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下载知识产权问题
互联网上电影下载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出现了丰富的共享资源,然而这种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呈现出无节制的状态,涉及知识产权的网络资源因而受到了权益上的侵害,针对电影下载而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网络知识产权问题讨论中比较突出的内容,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具有生动形象的动态视觉效果的影像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乐于欣赏的艺术形式,但资源的共享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互联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提供免费视频、音频下载服务的网站,虽然这种形式的服务方便了互联网用户,也提升了了相应网站的点击率,免费的电影下载更成为网络上最盛行的共享服务,但是,免费的电影下载却给电影作品的制作者,即电影作品知识产权的拥有者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各大电影下载网站为了提升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而不顾电影制作者的切身利益和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以及版权,另一方面,电影下载的另外一方受益者——广大电影爱好者也在无形中侵犯了电影制作者的知识产权。
作为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的一种网络资源,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互联网共享资源的生力军,各种视频网站提供的免费的电影下载满足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艺术欣赏需求,然而随着法律制度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干预,由电影下载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影下载的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首先,电影作品的权利人很难掌握其知识产权的受侵情况。电影作品一经互联网公开便通过网络的数字化快速传播,电影被下载的行为很难被电影作品的权利人掌握和控制,即使发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权利人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无偿下载使用了,因而无法向法院举证。这样,权利人实现自己的权利也就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各大网站以及下载电影的用户钻的空子。
其次,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网民的行为,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立法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无法对任意下载未付费的电影的网络用户实行实际性的监管和处罚。再次,人们在传统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非常自由的空间,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的界限,人们受到的时间空间的束缚大大缩小。网名可以匿名进行互联网操作行为,因而下载免费电影也可以不受监管和控制,且可以逃过道德,舆论的监督,从而使网络的监管很难得到切实的落实。网络道德的忽视和缺失使得免费电影下载这一网络非道德行为愈演愈烈,从而引发诸多网络知识产权侵权事件。
互联网上电影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迫在眉睫
1、完善电影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出诸多法律矛盾状态和真空状态,电影作品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要想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维护,必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关于互联网上的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使得电影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实现合法化和利益的合理化,从而维护电影制作者应有的知识产权和版权利益。
2、采取多种形式的技术保护措施
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未经授权的网络用户无法访问受保护的电影资源,比如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一类是控制使用的技术控制,比如加密技术、防复制技术、限定使用次数技术等,以防止用户无节制、无阻碍地下载电影资源。本质上,技术措施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更多体现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主动性。
3、加强公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行业自律
各大电影网站应制定并在主页上明示网络主体的知识成果保护声明。如有可能,网站应与网络用户共同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声明,确保该声明是从保护用户的个人利益出发。另外,成立网络知识权保护的自律组织。各大电影网站应加强行业道德的建立,尊重点电影制作者的知识产权所有权,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利,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电影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合法有效传播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各有关方面和公民个人的网络知识产权认识、树立并强化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以法律规范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补充、技术保护为辅助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这样不仅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收到了实效,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产业的成长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更好充当传播信息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第二篇:知识产权问题
从过去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逐渐过渡到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用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代替旧的传统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搞循环经济,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
一、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政府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性谈经济,总是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大因素。而政府是超经济的力量,市场配置总是得服从政府机制的宏观调控。世界银行在其发展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实现。”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组织,其职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督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国防外交职能等等,其中经济调节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所履行的一切职能,均可一般性地理解为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表现为政府通过某些特定的价格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技术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并通过财政、金融等相关机构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等的引导和调控。任何经济类型的社会,其政府都要发挥经济职能,都要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正所谓市场是政府的市场,政府是市场的政府。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可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从宏观上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维持总量基本平衡,尽量减小经济上的波动。第二,维持市场秩序,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防止产生垄断和过度竞争,尽量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尽量保护消费者和雇员的利益。第三,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第四,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和公正的象征,对市场竞争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一些经济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协调和处理;并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第五,通过其自身的采购预算、政府建设项目的招标等方式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同样循环经济也是如此。并且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将更加重要。
(二)循环经济中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将环境的要素纳入到发展的考虑之中,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危机。环境和资源等要素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环境和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条件,本应得到人类的珍惜和保护,但之所以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的境地,是与环境资源自身的特性分不开的。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外部性、公共性等属性。这些属性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搭便车”等现象,导致了环境资源的供不应求和人们为一己之利而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导致了环境资源管理的低效率和当前人类环境所面临的严重危机。由于环境资源区别于其他财富的特有属性,要想有效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效益,就需要政府制订出合理可行的制度,通过约束力来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环保靠政府”,只有政府制订好规则,环境和资源才能克服其自身属性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在任何经济社会,政府的制度总是或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政府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的,政府是组织者,企业是实际的操作者。对于循环经济更是如此,政府的决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科学有效的政府决策能够有力的促进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在今年5月24日开幕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的致辞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完成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的一系列环境建设,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可见政府能够为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财政的等手段,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下面分别从经济、行政、法律几个方面浅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对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影响及其应起到的作用。
(一)经济方面在经济政策方面,政府决策和宏观调控对于循环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经济手段上的影响是政府职能对循环经济影响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1、明晰环境产权制度 环境和资源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财富。稀缺的缓解只能通过政府制订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靠“经济人”们的自觉、自愿维护是不可能实现的。制度能够在人们无限的需求和资源有限的供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单纯的靠义务来约束人们对其私利的追求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能完全依靠强制的手段来实施,“国家所应当提供的也只是一种能够使人们自由地进行最大限度之合作的框架而已”。必须得通过利益的获取给予人们经济上的激励。而且私人物品总是能比公共物品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就需要使环境和资源能够像其他财富一样在市场上交易、流通。有交易,则必然需要有产权,产权的存在,最终也会导致交易。因此,需要对环境资源的产权做出界定。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产权制度是一切制度的归宿。一个政府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关键是看其产权制度的效率如何,而产权的效率,关键又是看产权的交易成本。一个好的制度,是产权的交易成本最低的制度。根据经济学上的“科斯定理”,零交易成本的状况是不存在的,总是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所以资源的最初配置对交易的最终结果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环境和资源这样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财富,因为这些物品的交易成本是庞大的。这就需要对环境资源的产权做出明晰的界定。政府应当在立法上建立一套明晰的绿色产权制度,制订一套合理的产权博弈制度和竞争规则,并且赋予产权充分自由的交易和流通,适当的介入产权,从而增加市场的稳定性,弥补其不足,这对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产权制度的明晰,能够通过利益驱动来促使人们对其私有的环境和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和更加充分的利用,改变以往滥采滥伐、过度排污等局面,有效的保护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推行。
2、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在目前的国民收入核算制度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真正反映其价值,“目前经济制度中一个最大的危害,在于市场的定价完全不体现破坏地球的成本”,没有将环境的负外部性和环境因素的自然价值纳入到核算体系中来,这是不完整的,造成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局面,从而导致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滥用,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并且传统GDP将这些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纳入到经济增长的数值计算中来,比如一个很有趣的事实:1991年在瓦尔迪兹(阿拉斯加南部港口城市)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石油泄漏使得阿拉斯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原因是很多人都去清除泄漏的石油,带动了饭店、旅馆、商场、加油站和商店的经济繁荣。但这场事故所导致的野生动植物死亡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人为的环境灾难都要多,对鱼类和野生物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把对环境的破坏作为经济的增长,这是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商品二重性”的价值论,物品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的价值,自然资源本身也有价值,霍肯等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认为“长期以来把自然资本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来对待,已将人类带到了灾难的边缘”。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价值论体系,承认自然是有价值的,将自然的价值纳入到经济的核算体系中来,建立一个完整、公正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这就要改变传统的GDP核算制度,建立绿色的GDP核算制度。
3、提倡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进行 与传统经济发展相比,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新利用环路中的废物来提高整体效率和复原力,实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生态系统是一个物料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7】。因此我们要发展环保产业,进行新型工业设计,“我们面临下一次工业革命”。这种新型工业设计的原则是:一,资源生产效率;二,闭环原则,即良性循环;三,顾客预先订购某一特定农场或合作团体的食品,特别是使用有机肥料种植的食品;四,恢复、持续和扩大自然资本。我们的工业模式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要将生态的概念运用到产业中来,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但是我们传统的工业体系和产业模式根深蒂固,线性的生产、消费模式已被人们所习惯,于是要想改变传统的体系,发展绿色产业,靠单个人、单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从宏观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只有政府制订合乎循环经济的绿色产业政策,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等,唯有这些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才能较为有力的推动产业模式的改革,才能有效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
4、提倡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科技的动力,亦即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进化,是工业体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不是唯一的因素),有利于从生物系统的循环中获得知识,把现有的工业体系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循环经济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它的建立离不开先进的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和推动力。我国目前应着重发展以下五种循环技术: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的技术,产品长期使用的技术,循环再生利用的技术,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出的技术,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如何更好地依靠对于环境无害的新技术,实现对工艺、流程的重新设计,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环境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到国家的技术政策中来,引导企业和个人致力于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和采用,明确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作为技术行为主体所应起到的作用,指导相关技术的传播应用并制订严格的技术实施标准。
5、政府采购中确立一定的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在倡导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实施绿色采购的同时也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真正贯彻到其自身行为中来,在政府采购中,应规定适当的绿色采购比例,规定好所采购的绿色产品至少应占的比例。各级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单位,其采购数额也是一股不小的消费力量,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绿色生产的进行,并且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公众的绿色消费。
(二)行政方面循环经济是我们全社会的一项宏大工程,是我们全民的责任。国家应通过一切办法使公众都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大潮中来,其中行政方面的手段是较为有效的手段。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实施,能够促使我们的经济系统真正成为人人有责的循环系统。
1、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意识绿色消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的和理性的消费模式,是以一种理性、生态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新的消费观念,是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人们消费观念的根本改变,能够促使厂商和企业积极的生产绿色产品,促进绿色营销的进行。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贯彻绿色消费意识是构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拉动消费,而且能够使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推进循环经济的进行。
2、开展绿色教育,倡导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的实施离不开公众的认可和参与,任何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环保最终是靠我们每一个人来实施。因此政府应当倡导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而公众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公众参与并不等于公众决策。鉴于循环经济的新颖性、长期性、复杂性,政府应该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广泛开展绿色教育,为实施循环经济打下较好的社会基础。要特别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资源意识教育,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节约资源、废弃物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有关循环经济的课程,组织有关循环经济的学生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使公民从小就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也要在各级干部的培训课程上开设关于循环经济的课程,使广大干部能够准确的把握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使他们能够在其职责所限的管辖区域内更好的推行循环经济。另外还要采取一些其他行动上的措施,比如:政府增加环保投入,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将其过程及结果公开,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政府注重增加关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公益广告,通过各种方式呼唤广大公众的绿色意识和绿色行动。
(三)法律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贯彻执行,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得通过政府制订法律,由法律来执行、协调代际、代内公平。循环经济也不能靠愿望来实施,而是必须要将其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一定程度上靠国家的强制力来推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起步,但至今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为了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多是规范被动的“末端治理”而没有注重对污染和废弃物的“源头预防”,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真正贯彻“Reduce”、“Reuse”和“Recycle”的“3R”原则,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要全力推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职能。政府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证能够有力的促进全体公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大潮中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功在当今时代,造福千秋人民!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立法的影响及其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WTO的建立和法制全球化的形成,对我国法制建设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立法方面。因为代表法制全球化的WTO的法律规则也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所必须遵守的,这就要求对我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全面整理、分析,使之能够适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立法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它将促使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立法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我国外贸体制和外贸法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外贸体制为适用其需要已经作了重大改革,基本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与WTO国际贸易规范相比较,我国贸易体制与外贸法制所表现出来的差距是明显的。主要表现有六:其一,进口关税仍然偏高。虽经几次降低,但仍然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4—5个百分点。其二,非关税保护过多,主要体现在存在进出口数量限制。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货物范围仍然过宽,指定公司经营的国营贸易还在一定范围存在,而且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其三,未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外商不能与中国用户直接签订进口协议,而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代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经营范围仍然受到限制;内贸与外贸区分,说明国内流通体制未实行对外开放,审批外贸经营权的资格仍含有很大程度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未充分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四,在标准和证明上未实行国民待遇。如我国1994年7月公布的 “汽车产业政策”就规定在选择零部件上给予国内产品优惠,1994年5月生效的“对初次化工品进口和有毒的化工品的进口的环境控制规定”中规定的要求登记只适用进口产品,不适用于国内产品等等,都是有违《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3条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的。其五,未实行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企业的出口要求、外汇安排以及双重价格等都与WTO的非歧视原则不符。其六,外贸政策缺乏统一性、透明度,全国市场不统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不统一,各地区的经贸体制与政策法规差异大,政策透明度低,内部规定过多。而且,近年来,我国在涉外税收、外汇管制、加工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调整频繁,但政策制定程序、法律体系和金融制度往往缺乏透明度。例如,一些政策的出台,事先未向企业披露,甚至由于缺少信息渠道,外商投资企业直到在经营中遇到了问题才得知有关政策、法规已经改变。另外,有些法规和政策在各地执行时不统一,给投资者造成疑虑。此外,市场分割严重,全国市场不统一。针对存在的这些差距,就必须对我国外贸体制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做相应调整、修改和完善,使之适用WTO 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进出口关税和税率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并与国际接轨。由于我国进口关税偏高,为适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融入WTO大家庭之中,就必须进一步按国际标准降低关税。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果之一,就是大幅度增加了约束关税比例。约束关税构成了关税税率的上限,一国要改变约束税率,必须与其贸易伙伴谈判,要对贸易的损失做出补偿。我国加入WTO,也必须承诺对货物进口关税的约束。例如,目前在农产品领域,WTO成员国100%的产品为约束关税,根据中美达成的双边协议,在未来5年里,农产品的约束税率将由80%逐步降到65%。我国自主降低关税计划是2000年将平均关税税率降到15%,到2005年将平均关税税率降到10%。根据中美谈判的结果,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21%降到17%左右,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将在2005年降到9.44%。
2、改革非关税措施。WTO 要求各成员国规范非关税措施的管理行为避免对一种货物实施多种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对385个税号的产品保留着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由于WTO的规则禁止使用这些数量限制,我国应逐步取消,以适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逐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规范并赋予企业更广泛的外贸经营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实行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只是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试点进行外贸经营权的登记制,即使赋予生产企业外贸自营权,也限制其经营范围。这与WTO有关协议关于国营外贸企业的规定有较大抵触。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已承诺逐步开放分销服务,除原油、成品油、化肥、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烟草等8种大宗产品由政府指定的少数公司专营外,其他商品的进出口将在3年里逐步放开经营,即国营贸易不再作为国家控制进出口的主要措施。目前由国有独资外贸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外贸经营体制,将逐步向包括国有、合资、外资、股份制、集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体制过渡。进出口贸易与批发、零售等分销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将推动国有外贸公司的改革,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承包、租赁等方式,改变目前许多公司经营亏损、负债率过高、冗员过多、服务质量较差的局面。
4、增加贸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保证经贸政策的统一实施。所有的贸易政策都必须及时对外公布。WTO要求各成员的贸易制度和政策尽可能透明和公开,或将这些政策和做法通知WTO,以保障成员之间贸易活动的可预见性。加入WTO之后,中央政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清理现行的各种政策法规,该废止的要废止,与WTO规则相悖的要修改,凡需要实施的都必须在指定的公开刊物上发布,并明确实施这些政策的机构和执行的程序。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对各国贸易政策进行定期监督,是WTO敦促各国增加政策透明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一机制不仅要求我国的贸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经贸政策符合国际规范。
5、明确规定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当然依据国际惯例属于例外的除外。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国民待遇是指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公民和法人不低于给予本国国民和法人所享有的待遇。我国在具体实施这一原则时,存在一些与WTO 规则不相适用的地方,所以应当修改这些不相适用的规定,使之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在非歧视原则方面,我国同样存在上述与国际标准不相适用的地方,不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因此,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这一原则。
6、完善外贸法律体系,充分利用多边规则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市场开放也会带来风险,因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并不能完全保证公平竞争。国家仍需要通过立法和必要的干预,克服市场缺陷。我国应根据WTO的有关协议,补充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有可能出现某些进口产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为了防止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劳工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国家除了运用既有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外,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应根据WTO《保障措施协议》,尽快制定《保障措施法》或《保障措施条例》,建立产业投诉机制和规范的调查程序。我国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但也需要防止大公司利用市场垄断,损害国内广大中小企业利益。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此外,还应当制定《反倾销法》、《反补贴法》、《进口保障法》、《保护公平竞争法》以及《保护幼稚工业法》等法律。
(二)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经济越来越显示其无穷的力量。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WTO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国协调一致地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其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可以说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一个国际公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知识产权协议。该协议涉及了所有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而且全面提高了保护水准,特别是将争端解决机制引入了知识产权领域,整体力度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就我国而言,近十几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同时,我国还颁布了与保护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法律,修改和完善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基本上形成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在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的过程中,我国也注意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化协调的趋势,尽量与有关国际公约相适用。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录音制品作者防止录音制品被擅自复制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并在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上签了字。但与TRIPS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相比较,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对部分有关知识产权的行政终局决定,缺乏必要的司法审查和监督,这主要体现在商标法和专利法中;二是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特别是对假冒和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对受害人的救济措施还不完善;三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限制过多、过宽,不合理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这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中;四是在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水平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是还没有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专门的法律保护;五是缺乏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必要的、完善的限制措施。针对这些差距,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使之适用TRIPS的要求。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制定有关的法律
TRIPS第35-38条详细规定了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但我国还没有对此提供专门的法律保护,因此应尽快制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另外,商业秘密也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TRIPS比较注重对其加以保护,但我国只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作了一些规定,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因此,为了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应当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
2、进一步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对其中与TRIPS不相适用的内容进行修订
就专利法而言,我国专利法已经经历了二次修订,最近一次是2000年8月25日。尽管专利法在1992年经过第一次修改,在主要规定方面早已与TRIPS协议一致,但为了强化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保护意识,培育有利于发明的产生和推广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次修改后的专利法还根据TRIPS协议作了如下补充:规定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其允许进行许诺销售行为;规定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或专利的复审和无效由法院终审;增加规定为防止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专利权人可以在提起侵权诉讼前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临时措施;完善了授予专利强制许可的条件。通过这次修订,我国专利法已经与TRIPS协议更加协调一致,基本上没有了什么差距。......
第三篇:专题十四 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世界发明专利的97%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99%的企业没有专利。在这种情况下,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保护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知识产权方面需要制度变革,否则,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制度的挤压之下,中国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只能永远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打工仔。
【材料1】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一是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讨论稿)》,积极筹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力争《纲要》顺利审议通过,并提请国务院适时颁布。认真配合中办、国办,做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决定(讨论稿)》的修改完善工作,提请召开全国知识产权大会,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知识产权战略。继续完善宣传方案,发行宣传读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增强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把握好舆论导向,通过适当渠道,向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通报有关战略实施工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制定并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作计划。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中近期工作计划和2008年推进计划。工作计划要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到单位、到负责人。特别是要把专利战略和中介服务体系战略实施好。适时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确保战略实施取得成效。
【材料2】 进一步加强专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配合立法部门对专利法修订草案进行审查,积极开展调研、征求意见等工作,推动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完成。制定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方案,适时提请国务院审议专利法实施细则修订草案(送审稿)。对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重大问题,如强制许可的颁发、限制和控制专利权滥用行为、授予专利权的标准等开展专题研究。做好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的修改工作,对行政执法涉及的司法监督程序等程序问题进行调研,起草专利侵权判定标准,提出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的修改建议。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以及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是继续加强政策研究工作。配合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和软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上报制度,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定期发布信息工作要点,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研究建立科学、全面的专利统计指标体系和专利实施量化指标体系,统一专利数据交换对外口径,加强专利统计分析工作。
二是力争《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尽早发布。积极配合国办,力争尽早发布《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规划》发布后,要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
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深入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合国家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实际,适时对规划作出调整。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提高保护水平。建立一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执法救济援助。选择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协助做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四是加大对地方和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力度。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园区率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启动《试点示范城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试点示范园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开展“铁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区域知识产权促进工程。提高专利申请质量,防止非正常申请。加强与有关部委的合作,推动制定部门和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部门及行业知识产权管理。
五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促进办法,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扩大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规模,研究制定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示范项目计划,建立知识产权产业化辅导服务系统,开展知识产权产业化促进服务中心认证建设试点等工作。加强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健全中心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促进工程,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六是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专利技术分析研究,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高水平的专利分析研究报告,并向社会适时发布专利信息预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能力,组织实施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专题战略,不断完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有序组织2008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做好专利受理窗口和呼叫中心的工作,抓好知识产权文库建设和知识产权陈列馆建设,着力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与专利文献阅览服务工作。
第四篇: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
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
概念和特征: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的特征有:
1、无形财产权。
2、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
3、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
4、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
5、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6、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只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申请数量偏少,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只是日本的1/8,美国的1/5,韩国的1/2。社会公众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很多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因为不知道申请专利,白白流失。更多科技项目,立项前不进行专项年审,使成果落入他人之手,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拱手让人。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3、知识产权屡被侵犯。国内盗版音响制品、印刷品屡禁不止;许多“国家驰名商标”在国外被人抢注。
原 因
1、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了解不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2、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这既不利于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也不利于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服务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贸易、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不够。解决办法
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2、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大力加强其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4、建立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建立对企业自身切实有效的内部制度(比如奖励机制保密制度等),主要是要形成一个法律、外部强制性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并要保证它是一个动态的、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体系。
第五篇: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网络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有利地促进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种种挑战,互联网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确实给知识产权体系以震撼,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认真研究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做好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我国加快市场经济建设步伐,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产权与网络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基于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种私权,本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知识产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专有性。也称垄断或独占性。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如专利、注册商标)享有实施、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别人要享有这种权利,必须经知识产权所有人同意。
2、地域性。是对权利人的一种限制。它表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授予的知识产权,仅在那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专有性,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具有专有性,即不受到法律保护。
3、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时间的限制。超过规定的时间,就不再得到法律的保护。
知识产权调整的是因确认、保护和行使知识产权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知识产权法的任务就是从法律上确认智力成果归生产者或合法受让人所有,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权利人或其合法受让人对智力成果的所有权。
(二)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着作权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商号等。而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大了很多。我们在网络上经常接触的电子邮件公共利益、在电子布告栏和新闻论坛上看到的信件,网上新闻资料库,资料传输站上的电脑软件、照片、图片、音乐、动画等,都可能作为作品受到着作权的保护。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每天的IE浏览量堪称天文数字。三是信息更新周期短,网络信息节省了印刷、运输等环节,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四是资源庞大,开放性强,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组织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网络信息资源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具有与传统知识产权完全不同的特点,如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而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则是公开,公共的信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而网络知识产权则是无国界的。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创意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政策制定者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英国创意产业之父、创意集团和创意商学院的主席约翰·霍金斯在2005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还很不完善,法律确认,保护的范围等还有争议,取证难等问题,也是受网络技术制约的,以及实现社会与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网络共建整体行为的失范,使不少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的网民成为网上目无法纪的匿名侵权人。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传统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但在网络环境中基本已经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环境下的作品数字化,公开公共化,无国界化等新的特征。传播形式发生很大变化,速度更加迅捷,而且作品一旦在网上被公开,其传播,下载,复制等一系列的行为就很难被权利人所掌握,即使发生侵权,也很难向法院举证。网络传输的普及和应用,为权利人实现自己的权利带来了困难。权利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使用了,如果使用了,使用了多少次,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
其次,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快地从传统形式(主要是纸介的形式,还包括录音、录像等形式)转换为网络形式,并上网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作品的权利人以及传统形式的邻接权人与网络形式的传播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乃至纠纷。但是我国目前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完善,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网民的行为,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立法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网络侵权行为具有涉及地域广,证据易删除、难保留,侵权数量大、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于网络技术的立法,还面临着确认难,取证难,侵权责任分担复杂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再次,人们在传统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社会,依靠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以及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以及周围人们的提醒或者注视下,传统的法律和道德都会相对很好的被维护。而网络社会是一个相对非常自由的空间,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的界限,人们受到的时间空间的束缚大大缩小。每个人上传到网上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显示出来,没有真实的署名,因此很难对网民的身份加以确认,所以任何人通过匿名的方式,都可以逃过道德,舆论的监督,从而是网络的监管很难得到切实的落实。
也正是由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网络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使得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大量发生。北京市一中院是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比较多的法院之一,1999年,北京一中院受理了此类案件12件,而2006年上升到了95件。该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还显示,随着网络纠纷案件数量的不断递增,案件类型也在不断变化。①
国家版权局2007年1号公告,向社会发布了《要求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的通知》及《要求恢复被删除或断开链接的网络内容的说明》的示范格式。此举是国家版权局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4条、第16条的规定,逐步细化“书面通知” 和“书面说明” 的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制订的指导性格式范本。它们的发布,对切实维护权利人法定权利及便利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法律义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将对规范我国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秩序,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随后也表示:“保护知识产权不是应付国际压力,而是我们民族兴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柳斌杰说,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是“扫黄打非”重点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知识产权如此重视,首先是因为打击侵权盗版就是保护民族的创新能力,为全民族创造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其次,高举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履行我们的国际承诺,树立中国政府讲信誉、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第三是依法规范文化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中国版权业健康发展,维护知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必需的,也是必须的。
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国际社会目前对信息开发者权益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律手段;二是技术手段。技术方面的保护是我们接触较多的,例如我国大都采用的附带加密狗、加密卡或加密盘、对软件拷贝或使用进行限制等技术措施等,但同时也给开发工作增加了负担,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而法律方面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版权法来提供知识保护的。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技术保护措施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得诸如美国白宫及五角大楼等等一些机构的绝密数据库,频繁地成为电脑高手们一试身手的对象。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法律这种电脑入侵事件却并没有禁止性的规定,而是如果没有造成其它的侵权行为,则并不违法。传统的知识保护体系中,违法与不违法的界限是进入行为或由此获取的资料是否是“个人使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诸如“黑客”这样的人物,是有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机密数据的,此时哪怕仅仅是“个人使用”恐怕也并不是件有益的事。“个人使用”概念的区别变得更为困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保护不足以根本保护网络知识产权,还更需要法律保护的帮助。在美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由来已久。1789年开始实施的《宪法》第一章第八条第八款指出,国会有权“保障着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的着作和发明在一定的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此后,美国又先后制订了《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法》和《软件专利》。为了全面执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的各项义务,1994年12月8日美国政府制订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对知识产权法律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对网上知识的保护是通过版权法来进行的。在原有体系中,从技术角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本身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单纯地对技术保护措施进行解除一般并不违法。即只要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够进入网络中那些绝密数据库并进行浏览是不违法的。除司法保护,美国还利用行政程序和仲裁制度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日本在网络只是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强大的知识产权侵权应对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网络侵权行为严格打击和取缔,同时完善立法和各项保护制度,有力的打击了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欧洲是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欧洲国际商品贸易不断扩大和知识产权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今天,在欧盟若干知识产权法规的制定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欧洲”权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领域的协调和统一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地区和有关组织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如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了《版权条约》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着作权法》;欧盟颁布了《信息社会版权指令》。我国也在把握时机,立足本国国情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越来越
繁荣的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于2001年修改了《着作权法》。2005年,首次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建设“创新国家”,以及将打击侵权盗版的剑锋直戳网络领域。国务院在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且承诺在条件成熟时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些信息都表明了我国想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决心。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诚如国家版权局高官所言,互联网侵权盗版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找到有效根治的途径和办法。然而,对中国而言,这却是一个在众多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尚未根本破解,又遇到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挑战的严峻话题②。
再次以北京一中院为例,截至06年4月,北京一中院一共受理了311起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这些案件被大体分为着作权纠纷、域名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等几大类型。在这几大类型的纠纷案件中,着作权纠纷案占了199件,接近案件总量的三分之二。
1、网络着作权保护
网络数字空间的信息资源以非线性结构存在,容易被复制和传输、压缩并被多次利用,因而给网络着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传统着作权的许多概念在网络环境中受到了冲击,例如对于“发表”、”复制”、”发行”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对于”合理利用”原则的适用范围的重新认定。在网上,对于着作权人、侵权人和侵权的确认也比以前更加困难。
网络着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其不须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也不要求发表或登记,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受《着作权法》的保护。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着作权法第十条对着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着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着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着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在网络环境下,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上传到网上和在网上传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网络传播为我国着作权法所称的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明确规定了对着作权人的上网权给予保护。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访问者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作品,但假冒他人作品,或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则构成侵权行为。但网络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对此,一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着作权的管理规范;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追究网站、网络在线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上传的网络作品的信息进行数字水印,其复制,下载等过程全程跟踪等技术保护,可以有效的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四是构筑网络道德体系,道德是凭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作用,规范人的行为。加强人们在网络中内心的自我约束力,来达到防止网络侵权的事前预防。
2、数据库的保护
数据库是信息资源最早的存在形式,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库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数据库加强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于由享有版权的作品构成的数据库,依照《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5款和第2条之二第3款的规定,可以作为汇编作
品受到版权的保护。对于由包括不享有版权的“数据或其他材料”构成的数据库,依据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我国对数据库的保护应既能促进民族数据库资源产业的发展,又要避免和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对数据库资源的垄断,在着作权法保护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着作权保护体系。
3、域名的保护
域名,又被称作网址,是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地址,是为了便于人们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域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域名争端及其法律调制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激烈争论的焦点,也是传统法律理论所未涉及的。
我国尚不存在专门调整域名与商标法律冲突的法律法规,2001年7月24日,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TRIPS以应对入世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解释是我国目前最直接的调整域名纠纷的法律依据。为解决目前我国处理此问题的困境,借鉴国际上各国的司法解决途径,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应于互联网络发展的专门域名保护法。根据互联网的特点,从对域名知识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制定适合互联网络时代的域名保护法,明确域名的法律地位以及域名纠纷的处理原则及解决方式,使对域名这一知识产权中的新兴客体的保护有法可依。但是,在没有制定专门域名保护法之前,为了便于域名纠纷在司法实践中有法可依,应该先扩大对现有知识产权法中某些条款的解释。
专利权的保护
除了以上几大常见的案件类型,侵犯专利权也是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类型之一。不过,这一类型的纠纷案件并不多。数据显示,在过去的8年中,北京一中院仅在2006年受理过1起涉及专利权的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授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也不得使用其专利方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是侵权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着作权和注册商标权也是如此,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可使用。这在我国的着作权法及商标法中都有规定。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查处。
结束语
尽管打击网络侵权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但网络侵权行为依旧在网络社会中大量而重复地进行着。法律权威在网络空间中的弱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量的网络侵权者凭借着网络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的特点不断侵权。而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也因在网络环境下运作成本过高、缺乏可操作性而名存实亡。因此在构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法律、技术和道德手段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只有协调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需要指出的是,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法律。没有法可以立法,法不完善可以完善修法。要扩大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作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知识产权立法、行政处理、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等方面,需要应用法律、技术和道德等多种手段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