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5:5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篇: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4月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有关定义)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符合有关城乡规划要求。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城市、镇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县规划分为县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详细规划,乡规划分为乡总体规划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总体规划应当包含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作为所辖县(市)、镇、乡规划编制的依据。镇、乡总体规划应当包含镇域、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并作为所辖村庄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三条(规划区)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集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县)、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集镇、村庄,镇、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再单独划定规划区,其规划建设纳入隶属的城市、镇、乡统一管理。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规划衔接)城市(县)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将本级总体规划作为重要参考。

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应当符合城乡规划。

第六条(管理体制)城乡规划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职能,配臵管理力量。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市辖区、片区、镇、乡单独设立或者分片设立派出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科技进步)本省鼓励城乡规划理论、专业技术、管理机制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通过组织规划成果评优、标准规范制定、业务培训、先进评选等工作,促进城乡规划理论水平、设计水平、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

第八条(经费保障)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科技进步工作的需要设立年度城乡规划专项基金,由同级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和规划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九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对涉及城乡规划的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

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议城市(县)发展策略、城市(县)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审议城市、县专业规划和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审议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

(四)审议单独编制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五)城市(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而未审议,或经审议未获城乡规划委员会通过的规划或建设项目,城市、县人民政府或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同意或批准。

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本省跨行政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效力)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依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编制省域和区域性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应当依据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并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应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城市、镇、乡总体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二条(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要求)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本省其他城市和省政府指定的县城的总体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县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报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规划区和县城规划区以外的镇、乡,其总体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所属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历史文化名镇以及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乡,其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县)总体规划还应当包含远景规划的内容,对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三条(规划报批前置)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乡总体规划,在报所属城市、县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乡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四条(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制定城乡发展战略,预测城乡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引导和控制城乡居民点布局,拟定城乡建设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乡生态资源、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证城乡合理有序发展。

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城 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编制镇、乡总体规划,应当以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为依据,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村庄布点,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近期和年度建设规划)城市、县、镇、乡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县)总体规划、镇和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经城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备案。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每五年续编一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年度建设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年度建设规划应当明确规划年度实施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等项目的建设。

近期和年度投资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专业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县的有关专项规划、专业规划。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由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对专业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城市(县)专项规划、专业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总体规划,并在审批后纳入城市(县)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城市、县 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集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不同用途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二)建设用地、建筑容积率和绿地率符合国家标准,保护耕地、生态环境、资源、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等,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四)符合国家、省规划标准、规范。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改变的,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总体规划。

第十八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申请时,可以根据建设项目需要,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组织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九条(城市设计)

鼓励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内容应依法纳入各层次城乡规划进行审批和管理。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权限、程序和标准进行审批和管理。城市设计的技术标准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村庄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依据城乡统筹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组织制定村庄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 村民委员会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同意。

在城市、镇、集镇规划区以外已列为迁村并点、整体搬迁的村庄,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不编制村庄规划,由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依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规定进行规划管理。

第二十一条(名城、名镇、名村规划)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一并上报审批。单独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详细规划,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二条(城乡规划全覆盖和规划备案)

城市、县、镇、乡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现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覆盖行政辖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覆盖规划区内的全部规划建设用地。

为保证城乡规划编制经费,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实行城乡规划技术成果有偿使用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做好城乡规划备案工作。

城乡规划备案和规划技术成果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城乡规 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规划编制资质管理)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规,负责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申请的审查、许可和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监督管理。

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修改的单位必须已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工作。组织城乡规划编制、修改的机关或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等级的单位具体承担规划编制或修改工作。具体承担单位的国家注册规划师应当在城乡规划编制或修改成果的文件和图纸上签字盖章。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未按照规定接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检查或者检查不合格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公告收回其《资质证书》。

本省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应当按照规定先向相应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本省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和本条例制定。

第二十四条(编制资料)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上位规划,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技术资料。

地方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及时无偿提供有关规划、计划、统计、测绘、地籍等基础资料。

第二十五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城市(县)、镇、乡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报送审批前,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并应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示期不少于一个月。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定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前,应当公示并征询有关公众的意见,公示期不少于15日。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 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城乡规划获得批准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图纸。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不进行公示、公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规划实施的原则)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有序实施。

第二十七条(规划技术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定,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二十八条(规划统一管理)

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城镇新区、旅游度假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的设立,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城市、镇、乡总体规划。

城镇新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应当与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和村庄布局相衔接,所在地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区划调整方案的编制。

第二十九条(规划许可依据)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集镇规划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进行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或旅游、资源开采等项目建设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并纳入相应层次城乡规划的有关专项规划、专业规划,或经国务院及其直属部门、省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条(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制定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地区,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环境共同保护的原则,定期或者根据需要,就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的建设、行政区域相邻地带的规划管理等进行协调、磋商。

涉及跨市、县行政区划范围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应建立协调会办机制。在市、县行政区界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进行下列项目建设,应当征求相邻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必须相互衔接或者可以共建共享的各类基础设施;

(二)可能对相邻行政区域的环境、景观、历史文化遗存或者交通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三)其他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需要扩大协调、协商范围的,由相邻城市、县人民政府具体商定。第三十一条(各类保护用地)城乡规划中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基础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所划定的区域,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其净空保护区、消防通道、轨道交通设施、公交场站、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微波通道、管道设施、水库、水源地、防汛通道、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重要能源设施、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违反城乡规划占用上述用地进行建设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 进行规划审批或许可,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

第三十二条(地下空间利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应当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管网、地源热泵等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建设以及资源保护、文物保护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建筑合理衔接。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由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步开发地下空间的,应与地面建设工程统一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单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参照地面建设工程依法办理各项规划许可手续。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桥梁工程,应当同步设计、配套实施管线工程。鼓励建设地下综合管沟,提高基础设施、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水平。

第三十三条(空间规划管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需要,依据城乡规划在项目用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作出规划许可。

第三十四条(选址意见书的核发)

依法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材料,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逐级审查同意后,按建设项目审批或者核准权限向相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区域性重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对城乡布局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申请选址意见书时应当提供建设项目选址论证专题报告。

跨市、县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分别经所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其共同的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国务院及其直属部门或省人民政府及其直属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报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旅 游度假区的设立或迁址,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国家对核发选址意见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设立或迁址,不得办理土地预审手续。

选址意见书的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三十五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一般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国有土地征收计划、储备计划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土地储备机构在实施土地储备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地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储备授权批准文件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需划拨或者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批准手续。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对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收回。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用地的位臵、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附规划用地红线图等图件。

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改变原有建设用地性质或变更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三十六条(城镇划拨用地、集体用地规划许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其中,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按规定不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直接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用地位臵、范围和面积,提出用地使用性质、允许建设范围、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建筑高度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等规划条件。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用地规划总平面图,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城镇出让、转让用地规划许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用地的位臵、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允许建设的范围、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求等规划条件并附图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变更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条件一年内土地未出让的,规划条件自行失效,土地主管部门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法进行调整或者修改,影响拟出让地块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并及时告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予以变更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时,不得改变原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受让者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手续。第三十八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适用范围)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包括:

(一)建筑物、构筑物工程;

(二)道路、管线等各类市政设施工程;

(三)广场、停车场、绿化工程;

(四)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工程;

(五)改变建筑物原有外貌的建筑大修或者外立面装修工程;

(六)城市雕塑;

(七)占用城市用地和空间或者附着在建筑物、构筑物上的户外广告设施、牌匾、灯饰;

(八)消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设施等建设工程;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手续。

城市规划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外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权的镇,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镇人民政府可以在本镇规划区内依据详细规划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应当在发证后七日内向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按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同时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还应当提供房屋产权证明。道路、管线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不能提供土地使用权属证件的,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条 件,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据规划设计要求提交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同意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根据审查意见进行初步设计、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

(四)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法律规定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应当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意见等其他材料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时应一并提供。

有关主管部门在组织初步设计审查时,应当邀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施工图设计审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必须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十条(乡村集体用地建设规划许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镇、乡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镇、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规划建设用地原权属单位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按规定需要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交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审批、核准文件,确需占用农用地的,还应提交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二)镇、乡人民政府征求土地管理部门意见后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镇、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核定建设用地位臵和界限,提出规划条件;

(三)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据规划条件提交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许可机关审查确认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相关规划,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等规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位臵、建设规模和主要功能等,附规划设计图纸。

第四十一条(乡村国有土地建设规划许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至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规划许可。

第四十二条(建设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管理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及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确保其设计文件的文字说明和图纸相一致。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确保申报材料的文字说明和图纸的一致性并对其负责。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图纸建筑面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书记载的建筑面积不一致的,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书记载为准。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详细载明建筑用途。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当明确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的位臵、面积和空间界限。

第四十三条(建设工程批前和批后公示)可能影响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建设项目、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其规划许可以及变更规划许可内容,应当在批准前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

上款规定的建设工程经规划许可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建设工程用地现场竖立建设工程规划批后公示牌,向社会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等主要附图附件,并写明规划批后管理部门和举报电话。建设工程规划批后公示牌应保留至规划核实合格方可拆除。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不进行公示。

第四十四条(规划验线)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和建筑基础施工完成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验线,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签章后方可开工或继续工程建设。农村集体土地上农民自建住房的规划验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进行。

第四十五条(临时用地)因施工、地质勘察等需要临时用地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准临时用地,不得影响城乡规划实施、妨碍城市安全。

临时用地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原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到期之日一个月前,向原审批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期不超过一年。

临时用地使用期满,或者在使用期间因城市建设需要不能继续使用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前或者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清理场地并复原后归还用地,有关费用由使用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四十六条(临时建设)在城市和镇规划区进行下列临时建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在临时用地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

(二)在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用地上,因施工、管理等需要临时搭建的工棚、库房、管理用房、围墙等设施;

(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建设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临时建设不得妨碍城市交通和公共安全,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周围建筑物的使用,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

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到期之日一个月前,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期不超过一年。临时用地上的临时建设工程,竣工后不得批准延期。因抢险救灾及其他事关公共安全的紧急需要等突发情况下未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的临时建设,必须在事由 消除后一个月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工程必须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不得转让、抵押和租赁。

临时建设使用期满或者在使用期间因城市建设需要应当提前拆除的,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前或者接到有关主管部门拆除该临时建设设施的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无条件自行拆除,恢复场地原有状况。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参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简化执行。具体程序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七条(规划核实)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符合规划条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的,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合格证。

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规划核实,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进行。

未取得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合格证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的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十八条(分期建设的规划管理)分期建设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完成建设项目相关配套设施和绿地的建设。

分期建设的居住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组织编制建设项目整体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建设项目整体的分期建设计划,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期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合理划分分期实施的地块范围,分期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一建设周期内的配套设施和绿地等辅助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

建设单位在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和绿地建设后,应当根据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办理配套设施和绿地的规划核实手续,未通过规划核实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后续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放线和竣工测绘要求)建设工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坐标放线和竣工测绘。地下管线工程的竣工测绘应当在覆土前进行。

测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测绘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建设工程放线、竣工测绘以及房产测绘,并对其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五十条(规划技术服务)在办理规划许可和竣工核实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单位,就有关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建筑施工图和竣工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规划技术服务。

城乡规划技术服务成果应当作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出规划许可、进行规划核实的技术依据之一。受委托的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单位应当对其提供的规划技术服务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负责。

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一条(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和前置条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交的建设用地、建设工程或者乡村建设的规划许可申请和相关材料齐备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核发规划许可证件或者做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组织编制、报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修建性详细规划、施工图设计,规划许可前依法进行的公示、听证、专家评审等,不计入规划许可的办理时间。

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规划许可前臵条件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规定不作为规划许可前臵条件。

第五十二条(规划许可的有效期)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注明有效期。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一年。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一年内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开工建设。

需要申请延期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选址意见书或者规划许可证期满前30日内,向原审批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在规定期限内未办理相关手续或未开工建设,又未申请延期的,原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五十三条(规划许可的注销)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件依据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被撤销、撤回、吊销或者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有关部门应当告知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被许可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将相应的规划许可证件交回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注销。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十四条(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修改)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和乡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和修改,其条件、权限和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可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所依据的上位规划发生变化,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或设施布局等产生较大影响的。

(二)因国务院及其直属部门或省人民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批准的重大项目,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或设施布局等产生较大影响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四)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调整城市、镇、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村庄规划要求,或村庄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村庄规划。修改后的村庄规划,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五十六条(规划修改后备案)经依法修改并审批的城乡规划,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备案。

第五十七条(规划许可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得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或者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等原因,确需变更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批前公示,并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批前公示的时间不少于15日。

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等改变原用地性质、容积率或建筑布局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持有关主管部门同意项目改、扩建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中建设单位名称的,应当提供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其名称变更的证明材料。

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并依法给予补偿。

因政府部门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直接导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十八条(改变用途的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的使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使用功能。有关部门在办理企业和个人的工商登记时,其经营场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住区环境、交通、邻里关系等方面的要求。

建设工程的所有权人要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使用功能,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依法给予补偿,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改变使用功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九条(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省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条(向人大报告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六十一条(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 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第六十二条(规划督察员)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城乡规划督察员受省、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三条(人员处分)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应当及时通报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并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及时调查,作出决定,并反馈通报部门。第六十四条(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的上级监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许可,而有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

第六十五条(违规行为的撤销)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作出的行政许可,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 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违反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政府的规划编制责任)

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违反上位规划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政府的资质认定责任)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乡镇政府和规划部门行政不作为的责任)

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对依法应当进行规划批前公示的建设项目未组织公示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擅自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

(七)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 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九条(有关部门的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作出的相关行政许可无效,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

(四)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的;

(五)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规划核实合格证的建设单位、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或者对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符的;

(六)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

第七十条(编制单位的责任)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工程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建议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省外规划编制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规划编制任务未备案的;

(四)协助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规划许可时提供虚假的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施工图设计的;

(五)违反城乡规划的强制性条文或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编制详细规划、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

未依法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已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省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的,负责备案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认可,责令其限期备案,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批前和批后公示责任)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应当在规划许可前进行公示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公示的建设项目,其规划许可无效,依据本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对有关人员给予处分。

按照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在规划许可后进行公示而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进行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城镇违法建设查处)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进行违法建设的全部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建设行为包括: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符合规划的;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三)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四)其他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经营性房地产项目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筑面积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允许保留的超出面积部分市场评估价格一倍以上二倍以下且不少于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的罚款。

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设行为包括:

(一)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建设的;

(二)擅自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三)在城市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四)违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的;

(五)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六)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进行建设的;

(七)擅自占用居住区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共场地进行建设的;

(八)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设。本条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指违法建设建筑物工程整体造价。第七十三条(乡村违法建设查处)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对村民自建住宅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其他建设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强制拆除。

第七十四条(违法临时建设查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 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七十五条(竣工资料报送责任)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违法建设查处的强制执行)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改正、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城乡规划行政处罚权的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停供施工用水电、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的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采用强制措施查处违法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七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2010年 月 日起施行,1991年8月31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推荐)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有关定义)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提倡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引导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在规划区内确定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乡规划。

第五条(管理体制)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对各类开发区的规划管理职能,应当由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集中统一行使。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科技进步)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理论、专业技术、管理机制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组织标准规范制定,促进城乡规划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七条(机构和经费保障)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确定设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科技进步工作的需要,设立城乡规划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和规划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八条(规划严肃性和公民权利、义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九条(城镇体系规划)省人民政府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总体规划)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确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含远景规划,根据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城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城镇人口数量,对城镇远景规模、空间布局等长远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一条(规划报批前置)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其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其他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其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上述规划在报送审批时,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改变的,应当先按照法定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事项时,可以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四条(村庄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不再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位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再编制村庄规划。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村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组织编制村庄规划,经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专项规划)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交通、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给排水、环境卫生、绿化、消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人民防空等有关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纳入总体规划。

单独编制的省域和区域性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电力、通信、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并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应当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各类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

第十六条(名城、名镇、名村规划)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十七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对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建设以及资源保护、文物保护要求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上相关设施合理衔接。

第十八条(城市设计)鼓励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内容应当纳入各层次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十九条(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上层次城乡规划,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资料。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规划、计划、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物探、水资源、水文、环保、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资源承载条件和防灾需要,合理确定探测(观测)设施、防灾通道和避难场所,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二十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监督管理。

编制、修改城乡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担。

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动态监督管理,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可以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整改、降低资质等级、取消资质等处罚。

第二十一条(规划批前公告、批后公布)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收集、采纳情况及理由。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城乡规划获得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图纸。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不进行公告、公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二条(规划实施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集中紧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三条(近期和建设规划)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等,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建设规划,明确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等项目的建设。

近期和投资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第二十四条(规划技术规定)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省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定,用以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制定本地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对涉及城乡规划的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

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而未审议,或者经审议未获通过的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同意或者批准。

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六条(规划许可制度)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许可。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许可,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作出规划许可决定。

第二十七条(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在实行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过程中,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相邻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管理,主动进行协商,必要时由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协调。

涉及跨市、县行政区划范围的规划审批、许可,相邻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协商。

在市、县行政区界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进行下列项目建设,应当征求相邻市、县人民政府的意见:

(一)必须相互衔接或者可以共建共享的各类基础设施;

(二)可能对相邻行政区域的环境、景观、历史文化遗存或者交通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三)其他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八条(各类保护用地)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其净空保护区、道路、公交场站、轨道交通设施、消防通道、绿地、河道、湖泊、水库、水源地、防汛通道、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重要能源设施、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微波通道、管道设施、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未经规划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九条(空间规划管理)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需要,依据城乡规划在项目用地的地上或者地下分别作出规划许可。

第三十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应当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手续。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步开发地下空间或者进行人防设施建设的,可以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地下综合管沟,并逐步建立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动态监测系统。

第三十一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开发区的选址和布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

根据国家规定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有关部门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包含建设单位、项目性质、建设规模、选址意向等情况说明的建设项目选址申请书;

(二)审批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核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标明拟选址位置的项目用地区位图、地形图;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选址意见书分级核发)国家和省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的设立,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向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市、县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向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家对核发选址意见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选址意见书的内容)选址意见书应当载明建设项目的选址位置和规划要求,附选址位置图。

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不得批准设立各类开发区。

选址意见书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四条(建设用地前期规划管理)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原土地性质属集体建设用地的,应当先办理国有建设用地征用手续,再办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手续。

实施土地储备前,应当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用地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土地储备计划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

第三十五条(城镇划拨用地规划许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用地位置、面积和允许建设的范围,提出有关规划要求,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城镇出让、转让用地规划许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用地的位置、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允许建设的范围、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求等规划条件并附图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变更规划条件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规划条件应注明有效期。出具规划条件一年内土地未出让的,规划条件自行失效,土地主管部门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法进行调整或者修改,影响拟出让地块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并及时告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七条(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转让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不得擅自改变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八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效力和内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手续。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对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收回。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附规划用地红线图等图件。

第三十九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城市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申请时可不提供土地使用权属证件。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条件,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据规划设计要求提交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设计要求中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同时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等内容,附经审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还应当附经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施工图设计审查过程中不得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规定的内容。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手续。

第四十一条(临时用地、临时建设)在城市、镇规划区临时使用土地、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取得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许可。

临时用地、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第四十二条(乡村国有土地建设规划管理)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国有土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工程建设规划许可的程序,依据乡、村庄规划或者纳入城乡规划的专项规划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第四十三条(乡村集体土地建设规划许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划要求。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

(二)规划建设用地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该意见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四)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农用地转用证明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主要功能等内容,并附规划设计图纸。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和开工建设。

第四十四条(村民自建住房规划管理)农村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农村集体土地上自建住房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宅基地使用证明或者房屋权属证明、村民委员会意见、新建住宅相关图件等证明文件,由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农村村民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内、中心城区和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农村集体土地上自建住房的,应当由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需要提供的材料和办理程序,按照前款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建设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详细载明建筑用途。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当明确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面积。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文字标明的技术经济指标应当与图纸所示相一致。

第四十六条(规划许可听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城乡规划许可事项,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规划许可事项对公共利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发布听证权利公告,组织听证。

规划许可事项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前组织听证。

第四十七条(规划许可批前公告和批后公布)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或者位于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机关在作出规划许可决定前,应当将许可内容、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享有的权利等事项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建设项目现场等场所进行公告,公告期不少于7日。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不进行公告。

规划许可机关应当自作出规划许可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将许可内容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建设项目现场等场所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规划验线)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和建筑基础施工完成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验线,经规划技术咨询单位现场验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施工。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验线,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四十九条(放线和竣工测绘要求)建设工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或规划技术咨询单位进行规划放线和竣工测绘。地下管线工程的竣工测绘应当在覆土前进行。

测绘单位或规划技术咨询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测绘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建设工程规划放线、竣工测绘以及房屋建筑面积测量,并对其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五十条(规划核实)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并提交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等材料。经规划技术咨询单位现场勘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

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的规划核实,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规划许可确定应当予以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以及因施工需要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前自行拆除。

第五十一条(竣工验收)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载明的相关内容予以登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五十二条(分期建设的规划管理)分期建设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出建设项目分期建设计划,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分期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划分分期建设的地块范围,分期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分期建设地块范围内的配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竣工。

第五十三条(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交的规划许可申请材料齐备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核发规划许可证件或者做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规划许可前的公示、听证、专家评审等时间,不计入规划许可的办理时间。

第五十四条(规划许可的有效期)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一年内未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文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一年内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一年内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可以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申请延续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续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批准的,相应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发的规划许可证件中,载明前款相关内容。

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被依法撤销、撤回、吊销,或者土地使用权被依法收回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应规划许可证件失效。

第五十五条(规划技术咨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办理规划许可、规划验线和规划核实,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技术咨询单位提供规划技术咨询。

城乡规划技术咨询成果应当作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规划许可、进行规划验线和规划核实的技术依据之一。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评估和修改

第五十六条(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定期组织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修改)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

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并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公布和备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

(一)因城市、镇总体规划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

(二)因国家和省批准重大建设工程,需要修改的;

(三)经评估认为确需修改的;

(四)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的其他情形。

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控制性详细规划发生变化需要修改,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应当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十八条(规划条件变更)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因特殊需要拟变更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条件中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二)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查。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予批准。变更内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组织专家对变更申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并将变更申请予以公示,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会。

(三)市、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变更申请进行审议,审议通过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四)依法批准变更的,应当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公告。

第五十九条(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的规划许可变更)城市、镇规划区内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进行改建、扩建,涉及改变原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性质或者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有关主管部门的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涉及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事项的,还应当按照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改建、扩建项目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得做出规划许可。因改建、扩建对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六十条(改变用途的规划管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设工程的使用性质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参照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一条(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省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县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向人大报告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六十三条(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六十四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城乡规划督察员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五条(人员处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应当及时通报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并提出处分建议。

第六十六条(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的上级监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许可,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履行职责。

第六十七条(违规行为的撤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作出的行政许可,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违反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政府的规划编制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二)违反上位规划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第六十九条(规划委托责任)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规划部门和镇政府的责任)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进行规划公告、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之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六)擅自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

(七)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七十一条(有关部门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作出的相关行政许可无效,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

(四)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的;

(五)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

(六)房屋产权登记内容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不符的;

(七)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建设工程使用性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

第七十二条(规划编制和工程勘察、设计、测绘单位责任)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者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测绘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勘察费、设计费、测绘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

(二)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验线、核实过程中,协助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虚假的城乡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规划放线、竣工测绘资料的;

(三)违反城乡规划的强制性标准、规范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编制城乡规划、进行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规划放线、竣工测绘的。

未依法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已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省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的,负责备案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认可,责令其限期备案,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行为查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符合规划的;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达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三)其他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

第七十四条(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行为处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进行违法建设的全部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建设的;

(二)擅自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三)在城市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四)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五)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进行建设的;

(六)擅自占用居住区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共场地进行建设的;

(七)违法建设面积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建筑面积10%的;

(八)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设。

第七十五条(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一般违法查处)经营性房地产项目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筑面积进行建设,违法建设面积不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建筑面积10%的,对超出面积部分按照市场评估价格减去土建工程造价确定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乡村违法建设查处)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对村民自建住宅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其他建设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强制拆除。

第七十七条(违法临时建设查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在临时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七十八条(竣工资料报送责任)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违法建设查处的强制执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改正、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停供施工用水电、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八十条(改变使用性质查处)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建设工程使用性质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一条(补办规划许可手续)进行违法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履行完毕行政处罚规定的法定义务后,方可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许可手续。

第七章 附则

第八十二条(名词解释)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实行特定优惠政策的区域,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指违法建设建筑物工程整体造价。

第八十三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2010年 月 日起施行,1991年8月31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2009年12月9日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有关定义)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符合有关城乡规划要求。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城市、镇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规划分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应当包含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作为所辖镇、乡规划编制的依据。镇总体规划、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应当包含镇域、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并作为所辖村庄规划编制的依据。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下可简称“县城”。

第三条(规划区)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集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集镇、村庄,镇、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再单独划定规划区,其规划建设纳入隶属的城市、镇、乡统一管理。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将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总体规划作为重要参考。

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应当符合城乡规划。

第六条(管理体制)城乡规划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职能,配置管理力量。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市辖区、片区、镇、乡单独设立或者分片设立派出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科技进步)本省鼓励城乡规划理论、专业技术、管理机制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通过组织规划成果评优、标准规范制定、业务培训、先进评选等工作,促进城乡规划理论水平、设计水平、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

第八条(经费保障)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科技进步工作的需要,提出城乡规划经费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第九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对涉及城乡规划的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

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议城市发展策略、城市(县)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审议城市、县专业规划和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审议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

(四)审议单独编制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五)城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而未审议,或经审议未获城乡规划委员会通过的规划或建设项目,城市、县人民政府或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同意或批准。

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本省跨行政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促进全省区域统筹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

第十一条(城镇体系规划内容要求)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依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编制省域和区域性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 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应当依据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并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应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编制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二条(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要求)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本省其他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城以外的镇、集镇,其总体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所属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历史文化名镇以及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集镇,其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县城总体规划还应当增加远景规划的内容,对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三条(规划报批前置)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集镇总体规划,在报所属城市、县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四条(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制定城乡发展战略,预测城乡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引导和控制城乡居民点布局,拟定城乡建设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乡生态资源、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安排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证城乡合理有序发展。

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编制镇、集镇总体规划,应当以市域、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为依据,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村庄布点,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近期和建设规划)城市、县、镇、乡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经城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备案。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每五年续编一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建设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建设规划应当明确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等项目的建设。

近期和投资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专业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县的有关专项规划、专业规划。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由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对专业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城市、县的专项规划、专业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并在审批后纳入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集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不同用途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二)建设用地、建筑容积率和绿地率符合国家标准,保护耕地、生态环境、资源、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等区域,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四)符合国家、省规划标准、规范和强制性内容,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避难场所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十八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申请时,可以根据建设项目需要,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组织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九条(城市设计)

鼓励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内容应依法纳入各层次城乡规划进行审批和管理。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标准进行审批和管理。城市设计的技术标准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村庄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依据城乡统筹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组织制 定村庄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在城市、镇、集镇规划区以外已列为迁村并点、整体搬迁的村庄,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不编制村庄规划,由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依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规定进行规划管理。

第二十一条(名城、名镇、名村规划)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一并上报审批。单独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详细规划,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二条(城乡规划全覆盖和规划备案)

城市、县、镇、乡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现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覆盖行政辖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覆盖规划区内的全部规划建设用地。

为保证城乡规划编制经费,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实行城乡规划技术成果有偿使用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做好城乡规划备案工作。城乡规划备案和规划技术成果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规划编制资质管理)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规,负责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申请的审查、许可和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监督管理。

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修改的单位必须已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工作。组织城乡规划编制、修改的机关或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等级的单位具体承担规划编制或修改工作。具体承担单位的国家注册规划师应当在城乡规划编制或修改成果的文件和图纸上签字盖章。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未按照规定接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检查或者检查不合格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公告收回其《资质证书》。

本省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应当按照规定先向相应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本省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和本条例制定。

第二十四条(编制资料)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上位规划,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技术资料。

地方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及时无偿提供有关规划、计划、统计、测绘、地籍等基础资料。

第二十五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并可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定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前,应当公示并征询有关公众的意见。公示的时间不少于三十日。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城乡规划获得批准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图纸。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不进行公示、公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规划实施的原则)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有序实施。

第二十七条(规划技术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定,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二十八条(规划统一管理)

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城镇新区、旅游度假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的设立,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

城镇新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由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和村庄布局,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区划调整方案的编制。

第二十九条(规划许可依据)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集镇规划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

进行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或旅游、资源开采等项目建设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经批准并纳入相应层次城乡规划的有关专项规划、专业规划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条(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制定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地区,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环境共同保护的原则,定期或者根据需要,就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的建设、行政区域相邻地带的规划管理等进行协调、磋商。

本省内涉及跨市、县行政区划范围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应建立协调会办机制。在市、县行政区界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进行下列项目建设,应当征求相邻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必须相互衔接或者可以共建共享的各类基础设施;

(二)可能对相邻行政区域的环境、景观、历史文化遗存或者交通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三)其他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需要扩大协调、协商范围的,由相邻城市、县人民政府具体商定。第三十一条(各类保护用地)城乡规划中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基础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所划定的区域,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其净空保护区、消防通道、轨道交通设施、公交场站、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微波通道、管道设施、水库、水源地、防汛通道、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重要能源设施、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违反城乡规划占用上述用地进行建设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进行规划审批或许可,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 手续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

第三十二条(地下空间利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应当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共设施、市政管网、地源热泵等地下建、构筑物建设以及资源保护、文物保护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建筑合理衔接。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由县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依法办理有关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步开发地下空间的,应与地面建设工程统一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单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参照地面建设工程办理各项规划许可手续。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桥梁工程,应当同步设计、配套实施管线工程。鼓励建设地下综合管沟,提高基础设施、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水平。

第三十三条(选址意见书的适用范围)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报送审批、核准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材料,确认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和有关规定的,核发选址意见书。选址意见书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位置和下一阶段规划要求,附选址位置图。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设立或迁址,应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未依法取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设立或迁址。

第三十四条(选址意见书的分级管理)

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经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提出选址审查意见后,报有关城市、县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 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审查意见后,报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由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家对核发选址意见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选址意见书的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三十五条(土地储备的规划控制)

土地储备机构在实施土地储备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相关用地的规划条件,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储备授权批准文件的组成部分。

承担土地储备任务的单位应当持土地储备授权批准文件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相关规划许可。

第三十六条(土地出让的规划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国有土地征收计划、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拟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规划条件的内容一般包括:出让用地的位置、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允许建设的空间范围、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位置、停车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定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附规划用地红线图等图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条件中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型指标。需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未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变更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条件一年内未进行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自行失效,土地主管部门应当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法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重新核定规划条件,并及时告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予以变更。

第三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适用范围)城市、镇规划区内下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或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需划拨或者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二)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改变原有建设用地性质或变更容积率的。

需划拨或者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批准手续。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对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收回。

第三十八条(城镇划拨用地、集体用地规划许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按以下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按规定不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直接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用地位置、范围和面积,提出用地使用性质、允许建设范围、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建筑高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等规划条件。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用地规划总平面图,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用地位置、范围和面积、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附规划用地红线图。建设项目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一并告知。

第三十九条(出让、转让用地规划许可)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按下列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规划条件和相关材料,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原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受让者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四十条(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因施工、地质勘察等需要临时用地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准临时用地,不得影响城乡规划实施、妨碍城市安全。

临时用地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原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到期之日三十日前,向原审批核发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临时用地使用期满,或者在使用期间因城市建设需要不能继续使用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前或者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清理场地并复原后归还用地,有关费用由使用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四十一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适用范围)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证。

本款规定的工程建设包括:

(一)建筑工程;

(二)道路、管线等各类市政设施工程;

(三)广场、停车场、绿化工程;

(四)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工程;

(五)改变建筑物原有外貌的建筑大修或者外立面装修工程;

(六)城市雕塑;

(七)占用城市用地和空间或者附着在建筑物、构筑物上的户外广告设施、牌匾、灯饰;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手续。

城市规划区外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权的镇,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镇人民政府可以在本镇规划区内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应当在发证后七日内向所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按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同时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还应当提供房屋产权证明。道路、管线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不能提供土地使用权属证件的,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条件,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据规划设计要求提交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组织审查后,建设 单位或者个人根据审查意见进行初步设计、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

(四)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法律规定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应当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意见等其他材料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时应一并提供。

有关主管部门在组织初步设计审查时,应当邀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施工图设计审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必须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十三条(乡村集体用地规划许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镇、乡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镇、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规划建设用地原权属单位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按规定需要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交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审批、核准文件,确需占用农用地的,还应提交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二)镇、乡人民政府征求土地管理部门意见后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镇、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核定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提出规划条件;

(三)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据规划条件提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许可机关审查确认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相关规划,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等规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主要功能等,附规划设计图纸。

第四十四条(乡村国有土地规划许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国有 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进行规划许可。

第四十五条(建设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管理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及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确保其设计文件的文字说明和图纸相一致。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确保申报材料的文字说明和图纸的一致性并对其负责。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图纸建筑面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书记载的建筑面积不一致的,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书记载为准。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详细载明建筑用途。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当明确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面积和界限。

第四十六条(建设工程批前和批后公示)居住建筑周边可能影响居民等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建设项目、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其规划许可以及变更规划许可内容,应当在批准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

上款规定的建设工程经规划许可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建设工程用地现场竖立建设工程规划批后公示牌,向社会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等主要附图附件,并写明规划批后管理部门和举报电话。

第四十七条(规划验线)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验线,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签章。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规划验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进行。

第四十八条(临时建设)在城市和镇规划区进行下列临时建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 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在临时用地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

(二)在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用地上,因施工、管理等需要临时搭建的工棚、库房、管理用房、围墙等设施;

(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建设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临时建设不得妨碍城市交通和公共安全,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周围建筑物的使用,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

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到期之日三十日前,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期不超过一年。临时用地上的临时建设工程,竣工后不得批准延期。因抢险救灾及其他事关公共安全的紧急需要等突发情况下未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的临时建设,必须在事由消除后三十日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工程必须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不得转让、抵押和租赁。

临时建设使用期满或者在使用期间因城市建设需要应当提前拆除的,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满前或者接到有关主管部门拆除该临时建设设施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无条件自行拆除,恢复场地原有状况。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参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简化执行。具体程序由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九条(竣工核实)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材料,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符合规划条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的,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合格证。

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规划核实,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镇、乡人民政府进行。未取得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合格证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的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五十条(分期建设的规划管理)分期建设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完成建设项目相关配套设施和绿地的建设。

分期建设的居住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组织编制建设项目整体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建设项目整体的分期建设计划,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期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合理划分分期实施的地块范围,分期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一建设周期内的地块应当包括相应比例的配套设施和绿地。

建设单位在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和绿地建设后,申请办理后续建设期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根据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办理配套设施的规划核实手续;通过规划核实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为其办理后续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测绘单位义务)测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测绘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建设工程放线、竣工测绘以及房产测绘,并对其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五十二条(规划技术服务)在办理规划许可和竣工核实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单位,就有关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建筑施工图和竣工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规划技术服务。

城乡规划技术服务成果应当作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出规划许可、进行规划核实的技术依据之一。受委托的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单位应当对其提供的规划技术服务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负责。

城乡规划技术服务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

第五十三条(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和前置条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交的建设用地、建设工程或者乡村建设的规划许可申请和相关材料齐备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核发规划许可证件或者做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组织编制、报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修建性详细规划、施工图设计,规划许可前依法进行的公示、听证、专家评审等,不计入规划许可的办理时间。

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规划许可前置条件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作为规划许可前置条件。

第五十四条(规划许可的有效期)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注明有效期。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一年。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一年内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开工建设。

需要申请延期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选址意见书或者规划许可证期满前30日内,向原审批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在规定期限内未办理相关手续或未开工建设,又未申请延期的,原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五十五条(规划许可的注销)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依据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被撤销、撤回、吊销或者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相应的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十六条(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修改)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和集镇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和修改,其条件、权限和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可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所依据的上位规划发生变化,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或设施布局等产生较大影响的。

(二)因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项目,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或设施布局等产生较大影响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四)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调整城市、镇、集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村庄规划要求,或村庄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村庄规划。修改后的村庄规划,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五十八条(规划修改后备案)经依法修改并审批的城乡规划,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备案。

第五十九条(规划许可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得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或者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等原因,确需变更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等改变原用地性质、容积率或建筑布局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持有关主管部门同意项目改、扩建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并依法给予补偿。

因政府部门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直接导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六十条(改变用途的规划管理)场地、建筑物的使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使用功能。有关部门在办理企业和个人的工商登记时,其经营场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住区环境、交通、邻里关系等方面的要求。

建设工程的所有权人要改变规划许可证规定的使用功能,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依法给予补偿,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改变使用功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一条(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省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向人大报告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第六十三条(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第六十四条(规划督察员)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城乡规划督察员受省、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五条(人员处分)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应当及时通报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并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及时调查,作出决定,并反馈通报部门。第六十六条(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的上级监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许可,而有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第六十七条(违规行为的撤销)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作出的行政许可,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违反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政府的规划编制责任)

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违反上位规划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政府的资质认定责任)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镇政府和规划部门行政不作为的责任)

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对依法应当进行规划批前公示的建设项目未组织公示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 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擅自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

(七)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七十一条(有关部门的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作出的相关行政许可无效,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

(四)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的;

(五)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规划核实合格证的建设单位、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或者对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符的;

(六)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

第七十二条(编制单位的责任)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工程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建议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省外规划编制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规划编制任务未备案的;

(四)协助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规划许可时提供虚假的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施工图设计的;

(五)违反城乡规划的强制性条文或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求编制详细规划、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

未依法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已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省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的,负责备案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认可,责令其限期备案,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批前和批后公示责任)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应当在规划许可前进行公示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公示的建设项目,其规划许可无效,依据本条例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对有关人员给予处分。

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应当在规划许可后进行公示而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进行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城镇违法建设查处)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 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进行违法建设的全部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建设行为包括: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符合规划的;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三)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四)其他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尚可改正的。

经营性房地产项目超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筑面积进行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外加允许保留的超出面积部分市场评估价格一倍的罚款。

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设行为包括:

(一)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建设的;

(二)擅自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三)在城市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四)违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的;

(五)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六)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进行建设的;

(七)擅自占用居住区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共场地进行建设的;

(八)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法建设。

本条第一款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指违法建设建筑物工程整体造价。第七十五条(乡村违法建设查处)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对村民自建住宅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其他建设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 款;逾期不改正的,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强制拆除。

第七十六条(违法临时建设查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七十七条(竣工资料报送责任)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违法建设查处的强制执行)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改正、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停供施工用水电、强制拆除等措施。

采用强制措施查处违法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实施日期)本条例自2010年 月 日起施行,1991年8月31日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 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生命安全等与城市和乡村建设统筹考虑,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据2008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国内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在180所左右。办学领域涉及面较广,如建筑类、地理区域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等。城乡规划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城乡规划教育正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承担重要社会职能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我国早期城市规划营造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后世2000 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中国为特色的东方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世界现代城市规划虽开始于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已在缓解区域与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引导城乡经济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社会经济价值。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开拓者霍华德倡导的“花园城市”、格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极大推动、深化和提升了现代城乡规划的理论思想,并在解决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城市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正是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渗透和理论拓展,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学科诞生。自20 世纪中叶,以城市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成为国际政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交叉学科理论与思想大量涌入城市规划领域,促成了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研究的繁荣,并出现了诸如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诞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与范畴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在20 世纪末(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中国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撰写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吴良镛教授用东方融贯综合的哲学观念,论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提出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综合目标是为人类生活营建理想的聚居环境。吴良镛教授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国际和国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响应。现代城乡规划在学科理念上已经

发生很大的变革。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应包括:对城乡规划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城乡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研究;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等层面的研究。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快速城镇化提出对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涉及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化、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的综合方面。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1)区域发展与规划

学科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研究内容: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城乡经济学、城乡土地规划、城镇化理论、政策与发展战略等。

(2)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乡村规划。研究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理论、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城乡景观规划、新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与规划(包括房地产)、社区建设规划。研究内容:城市住房 政策、住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城市建设史、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乡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研究内容:城乡生态规划理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建设管理。研究内容:城乡安全与防灾、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法规、乡村建设管理。

城乡规划学学科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包括以下6 个学科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这 6 个建议的二级学科目前的学科所属大致情况:城乡规划与设计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区域发展与规划目前在地理类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均有覆盖;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建筑管理(房地产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目前设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城乡生态环境与建设管理中的城乡生态环境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农林类有所覆盖,而建设管理在建筑管理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市政类学科中有所覆盖。乡村规划学科内容以前尚未明确学科领域,属随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新学科。2009 年以前的农村地区规划仍然在建筑类和地理类的学科覆盖中。乡村规划内容应随国家住房和城乡和住房建设部的设立纳入城乡规划的学科中。学科内容的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拓展,得到完善和成熟。

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涉及不同的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丰富的。其理论基础兼容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科学的理论内容与技术方法。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包括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的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城市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信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等。二是关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涉及规划质、思想、规划技术和方法,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关于规划的整体框架;关于现在与未来演进的关系;对实际操作技术方法的解释。

城乡规划学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 个方面基础性思考:

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

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曾经是“建筑学”

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风景园林曾经一度是城市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方向),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吸纳其他学科的加入和拓展,逐步成型人居环境学科门类。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建筑、城乡规划、景观园林的学科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当前的高校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尽管近10 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全国10 年来增长出近100 所院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但办学的专业背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院系,专业差异性大,需要规范的办学指导。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和紧缺人才,城乡规划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

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较好。尽管不同高等院校之间教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上供不应求,这也反过来刺激了新设院校的增加。城乡规划本身在当前我国各地受到了地方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日益重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开发的需要,使得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日益关注,社会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长态势,对于高端顶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从城市规划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每年毕业博士、硕士和本科全日制学生保持100%的就业率,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大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城建系统的企业、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国外相关研究、设计和咨询企业等。根据5 年数据跟踪,平均每年招聘岗位和毕业生比达到了5∶1 左右,呈现出长期高需求比。根据目前国内建设行业的趋势,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

第五篇:城乡规划

城市居住区布局规划与设计探析 赵子建110362806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之一,也是城市综合功能发挥的主要载体,其建设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完善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布局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经济技术指标;住宅布局规划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居住区规划

目前,就居住区环境来说,由于一些现实要素的制约,有些指标应特别注意。由于受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其中居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此外容积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1.1 居住密度。从居住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居住密度有较大影响。

1)对未来长远居住需求量发展的预测;

2)对居住面积需求发展的预测;

3)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所占比例发展的预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包括新产生的住户,迁移的住户需求以及由于旧城改造更新所形成的住宅需求。在建设新居住区时,对居住密度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从单元面积的角度看,单元的面积越大,居住密度越小。近年来由房地产开发的城市住房发展表明,大单元在居住区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里的户规模却呈缩小趋势,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居住区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此应适当对居住区中大单元的开发力度减小,加大对中小户型住宅单元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并且符合生态型居住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影响居住密度的第三个因素是新居住区建设中非居住用地比居住用地呈现更快的发展速度。非居住用地比重的增加不仅是因为服务设施范围的扩大,而且加上建设标准的提高。例如,现在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涵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为1~2层建筑,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的将这类建筑的层数增加,从而可以在提高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适当减少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率。1.2 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一定程度上,容积率高低意味着住宅幢间间距的大小,绿地及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少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高低,同时决定了开发商经济利益上的相关性,从而使建筑容积率成了当今居住区开发建设中最敏感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如何在一块给定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复式住宅、退层式住宅以及平面布局中的尽端转角单元等,对提高得房率、减少开发成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超过了这个规律,不遵守技术规范,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此,应针对容积率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技术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正确引导住宅的开发建设。住宅间距的规划控制

影响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住宅间距,即住宅间的距离和住宅高度的比例。决定住宅建筑的因素很多,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此外,住宅要有适宜的间距,住宅间要有适当绿地,小区与组团更需要庭院绿地,在住宅庭院空间里进行精心设计还能够强化住宅区的居住气氛。

2.1 住宅间距、庭院空间的d/h 与1 的关系对于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置效果和感受与建筑的间距、户外空间的尺度、该空间的布置形式与风格等因素有关。而空间的尺度却尤为重要。尺度过小的空间给人以压抑感,尺度过大的空间给人以疏远感。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文中论述了两建筑之问的距离d 与建筑高度h(指两建筑高度相同,不同时h 取两建筑高度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以d/h=1 为界限,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随着d/h 比减小,则成近迫之感,随着d/h 比增大,即成远离之感”。从人的视觉空间尺度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d/h 大于等于1 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视觉空间尺度的最小间距要求也是d/h=1。芦原义信还指出:在建筑总平面规划中,当d/h>4 时,相互间的影响已比较薄弱了,因此d/h=4 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趋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住宅户外庭院空间的d/h 应在1 与4 之间较为合适,对于在1~4 之间又有不同。当dm 在1~1.5 之间时常常是控制多层(6 层以下)及小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也是人视觉不受干扰的最低条件;当d/h 在1.5~2.5 之间时亲切感与人情味之感受较理想,且又不感到压抑,它较适合于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公共空间的尺度,邻里交往空间更易体现;当d/h 在2.5~4 之间时较适合于小区中心庭院的公共空间,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邻里交往有所减弱,公共交往有所增强。因此,用适宜的尺度在住宅小区的户外庭院中创造一种有亲切怡人、人情味浓厚的户外空间是住宅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住宅间距、庭院空间距离还应该注意其视觉卫生问题,主要是指从邻里住宅之间的视线方面保护其私密性。一般来说,在露天室外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约为20m,而住宅内的人所处的室内光的亮度比室外暗,再加上窗户玻璃遮档等因素的影响,从室外或其它建筑内识别住宅内部人脸的距离约为16~17m,因此为了减少视觉干扰,住宅的最小间距一般不能小于16m,这对于控制低层住宅与6层以下住苞的间距更有意义。

2.2 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在住宅组群的布局中可以合理利用太阳方立角的变化来

获得更多的日照,平面规划中可以果取的方式有:

1)错位布局,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

2)点条结合,点式布置在好朝向,条

状布置在其后,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

3)成角度布置以及适当运用东西向住宅等。

这样的组合方式,既能提高日照质量,同时也能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外部空问。总体来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日照间距。它由日照标准、当地的地理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的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结合节约用地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于改善日照条件。住宅通风与朝向选择

3.1 住宅通风的要求。

为了创造良好的通风外部环境,住宅的布局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行列式布置由于风正面吹过障碍物后会形成较长的涡流区,造成涡流区内建筑通风不良。因此,在住宅布局时可以让风斜吹进入住宅楼栋之间,其风的投射角为30~45°为好;

2)斜列式、错列式布置可使建筑增大迎风面,容易疏导气流进入建筑内部;

3)前短后长、前低后高的布置,有利于夏季开口通风,冬季有效防风;

4)封闭的周边式布置。合理的周边式布局(如适当封闭西北向开口位置)可有效的降低冷天风速,同时需通过其它方位角敞开等方式来改善夏季通风效果;

5)利用树木排列、导风墙等引导气流进入住宅区,设置引风口和出风口。在住宅区内部形成风道。

3.2 住宅朝向的选择。居住区在选择住宅朝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人室内;

2)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居室外墙面;

3)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

4)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

5)照顾居住建筑组合的需要。

根据上部分对住宅通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规划朝向(大多数板式建筑的主要朝向)与夏季主导风向的角度最好控制在30~45°之间,这样各排建筑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通风条件。从有利于住宅建筑单体日照的角度看,板式住宅墙面所接受日照射量的总和以正南朝向为最大。住宅向东或向西偏移时,接受日光照射量的总和逐渐减少,住宅在偏离35°左右时,一天之中的日照总量差别并不显著,而当偏离超过35°时,日照射总量就会大大减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布置住宅时偏离角度最好在35°以内。还有一点要

注意的是住宅的北侧,正南朝向的住户北侧房间终日见不到阳光,而且室外北侧终日为阴影部分,因此,正南朝向的住宅也并非尽善尽美。总体来说,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南偏东或偏西的朝向为最佳。各地区住宅建筑的具体最佳朝向各有不同,可根据通过对各地区的日照和风向条件进行实测综合分析得出。如郑州地区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5°。适宜朝向南偏东25°,不宜朝向西北。

参考文献

[1] 城市生态住宅建设研究

[2] 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下载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126号)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6号)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12年8月1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

    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溯及力刍议 济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处 王常磊 2008年1月1日,备受关注的《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江西城乡规划(合集)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3月31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一般规......

    城乡规划 心得体会

    依法规划 合理调控 ——学习城乡规划专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十......

    城乡规划2017工作总结

    -----科 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以来,我科室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严把审批关、服务至上的思想,较好地完成了2017年以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对今年......

    城乡规划工作总结

    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产业强区、文化名区、宜居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立足统筹城乡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为主线,积极探索适应新......

    浙江城乡规划条例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1号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10年5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