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网络礼仪
青少年网络礼仪
一、网络是人生的新朋友,对待朋友要重诺守信。
二、网络是传播的新载体,对待载体要维护秩序。
三、网络是表达的新天地,对待天地要尊重有礼。
四、网络是互动的新途径,五、网络是创意的新平台,六、网络是就业的新领域,七、网络是娱乐是新窗口,八、网络是联系的新纽带,九、网络是公益的新渠道,十、网络是和谐的新家园,对待途径要张弛有度。对待平台要激扬灵感。对待领域要积极开发。对待窗口要收放自如。对待纽带要合力鼓劲。对待渠道要志愿参与。对待家园要爱护珍惜。
第二篇:浅谈青少年网络教育
论文关健词:网络 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威胁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影响着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网络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泰普斯科特曾分析,美国已出现了伴随数字技术和因特网而成长的新的一代,即网上一代。他们是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美国第四代人,约9 000万人,他们将在21世纪初主宰美国。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们中国目前也形成了网上一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 65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走向网络世界,他们是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新的空间等等。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在给青少年带来无限憧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主要表现在:
网络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它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否认,它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互联网的内容良萎不齐,其中不乏色情的、暴力的、迷信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难免会影响到青少年识别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从而难免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青春发育期,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尤其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流行,更是会威胁到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特征,彻底打破了原有信息的封锁局面,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得到空前融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在全球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体系,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上占绝对主体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仅占了不到1%。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趁此之机通过网络信息来兜售他们腐朽的价值观念,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传播黄色淫秽、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信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企图昭然若揭。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很容易被裹着西方腐朽观念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可见,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难免会烙上资产阶级腐朽观念的印记。
网络对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铸造构成威胁。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人们看到的图象、文字,听到的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人也退到终端背后,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上网者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的某种“虚拟”身份。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夭马行空,到处乱闯。网络世界的自由自在使得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流连忘返,逐渐疏远有一定约束的现实世界,甚至逃避现实,把网络作为理想的避风港湾。由于一些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事物,如虚拟朋友、虚拟情人、虚拟父母等,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了,而且社会交往的领域也会日趋狭窄。于是,导致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冷漠。这样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人永远只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一种非开化的状态。而健康的人格是在现实社会中,在不断地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产生存在影响。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正如新近所流行的一幅漫画: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据香港的一份调查,青年中有七成以上通过网络交友,其中48.6%的人承认在网上曾向朋友撒过谎或使用过另一身份,而且撒谎的理由是保护隐私,保护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别人。困若只是如此也罢。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青少年的网络犯罪也层出不穷。据调查我国1999年因玩游戏引发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案的10%。网络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网上道德行为的产生,同时也影响着现实道德行为的产生。退一步说,即使青少年在网上处处“德行”、言之凿凿,充其量,这也只是在网络环境中的大讲空话而己。因为青少年长期在虚拟世界中搜集资料、吸收知识,沉迷于仿真的世界,会使他们失去一些了解生活、接触社会、实践书本知识的机会,他们只会在网络环境中大讲空话,而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第三篇: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毋庸置疑,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给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网络”已成了当今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衣衫快捷的窗户。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青少年,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然而“网络”在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无限巨大的“垃圾场”的大门,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可谓“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
2、调查方法:
(1)问卷方法
(2)各种书刊资料收集
(3)网上查询
(4)组员讨论研究
(5)材料整理与编辑
3、调查研究:
(1)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15—17岁的青少年,调查发现经常上网的是男同学,几乎每天上网,偶尔上网的和从未上过网的女生居多;上网费用的来源多数人是节省的饭钱;大多的人在网吧上网;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是少有约束;上网的目的部分聊天,大多是玩游戏;上网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占少量。
(2)青少年上网的原因:
第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成人意识强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经常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娇宠惯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他们无法接受,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控制情绪能力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折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他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可以完全逃避现实,他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第二,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跟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第三,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第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自拔。
(3)青少年上网的利弊分析:
应该承认,网络对学生还是有诸多好处的,主要表现在:可以空间拓展知识面: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层面;提升了社会交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甄别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真伪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打字速度快;经常玩游戏的同学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中学生上网存在很多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影响学业。中学生上网大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和点歌等,这些娱乐方式对中学生很有吸引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常常身不由己,情不自禁,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有的上网时间过长,不能好好地休息,上课无精打采,精神恍惚;有的即使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旷课、逃学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日益增多,浪费了大好时光,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大好前途。
第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会直接呆滞心理障碍。
第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些网吧环境较差,大量的吸烟导致烟雾缭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有的学生上网时间太长,容易引发很多疾病,长时间上网不但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还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节省午饭钱,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更可怕的是还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将给中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
第四,诱发中学生犯罪。上网费用入不敷用时产生邪念欺骗家长或者抢劫校学生钱物。这种现象现在时有发生,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也会导致中学生的行为道德不规范。学生光顾不良网站,也容易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4)建议和意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家庭上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中学生上网的人数也会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是他们的权利,学校和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禁止。但中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智成长之中,他们上网弊远远大于利,特别是不健康上网给中学生带来严重危害,我们必须对他们的上网行为给与关心、引导和教育,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各方面教育。作为学校,如果只是强行禁止学生上网,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变“堵”为“疏”,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典型事例,加
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注重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作为社会,通过各种媒体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设中学生心理咨询热线。作为家长,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强加干涉,配合好学校、社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二,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对网吧的审批,继续加大对网吧的检查力度和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网站内容、上网时间和身份证等方面进行细心检查,严格管理。阻止不健康的进口游戏泛滥,杜绝不健康上网情况的发生,保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只对非法网吧知识罚款了事,更不能只知道伸手向网吧收钱而疏于管理,使网吧的经营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网络管理,加大法治力度。对于境内境外一些非法网站加强监控力度,对这些网站坚决取缔,对于境外的网站进行严格过滤,制定专门法律,继续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保护中学生健康上网。
第四篇: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
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脑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以信息丰富、传递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但网络也以混乱的信息和虚拟的交往特点,阻碍了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束缚了他们的现实交往,造成了他们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意识弱化,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尝试去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寻求消除网瘾的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上网青少年有1.6亿人,其中约有1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网瘾,而深度网瘾者占1/4。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其中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的占37%。21.9%的少年表示“对网络有依赖”。62.32%的少年遇到过QQ号码被盗、虚拟财产被盗、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48.28%的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14.49%的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产或身心的伤害。
认识“网络沉迷”和“网络成瘾”。2009年11月4日,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表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在指导中用到两个词“网络使用失调”和“沉迷于网络”。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
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这个词。2007年,美国医药协会拒绝了对美国精神病协会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的建议,批准对“网络游戏滥用”进行进一步研究。直到今天,网络成瘾究竟为何还是尘埃未定。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方面:
1、好奇心的趋使。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新鲜事情,而相当大一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网络,而且人们会通过网络聊天、游戏,获得工作之余的休闲和娱乐。青少年对身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刚开始接触网络时或许只是想获得最新的资讯。
2、孤独感。现代社会,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而父母因为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母亲也不再陪伴孩子的成长,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都有过父母上班,把小孩锁在家中自己玩耍的童年经历,孩提时就缺乏陪伴,让他们长大后都有深深的孤独感,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如果这种渴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向其他方面转移,比如网络。
3、挫败和失落。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有些人遇到挫折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自闭,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而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聊天的双方在现实中是不认识的,不了解相互情况的。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人都会试图在网络上去寻求自信心和满足感。
4、心理不够成熟,减压方法的缺乏。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旦遇到烦恼和感到压力
时,缺乏减压的方法,容易掉进网络的漩涡。客观方面:
1、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增大,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采取不过分干预的态度,但有些父母过于放任,而且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很多孩子的父母出外打工,孩子就处于没人管的状态;父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回家面对的就是父母的批评,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大;父母把网络看作洪水猛兽;家庭不和谐如单亲家庭等。
2、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大部分学校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资源的缺乏。
3、社会因素,政府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网吧经营者默许未成年人进出网吧;商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问年龄和身份,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上网;网络游戏业的发展缺乏一些监管和限制;传播媒介对于网络游戏的大力宣传必然使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掉进网络游戏的漩涡中。
4、其他因素,网络自身的优越性和强大的吸引力,如聊天、游戏、小说等。
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类型。
一、内隐性“网迷”和外显性“网迷”从青少年上网的现象和心理行为特点来分类,分为内隐性“网迷”和外显性“网迷”。内隐性“网迷”:在家不出门;不和家人交流,但是和外人交流很好;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虐待,自我苛求;内心中道德规则很高。心理行为:内敛的、退缩的、消极的外显性“网迷”;
在网吧不回家;和任何人交流都可以;自我认同偏差,内省能力较差;不认同道德规则。心理行为:弥散的、扩张的、积极的。
青少年“网络沉迷”有三种类型。从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内在心理表现上是相同的“缺乏自信心、低自尊”;两者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却是相反的。所以他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指向自身内部的;一个是指向外在客观事物的。分析二: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内隐性学生可能会逐渐放弃学业回到家庭,沉默的消失在社会中,自信心的缺失会弥漫在他的一生中,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自杀或者产生仇视社会的变态行为。分析三:缺失引导的外显性学生将会过早的放弃学业,积极的出现在社会的负面群体中,产生诸如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二、间歇性“网迷”和持续性“网迷”。根据青少年上网的频率和程度来分类,前者还能坚持在学校上学,后者已经彻底离开学校。
三、单一性“网迷”和综合性“网迷”根据心理诱因来进行分类,前者的心理诱因相对单一,比如:师生关系不良;后者的心理诱因比较综合,比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存在问题。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主观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使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时能够正确的看待网络,使用网络,而不沉溺。构建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让青少年体会到父爱和母爱;
青少年应该加强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同学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在现实中寻求朋友和陪伴,在现实中形成的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会减少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找朋友的意愿.正确的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朋友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但久而久之,缺乏一个正确的向导,就会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在遇到困难自身无法排解时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及时的排解烦恼,使青少年能够自尊、自信。老师和家长应该指导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应该如何排解,使青少年掌握更多的减压的方法,而不会只是通过网络来释放压力。客观方面:家庭角度,父母应该增强对子女的关注度,建立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要让青少年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大部分青少年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做事情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从而减少上网的时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换位思考,相互体谅。青少年应该理解有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放任是一种磨练,而父母也应该给与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一些适当的指导;父母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响应社会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应该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当父母都有了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后,就不会对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过于苛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减轻后反而更有利于他们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也不会去寻求网络作为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所以他们无法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电脑,还把电脑作为洪水猛兽;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家庭破裂等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支持,而不会去寻求网
络上的虚无的精神满足。学校角度,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做到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不盲目追求升学率,不把孩子作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在课程安排上更加合理化,美术、体育课不再是一种“装饰”,而真正的落到实处,减轻青少年过高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对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知识其中的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祖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又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沉溺。社会角度,加强政府对网吧经营体系的监督。严格控制网吧的数量,在学校附近限制网吧数量甚至不准许开设,对于经营中的网吧可以不定时的进行检查,杜绝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完善法律制度,增加处罚力度。很多网吧经营者乐意接纳未成年上网,就是因为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即使被发现也不会有多大的处罚。完善网络游戏业的准入审核制。如注册某款游戏时要输入正确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对于未成年人不允许其进入游戏中;加强游戏内容的审核,杜绝色青和暴力等。传播媒介的报道应该更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过滤和杜绝对青少年不利内容的传播。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网络成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长、学校以及社会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到青少年,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第五篇:浅析青少年网络非主流文化
浅析青少年网络非主流文化
——王秀冬
摘要:网络非主流文化是当前流行于以9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在分析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特征、盛行原因的前提下,分析非主流网络行为折射出90后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网络非主流文化;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随着时代变迁,为数众多的青年表现出与社会主流大相径庭的思想与行为,即“非主流”。面对非主流文化,无数青年热衷地崇拜、模仿以及被同化,并以此为荣。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概念
非主流文化是从美国青年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所说的非主流文化指的是一种个性,更确切点说是符合青少年个人心理的或者超前,或者滞后的一种行为。结合主流文化来说,主流的就是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众潮流的东西,另类些,张扬些,是一种具有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特点的文化。
因此,网络非主流文化可以归结为:以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一代为主体的利益群体,以网络为媒介,通过在网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交互”沟通,所形成的以表达这一群体特征的具有颠覆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一种青少年特殊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主要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之中,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的产物。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非主流”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是特定地域氛围下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青少年的心态,折射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而“网络非主流”现象更是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逆反性、阶段性等特点。
二、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表现特征和分析
(一)、“眼球文化--非主流网络图片凸显
非主流图片上一般表现为另类、奇怪的图片,网络上称之为脑残。网络非主流图片的色彩平衡通常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编排的,常常使用调暗画面的光源,LOMO效果,正片负冲,黑白效果,5像素模糊,10像素模糊,柔光,溶图,笔刷,错落不
一、字体各异的文字以及特殊角度等等来制造画面效果,力求使图片从构图到色彩再到排版都表达某种心情。在图片主题上也力求独特,比如:一般是45度+瞪眼睛+嘟嘴的可爱造型,或是低沉灰暗的背景+抑郁的神态。选取角度时也常常出人意料的镜头。摩天轮、电线杆、气球、铺满落叶的地面、有大片云朵的天空、血迹、公园的长椅等等一般都为非主流图片所喜见的题材,大眼浓妆鼓腮的少女主题更是屡见不鲜。
若从本身的艺术性来看,非主流所流行的一些处理图片的风格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也使一些本来平凡的意象拥有了新的意义。在镜头选取、处理、排版上的创新以及力求使创作者心境融入图像,使图像氛围从客观反映变为主观讲述的理念,也因此使非主流风格的图片脱离出非主流系统之外,独立成为一种图像处理与设计的风格。
然而他们并没有将非主流图片值得推崇学习的摄影手法,PS手段及选景角度等的优点发扬,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或风格,或是配图文字颓废低俗,图片涉及色情暴力。这些青少年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是彰显 “个性另类”“颓废堕落”“消极厌世”“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以此反映出的他们的一种逆反心理,不走常规路的做法,却忽视了常规非主流图片的初衷。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的危机。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消极同一性发展。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即: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超越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火星文”的盛行
90后的非主流人群发明了一种文字,类似于繁体字,又融入字符,象形字却又看不明白是什么,有人归结为火星文。这种文字以QQ为基点,以劲舞团为中
心,以互联网为平台,迅速扩张,使得汉字从本来非常庞杂的多元文化简化为比如“劳工”、“男盆友”、“粉可爱”、“你素谁”之类的网络语言,使人看的一头雾水,而新生一代的90后群体则成了“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作为一种青少年非主流的文化,“火星文”是“新新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富有创意、令人咂舌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代青少年超强的语言创造能力,并具有阶段性、游戏性、叛逆性等特点。
实际上“火星文”现象只是现代青少年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作为交流的“暗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这便给予了 “火星文”同青春期一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它终将会随着青少年期的发展而发展,并随青少年期的逝去而消失。
火星文不是纯粹的青少年“求新、叛逆”问题,这隐藏着他们心灵深处对平等、和谐沟通关系的渴求。当代青少年,尤其是“90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情绪情感波动较大,他们极力要求挣脱大人权威的束缚,渴望获得与成人世界平等沟通的权利。此时,他们选择的不是“听话”,而是“说话”,在网络里他们自我意识复苏,自由驰骋的表达,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力”,建立自己的地盘,在网络世界里,家长们所坚守的“长者为上”思想毫无立足之地。
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火星文”现象是当代青少年面对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威和自我认同危机时的一种集体的解决方式,其中成人世界与青少年世界心灵沟通的不畅不和谐是“火星文”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本质性的一个因素。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三、辩证看待非主流网络文化,理性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非主流文化潜伏着危机、带来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文化新困境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所带来的希望和创造,而这关键也在于多方位的引导和教育。笔者就该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该站在理解和帮助青少年的角度:在孩子了解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同时,介绍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和先锋人物的成功经验,同时对“非主流”现象中的阴暗面进行疏导和干预,全面展现非主流文化。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寻找定位,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以及对美的正确认识。因为:我们认为盲从消极非主流的青少年,正处在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危机的时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受到一定干扰: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而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到别人“非主流”自己也想“非主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到底什么是非主流文化,而仅仅将其作为负性情绪的发泄口。
第二:保护有创新意识的“非主流”现象:呼吁社会对于“非主流”现象的包容。
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现象,都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充满后现代气息的“非主流”现象,无论在文化形式上多么的幼稚,甚至毫无文化底蕴,但它多少象征着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蓬勃向上,强调自我意识,是创新的一种另类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其中的糟粕就肆意抹杀全部,甚至想方设法的抑制“非主流”的发展。哲学家说认为“存在即合理”,每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有合理的理由,我们需要对每一种新生的事物全面的分析,让青少年对新事物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根本上“以人为本”的发挥其积极的一面,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于所处的时代,时代变化造成每一代人之间的代沟,构建和谐社会,更要加强代与代之间的和谐融入度。
第三:创造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现在对代表着社会最新时尚的青年人有一种时髦的称呼叫“新新人类”,他们代表着一种追求和一种认同,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这种追求和认同称为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综上所述,非主流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反叛思想,它富有文化内涵和创造力,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从古至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群体都会有些成员体现出有别于当前群体的某些特点。每个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每个人也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每个不同群体都会影响着下一代群体。因此,针对非主流文化现象,整个社会不应是完全批判和抱怨,而是给予青少年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予他们内心世界的人文关怀,更多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正处于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危机的时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经常受到一定的干扰: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段时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意义的,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给青少年一段时间,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有一些看似“荒唐”的行为,给他们选择的可能性,他们仍然需要“游戏”。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心里学专家们乐观地表示,90后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