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运交响曲随想 文档
命运交响曲随想
稻庄镇中心小学 五年级一班 谭锦涵
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其中既有坎坷也有曲折。每一个人唱出不同的人生曲调,有的轻快明朗,有的跌宕起伏,有的委婉悠扬。那一天,我翻看自己的抽屉,里面大多数是我收集的音乐磁带。每一次,当我听到那如同天籁的乐曲时,我似乎成了一座凝固的雕像心灵在经历一次文明的洗礼。在乐曲中,我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空与心灵栖息之所。
在一排四四方方的磁带中,我看到了一盘已褪色的带子,拿了出来。哦,是他呀。他,是一个贫苦的人;他,是一个耳聋失聪的人;他,是一个有着惊人毅力的人。他,就是贝多芬。
对于贝多芬的曲子,我独有钟情。是贝多芬,让我感受到了他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在精神上,是贝多芬给予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贝多芬的“扼住生命的咽喉”,已成为不少学子的名言警句,连我也不例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每一个音符,都融入了他的汗水和满腔激情。贝多芬,凭着惊人的力量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卓越的钢琴曲。贝多芬,虽然失去了宝贵的听觉,但是在这种请况下,他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却丝毫没有放弃,创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美妙乐章。贝多芬,也正是用音乐奏出了人生的华丽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听众的耳朵,当人们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时,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听不到。缺陷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格外鲜艳。他的汗水,化作花朵上晶莹的泪珠。贝多芬,他失去了什么?其实,他失去的对他来说也许不算什么。
那么,你还要抱怨命运吗? 乐曲如风在我耳边盘旋,此时,我的脑海一片空灵。我明白了:命运其实就掌握在你手中,不管前方的路如何艰难,只要你勇敢地去奋斗,总有一片晴空会属于你。
第二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拾起经典
——听《命运》有感
张平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00848163
也许大家对《命运》一开始那四个震撼的音符都不陌生,但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人,可能都没有完整的听完《命运》的四个乐章。而且曾经也是,但是有幸,在新生音乐会上,让我听完了这个经典之作!当时,我被它第一个乐章的跌宕起伏的节奏,被各种乐器交织而成的一种斗争的激烈场面所吸引,随之二三四乐章的各种缓和、波澜的情景,让我感觉到原来一部交响曲的内容可以如此丰富!所有乐器用它们自己的特点表达了音乐的内在所有,这种感觉真奇妙。已经有很多人对这首音乐进行评价,分析,理解,而我在听的时候我尽量用我自己的想象,对音乐中的情节进行想象。第一乐章大提琴用它沉重的音调,用四个经典的“咚咚咚咚”,揭开的“命运”的序幕,就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这是命运在敲门,让人听了也毛骨悚然。(这是呈示部,开篇主题明显。)很自然的,提琴节奏开始加快,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感觉,然后“号角”响起,仿佛战斗已经结束,开始恢复平静,可是一切都还没有结束,渐渐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然后又是大提琴拉出了四个“咚咚咚咚”,再现了开篇的那段音乐,几乎一样的音乐再次响起(这是展开部)。描绘了命运是多么捉弄人,不会让人有一刻安宁。到了乐章的中后段,铜号和提琴交替演奏,展现了一种已经被命运折磨的喘不过气来了,奄奄一息的感觉,音拖的很长,渐行渐远,慢慢的,声音变弱。可是并没有因此而倒下,音乐的跌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心理的矛盾。又经一番斗争后响起号角,然后是再现部,提琴用它抑扬顿挫的音调,呈现了和命运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个乐章的跌宕起伏,而指挥家指挥的也是很有激情,指挥棒和身体都和着命运的跌宕在起伏,初听音乐会时,我会比较注意指挥家富有激情的动作,这也是听音乐会的重要一部分。
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有着很明显的对比。第二章用几个词描述就是,抒情,幽雅,闲适,愉快,激昂,乐观。开篇就用小提琴的安静,祥和,用中提琴的悠扬,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场景,有一种田间漫步的感觉,悠闲自在。舒缓的曲调勾勒出了生活的安逸,快乐,忘记了一切痛苦。突然的一下平静,有些不和谐,让刚刚还沉浸在快乐的作者来说有些恐怖,但是后来一种进行曲式的音乐响起,表达的作者对自由安逸的生活的向往。整章总体是欢快诙谐的,极其抒情,其中穿插了几幕死一般的寂静的场景,看出其实作者心理并不是很开心,时不时的感到孤独。欢快的曲风贯穿整章这章我最喜欢开篇的那段对安静祥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描述的音乐,听起来让人身心放松,愉悦;其次是在寂静之后那段坚决铿锵的进行曲式音乐,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很乐观。第三乐章像一般的交响曲,节奏轻快,紧凑。开篇继承第二乐章的安静节奏,然后转而进入本章的主调,诙谐,轻快。其中有中提琴和铜号的交织出的激昂向上;有小提琴和长笛合奏出的轻快的曲调;也有各种提琴合奏出的那种快节奏的音乐,轻快诙谐;也不乏大号、短笛、长笛还有簧管等的合奏,想象出的画面是,一个小孩,在悄悄的走向一个东西,用多种乐器,模拟出了轻轻的步伐,节奏感很好,很好的展现了走了感觉。而这种小心翼翼的感觉,有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的感觉,也正如想象,大鼓沉闷的响起,预示着前方有不祥的预感,随着提琴越拉越快,到了极致后,转而进入了第四乐章。所以第四乐章和第三乐章联系很紧密,但是风格却迥异。第四章是气势宏伟的奏鸣曲式。经过了两个轻松愉快的乐章,到了第四乐章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和第一乐章的紧张气氛形成呼应,但是区别是,这个乐章慷慨激昂,蓬勃向上,正也表现力作者不对命运服输的性格。慷慨激昂的音乐几乎奏满了整个乐章,展示了积极和命运的折磨做斗争的精神,中间有些用提琴拉出富有惊险的场景,而之后响起的是胜利的进行曲,提琴和号的交替,好像是很有信心战胜困难。当然,在激昂的乐曲当中也不乏宁静,用簧管吹出了宁静的感觉的,但这种宁静却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整个第四乐章就是穿插着一些安静的音乐,以激动,兴奋的节奏贯穿全部,剧情富有起伏,并不单调。在快结束的篇幅,用拉愈来愈快的提琴,将整个音乐推向了高潮,号角和锣鼓的背景下,乐曲的结尾勾画出了战胜命运的胜利的喜悦和强烈的信心。而意犹未尽的我们,在乐器的绕梁的余音中依然看得到贝多芬高大的身躯。总的来说,整部命运交响曲中,有欢快,有激昂,有失落,有坚毅,有乐观向上„„看出贝多芬当时内心其实很复杂,由于病痛的折磨,有时失落,但是内心却是向往自由和安宁的生活的。
一部交响曲很长,一场音乐会更长。这是我第一部完整的听完的交响曲,我觉得一部交响曲可以讲述一段故事,阐述一个人的内心。而且,音乐很神奇,能够用屈指可数的乐器,将一种感觉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现场听音乐会和听录音我觉得有点区别的,在现场听到话,首先有视觉上的不同,在听音乐会的同时,可以看到演奏家们的动作,尤其是指挥潇洒的舞动;其次,现场听音乐会,不仅是耳朵上的震撼,更有的是全身的震撼,而听录音的话,最多是耳朵的震撼而已,而且数字录音在记录是的失真的不可避免的,虽然几乎听不出来。
以前只知道命运交响曲里那开篇的四个“咚咚咚咚”,而现在我知道了,其实在整部歌曲里还有很多很好听的部分。
第三篇: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姓名:陈哲明 学号:2010511014 怀着欣赏的态度选修了音乐鉴赏,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发现音乐更深层的魅力!每一首经典之作都蕴含着作曲家与演唱者强烈的感情,以前只是听说贝多芬是著名的钢琴作曲家,关于他的音乐听过一点,但是没什么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查找资料、欣赏作品我理解了部分作品表达的感情也感觉到了贝多芬个人的人格魅力。
贝多芬的第五首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面对命运的折磨他消沉过,但他最终又勇敢的站了起来!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整首交响曲共有四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块板,奏鸣曲式。
开始时,四声强烈有力的音符久久在我心里回荡,仿佛命运在敲门,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挥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紧张不安,威严而有力地叩响了我们的心扉。它既像一种严厉的警告,又像一种惊慌不安的颤栗,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降临在人们的面前。这一动机不断地发展,使那种惊惶不安的情绪逐步增长,几乎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连接部的圆号奏出了这一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它的节奏来自主部主题,而旋律则由小调转为大调。至此,那惊惶不安的、带有暴戾特征的音响似乎有所收敛。接着用第一小提琴与木管组乐器(单簧管)来“对答”,表现出一种柔和的、纯良的温和品格。这一优美抒情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但是,在这优美的主题下面,低音声部不时地传出主部主题的音型。此后,当两个主题汇合一起时,便形成朝气蓬勃、充满豪放气质的结束部。展开部以圆号“命运”主题开始,弦乐作了回响。它象征着命运的“风暴”卷土重来。并声嘶力竭地呼啸着,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部分音乐中,调性很不稳定,好像人们与命运的搏斗在持续着,力量的对比在变化着。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命运动机的声势很大,但抒情的英雄主题也有所加强。它预示新的斗争必不可免并必将激化。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
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
这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进行曲式的旋律,明晰的节奏、丰满的和声、乐队的全奏和强壮饱满的音响,烘托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也刻画了一种胜利在望的群体英雄形象。在连接部,这段旋律依然有进行曲的特征,但它更富于歌唱性,好像人们在歌唱着胜利、赞颂着英雄。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接着转入G大调。这是一个生动、活泼、欢快、跳跃的舞曲性旋律。它留给人们的联想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乐地歌舞,在不停地涌动„„。结束部:这呈示部的结尾段依然在G大调上。它显得壮阔一些,但保留着整个呈示部那光明、欢乐的英雄性特点。第四乐章的展开部采用副部主题的素材进行广泛地发展。它活跃而饱满有力。当音乐向高潮推动时,命运的动机又突然出现:但是,这命运的动机是软弱无力的。它好像一片暂时的乌云,难以遮盖住灿烂的阳光,只能引起人们的一种回忆:曾几何时,它是那样地猖獗、那样地不可一世,终归是螳臂挡车。第四乐章的再现部完全是一种胜利后的狂欢。那光辉灿烂的乐队全奏迫使命运动机彻底的销声匿迹。此后,是一个很长的尾声。那是胜利的凯歌!那是对英雄的颂扬!那是人民群众战胜一切邪恶的辉煌结!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命运留给我们的像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一样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有力的音符,更是一笔伟大的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科学离不开艺术,爱因斯坦、钱学森。。。就是很好的证明,凡是攀上科学高峰的人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贝多芬等伟大的艺术家对自由、民主、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更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作品中,用音乐表达思想,表达人类崇高的理想!相比于贝多芬我感到惭愧,失聪了反而写出了更好的作品,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第四篇: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信工1002
陈碧希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音乐是大自然开辟之初的一息,至此万物纷繁不止,音乐家用心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的,只有能感知音乐的世界里生命才是多彩的。
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力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人的无间配合,在交响乐里没有个人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天籁与人籁的和谐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和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生命里最低沉的时刻所创作的,在这里他融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整个乐曲激扬高亢、回旋不止,把所有与之共鸣的人都笼罩在一种不可名状的意境里。
人类的文艺不光是中国的达到了颠峰,其他民族也有绝世的佳品,中国人要想发展就不能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并且要大胆的吸收他们的长处。对于音乐在西方成就最高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海顿,第二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如果说莫扎特象李白的话,那么贝多芬就与杜甫的风格极其相似,那样的意境每使我沉寂当中而忘掉世间的一切,对于音乐我更欣赏贝多芬。
音乐非音乐,是名音乐。音乐要表达的是心灵的力量,而不是苍白的音符,欣赏音乐是要欣赏它的灵魂而不是形式,当今的流行音乐虽然个性鲜明,但却不能给心灵带来震撼,因为他们缺少对人生与世界的考问。
对于音乐我还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因为这样的音乐能给人以精神的洗礼,听古典派演奏家的演奏就象是在看整个世界,那和谐的共鸣当真饶梁三日不绝不于耳。人生终究要会欣赏艺术的,否则这样的人生是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真、善、美的。
这里我们共同欣赏贝多芬先生的《命运交响曲》,感受这生命的音乐。希望大家能把一切都暂时抛下,用心来倾听这生命之曲,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才可能与之共鸣。
在此向贝多芬致敬!!
第五篇: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体会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欧洲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的创作意图又在哪里?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而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罗曼·罗兰对《命运交响曲》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他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他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这首交响曲让我体会到,面对困难,应该决不屈服,勇敢的挑战不幸的命运,最终战胜命运,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