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套试卷难度中等偏上,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迁移能力的考查,二、试题分析:本次考试试题总的来说,试题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 1.题目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2.试题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5题、7题、18题等试题的难度系数接近中考,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只是学生没有经过综合训练,所以成绩不是很理想。
3.命题形式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形式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如11题、16题等考查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的应变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总之,这份试题有一定的分量,加上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所以总的来看,分数不是很高,不及格的学生接近一半,但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2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5分左右。出错较多的是1、3、11、16几个小题。7、12、15这几个题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
(三)材料解析题
第21题,该题2个材料该题满分7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分左右,学生出错的原因还是不能认真读题,所记忆的知识不牢固,容易混淆,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全面。
第22题,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不牢固,造成失分现象严重。第23题,题考查学生对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的准确识记和理解。学生得分不高原因还是不认真审题,(3)小题是开放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
第24题,历史小论文,这样的题型也是中招考试的重点,题型新颖,学生失分最严重的地方。语句不完整,组织能力差。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从落实知识做起。对于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反复记忆,重视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去;应重视对知识的查缺补漏。2.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3.加强专题复习;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
4.提高答题技巧;复习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夯实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平时学生学习关注微观的多,用功在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复习时,应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3.注重历史特征的把握。
近两年中考很注重对事件特征的考查,此次考试也不例外,如选择题1,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
4.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规范答题。减少错别字等失分现象。
2015--2016九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仙台镇初级中学
王晓萍 2015.03
第二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
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
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
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
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
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
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
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 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
度。
第三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篇:历史试卷分析
唐山三中2010-2011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学科卷面分析
班级:九年级1、2、5班
教师:刘振印
2010年1月15日
一试卷情况: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16课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题。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玻利瓦尔”的“利”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前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第五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每题2分,20个题共40分;第二部分历史诊断题四问共10分,侧重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部分读图回答问题四问共11分,;通过四幅图说明四个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侧重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四部分材料分析题通过相关文字材料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10分,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第五部分探究题讲求活学活用,有两个主题共19分,第一个主题9分考察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个主题10分侧重考察辛亥革命相关内容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分析能力的考察。总体来说难易程度适中。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参与考试的班级共有三个,总体而言三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都差不多。具体而言,80班参加考试的37人,达到及格的人数为23人,优秀的人数为10人,特优人数为1人81班的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8人,及格的人数为22人,优秀人数为,特优人数为3人,及格率为,特优率为;82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6人,及格的人数为21人,达到优秀的人数为15人,特优的人数为6人,及格率为优秀率为,特优率为、三个班中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
三、学情分析
在平常的学习表现来看,三个班中82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欲望较强,能够比较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能较及时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相比82班,其他两个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有效利用课上45分钟时间,课下又不能进行有效复习,所以成绩稍差一些。但是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可取,比如81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81班的学生整体性格比较开朗,上课氛围较好,而且有很多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对历史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两个班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
四、收获和进步
通过期中考试可以看到,尽管学生的成绩还有些差强人意,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挥,在授课的同时,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授课之余还加强了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检查,这一点82班落实的比较好。今后应在其他两个班级加强落实。
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有些同学存在一种心理,认为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要提醒学生这种心理要不得,每门课程都要认真对待;
2.还有些学生认为副科关键在于考试前的突击背诵,上课听不听都行。提醒学生要向45分钟要质量,功夫下在平时;
3、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班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不知道去学; 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兴趣的引导;
4、在课下检查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是为了应付差事去背,半天背不出一个字,有的背出来也是断断续续的不流利,不注重课后复习;
5、期中考试过后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课下紧抓学生的背诵,做到四勤:勤走动、勤督促、勤检查、勤反思。
6、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对优秀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稳中求提高。
7、继续把教学工作落实
①认真备课,注意重难点的分析,侧重单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②继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③认真上课,针对不懂学生群体机动灵活的落实教学; ④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⑤以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让学生能灵活运用;
⑥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阅读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的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