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19-05-14 15:4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题的梯度明显,如材料题28题的第二、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维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查的重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西方民主制度等重要知识,这些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历次考试的热点。考点分布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题部分 3、4、6、8题均是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一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考查,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这两个概念学生普遍掌握的不够深入。11、12题的错误率较高,反映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到位。

15题错误率较高反映了课程标准“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一要求在学习中关注的不够。17、18、19则反映了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理解不够透彻。

2、主观题部分

第26题第一问分析:本文题目设置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也反映出较多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概念混淆,特别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第二,本题第二小问的答案隐藏在选择题第六题的选项当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试卷上的有效信息。说明学生阅读、搜集、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第二问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得分率较高,第二小问得分率较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回到“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措施。具体到本题,即要求回答,明太祖和清雍正时期的政治措施。因此回答“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均不得分。二是学生对于“内阁制”与“军机处”两个机构的关系与内容分辨不清。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相似知识点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和分析。第三问分析:本题有大部分学生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当作“演变趋势”。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抽象的历史术语的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有待加强。

第27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阅读量适中,虽是文言文,较容易理解,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基本内容的识记以及对制度背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题,得分情况较好,失分的学生都将选官标准的演变答成选官制度的演变。第(2)题,多数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失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按照要求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尽管部分学生归纳得很到位。在引用材料时不加选择的摘抄原文。第(3)题,存在问题较多,失分的学生基本上答不出科举制的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兴起。另外学生分不清原因和影响,有的学生将科举制的影响作为原因来回答。

第28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认识和理解,试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不高。评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答上第(1)题第一问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或君主立宪政体,但第二问答的普遍不好,失分较多,不太理解“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该答些什么,尤其是“两党政治的发展”大都答不上。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只要答上“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都可以得2分,第二问答得不太理想,有答“最高法院”的或“司法机构”,还有答“议会”的,答“议会”给1分。第(3)题较简单,由于材料三基本说出答案,所以学生大都能答出来,得4分,较差的也会得2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本次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最多,最难理解的部分,难度最大。历史概念理论性比较强,只有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可多补充相关史料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3、考试中的错别字问题,如“群县制”“君主专治”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本来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大大减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用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出现书写错误也属正常,建议可以进行课堂一分钟默写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书写机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在讲课中注意引入做材料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锻炼学生的材料意识。还应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基础知识应常抓不懈。

第二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这次没有考好的,接着努力。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了,以后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所以不要气馁,上课要好好听,不要说话,有些同学脸皮真厚,说几遍人家照样我行我素。课下也要拿出点时间看看,做做题,找规律,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自己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多思考下,要善于总结。

总体来看,这套卷子不难,以基础题为主,许多题咱发的优化探究那本习题册上也有类似的,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但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所以看下你们的笔记。

1、这个题给了六个甲骨文文字,我们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吧,都是什么什么的农具吧,农具的先进也表明着农业的发达,所以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我们也知道在商周时期,随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只应用到酒器、礼器等方面了,在农具上的应用很少很少,可以说在文明时代的初期,耒耜普遍应用到农业也不见怪了。

2、这个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我们在第一课不就讲了三大特点吗?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本题的材料出自《晋书》,魏晋南北朝的晋,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之小农经济社会了。而你们还选大规模简单协作,一是它不是三大特点之一,二是它是奴隶社会下的耕作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这书上也有的,所以看书认真点。本材料的关键两句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力。”就是说好的收成不在你有多少土地可耕,而是看你下的功夫到了没有。所以它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就是要高投入才有差不多的收入。

3、《耕织图-耕图》,上面有一人一牛和水田。但不要一味的从图上得到全部信息,还要看图的解说分析吧。你们光从图上看到的就选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我问问你们,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春秋末年开始出现吧,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开始普及推广了吧。西汉是有二牛抬杠,东汉时期有了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还有,你们选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我来问问你们,唐朝时在哪发明了曲辕犁?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吧,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江东已经可以说算南方了,而且书上还说了适合用于水田,唐朝时人家都在水田用这个犁耕作了,那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了吗?经济重心南移的那三个阶段好好看看理解一下。材料上还有一句话你们注意了没有,大意就是说这个耕织图虽是南宋作品,康熙命人重画,这个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说明在清代时主要的耕作方式也是铁犁牛耕。那么牛耕从产生到清康熙年间,大家可以粗略算下,都有两千多年了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选项里的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还是老一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4、这个图是北宋末年东京城的示意图,里面有两处错误。咱看看里面给的问题:咱学农耕时代的城市时分析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唐朝的长安城,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东京城。通过分析咱们知道,长安城的市坊是严格分离的,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白天你一地去做生意,晚上你要回到另一地睡觉,而且到了晚上不许再做生意了,你就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在家睡觉吧,没什么事情就不要乱跑,你可以乱跑,不过当心巡城的把你抓起来。而且城市里还专门设了市长或市令来管理,总之你做生意我要管着。但是到了北宋呢,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限制,我可以在住宅区做生意呀,多方便不用来回的跑。晚上也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通宵达旦的做买卖,照常有客人来光顾。所以,夜市在北宋的城市里是有的。关于这个彩瓷作坊,咱学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课里,明明白白的写着,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所以,除非有人玩穿越,不然你在北宋东京城里是看不到彩瓷作坊的。关于瓦子,这个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知识点。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阶层的兴起,许多人闲着没事干,又没玉米棒子啃,怎么办?有些人就开了这么些娱乐场所,即所谓的瓦舍勾栏。所以你要生活在北宋,在东京城闲着没事干,你也是可以去天桥下听说书的,也可以喝喝茶唠唠嗑,看看表演杂技的。关于这个徽商会馆,咱书上也有吧,首先问一下,商帮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明清时期吧。商帮做生意在当时一些大的城里都有根据地呀。所以在北宋你是看不到徽商会馆的。

5、这个题要注意“宋朝的黄金时代”,还要注意那四个字“商业革命”,咱在初中历史上也学过吧,北宋商业的繁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说咱好好看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其它三项。所以,你们要多注意某个事件的时间段,这样好分析背景不是。

6、这个题,你们选扬一益二的多吗,咱讲课时说过,扬一益二是说唐中期以后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而苏湖熟,天下足则是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这个题我在讲汉代四个经济区时就说过的,可能你们忘了。我说过,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哪个经济区?书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话,是山西经济区吧。这个题出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呀,人家首先问你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一块,成都平原上吧,所以答案出来了。

8、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在咱学的古代农耕经济时,咱知道小农经济下,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社会够稳定,没有什么苛政和天灾人祸,他们还是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不会轻易出来造反。所以,选项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日子就是稳定。

9、这个题咱只关注六个字,粉彩和珐琅彩,上课讲过的,它们是清朝才有的彩瓷。所以根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古墓不早于清代呀。

10、两个信息:一是图,二是图的标题《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太小;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工商税都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开手工工场和做生意的多呀,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这个题考查的是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有5个句子,让你填到上面的空里,和语文的天空题差不多。有四个朝代,让你填这四个朝代的纺织技术都有哪些。西周,教材上就有,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教材上没有,但讲过的,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朝,教材上有,出现缂丝技术和“通经断纬”手法;元朝,书上也有,棉织技术革新。

12、这个题,关键词,康熙年间,还有那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人家问解读不正确的是?我们知道康熙年间也是在封建社会呀,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念就会存在着,咱也知道,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很有名,这书上也有吧。

13、这个题对的比率高些。16——18世纪,美洲大陆是关键话语。新地名出现,而且后缀都是欧洲的国家,说明这些国家占领了美洲的这些地方呀,就是选项的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4、这个题对的比率也很高。赞美郑和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张班是指,张骞和班超呀,一个西汉出使西域,一个东汉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出使西域。哥麦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是指麦哲伦呀,他的船队开辟了环球航线。问题是想让你先说出对联中的麦是谁,说来了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再指出他开辟的环球航线是哪条。就是那条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后,又进入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国的那个选项。

15、17世纪,还有,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这个题,注意时间,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我们先想想,英国在17世纪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个世纪里,英国分别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看看选项,有那个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以那个《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在下两个世纪里,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答案出来了吧。

16、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谁革封建制度的命,答曰: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资本主义都有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7世纪后期,荷兰衰败的原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人家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工业基础却很薄弱。英国为了打击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此后,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而英国呢,人家的工业基础好,搞商业贸易比荷兰更有优势。

18、这个题,注意第一个说法,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孕育”什么意思,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可取。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首先看这个时间段,1913至1921年,看到这个时间我们应该想到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么原因应该记记吧,虽然西方在1914至1918年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无瑕东顾,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不意味着外来经济控制消除;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没有终结。

20、这个题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它们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它们一方面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防止封建官僚的反对,另一反面它们也具有革命性。

21、从1934年后和外部原因可以看出,那个资金少、技术弱是内部原因呀,用排除法做。

22、时间段1927年到1936年,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给你们说过的,这段时期的影响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23、1913年,章太炎的征婚广告。虽然民国政府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出,他还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24、以前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现在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25、你们选错肯定就是第一问没有理解好,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之门,这个句子说的对呀,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近代化之门,那80年代肯定是已经开启了呀,所以那个已经的说法是对的,所以,这个题的答案都是对的。

第三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日期:2010年5月24日 出处:长海高中 编辑:chgzlw 阅读:72次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备课组 刘蔚

本次期中考试采用岫岫岩高中试卷,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90分,及格人及格率37.33%;年段平均分55.11分。各班详情见教务处的质量分析表(excel)。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2第一、二、三、单元。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并有旧教材的知识点。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

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统考试题,把握教学复习备考的大方向。

2、抓一个理念:始终坚持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咬定基础不放松,能力培养是关键。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是向于新角度,新材料,新观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平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高考试题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掌握双基基础上,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准确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把它运用到历史思维中去,做到融会贯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体会。

3、抓好三个依据“一是课标、教材,二是学情,三是考纲与考试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强调能力考查,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方法,只有真正落实《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考核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考试要求。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5、指导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复习中要稳扎稳打,依据教材落实知识要点和知识结构。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记忆知识要点,通过把握知识点间的线状联系,块状联系,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结构。

6、加强审题和答题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索审题、答题的思想和方法,在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上下功夫,杜绝背题应考,要训练学生阐释历史问题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做到答案准确、完整、流畅、简洁、合乎语法规范。

漳州市2008—2009学年下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云霄一中

朱燕妹

一、试卷的结构特点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各占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二教材全部八个专题的内容,总体难度适中。体现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考查,代表着高中课改的价值取向,对漳州市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1、选择题题目简单而不失灵活。从在这次选择题的考试结果看,学生的平均得分在36分以上,有小部分学生得满分50分,得分率72%以上,可见选择题难度不大。但这次选择题的试题较为灵活,25道选择题有12道是材料型选择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材料体现多样性,有图画、古诗、生活场景、图表、宣传画、文学作品等。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知识迁移,再进行判断。注重回归教材的知识点的考查,这样的考查特点更为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2、彰显地方特色,贴近生活与现实。

在选择题第5、12题涉及到漳州地方史,让学生在做题时倍感亲切。非选择题的第27题考查的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第三题是开放式问题,贴近生活。非选择题的第28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让人联想到今天的热点即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第26题和第29题也是热点问题,即中国近代化问题和经济全球化问题,学生都较为熟悉。

3、突出文明史观,突出能力考查。

试卷突出了文明史观,比如第26、27、29题考查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碰撞、交汇。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主干知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能力要求表述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非选择题四道题的每一小道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有的是要求从图片材料中提炼信息,如第26题第1小问、第27题的第1小问、第29题第3小问。有的是要求从文字材料中提炼信息,如第26题第2小问,第27题的第2小问、第28题第1小问、第29题第2小问。在设问时结合材料与教材中产生,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时显得较为灵活,注重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在开放性的问题中突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非选择题的四道大题的最后一问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较好,基本上可以得一半以上的分数。在考查时凸显了历史的情感教育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

二、云霄一中学生答题优点与不足之处

1、优点之处:

(1)选择题得分率高,有小部分学生的选择题得满分50分。非选择题的准确率也较高,总分平均分66.359分。

(2)开放性的问题回答较好。

(3)回归教材知识点的回忆准确率高。(4)大部分学生的文字书写规范、工整。

2、不足之处:

(1)错别字现象还有。这在各个小题的回答中均能看到一些错别字。(2)部分学生因审题失误导致失分。特别表现在第26题第1小问的回答中没有看到“分别”一词,回答时笼统不清,也没有表达出图片之间的关系。第27题第2小问的原因分析,学生分析原因时脱离题目。第28题第2、3小问回答时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没在回归教材的知识点。学生失分较为严重的是不能回答“胡佛政府无力扭转和人民不满情绪高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表述出来。(3)部分学生从图片、文字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方法没在把握。比如第26题第1、2小问,第27题第1、2小问,在第28题第1、2小问,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提炼信息。

(4)部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历史概念的表述不清。比如第26题第1小问的三个概念: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的表述不清楚。第26题第2小问,有一部分学生提到“官僚资本主义”,第27题第1小问的技术变化得分较差,没在理解“技术”这一概念。第28题第1小问的三个历史概念表述不清。

(5)历史辨证思维能力不足。比如第26题第3小问,没有辨证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回答时大部分学生只说出“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而曲折”,大部分学生在第27题第3小问的回答中没有想到新式交通工具的负面影响。小部分学生在第29题第3小问的回答中不能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并且没有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回答时没有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论证史论。

三、试题对云霄一中高一备课组的教学启示

1、强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福建省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注意对历史教材的整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做到资源共享。

2、倡导教学新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互动。从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识”、“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史料教学,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押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3、注重用文明史观整合教材,同时注意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试卷突出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历史现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道路、方式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更好地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现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中更要关注的是加强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这是新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从这次答题情况来看如第29题的第1小问中,有部分学生对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不能把握清楚。

4、加强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把握,确实落实三维目标。本份试卷是以能力立意,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考查,也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设计,在互动式教学中强化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在分析探讨问题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史实的认识中学会“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增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

5、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试卷体现了对地方史的考查、贴近生活与现实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有机联系,落实“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

6、加强答题规范化的训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杨梅怡

2010年1月27日

一、本组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由六位教师组成:赵中义、潘金元、王爱涛、吕静。陆亚芹等。在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研、统一进度.。

二、定好基调,做好计划

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 “实、准、稳”。

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知识,穿插小专题。延伸和加深要适度,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掌握讲到位、练到位。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索解题规律,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准”,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就是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过程实施:

(1)研究考纲,分析考点。

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领会相关的要求和精神,深入分析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了解近年高考的特点,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备考工作力求做实做细,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2)加强合作,统一节奏。

加强合作,体现在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评课。每周备课组活动一次,集体备课时定出每节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可能考点。互相听课评课,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统一节奏,体现在高三备课组内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测验。本学期历史科组的作业的布置是合理,及时批改,做到全批全改。经常向学生了解教学情况,及时改进了存在问题。每次测验后认真做好质量的分析工作,找出存在问题和制订出整改的措施,对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退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谈心,了解有关原因,帮助其赶上。

(3)面向全体,提优补差。

面向学生全体:高三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全面推进,指导后进生巩固基础知识,把握基本线索。

提优补差:对尖子生的培养,定时间定内容,智力投资,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对踩线生和偏科的学生,定时间定内容,情感投资,鼓励帮助,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4)对外交流,收集信息。

积极作好信息的收集工作,还加强和兄弟学校的联系以及业务的进修。

四、存在问题

尽管本学期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尖子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五、努力方向

1、注重“热点”问题与历史的有机结合 历史考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现实性,“以史为鉴”是历史课的重要社会功能,复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并与历史史实有机结合,这是决胜高考的重要途径之一。

2、精选精练

高三练习多如牛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精选精练是关键。

教师要对练习的好话坏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充分地对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进行认真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另外,根据当前的焦点、热点,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精选练习。

3、强化训练

历史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练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高考考试时间进行严格的时间限制;

(2)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答案,了解答题要求;

(3)注意答题规范,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练习讲通讲透。

第四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分析

期中考试,原计划考试的范围为1-11课,而试题所出的范围为1-17课。其中,1-11课所占的分值为70分,而超出范围的占30分。

其中选择题部分占6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1-10题为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点,其中第1、2题考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第3题考的是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影响”。第4题关注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体而言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题目所采用的地图与历史地图册上的一致。第5、6题考的是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特点。第7题考点是关于官僚的具体职责,本题考查的是负责监察职责的官僚在历朝历代的具体称呼。第8、9、10题,考查的则是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分别是宰相的“职责”,宰相制度废于何时,取代宰相制度的—内阁,三个考点。11-17题考查的是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11和13题考查的是,希腊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方法(陶片放逐法)。12题则是考查成为古希腊陪审法庭的法官标准。14题的相关知识点是,参加公民大会的标准,即什么样的雅典人可以参加公民大会。15考查的对象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

16、17两题考查的则是罗马法的核心思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罗马法的本质,维护奴隶主—统治者的利益。18-21考查的是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内容。其中,18、19两题考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国家元首和象征)和责任制内阁特点。20题是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过程“艰辛”的考查。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2-30则是对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知识点的考查。其中22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事实部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3题是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评价的考查。24四题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25题是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过程的一个史实考察。26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局限性—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27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28题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考查。29和30题考查的分别是,抗日战争发展历程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分值占4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31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别是:1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周)—郡县制(秦)—行省制(元);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考查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以及宰相制度的废除,和清朝军机处建立的历史意义;5考查的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2题考查的对象分别是:1雅典民主的历史地位;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历史影响;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4罗马法发展的历程及代表性法律名称。33题考查的是:1对全民族抗战这一概念的理解;2对日本发动战争本质的认识—侵略战争;3对抗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主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次要原因,反法西斯盟友的支援。4对新中国建立之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原因的考查。

通过我们对试题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期中考试对基础知识点的考察是重点。尤其是中国历史,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考查,这一部分占分值32分(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12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之后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用管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为重点。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到要求实相符的。而1题、3题、9题的设置则反映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命题,这是与当前高考命题的潮流是一致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点程度的考察,反映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11题、12题,22题则是对课本细节知识的考察。如果学生学习时阅读课文不认真,极易出现错误。25题、27题、29题的设置则是对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考查。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所有的30个选择题里边,题目以材料形式出现的占了17个占了约三分之二。可见,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甄别史料的能力都得到了考察。这也就是课程三维目标中所提到的对知识与能力的考察。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是33题,则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知识迁移、问题阐释和论证能力的考查。而最后一问的设置,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让学生认识理解到历史、时代发展的主流是和平、合作、交流。

这次考试,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1题、3题、24题、29题、30题,31题第2小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以及第33题。其中29题、33题失分,很大原因在于这一部分超过了原先划定的考试范围,学生都没有学过。而1题、3题

学生错误较多的原因是,对题目材料的阅读理解存在问题。24题和30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前后联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31题第2小问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授课过程强调的不够,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鉴于本次考试所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应做到对课文细节的不忽视,避免发生12题、22题选错情况的出现。其次,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迁移。除了课本本身所讲的知识外,适当的向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与课文有联系知识。因为现在历史命题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在考察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的培养。历史出题材料化的倾向很明显,如果学生对题目本身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要想把题作对很难。最后,注重所讲知识的前后联系性,适时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概括,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和整体的认识。

第五篇: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下载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出题依据: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设问巧妙。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细小,知识点比较碎。学生考试的成绩还比较理想,对......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 古云中学七年级:薛洪才 一、试题分析: 1.总体分析:命题依据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

    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分析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共两大类型题35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比为50:50。1—25......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文昌中学:高一数学组 一、总体评价: 这套试卷主要考查基础,考查数学能力,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原则,在训练命题中立意明确,迎合了高考命题的......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学情分析 一、考试成绩基本情况 七年级参加考试22人,及格19人,其中80分以上8人,70—79分5人,60—69分6人,不及格3人,平均70.6%,合格率86.4%,优良率36.4%,学困率9.09%,极......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22题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