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历史中招试卷分析
2011年河南省中招考试历史试题评卷情况分析
自6月30日至7月2日的历史评卷工作圆满结束,现对学生答题及评卷情况分析如下:
一、第21题评卷情况分析
(一)、2011年河南省中招考试历史试卷第21题是一个读图分析题,三大问五小问共五分,综合平均得分3、42—
3、54(含零/除零),最高得分5分,最低得分1分(除零分)本题重在考察学生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宋朝(1分)促进了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1分,与题意相符即可得分)
2、阿拉伯人(1分)指南针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1分)
3、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禁锢等。(1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第一问,回答宋朝或北宋都可得到一份,但有少部分学生回答南宋或者宋元或其他年代不能得分,“促进了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一问,有的同学抓不住关键词“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大部分同学的答案表述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等于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并没有答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而不能得分。第二问,“阿拉伯人”一词是固定的,少部分同学拿不到这一分,答案出错多集中在“欧洲人”、“郑和”、“麦哲伦”等;“为环球航行和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一问中,“环球航行”和“开辟新航路”为关键词,但部分同学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不到关键词,部分同学表述为“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人航海创造了条件”,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述。第三问参考答案表述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禁锢等”,但这问属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有大约一般考生能够打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但也有不少考生表述为“中国闭关自守”,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答案,也给了分,也有一些其他的表述。
二、第22题评卷情况分析
(一)、22题是一道由图片和材料组成的分析题,共3小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本题满分6分,综合平均得分3、1/
3、68含零/除零),其中考生得分最低分是1分(除零分),最高分6分。
(二)该题提供两则材料,其中第一则材料是地图,考查考生读图能力;第二则材料是文字材料,考查考生阅读文字分析能力。第一问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大多数考生都能从地图中找到相关信息,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但是还有一少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分析地图,再加上基础知识薄弱,答出的答案离题千里。例如:有考生答出民用工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甚至说是分布在西北沿海、东北老工业区等等。第二问要求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及其相关原因。其中高峰时间大多数考生能正确答出,但是还是一少部分考生的答案比较乱,例如:有答杂交水稻的、有答两弹一星的、有答一五计划的等等,其中答一五计划的考生比较多。关于相关原因绝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出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而且还有不少考生答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内容(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第三问考查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问总体上来说正确率不是很高,能够准确答出社会性质的考生不是很多,多数考生的答案是: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或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三、第23题(1)评卷情况分析
(一)、试题及得分情况分析
对于23题第一问,在确定给分点时,我们对参考答案的设定有不同的意见:
本题问题设置为“据材料一,谈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参考答案却从三个层次来进行论述,即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显然参考答案设定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经过商榷后,我们把答案设置为五个要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影响(分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辛亥革命的局限,学生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学生得分情况如下:平均分(含零/除零)
2、55(2.63),最高分3分,最低分1分(除零)。
(二)、从试卷批改过程看出学生答题存在下列问题:
1、审不清问题,在组织答案过程出现回答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或者是三民主义的意义;
2、表述口语化,学科语言不突出,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文学化,口语化的表达,背离了历史学科专有的语言表达要求;
3、要点不突出,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知道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往往只围绕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难于辨认,影响得分,5、答题不在规定区域,第一次网上阅卷就出现部分学生不在规定区域答题,任意更改题号,给教师阅卷带来较大不便。
四、第23题(2)(3)评卷情况分析
(一)、本题两问均是2分,共4分,第(2)问得分率稍高于第(3)问。综合平均得分1、96---
2、08(含零/除零),最高得分4分,最低得分1分(除零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1、第二问:
(1)大部分考生可得全分
(2)个别考生出现时间与事件记忆混淆,与推翻军阀统治,推翻清政府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抗日战争等任务混淆。(3)考生出现问题没读清,分别将孙、毛任务写出。(4)答题要点不明确,口语话等问题(5)白卷现象
2、第三问: 关于本题很少能答出完整答案,或只答出一点,或整个答偏。
(1)答出一点的只是答出思想对革命的指导作用,或答出理论与时俱进,适时发展
(2)答案如:“我们将好好学习孙,毛的„„精神,或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及对后世有借鉴作用”虽说也属于认识,但是与题目用意稍偏,我们根据考生答题的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3)答案如:毛泽东、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贡献大,推动中国近代化,我们要好好学习等,则并无实际具体认识。
五、第24题评卷情况分析
(一)、题目及得分分析
本题是一道新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辨识能力,历史资料的认识及其相关历史知识的汇集能力,对图片英国议会大厦见证英国历史变迁进行知识整合写片历史短文,凡涉及答案所给关键词1689——《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高于王权——君主立宪的皆可得满分。
本题综合平均得分3.19/3.91(含零/除零),最高得分5分,最低得分1分(除零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1)大部分考生可凭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得分
(2)部分考生讲述过程中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及其文献没有提及则只得1分或不得分。
(3)学生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差,语句不连贯。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
六、第25题(1)(2)评卷情况分析
一、题目及得分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果对这种演变理解则相对较为容易,但如果平时不注重理解则会造成在考试有限的时间里乱答而造成无法得分的情况。本题两问共4分,综合平均得分2、66/
2、94(含零/除零),最高得分4分,最低得分1分(除零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如题目问中国面对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哪些国际组织活动?答案为: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WTO、承办APEC会议等。而有学生将APEC错误的写成OPEC,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写成加入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所以该说法是不对的。②对问题不理解。如对“世界政治格局“不理解。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个中力量(主要指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而很多学生答全球化,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非政治格局演变。③对历史知识的时间概念模糊。如题中给出雅尔塔会议的图片,问推动了哪些组织的产生。答案五花八门,有答欧盟、亚太、世贸等等。可见是脑子里有什么写什么。而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末期三国首脑召开的如何处置战败国的会议,会议还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的相关问题。所以如果对这个时间及这个时间的事件清楚的话则非常简单。
七、第25题(3)(4)评卷情况分析
(一)本题.考察内容:
(3)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组织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1分(4)对中国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认识 2分 答案要点如下:
(3)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4)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参与国际组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四点任意两点即可给分,如学生回答出中国加入国际组织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这两问共3分,综合平均得分 1、66/
1、84(含零/除零),最高得分3分,最低得分1分(除零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3)问:
本题学生得分不高,导致得分不高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要回答政治经济格局,而有的学生只给出政治多极化,有的学生只给出经济全球化,两者都答出的很少。其次在于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使用“公正合理得政治经济新秩序”,学生很难答出,但也有少数学生回答出这一答案。还有个别学生放弃本题。第(4)问:
本题学生总体回答较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回答较差,任意两点中只回答出一点,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将25题中材料一的第二幅图片欧盟总部图当作中国加入的组织,回答出欧盟的作用,很少一部分学生放弃本题。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教会学生抓关键词。
关键词是试题答案的中心和灵魂,也是考生得分的关键所在,但事实表明,好多考生的答案因为缺少关键词而显得凌乱,一盘散沙,结果写得拉拉杂杂,篇幅很长而找不到给分点,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答案围绕着关键词来组织,这样答案就有了中心和灵魂,更有利于学生的得分。
二、教会学生用简洁、全面的语言回答问题。
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好多同学答题时语言啰嗦,不顾忌篇幅和字数,只管写得很长,而实际上主题散漫,缺乏得分的关键词汇和语句。还有的同学因为语言拉杂,写得太多而导致答题时间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教会学生用尽可能简练而全面的语言回答问题,争取做到句句都是得分点。
三、尽可能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而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是该学科的最基本要求。从试卷中来看,部分学生答题时不知道或者不注意运用学科语言,语言随意性很强,暴露出缺乏深深的学科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来回答问题。
四、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历史主观性试题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综合性考察,为了使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得到尽情的展现,考出理想的成绩。
五、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对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不要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死记硬背。
六、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阅卷的训练,避免出现不在答题区域内答题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第二篇:2017中招英语试卷分析
2018年河南省中考英语试题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李校长让我从近几年河南省中招英语命题趋势方面向各位分析汇报一下。
首先让我们分析下2017年河南省中考英语试题特点,河南省的中招英语试题,它的命题依据主要是:《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与检测》。近几年的命题又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重视基础,强调能力;淡化语法,强调语境;突出语篇,注重语用;关注热点,透视实际”。而2018年的中考英语试题进一步体现了这些趋势。
试卷准确把握中考考点,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尽量避免了为考点而机械设题,力求将知识点的考查放在一定的真实语境中,体现了语境设计,语篇设计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但是从整个试卷和学生反应来看,试卷难度比往年有所加大,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先来看下整个试卷的题型结构: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英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七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听力理解(20题20分 ABC)三小节 二:选择填空:(15题15分)三:完型填空:(10题10分)记叙文 四:阅读理解(20题40分)四篇短文(日常生活类阅读)五:词语运用(10题10分)六:补全对话(5题10分)七:书面表达15分
(给出题目,有要点和要求,80词左右)
【常考语法】 1.名词(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不可数名词、专有名词、名词所有格)2.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3.数词(基数词、序数词)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 7.副词
8.冠词(定冠词、不定冠词、零冠词)
9.动词(动词的基本形式、系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动词短语)10.时态(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
13.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转化法、缩写和简写)14.句子种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5.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there be 句型)17.并列复合句
18.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19.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下面从具体的题型来说:
一、听力理解(20题20分)2017年听力与往年相比,题材和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变化。
听力部分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内容清晰,要求也恰当。通过对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反映题型比较容易,得分率也较高。18年备考的时候,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听力题型中的一些易错点并加强学生答题策略的培养。如: 易错点方面:
1.时间类(日期、钟点),包括直接型和计算型。
2.数字类(价钱、距离、年龄、数量等),包括直接型和计算型。(如2017年第8小题,车票的价格就用到了简单的计算9-6=3)3.地点类 包括直接型和含蓄型。
4.否定类 此类对话或含有not, no, neither, nor,little等否定词,或有but, although等转折词,或由would rather,instead, too...to...结构及虚拟语气等表达,因此要特别注意。
5.人物类 包括人物关系、人物身份两类。此类对话提供一个情节,能反映所涉及的人的关系或身份。关注对话的内容。答题策略:
1.听力测试前先阅读试题及选项,阅读试题要抓住关键词:what,how,who,when,where...2.根据试题及选项进行猜测,以便听时及时捕捉信息。3.对数字类的应及时用笔记下,以防需要计算。
4.第三小节短文理解,要认真观察图片,预测会出现的词汇,听的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提高做题准确率。(2017年五张图片是关于职业的,我们就可以预测是讲职业所做工作等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15题15分)
单选题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掌握情况和语境的理解能力方面的考查。“注重基础,突出语境”是今年中考英语单选的一个显著特点。从考点分布上看,以词法考查为主,辅之以句 法的考查,同时,强调语境的的理解。具体分布如下:
从近5年来的考查情况看,单选题上有了一些固定的规律,如第一题考查冠词,最后一题考英文常识。纵观整个15道小题,无论是对词法的考查还是对句法的判断,所展现给考生的都是地道的语言和完美的句子结构。但从试题难度来看,比往年,难度有所加大。主要体现在今年单选选题灵活,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单选23题,名词辨析;26题动词时态的用法;29题语态的用法;30题动词短语(up)的用法。这些题目注重通过对话和上下文给考生创设完整、明确的情景,注意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明确的看出“语境”在确定正确答案的作用。避免为语法而语法的试题,从而体现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在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因此,在2018年的备考中应加大对单选的训练力度,同时,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模拟情景对话逻辑能力是重中之重。
下面是近几年单选题的一些命题特点,呈现出来给大家复习作一些参考:
基础语法以单词、词组辨义为主;语言交际性、真实性、实用性;紧跟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热点;考查中越来越淡化纯语法的考查,而更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即语法的考查要放在语境中。
复习迎考的建议:注重基础,避免复习中无谓地拔高要求;避免题海战术,平时练习杜绝偏难怪,可把时间用在强化记单词和句子,把语法渗透在句子中掌握。
三、完形填空(10题10分)
完型填空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今年的完形填空所选材料很好,读到最后,剧情反转,有向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接轨的趋势。在场景化的故事情节中,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文章长短适中,设空均匀,考点丰富。
2017年的完形填空文章讲述了一个大熊猫去伦敦的一家饭店吃了饭就走,并拿枪在空中打了一枪,服务员们很害怕,但还是向他讨要一个解释,大熊猫问服务员自己看起来像什么,大家回答说看起来是一个大熊猫,大熊猫说是的,并叫他们去查阅资料.后来服务员报了警并说明了事情原委,警察们在百科全书上查到了答案,百科全书上显示:大熊猫,生活在中国,吃了竹笋就离开。其中既侧重动词(3个)、名词(3个)的考查又兼顾了形容词、连词、代词、介词的考查。对于18年完形填空题型的教学,我认为要着重通过专项练习,训练学生以语篇语境为线索,通过阅读理解进行语意辨析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语境,辨析词义,从而选择出正确答案。
三,阅读理解(20题40分)
近几年阅读体裁多变,信息量丰富。
2017年的A篇主要介绍如果周末你想找个特别的地方,去想尝试新的东西,可以去一些四个餐厅.作者分别列举了这个四个餐厅的特色,饮食,一些活动和用餐感受等。题型上设置为三道细节理解题和一道标题猜测题,相对简单。B篇是一篇励志类阅读,主要介绍不仅仅虎妈严格管教出来的孩子能够上哈佛大学,Dawn Loggins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哈佛大学的,之前她被家人遗弃,不得不在朋友沙发上过夜,并在一所高中打工,很早就去扫地、收拾垃圾.然后再学习.经过努力,终于考试了哈佛.因此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成功。有道词义猜测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储备选出正确选项。C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几种颜色信号代表的意义.最开始时,以红色作为停止.绿色作为警告,白色作为通行,但是一列火车在晚上把星星误认为白色,因此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最后将红色作为停止,绿色作为通行,黄色作为警告.很多警示牌都是黄色的,因为黄色白天更容易被看到。有道主旨大意题,有些难度,需多加练习。D篇短文讲了青少年每步入一所新的学校,都会有一段新的经历,短文详细的介绍了这些经历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选句填空,考察上下文连贯,仔细用心,先分析选项。
具体地说,今年英语阅读理解题凸显对考生如下能力的考查:(1)注重对捕捉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2)注重对考生阅读中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3)注重对文章综合信息理解及主旨大意的考查。备考的建议:
学生要想在阅读理解题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平时多阅读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加大阅读量和词汇的记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整体阅读能力。同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及语境猜测词性,词义;还要善于思考总结。四,词语运用(10题10分)
词语运用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对语言的迁移能力和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高。考查范围均为《英语课程标准》中所列的语法项目,既注重语法知识、习惯用语的考查,还强调篇章结构的理解。词语运用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连贯性和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对词汇的综合运用能力。词语运用要求从12个词中选出10个填空,给文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做词语运用题呢?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看文章,首先研究被选的词汇,对词性做简单的标记,同时对词义做初步的理解。梳理方框中词汇的可能变形。
17年的词语运用介绍的是个幽默故事.年仅9岁的吉姆为撰写家族史而采访了祖母.当他问祖母自己是怎么来的时,祖母说是“鹳鸟带来的”.当他问妈妈和祖母是怎么来的时,祖母做了同样的回答.于是有趣的事发生了。2016年的词语运用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沉迷于手机网络的话题,很契合日常生活,对于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人称代词的词性特点和词义考察是重点,此外还涉及到基础连词和介词的考点。
五,补全对话(5题10分)
补全对话试题是通过设置语言环境,把语言知识升华到语言技能,旨在通过书面形式来考查学生熟练、灵活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017年补全对话的话题为“怎样交友”,试题所涉内容比较广泛,语言逻辑,开放性强,问句和答句的结合,考察了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重点要学会根据场景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六,书面表达(15分)
2017年的书面表达属于记叙文,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有些还很棘手.请以“I did it”为题,并根据要点和要求,用英语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件你完成的棘手事情. 1.要点:1)你做了什么事情; 2)你是如何做那件事情的; 3)你做完那件事情后的感受.
2.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2)词数80左右.
题目,要点和要求均已明确写出, 意为我曾做了什么事并且如何做以及做完的感受,贴近生活,让同学们有话可说,但学生想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也非易事。作文要采取适当的时态,语态,句式和词语,完整、准确地表达所要求的内容。我需要特意提到一点,慎用口语化的表达,书面就是正式的意思,尽量用正式标准的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于17年的中招英语试题做的一些总结分析。从近几年的趋势上看,我们2018年备考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下面几点。
一是重视基础,根据《考试说明》该掌握的单词短语一定记牢,该明白的语法一定要明晰,没有稳固的基础,何谈应用。
二是淡化语法,像过去那样,一个语法项目讲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现在已经非常不适合了。尤其是一些钻牛角尖的语法题,该舍弃的要舍弃掉。
三是强调语境,多在具体语境当中训练单词短语和句法。尤其要多做阅读,对中招英语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同时要关注热点,对于当前时期的社会热点和网络流行中的英语,学生要多关注,多了解。
第三篇:2011中招语文试卷考题分析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2011中招语文试卷考题分析
看了中招语文试卷,对考卷中的考题类型作了简要分析,以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专项练习和指导。
一、基础知识类考察的知识点:
1、字词类: 多音字,象形字,同音字,相似字,易错字,如:叱咤风云、姹紫嫣红
2、名著:内容表述,名著主人公,题材,叙述方式等,考查的知识点很细致。
3、古诗文默写,一句一分,均为名句,但要把每个字都写对才行,要求很严格。
4、选词填空,这些词填的时候让人感觉每个都行,实际上需要仔细分辨,很容易出错。
5、结合材料概括主要内容,看图写寓意,这需要孩子平时要学会找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句,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考察的知识点:
(一)记叙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具体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考察具体某一写法的作用,如: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4、考察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赏析句子,如:比喻,拟人等
5、人物形象分析,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分析人物特点。
(二)议论文
1、找出论点
2、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补充论据
3、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
1、关键词解释,一般为:重点词语或词类活用
2、重点句子翻译,中心句,名句居多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心情变化及原因,这还需要结合背景分析
4、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描写同一事物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四,古诗阅读理解
1、关键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词语妙用,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破、挂”的妙用。
五、作文:
半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任选其一。
根据以上试题类型,我认为要做好中招试卷:
1、平时关于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一定要达到,并且积累的一定要准确到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专门练习也是很好的办法。
2、要继续加强汉字书写的规范化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让学生建立常用的“错字”记录卡,反复巩固,古诗文默写要加强对词句的理解,避免错别字;
4、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审题,看清弄懂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的习惯;答题时,要抓住重点,逐条分点,有条理的表述;
5、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具体理解能力,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6、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记忆,要适时进行课外文言短文的补充阅读,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7、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特别是课标上规定的,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更要在会读的基础上会写;制作读书卡片。
8、作文教学要强调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相同与不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注意积累生活,积累素材,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继续加强作文审题训练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同时除了正规的大作文练习,还要加强片段、随笔等练笔。
文章来 源w w
w.5 Y K J.Com 1
第四篇:历史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选择题第9题和第12题,材料解析题第25、26有二幅图,并能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 9 12 13 15等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1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4题、第5题 第9题、第16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材料分析题第22题第(2)小题“上述三种宗教产生最早的是?材料三中自己指的是谁?”学生做错很多,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第24题的第(3)问“从材料二 三所体现的人权有何共同点?体现了近代史上哪一进步思潮 ”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总体来说,其它填图题 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另外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萨拉热窝”的“萨”好多学生写成“沙”,“耶稣”的“稣”误写成“酥”,《权利法案》的“利”误写成“力”,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建议及构思:
(1)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翻书抄书,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2)本次试卷虽然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比例不太合适,古代史占的比例较大,应多侧重近代史;重点不太明显: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五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3)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不能理解特区作用。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33、34、35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20**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27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34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