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

时间:2019-05-14 15: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

第一篇: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关于易经)(2010-03-28 13:33:37)马国欣

注:此篇文章是应河南新闻网之约,为河南新闻网所撰写的一篇介绍《易经》的文章,并已在河南新闻网发表,特收录于此。此文的主要内容我已经在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统战部等单位做过专场报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请阅文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去年,我被河南城建学院和平顶山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目前正在这两所学院开设“《易经》解读”选修课。

今年上半年,我编著的《让易经进入家庭》上、下册就要出版。其实,这部书的书稿我已经完成好几年了,之所以没有出版,我认为过去条件不成熟,原因很多。一言以蔽之,是因为我们的许多党员或党的干部对《易经》的认识还存在一种误区。《易经》强调“时”,强调“与时偕行”,“时”不对,人们会把真的东西说成是假的,把假的东西说成是真的。比如“文化大革命”开展的批孔运动,明明是错的,但被人们狂热的认为是对的,还要把大圣人孔子批驳的“体无完肤”,甚至再踏上一只脚,让其永远不得翻身。“时”不对,一个共产党员出版《易经》的书籍,人们会认为文章的作者是在宣扬一种“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思想,是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相悖的。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在对国际社会遇到许多非常棘手的挑战问题,比如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气候日益变暖和海平面不断升高问题,国与国之间贸易和资源的恶性竞争问题、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国际恐怖组织不断猖獗、武力冲突不断升级等问题讨论后,联袂发表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概括:“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十七大的倡导下,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反常”的新变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为了超度由此而丧生的八万同胞的亡灵,党和国家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举国哀悼日祭奠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及开幕式的设计理念就是“世界给中国16天,中国还世界5000年”;

接着地方各级组织开展的祭祀伏羲、炎黄二帝、孔子、老子、等公祭活动,为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今年的春节放假前,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春节期间祭拜祖**亲活动。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园”中,中央电视台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易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学习。其实,“反常”是正常的。《易经》虽然包括简易、变易和不易,但强调的重点是“变”而不是常。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或规律。《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强调,常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

《易经》并不奥秘,学习《易经》文化就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哲学知识一样,是可以得到普及的。

《易经》是谁创造的?《易经》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汉书•艺文志》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实际上是由以八卦和六十四卦象为代表的“易”、以卦辞为代表的“经”、以象辞为代表的“传”三大部分组成。从时间跨度来看,“易”产生于上古时代,即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经”发展于中古时代,即夏、商、周时代;“传”撰写于近古时代,即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历经数千年。从代表人物来看,《易经》分别是由中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圣人为代表的先人们创立的学说,即:以上古圣人伏羲为代表的远古先人们创立的“易”,以中古圣人周文王及其儿子周公为代表创立的“经”,以近古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创立的“传”。历经上古、中古和近古,由三位伟大圣人创立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最,不仅为中国的文明和发展,而且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易经》是封建迷信吗?请看许多名人关于《易经》的评价:

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不仅是“五经之首”“群经之首”,而且是“群经之始”。《易经》也是中华文化之源。曾仕强教授还认为:“《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易经》也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认为: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南怀瑾先生甚至说: “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郭沫若指出:《易经》是“科学的神秘殿堂”。

冯友兰先生说:《易经》就是“宇宙代数学”。

我国著名学者邓拓认为:“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指出:《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易经》不仅被东方所尊崇,而且连西方人也大为惊叹。

美国CARY FBAYE于一九四五年在瑞士为《易经》作序:“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都是很短命的被推倒;而中国的易经,自古以来,相沿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dam)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经典《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等,也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在对《易经》深入研究之后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还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其意思用当代领导科学的话语来解释,就是说聪明的领导干部是善于把握人生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思考问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决策问题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处理问题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明智的领导干部说话、办事、想问题,往往凭个人秉性、凭个人好恶,行事冒险,一介武夫,所以容易遭到失败,这样的人成不了大器,这样的人如果做了大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会更大。所以我们评价一位干部,不是单纯地评价他敢于干什么,而是首先评价他是不是注重修身齐家,是不是成熟达练,是不是经验丰富。因此,《易经》也是一部领导科学之书,在我国古代的选人标准中,有“不学易不可为相”的名言。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世界观)(2010-03-28 13:40:20)

根据我对《易经》的学习,我认为《易经》是世界观,《易经》是人生观,《易经》是方法论。

一、易经的世界观

1、《易经》的阴阳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但每种物质只有阴、阳两种属性,要么属阴,要么属阳。但阴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阳性物质包含着阴的属性,阴性物质也包含着阳的属性,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这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非常重要,人处处事事都离不开它。人们的哲学观实际上就是来源于阴阳观。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阴阳二气理论,对人体五脏六腑等器官功能及属性进行了阴阳划分,比如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阳,五脏(肝、心、脾、肺、肾)为阴。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医阴阳平衡学说,通过对人体阴阳的调理,来达到看病、治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由于人们发现各种花草树木也同样具有阴阳两种属性,由此又发现了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中草药。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又发现药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有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药性有升降沉浮:升孚为阳,沉降为阴。补药为阳,泄药为阴。中医理论还根据人的生命肌体与阴阳的联系,总结出了许多辩证施治的经验,比如目病治肝、鼻病治肺、耳病治肾等。

关于阴阳与病理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以,中医诊断第一步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西方国家许多人至今对我国中医的望、闻、问、切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对我国独特的中医医药、经络针灸、保健推拿等治疗疾病的方法不理解,主要是对我国的阴阳理论和平衡原理不了解。

但是,我国的阴阳理论在西方也的确得到了非常的认可和应用。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阴阳理论创立了二进位制,并由此发明了现代文明的计算机。1701年秋,当莱布尼兹苦心孤诣研究乘法机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的一位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8个自然数组成了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八卦中的阴爻“__”,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

因此,莱布尼兹高度评价《易经》,他曾经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易经》也就是变易之书,„„这恰是二进制算术。在这个算术中只有两个符号:0与1。用这两个符号可以表示一切数字。”

从莱布尼兹二进制的诞生到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智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

这位发明微积分和计算机原理的莱布尼茨还曾写信给清代的康熙帝,他把构成当代电子计算机数学细胞的0、1二进位制和计算机的发明归功于发明八卦图像的伏羲。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玻尔(丹麦),在看到《易经》后震惊不已,认为太极图形象地表示了他创立的“互补原理”,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

国外不少的科学家、专家、学者都把《易经》作为潜科学来研究,还把“相对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遗传密码”等与之联系起来,探索着新的发明或发现。

1866年,奥地利神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决定遗传基因的分子一共有两种,分别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这两种分子结构相同,都是磷酸基和糖碱基组成。每一种可分别接四种碱基,两种糖可得八种碱基。每三个DNA和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基因密码,在八种碱基中取三个,经过排列组合后,总共得到六十四个密码,这就是人类生物遗传基因的全部密码,生物学家后来也称这六十四个密码为六十四对染色体。这和我们的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排列组合成为六十四卦比较,一个分子就好像一个太极图,两种核糖核酸就好像阴阳二气或阴阳二爻。八种碱基就好像八卦,六十四对染色体就好像六十四对卦一摸一样。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得来的六十四对卦,上面的称为上卦,下面的称为下卦。每卦又代表着不同的颜色,因此,六十四对卦实际上也是六十四种不同的“染色体”。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生物遗传基因密码1953年被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得到证实。这两个科学家共同发现了DNA的物理结构,它的构造很像一个分子组成的螺旋梯,以酸基长链为主体的螺旋梯再把链条梯子转成为双螺旋。由此更加可以看出,分子的构造和我们的太极图是多么相似。但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太极图比分子构造的研究早了七千多年。

近代学者由于受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位: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居住在西方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博士,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阴阳理论和在阴阳理论中体现的对称原理,被广泛地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正值和负值;物理学中的阳粒子和阴粒子,阳电和阴电,阳极和阴极;化学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现代科学中的对称理论实际上也是建立在阴阳理论之上的。根据对称理论,化学家在寻找新的元素,天体学家在寻找新的星体。就连山里的普通百姓,也在运用对称理论去采摘“猴头”。有经验的山民到森林里去寻找野生猴头时,只要找到一个,就会发现第二个。原因很简单,假如在这棵树的东方树枝上找到了一个,那么就向位于这棵树东方的另一棵树上去找,在这棵树向西延伸的树枝上面一定会找到另外一个。只不过山民没有把这种现象上升到阴阳观和对称理论的高度。领会了阴阳观,你在工作中看问题可能就更加全面一些,正像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中国古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2、《易经》的五行观

最基本的“五行”是指与人们生活、劳动最有密切联系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起源于“阴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的,“五行”更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在万事万物中提炼出“五行”,一是在于五行的普遍性,即这五种物质在地球上存在的最为广泛;二是“五行”的特殊性,即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相互制约的相生相克关系。

关于五行的起源,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典型的是五行起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我们的祖先在对自然百神的崇拜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的劳动中,最后通过抽象思维,把木、火、土、金、水的地位突出出来。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印第安部族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地、水、火、风,因此古代印度文明将地、火、水、风四种物质看做是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则提出了万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无论宇宙是由五种基本物质元素,还是由四种基本物质元素所组成,这些都起源于人类初级阶段对自然界的认识。

我国关于五行的记载,比较典型的是《尚书》中的《甘誓》和《洪范》。其中《洪范》记载的是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后,寻访到了受到纣王迫害假装疯癫的箕子,武王向箕子问政,箕子向武王陈述的一篇很典型的文章。在《洪范》中,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条治国纲领,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五行。箕子解释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金曰从革”是指金可以锻炼变形,就好像兽皮经过加工可以做出皮革一样。“土爰稼穑”是说,土地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箕子随后对五行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关于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来自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

金为什么会生水?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有两种,一种是从深藏于地球体内的金属矿物质或岩石中流出来的,由各种不同的金属矿物质组成,体积大的如金粒、铁末、沙石等沉淀到了水底,在沙滩上到处都能看到。体积特别小的甚至肉眼看不见的都和水混合在一起。因此人们传统的认为金可以生水。另一种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水。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认为雨水不是天上固有而掉下来的,实际上还是从金所生的水被太阳蒸发而形成的,所以也是金生水。第三中现象是金属物质在被火融化之后,直接变成了液体,液体具有水的形态。

水生木是一种常识现象,没有水的滋养,木就无法生长。

木生火也是一种常识现象。古代钻木取火,所以木可以生火。木有两种,一种是高大的乔木,为阳木;另一种是较小的丛生灌木或花草,为阴木。

火生土,这是木头燃烧之后形成的灰烬,又进入到了土中,所以火可以生土。

土生金,这也是一种常识现象。大地中蕴藏了各种人们需要的金属物质,所以金来自于土。土有两种,一种是平地上的土,为阴土;另一种是高山上的土,为阳土。

关于五行相克。

金克木,人们用金属做成的斧头等工具可以用来砍伐树木,并用金属做成的其它工具再把树木做成其它供人们使用的用具。

木克土,再坚硬的土地都能被幼苗所突破,长出作物或参天大树。

土克水,能制服水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挡”。

水克火,古代灭火的办法只有用水。

火克金,要把金属物质从矿山里面提炼出来,只有用火,火可以融化坚硬的矿石、坚硬的金属,把金属锻造成为可以使用的工具或用具。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看,五行理论产生得比较晚,可能与青铜器的产生有关。

伏羲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是不可能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这一点从伏羲先天八卦图完全可以看出,先天八卦所反映的是阴阳理论,而还没有五行理论。

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为:乾

一、兑

二、离

三、震

四、巽

五、坎

六、艮

七、坤八。按照这个顺序,其走势正好成为一个S形,这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种物质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说先天八卦也有相生相克关系的话,也只有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先天八卦数,即乾

一、兑

二、离

三、震

四、巽

五、坎

六、艮

七、坤八这个排列顺序,是体现阴阳转化思想的重要依据。

从后天八卦图可以看出,文王对先天八卦图中各卦所在的位置有了很大改进。明显看出,文王后天八卦已经引入了五行的概念,对八卦中的每一卦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

后天八卦的属性除了保留先天八卦的属性外,又增添了五行的属性。具体来说,由于金生水,而雨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因此,对乾卦赋予了金的属性;兑为泽,泽是容纳水的,看起来水是由泽生的,因此对兑卦也赋予了金的属性;坤为地,地主要是由土所组成,所以对坤卦赋予了土的属性,同样,由于西周处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周围的山,基本上都是土山,所以对艮卦也赋予了土的属性;震虽然为雷,但春雷一动,草木开始萌发生长,《易经》说“雷雨做,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所以对震赋予了木的属性,同样,巽为风,树木在风吹中开始生长,没有风或者不通风的地方,树木难以生长,所以对巽也赋予了木的属性。这样一来,对八卦的每一卦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

在图形安排上,由于我国大陆位于赤道以北,南方炎热,把离火卦放进去,象征夏天;北方寒冷,把坎水卦放进去,象征冬天;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片生机,把震木卦放进去,象征农作物和树木生长的春天;西方是日落的地方,把兑金卦放进去,象征萧杀收藏的秋季。这样以来,四季也分明了。

按顺时针方向,也就是由日出到日落的方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震》在东方为木,木生火,木生火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风的催化,因此在《震》与《离》之间,增加了一卦《巽》,因为《巽》在先天八卦中代表的是风,表明火是由《震》木和《巽》风共同生出的。因为木有阴阳两种属性,因此在后天八卦中除确定《震》卦代表阳木外,又为《巽》卦增加了代表阴木的属性。

火生土,火把木焚烧之后变成土,是直接的,所以,把《离》之后,《兑》之前放上《坤》卦,既说明了火生土,又说明了土生金,放《坤》而不放《艮》,因为《坤》又代表整个地球,地球所包容的金是最多的,《艮》山也代表土,但它只是地球的一部分。

金生水,水不仅是地下流出来的,而且是天上落下来的,天也起着生水的作用,在《兑》卦与《坎》卦之间插入《乾》卦,表明《兑》金和《乾》金都会生水。

水生木,水生木也是有条件的,水中是不会生木的,只有在水中的高地上才会生木,这个条件就是许多树木都是生长在山上,因此在《坎》卦和《震》卦之间放进去《艮》卦,表明山上的树木最需要水。

按照这个理论,对先天八卦重新排列之后,就形成了文王的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顺位相生;二是隔位相克;三是四阳卦位于下方,四阴卦位于上方,形成阴阳相交而不相背的两大部分。

《易经》的五行观,充分说明了古代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全面性和周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木→火→土→金→水→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环往复,相当周延。

五行相克,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弱点,都是可以被另一种物质所制服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一物降一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卖矛和盾的人,一会儿拿起自己的矛,说自己的矛好,任何盾都能够戳破,一会儿又拿起自己的盾说自己的盾好,任何矛都戳不破,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被旁人耻笑。由此可知,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中,总能找到一种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找不到,说明自己的思路不对。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任何人都不要以为自己最有本事,世界上没有最有本事的人。任何人都不要做恶事,做恶事总会受到惩罚的。唐朝的李元霸,手持两个大锤,不可一世,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好汉,没有人打得赢他,所以就狂妄自大,谁都不服气,还想把天戳个大窟窿,结果是自己的锤砸了自己的脑袋,这就是报应,人没有办法制服你,天有办法制服你。

我们的祖先,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创立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医学说。比如《黄帝内经》在阴阳的基础上,把五行与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声相对应,对人体的腑脏、神志等作了五行划分: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窍

五体

五志

五声

小肠

大肠

皮毛

膀胱

把阴阳与五行相配合起来的理论,更加丰富了我国的传统中医理论学说。五行的创立,把中医理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也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人本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行相生理论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应用。比如,明朝皇帝从明成祖朱棣到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十五任十一代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偏旁部首来命名:

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朱厚熜(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检(木)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孙五代也是按五行相生之义取名:

朱松(木)→ 朱熹(火)→朱塾(土)→朱鉴(金)→朱潜(水)

根据五行相生起名,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得到自己的庇佑呢?

3、《易经》的发展阶段论

《易经》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进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易经》的乾卦以龙为比喻,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初爻阶段,是指二十岁之前。十岁黄口、二十弱冠,虽然现在从法律上满十八岁就是成年人了,但古人认为未满二十周岁,还不是一个成年人,还不能行冠礼。二十岁之前,大学还没有毕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处在这个时期,正是努力学习、积蓄力量的时期,需隐忍待养,韬光养晦,既不要轻易显示才能,也不要轻易付诸行动,这就是“潜龙勿用”阶段。

二爻阶段,是指从二十岁到三十岁之前。人虽成为成年人了,但在社会上还立不起来,虽然进入社会之后会有所表现,但还不足以独立干事,做事还应当非常谨慎,不可过于表现自己。要虚心得到同事、上级、长辈的帮助,使自己少走弯路,这就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阶段。

三爻阶段,是指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之前。三十而立,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刚过而立之年,进入人生的发展时期,这时候更需要小心谨慎,白天自强不息的奋力拼搏,晚上还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终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做,虽然对自己太苛刻了一些,但在危险、挫折来临时,就会从容应对或妥善处置,也就不会有咎害了,这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四爻阶段,是指四十岁到五十岁之前。四十不惑,当一个人的事业接近成功的时候,恰恰又是处在一个非常矛盾、非常疑惑状态的时候。是继续前进、继续努力、继续上升,还是见好就收,当进则进,不当进则止?这的确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人处在社会中,没有不惑的,说四十不惑,实际上强调了人过四十之后,就会更加小心、更加谨慎了。谨慎、疑惑并非是坏事,因为有疑惑,才会有感悟。古人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疑惑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说明有头脑。头脑清醒就能时度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就是“或跃在渊,无咎。”

五爻阶段,是指五十岁到六十岁之前。五十知天命,进入五十岁的人,就比较明智了,就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就不容易犯大错了,就能够像飞龙在天去悠游,像云行雨施、物品流形去行事,也就是说,已经到了大展宏图的极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更需要多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兼听则明,以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这就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爻阶段,是指超过六十岁之后。超过六十岁的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这时候再逞强好胜,不识时务,就像一条“亢龙”,有悔是必然的。六十耳顺,听一些好听话就行了,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这就是“亢龙有悔。” 盛极而衰,是大自然的法则。但对于一个处于盛极的人来说,是否真会出现这里的亢与悔,也有一个把握的问题。亢是客观存在的状况,是条件,是外因。但遇到这般状况的人究竟是出现悔,还是不会出现悔,是自己主观把握好还是把握不好的结果,是内因。这就告诉人们,在事业、人生达到顶峰的时候,一定要居安思危,知进知退,知存知亡。

周恩来身居大国总理之位近三十年,始终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座右铭,不仅鞠躬尽瘁,为国家奉献了毕生精力,而且保全自己一生的名节,成为人人敬仰的楷模;林彪、王洪文居接班人之位,位居周总理之上,处亢位而不知进退,野心膨胀,最后是咎由自取。周恩来、林彪、王洪文所处的条件是一样的,客观环境是一样的,最终的结局大不一样,就是个人的内在素质问题了,是亢与不亢的问题了。亢龙有悔、盈不可久、盛极而衰的法则,任何人都不要违背,违背了就会受到自然或历史的惩罚。

人的发展有其阶段特征,社会发展也有其阶段特征。共产党人按照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把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六个时期,又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界定为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等,这是符合《易经》发展阶段规律的,充分说明了阶段的重要性,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把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对峙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完全符合以弱胜强时的战争规律。如果在战略防御阶段不实行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即“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战术,而是和强大的敌人打阵地战、攻坚战,肯定是要失败的。

自然界的阶段特征更加明显: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不发挥作用,是因为阳气仍处在潜藏时期的隆冬;龙已出现在大地上,说明阳气开始出现,万物开始生长了,是风光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整天勤奋努力,是春夏之交,万物蓬勃生长,是与时俱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深渊,是说处于变革时期,天道容易发生变化,时间也是夏季,天气容易发生变化;龙飞上了高空,是秋高气爽,说明天的功德已经圆满完成;龙飞到了极限将会有灾难,说明物极必反,阳气将由盛而衰,终将走向反面,时间也是又开始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4、《易经》的“与时偕行”思想

《易经》在许多卦中都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就是“与时偕行”。什么是“与时偕行”?“与时偕行”就是要求我们遵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大多数人的意愿办事,顺历史发展潮流而行。我们党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面对国际、国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告诫全党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思想就是来源于《易经》的“与时偕行”。“与时偕行”这个词本身有一点中性,强调的是顺其自然,这和孔子推崇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联系。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提出“与时俱进”更符合马克思政党的特色,更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就是不要用教条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要固守一个模式,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改革,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5、《易经》的“物极必反”哲理

《易经》从第一卦乾卦的上爻就明确提出“亢龙有悔”,揭示了物极必反的哲理,到“泰”卦和“否”卦,更进一步阐述了“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哲理。在《易经》64卦中,除了上卦为“艮”的卦外,上爻的卦辞基本上都体现了物极必反,相对来说都是不吉的。艮为止,停止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转机,因此上卦为艮卦的上爻,又都是比较吉利的,这也符合物极必反的道理。

6、《易经》的忧患哲理

《易经》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事切记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有自强不息精神。乾卦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修得进业,自强不息”是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否》卦中“否极时忧在先,否倾时喜在后” “欢乐时别忘乎所以,悲剧降临时别无可奈何”的道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道理;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等,都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易经》的发展周期和循环规律哲理

《易经》认为,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界或者是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周期和循环规律,一事物的的结束是另一事物的开始。这个哲理在《易经》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易经》的第63卦卦名叫“既济”,顾名思义,就是事情已经完成了,旧事物结束了,一个循环周期到头了,《易经》到这里也应该讲完了。但《易经》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紧接着的第64卦,就来一个“未济”,说明事物并没有完结,只是上一个周期循环完成了,下一个周期循环又开始了。但《易经》强调,这种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重复,简单的循环,而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循环运动。比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滞涨规律,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波峰和波谷,经济就是在这种波浪式前进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到这个规律,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就不会感到恐慌畏惧,而是采取新的经济措施去积极应对,推动经济的更大发展。社会发展中一个新朝代取代了一个旧朝代,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了旧的社会形态,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转变过程。

自然界的循环周期也是如此。“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出日落、月出月落,寒来暑往,暑来寒往,这种运动似乎看起来是无始无终,恒久不已,简单的循环往复运动,今天的太阳还和昨天一样明,今天的月亮还和昨天一样亮,今天的地球还和昨天一样运转,但实际上这种往来运动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太阳、月亮和地球与昨天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还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迹,都是不断变化的,只不过在量变的过程中,你往往感觉不到而已。

今年的春天可能是春暖花开,明年的春天也可能会遇到冰冻灾害;今年的夏季可能风调雨顺,明年的夏天可能洪水暴发;今年的秋天可能秋高气爽,适宜收获,明年的秋天可能阴雨连绵,造成霉变;今年的冬天可能雨雪适宜,明年的冬天可能天寒地冻,甚至出现暴雪灾害。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充分准备。

人也有其自身的周期规律。《易经》的六爻表明,人连续工作了六天,已经很累了,已经处于“亢龙有悔”的状态了,再工作就会因劳累而出现失误,因此,与时偕行,人们就创造个星期天或礼拜天,利用这一天休息一下,整顿一下,补充一下,或者到教堂里面净化一下因工作一天而烦躁的心灵,然后朝气蓬勃地投入到下一个星期的工作中去。其实《易经》的第六爻是“亢龙有悔”,表明到第六天人就已经很累了,再工作就会有损失了,因此工作五天就要休息了。现在以人为本,实行每星期“五个工作日”,这更加符合《易经》的规律。

《复》卦讲“七日来复”,更进一步揭示了七天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自然规律。我国医学早就研究出人生七日或七年一个周期。一个人不吃不喝,一般来说,七天就会死亡。儿童七周岁开始上小学,十四周岁从儿童进入到少年。女性七个七年,即七七四十九岁开始绝经,不能生育了。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规定育龄妇女超过四十九周岁就可以免以孕检,这和传统生理是相一致的。有一句话俗话,“四十三,花眼关”,也就是说,人一过六七四十二岁,就要开始眼花了。

音乐为什么只有七个音符?七个音符不是现代人的创造。舞阳县出土的骨笛,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说明在伏羲之前更加远古的人就知道逢七的循环周期规律。

我们过去纪年是用天干地支,这种纪年方式就非常科学。在天干地支纪年中,从甲子年开始,每十年一个逢甲年,经过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到下一个甲子年,正好六十年。一个人只要知道他是哪一个天干地支年出生的,到下一个同样的天干地支年来到时,天干地支就告诉你,你已经活六十年了。六十大寿,到这一年,就要好好过一过,享受一下,为什么?这也告诉你,你已经到该退休的年龄了,该休养生息了,不要再依恋在工作岗位上了,再干下去对你的身心健康就不利了。所以,六十退休制,是一个好的制度,现在有人根据期望寿命的增长,提出六十五岁再退休,就不是一种与时偕行观点。六十退休了,让更多年轻一点的人接替工作,也可以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8、《易经》的科学发展思想。

《易经》的比卦九五爻辞和象辞有一句话,叫“王用三驱,舍逆取顺,失前禽” 是说,古代帝王狩猎,禁止赶尽杀绝,以便动物能够生生不息,百姓捕之不尽,人民的衣食就有了来源。因此,划一范围,三面驱兽(即三驱),一面张网,并且口中祷告说,“要往左的就往左,要往右的就往右,命中注定属于我的,就进入我的网吧”,奔者不禁,即逆着我跑的不去逮,顺着我跑,自动跑到网里面去的则捕获之。帝王如此,帝王告诫老百姓也是如此。因生活需要不得不捕猎,但也决不允许掠夺性的捕杀。《论语》中讲:“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孔子钓鱼而不截留捕鱼,射鸟而不攻击鸟巢。孔子这种做法,应当是受了九五爻辞的启示。无论对鱼,还是对其它动物,都不能捕尽杀绝,杀绝了,动物就无法繁衍,人类也无法再捕,生存环境也就失去了,这就是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解释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给子孙后代抢饭碗,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余地。这就是现代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是《易经》的伟大之处。

《易经》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大得很,真是不胜枚举。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人生观)(2010-03-28 13:50:30)

二、《易经》的人生观

1、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中有两句最为典型的至理名言,分别来自于乾卦和坤卦,这就是孔子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最值得人们效法的人生观和普世价值观。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易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既要做好事,又要做好人;既要工作好,又要学习休养好;老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企业家既要追求发财,又要不断行善;司法工作者既要把案断好,又要把法学好等。

2、人要积德行善。

《易经》中的积德行善思想,也是一种普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厚德载物”一样,都是孔子向人们揭示的至理名言。善与恶,没有绝对的界限,善与恶也是互相转化的。“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讲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善念当养,恶念当除。《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我们平常说“积善如流”,都是告诫人们积德行善的道理。

3、人要谨慎收敛、不要是非张扬。

《易经》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谨慎收敛,不要是非张扬。《坤》卦的**爻爻辞讲“括囊,无咎无誉”,象辞进一步解释“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括囊”是将口袋扎紧,使囊中之物不向外露。以此比喻人应当收敛,谨言慎行。谨言,即少说话,坏话不说,好话也不说;慎行,即恶不为,善也不为,明哲保身,才不会发生错误。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平常人知咎可以致罪,不知誉也可以为害。其实,誉也可致咎,宁可无誉,也不可因誉而自取其咎,虽然得不到赞誉,却可避免灾祸。有一个小品,说的是有一个人获得了荣誉,被评为先进,坏了,引来了一大堆麻烦,还不如当初不当先进。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虽当了官,但成为众矢之的,弄的也很狼狈。“括囊”的实质是谨慎,由于括囊,所以无咎。虽然不强求名誉,得不到赞誉,但却可避免灾祸,这就是“慎不害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尤其对置身于特殊环境,或者是身居权倾位高的人,慎言不失为保全自己的良策。

4、人要乐天知命,无忧人生。

《易经》在人生观的指导上,还提出了“乐天知命”的思想。《离》卦九三爻爻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die)之嗟,凶。” 初爻为日出,二爻为日午,三爻为日昃,即日已西斜,是天将向晚的时候。就人生来说,日昃好象进入老年阶段,生命将垂暮。缶,瓦器,古人击缶而歌乐。耆(qi),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耋,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耋,言人之年老;耄(mao),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是指百岁之期,就是指一百岁的老人。嗟,哀叹。人到老年,正确的态度是不以迟暮为忧,也不为达生而乐。日倾了,人老了,这是自然规律。日倾了就要下落,人老了就要死去,不可能长生不老,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人生,通过一切正常的有益活动来保持开朗活泼的心情。“明者知于此,乃不乐生,也不忧死”,能乐天知命而不忧,以“夕阳无限好”的态度对待晚年,是一种明智之举。现在许多老年人跳秧歌,焕发出青春活力,就是“鼓缶而歌”。没有其它娱乐工具,即使敲敲瓦器,亨几句歌词,也是乐天知命。“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非常恰当地形容了人处老年的处事原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特殊的人来说的,对于一般百姓来讲,到了暮年,要乐天知命,不要再壮心不已了。生死是自然的常理,老年人更应有知天乐命的良好心理素质。

5、人要有节制,不可狂妄。

《易经》《节》卦重点讲了“节”的道理。既强调了“节”的重要性,又阐述了“节”的原则性,即“苦节不可贞”。既强调了节的长久性,又要突出了节的广泛性,如:“饮食不节则致疾,言语不节则贻羞,财用不节则败家,色欲不节则伤身。”在节言语方面,还要突出言语保密的重要性,即“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节》卦对人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节若,则嗟若”。人的“欲望无止境”,在欲望面前,唯一能满足的就是“节”,现在有人提出,什么是幸福?回答是“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现实”就是幸福。现在许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出在不节“财欲”、不节“性欲”、不节“官欲”上。

6、人既要会“追求”,更要会“舍弃”。

《易经》告诉了我们求与舍的哲理。《屯》卦六三爻辞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即”,在这里是追求、追逐或捕捉的意思。“鹿”,泛指狩猎物。用鹿而不用其它动物比喻,因为“鹿”又与“禄”音同,可以比喻为功名利禄。“即鹿”,也就是逐鹿。“虞”,是古代管理山林的官员,也指山中狩猎的向导。“无虞”,就是没有人给他当向导。没有向导,这位逐鹿者又不放手,一直跟着鹿向山林追去,这是很冒险的。“几”,几微,见机行事。“君子几”,是告诉这位逐鹿人,你机警一点吧!舍,停止。“不如舍”,就是你该舍就舍,放弃它吧。也就是说,继续追下去,无论遇到虎狼等凶猛动物,还是在山中迷失了方向,都是非常危险的。这样追逐下去,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我们现在许多官员在追逐功名利禄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只懂得求,不懂得舍。

古印度人上山捉猴子,就是根据猴子只知道“求”,不知道“舍”的贪婪个性,事先做好一个笼子,笼子上面只开一个容纳猴子勉强把手伸进去的小口,里面放置一些猴子可以看得见的核桃,然后把笼子固定下来。猴子看到笼子以后,发现里面有核桃,于是,就把手伸进去,伸手抓住了核桃。这时,隐藏在一旁的猎人就赶快跑到笼子那里,伸手就捉住了猴子。为什么呢?因为猴子抓住核桃以后,手就撑大了,从笼子里面拔不出来。聪明的猴子由于“求”的心切,一时糊涂,不知道把到手的核桃丢掉,不知道该舍弃的时候要学会舍弃,于是就把手卡在笼子里面拔不出来,就被更聪明的猎人捉住了。

7、人既要会“行”,还要会“止”。

《易经》第五十二卦为《艮》,艮的意思就是止。《易经》为什么有这一卦,就是人往往知道行,不懂得“止”。艮卦阐述的是行与止的哲理。尤其是在一帆风顺之时,如何自我节制,适时、适地、适当的“止”,就需要有高深的修养。刚强过度,当止不止,或止而不当,就会犯错误。现在有的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出现的受贿问题,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金钱美女等各种贿赂面前,不是视而不见,坐怀不乱,而是其欲逐逐,最后收到法律的惩处。”

艮卦有两句名言,一句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这句话实际是告诫人们,在物质或精神引诱面前,一定要如同背过身去视而不见一样,克制自己的私心与欲望,不要做金钱的俘虏,不要被糖衣炮弹所打倒。

另一句是“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指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这是一种宽大的胸怀,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对外界的一切刺激,都不会产生欲望,好像当走过有人的庭院时,也不会觉得有人存在,即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这就是一种平常心和平静心。和尚坐禅,一切皆空,如同“行其庭,不见其人”,能够这样,必然理智冷静,能够适可而止,就不会有灾难。

8、人不仅要知道“进”,更要知道“退”。

遁卦所体现的一个最值得关注的哲学观点就是人要做到“进退有节”。一般人认为,事物发展向上向前为吉,而向下向后退避为凶。这是不全面的。该进之时而进,当然是吉兆,但是如果处在该退之时仍盲动前进,则由吉趋凶,自取其咎。遁者退也,该退之时则退隐避让,是应天顺时。退避或激流勇退有三种含义,一种是在不利的情况下,受到某种压力,为了保全自身,该退的时候一定要退;另一种是虽然没有压力,自身又处在颠覆状态,但深知“盛极而衰”“见好就收”的道理,于是在权高位重时主动退出。第三种情况是为了以后更大的发展做铺垫,是为打开通向亨通之道的大门做准备,意义重大。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是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该辞退官职是就辞退官职,该退隐时就退隐起来。朱熹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都是讲的“进退有节”的道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游击战”,毛泽东形象的比喻,什么是军事?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就是军事。

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也是这个道理。“不为天下先”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科学的、辩证的、唯物的。一味争先,势必出现“露头椽子”现象。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到的政治家,非常懂得进退有节的道理。唐朝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以后,他在首都长安的王府,每天都是大门敞开,人们可以随便出入,连家务私事都被人看的清清楚楚,甚至郭子仪如何帮助夫人和爱女梳妆打扮的故事,在京城都被人作为笑料。他的儿子们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劝父亲不要再敞开大门了。郭子仪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这样做不是追求浮名虚荣,而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儿子们不解,他又解释说:“我已被封为汾阳王,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亏,盛极而衰。此时应当急流勇退,可眼下朝廷正在用我,是不会让我隐退的,所以我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如果再紧闭大门,不遇外人来往,与我郭家结下冤仇的人,就会诬陷我对朝廷有二心,妒害贤能的小人再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论语》中有一个观点,就是“用之则行,弃之则藏”,这种急流勇退的政治眼光实为大智大勇。邓小平三起三落,用的时候就大刀阔斧的干事,不用的时候就退避到墙角里去一言不发。毛泽东称邓小平是“绵里藏针”。最后主政时在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邓小平又竭力不当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真是难能可贵。相反,如果邓小平当上了党的主席或国家主席,那么,对立面的人就认为邓小平先后不让华国锋、胡耀邦和赵紫阳当主席,是为了自己当主席。邓小平既从国家大局考虑,为国家挑选一位年富力强的领导人,又为了自己的声望和气节,坚持自己不当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真是一位既英明又高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9、当官要懂得循序渐进。

《易经》渐卦阐释的是循序渐进的哲理。天下任何事情,无论是天地运转,还是自然界生物进化,还是人世间的各种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以急躁冒进。如果刚强过度,急躁冒进,一意孤行,轻则脱离环境、脱离群众,陷入困境;重则功亏一篑,身败名裂。当官可以成大事,当官也可以坏大事。现在许多人只知道跑官要官,不知道许多人为官所累,许多人为官所败。当官也要一步一步,积累经验,修养道德,学识渊博,饱经风霜,德才兼备,才能胜任一方。无德无才的人,决不可以当大官。当上了,则害人害己。许多人升的越快,升的越高,摔的越狠,其教训应当吸取。

10、人要学会等待。

《易经》的《需》卦,通过西周最终战胜商纣的过程,主要讲了人在发展进程中要学会等待的哲理。有一个成语叫“拔苗助长”,就是没有学会等待,等不及了,就做出了错事、傻事。学会等待对一个人来说,也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就是在等待中寻找到了契机。有一个大学生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被一个公司老总聘用后,到公司报到时,这个老总顺便说了一句,去清扫厕所吧。之前有不少大学生感到这个老总在羞辱自己,让一个大学生去清扫厕所,感到屈才,就不辞而别了。而这个大学生不一样,他每天在厕所里工作,把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一个多月过去了,两个多月过去了,有一天,这个老总到厕所去方便,偶然看到清扫厕所的人看起来面熟,就问这个清洁工:“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你?”这个清洁工就告诉他:“我是您在人才招聘会上被招聘来的,我按照您的要求,在这里打扫卫生已经三个来月了” 这个老总看到一个大学生如此兢兢业业的打扫卫生,并不感到屈才,说明交给他什么工作都一定能够干好。于是这个老总破格提拔了这个大学生,直接让这个大学生担当了一个部门副职的重任,而这个职务一般需要干到五、六年时间才有可能得到。这就是学会等待的道理。现在许多人心理浮躁,不会等待,总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是不现实的。有的人自己工作中还没有干出成绩,就开始找人跑官要官,就是一种浮躁心理。

11、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不是要“讼”,而是要“和”。

《易经》《讼》卦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诉讼的。《讼》卦告诉我们,法治社会虽然鼓励人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问题,但矛盾仍以化解为主,我国有一句俗语“屈死不告状”,不是说不可以告状,而是告状是一件费心、费力、费财、费时的事情,尽可能通过协商、协调等方法和手段,使矛盾得以解决。凡事应当退让,自我反省,得理也要让人,该让人处且让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争讼之前就应当谨慎,不可无故引起争端,惹祸上身。很多人为了争一口气而坚持把打到底,即使官司打胜了,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官司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也是是辩不明的,比如官场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一些矛盾,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些矛盾,都是解释不清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说这些矛盾是不好分清谁是谁非的。上级领导处理下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矛盾,一般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再不然两者都调离,结果是两败俱伤。西方国家,遇事爱弄个对错,争论出结果来,连芝麻大的小事,也诉诸公堂,中国人坚持的是中庸之道,万事和为贵,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12、、不要犯“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错误。

《易经》《明夷》卦的上六爻为“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不明晦”,就是不懂得、不知道晦的道理,不知道为什么要晦,不懂得为什么要韬光养晦,只知道呆头呆脑地一味恃强凌弱、一味冒险升晋。文王是用来比喻纣王的,其实用来比喻“文革”时期的“四人帮”,就是再好不过。王洪文几乎就要接近天子之位了,结果却进入了监狱。现在有的干部总是想官小,为了达到自己升的目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反丧了卿家性命。

13、人生要牢记“物极必反”的道理

“物极必反”是《易经》反复告诫我们的一个重要人生道理,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观。这不仅体现在《易经》的许多卦辞中,而且体现在《易经》各卦的排序上,比如,《易经》的第十一卦为《泰》卦,那么紧接着的第十二卦就是《否》卦,这就是“泰极否来”的道理,而第十二卦《否》卦的上爻,又来一个“倾否,先否后喜”,也就是说,“否极泰来”。

又如,《易经》第六十三卦是《既济》卦,说明事情已经结束了,大功已经告成了,但《既济》卦的卦辞却来一个“初吉,终乱”。紧接着第六十四卦为《未济》,告诉你,一个事物的结束,是另一个事物的开始。长期稳定之后,必然出现**,最后由乱到治,社会又出现稳定的局面。《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深刻地理解了《易经》中的哲理,因此,《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既济》卦的“初吉,终乱”的道理,我们应时刻引起警惕。“初吉”,是说在既济之初,事无不吉,在这种状况下,大家都处于一种大功告成的喜庆气氛之中,祥和的氛围之中,警惕性没有了,贪图享受了。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养人,也能溺人;火能助人,也能毁人,火能为人带来光明,也能为人带来灾难。物极必反,李自成起义成功、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被迫吊死于煤山之后,也就是说既济之后,上下处在一种疯狂的享受之中,尤其是李自成本人,更是为美女而失去政权,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训,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深刻地总结了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终乱”,就是说既济到一定程度,就要穷,穷则生变,变成未济,是既济的否定。不过,既济虽有初吉终乱之象,但人在既济时未必都会终乱。乱与不乱,还在人自身的把握。如果能够慎终如始,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则虽有终乱但可以解除。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开始向殷商之地大批派遣诸侯(干部),周公对派去的每一个诸侯国王都进行了一番谈话,特别是《尚书》“酒诰”中记载了周公对派往卫国的诸侯“封”的谈话,就是要“封”汲取殷商失败的教训,“不能只把水当镜子照,要把民情当镜子照”。成功之后要更加诫免,更加努力,保持周朝的长期稳定与繁荣。《酒告》这篇文章,的确值得领导干部很好的读一读,看一看,思一思,想一想。

《泰》卦中的九三爻:“无平不陂(po),无往不复,艰贞无咎。”也是讲的这个道理。陂,不平坦。“无平不陂”,平与陂是相对应的,没有平地就显现不出山川。“无往不复”,往与复是相对应的,没有往也就没有复。这两句爻辞,精辟地阐释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相互转化的道理。往与复是指时运变迁之常理,犹如月满则亏,花开则落。没有绝对平坦的道路,没有只往不返的情形,泰极否来,这是客观规律。物极必反,人处泰之时,应居安思危,所作所为应坚守正道才可以做到无咎。

“物极必反”的道理至关重要,我们都应当谨记之,慎防之。

14、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

《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的六二爻告诉我们:“不耕获,不菑(zi)畲(she),则利有攸往。”古代指初耕的土地为菑田,即脊田。开垦了二年的土地为兴田。耕种了三年及三年以上的土地为畲田,也称熟田。“不耕获”,不是不耕种、不努力就有收获,天底下那有这样的好事?是指不刚刚耕种就盼望收获。“不菑畲”,是不奢望刚刚垦荒一年就盼望成为三年熟田。即应当做眼前应当做的事,不期望不耕耘就有收获,不期望刚开垦的土地就能成为良田,就能获得丰收,不期望尚未来临的事情就会成功。不期望刚买了一篮鸡蛋,就会成为养鸡专业户。人的作为,如果期望过分的收获,就是妄;听其自然,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视过程,不盼望结果,才能称得上无妄。能够如此,则利有攸往。六二爻告诉我们,不要在耕种的时候就盼望收获之利;即使耕种了,也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即使有了收获,也不一定就是丰收,就会富有;如果不去耕,就更谈不上获,就更谈不上富。这爻说明,无妄就是不存非分的奢望,要足踏实地干眼前应当干的事业,做眼前应当做的事情。

15、只有知天乐命,才能无忧人生

《易经》第三十卦为《离》卦,也是上经的最后一卦。《离》卦九三爻的爻辞是:“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die)之嗟,凶。”象辞说:“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离》卦的初爻为日出,二爻为日午,三爻为日昃,即日已西斜,是天将向晚的时候。就人生来说,日昃好象进入老年阶段,生命将垂暮。缶(fou),瓦器,古人击缶而歌乐。耆(qi),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耋,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耋,言人之年老;耄(mao),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是指百岁之期,就是指一百岁的老人。嗟,哀叹。日会倾,人会老,这是自然规律。日倾了就要下落,人老了就要死去,不可能长生不老。人到大耋之年,已经近百岁了,如同太阳一样,已经夕阳西斜了,没有多少生活时间了,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人生,通过一切正常的有益活动来保持开朗活泼的心情。“明者知于此,乃不乐生,也不忧死”,能乐天知命而不忧,以“夕阳无限好”的态度对待晚年,是一种明智之举。现在许多老年人跳秧歌,焕发出青春活力,就是“鼓缶而歌”。“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非常恰当地形容了人处老年的处事原则。这个“不”和“则”是转折的连词,就是“不--就--”的意思。生死是自然的常理,老年人更应有知天乐命的良好心理素质。

16、事物总是向着阴阳平衡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要当插足的第三者

《易经》第四十一卦为《损》,其六三爻辞是:“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从卦象上看,《损》卦上卦为艮,是一男二女之象;下卦为兑,是一女二男之象。三人,既指下卦的一女两男,即一阴二阳;也指上卦的两女一男,即两阴一阳。无论是两阳一阴或者是两阴一阳,三人长期在一起,阴阳就会失去平衡,根据阴阳平衡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相互之间就会就会产生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个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使阴阳处于相对平衡;一人行得到朋友,是因为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的。因而,一人单独行动的时候,一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帮助自己,最终也实现阴阳平衡。因此,阴阳平衡是相对稳定的关系,三角恋爱是不正常、不稳定的关系。一夫一妻制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形成的稳定的家庭关系。第三者插足必然会损一人,无论是损原配,或者是损插足者自己,其下场都是可悲的。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方法论)(2010-03-28 13:51:41)

三、易经的方法论

1、推动工作要学会“比”

《易经》的第八卦为《比》卦,告诉了我们工作方法中“比”的重要性。比可以促进人的进步,比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国有一句俗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比不仅要比之与内,即在内部比,自己与自己比,叫纵向比;也要比之与外,即与外部比,叫横向比。不仅要与贤人比,即优秀人物比,还要与“匪人”比,即不如自己的人比。这就是比的方式方法。我们过去开展的“比、学、赶、帮”运动和今天开展的“学、比、看”活动,都是对“易经”比卦的学习和运用。

2、当好教师要学习“蒙”

《易经》的第四卦《蒙》,就是讲教育问题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提出了教育的原则性。也是儒家“师道尊严”渊源。这里同时也提出了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也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提出了教育的神圣性。《论语》据此进一步总结为“不愤不启,不悱(fei)不发”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自己不知道动脑筋,“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指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出西、南、北三个方向,也就是说不会举一反三,这样的学生是不可教育的。

《蒙》卦的上九爻还提出了“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是说治蒙的方式方法。击蒙最要紧的是掌握击的分寸,界限。击蒙不可太过,目的要正确,方法要适当,理由要充分。若相反,击之过激过猛则发蒙者本身就成为寇了,就会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结果不但没有把他教育好,却把他逼反了,把他逼到寇的道路上去了。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和老师对打的问题,就是“击蒙”的方式方法没有掌握好。

3、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大畜》卦的第五爻,爻辞是“豮豕之牙,吉”。乍一看来,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际上用通俗的话语形容,道理既浅显,又深奥。在古代,人们逮着野猪之后,就把它放在圈里养起来,但这种野猪野性很大,尤其是雄性野猪,长着大獠牙,往往把圈子弄坏,怎么办?不动脑筋的人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是把野猪的獠牙拔掉。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拔掉獠牙的野猪由于受雄性激素的刺激,仍然是很凶狠的,并且过一个时期,野猪的獠牙会重新长出来。解决根本问题是要去其“势”,即把雄猪进行阉割,使其变得温顺,雄性激素不再产生了,獠牙慢慢也就自动脱落、退化了。这就是既浅显又深奥,即从深层次上找原因,抓住关键问题或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去“势”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4、处理社会矛盾要“求大同、存小异”

《睽》卦象辞主要讲“同而异”,即求大同,存小异。邓小平同志处理香港、澳门问题,实现“一国两制”的重大决策,是对《易经》思想的灵活运用。处理台湾问题,也应按照“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在“同而异”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人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员也没有被国民党所同化,相反许多国民党员却被共产党所感化。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联合抗日,共产党在合作中又得到不断壮大。这就是同而异。

5、司法工作者要做到“威”“明”、“慎”

《易经》关于如何通过法治治理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卦一共有四卦,即《火雷噬磕》、《雷火丰》、《火山旅》、《山火贲》卦。其中《噬磕》卦、《丰》卦强调的是用刑罚中的威与明两个方面,《旅》卦和《贲》卦强调的则是明与慎两个方面。,这四卦的卦象都有“离火”,这四卦的象辞都强调了“明”,足以说明“明”在处理刑罚问题上极端重要性,必须做到明察秋毫。

6、遇事不仅要认真清楚,而且还要学会“难得糊涂”

《易经》在履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难得糊涂”的哲理。人的智慧,是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地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等。在“意”的方面,就是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的刘墉和和珅,都在乾隆皇帝的身边工作,对乾隆的是非得失,都看的清清楚楚。但在乾隆面前,一个清楚,一个“糊涂”。清楚的常常受到乾隆的批评、处罚,“糊涂”的常常受到乾隆的表扬、奖赏。我们鼓励说真话,但说真话也要看清对象,也要讲究策略问题。

《豫》卦初爻的爻辞是“鸣豫,凶”是说,心中即使有了好的计划,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看透了别人的计划,也不要张扬,打一点埋伏为好,有一点糊涂为好。曹操杀杨修,就是杨修耍小聪明,看透了曹操以鸡肋为令的用意后,自鸣得意,认为马上就要起程开拔了(飞),让军士都不睡觉,做好随时拔营的准备,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违背了军令而招来杀头之祸。

7、遇事要善谋,不可“暴虎冯河”

“暴虎”即徒手搏虎。武松打虎虽然获胜了,但也是凭借一时酒兴,当武松醒酒之后,也是感到非常后怕的,这种盲目冒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冯河”,是指徒步过河,也是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论语》中孔子在和颜渊、子路谈到《泰》卦的“冯河”时,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船却要涉水过河,对这样做事,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谋划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8、万事“和为贵”

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和为贵,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气、友善的文化精神。《易经》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和的作用。和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来说,就是要和气,做到心胸开阔,刚柔相济,俗话说,和气生财。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就是要和平共处,彼此融洽。古人讲和为贵,也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与人和谐相守并能提出不同的意见,小人容易苟同却不能与人和谐。万事和为贵,一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精华。

《泰》卦六五爻的爻辞是“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当时有大臣对帝乙讲,西伯侯(周文王之父),因为诚信,许多诸侯都去归顺于他,应当及早防之。但帝乙的心术比纣王正,他以和为贵,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西伯侯。以联姻的方式,感动西伯侯不起来造反,不破坏商朝的统治,这是一种上策。“帝乙归妹”这种“和”的思想被我国历史上许多帝王所效法,他们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派公主或爱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联姻。比如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清朝康熙皇帝一共嫁出去八个女儿,有六个都是嫁到了蒙古,这是他们的本意吗?决不是,他们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是为人民谋福祉。诸葛亮七擒孟获,虽然方法上与“帝乙归妹”不同,但也是为了达到西南边疆实现长期和的目的。2002年政协主席李瑞环在英中贸易会上有一段关于“和”的精彩讲演,他说:“‘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点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事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表现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和睦相处;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崇尚和群济众;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表现在各种文明关系上,主张善解融合”。李瑞环这个演讲当时就引起了阵阵掌声,这说明东西方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共识的。

9、见微而知著

《坤》初爻爻辞“履霜,坚冰至”就是告诫人们,当脚下踏到薄霜时,就应当预见到,大地结冰的冬季马上将要到来了。告诫人们要见微以知著,防微而杜渐,防患于未然。阴能消阳,柔能败刚,小人能剥君子,都有一个由始甚微而逐渐盛行的过程。对于这些小人或邪恶势力要惩之于小,慎之于微,善于在它们势力还弱小的时候,就识破他们,及早防范。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同“豫”,豫古代又指大象,大象知道预备自己的后事,大象的牙掉了,它就找一个比较高的、风水地势比较好的地方埋起来,大象知道自己快要死亡的时候,就提前跑许多地方寻找一个风水宝地,然后就躺在那里等待死亡,所以,古代把豫又当预备、预测讲。《豫》卦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易经》的预测,也是要人们立足现在,把握未来。

11、五湖四海是团结的最大道理。

《易经》中《同人》卦把团结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同人于野,亨。”告诉我们团结的面越大越好。毛泽东主席把“同人于野”比喻为“五湖四海”就是这个道理。“同人于郊,无悔。”“郊”与“野”相比,团结的面比较小了,但能够做到“同人与郊”,也就不会造成“悔”的局面。“同人于门,无咎。”“门”虽然比“郊”的范围更小了一些,但毕竟团结的面打破了门户界限,走出家门就与人和同,亲者不近,疏者不远,这样就不会出现咎害。“同人于宗,吝。”“宗”是同党。同人既不于“野”,又不于“郊”,更不于“门”,而是仅限于宗族私党,心胸狭小,目光短浅,故曰吝。

12、和谐社会是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

《易经》的《乾》卦,不仅告诫了人们谦虚的道理,而且通过谦虚的道理,进一步阐明了处理问题要做到“裒多益寡、称(秤)物平施。” “裒”,减、取的意思。“称”,称秤物体的重量。“裒多益寡”,减少有多余的这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衡量事物的多寡,使其平均。“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强调的不是君子自身如何谦虚,而是如何用谦虚的精神,公平的治理国家与社会。现在讲公平、公开、公正,讲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要力求做到“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解决好贫富差距问题。

13、“不恒其德”,就会“或承之羞”

《易经》《恒》卦告诉人们“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自己坚持好“德”,加强道德的修养人要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就会遭来耻辱。另一方面,不要与变化无常、二三其德,不能持之以恒的人。唯善恶无常的人不好相处,当他善的时候你与之共事,可是不久他又变了,变坏了,你又不得不承其羞。与不恒其德的人打交道,最好的办法是与之分手,因为你无法与他相处。

14、“远小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恶而严”。

孔子在《遁》卦中告诫我们,“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意思是说,在遁的时候,远小人的方法最好是“不恶而严”。恶,憎恶的恶。对待小人,不可使他知道你憎恶他,否则他必加害于你,你想远小人也远不成了。但是与小人的界限要严格划清,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对小人让步,让小人知道你是不可侵犯的。“不恶而严”,亦即外顺内正,待彼以礼,自守坚贞之意。不表现出憎恨但要保持自己的威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使小人不敢对你加以侵害。

15、大壮时别忘乎所以。

《大壮》卦阐释的是处壮大时期的应对哲理。有衰退必然有壮大,即由弱到强。但壮大之后又容易自负,容易骄傲,最后又导致由强到弱。怎么从这种循环中走出来,始终保持一种强壮的态势,这正是大壮卦所揭示的为人之道,为政之道。毛泽东在取得政权后,及时提出的“两个务必”,实际上也是一种处大壮时期的应对措施。所以,大必须正,应当坚守正道;大必须中,应当把握中庸原则,外柔内刚,能够节制,不使其过当。壮大也应当量力,不可以妄动。壮大,同样地不可能恒久持续,当显露衰退的迹象时,就不可再有积极的行动。当已经步入衰退时,更应当及时觉悟。中国历史上哪一个王朝都没有走出从壮大到灭亡的怪圈,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始终保持强大而不出现没落衰退。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被现在更加文明强大的国家所替代。美国已经够强大了,但越是强大的国家,其民族必由享受而出现不思进取。人是靠劳动进化而来的,不劳动就会出现退化。现在在发达国家劳动的基本上都是外来民族,所以已经发达的民族就会产生退化。不是吗?这一次美国换届,不仅美国总统是肯尼亚民族,而且两个部长是华裔。接受历史教训,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怎样把执政的时间维持的更长一些,把发展的历时机遇抓的更紧一些,把国家的强大保持的更久远一些。美国现在已经够强大了,但他还要做世界警察,今天打压这个国家,明天打压那个国家,企图把世界的财富都霸占到美国去,这实际上也是自不量力。照此下去,美国走向衰败甚至没落只是时间问题。不是吗?看看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日本,在世界上是头号强大国家,企图称霸世界,最后不也举旗投降了吗?

16、对犯错误的人要能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易经》第四十卦告诉我们,“君子以赦过宥罪”,赦,就是赦免。宥(you),宽恕,宽大、原谅,减轻。“赦过宥罪”,是说在和平环境中,对于犯罪的人有条件也有可能给予宽大政策,令其改过自新的。因此,历朝历代都曾在夺取胜利,政权稳固之后,选择适当时机颁布大赦令,既体现皇恩浩荡,又表明政局已经稳定,给犯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之后,对战争罪犯也发布过特赦令,彰显了共产党的宽宏、大度、英明。对有罪的犯人能够如此,对犯错误的人更应该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

17、“负乘”是小人之道。

《解》卦六三爻:“负且乘,致寇至。吝”是说,小人背负着窃得的沉重财宝,得意洋洋地登上了君子应该使用的大车,引人注目而招致强盗抢劫,这是自找的,又怨谁呢?人们用“负乘”形容地位与身份不相称的人,就是出自这爻。这爻表明,不该得到的东西得到了,得到之后又以此为荣,招摇过市,惹是生非,生怕人家不知道,结果得到的东西不仅难以保住,而且还会被剥夺,甚至有危险。出现这么大的遗憾,这又怨谁呢?是咎由自取。有一个干部,自己没有什么能力,靠行贿买官被提拔了,提拔之后,不是夹住尾巴做人,而是公开地贪污受贿,扬言要把送出去的成倍收回来,最后事情败露,不仅被罢了官,而且还坐了监。

18、“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在《易经》《夬》卦中,孔子告诫我们一条至理名言,这就是“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是说上级领导应将恩泽不断施与部下或臣民。并且决不可因此就以为自己对部下有了恩德。应该懂得你能够为部下办的这些事,是你在这个领导岗位上,手中有这个权利,你这个权利是人民赋予你的,是更高的上级赋予你的,并非个人力量所能及。居德骄傲,居功骄傲,是人之大忌。有的领导干部提拔了部下,认为被提拔的人对其就应当不断感恩,属下一旦对自己的错误做法或方式方法有不同意见,就大发雷霆,甚至以我对你有恩自居,辱骂下属。结果造成属下对自己的反叛。历史之鉴,切忌,切记。

19、大事要与人民商量,取得人民的支持。

《益》卦的**爻:“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象辞:“告公从,以益志也。” 在古代,最大、最重要的益民举动莫过于迁国,迁国为最大的“大作”之事。古代的国,不是今天所指的范围,而是指国都的都城。实际是指迁移国都。因为凡建都的地方,随着时间推移,人口不断膨胀,土地越来越紧张,各种生产生活资源供应越来越困难,不迁移国都就无法发展。实际上现在许多城市,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老城区实在容纳不下了,不得不重新建立新城区。比如目前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新区、郑州新区等。但,迁国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一般大臣是不能做主的,迁国大事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告公,即请示君王同意,按现在的说法,叫得到上级的批准。二是向广大民众宣告,得到广大民众能够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现在象建立新城区这些重大的事情,既要广泛征求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还要报上级领导机关批准,这就是一种告公。“告公从”,是既得到君王或上级的批准,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好事要办好,必须征得人民的支持。笔者在工作中曾经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我所管理的地方上级要分洪,必须抓紧动员群众转移。许多老年人坚决不离开,他们说,死也要死在家里。事实上,转移不是要他们去死,国家对群众的损失会给以补偿。但老百姓有“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穷家”的根深蒂固观念。所以必须做大量工作动员群众转移。长江三峡工程,需要大量移民,里面的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移民是如此,迁国更是如此。

象这样的大事,决不能政府独断专行,现在在拆迁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上访事件,就是没有做通群众的工作,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群众和你对着干,这种武断的做法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其危害是巨大的。

尤其值得吸取的教训是2008年9月17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的恶性群体性事件。陇南市行政中心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制约着陇南市的发展,应当说陇南市行政中心迁移也是必要的,但陇南市委在行政中心准备由陇南市武都区迁往陇南市成县的过程中,由于工作方法不当,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以反对行政中心迁移为借口,乘城市拆迁中发生的群体性上访之机,策划了一场非常严重对陇南市委打砸抢烧的重大事件。

因此,孔子在彖辞中进一步解释到,“凡益之事,与时偕行”,也就是说凡重大事项,无论主观上认为多么有益于人民群众,但是,在人民群众没有充分理解、支持的基础上,绝不可以自以为是,随心所欲。这里的“与时偕行”,就是要顺从自然,顺从民意,在人民群众不同意时,宁可等一等,缓一缓,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凡违背民意的事,绝不可以强行去办。

20、要学会“冷处理”的工作方法。

《睽》卦初九爻“悔亡,丧马勿逐,自复。”马跑了或丢失了,为什么还不要追,不要找,《易经》告诉你了其中的哲理。马跑了,越追马越跑,可能马就不会再回来了,索性不追它,它反倒自己容易跑回来;马丢失了,越找被人藏的越严,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不去乱找,捡到的人放松了警惕,偶然的机会自己可能会跑回来。这在工作方法上叫冷处理。在许多矛盾和不同意见的处理方法上,冷处理也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21、决不可“无端猜忌”。

我们上小学时就有一篇课文,说的是丢斧头的故事。《睽》卦上九爻:“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这句爻辞是通过古代的求婚方式,说明了“无端猜疑”的可怕。“睽孤”,是指这是一个孤僻、多心多疑、疑虑重重的人。豕,猪。负涂,浑身是泥。弧,木弓,泛指弓箭。说,脱。是说乖戾、暴躁、多疑的人,看事物往往妄生疑端,由猜疑又生幻觉。前面来了一群戴图腾面具前来求婚的队伍,这个人首先看花了眼,看到前方来的仿佛是一车肮脏的在泥巴里打滚之后,背负着一身泥巴,非常可恶的猪。进而又怀疑来的人又不象猪,好像是载鬼一车。鬼本无有,而见载之一车,说明上九已经虚妄、猜疑到了极点,以致于张弧欲射。后来定下心来,仔细一看,原来不是负涂之猪,不是载鬼一车,不是强盗敌寇,而是婚媾的人,是戴图腾面具好象恶鬼一般前来求婚的队伍,于是自然丢下了已经张开的弓箭。为什么“遇雨则吉”,是因为下雨之后,猪身上的泥巴就冲洗掉了,猪的本来面目就呈现出来了,啊!,原来不是鬼,而是一群猪。这个比喻说明,猜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无端猜疑,往往出现不良的后果。

22、日常工作中要做到“讷于言,敏于事,慎于行”。

孔子在解释《中孚》卦的系辞中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即“君子在家里说的话,如果是好的,在千里之外,也会相应,又何况在近处呢?君子做的事,如果不好,近处也会违背,何况在千里之外的远处呢?话由自己的口中说出,被众人听到;行为在近处发生,被远处看到;言行乃君子之根本,言行既出,决定着君子之荣辱。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可以感天,可以动地,正因为言行如此重要,君子在言行方面不可不慎。

23、政治上务必做到“小人勿用”

《易经》在第七卦《师》卦上六爻告诫:“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大君,指天子、君王、帝王。“大君有命”,指战征胜利后君王频发命令,论功行赏。功大者封国为诸侯;功小者承家为卿大夫。在论功行赏中,要遵循一条原则:“小人勿用”,对于小人,尽管有功,也只能给他一定的物质奖励,决不可以把地位和权利授予他们,不给他们施展阴谋,从中乱政的机会。小人不可重用,是因为小人毕竟是小人,不会改变小人的本来面目,一旦时机成熟,或具备了小人得道的条件,小人必定会使国家陷于混乱。和平之后所以会出乱子,都是小人得到权利和地位而引起的。

不仅师卦提出了“小人勿用”的道理,文王在第六十三卦既济卦九三爻中,继续讲明了这个道理,就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高宗,名武丁,殷商中期以后著名的英明天子,也是商代第二十二代君王。“伐鬼方”,即高宗振衰拨乱,代表国家利益去远伐不服(即“鬼方”,殷商中期北部边境的异民族部落,经常来骚扰商属领地),使国家由衰败再次得到振兴。高宗的中兴事业不仅在于“伐鬼方”,举“伐鬼方”之例仅为代表而已。“三年克之”,三通常只是一个概数,代表多,说明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方可实现。“小人勿用”,高宗历经多年征战胜利之后,对谁是英雄,谁是狗熊;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对君子一样的功臣,不仅给于奖赏,而且给于重用;对有功的小人,只给予重赏,而不给予重用。启示后人不要任用小人,若任用小人,国家不但不能既济,反而会更加混乱。这种用人之略,不仅周文王借鉴了,之后的许多明君也借鉴了,而且仍然值得现在的人们借鉴。

打开春秋战国以来,开国皇帝建立政权后用人的历史,足以说明《易经》对后来统治者的重大影响。

完成一项重大任务,或建功立业期间,各方面的人才都要用,这些人可能对完成任务或使命都做出了贡献,都应当论功行赏。但作为统治者,要明察秋毫,看准在这些功臣中,哪些是真正的君子,哪些又是心胸狭窄或隐藏阴谋的小人。如果青红不分、皂白不辩,稀里糊涂都重用了,就会为以后种下祸端。

24、要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易经》第十三卦《同人》卦九四爻的爻辞是:“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城墙。“乘其墉”,是把军队都布置在城墙上,或军队已经攻上了城墙。克,能够。弗,不。“乘其墉,弗克攻”,是说,军队已经兵临城下,甚或攻上城墙了,为什么停下来呢?

一是正义之师出兵也应把握其度。比如对越自卫反击战,眼看要打到河内了,但邓小平站在国际国内大局的高度,适时适度撤兵,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二是这爻含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孙子兵法》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因此,孙子认为:“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由此可以看出,《孙子兵法》是对《易经》有着深入研究的。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已经把北平包围起来,并且用大炮炸开了缺口,大有“乘其墉”之势。这时如果让部队打进北平城,武力解放北平,已是囊中取物。但是毛泽东没有这样做,没有选择进攻,而是让进攻部队停了下来,想办法做通傅作义的工作。最终通过谈判和平解放了北平,既减少了双方大量士兵及北平老百姓的伤亡,又保存了大量宝贵文物,为新中国保存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首都,这就是“乘其墉,弗克攻”,从而获吉的道理。

“乘其墉,弗克攻”是在特殊条件,特殊环境中的一种应对策略,该攻的时候还是要一鼓作气、进攻到底的。人民解放军攻打到长江边,蒋介石、李宗仁派人和共产党谈判,希望划江而治时,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提出“已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毛泽东的另外一种战略。对敌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好,还是完全、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好,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把握上,要根据客观形势灵活运用,不可教条主义或形而上学。

25、严明的纪律比什么都重要

《易经》第七卦《师》的初爻爻辞是:“师出以律,否臧(zang)凶。”

律,这里指军律。否,不。臧,善,好;否臧,就是不善,是律的反面,也即失律,指军纪不严或治军不善。《师》卦是讲军队建设、行军打仗、和战略战术的,文王在《师》卦的初爻就告诫“师出以律,否臧凶。”这充分说明了军纪的重要性。

出师打仗,一开始就要作到纪律严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纪律的问题上执纪不严,甚至出尔反尔,结果必凶。这爻通过强调严格军律、军纪的重要性,告诉人们,无论是对于军队也好,还是对于政务管理、商务经营也好,严明的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

毛泽东在军队建设上,非常懂得“师出以律,否臧凶。”的道理,非常注重军纪的建设,最终为形成了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特色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共产党的建设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6、要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易经第十卦为《履》卦,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人事道理,就是“伴君如伴虎”。这是作为下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和处世方法。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做到《履》卦卦辞所说:“履虎尾,不咥(die)人,亨。”

孔子在彖辞中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履虎尾,不咥(die)人,亨。”这样一种好的局面?是因为“履,柔履刚也。说(悦)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跮人,亨。”也就是说,《履》卦的下卦为兑,为柔、为悦、为臣;上卦为乾,为刚、为君。为臣的跟随君王,如同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尾随老虎之后走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老虎屁股摸不得。然而在履卦里,不为老虎所伤,亨通无事,这是不容易的,是幸运的。原因就是做臣下的就好像是和珅一类的人,终日满脸笑容的态度去顺应于乾刚。既要做到表面上有喜悦于人的情态,内心又有顺应于刚的诚信,完全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口是心非,这种履不仅没有危险,还能得到老虎的庇佑。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再凶的老虎,再厉害的人能够不被感动吗?文王在这里实际上隐晦地揭露了纣王的无道和不中不正的面目。在这种被囚禁的环境中,在君王不正的环境中,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应对了。文王昼夜不停地去潜心演绎八卦,就是向纣王表明,我现在已陶醉在对文化的研究之中,对政治已经漠不关心了,政治的志向已经被磨平了,对政治已经感到厌恶了。正是以这种“履虎尾”的态度,终于躲过了被纣王杀害这一劫,为以后出狱奠定了基础。

这是正面的例子,那么也有反面的例子,即处于“伴君如伴虎”环境中,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这就是六三爻告诫的:“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眇,一只眼或斜眼,能视,但视不正。跛,一只脚或腿瘸,能行,但行不正。事情坏就坏在这里。六三无视自己的致命弱点,眇而自以为能视,跛而自以为能履。这样一拐一瘸地跟在老虎后面走路,眼睛看不清,腿脚不麻利,一不小心就会踩到老虎尾巴,老虎对于这样跌跌撞撞的人,怀疑是不是居心叵测,因此不会善意对待它,反而会回过头来去咬它,处于这种环境,凶是必然的。“武人为于大君”,是说一个又瞎又瘸之人跟在老虎后面,就像一个武人跟从一个君王一样。武人是野蛮刚暴之人,其才虽弱,其志却坚,它能够不顾强弱、勇猛直前。这样的武人跟随君王,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在一位足智多谋的大君即天子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它的勇猛不怕死的刚强长处,或许是可取的,有益的。如果没有人来正确引导他,帮助他,这样的人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也是很凶的,其下场也是可悲的。

伴君如伴虎,虽然非常形象的比喻了古代甚至近代大臣与帝王的关系,实际上对于现代人来说,懂得这个哲理也非常必要。特别是工作在重要人物身边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

27、治“蛊”应把握的原则

《易经》第十八卦为《蛊》卦,蛊有疑惑、蛊惑、有事,是积渐不通,久而生事的意思。蛊也含有毁坏或败坏的意思。就社会来说,太平盛世,一开始是亨通的,但由于积弊很多年了,甚至几代人了,虽然表面上看还很好,但由于腐败,秩序崩溃,社会陷入混乱,很快就要发生事端。

处蛊之时,因为物极必反,积渐不通达到了极点,必然会有人站出来治理、扭转,拨乱反正。就国家社会来说,乱是治的根源,蛊是饬(chi整饬)的前提。既然已经乱了,治的局面总是要出现的。也就是“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蛊》卦也暗示殷商已经腐败没落到了极点,快要灭亡了,以西周为代表的许多诸侯国的人很快就要站出来推翻纣王的统治,治理腐败的社会了。

乱是不会自动变为治的,必须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客观的可能性和主观的能动性都是必要的。社会发生**,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腐败铲除,才能治愈。然而,治理腐败必然遭受顽固保守势力的联合压制,治蛊必冒风险,但不如此则病入膏肓而无可救药。

腐败的行为要惩治、不良的风俗要整顿、不合时宜的政策要改革。但治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运用智慧,足智善谋,谨慎对待。

《易经》在《蛊》卦中告诉了我们治蛊的原则和方法。

一是初六爻的:“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干,这里当作整饬治理解释。“有子”,是说有才干的儿子来继承父辈没有完成的事业,或纠正父辈没有认识到的错误,因此,父亲也就可以无咎。考,原意是老,主要指去世的先父,也指活着的父亲。“考无咎”,是说现任者不计较他父亲的或者前任的过错,不否定前任者的功劳,而是在前任者的基础上发奋努力。“厉,终吉”,是说初六在治蛊刚开始之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挫折,这是难以避免的。局面虽然有些危殆,但最终仍会吉利。换言之,能够努力去整饬其父(前任)所遗留的问题,甚至纠正前任的错误,虽然一开始可能有人不理解,但由于自己的做法正确,最终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拥护,结果仍然吉利。厉,也有紧迫的意思,是说干父之蛊到了很急迫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不要把责任归咎到前任,因为他们在任的时候,这个积弊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对于这个弊端的治理还没有到时机,并且那个时期也不是最佳时期。而现任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并且已是迫在眉睫了,及时处理,抓紧改革,最终会有好的结果。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由于功成名就,后期就好大喜功,给昭帝留下的实际上是一副虚耗的烂摊子。如果再按照武帝那一套搞下去,昭帝知道要不了多久,一定会天下大乱。不按武帝的做法,又怕人家议论自己不孝。在两难之际,太学老师告诉他,为儿子的孝与不孝,并不在于是否改变父亲治国的方式,而在于把父亲的业绩发扬光大。昭帝心领神会,对父亲时代出现的弊端大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俊遮百丑,武帝的英名也更加名扬天下。

明成祖朱棣在纠正朱元璋闭关锁国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世人瞩目的。

28、治家宁严勿宽

《易经》第三十七卦为《家人》卦,其九三爻辞:“家人嗃(he)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孔子的象辞是:“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嗃嗃,冷酷、严厉的意思。九三在内卦的最上位,是一家之主治家之象。九三爻认为,治家宁严勿宽,治家过于严厉,虽然有时一家人看起来都冷冰冰的,没有热气腾腾之象,并且难免会有所悔,使一家人对家长有一种不近人情之感,但结果却是吉祥的,有利的,不会有失的。相反如果家长治家不严厉,妻子儿女整天嘻嘻哈哈的,结果有可能会带来家门不正、家规不齐、家教不严等羞辱。所以,治家宁可严,不可宽。治家是如此,治理国家或地方也是如此。

29、处事不惊乃大将风度

《易经》第五十一卦为《震》卦,震卦的初爻就强调,人处震荡、震动、震惊之时,一定要做到:“震来虩虩(xi),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ang)。

“虩虩”,就是壁虎,壁虎的头总是在东张西望,唯恐发生意外。“震来虩虩”,形容由于受到震惊恐惧而象壁虎那样四下顾望的样子,这种恐惧是小心,戒慎,不敢掉以轻心,绝非胆小怕事,畏缩不前。“哑哑”,谈笑自如之声态。“笑言哑哑”,指大事之前,仍能谈笑自如、镇定自若,视有事犹如无事。笑言哑哑与震来虩虩,正好是两种相反的情景,两种相反的心态。这两种心态,又有其必然的联系。由于受到大的震动,比如一声惊雷,一开始是一种恐惧的心态,一种惊惶失措的神态,很快又变得很自如,很坦然,若无其事,并仍然能够谈笑风生。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匕,勺、匙一类取食的工具。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匕鬯”,泛指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物品。正在祭祀的关键时刻,天空突然打了一个响彻百里的惊雷,人们无不为之震惊。然而正在主持祭祀的人,由于祭祀的心态是虔诚的、镇静的,仍能保持不动声色,匕不颤,酒不洒,照常进行。自古人们认为惊雷最能考验人的修养。说明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危厉之事,危事面前必须具有内心镇定,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涵养。

震卦的卦象就是不仅上面是雷,下面也是雷,是一个雷接着一个雷。震卦告诉我们,在这种震惊不断的危险面前,君子应效法这一精神,做到既恐惧,又修身,恐惧在内而修身在外,遇到危险时,做到内紧外松,处危难而不惊,致力于进修德业,自我省身。毛泽东在敌人的炸弹扔到自己身旁时,仍能够保持镇定自若,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当讲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箸(zhu筷子)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捡起筷子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道:“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巧借迅雷,表现出对响雷已经非常害怕,岂不是胆小怕事之人?刘备用这种示弱的表象,轻轻掩饰过了自己内心的震动,躲过了一劫。刘备这里用“‘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正好与“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相反,刘备是否受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启发而化解了一场**,就不可而知了。

第二篇: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及社会的富裕与安全。佛教的人生目标就是离苦得乐。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传统标准:坏害之事为:打闹,奸淫,偷盗,欺骗,自赞,说是说非,辱骂,贪求份外,生气暴怒,言行意不坚持善得福、恶得祸的标准。益好之事为:欢喜敬益,和睦勤劳。

4,方法论就是实现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手段办法。得富安乐离贫困苦的方法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第三篇:人生观世界观

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发表时间:2011-08-24 来源:《人民日报》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90载栉风沐雨,90载艰苦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造人民幸福生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党员和积极分子,尤其应正确认识什么是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做到三个统一

什么是幸福?一般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对人们来说,幸福是主观性概念,来自于自身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对生活满意度的切身感受。什么是幸福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或态度。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一个人的幸福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影响一个人的立身行事。党员,是人民公仆,其言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其能力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正确的幸福观是共产党员立身行事的精神指引,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共产党员只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共产党员正确的幸福观,应既反映党的主张,又体现时代风尚。为此,需要做到三个统一。

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相统一。构成幸福的要素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工作、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基本物质条件。因此,不能一概否定追求物质生活幸福。但在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持久的幸福,把精神生活幸福作为人生的基本追求。

奋斗与奉献相统一。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幸福不能靠主观臆想,而要付诸实践。奋斗是幸福的源泉,创造是实现幸福的途径。这句话还说明一个道理:对自己奋斗的事业应甘于奉献,这样才最幸福。党员干部首先应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积极创造,同时又应把奋斗和创造的成果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使奋斗与奉献统一起来。

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相统一。马克思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求领导干部把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社会价值、追求人民幸福统一起来,既关注自身发展,更强调造福人民。

从四个方面入手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领,靠加强党性修养来保证,靠丰富多彩的实践来锤炼。当前,共产党人尤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正确幸福观的基础。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幸福观就有了灵魂;离开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很容易陷入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幸福观的窠臼。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建设者。二是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

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共产党人最大的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必须始终践行党的宗旨。

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既是追求远大目标、践行党的宗旨的基本途径,又是创造自身幸福的源头活水。无论在什么岗位,只有脚踏实地、忠诚敬业、无私奉献,不计较、不抱怨、不攀比,才能建功立业,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幸福。共产党人应在本职工作中以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为目的,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二是始终保持激情干事的精神状态。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共产党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才会保持一颗恒心,激情干事、团结干事、踏实干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涌流、创造力竞相迸发,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三是讲求科学方法。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方法正确就会成效显著,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共产党人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出符合规律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三是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陶冶道德情操,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制贪图享乐、奢侈浪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作风,在诱惑和考验面前把握住自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张 伟)***在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句话:“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而做到这些,是与一个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不开的。那么,作为一名党员,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首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而作为一名党员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全球化的阶段,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今年六月二十七号**中央中联部表示,中国共 产 党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注重跨越意识形态差异和实务合作。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共 产 党员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中,看到资本主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行走在国际的大舞台上。

其次是人生观,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我们共 产 党员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立为人们服务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可以使我们正确对待生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从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我们知道,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不断的同各种困难作斗争,而人民群众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因为我们是本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成立起来的党,这就注定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南。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共 产 党员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抛之脑后,而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他们是我们党员中的“糟粕”,应该予以清除。

最后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我们共 产 党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呢?根据人民网上的一篇评论,我们共 产 党人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价值主体的,以在全世界实现共 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以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的,以“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基本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它是共 产 党人行为的最高准则和最终归宿。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应该时时以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勉励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主席所倡导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共 产 党员。

汇报人:考试吧

这个故事很简单,却让我想到了现今***的状况。有些的党员在拥有权势之后就忘了自己当初入党时的目标,抵不住物质的诱惑,堕入****的深渊。因此,现在在网上甚至是就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大家的抵制和谩骂,认为***是一个****并且独裁的政党。

毫无疑问,他们犯了和上面那个孩子一样的错误,他们都只看到了坏的地方,并且将这些不足之处无限的放大,也就加剧了心中的不满。一般来讲,我们把这一类人叫做愤青,他们畅所欲言,发表对国家对社会对***的不满,对于不合格的官员给予强烈的抨击。客观来讲,他们的行为是没有错误的,国家给予我们自由言论的权利,给与了我们监督政府工作人员权利,他们这么做是行使我们权利的表现。但是从我个人而言,他们已经忘却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了。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大家应该都早已耳熟能详。历史是伟大的,它存在的目的不但要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去耻辱,将来不再重蹈覆辙,同时也要我们知道别人给我们带来的辉煌,更好的发展未来。想想,如果在几十年前,没有***的带领,没有先辈们有鲜血染红革命并誓死保卫祖国,抗击反动***的政党,也不会有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我相信不会比现在更好了。

因此,那些所谓的****分子是***的成分变得不那么纯粹,但是他们最终一定是会遭到灭亡性的惩罚的。而他们这些“碎沙石”从来都不会使***的伟大光辉消失,暂时的乌云,会带来云破日出时更璀璨的光芒。而我们将作为新一批的血液注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更加的完善自己,坚定信念,全心全意的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政党建设得更加的美好。

第四篇: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每个人活到现在,自然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虽然三观或许模糊不清,但大致轮廓早已尘埃落定,这个形成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虽然三者模糊不清,但我个人觉得,人生观,应该是父母启蒙的;世界观,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而价值观,是自己摸索的。但当然,三者也是互相穿插,互相启迪的。最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 价值观

现在除了个人,很多企业也在做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这个其实有点和人生观有点重叠的部分了。比如宝洁公司的价值观是,直指内心,关注人的需求,财源自会滚滚而来。

在美国,左右党派观点之争人所共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左右之争,以及左右各自的本质及内核。左派也就是民主党,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是民主党,然而右派呢,就是指共和党。举个之前很有名的例子,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后来导致美国政府停摆的事件,就能很好的说明两党的核心价值观。

奥巴马的医保法案,也就是全民医保,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主要受益人是目前仍游离于医保体系之外的5000万低收入群体。但是,有受益者就有既得利益受损者。该法案令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成为埋单者,他们目前享有的医保水平会因此下降,支付的保费却大幅上涨,不少人抱怨难以承受。这样一来,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间凸显了前所未有的隔阂。

我说的偏激一点,为了便于理解。左派认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享受权益,特别是照顾弱势群体,这才是公平。右派认为每个人要靠自己奋斗,财富是自己积累的,坚持个人自由,这才是公平。这两种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主流价值观。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举个例子,你口渴的时候喝,喝第一杯水,效用是10,第二杯是5,第三杯是1,第四杯可能就是负数了。而一杯水的价格是整个市场供求关系所确定下来的,这个需求,是广大人民的平均效用。但对个体来说,效用的偏差其实相差很大。有的人一生的追求是金钱,有的是事业,有的是功名,有的是爱情,为什么说价值观很重要呢,因为很多人活的压抑,活的不快乐阿。不快乐又是为什么,是因为效用不够。而效用这个东西刚才说了,完全是根据主观感受来的。

同样一个东西,怎么样转变我们的看法,让效用变得更高,这就是讨论价值观意义的所在。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给自己内心建立一个价值的坐标轴。而这个坐标轴,我觉得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影响。

讲个老王发奖金的故事,老王拿了2万奖金,同事拿了1万,老王回家很开心,给妻儿买了礼物。老王拿了2万奖金,同事拿了3万,老王回家后很不爽,对妻儿发无名火。

所以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对的东西,你不能被外界影响。二是内心欲望。

比如一开始你觉得有辆小车开开就会很幸福,再后来你觉得自己有个80方的小房子就会很幸福,再后来你觉得太挤了,得要个120方以上的才幸福。幸福,永远赶不上人类的欲望。

最近我很爱讲的一个句子时,人类的痛苦是上帝给了他与他能力不相匹配的欲望。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自己过得很幸福,而那些我觉得不快乐的日子,我后来发现其实都是我自己跟自己内心的欲望做斗争,我自己想要的太多。

讲到这里,我觉得价值观,其实就是自己修心的一个过程,正确的看待金钱、名利、得失。

我有时候会问自己,如果给我1个亿,甚至再多的钱,让我少胳膊断腿,我愿意吗,答案是不愿意,所以健康是无价的。如果给我1000万,让我忘记我所有看过的书,形成的思想体系,我愿意吗,答案是不愿意,如果是5000千万或许我会考虑一下。有时候看了一本好书,我就问自己,如果给我1万元,让我这辈子都不能看这本书,我愿意吗,答案是不愿意。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富有yeah!人生观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绝B是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人生观的重要思考。

书面的讲,人生观主要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而我觉得,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态度。

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我的人生观就很简单,热爱生活。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行动。有时候想,如果我少胳膊断腿的,我还能这么热爱吗。

真正的热爱,不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而是在你遇到艰难险阻甚至于迫害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像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身处那样的恐怖环境之中,这位伟大的父亲还能保持如此的乐观,不得不让人折服。

世界观

最后讲讲世界观,其实这应该是最直接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相反比起前面两个思考相对少一点,我们更多的是去接触和了解。最近一直在看《晓说》和《罗辑思维》,我真是强力推荐,顶礼膜拜,说《晓说》是行万里路,《罗辑思维》是读万卷书,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世界观应该是,纵观今古,横跨中西,在看这两个节目之前,我真觉得自己是一个井底之蛙,现在当然还说一个井底之蛙,只是通过他们的眼睛和嘴巴,稍微多了解了一下这个世界。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跟我当初去吉他社是一个感觉,原来吉他还可以这么玩,原来这个是世界是这样的。

我曾经跟朋友聊过一些世界大事,她说这些事情关我什么事,她不想知道也不想了解,当时我也没办法反驳。想想也确实如此,我们活着,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周围就好了,那些事情让其他人关心好了。现在我突然想到一段话可以送给她。我们去了解世界,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去了解各大文明的繁荣与兴衰,去了解战争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去了解那些美好的文学与音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去认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这个个体,在世界地理上处在什么位置,在历史的长河上是处在什么位置,在文明的演变中处在什么位置。

我们在了解这个世界,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

第五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人生观 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下载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第一,要认真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

    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世界观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与活动。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世界观是带根本性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教育活动: 2006年: 让世界充满爱 在这阳光灿烂,菊桂飘香的季节里,2006年4月28日,上午9:00黄河水院水利系学生党支部“爱心暖夕阳”慰问团的同学们带着他们的爱心与精心准备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全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肖红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

    案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确实是很高深的问题,但是它们并非莫测,反而离我们很近。有的人认知大千世界变幻莫测,于是形成了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的观念,这种观念引诱他去千金一......

    世界观_人生观_价值观实施方案

    阿克陶县巴仁乡扎伊小学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育人为本、反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