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评论——做好事要留名
做好事不留名才高尚?
在深圳打工的河南驻马店小伙李帅,拾到一内装2200元现金的钱包,随后亲自送到失主家中。事后,李帅自制锦旗,“挨家挨户”找媒体希望求报道。该事件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认为做好事不应如此高调地宣传自己,原本高尚的行为成了获取个人荣誉的工具。
做好事不留名才高尚吗?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影响,国人从骨子里是内敛、谦逊的,“做好事不留名”已然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项道德准则。做了好事不留名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留名就成了“见利勇为”、“居心叵测”。不留名固然无可厚非,但留名难道就没有丝毫正面影响吗?难道自然而然获得别人肯定的才是“正能量”,自我肯定、宣传就是“吹捧”和“荒唐”吗?
回顾事件本身,李帅在锦旗上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河南人”,这一细节值得关注。如果仅仅为了宣传个人,获得个人荣誉,他大可在名字前面添加华丽的褒奖,以抬高身价,而他现在的做法似乎在刻意强调自己是河南人的这一身份。也就是说他所期待的宣传效果不仅是:李帅做了好事,而是:河南人做了好事。从他的出发点来看,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个人行为来提升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唤起人们对家乡、国家、民族的荣誉感,带动更多人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即使他没有加上“河南人”这三个字,单纯地宣传自己,这也可以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豪感,认为这样的事迹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
但凡事都讲究张弛有度,大概是缘于他过度执着于被社会认可,做出一些背离大众价值观的事情,才导致最终影响不良,适得其反。
抛开李帅的个例,做好事留名应该值得肯定。有时个人光环比集体光环更具影响力,集体中需要有人站出来作为标杆,引起人们心中“他能做到,我为何不可?”的思考与反省。在物质文明建设远远超越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社会上诸如“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虐童”、“暴打女司机”等频发的道德滑坡、暴戾事件,不仅让社会道德底线不断触礁,更加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之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真实、具体的好人好事为社会带来正能量,扬清激浊。
做好事不仅该留名,更应该大张旗鼓地宣扬。同时切忌自我膨胀,做到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
第二篇:做好事不留名
随着“救人求表扬”事件尘埃落定,一种说法似乎也成为定论,即“做好事不留名”已经过时,“求表扬”才是时尚。新浪网上一篇题为《做好事求表扬是时代符号》的博文下结论说:“如今,再大讲做好事不留名的无名英雄,似乎落下唱高调的嫌疑,而求表扬得奖励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
在“救人求表扬”引起的争议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做好事不留名”的要求太高,脱离目前的道德水准;肯定或提倡“救人求表扬”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而我却担心,这种观点成为一种貌似公认的定论后,做好事的人不是增多了,而是变少了。
做不做好事,怎样做好事,做了好事以后是大张旗鼓的自我宣传,还是隐姓埋名,不事张扬,不一定跟道德有关,倒是更多地与当事人的个性与行事风格有关。如果说,“做好事不留名”作为道德符号已经过时,那么它作为一种低调行事的风格,作为一种不喜抛头露面的个性,是不是也过时了呢?或者说,人的个性也可以区分出过时与不过时两种的吗?
如果说从2010年夏天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做好事求表扬”的新时代,那些习惯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人该如何自处呢?继续自己的低调做派呢,已经过时了;也去“求表扬”呢,自己的个性无法接受。本来好事做了就做了,现在还要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种符号,如果属于落后的符号,还可能误导社会,倒不如不做好事,不会误导他人。
扬“做好事求表扬”而抑“拾金不昧”,还来自一种误解,以为做好事不留名,会影响这种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播。就以主张“做好事求表扬”的论者而言,你怎么知道过去的风尚是“做好事不留名”呢?这不正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曾经蔚然成风,这种优秀道德品质被广为传诵以至流传至今吗?这恰恰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毫不影响道德品质的传播。即使不考虑当事人的个性因素,仅仅从道德角度说,“做好事不留名”无所谓过时不过时。“做好事求表扬”作为一种选择,是当事人的自由,应该得到理解。最不可取的,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硬要分个高下出来。
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我们为什么要关心道德事件?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又该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道德无非是为了让所有人自由地生活,即在不侵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做好事的方式,让人的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越是宽容,人享有的自由越多,人的行善意愿就越强。给人的善行划分等级的做法,用心虽好,但效果可能相反。
第三篇:“雷锋”做好事应当留名
“雷锋”做好事应当留名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
救人的老伯姓孙,连云港灌云人,今年82岁,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之后被分来杭州工作。老伯特别强调,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人。“我是第二个跳进池中救人的。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也是一个老头,年纪比我还大,84岁了。”
孙老伯告诉记者,他要求媒体报道此事,不为自己的名声。“让我寒心的是,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他们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唉——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财的人,孙老伯说:“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孙老伯表示,理解一代人要把他同他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我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那么多的误解。”
针对当今社会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的现象,孙老伯指出,在这种氛围下,做了好人好事就越需要多报道。(以上摘自腾讯新闻)
我觉得孙老伯做得对,即便做了“雷锋”,也要留名!
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原因很多。以前曾听说过,有人救了一个被车撞的老人,并把他送进医院。当老人的儿女到医院之后,断定是那个送自己老人来医院的人是肇事者,理由很简单: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会去学雷锋做好事?他送来是因为他就是肇事者!
多么荒唐的逻辑!多么可笑的观点!如果人们都这么认为,谁还会去帮助别人?谁还会有一颗爱心?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原因不仅仅这样。当今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向“钱”看,没有钱谁还去做好事。说白了,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低级!
特别是当今的年轻人,犯法的多,做好事的少。他们很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眼睛里很少看到别人。就像孙老伯所说,当时在场的有年轻人,却是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水救了落水者。这是对当今社会风气的莫大讽刺!这难道不让我们深思吗?
社会风气不正就应当把它正过来,那就需要媒体的大量宣传。前一段时间有些疯狂者屠杀儿童,有人提议不要做细致报道,怕起反面作用。可是,孙老伯这样的好人好事为什么不大力宣传?只要宣传,就会起正面影响,难道会出负面影响吗?
所以,做好事应当留名,应当大大的留名!让人们看看,做好事就能扬美名,就能受人尊敬,甚至能得到物质奖励或回报!
如果人们都去做好事,做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社会就会稳定和谐。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做好事应该留名辩论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做好事应该留名”。首先,为了让今天的辩题不至于离题,我方针对辩题中“留名”一词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最终得出“留名”的准确定义,“留名有两个含义,其一为留下名字,出自新华词典:其二是留下好名声,出自青史留名。从留名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做好事应该留名与做好事应该求表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也希望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论证中不要混淆了命题,以至于导致今晚的辩题失效。其次,留名有两种形式,一为口头留名,一为书面留名。即不论口头留名还是书面留名,皆归于留名的范畴之内。所以也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不要一直强调雷锋做好事不口头留名的精神,雷锋叔叔虽然没有口头留名,但是却用记日记的方式进行了书面留名,所以,雷锋叔叔其实也是提倡做好事要留名的,只是留名的形式不同罢了!最后,我方将通过以下几点来深入地论证我方观点,“做好事应该留名!”
第一,从当今世界的道德体系来考虑,做好事留名有助于弘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提倡做好事应该留名,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让人类社会中能有更多的真善美可以拥抱世界,做好事的人,应该留下名字、留下好名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做好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循环。如果做好事不留名,别人也就无从发现你的行为。无从发现这个社会美好的一面所在,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我们倡导学习雷锋做好事精神的当今社会,雷锋叔叔早已经用自己写日记书面留名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好事留名的正面效应了,难道这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如今仍然在起效应的例子的证明还不够有力吗?可见,做好事应该留名!
第二,做好事留名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一位做好事的张先生把坏人送到派出所后,飘然离去,他到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却因缺少后期的指证,歹徒逍遥法外;印度洋海啸汶川大地震,善良的人们纷纷解囊,社会捐款机构提醒大家不要隐名,因为捐款的公布需要透明,如果大家都不留名也不登记必会影响到善款的管理漏洞!所以在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就是为了更好的负责任;显然,做好事应该留名!
第三,做好事留名是对受惠者负责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相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曾经有好心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受惠者为寻找好心人报恩浪费了好多时间和资源。当我们作为施惠者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好事无足轻重,但是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做为受惠者,当我们在恩人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后,我们是不是也希望施惠者留下姓名,好让日后我们能报恩呢?哪怕是说声谢谢我们也能安心些许吧?现在您应该明白做好事为什么应该留名了吧?
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份责任,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我方坚信,做好事应该留名!谢谢大家,我的陈词完毕。
第五篇:做好事不留名高三作文
做好事不留名高三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好事不留名高三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周日的中午,我上完应用数学班和妈妈一起乘出租车回家。当我正在讲述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时,突然车子猛的一加速,紧接着一个急刹车,最后只听“铛”的一声巨响,车子重重地撞在了一辆抛锚的汽车上。我还来不及反应,头已经重重地碰在前方的防护网上了,我只觉得头像马蜂窝一样“嗡嗡”做响。
妈妈赶紧把我拉出车外,我觉得脸上有水在往下流,用手一摸,满手都是血。我的`鼻子在流血,眉毛上火辣辣的痛,妈妈已经吓呆了。这时一辆出租车停在我们身边,司机从窗内探出头来急切地说:“快!快上车,我送你们上医院。”说着下车打开车门,妈妈捂住我的头上了车。叔叔把门关好,提醒我们坐稳,车飞也似的开跑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北京市第六医院,叔叔赶紧向挂号处跑去。我和妈妈紧跟在他的后面,当听说没有眼科大夫值班时,司机叔叔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说:“可恶!”回头对妈妈说:“我们还是去协和医院吧,那里有眼科。”
在我们去协和医院的路上,遇到了塞车,叔叔不停的回头看我,我的头还在流血,急得他满头大汗,把汽车喇叭按得山响。来到协和医院,妈妈三步并做两步跑去挂号,叔叔带我来到眼科,一边走一边还安慰我。经过大约十五分钟的止血和麻醉工作,缝合工作开始了。尽管我的头昏昏的,还是听到叔叔和妈妈的谈话声,“这孩子真坚强,流了这么多血也没哭一声,缝针一定很疼,不知道孩子受得了吗?”听到叔叔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这个叔叔真好,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当我从手术室走出来的时候,叔叔迎面走了过来,用他那只大手摸摸我的头,亲切的说:“孩子疼不疼啊?你是这个!”说着竖起大拇指。这时我仔细地端详着叔叔,叔叔长着一双大眼睛,眼睛上方有一双很浓的眉毛,一头松松的头发下有三道浅浅的皱纹,脸被太阳晒得发黑,一双粗壮的大手,一看就知道他的工作很辛苦。他对我笑的样子十分和蔼。
我坐在手术室门口的椅子上,听到妈妈对叔叔说:“您辛苦了,真不知怎么感谢您。您给我留下您的电话号码好吗?还有这是给您的车钱。”“别了!这点小事儿算不了什么,这些钱您还是给孩子买点东西吧!孩子没事儿就好。”说完,叔叔冲我笑了笑,转身向医院大门走去。妈妈追了上去,可叔叔加快脚步离去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妈妈深切地说:“他真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