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政实践报告——当代农民的收入来源及生存现状调查
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代农民的收入来源及生存现状调查
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1-02 姓名:孙英杰
学号:XXXXXXXXXXXX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25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鹤壁市
调查方式: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了解农民的收入渠道、年收入额,认识农民的生活现状。指导老师:魏新强
当代农民的收入来源及生存现状调查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9亿农民,占了全国总人数的一多半,“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也是一直引起党中央以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关系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农民的收入来源、年收入以及支出和农民心态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代农民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现今的生存现状又是何如,这都写都是本文包含的内容。
关键词:三农问题
生存现状
农民收入
一、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经济在中国持续了200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形成了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古语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也体现了农民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吃苦耐劳,老实本分,这一直是农民特有的品质,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土崩瓦解,“农民”这个古老的行业要走向何方,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经济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对的滞后,由于政策的偏向、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使得城乡及地区差距显著,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村就业压力较大,诸如此类的问题,依然需要国家和全社会付诸切实的政策措施加以落实和改观。
二、当代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工资现状
(一)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依然依靠农业生产以及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
302520151050男女种地打工其他
(二)外出务工成年轻化趋势,务农人员呈老龄化、女性化趋势 108642020—3030-4040-5050-6020—3030-4040-5050-60(男)(女)
(三)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22013
河南省2010—201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三、当代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工资现状分析
(一)农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务农收入和打工收入,务农只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从事生产劳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力浪费,而外出打工正好利用了农村劳动力的闲暇时间,只是中国的农民太多,恶性竞争,导致了劳动力的廉价,平均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
(二)种地不赚钱,养家必须靠打工
一个农村家庭按照5口人,两个孩子,一对夫妇,赡养一个老人计算:每个孩子每年上学的开销平均7000元,家庭开支15000元,老人花销平均每年3000元,共计25000元,而这25000元正好维持了家庭的基本开销,也就是说家里没有任何变故,全家人不生病,不添衣服的情况;而种地收入:拿我们鹤壁来说,按照亩产1000斤,市场价1元,年产两季,每亩每年可创造收入2000元,养活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需要12.5亩土地。这12.5亩土地是在不考虑种子、农机、农药花销的前提下,就这还得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而按照鹤壁市平均每个农民一亩地的标准,这个家庭只可能有5亩地,刚刚够一家人活上半年!当然,这只是个荒诞的假设,但是这也反映了农村生存的真实现状,当农民连养家糊口都办不到的时候,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到城市去打工。
(三)农村吸纳劳动力有限,就业压力山大
传统农业对人力要求比较高,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种地再也不是非青壮劳动力不能经行的工作,这就使得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闲置,然而农村经济形式单一,除了某些有特殊资源的农村,一般的农村除了人力资源,什么也没有,而农村聚集地即便是有一些企业,也因为劳动力的充裕而压低报酬,这就使得农民要么选择在本地激烈的竞争,或者背井离乡去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带寻求一份工资较高的工作。
(四)交通便利,通信的方便,给予了打工者外出的信心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农村孝道更是根深蒂固,“父母在,不远行”曾今是多少农村有志好男儿窝在农村的原因,再加上以往交通的不便,高额的交通费,外出照顾到自己的家人等原因,使得以往无数农村青年没有选择外出;然而随着交通的便利,交通费的降低,以及人们之间通信的方便,家里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回处理,远隔千里,依然可以利用通讯工具交流情感,而且成本越来越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减轻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情感负担。
(五)农民劳动技能的欠缺,发展无望
总所周知,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群体,知识水平不高,劳动技能比欠缺,社会竞争力不强,这使得农民只能承担社会中最苦最脏最累而且劳动附加值不高的体力工作,摧残着自己的身体换钱。这些工作往往就是出卖力气,很少有发展提升自己的机会,一项工作往往从事十几年,几十年,而且还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当年老干不动了,才回到农村去种地,仿若务农是一种无奈之举。
(六)“土地流转”政策和热火的“农村城镇化改造”的影响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百度百科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百度百科
正是以上两个国家发展战略,毁灭性的冲击了某些已经累积了成百上千年的村落文明,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农民搬进了整整齐齐的楼房,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从此打破,淳朴的乡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变味道的都市文明。“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民转让了土地使用权,而“农村城镇化”则是直接剥夺了农民千年以来赖以为生的土地,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谋生。突然间进城,也难免不适应。
地方政府把农民赶进了楼房,拿走了农民的土地,然后趁房地产行业还有预热的时候,靠卖地增加财政收入,个人以为,这种一次性消费不可能持久的存在下去。
土地流转政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城镇化建设貌似又给这些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但是人们忽略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农民的子孙后代没有了土地,又靠什么活着?老人们没有了土地,靠什么生活?当然,聪明的人从来都不会去想这些。
(七)城乡贫富差距依然很大,而且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2012河南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8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98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竟然相差3倍,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古语有云:“不患贫,患不均”。这种思想在农民中间更是根深蒂固吧,然而目前的形势是,不均的情况很普遍,这打击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再也找不到靠勤劳靠节俭就可以生活的很好的时代了,这种消极的情绪正在影响这年轻一代。小结
本文中写了很多农村负面的方面,谈到了农民就业难问题,提及了农民自身素质问题,论述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崩溃,以及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外出务工的原因,还关注了农民在新时代的心理变化,这些的的确确客观存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物质越来越丰富,农村硬件建设日趋完善,路通了,街道整洁了,农民口袋里有钱了,国家政策也开始向农民倾斜,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兄弟的关注。
相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进一步关注下,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农民生活质量越来愈高,这一天,一定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网站 [2] 百度百科 [3]光明日报
[4]薛进军著《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5]蔡昉等著,《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暑期思政理论实践调查《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
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机设10-3班姓名:芦建永 调查时间:2012-7-15至2012-7-25
调查地点: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杨晓军
综述: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新农村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摆到了社会前台。然而,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响应党的号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利用暑假10天的时间,对我们村展开了关于农村家庭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了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实践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让我了解到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来源情况,分析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调查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借这次实践来锻炼我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希望能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我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解决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好坏,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我以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为例,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有关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进行展开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及采访整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目前郭庄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如何去提高农村家庭居民收入的办法,希望此次实践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杨集乡郭庄村;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来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新农村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摆到了社会前台。然而,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基于此,我以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郭庄村为例,利用暑假10天的时间采用发放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有关农村家庭居民收入来源进行展开调查,经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郭庄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收入结构比重约占 60%; 第二产业约占 8 %; 第三产业约占 3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超过 70%。因此,要实现小康社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所以对郭庄村的居民收入来源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该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作物
由于该村还是传统的农业村,粮食作物在该村种植比例仍然比较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直接关系到该县的粮食安全,必须予以重视。但是,目前粮食作物的价格水平不是很高,粮食作物的种植尽管比例很大但是对农民的增收贡献却不是很大。目前该村农民中大约38%的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当然在种粮食作物同时还种其他作物)。这其中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薯类以及其他地方性粮食作物。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在该村农民收入结构中占着半壁江山,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纯收入均来于此。经济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纯收入比粮食作物高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约有81%。经济作物每年平均给农民家庭带3000~8000 元的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 60%之多。但同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太大会挤占粮食作物的比例,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该县甚至全省的粮食安全。目前该村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小辣椒,据我调查了解该经济作物在市场上还是可以的,为该村农民赚取了不少钱。
三、畜牧养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禽类、及蛋类、乳品以及其他养殖类食品需求量在增加。畜牧和养殖业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以该村为例,大约有8%的农民选择养殖业,尤其是奶牛和家禽,更是被大范围地养殖。同时,该地政府保护并支持特种养殖和规模养殖的发展,该地的畜牧养殖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并有上涨空间,而饲料价格涨幅不是很高,农户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养殖户农民家庭收入是在农村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所以也应带头发展该产业。
四、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农村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作用。近几年来,乡镇企业不断创新体制,结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效益在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给乡镇企业带来新的生机。一些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这样就保证了该村农民工人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以今年该村为例,数据统计得约有20%左右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这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其他农民相比则收入水平好一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五、外出打工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了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这就是农民工。他们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我对该村的调查,今年农民劳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已经高达
45%。外出打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均为中青年,而在家都是老的、少的,对下一代以及老人不好,本人认为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不太给予支持。
六、其他收入(包括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各种补助)
随着国家一些全局性政策的出台,一部分农民正好在政策的落实范围之内。如重庆、湖北等 地的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山西、内蒙、山西、河北、山东等各地的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全国各地退耕还林工程,一些多山、交通不便利的落后山区地封山育林生态移民工程等。很大一部分农民因此而纷纷离开原来相对落后的生存环境。同时还有移民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 一系列惠农措施,每年的各种补助近额会有几千元到上万元,其中移民补助更多达几万元。经对该村的调查,有部分农民家庭的地被修路所占或其他原因,政府给予补助几千元到上万元,有部分家庭贫困受国家补助。但是这些收入只是一次的,而不是长期的。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该村经济来源及所占比例,发现现阶段该村农民收入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仍然较少。目前,该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还过于单纯。传统的经营方式,其运行周期往往需要两年以上。从种植到出售的一系列环节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经营方式、地形、气候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经营方式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只起到很有限的作用。
第二,该村人均收入偏低。人均收入是衡量家庭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该村,特别是一些偏僻的贫困小家庭,交通不便,人均收入还很低,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三个层次中又是参差不齐的。年人均收入在 1000元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占 38%左右;中等阶层年人均收入在 1000---3000 元,占了 47%;年人均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属于高收入阶层了,只占了15%。
第三、农村经济增收速度缓慢。我国经济发展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然而对该村来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却很缓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
计算在 14%~20%之间。而 1997 年以来平均只有 4%。二是同现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比慢的多,要比城市居民低5个百分点左右。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陈旧。这主要变现在:一是政府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宣传不足,农民不愿采用新技术。耕种方式仍与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变化。二是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人去推广,市场信息闭塞。不少地方仍然是几千年来的小自然经济,农民不懂得随行就市,投资比较盲目。三是没有人去担当农民宣传员的工作,农民对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
从目前看来,针对该村存在的收入问题,提出如下一些促进该村民收入增加的建议及对策。
一,农民家庭组合化。农村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自行组合几项家庭收入,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求各大高校的教授和专职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家庭收入组合化,例如一户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同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养殖业,这样即可以提高家庭的收入,又可以把一些资源合理运用。
二,建立起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农业、畜牧业等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各方面生产、价格等市场信息,并及时向农民发布,化解由于信息梗塞而导致的农业风险,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三,积极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转岗就业能力,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做好基础,二是增强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并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促使他们在本地大胆创业,扩大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能力,带动就近劳动力就业创收,进一步扩宽农民就业渠道。
四,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从农村生产规模方面:一是推进规模养殖,提高抗风险能力。坚持以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为重点,推广一系列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科学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养殖成本,促进养殖效益的提高。
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通过对加大对“三农”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针对当前该村家庭收入调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应该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M】
【2】王国生,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讨论综述{J}
【3】《求实》2009年12期
【4】国家统计05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2005
第三篇:思政实践报告-创新思想素质调查
国民创新思想素质调查
专业:班级:姓名: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全国人民付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科技水平落后,自主知识产品稀缺,创新意识薄弱的现状已经到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的时候,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试图从国民“求安”的思想上来分析解决如上问题。
关键词:安于现状 创新意识薄弱 从小培养
正文:
一、创新意识薄弱的危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然而,尽管是如此雄伟的始皇帝也有怂的时候:北筑长城而拒匈奴,而不是并匈奴。何也?
高中历史老师曾为我们分析了一下这个问题。这现象是思想造成的,什么思想呢?用一个成语形容————安居乐业。安居乐业,这是无数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理想。然而,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秦始皇的安于现状,也造成了我们民族的保守。
论实力,秦帝国完全可以吞并匈奴,但他却退却了,只是筑起高高的长城来抵御。这却招致匈奴几番南下,中原民不聊生。
求安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汉族是讲“和”的民族,纵使遭到别人刁难,也还是要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但有的也对我们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当耶律氏南下杀戮时,我们忍了;当完颜氏进入中原时,我们退了,还自相残杀掉了岳英雄;当金发蓝眼人拿炮攻打我们时,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兵上的差距,依然屈辱求和......我们总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我们退让的结果却是让他人得利而自己失利,连颜面都失去了,还谈何浪静天空?
看我们的新一代,不是还在安居乐业的思想环境中成长吗?“考一所好大学,出来了找一份好工作。”当有人这样说时,我不解,为什么非要找工作呢,为什么我们不去开创自己的一篇天地呢?
二、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
安于现状,是无数中国人的思想。我们的GDP增长迅速,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却极为落后。美国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3%多,而我们才有1%多一点。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了我们大量财富的外流。所以说,创新,要真正的落实。
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还包括经济制度因素,现今,业绩一然成为企业、政府评判、提拔人才的标准。诚然这使得人们拼命工作,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是人们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求长期发展。科技研发部门拿不到足够的研究经费,所以科技发展水平不能很好地提上去。
三、如何解决: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我们要抓住时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新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促进发展,勇于创新,既要肯定过去的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情况: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对于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总是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学要以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与结束。这是教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和突破,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而教师在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时,应基于学生成长的客观现实,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的理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用鼓励语言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重视对学生在应用、体验和参与方面的评价。应该在评价时,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能力方面。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提问,也就是鼓励思考,鼓励创新。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
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少年强则国强!”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从小鼓励发展。只有创新意识在新的一代脑海中根深蒂固,才有科技、思想、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1)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
(2)新思考网《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与对策》
第四篇:思政实践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袁琳学号:201302020107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一、选题价值及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仔细观察选题指南之后,我选择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崭新的形象来迎接这个新的时代。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民族的未来,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矗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创新就要面临被陶汰, 被消灭的危险。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所以说,勇于创新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新素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初步了解现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以及做建议性的指导。
实践预案
1.首先确定研究的学校:石家庄市新华区的北新街小学,这是我上的小学,一来呢离我家比较近,再来呢我比较熟悉这所学校,方便调查研究。
2.其次联系采访的对象,我选择了王芳校长,她是我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在她做校长的八年里一直负责北新街小学的教育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还要联系两到三位学生,了解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并了解他们平时上课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
3.列出对校长采访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开设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师传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学生接受情况。
4.列出采访几位同学的问题,包括他们目前的文化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了解多少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
5.在采访结束之后要将校长和几位同学的回答集合在一起,分析他们的想法,并作出相应的结论。随后写出实践报告。
二、实践流程
7月23日,我来到了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毕业了八年,学校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也十分兴奋,在校门口照了张相,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门卫还是齐伯伯,一点没有变。进了学校之后,教学楼都翻新了,看着十分前卫,十分漂亮。由于是暑假期间,教室都锁着门,我在走廊上溜达着,每一层楼道的墙上都挂着很多牌子。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在一楼的墙上(一楼是六年级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挂着很多名人名言,有孔子的,老子的,司马光的,还有毛主席,鲁迅的话语,意在激励学生。二楼是五年级和一年级,他们教室旁边墙上的牌子各不相同。一年级教室旁边是一些三字经里的话语。五年级那里挂着很多科学家的生平介绍牌子,除了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以外,还有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三楼是二年级和四年级,他们教室旁边挂的牌子也不一样。四年级的教室旁边挂的依旧是名人生平的牌子,但是都是文学家,有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培根等。在二年级那里挂着艺术家们的生平介绍,有齐白石、达尔文等。最顶楼是办公室和三年级的教室,令人意外的是,三年级的教室外面墙上贴着的是学生们的书法作品。第一天校长没有来,所以我只是参观了学校的走廊。
7月26日,我和王芳校长约了在一家咖啡馆见面,我带着我准备好的问题过去,校长还是那么的慈祥,她见到我亲切的打了招呼。随后她给我聊了我们小学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首先是语文课,她说不同年级的语文课都由相应的拓展,每周五下午最后两节都是“文化欣赏课”,有语文老师讲解相关的语言文化,从低年级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历史文化百家争鸣到高年级的四大名著解析,都由适合各自年龄的文化教育课程。其次她提到了目前风靡亚洲的“韩流”,她说现在的小学生和我们当初迷恋周杰伦林俊杰一样迷韩国的歌星,甚至是更加疯狂,尤其是五六两个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她要求两个年级的班主任开过相关班会纠正他们的想法,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中国风歌曲。另外她说今年是抗日70周年,学校连续两个月在周一下午的班会上像同学们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事迹,尤其是共产党的精神,还要求优秀的少先队员做报告。最后她说三年级的学生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由美术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带学生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并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张贴到楼道的墙上。“学生的接受情况挺不错的。”王校长说道,她说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很期待周五的文化欣赏课——“那是他们最喜欢的课”校长笑道。在校长这里我了解到了很多北新街小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
29日,我找到了我们院里两个五年级的同学,他们都是12岁,正在青春期前期的阶段,但是经过和他们的交谈,我发现他们比我当年12岁的时候可成熟多了,像是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其中那个女孩在暑假期间报了一个中国舞蹈班,但是她表示她是被妈妈逼着学中国舞的,其实她想学习街舞,她最喜欢的偶像是韩国天团EXO,我不得不打断她的喋喋不休关于她的韩国欧巴。我问他们喜不喜欢学校里的文化欣赏课,他们都点头说喜欢,是最有意思的课,然后我问他们学到了些什么,他们说的还是头头是道的:什么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由哪些朝代的更替,还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四大名著。女孩子还现场唱了他们学的京剧。看来教课的效果不错。我随后问他们喜不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呢?那个男孩子小声说我国的传统文化都看不见了,他说他平时都喜欢看美剧的。但是我提醒他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不少啊,他说那些都是要考试的东西,诗歌和历史什么的,似乎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我发现和他们交谈还是了解到很多老师不知道的东西。
8月1-3日,我一直在家整理资料,除了采访的资料之外,我还在网上搜了一些地区中小学文化教育方面的消息,经过分析,写了实践报告,并给王校长发过去了我的稿子,她对我进行了夸奖,并表示出现的问题会加以重视,想办法解决。
三、实践结论
这次实践,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从两位角度发现目前的状况。首先是教师角度,从采访和实地观察来看,教师还是尽到了教育和传达的义务,不论是楼道里各种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牌,每周一次的书法课,每周一次的文化欣赏课,还是在班会上及时纠正学生崇洋媚外的行为,在重大历史纪念日时普及知识文化,教师们都认真对待了这件事,并且做的不错。从学生角度,他们的接受情况似乎并不是特别理想。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深受韩流美剧等的影响,虽然教师家长都在努力纠正,但是效果不大理想。但是学校进行的授课,他们还是很喜欢的,也被我国的传统文化吸引。
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基础上,老师需要加大力度的传授我国传统文化,并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不是简单的教授和考试就能解决的。
四、实践心得
通过这次实践我感触颇深,最大的感觉就是我国的教育越办越好,越来越有意思了,想当年我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文化鉴赏课,反而是被数学奥赛,英语奥赛所填满了空闲时间。现在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期间就传达给学生是一种非常正确和前卫的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也和我们当时不一样了,似乎受到的来自媒体的诱惑越来越多,网络如此发达,如何选择和自我控制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五、特别鸣谢
首先非常感谢北新街小学的王芳校长,在炎炎暑假还能接受我的采访,允许我到学校去参观调查,给我提供了很多一手资料。其次也感谢我们小区的两个小朋友接受我的采访。还有就是感谢我的一位闺蜜,和我一起去进行实践,给我照相。谢谢大家啦!这次实践非常圆满,希望我的调查研究能有一点作用!
第五篇:思政实践报告
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报告
理论(知)与实践(行)的结合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实践论》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6年 08 月 28 日
在马克思提出新的世界观之前,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理论的真理性就是人的思维、人的活动的真理性,即旧唯物主义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没有从主体方面把人的活动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的活动。只是在理论方面去理解,没有把实践结合起来,像是空谈主义,没有现实意义。而马克思提出的新的世界观:人在生活中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能够解决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就是未知的、尚未证明真理性的一些事物。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实践的主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上的才具有客观真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很复杂的一种东西,下面来看看它们之间的意义吧。
新唯物主义也就是新的世界观就算是在现在生活中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现在有挺多都是具有理论可行性的,然而却不能做出真的东西,如永动机的,理论上是可行的,却不能真正的做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发展,空有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还有实践因为理论的不完整性而导致的严重地后果也是有的,如我们国家之前的农民起义,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很多就是因为理论的指导不够有力,不足以支持起这些运动,所以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理论与实践是同样重要的,还有理论指导实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特定的时候做出特定的改变和选择。就像78年的改革开放,这也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改变,一直到现在,当时邓爷爷做出的改变是多么的重要,对之后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极有利的影响。
在以上的基础下我们需要知道实践是什么,理论又是什么,还有理论正确性与否与实践有什么影响,实践的过程中理论是否会发生改变,理论与实践又有怎样的关系,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有怎样的作用,这都是我们要去了解的。
首先要知道实践是什么?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又通过对物质的生产活动来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和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浅到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从简单开始实践再到复杂的实践。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在大学进行的一些科学实验(大物实验和化学实验)就是在把所学的知识进以实践,对前人写下的真理进行实践。
那理论又是什么呢?理论的形成在于认识,而认识又包括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即认识的感应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同感觉有了性质上的差别,理性的认识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产生合乎伦理的结论。即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知识在于认识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认识到知识就形成了理论,理论就是知识,那又如何去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呢,理论知识的充足在加以应用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如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一样拥有强大的力量。把理论的东西变成有意义的实际东西,这就是理论存在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所以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只有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理解那些事物的本质。一个人如果遇到没有接触过的事,就存在没有把握,做不好,而通过对环境的感觉和对事的深入了解或就直接做过这样的事,那这个人再做这件事就很有把握了。因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对外界的感觉,而要对外界有所感觉就在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存在的。所以要认识就要进行实践,又因为有了认识才有了理论,故理论和实践要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就像在我高二的时候,上学期通过对劳动委员一职进行观察,对这个职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下学期我就与劳动委员说好让我当一学期劳动委员,之后我就是劳动委员了,做起相关工作也算是得心应手,把教室的卫生弄得很好,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不错,不会因为叫人扫地而关系变差。有了深刻的认识实践起来也事半功倍。
又因为认识有不同的阶段,所以要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把感性和理性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而这也就是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开始去了解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性。然后在了解了内部矛盾之后进行实践,把认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认识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与人的一生有些相像,少年时期是在感性的认识世界;到了青年就变得有一定思想,成了理性的认识世界;壮年就把之前的认识进行整理和实践;老年就可以把经验往下传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事情会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实践也要与时俱进,实践要随着理论的改变而适时进行改进,思想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思想不能离开实践,要具有现实性,理论与实践要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了思想中的预想的结果时,人类的认识才得以证实,而想要成功,即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即理论要具有真理性。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因父母说家里都没什么菜,该种些什么菜了,我马上就说,我去翻土吧。然后傍晚的时候我就拿起锄头去除草,我在脑子里想的是很好的,该这样,要那样,然而意外出现了,不小心把水管挖破了。像之前想的就是属于理论了,想的都没错,可是在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这在理论中是不会出现的,所以由此看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这时候就要对理论进行修改和改进,再来指导实践。这从我们国家在抗战时期所经历过的一些事迹就可以看得出来,像遵义会议的大转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起来,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对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所以毛主席就使当地改进了理论,让他与实际相匹配,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战略方针,有了之后的胜利。
当然理论并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理论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不断认识中所形成的,它也有缺陷,存在一些不足,就是理论并不符合实践,而不正确到正确,不合理到合理,要经过多次的实践,这样理论才变得正确,变得完善,在实践中得到预期的结果。这都是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来实现的。经过一些实践后去丰富认识、完善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对理论理解之后再付诸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每一次的循环都在进步,都在向完美进发,有一天理论经过实践的证明变成真理,这便是知行统一观,也就是题目所说的知行结合。
最后想说一下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大学生在大学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说都是正确的,相对比较完善的,不需要我们大学生再去讨论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所以把所学知识加以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而一个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学好理论知识,并使用出来,把思维的、想象的、理论的变成真正可以使用的东西,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我想说这个大学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