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读引领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3.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作。【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过渡句的运用。
2、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 【课前准备】预习第3、4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出示(第2、3、4张幻灯片)双龙洞的美景照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双龙洞。
二、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并思考(出示第5张幻灯片)
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双龙洞的哪些景色?请在文章中做批注。(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请你来按照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生回答后交流总结并板书:(出示第6张幻灯片)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然后点出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每一处景点的。请大家线来看这一句。详细讲解一下从路上到洞口用了这一个过渡句: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齐读句子,并点出这是个过渡句。你还能在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请找出其他的几句。由这几句来引出孔隙和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作者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孔隙这里。同学们,孔隙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又窄又小啊。(出示第9张幻灯片)
4.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同学们,我们已经坐着小船来到了内洞,我们通过作者的这就过渡句是不是就很容易的看出啊,出示过渡句: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带进了内洞,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们来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一下内洞的景象吧!
同学们,内洞的景观十分使人震撼。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都有形状?(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出示第11、12张幻灯片)5.小结
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再次总结作者是用了游览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出示第13张幻灯片)
同学们,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
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让孩子迁移运用。
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出示第14张幻灯片)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2.请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语句要通顺。
课上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游览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二篇:慈欣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3.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作。【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过渡句的运用。
2、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 【课前准备】预习第3、4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出示(第2、3、4张幻灯片)双龙洞的美景照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双龙洞。
二、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并思考(出示第5张幻灯片)
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双龙洞的哪些景色?请在文章中做批注。(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请你来按照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生回答后交流总结并板书:(出示第6张幻灯片)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然后点出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每一处景点的。请大家线来看这一句。详细讲解一下从路上到洞口用了这一个过渡句: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齐读句子,并点出这是个过渡句。你还能在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请找出其他的几句。由这几句来引出孔隙和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作者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孔隙这里。同学们,孔隙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又窄又小啊。(出示第9张幻灯片)
4.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同学们,我们已经坐着小船来到了内洞,我们通过作者的这就过渡句是不是就很容易的看出啊,出示过渡句: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带进了内洞,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们来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一下内洞的景象吧!
同学们,内洞的景观十分使人震撼。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都有形状?(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出示第11、12张幻灯片)5.小结 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再次总结作者是用了游览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出示第13张幻灯片)
同学们,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
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让孩子迁移运用。
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出示第14张幻灯片)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2.请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语句要通顺。
课上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游览的顺序
教学反思: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第三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精读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一学习叶圣陶爷爷的一篇游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蜿蜒。师:齐读。生:(齐)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出示句子)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出示长城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的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生举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生说,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生:(齐)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生:(齐)游洞。
师:最后,原路------生:(齐)返回。
师: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生:游洞。师:最后写了------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表达
师: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孔”是指什么? 生:很小的洞。
师:是的,小洞、窟窿。那“隙”呢?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把它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小的缝隙。
师: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显得船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生:突出了小船小的特点。
师: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师:你平时乘过船吗?你乘的船是怎么样的?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师: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写出了孔隙的小。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来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生:(齐)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画了哪个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生字)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里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说明和------生: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 生:(齐)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生:(齐)肩背。师:到------生:(齐)臀部。师:到------生:(齐)脚跟。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做文中的“我”,读读这句话。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还画那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后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词,全班同学一块儿读读这两个词。生:稍微、额角。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能把头抬起来吗?
生:不能。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
师: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 生:(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块儿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生: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师:你能不能动? 生: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不会。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师:因为,我又感觉------生:(齐读)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生: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膀。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以一点儿呢? 生: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了,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上帝保佑我。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师:你的感觉呢?
生: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战心惊了!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很小的小船,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
三、迁移运用,练笔实践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多姿多彩、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窄小。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语句,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把你写的说给大家听,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掌声)大家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写好了?
说给大家听。
生: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掌声)
师:他仿照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词语,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四、提炼方法,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学会这种写法,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好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已学习。
第四篇:记金华双龙洞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重温第一课时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②板书设计:
第五篇:记金华的双龙洞 评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甘老师上的一节录像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可以说通过这节课,我再次真切地感到了甘老师教学功底的深厚,教学艺术的高超。甘老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者不仅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让学生知晓了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对于这节课我的体会主要有:
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点多,文章篇幅较长,那么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取舍‘合理剪裁,就体现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了。甘老师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以点带面,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非常巧妙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引导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三、重视写法的指导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总之,甘老师这节课亮点纷呈。整个课堂浸润着浓浓的人文春色,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很好地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