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
800~907,一直是唐朝,不过盛唐已经过去,诗方面有名的诗人就是李商隐 杜牧 温庭筠;词这种形式刚刚出现有温庭筠
还有就是唐 传奇,像聂隐娘 红线 龙女什么的应该听说过吧 辽 907~1125,效仿中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大家 南唐 937~975 李煜的词相信都读过
两宋 960~1200
诗方面有名的有陆游 辛弃疾 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朱熹
词是全盛的了,有很多优秀的词人与作品流传,苏东坡 秦观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欧阳修等等等等多的数不过来。
宋话本: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
宋杂剧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1125~1200 金 没什么好说的啊
赞同 0
一、诗经与先秦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分属于“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雅本是乐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是赞美诗,是祭祀时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转》《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二、楚辞汉赋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样式之一。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而称楚辞;赋即铺陈之意,以“铺
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两者都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结构宏大,辞藻华丽,讲究文采、韵律,常用夸张、铺陈的手法。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等和他自己的辞赋汇为一集,共16篇,定名为《楚辞》.。
汉赋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汉赋代表作家在汉初主要有贾谊、枚乘。汉武帝和汉成帝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末年,赋逐渐衰落,有代表性的作者是张衡。
三、魏晋文学与南朝文论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强,在文学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也奠定了基础。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
作为杰出诗人的曹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他的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诗。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二类是政论诗。曹操诗作的思想内容,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特色。
曹丕是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汉自立。他虽想效法汉文帝做一个贤明君主,却放弃了抑制豪强的进步政策,他即位的当年,就采用了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法”,放弃了曹操兼容并包的用人政策。他的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一些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之作。
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推崇的是曹植。从现存的当时作品看,也以他的为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余篇。曹植前期作品多数是吐露自己志趣与抱负之作,曹植后期诗作由于生活发生了剧变,曹操死后,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颠沛流离,生活经验也随之丰富起来了。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步,在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曹植的主要贡献虽在诗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辞赋也不乏佳作。名篇有《洛神赋》《鹞雀赋》等。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作有《七哀诗》、《从军诗》。
魏末多数作品,由于政治上的高压和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倾向,已经不如建安作家那样富有现实性。但突出的文学家也还是有。嵇康、阮籍即是代表人物。嵇康散文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诗作有《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等。阮籍以诗歌见长,代表作为历来传诵的82首《咏怀诗》。
从西晋建立到东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等一批杰出和优秀的诗人。其中以陶渊明成就最高。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八友”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辑的《世说新语》(南朝)和干宝著的《搜神记》(东晋)。它们都具有小说的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唐宋文学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由于国力强盛、科举制进士科重点考诗赋等原因,使文人之间形成以诗会友的习俗,因此诗歌创作十分繁荣。唐初,文坛上出现了四颗新星,即“初唐四杰”:骆宾王、王勃、卢照邻、杨炯,他们的作品为唐朝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
时候的著名诗人还有陈子昂等。唐朝中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出现,他们成为唐朝亦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气势雄浑,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不媚权贵的性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他的作品表现了这一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语言锤炼精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登高》等。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还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善写边塞诗的“高岑”(高适、岑参)、“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囚”孟郊、贾岛等。
唐朝后期,社会矛盾加剧。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今传其诗近三千,为唐人之冠。他关心人民、抨击黑暗的现实。因此他的诗通俗易懂、重在批判黑暗社会。唐朝晚期,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以及藩镇割据势力的加强,出现了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一生不得志,他的诗大都跟政治有关,杜牧既是一个风流才子,又是一个具有新历史观的诗人。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还有杜荀鹤、秦韬玉等,他们都是现实主义的诗人。
唐朝前期的散文深受六朝影响,仍盛行华丽藻饰的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优美的骈文。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兴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强调散文的实用性,反对骈体。韩愈的散文气垫充沛、纵横开合、奇譬巧喻、形象鲜明,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点,他的诗也有独创的成就。柳宗元擅长描写山水,他的思想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文学家。这个时期曲子词开始兴起。晚唐第一个大力写词的作家是温庭筠,他的词重在写闺怨,具有秾艳细腻、锦密隐约的特点,是“花间派”的代表。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词作家有韦庄、冯延巳、李煜等。其中李煜的词最出色,他词内容主要写宫廷享乐、离愁别恨和囚徒生活,感情深挚,擅长白描,意境浑融阔大,语言或明丽或朴素,流走如珠,风格清婉沉着。他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能力和艺术风格,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初期的词作深受五代遗风的影响,主要重在写男女恋情和离别情愫。其中柳永、晏殊及中期的秦观为其代表人物。柳永善写羁旅行役之情,晏殊善小令,风调闲雅,语言婉丽,音韵和谐,秦观的词风婉约绮丽,北宋著名的婉约词人还有周邦彦、欧阳修等。北宋中期,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从苏轼开始,诗歌创作才出现了异于唐朝的特点。
两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才华出众,前期的词作主要写男女爱情和自然风光,后期主要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她的词带有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雅的情怀、空灵的意境。
南宋最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是辛弃疾,他为后人留下六百多篇词,不少词作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坚持抗金的决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是姜夔。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今存其诗作九千多首。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以抒发爱国激情、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也有许多爱情、农村、日常生活题材的诗。
两宋时期,散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都在北宋。
五、元朝文学
元朝文学的主流是元曲,它分两个方面:元杂剧与散曲。在元朝,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具有完整戏剧形式的剧种,它在结构上一般每本分为四折,也有少数杂剧有五折、六折的。所谓“折”,大体相当于现代戏的“幕”。每一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一个较大的剧情段落。四折串演在一起,刚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合乎剧情由
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有的杂剧在第一折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一个“楔子”,起交代故事背景或过场的作用。杂剧末尾一般都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来结束情节、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在音乐和演唱的形式上,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套曲”。唱词由一个角色从头到尾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动作和说白。剧本还规定了男女角色(“末本”和“旦本”)。剧本由曲词和宾白两大部分组成,曲词重在抒情,宾白重在叙事,它们与音乐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历史上有名可考的元杂剧作家共八十多人。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关汉卿,他是当时剧坛的领袖,一生写有67部杂剧,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揭露社会矛盾黑暗的,如著名的《窦娥冤》等;二类是描写下层妇女的斗争与生活,带有很强的喜剧意味,如《救风尘》、《拜月亭》等;三类是歌颂一些英雄的,如《单刀会》、《西蜀梦》等。除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很著名的剧作,它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争取自由爱情的经过,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它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散曲是杂剧的姊妹艺术。它由词发展而来。词在金元时期,由于吸收了“俗谣俚曲”及少数民族乐曲的养分而形成芨曲这种新的文体。散曲虽同词一样,必须按曲牌、韵律填写,但在规定的字数以外可以加衬字,更适合配乐演唱。散曲的语言比词更加活泼自由,更加口语化。它在形式上有“小令”与“套数”之分。“小令”又称“叶儿”,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大都用来抒情写景。如马致远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天净沙·秋思》通过秋日郊野的景色,抒发旅人的愁思。“套数”又名“套曲”,是联接同一宫调的许多曲牌而成。套数的长短没有限制,根据需要随意而定。长的套数可以连缀几十支曲牌,但无论多大,都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一般都有尾声,如睢景臣的《船涉哨遍》(高祖还乡)套数,由七支曲牌和一个尾声组成,写出了乡民对刘邦的嘲骂和讽刺。
元朝南戏的颠峰之作是《琵琶记》,元末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它宣扬贤孝的精神,反对愚孝,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六、明清文学
明清时期,由于科学考试的僵化、统治者为控制思想而大兴文字狱以及音乐曲词向通俗化方向发展等原因,诗词的创作趋向衰落。明代时词的曲谱失传,这一文体也就脱离了音乐,成为文人案头之作,很少配乐演唱。清代时,词作又大大兴起,出现了众多流派。纳兰性德是影响最大的一位清朝词人,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多描写风情与相思之情。
在明朝初年,有像宋濂、刘基、高启这样的诗文作家。他们由于经历了元末的**,接触到广泛的现实生活,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具有社会内容的作品。在明开国后的100多年中,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却是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派。他们的诗文充满了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平庸呆板,肤廓空虚。这是和当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及阶级矛盾较为缓和相适应的。其次,稍有影响的是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这一派在散文方面主张师法先秦,在诗歌方面追求声调格律,自称宗法杜甫,但总的来看,他们的作品并没完全跳出台阁体的圈子。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和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先后极力反对复古派。他们反对贵古贱今和模拟古人,提出文学要有质,能独抒性灵,发前人之所未发等主张。这些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们的创作影响都不大。清朝的吴楚材、吴调侯等编辑成了一部《古文观止》,收录了上启先秦,下至明末的222篇散文。
但是,小说方面的情况却不一样。明朝初年,小说在前代传奇小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就已经有新的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作者是罗贯中。全书共120回,它通过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反映了人民在**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是我的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取材北宋宋江起义的故事,作者相传是施耐庵,其学生罗贯中曾进行过修改。《水浒传》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深刻地揭露了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出贫苦农民被迫聚义梁山,拿起武器来反抗斗争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明朝中期,我国出现了一部举世瞩目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全书100回,作品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光辉形象,他敢于反对天上神权与地上妖魔的精神,反映了人民征服社会上邪恶势力的信念和力量,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西游记》以讽刺、幽默的笔调,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小说充满奇特的幻想,表现了罕见的艺术想象力。明朝的许仲琳也写了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通过纣王无道,终被讨伐的故事,表现了人民的力量,但它也具有很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及宗教影响。
明末出现了一部暴露性的写实小说《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笑笑生是笔名,作者真名尚未考证清楚。《金瓶梅》的情节截取自《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书名取自小说主人公西门庆的三个姬妾潘金莲、李瓶儿和春梅的名字。小说虽写的是宋代的人和事,事实上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事实,它通过西门庆罪恶的一生,反映了封建社会处于腐朽没落时期的统治阶级的特有本性。
明末时期,一些文人对代代相传的话本编辑、加工,形成了一些短篇白话小说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三言”、“二拍”。“三言”是冯梦龙编辑的、加工的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40篇,共120篇。凌蒙初在“三言”影响下写成“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同样是每部40篇,共80篇。“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爱情观念。
清朝的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典范。全书共55回,通过十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划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的灵魂,作者希望用儒家道德规范来扭转这种丑恶风气。
清朝初期还出现了一本“谈狐说鬼”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它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对真挚爱情的热烈歌颂、对现实政治腐败和对念官污吏的严厉批判及对世俗民风的讽刺。
18世纪中叶,横空出世的《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是一个“异数”,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顶峰。它又名《金陵十二钗》、《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小说作者曹雪芹“披阅五载,增删五次”写成这部现实主义杰作。一般认为目前的《红楼梦》版本中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是中国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一面镜子。
明清时期的著名通俗小说还有:明代的《杨家府演义》、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俞越的《七侠五义》、钱彩与金丰的《说岳全传》等。清代还出现女诗人陈端生著的弹词《再生缘》,宣传了女性独立思想。
明清时期的戏剧以“明清传奇”为最主要代表。明朝成就最大的戏剧是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由于汤显祖是临川人,书
斋号“玉茗堂”,这四部剧作又都以写梦为关键,故称之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的成就最为突出,它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通过少女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的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而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清朝初期,《桃花扇》、《长生殿》两部剧作出现,它们并称为清代戏曲的“双璧”。《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全剧共40出,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和深刻地提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压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剧中突出了李香君的形象,她是一名有明确政治理想和是非界限的歌妓。当阮大铖逼迫李香君时,李香君以头撞地,血溅宫扇,表现了她不畏权势的性格。《桃花扇》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将爱情故事与明王朝的兴亡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中国爱情剧的创作是一大发展。《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它刚刚写成上演,便轰动了京城。剧本叙述了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导致叛乱,被迫缢死杨贵妃,随后唐明皇又日益思念杨贵妃,最终通过道士架起的仙桥相见,实现了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第二篇:古代文学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逍遥游》为例,试论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2.结合作品,分析《离骚》的文学成就。
五.
1、1)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创造了“三言”的说理方式,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鴳、朝菌、冥灵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
2)《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3)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如《逍遥游》末两段,庄惠有用无用之辩,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2、1)灵均形象的塑造。诗人以自我为原型,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位名曰“正则”、字曰“灵均”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这位主人公有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的服饰,独特的爱好,有高洁的人格,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九死不悔的无畏精神,有深挚的爱国感情和与邪恶势力绝不妥协的斗争意识。诗人用满腔的心血所塑造的这一主人公的形象,成为后世人们所景仰、敬慕的崇高形象。
2)创作方法的突破。《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古代神话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神话的优良传统,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而更令人赞叹的成就则是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瑰丽的文采。这在诗中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描写中,表现尤为突出。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真所谓“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任想象展开翅膀,飞腾于九霄云外,与风雷结伴,共凤凰翱翔,忽东忽西,变幻无穷;而一颗赤子之心深深眷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永不改变。
3)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这就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创造出两类意象:美人、香草,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第三篇: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论述题。诗经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强烈的写实精神。所谓写实精神,一是指真实反映现实。《诗经》开创的现
实主义创作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现实主义是指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
二是直抒胸臆,即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十五“国风”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社
会最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心声。
其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再次、重言、双声、叠韵,与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重言”就是两个音节完全相同。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氓》中的“氓之蚩蚩”,“泣涕涟涟”;《蒹葭》中“蒹葭萋萋”,“蒹葭苍苍”,“蒹葭采采”等等。
重章叠句,又叫复沓,是指一首诗用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相应地更换个别的词语,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还可以创造艺术情景,渲染气氛,深化感情。
四言一句,整饰美观的艺术样式;两个音节一个节拍的节奏,朗诵起来,节奏简捷、明快,有一种后人难以临摹的朴拙之美。
名词解释。“春秋笔法”:亦即“一字寓褒贬”的写法,孔子在修订《春秋》时,一方
面要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但另一方面,他又秉笔实录,记录下乱臣贼子的败行劣德,寓褒贬于字里行间。这种写法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含蓄蕴藉、旁敲侧击、匣剑帷灯式的手法,有重要影响。
论述题:战国策 的文学成就:
1.情节构造层次细致化,叙事情节起伏曲折,富有戏剧性。《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言语奇特,结局出人意外。每一章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前后对照,侧面烘托。 2.用多种方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谋臣策士形象。纵横家如苏秦、张仪、陈轸、公
孙衍等,都很出色。
3.语言风格铺张扬厉,生动形象。有强烈论辩色彩,辩丽横肆,铺陈胪列,虚饰夸
张,引进感性形象,感染力很强。如《苏秦始将连横》苏秦鼓动秦王很有代表性。 4.大量运用寓言、比喻、夸张等手法说理。如《齐策二》中“画蛇添足”,《楚策一》
中“狐假虎威”,《燕策二》中“鹬蚌相争”。
论述题: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从春秋末到战国末,诸子散文的发展体现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大致经
过四个阶段:
1.早期诸子著作以问答式、语录式成文成书,缺乏完整结构和严谨逻辑,如《论语》。 2.精粹短小的完整篇章,但仍有对话问答痕迹,体现出论说文章过渡形态的特征,如《墨子》、《孟子》、《庄子》。
3.论题明确、层次繁复、篇幅宏大、结构严整的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 4.系统性、严谨性专著巨制,如《吕氏春秋》具有完整周密的思想体系。论述题: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生平事迹不详。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消极面。
《庄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追求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自由精神,庄子用相对主义
和不可知论来支撑他的绝对自由的处世哲学。
2.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
幻,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庄子》寓言特点:虚构色彩明显;联想丰富,构思巧妙,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和
自然现象拟人化,如《秋水》中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随意引用,运用自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极其善于描摹寓言的形象,体现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庄子》散文另一个特点用譬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而《庄
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譬喻,也可以容纳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突出的。
总体风格汪洋恣肆,富有瑰丽、谲诡的色彩。庄子有超脱的精神,超脱的态度,想
象力丰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强,往往惟意所适,或论、或譬、或庄或谐,潇洒飘逸,横放恣肆。
庄子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名词解释: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名词解释:散体赋:散体赋崛起,赋体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散体赋是随南北文化合流,熔铸诗、骚、散文、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名词解释:“西汉鸿文”《过秦论》最为著称。《史记》中著为一篇,《文选》析为上、中、下三篇。以其时空容量大,逻辑力强,语言跳跃奔放,气势峥嵘磅礴,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鸿文,鸿雁群飞时形成的文字之状。引申为巨著,大作。
论述题:汉书和史记的异同:
《汉书》以史家之笔,秉实录精神,记录西汉一代历史,也寄寓作者爱憎和批判。
此为与《史记》相似之处。
但《汉书》的史学见解、史学精神和文学成就,又不如《史记》。
1.《汉书》对人物事件抑扬褒贬,常常有失公正客观,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班固常常站在官方立场上,用儒家正统思想及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
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3.司马迁作《史记》属于私人著史,他站在个人立场、用个人道德价值标准发表对
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且寄托个人身世之慨,悲天悯人,寄慨遥深,史识很高;《汉书》少有寄托,史识不及《史记》
4.《史记》感情强烈,更近于文学著作,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因而文学成就远
远高于《汉书》;而《汉书》用史学家的理性、科学态度叙述历史,更接近于纯粹的历史
5.《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
其体例之改易,得失互见;其文字之删省,则往往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6.《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7.《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
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对后代史书和学术文化贡献很大。
论述题:乐府一词的历史演变:.“乐府”涵义演变:两汉所谓乐府是指音乐部门、机构;魏
晋六朝将乐府所唱歌诗也叫“乐府”,于是便由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唐代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内容,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如元结《系乐府十二首》、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等;宋元以后,又称词、曲为乐府。
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
统辑入《文选》,泛题为“古诗”。近代学者意见渐趋统一,认为《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们产生于东汉顺帝至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士子 赏析《行行重行行》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
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语言,正是此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名词解释骈体文:齐梁时期出现了成熟骈体文,特征是用事繁复,讲究声律对偶,堆砌辞藻,而内容却很贫乏,多为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呈一种阴柔之美。孔稚珪《北山移文》运用拟人手法,讽刺假隐士。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皆为翘楚
论述题: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成就:
一、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描写朴素的生活,却充满生活气息;日常生活的诗化。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二、情、景、理和谐交融。诗中往往将诗人感受、自然景物、人生哲理融汇一起,构成完整意境。
赏析《饮酒》借歌咏田园生活以抒怀。
首四句说“心”(主观精神)与“地”(客观环境)关系。“人境”,自然之境,没有“车
马喧”——官场上污浊。诗人自问为什么远离官场、荣华富贵,而来到偏远农村受劳作之苦?答案:“心远”——心胸旷远。诗人采菊时的悠然,就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返,也就是他的倦而知还。刹那间诗人感到,是他在看南山呢?还是南山在看他呢?此时已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已经物我融合,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
通篇没有工巧词句,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情味、理趣。不仅给读
者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境界高远,旨趣冲淡,情真、景真、意真。
论述题:陶诗和谢诗的主要差别: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
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主客融为一体。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
—写景—说理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
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第四篇:古代文学
一、盛唐前期的几位诗人:王湾、张说、张九龄、贺知章、王翰 1.王湾(洛阳人)《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2.张说(667—730)“一代文宗”
3.张九龄(678—740 《感遇》十二首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大,归雁洛阳边。4.贺知章(659—744),萧山人,四明狂客。5.王翰,晋阳(太原)人。《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 1.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年隐鹿门,四十至长安,晚年归隐。诗冲淡而有壮逸之气,苏轼:“韵高而才短”。(《后山诗话引》)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人,多才艺。21举进士,四十后官隐与辋川。安史之乱陷贼,肃宗时官至尚书右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禅趣美。3.储光羲丹阳人。4.常建(尝仙谷遇秦女)5.祖咏,洛阳人。《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试贴诗)
6.裴迪长安人。《华子冈》: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三、盛唐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王之涣、崔颢、李颀、王昌龄 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2)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3)描写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风光景色(4)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5)揭示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等
2.主要审美特征:雄浑、豪放、高昂、慷慨、奇伟、清刚、劲健、苍凉、悲壮、飘逸„„崇高、阳刚之壮美 3.旗亭画壁的故事
4.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河北沧州)人。曾与李、杜漫游。后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累官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代边塞诗之“第一大篇”《燕歌行•并序》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岑参介绍:(715——770)南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吾门三相”,中落。他30举进士(榜眼),曾前后两次奔赴边疆,在边塞共达6年,因做过嘉州刺史,称岑嘉州。擅长七言歌行。对联: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6.王之涣(688—74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崔颢:《赠王威古》 8.王昌龄:“七绝圣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二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 9.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一、乐府
(1)借古题写现事(2)用古题写己怀。评价:以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奔腾回旋的动 感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二、歌行
(一)歌行与乐府的区别,P277页
(二)李白歌行的特点:(1)强烈的抒情意味(2)酣畅淋漓的气势(3)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李白绝句的特点
1、明快的语言
2、无尽的情思
3、飘逸的风神
(二)、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1、大量的拟乐府作品
2、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
3、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色彩浓烈。主要表现为“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王世贞《艺苑卮言》)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2、想象奇特。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的基本色调,是明丽爽朗。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1.地位: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2.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一(1)杜诗的诗史性质
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带来的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叙事还是抒情。记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歌的地方。(3)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例:《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写组诗: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
(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2)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一、韩孟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1.诗派形成:两次聚会。“不平则鸣”说
2.诗歌特点:重主观,尚奇怪。一是把怪怪奇奇的审美情趣带到诗歌创作中来,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以丑为美。二是重主观,诗歌中意象以主观情思的流动为转移。三是在诗歌的构辞与语言上的散文化倾向,打破了诗歌旋律的回环往复及对称之美。3.文学主张 1)“不平则鸣”2)笔补造化3)尚奇尚怪
二、韩愈
1、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
2、诗文创作:韩愈是中唐非常重要的文学家,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倡导古文运动,为古文运动的主将,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别开生面。
诗歌风格雄伟奇崛,布局纵横排奡(ao);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常以议论为诗,使诗走向散文化,对宋诗影响很大。3.评价:
三、孟郊
1、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751——814)《孟东野集》。诗搜奇抉怪,矫激不平,爱写苦寒之境、枯槁之美,苏轼将他与贾岛并论,称为“郊寒岛瘦”。杜牧的诗歌,从内容上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映他爱国忧民怀抱的政治咏怀诗。这一类作品大多用五古写成,其中较著名的有《感怀诗》、《郡斋独酌》。
二是咏史怀古诗。这是他作品中成就最突出的一类诗歌。杜牧的咏史诗,一类是借历史题材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如《过华清宫绝句》咏史诗的第二类,是借史著论,表现其独到的识见。如《题乌江亭》、《赤壁》。
三是杜牧还有一些山水抒情佳作,写得清新、精致,十分动人。如《江南春》、《山行》。四是还有一些伤春伤别之作。如《赠别》
关于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宋张戒说是“专事华藻”,明杨慎说是“豪而艳,宕而丽。”清刘熙载称他“雄姿英发”,李调元称他“轻倩秀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立意新奇,构思巧妙。杜牧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所以,他非常注意立意新奇,构思上有新鲜感。如《题乌江亭》一诗,由于立意新奇,给人印象很深。《过华清宫》则通过选取和创造富于特征性的细节,使读者透过非同一般的独特感受,去体味新鲜而深刻的思想及强烈的感情。2)、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如《赤壁》即是把叙事和议论很好的结合起来;《山行》则是情与景交融在一起。3)、语言上既绚丽多姿又清新自然,既明丽俊爽,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的诗歌今存六百多首,有《玉谿生诗集》,文则称《樊南文集》。他的诗文俱有成就,而以诗的影响为大。其六百多首诗,内容广泛,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行次西郊一百韵》,被称为是杜甫《北征》之流亚。
二是咏史诗。通过历史上来揭露、讽刺最高统治者骄奢昏聩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的。如《龙池》、《瑶池》、《咏史》、《马嵬》、《齐宫词》、《隋宫》等。三是咏物之作。如《流莺》、《蝉》等。
四是无题诗。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有创造性、艺术上最完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类。无题诗中有一部分可能有政治寄托,有的可能是写自己的爱情。自屈、宋以后,文人创作兴起,诗歌也都有了题目,而且题目成为诗歌内容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李商隐却又开始写作无题诗,这可说是他的一个创造。3.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前人评他是“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寄托深而措辞婉”、沉博艳丽”,等等。大致而言,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二是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三是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但他的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所以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词的起源
1、词的起源跟唐代经济发展、五七言诗繁荣、燕乐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酒令著词有关。
2、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大多为民间词作品。其拙朴的风格,保存了早期词的原貌,同时还具有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特征。
盛唐和中唐的一些诗人如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向民间词学习,开始了词的创作。早期文人词的特点反映的生活内容比较广阔,既有边塞风光,又有江南景色,并非只是局限在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的范围中,大多数词风格轻快活泼,语言朴素清新。这写都显示出他们受了民间词的影响,与敦煌曲子词较为接近。早期文人词多限于小令,没有长调。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的编辑及其花间词派、花间词风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艺风气下所写的词都是供歌筵酒席宴演唱,内容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词风自然缛采轻艳,绮靡温馥,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温庭筠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他是第一个全力创作词的人。他有两个词集《握兰》、《金荃》,虽已失传,但在专力于词这一点上却非他人所能比(2)诗词的不同的特点,到了温庭筠始开始显明。(3)就艺术上而言,温词善于创造词的意境,通过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而艺术表现上又十分含蓄,在词的声律上也十分讲究,这对于推动词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4)自他以后,十国时,有不少词人专以他为祖尚,从而形成了一个词派——花间词派,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影响。
词家魁首李后主——李煜(937-978)字重光,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在位期间,对宋委曲求全,并纵情声色,侈陈游宴。南唐灭亡后,他被俘至汴京,两年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一)亡国前:极乐世界,充分表现出他能感受到的欢娱。
(二)亡国后:悲惨世界。故后期词作,总是把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痛苦作对比,构成过去和现在、欢乐和痛苦相互对比映衬的二重组合词境。
(三)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词。”准确地道出了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1)李煜使词摆脱了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了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泄自己的深哀巨痛,这就使词摆脱了在花前尊间曼声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抒情述志的新诗体。(2)在表现上,他多以白描手法抒写了他的感受,使词的风格朝着清疏俊畅的方面发展,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在手法上,他长于用形象比喻,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言上词的语言更加明净优美,近于口语。
一、关于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僅38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937年,李昪稱帝建國,是南唐的盛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時由於與周邊各國多次興兵,因而國力衰退。958年因為兵敗,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去帝號改稱國主。而後主李煜時更是被宋滅國。李璟與李煜兩父子在中國文學上是有名的詞人。
二、李璟
李璟(916-961年)字伯玉,初名景通。南唐列祖李昇长子,在位十九年(943-961年)卒,葬顺陵,庙号元崇,后人称南唐中主。他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他诗词写得好,书法也不错。其“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千古名句。他死于961年,时年46年。中主李璟存词四首,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
三、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人。李璟为元帅时,辟掌书记。璟立,拜翰林学士,进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阳春集》一卷,今存诗一首。
四、花间词人: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蔚为风气。而西蜀与南唐二地,军事力量虽弱小,经济文化却是全国最发达的,因而成为词人荟萃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数收在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所编的《花间集》中。这部词集收录了唐代温庭筠、皇甫松以及韦庄、薛昭蕴、牛峤、毛文锡等十六位由唐入五代在蜀地作官或与蜀有关的词人的五百首词,所以他们常被称为“花间词人”。
大历诗风
◆定义:所谓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
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主要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等人。
一、韦应物、刘长卿
1.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西望族,仕途顺利。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以五言见长,所作山水田园诗较多。在人品和诗歌上学习陶渊明,诗品高洁,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人比之陶潜,后世或以陶、韦并称,或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2.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两遭迁谪,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视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又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刘长卿的创作是带着绮丽的美梦而又被突然而来的动荡打破,抚摸着受伤的心灵从事创作的。刘诗的风格:语言精炼雅静,形象鲜明,诗境韵味淳厚,耐人寻味。体裁形式多五言,“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他们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十才子”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应酬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在诗歌艺术上,他们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上以五言律为主。
三、大历诗风的意象类型 1.两个诗人群体:以长安合洛阳为中心的“十才子”诗人,多为题赠之作;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长期任职江南地方官的诗人,多山水之作。
2.诗歌风貌:其诗歌创作出现一种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面貌。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继承了盛唐诗人特别是王、孟等作家的情韵;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了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冷漠、萧瑟、衰飒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荒寒。诗坛的这种状况,表明这是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一个创作低潮时期,这也为后来中唐诗人的诗风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四、李益与顾况
(一)李益:字君虞,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先后入幽州节度使刘济、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幕,前后过了十年戎马生涯,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由于他有十余年的从军经历,故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被之管弦,有《李君虞集》。
(二)顾况,苏州人,生卒年不祥,至德二年进士。诗歌有“俗”和“奇”的特点。“俗”影响了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奇”影响了韩愈、孟郊等人。
一、唐传奇
(一)唐传奇及其兴盛的原因
1、唐传奇
“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人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来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从六朝志怪发展而来的,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表现为有意为小说,具有明显的小说创作意识。因此,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唐传奇兴盛的原因:鲁迅曾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唐传奇,其兴盛的原因何在?大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给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产生了“市人小说”,为文人的传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2)唐代举子们的“温卷”,对传奇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对传奇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4)史传文学传统的影响。
(5)唐代变文、俗赋、话本、词文等通俗文学的盛行,对传奇的创作也很有影响。(6)唐代古文运动与诗歌的发展,也影响传奇的创作。形成了唐代传奇以诗歌与散文结合,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独特风格。既有美妙的意境,又有细致的刻划;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如实的描绘。因此,无论就现实意义或美感价值,唐传奇都超过了六朝志怪小说。
(三)唐传奇的地位与影响:
1、唐传奇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反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繁荣与复杂,把反对封建门阀制度与礼教压迫当作其基本主题。一些优秀的作品则往往兼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2、传奇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惊奇情节、大胆想象以及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对后世小说、戏剧等的创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
二、俗讲与变文
所谓俗讲是指佛教徒依经文向俗众讲说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是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俗讲僧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变文的得名与佛家所谓变相有关。用绘画表现的佛教故事叫变相,用文字表现的佛教故事叫变文。变文在形式上,采用诗文相间、有说有唱的形式。
5.敦煌俗讲与变文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
可以说,敦煌的俗讲与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它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些文体在艺术上还不是十分成熟,比较粗糙、呆板,后代的各种说唱文学和小说、戏曲,保存了其诗文结合、说唱结合的结构,扬弃了其呆板的程式,显示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一、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九僧”、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
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及“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陷是独得李诗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三、西昆体的衰微及其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神。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辟宋代诗歌艺术新境的任务。
二、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对西昆体的矫正
1、文道并重。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但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
2、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总之,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他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苏轼的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他善于运用有情趣、有哲理的比喻刻画事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就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闻名遐迩。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他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清代陈维崧等人;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黄庭坚喜论诗,也喜在理论上指点他人。黄庭坚做诗、论诗皆有一套法则,有利于初学者入门,这使他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确立了他在江西诗派的影响和地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到了北宋,尊杜成为诗坛的共识,杜甫在诗歌、诗艺上的追求和创新被宋人逐渐发现并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这样就确立了杜甫在宋诗中典范地位。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点,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这为宋诗另辟新境。
4、江西诗派的形成。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其他作家并非全是江西人。最早提出“江西诗派”名称的是吕本中,他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黄庭坚作为诗派的开山祖,又列举了陈师道、晁冲之等二十四位诗人作为这一诗派的成员。陈与义虽未被列入宗派图内,却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诗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其成就高低也各异,但又确实有着黄庭坚影响下的共同特征。
二、江西诗派的演变
南渡初期的诗坛,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靖康之变使诗人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开始摆脱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束缚,汲取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写出充满悲壮情怀的爱国诗篇。吕本中是后期江西是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提出了“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这是江西诗派发展到后期新的变化。
陆游诗歌的特点
1、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2、善于凭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
3、陆游最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首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爱国英雄。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因此辛词首先就是对英雄形象的展示。
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祖国河山为最大愿望。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迁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
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一、意象的转换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苏轼而为之一变,他们开拓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相关的意象。辛弃疾本就是一个军人,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刀枪剑戟、戈箭弓矛、铁马、军旗、将军、士卒等意象就自然呈现于笔端。稼轩词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再一次出现大的转换。
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信手拈来,如从己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的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地。
三、多样的风格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四、苏辛并称
文学史上向来苏辛并称,他们都极大的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内容,在婉约之外别立一宗,都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苏辛弃疾差主要是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与他大致同时的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同一门派。
三、姜夔词的特点
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姜夔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
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姜夔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
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姜夔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一、“永嘉四灵”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 “四灵诗派”,是指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个诗人。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有一“灵”字,故称“四灵诗派”。又因为他们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所以又称“永嘉四灵”。四灵诗人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生硬晦涩的诗风,他们推崇晚唐的贾岛、姚合讲究字句声律的作诗方法和野逸清瘦的诗风。内容狭窄,以描写身边眼前的山林景物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
二、“江湖诗派”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 “江湖诗派”得名于《江湖集》。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刻印当时一百零九位诗人的作品,合称《江湖集》,后人就称这些诗人为江湖诗人或江湖派。江湖诗人大多是落第文人,他们浪迹江湖,彼此以山人、名士相标榜。这些诗人的品节较杂,不少人奔走于权贵之门,或干谒以求进,或献诗而招养,但也有关心现实,忧愤国事之人。江湖诗人是在宋理宗嘉定年间因受四灵诗的影响而使诗风趋于一致的。所以江湖诗派是在四灵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个诗派。四灵与江湖派二者间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戴复古、刘克庄的创作较为出色,江湖诗派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他们身上。
第五篇: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三)18、《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1)、窦娥悲剧的原因
A、高利贷事件,首先促成窦娥成童养媳,陷入孤苦境地,又是高利贷引起张驴儿父子的纠缠,随即有一系列厄运。
B、社会恶势力的欺凌,这其中至少包括赛卢医的不法,张驴儿父子的凌辱。C、贪官桃杌的腐败,所谓“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正因如此,该剧通过窦娥个人的不幸,展示出的是整个社会黑暗面貌,也即是说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
(2)、艺术特色:
A、冲突集中,关目紧凑,戏剧性极强,冲突的正方始终是窦娥,而随反方的转频,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画卷。本剧形式完整,四折一楔作为早期问世的作品为以后元杂剧提供了典型的范式。
B、剪裁得当,角色的安排与剧情发展结合自然。C、用严肃的写实手法来展开冲突,用诗化的理想来升华人格之美。艺术氛围与人物性格相互内映,构成所谓意境,应是本色派最经典剧作。
D、语言本色:个性化、口语化。“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19、《西厢记》人物形象(作者:王实甫)
(1)、崔莺莺
她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2)、张生
他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3)、红娘
她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正是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4)、老夫人
她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娘的对立面。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国家规”,她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族的利益。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同意张、崔二人的婚事。一个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充分说明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老夫人逼张生赴考和最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20、元代杂剧作家作品
(1)、前期作家
主要有关汉卿《望江亭》、《救风尘》《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等。(2)、后期作家
主要有郑光祖、乔吉《两世姻缘》等。(3)、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注: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
(4)、白朴和《梧桐雨》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不同。
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5)、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21、南戏
(1)、南戏的产生大约在南宋中期。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高明和《琵琶记》
A、《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改编后的《琵琶记》,通过蔡伯喈的遭遇,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使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B、赵五娘的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韧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C、艺术特色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总体而言,整部剧情以赵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双线并行发展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条线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2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1)、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其间共九十六年。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激起了黄巾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进兵江南。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从此天下三分。此后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三分天下归于西晋。
(2)、艺术成就
A、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波谲云诡的历史画面。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特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B、《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实有重大的进步。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等。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感佩他的威猛。
23、《水浒传》人物形象(作者:施耐庵)
(1)、宋江
作为梁山第一号人物的宋江,由于作者把相互冲突的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加在他一人身上。使他的形象显得比较矛盾。
出身:一个半农半吏的地主,封建的知识分子。绰号:“孝义黑三郎”“山东及时雨”
宋江这一典型形象既是恪守封建社会传统伦理文化的典范,又是一位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英雄。
(2)、李逵
李逵是反抗最彻底的突出代表,他是中国农民美好品质的体现。梁山好汉之一,绰号 “黑旋风”,具有农民的纯朴、粗豪的品质,反抗性很强,对正义事业和朋友很忠诚,但性情急躁。是刚直、勇猛而又鲁莽的人物典型。他虽简单粗鲁,但反抗的热情却是最强烈的。李逵形象中最宝贵的是他这种坚如铁石的反抗意志,对起义事业的赤胆忠心。
24、《西游记》人物塑造特色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25、汤显祖与《牡丹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剧的《西厢记》相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的地方: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26、南洪北孔
(1)、含义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2)、洪昇与《长生殿》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3)、孔尚任与《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7、《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艺术特点
A、兼具众体的形式美。
a 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这类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b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c 纪实性的散文小品。这类小说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
B、异彩纷呈的奇幻美。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首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二是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C、曲折奇峭的情节美。情节发展大多波澜层叠、悬念丛生,从而充分地展示社会矛盾,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
D、诗情浓郁的意境美。意境创造,首先表现在作者将他所歌颂的人和事物加以诗化。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作者更是赋予她们诗的特质。其次表现在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一种诗意美。再次表现在对那些美丽动人的花妖狐魅形象,作者一般不作精雕细刻的外形描写,而注意描绘其内在的风神。
E、雅洁明畅的语言美。《
a 从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改造书面语,吸收口语,创造出一种既雅洁又明畅,既简练又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b 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饱含着生活的血肉,人物的思想感情,显得自然和谐。
28、《红楼梦》人物形象
(1)、贾宝玉
他是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贵族叛逆者。
他叛逆性格最明显的表现是对科举功名深恶痛绝,厌弃科举功名,鄙弃功名利禄,否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价值观,认为它们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虽生活在贵族家庭中,但却反对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深感压抑和束缚,要求冲破这富贵和家庭的束缚,找回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叛逆性格另一突出表现是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有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在这个“正统”指甲是孤立无援的,在贾母、王熙凤等人的谋划下,酿成了悲剧。当宝玉的生命孤苦无依的时候,他不顾一切,愤然出家,与这个曾经给过他欢乐、幸福、爱情,同样也给过他痛苦、不幸和欺骗的贵族之家彻底决裂。
他的性格中,除了要求真挚的情爱和人格自由以外,没有更多更新的理想和愿望。有时在冲突面前表现为想死、想“化烟化灰”的消极思想。贵族家庭的生活,使他感到愁闷孤独,但对这种寄生生活,又存有依赖。
(2)、林黛玉
她聪明美丽,以自己“孤高”维护着决不容许任何人侵犯的人格和尊严。她鄙弃八股功名的虚伪和罪恶,不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她和宝玉一起成为贾府中最具有叛逆性格,透出新的思想、新的人格和没有泯灭个性的人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傍的爱情,成了他们在那个污浊、黑暗环境中生活下去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当爱情幻灭时,她万念俱灰,以生命的完结像这个残酷而又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抗争。黛玉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认识的新的突破。
(3)、薛宝钗
封建淑女的典型。
她有着倾国倾城之貌,能诗善文,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贤淑”,不失皇商家庭的教养和尊严,是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以理智去支配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按照封建规范去行动,是一个完全失去个性存在的虚伪躯壳。宝钗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璀璨和对个性的扭曲。
(4)、王熙凤
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阴险、狠毒、贪婪等性格,但她理家却是有一套,充分显示出她的威严和才能。她表面美丽活泼,与内心的干练凶狠形成强烈的对比。仗势欺人,同时也忍受着放浪丈夫的欺负。她不服输,但最终难以逃脱“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命运。她是作者倾注真心真情而塑造出的“真的人物”的典型。
(5)、贾母
多福多寿多儿孙的老祖宗。
她是从出入贾家当孙媳妇的地位熬过来的,因此见多识广,精通世故,自言年轻时比王熙凤还精明强干。现在的贾母看似只知享福,实则大小事没有一件违反他的意旨和切身利益。残酷无情的扼杀宝黛的爱情,以维护纲常礼教,而对贾琏的恶行却置之不理。她不愿儿孙降低往日的豪奢生活,尽情地挥霍,尽情地享乐,无疑也加速了贾府的败亡。
(6)、贾政
他虽身为一名部员,却才学平庸,毫无建树,是位“道貌岸然”,“兴趣索然”的正人君子的典型。大观园落成题匾额,宝玉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贾政的庸笨也得以惟妙惟肖的暴露。贾政作为统治阶级没落贵族的代表,预示了这一阶级的无能,同时也与具有某些新思想的宝玉形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