪恶强大的怪兽入侵,数百万条生命毁于一旦,人们叫苦不迭,便创造自己的怪兽:机甲战士。罗利在打刀锋头时,哥哥被抓走,残酷的死去,罗利悲痛万分。五年后,罗利与麻子又组成流浪者,还曾一拳一脚阻挡两只怪兽的强势入侵,甚至把一只怪兽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他们最终前往缺口,正要炸毁时,来了怪兽,麻子氧气不足,罗利让他先逃为妙。最后,他手动引爆了炸弹,成功炸毁缺口,并逃了出来。
这之中,他们在浩瀚的太空用锋利的亮剑将怪兽一劈两段,但自己也像离弦的剑一样降落,最后居然妥妥当当地站在陆地,大家都为他们鼓掌,真是勇气可嘉呀!我对他们而赞叹不已,因为他们遇到巨大挫折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最后战胜困难,解救人类。而我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想临阵脱逃。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数学的思考题,冥思苦想,还是一无所获,搞得我心烦气躁,放下笔气,鼓鼓的走了,而自从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就不会这样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教官愿意牺牲自己,进入机甲,并在茫茫大海里,掩护流浪者,并引爆核弹,将两只迎面扑来的怪兽炸得粉身碎骨,但是自己也和伙伴永远的离开人生。他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这种知难而进,无坚不摧,以及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特别是维护正义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保护地球,保护这个美丽富饶的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