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离骚)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鵩鸟赋)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行行重行行)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迈)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文学常识(包括填空、判断)1.诗经的篇目概况,共311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有目无辞.2.汉代传《诗经》的有4家,各家的传授者 辕固生、申培、韩婴、毛亨和毛苌,齐诗、鲁诗、韩诗 属于今文经,毛诗 属于古文经。
3.叙事诗出现的年代 先秦,成熟的年代 汉代。4.“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出处《山海经》 5.诸子散文体式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品
⑴ 语录体 《论语》、《老子》、《孟子》 ⑵ 向专论体过渡 《墨子》、《庄子》 ⑶ 专论体 《荀子》、《韩非子》
6.庄子内外杂篇的特点
“内篇” 是庄子所写的,“外、杂篇”是庄子及其弟子所写。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7.韩非子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是否一致 否 8.左传预言(不是寓言)的特点:
有道德化倾向,灵验。
9.战国策的别名 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篇数 497 篇。
10.战国策和左传是否有虚构 有
11.《离骚》题旨有两种解释
1、遭遇忧愁。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罹
2、离别的忧愁。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离:离别 楚辞中多解作“罹”,前种说法更可信。12.《九歌》篇数(11篇)《九章》篇数(9篇)13.枚乘的《七发》 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14.汉赋各体的特点和标志其成熟的作品
(1)骚体赋:源于楚辞,句中常用“兮”句,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代表作: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2)汉大赋特点:
1、侧重状物,铺张扬厉、鸿篇巨制
2、多用主客问答形式
3、繁富靡丽的美学风格
4、劝百讽一的写作手法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3)抒情小赋:继承楚辞抒情传统,不再追求铺张和辞藻,以短章抒情,语言平实。成熟标志张衡《归田赋》
15.对汉大赋润色鸿业、劝百讽一的理解:
歌功颂德;对负面现象铺张描写,正面主张在结尾简要点出
16.《史记》概况: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12本纪(帝王朝代的兴衰)8书(典章制度,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10表(表格排列史实)30世家(贵族诸侯事迹)70列传(各阶层人物)《左传》概况: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是儒家经典之一。今人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早期,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最后编定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17.《史记·论六家要旨》的思想倾向
道家倾向
18.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阐明《史记》的修史宗旨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于后人 19.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曹植)、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
20.《古诗十九首》来源收汉代文人五言诗19首,后人遂以“古诗十九首”称之,收录在 《文选》。21.现存作者可考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班固《咏史》 22.志人小说可分为三种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一、笑话。邯郸淳《笑林》
二、野史。葛洪《西京杂记》。
三、逸闻轶事。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小说》。
23.曹植前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及不同点
一、前期:
1、反映现实与战乱,情调悲凉。如《送应氏》。
2、抒发理想和抱负,豪迈进取。如《白马篇》、《名都篇》。
二、后期
受曹丕猜忌迫害,失落、苦闷。代表作:《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抒情小赋《洛神赋》。
2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庄子、史记、屈原的评价。
庄子 :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史记 :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屈原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名词解释(4题)
1.抒情小赋: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风格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3.互见法:《史记》剪裁材料的方法,有两种情况。情况一:为维护人物形象的统一,其主要性格放在本传中写,次要性格在他传中写。情况二:涉及多人的事件,在主要人物传记中详写,次要人物传记中略写。4.汉乐府:乐府是音乐机构,出现于秦,兴盛于西汉。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5.志怪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6.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7.香草美人:《离骚》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8.古诗十九首:《文选》收汉代文人五言诗19首,后人遂以“古诗十九首”称之。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9.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诗歌风格。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时期百姓的苦难,一方面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呈现出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风格特征。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0.赋比兴:《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1.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论述题(2题)
1.《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综合运用,创造完美的意境;(《蒹葭》是赋比兴运用最为纯熟的作品)(2)四言为主,重章复沓的结构,节奏鲜明齐整、具回环往复之美。(3)语言的使用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准。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双声:参差、辗转、雎鸠、踯躅
语助词:乎、若、焉、也、只、思、兮、哉„ 动词:手部动作词50多个,如提、按、抱、采、拔„ 句式灵活:一言至八言均有
句法多变:例如问答式:谁谓河广,一苇航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对比式:其室则迩,其人则远。对偶: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排比: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递进: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2.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2、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达到了叙事诗的成熟。
3、突破了《诗经》四言的体式,以五言与杂言为主,推动了五言诗的出现。3.举例说明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总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善以寓言说理。
《庄子 · 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寓言:藉外论之
重言:长者、名人、尊者的言论 卮言:无心、漫衍、自然流露之言
2、想象奇特,浪漫色彩浓厚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
3、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清 · 方东树
4.举例说明《史记》描写人物的特点。
一、互见法
情况一:为维护人物形象的统一,其主要性格放在本传中写,次要性格在他传中写。情况二:涉及多人的事件,在主要人物传记中详写,次要人物传记中略写。情况一:以刘邦形象为例
1、急躁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陈丞相列传》
2、好色、贪财货 范 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项羽本纪》
3、猜忌功臣
《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情况二:以鸿门宴为例
《项羽本纪》中作详尽描写,而在《高祖本纪》中仅寥寥数语:“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二、善写外貌传达人物特征
张良:状貌如妇人 李广:为人长,猿臂 樊哙闯帐: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三、善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特点 刘项性格比较
羡慕:高祖常繇(徭役)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贪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四、善以细节刻画人物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丞相世家》不仅刻画出陈平的大志,而且写出了他善于平衡各方利益的一面,这也在后来的事迹中得到印证。
五、注重人物的出身与个性的统一
萧何刀笔吏出身——谨守管钥、奉公守法 陈平年幼好学——见识高远,有书生气 樊哙屠狗为业——鲁莽豪爽
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陈涉世家》写陈胜称王后,旧日同伴见了他的宫殿,惊叹:“ 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用乡间的土语,质朴、生动、逼真。
5.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骚体赋的特点:源于楚辞,句中常用“兮”句,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代表作: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等。骚体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新体大赋。
汉大赋的特点:
1、侧重状物,铺张扬厉、鸿篇巨制
2、多用主客问答形式
3、繁富靡丽的美学风格
4、劝百讽一的写作手法
抒情小赋的特点:继承楚辞抒情传统,不再追求铺张和辞藻,以短章抒情,语言平实。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王粲《登楼赋》等。
6.举例说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异同。
同(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飞鸟的形象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也充满着主体情感的流露。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首诗中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是主观化描写,他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再现独特风貌,而在于表现诗人赏爱山水,流连往返的心境;接着对山中风物的客观再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时主体之情隐于景物描写之后,当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份悟得玄理的愉悦。这类诗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大多有这样一个隐现的过程。由此可知,谢灵运在客观景物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异(1)诗歌由主观写意转为客观摹像
陶渊明的诗中主体“我”的位置非常鲜明。陶渊明“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例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失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既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写出了自己生活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谢灵运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山水并未沾染作者的主观情感,谢诗歌中物我是分开的,他努力将自然山水的状貌惟妙惟肖地描画出来,在具体的诗句中看不到主体“我”的影子。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静观”自然山水,所以他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变成了纯粹自然山水的描摹。例如:“时雨夕澄界,云归日西驰。密林含徐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以上诗句可以看出,谢灵运是极力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阴晴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无法寻找到“我”的影子。这就是由于谢诗中物我分离,造成了诗人主体的缺失,自然山水失去了诗人情感的观照,写意完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冷的摹象。
(2)谢灵运的山水诗诗突破了陶渊明“一诗止于一时事”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由眼前一事一景而引发出内心无限无限感慨。谢灵运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不同时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例如《初去郡》:“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谢灵运的后期部分诗作能在一首的诗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游程,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作于赴任临川途中的《入彭蠡湖口》首诗已经完全突破了限于一时一事的叙述模式。
(3)由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很富有哲理,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悟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陶诗平淡的描写的表象下,蕴含着无限的“永”。陶诗这一语言特色,与魏晋玄学崇尚言约旨远的风气有关,但他绝不像玄谈家那样在语言上故弄玄虚,而是从形象的刻画和诗境的营构上体现出深刻的意蕴和旨趣。如《饮酒》之五不过寥寥数句,就把诗人“得意忘言”那种物我浑融的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启发读者。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的。谢灵运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物的效果,运用各种技巧去形容它们。语言的写实性也就在他的努力下发展起来了。在《初去郡》中他写道:“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用“旷”、“净”“高”、“明”四个形容词形容秋天的田野、沙岸、天空和月亮,再现了秋天的特点。
第二篇:2013古代文学
一、填空(10题10分)
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Ps:梁辰鱼的《浣纱记》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2.《水浒传》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2)林冲买宝刀,杨志卖宝刀
(3)三次斗虎的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二解(解珍解宝)射虎(4)武松杀嫂,宋江杀惜(婆惜),杨雄杀妻 3.《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4.“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玉茗堂四梦)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鸣凤记》
6.吴江派:吴江派(沈璟)、至情派(汤显祖),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7.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8.清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9.《镜花缘》(李汝珍):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
10.花部雅部之争:雅部指昆山腔,花部指京腔、秦腔等诸腔。开始昆山腔处于正统地位,花腔只是附属,在民间演出。后乾隆大寿,四大徽腔进京,于是花腔终于取得绝对优势,雅部逐渐消歇。11.“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4题20分)
1.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上层官僚间形成的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诗文流派。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从内容上看,台阁体的创作多为应酬、题赠应制之作,书写爱亲忠君之念,纠己自悼之怀;题材上主要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正典丽,雍容典雅。
2.茶陵派:明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因而将这一流派称为茶陵诗派。茶陵诗派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绍宝等。成化、弘治年间,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的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对当时文坛纠正台阁体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3.前七子:“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不过,“前七子”的名称是后来才起的,所以他们的文学活动,不像“后七子”那样带有明确的集团和宗派意识。他们实际代表着弘治、正德年间发轫于京师的一股文**流。
4.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代表人物有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毛坤等散文家。他们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以明道”的传统。唐宋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核心理论是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性灵说】
7.竟陵派: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两人都是竟陵人而得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的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寂”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殷商奇僻险怪,孤俏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的视野。8.清四大诗说: “神韵说”: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格调说”:沈德潜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肌理说” “性灵说”
9、三大词派 阳羡词派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9.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槃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三、简答题(3题30分)1.《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作者借鉴和吸收了传奇、志怪的写作手法,采用虚构的方式,着意于借景抒情,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写出了花妖鬼狐的恋爱故事。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其次是环境描写。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是心理描写。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2.《儒林外史》的讽刺特点、杜少卿人物形象及其与作者吴敬梓的关系 杜少卿与理想的人格形象(1)、反叛传统与背弃时尚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不仅是对传统伦常观念的挑战,同时,也在挑战着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杜少卿的世界观和处理问题立场与贾宝玉完全不同。贾宝玉厌世、弃世,反对以任何方式介入社会生活,杜少卿则坚持融入俗世,他关心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他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来思考问题。(2)、漠视功名与关切民生
面对补天无望的这个事实,杜少卿的立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却和贾宝玉完全不同。贾宝玉力图超越于琐碎的生活之外,反对以任何方式介入社会生活;杜少卿则是将自己置身于琐碎的人类生活中,尽一己之力去挽救颓世。
《儒林外史》
通过凸显杜少卿的社会责任感,来对抗中国传统文人中流行的虚无主义,通过杜少卿的洞彻人生、反思传统和当下的气度,来对抗中国传统社会中流行的实用主义。
3.《牡丹亭》
1、《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是什么?汤显祖作了哪些改造?
① 取材: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交代该剧的来源有:托名陶潜著的《搜神后记》卷四李仲文事,刘敬叔《异苑》卷八的冯孝将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的汉睢阳王事。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只是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则功败垂成。另外提到“传杜太守事”指话本小说《杜丽娘记》。明末《燕居笔记》收《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故事人物和大体轮廓与《牡丹亭》相似,说明汤显祖是依据话本的故事线索,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编而成。
②汤显祖的改造和提炼:经过汤显祖的一番生花妙笔,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首先,作者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其次,作者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第三,作者着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
2、从杜丽娘的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①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无限春光使她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然而,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杜丽娘积极主动的行为的潜台词是: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它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②杜丽娘不是先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在解决了生物欲望以后,才由此蕴育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3、《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1)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2)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三是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道德。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
4、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伴随着生命进程。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40分)
《西游记》的人物分析(孙悟空,猪八戒)
《红楼梦》的人物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第三篇: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2、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苏诗趋向粗犷豪迈,梅诗则委婉闲淡,他们矫正西昆体之弊,与欧阳修一道开辟了宋诗的新格局。
3、苏门四学士:北宋时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最欣赏和重视黄、秦、晁、张四人。《宋史.黄庭坚传》载:“(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4、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5、诚斋体:指杨万里诗歌的风格特征。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每每从平常的事物中敏锐的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
6、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7、四灵诗派:指徐照(字灵日军)、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个诗人。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有一“灵”字,故称“四灵诗派”。又因为他们都是庆嘉(今浙江温州)人,所以又称(永嘉四灵)”。四灵诗人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生硬晦涩的诗风,他们推崇晚唐的贾岛,姚合。讲究字句声律的作诗方法和野逸清废的诗风,内容狭窄,以描写身边眼前的山林景物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
10、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搬演长篇故事,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11、江湖诗派:江湖诗派得名于《江湖集》。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刻印当时一百零九位诗人的作品,合称《江湖集》。后人称这些诗人为江湖诗人或江湖派。江湖诗人大多是落第文人,他们浪迹江湖,彼此以山人、名士相标榜,这些诗人的品节较杂,不少人奔走于权贵之门,或干渴以求进或献诗而招养,但也有关心现实,忧愤国事之人,例如戴复古、刘克庄。
12、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雅正平稳的风格,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1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冶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
14、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野称《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官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15、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16、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
17“演义”即“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基本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18“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又称“明代四大长篇小说”,是指:《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这四部小说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它们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传统、英雄传奇传统、神魔小说传统和世情小说传统。
19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作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20、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21、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 1 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忠行、梁有誉。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体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他们重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22、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23、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忠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为文、佶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
的流弊。
24、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武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其诗文表现除“幽深孤峭”的风格。
25、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26、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时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27、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清初王力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简答题
一、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抹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官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宋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二、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弱者的胜利。
2、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里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四、宋初诗坛三大流派
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喻诗,如《对雪》等。
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浦、潘阆以及“九僧”。林浦的代表作是《三园小梅》。
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的三重境界,者三重境界分别来自宋诗。请你写出这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立志——苦索——顿悟”的治学三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弹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六、晏几道《小山词》特色
1、一洗《珠玉词》那种雍容典雅的气度,形成极度凄楚哀怒的感伤情调。
2、工于言情,多局限于歌舞爱情的追怀思念,尤其是对相见无缘的萍、蓬、鸿、云四位歌女的苦恋,处处流露出惆怅伤感的情调
3、常借梦境抒情,在综缈幽微的梦境里,捕捉那更深、更细、更微妙的心灵颤动
4、善于运用不同的构思方法表现相似的题材,多用情景互寸的手法。者也使《小山词》题材内容十分狭窄,大部分作品均未脱离恋情相思与别恨离愁的范围
5、语言委婉细腻而清新俊逸,有清刚顿挫之美。
七、南戏的体制特点
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2、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官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3、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八、柳永对词的贡献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有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扩大词境:
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
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
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
在艺术方面:
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
2、多用赋体,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
3、语言上雅俗结合。
九、江西诗派的由来与发展
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来。元代方面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十、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
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
十一、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1.在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2、语言表达上,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十二、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1.陆游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但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2、陆游的诗,一般来说,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而故事性则比较薄弱。
3、在语言方面,陆诗晓畅平易,精炼自然。陆游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
4、在体裁方面,陆游也是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其中七律尤为人所推重。
十三、姜夔词的特点
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姜的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凄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
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他善于用联想思维和艺术通感得到不同心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景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
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还一显著特色就是往往配有结撰的小序。
十四、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位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十五、《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1、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夷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2、3、4、注重表现战争的智谋。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志;夷陵之战,东吴显于智胜。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十六、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正雅”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十七、西厢故事的演变1、2、3、唐.元稹《莺莺传》
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淮海词》、毛滂《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的恋爱故事。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4、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十七、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添加的字。既保留曲调的风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十八、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2、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诗人。他首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爱国英雄。他早年横戈跃马,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评。辛弃疾一生抗敌报国,统一祖国河山为最大愿望。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廷奋勇抗金。因此辛词首先是对英雄形象的展示,如《南乡子》。
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
3、论述题 ㈠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轼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成为一种可与诗相提并论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词为“诗之苗裔”《祭张子野文》
词“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三、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具体表现:1、题序的大量使用 2、典故的运用
四、风格多样
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虽有些词则表现除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㈡ 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乡村种风景人族的剪影。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首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爱国英雄。他早年横戈铁马,奋勇抗金。因此辛词首先就是对英雄形象的展示。如《南乡子》。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评。辛弃疾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祖国河山喂最大愿望,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廷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㈢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跨时代的作家。
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们创造的自我形象,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辛词中的形象,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别开生面。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3、以文为词,善用典故
第四篇: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三)18、《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1)、窦娥悲剧的原因
A、高利贷事件,首先促成窦娥成童养媳,陷入孤苦境地,又是高利贷引起张驴儿父子的纠缠,随即有一系列厄运。
B、社会恶势力的欺凌,这其中至少包括赛卢医的不法,张驴儿父子的凌辱。C、贪官桃杌的腐败,所谓“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正因如此,该剧通过窦娥个人的不幸,展示出的是整个社会黑暗面貌,也即是说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
(2)、艺术特色:
A、冲突集中,关目紧凑,戏剧性极强,冲突的正方始终是窦娥,而随反方的转频,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画卷。本剧形式完整,四折一楔作为早期问世的作品为以后元杂剧提供了典型的范式。
B、剪裁得当,角色的安排与剧情发展结合自然。C、用严肃的写实手法来展开冲突,用诗化的理想来升华人格之美。艺术氛围与人物性格相互内映,构成所谓意境,应是本色派最经典剧作。
D、语言本色:个性化、口语化。“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19、《西厢记》人物形象(作者:王实甫)
(1)、崔莺莺
她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2)、张生
他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3)、红娘
她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正是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4)、老夫人
她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娘的对立面。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国家规”,她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族的利益。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同意张、崔二人的婚事。一个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充分说明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老夫人逼张生赴考和最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20、元代杂剧作家作品
(1)、前期作家
主要有关汉卿《望江亭》、《救风尘》《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等。(2)、后期作家
主要有郑光祖、乔吉《两世姻缘》等。(3)、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注: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
(4)、白朴和《梧桐雨》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不同。
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5)、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21、南戏
(1)、南戏的产生大约在南宋中期。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高明和《琵琶记》
A、《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改编后的《琵琶记》,通过蔡伯喈的遭遇,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使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B、赵五娘的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她代表着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中下社会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们坚韧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赵五娘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C、艺术特色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总体而言,整部剧情以赵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双线并行发展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条线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2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1)、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其间共九十六年。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激起了黄巾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进兵江南。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从此天下三分。此后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三分天下归于西晋。
(2)、艺术成就
A、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波谲云诡的历史画面。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特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B、《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实有重大的进步。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等。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感佩他的威猛。
23、《水浒传》人物形象(作者:施耐庵)
(1)、宋江
作为梁山第一号人物的宋江,由于作者把相互冲突的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加在他一人身上。使他的形象显得比较矛盾。
出身:一个半农半吏的地主,封建的知识分子。绰号:“孝义黑三郎”“山东及时雨”
宋江这一典型形象既是恪守封建社会传统伦理文化的典范,又是一位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英雄。
(2)、李逵
李逵是反抗最彻底的突出代表,他是中国农民美好品质的体现。梁山好汉之一,绰号 “黑旋风”,具有农民的纯朴、粗豪的品质,反抗性很强,对正义事业和朋友很忠诚,但性情急躁。是刚直、勇猛而又鲁莽的人物典型。他虽简单粗鲁,但反抗的热情却是最强烈的。李逵形象中最宝贵的是他这种坚如铁石的反抗意志,对起义事业的赤胆忠心。
24、《西游记》人物塑造特色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25、汤显祖与《牡丹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剧的《西厢记》相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的地方: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26、南洪北孔
(1)、含义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2)、洪昇与《长生殿》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3)、孔尚任与《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7、《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艺术特点
A、兼具众体的形式美。
a 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这类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b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c 纪实性的散文小品。这类小说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
B、异彩纷呈的奇幻美。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首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二是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C、曲折奇峭的情节美。情节发展大多波澜层叠、悬念丛生,从而充分地展示社会矛盾,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
D、诗情浓郁的意境美。意境创造,首先表现在作者将他所歌颂的人和事物加以诗化。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作者更是赋予她们诗的特质。其次表现在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一种诗意美。再次表现在对那些美丽动人的花妖狐魅形象,作者一般不作精雕细刻的外形描写,而注意描绘其内在的风神。
E、雅洁明畅的语言美。《
a 从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改造书面语,吸收口语,创造出一种既雅洁又明畅,既简练又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b 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饱含着生活的血肉,人物的思想感情,显得自然和谐。
28、《红楼梦》人物形象
(1)、贾宝玉
他是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贵族叛逆者。
他叛逆性格最明显的表现是对科举功名深恶痛绝,厌弃科举功名,鄙弃功名利禄,否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价值观,认为它们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虽生活在贵族家庭中,但却反对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深感压抑和束缚,要求冲破这富贵和家庭的束缚,找回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叛逆性格另一突出表现是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有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在这个“正统”指甲是孤立无援的,在贾母、王熙凤等人的谋划下,酿成了悲剧。当宝玉的生命孤苦无依的时候,他不顾一切,愤然出家,与这个曾经给过他欢乐、幸福、爱情,同样也给过他痛苦、不幸和欺骗的贵族之家彻底决裂。
他的性格中,除了要求真挚的情爱和人格自由以外,没有更多更新的理想和愿望。有时在冲突面前表现为想死、想“化烟化灰”的消极思想。贵族家庭的生活,使他感到愁闷孤独,但对这种寄生生活,又存有依赖。
(2)、林黛玉
她聪明美丽,以自己“孤高”维护着决不容许任何人侵犯的人格和尊严。她鄙弃八股功名的虚伪和罪恶,不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她和宝玉一起成为贾府中最具有叛逆性格,透出新的思想、新的人格和没有泯灭个性的人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傍的爱情,成了他们在那个污浊、黑暗环境中生活下去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当爱情幻灭时,她万念俱灰,以生命的完结像这个残酷而又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抗争。黛玉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认识的新的突破。
(3)、薛宝钗
封建淑女的典型。
她有着倾国倾城之貌,能诗善文,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贤淑”,不失皇商家庭的教养和尊严,是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以理智去支配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按照封建规范去行动,是一个完全失去个性存在的虚伪躯壳。宝钗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璀璨和对个性的扭曲。
(4)、王熙凤
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阴险、狠毒、贪婪等性格,但她理家却是有一套,充分显示出她的威严和才能。她表面美丽活泼,与内心的干练凶狠形成强烈的对比。仗势欺人,同时也忍受着放浪丈夫的欺负。她不服输,但最终难以逃脱“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命运。她是作者倾注真心真情而塑造出的“真的人物”的典型。
(5)、贾母
多福多寿多儿孙的老祖宗。
她是从出入贾家当孙媳妇的地位熬过来的,因此见多识广,精通世故,自言年轻时比王熙凤还精明强干。现在的贾母看似只知享福,实则大小事没有一件违反他的意旨和切身利益。残酷无情的扼杀宝黛的爱情,以维护纲常礼教,而对贾琏的恶行却置之不理。她不愿儿孙降低往日的豪奢生活,尽情地挥霍,尽情地享乐,无疑也加速了贾府的败亡。
(6)、贾政
他虽身为一名部员,却才学平庸,毫无建树,是位“道貌岸然”,“兴趣索然”的正人君子的典型。大观园落成题匾额,宝玉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贾政的庸笨也得以惟妙惟肖的暴露。贾政作为统治阶级没落贵族的代表,预示了这一阶级的无能,同时也与具有某些新思想的宝玉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五篇:古代文学
汉赋的分类
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称为“辞”、“骚”
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作
3、抒情小赋: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
一、汉赋的发展流变: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汉赋的形成期
主要以骚体赋为主,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尚铺排,篇幅不长,富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 代表作家是贾谊,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汉赋的全盛期
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特点是歌颂夸耀于前,讽谕劝戒于后,这两点在一篇作品中,造成了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分为鼎盛期和模拟期两个阶段。
鼎盛期 特点:作家作品众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散体大赋空前发达,写出大汉的气势与声威,词采华丽,气势磅礴。文学由藩国向中央朝廷集中,文人成为宫廷文学侍从,辞赋成为润色鸿业的工具。模拟期 西汉末到东汉和帝为汉赋的模拟期。
特点:创作中模拟之风大盛。儒学的影响深化。适应政治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描写京都的作品。
这一时期代表作家: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山和枚乘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汉赋的转变期
此时歌功颂德的大赋减少,反映社会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小赋兴起。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纪行赋通过记叙旅途的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篇幅不长,是汉赋发展开辟的新的境界,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蔡邕《述行赋》
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寄托情志的作品。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二、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成熟
[1]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 [2]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尚奇倾向。[3]叙事诗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4]两汉乐府诗在刻画人物方面塑造了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绝不雷同的人物形象。[5]叙事技巧上做到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叙事特点)
详于叙事,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孔雀东南飞》
一、结构分析:
[1]、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写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蛮横迫害下将被逼还家。
[2]、“府吏默无声……两情同依依”。写兰芝被迫离开焦家的情形。[3]、“入门上高堂……愁思出门啼”。写兰芝回家后的不幸遭遇。
[4]、“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因反抗礼教而徇情的结局。[5]、“两家求合葬……戒之慎勿忘”。通过诗人的想象,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感情。
二、艺术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她体贴丈夫,孝敬公婆,是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化身。不屈不挠的反抗,是沉着、果敢和不卑不亢
焦仲卿:性格的主要方面是纯洁、笃实、正直,对爱情专一。外柔内刚。焦母和刘兄:他们都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焦母专横、凶恶,刘兄则粗暴、势力。但冷酷、残忍则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a、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b、利用环境和景物的铺陈描写来渲染。c、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d、比兴和浪漫手法的运用。
三、《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们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情别绪和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充满感伤情调。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相思与伤别。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感伤。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人生悲慨。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长于抒情。情景交融。
1、造语浅近明白而涵泳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
2、质朴自然,脱尽雕饰痕迹。
3、善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境界。
4、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语言炉火纯青。
四、《史记》的体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和年间(公元前104年左右)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字的巨著。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构成。 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
表: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记事。
书: 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先秦和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少数记载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前代的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史记以人系事,创作主体具备了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叙事意识。
本纪记载的是帝王、天子、其中包括着掌握时局变化,主宰一个时期历史事势发展的英雄和实权人物。世家所载往往是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列传则写社会、政治、司法、军事、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物,由帝王而诸侯而英雄人物,不同体例反映不同层次的人物,全面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有很强的层次感。
《史记》的思想倾向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嘲讽了汉朝统治者鼓吹的天人感应 说、君权神授说。基本的历史观。无畏的批判精神‘热情的赞扬歌颂 《史记》的文学成就 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悲慨激昂,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在文学上的影响: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 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个性较为鲜明
《史记》塑造人物特点:为突出某一中心思想,为体现作者某创作意图而精心选材。、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倾 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常常使用“互见法”。通过细节,琐事来刻画人物,展示人 物思想性格。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事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在叙事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将历史事件故事化。
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个性化的语言: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引用古史料时,深奥难懂的古书,改写成汉朝的书面语言
《史记》在文学上的影响:把中国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散文成为古文运动的旗帜。人物故事成为后世戏剧、小说家们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如《霸王别姬》《渑池会》《文君当炉》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词汇的扩大
建安文学 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文学(。这时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孔融),还有蔡琰。建安风骨:建安诗歌反映现实,意境宏阔,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壮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文学。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但反 映民生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被揭露政治黑暗恐怖和忧生之嗟所代替。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正始名士: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
太康文学 晋武帝太康前后,西晋文坛呈现出繁荣局面。“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一个年号可以视为西晋文学的代称
宫体诗 梁简文帝萧纲在东宫做太子时和周围文人所提倡写作的新变诗体。内容多些男女之情,着重描绘妇女的体态、容貌、装饰,风格轻浅绮艳。代表作家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格调不高,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拓展了审美对象,对宋词有很大影响
志怪小说 专记神异鬼怪故事,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志人小说 主要记叙汉末以来文士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篇幅短小,刻划传神,语言以简洁隽永见长。代表作品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蒿里行》、《苦寒行》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短歌行》 游仙:曹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咏史:《善哉行》、《短歌行》,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
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之苦。述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 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曹植的诗文创作
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
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乐观、浪漫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歌成就为大。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送应氏》
(二)后期创作 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政治迫害之下,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浮萍篇》、《怨诗行》游仙诗。《五游》、《升天》 曹植的文学成就
艺术风格: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故风格隐晦曲折 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又具备各自的个性《 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于统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咏史诗》八首
自班固《咏史》之后,建安诗人亦有借史咏怀者,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却自左思始。
《咏史》非作于一时,其内容:诉说胸襟怀抱 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或抒写愤激之情,或宣言大释大悟。陶诗的艺术特色
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平淡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和谐交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山水题材。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写景往往是上句言山,下句写水,移步换形,寓目辄书,进行全景式的铺陈。3.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4.语言富艳精工,典丽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