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

时间:2019-05-14 15: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

第一篇: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

1,5月8号早上8点到下午6点,进行填报志愿模拟演练,全省考生必须全部参加。

2,6月7,8号举行全国统考,具体安排如下:

6月7号,早上9点到11点半,语文。下午3点到5点,数学。6月8号,早上9点到11点半,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下午3点到5点,外语。

其中,外语包括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考生听力部分的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作为单独的一项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考。非听力部分120分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 1.25,换算为外语科目成绩。

3,考生志愿分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职高专一批和高职高专二批等六个批次。考生志愿在网上填报。

4,网上填报志愿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20日—28日,填报提前批和专升本志愿;第二次在6月30日—7月4日,填报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对口生志愿;第三次在7月6—10日,填报本科三批、高职高专一批、高职高专二批志愿。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志愿填报,考生志愿以网上保存的为准,填报截止后将无法更改。

5,艺术类考生志愿分本科、专科两个批次。其中:本科批次又分A、B两段(原则上,B段为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其他高校为A段),每段可按顺序填报2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填报1个专业;专科批次可按顺序填2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填报1个专业。6,省招委会根据各录取批次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统考成绩,按文、理科分别划定各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分别划定艺术类本、专科专业分数线和文化分数线。

7,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组织补录。对专科层次新生报到不足的,由高校提出申请,经研究同意后,省招办统一在我省未录取的生源范围内,重新征集志愿,按照原定录取规则,组织有关高校进行专科层次的补录。

8,5月底,6月初,领取高考准考证。各个高中规定不同,时间有早有晚。

发的早的优势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哪个考点,哪个考场,可以打听周围是谁。如果能跟一个考600多的朋友坐在一起,那就太幸福了。

9,6月9号开始,文化课估分,选择高考志愿。

我的建议就是:所有艺术生,尽量准确估计自己的文化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录取方式。

虽然24号文化就能查分,但是最后4天时间太紧。

6月9号,到28号,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尽量选择对志愿。

比如,文化考得好,就选择文加专。文化考得不理想,就选择按照专业录取。

这时候会有一本大厚书,就是招生考试之友。一切的以那本书为准。

我的建议:尽量买一本,几十块钱而已。或者几个朋友一起凑钱买。

两大任务:看那边大厚书,还有掌握自己中意学校的往年录取情况。

10,6月24号,也行是你今年,甚至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

这一天,将公布文化课成绩,也将公布各批次分数线,包括各艺术类文化本科线,文化专科线,以及统考专业本科线。

11,6月24号,到28号,是你们最最纠结的时候。

一方面,很多同学被文化本科线秒杀。而且,这四天内,你必须做出决定了。

我说了很多遍了,很多同学,只要报对志愿,就能上二本。报不对志愿,大专都悬。

12,然后,就是等待录取。具体录取时间还没有确定。

一般就是,7月10号左右开始提前批录取。本A最先开始。

这时候,就是一定要多去你们本地的招生考试服务大厅。掌握自己电子档案的最新动态。

13,多数学校录取很快,尤其是省内院校,提前批录取,近几年来一直很火爆。比如10号早上9点开始,10号中午就能结束。也许,7月10号中午,你就能得知被录取的喜讯。然后就是等待录取通知书。最快,7月下旬,你就能收到自己的大学通知书了。

14,很多复读生,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是这样。

祝大家顺利。

第二篇: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50号

《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已经2012年12月11日省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2012年12月21日

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但预期将返回户籍所 在地居住的人员,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的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促进部门之间流动人口基本信息互联共享;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应当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采集并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落实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

(三)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汇总、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四)推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以及相应的奖励优待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

(六)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申诉、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

第六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发展改革、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向所在地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在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工作中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

接到通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八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二)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以下简称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其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按照规定为离开户籍所在地的育龄夫妻办理生育证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出具婚育证明和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

(四)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政策。

第九条 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简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对已离开户籍所在地但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经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婚育情况后,可由 其家庭成员代办。

第十条 婚育证明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第十一条 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现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提交。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二)告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三)查验成年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婚育证明;

(四)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登记、建档,及时将流动人口信息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五)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其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定期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

(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义务情况。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了解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本省有关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本省有关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觉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如实报告婚姻、生育、节育等情况。

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妻,应当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女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依法应终止妊娠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并出具避孕节育情况证明。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第十七条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助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协助采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

(三)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

第十九条 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生育服务登记,由最先收到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办理。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不予办理的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二十条 育龄夫妻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二十一条 出具婚育证明或者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不得收取保证金、押金或者其他费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协助查验婚育证明的村(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二十三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没有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单位,当年不得被评为先进单位。

第二十四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规定履行有关管理和服务职责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

(三)为流动人口提供应当免费享受的服务时违法收取费用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未依照本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未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生殖健康检查或者未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的,按照《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5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0号《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已经2012年12月11日省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但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的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促进部门之间流动人口基本信息互联共享;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应当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采集并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落实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

(三)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汇总、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四)推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以及相应的奖励优待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

(六)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申诉、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

第六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发展改革、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向所在地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在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工作中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

接到通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八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二)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以下简称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其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按照规定为离开户籍所在地的育龄夫妻办理生育证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出具婚育证明和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

(四)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政策。

第九条

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简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对已离开户籍所在地但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经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婚育情况后,可由其家庭成员代办。

第十条

婚育证明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的,凭原婚育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免费换领新证。已落实绝育措施且婚育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婚育证明长期有效。

第十一条

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现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提交。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二)告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三)查验成年育龄妇女的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婚育证明;

(四)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登记、建档,及时将流动人口信息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五)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其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定期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

(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义务情况。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了解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本省有关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本省有关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应当自觉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如实报告婚姻、生育、节育等情况。

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妻,应当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女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依法应终止妊娠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并出具避孕节育情况证明。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第十七条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助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协助采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

(三)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

第十九条

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生育服务登记,由最先收到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办理。

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不予办理的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二十条

育龄夫妻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二十一条

出具婚育证明或者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不得收取保证金、押金或者其他费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协助查验婚育证明的村(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二十三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没有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单位,当年不得被评为先进单位。

第二十四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规定履行有关管理和服务职责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

(三)为流动人口提供应当免费享受的服务时违法收取费用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未依照本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未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生殖健康检查或者未采取补救措施终止妊娠的,按照《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地方志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地方志,是指省、省辖市、县(市、区)编纂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保障工作条件,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

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承担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在本级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制定有关地方志编纂的业务规程;

(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三)拟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

(四)组织编纂本行政区域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依照规定组织专家对已编纂成稿的地方志进行审查验收;

(五)搜集、保存、整理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开展地方志学术研究、交流和宣传;

(六)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七)培训地方志工作人员;

(八)完成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拟定本省地方志编纂总体工作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备案。

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根据省地方志编纂总体工作规划,拟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八条 地方志书每二十年左右编纂一次;地方综合年鉴每年编纂一次。

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按照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九条 按照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承担编纂任务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应当将地方志工作列入工作计划,明确负责编纂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保障工作条件。

承担编纂任务的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地方志初稿编纂或者资料报送任务,并对所编纂的地方志初稿的质量或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对承担编纂任务的单位加强业务指导和督查。

第十条 地方志的编纂内容和过程应当公开。

地方志的编纂内容涉及有争议的重要事项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或者单位的意见,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报告。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地方志资料征集制度,通过查阅、摘抄、复制、购买等方式收集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应当无偿向地方志工作机构提供地方志资料。私营企业和个人可以自愿向地方志工作机构无偿提供其拥有的地方志资料,地方志工作机构征用私营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地方志资料的,应当支付适当报酬。

第十二条 地方志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专职编纂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参加,可以聘请适合从事地方志编纂的人员参加编纂。

地方志编纂人员应当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忠于史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要求编纂人员在地方志中作虚假记述。

第十三条 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的地方志书,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审查验收,经审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公开出版:

(一)以省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报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

(二)以省辖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经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评审后,报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审查验收;

(三)以县(市、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经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评审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审查验收。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验收时,应当组织保密、档案、历史、法律、民族、社会、经济、军事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

第十四条 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地方志工作机构批准后方可公开出版。

第十五条 已通过审查验收的地方志书和经批准的地方综合年鉴,未经原审查验收或者批准的机关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第十六条 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应当在出版后三个月内报送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向本级和上级方志馆无偿提供馆藏书。

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方志馆、地方志资料库和地方志网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加强对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为社会各界利用地方志文献资料创造便利条件。

第十八条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地方志工作机构捐赠地方志资料。

对具有收藏价值的地方志文献资料,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向捐赠者颁发收藏纪念证书。

第十九条 对在地方志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方志成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参加国家和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奖。

第二十条 承担编纂任务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予以通报批评,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督促其限期改正:

(一)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地方志初稿编纂任务的;

(二)无故不报送或者拖延报送地方志资料的;

(三)故意提供虚假地方志资料的。

第二十一条 地方志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故意在地方志编纂中加入虚假资料的;

(二)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后或者地方综合年鉴经批准后,未经同意删增或者修改其内容的。

第二十二条 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街道志的编纂,参照本规定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给予业务指导。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第一条 校长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校长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 开足开齐体育课

学校应当根据国家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认真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

普通中小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倡导和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条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

寄宿制学校要实行“三操、一活动”。即认真组织学生每天出早操、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抓好课外体育活动。非寄宿制学校要实行除早操外的“两操、一活动”。

第四条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必须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或中小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要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要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综合性运动会 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一次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

第六条 配足配齐体育教师

学校要按照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课时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按比例认真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满足中小学开足开齐体育课的需要。

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工作量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有关的劳保待遇。

要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项工作应当计算工作量。

第七条 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

学校要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第八条 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

学校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做好规划,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

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设施配备质量和安全使用。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或设备。

第九条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学校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第十条 保障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保障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学校应为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要积极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故提供必要保证。

下载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河南省高考工作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城建监察规定

    河南省城建监察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城建监察行为,保障城建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年高考考务工作规定

    2016年高考考务工作规定 2016高考考务工作规定印发 试题按绝密管理 教育部近日印发《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详见下文),就今年高考做出具体部署。......

    河南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

    河南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安全......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 十项规定》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发〔2007〕7号)的精......

    河南省临时用地规定

    一、《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第五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确需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取得临......

    河南省婚假制度规定

    河南省婚假制度规定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五十七号 《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经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

    河南省婚假制度规定

    河南省婚假制度规定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七号《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经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 2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现......

    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

    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 颁布机关:省政府施行日期:2005年2月1日阅读:374文字 〖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87号《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已经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