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 读后感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
——读《我教的是学生》后感
新丰镇中心小学
姜舒敏
国庆期间,我读了《我教的是学生》一文,粗略地了解了雷夫·艾斯奎斯的一些教育理念,对“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是怎样”这一问题做了思考。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懂得“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雷夫·艾斯奎斯说:“我希望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他们是为了生活中受益的知识而学习。我的学生,他们从来不在乎我心里想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心里想什么。”德育为先,一个人的品质、精神面貌的培养比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而学生自身对行为品格的要求也比教师的不断指导和评价更为重要。因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道理的宣导,而是生动的感化。一年多来与孩子们的相处,更让我感受到,对于低段的孩子而言,立足点高的枯燥拗口的大道理并不能很好地被孩子们理解消化。因而,很多道理他们会讲却很难做到,因为在完成很多行动前,他们并不会记起那些繁杂的道理,也就不会以此要求自己。内化的才是自己的,理解和自我要求是德育的基础和目标,是孩子形成独立行为准则的要求。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懂得“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只要持续去做,一定能收获奇迹”。雷夫说:“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一遍十遍不能起作用时,一百遍甚至五百遍,一定能收获奇迹。” 反思借鉴了很多前辈的教学管理经验却收效甚微,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坚持去做。在抱怨孩子没有养成随手捡起垃圾保持教室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时,我发现自己只是偶尔和孩子们一起捡起教室中的垃圾,或许老师每天提醒孩子们抱持整洁的同时,与他们一起捡起讲台周围的纸屑,长此以往,这种常态就能形成一种习惯。教师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并不能持续很久,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这天状态很好,上课认真听讲,我表扬了他,这一整天,他上课时都听得很专注,但第二天就明显坚持不住了。此时就需要老师后续的表扬,让这股荣誉感不断支持他自我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内化成他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老师懂得“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自己必须是这样的人”。雷夫曾忠告所有的教师:“孩子一直在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你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认真勤勉的一个。如果你对学生狂喊乱吼,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你的行动已经背叛了你自己。”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对于教师的一种提醒。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所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原则。雷夫是第一个到校的教师,也是最后一个离校的教师。他的学生勤奋好学,并不是因为雷夫告诉他们要怎么做,而是他们看到了一个榜样。所以我想,当我成为一位勤奋优秀的老师之后,我们班的孩子就离成为一名勤奋优秀的学生不远了。
这一些或许今天的我并没有做到,但我会把它们当成目标,一步步地向着它们前进,成为孩子们真正需要的雷夫·艾斯奎斯式的老师。
第二篇:老师发问: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小学生活
老师发问: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小学生活
采访小学生,孩子们聊得热火朝天,一旁的老师却坐不住了:“学校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组织活动,孩子们却只记得那些鸡毛蒜皮。”教育部门和学校设计好的活动或者游戏,孩子却不领情。这在让教育工作者气馁之余,是不是也意味着,如果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生活,那么只能产生无效的结果?如果只有在日复一日平静的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涟漪,才最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那么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校园变得现在这般乏味。
我们小学教育的发展或许有一种危险:从没有制度化的散养私塾,到过度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小学生的生活被理论化和课程化,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强势化的学校教育垄断了小学生的生活。如果这种被垄断的童年不是从儿童出发,没有儿童的地位,那么小学生所感受的就是成年人所强加的童年,是一个为未来成长所牺牲的童年,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和怀念可言了。
一个整天呆在课堂,始终被课本习题所环绕的童年是绝对称不上幸福的。我们的教育不能用遥远或可能的幸福来论证牺牲当下幸福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童年幸福对人格发育的完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所谓“成功”和“幸福”所无法代替的。这其中包含了游戏的快乐、求知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在体会这些快乐的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得到成长。
正如一个五年级学生所说,他们离开小学校园,是“离开童年,迈向青春”,对于过去怀着眷恋和不舍,对于未来更怀着好奇和兴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将人的3岁—12岁定义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并将其称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这其中指出了小学教育应体现的教育意义: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相比,更着眼于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好全面的基础准备,这种准备,很多并不是从书本上或课堂中可以学来的。
孩子们所喜欢的童年校园,是一个充满同学友谊、充满师生欢笑的乐园。这在小学阶段,或许比知识的传授对一个人成长的发展更有意义,也更为孩子们所珍视和留恋。
第三篇:真正执行力读后感
真正执行力心得
公司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也通过这次培训领悟到了真正执行的重要性。
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次培训的领悟。三分政策七分执行。信念比利益更重要。结果比理由更重要。这是我对真正执行力重要性的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一、责任思维,告诉我们真正工作执行者要以身作则,我是一切根
源,提醒大家在工作中不要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人永远不会有进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首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正错误才会进步。
二、成果思维,老师举例到书店没买到书和发传真对方没收到。在工作中没有得到结果或者结果不如意,就没有产生想要得到的价值可言,那么所做的工作不止是白做还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狼性思维,适者生存的原则,在今天市场竞争激烈中淘汰及晋
升的机制能促进员工上进,人进步是有危机感的。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努力。有压力才有动力。
四、感恩的心,我最想感谢的就是企业。感谢企业经常为员工组织
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
通过学习执行力从中受到很深的启发和教育,我深深地懂得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履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
德。不寻找借口,不拖拉懈怠,注重细节,团结协作,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执行力。本人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工作中努力学习新业务新知识,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3.9.26
第四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 ”,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
有的话又让我忍不装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止学”,不是教人们盲目地停止学习,而是叫你有质量有效果地去学习实践。前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此乃夫一座右铭也。不为什麽,只是喜欢,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三顿饭一样,不吃不行,人生的享受。
俺相信,当你喜欢上《止学》,沉浸于它博大深奥空间,并置身于人生胜败
荣辱漩涡中,加以日常运用实践时,你便已站在了生命的制高点上,无论你的人生状态是忙着还是闲着、是受宠还是失意、是清贫还是富贵、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从容面对,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你的人生都会变得轻松自如,清静自在起来。
《止学》源于现实,高于生活,它集圣贤高度智慧与实践,清醒地引导人们去看清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什么是真实的、值得珍惜追求的,什么是虚幻需要舍弃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中的智慧,并明确智慧(道)与聪明(术)的界限,引导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作舍身取义正人君子,而不是贪图功利的势利小人。
《止学》以明智透彻的哲理,告诉我们怎样去认识人生中必须经历的关于名誉、利益、交友、情感等重大问题;怎样看待困境、穷富、苦乐等人生境遇;怎样与环境、与人、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它指出,祸患由于我们自己所做下的“因”产生,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注重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君子贵在改变和战胜自己。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就在这样的取舍和掌握界限的“度”中平衡,同时在取舍中衡量其自身的价值与质量,并最终决定生命延续之长远意义。按照它的指向去经营人生具体环节,无不获得令人欣慰的成就。
捧读《止学》,想起了“
七、一”建党九十周年胡-锦-涛主席讲话中关于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要章节,这一理念体现了人民的政党关注民族兴盛生死存亡的高度责任感,这对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极其重要的大事。
第五篇:《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假期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
当我第一次捧起《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时,感觉是那么亲切与兴奋。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阿莫纳什维利,倾听着大师的教诲,他于无声处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他没有任何理论的教条和喋喋不休的枯燥论述,却时时处处充满了教学的机智和教育的智慧;他以无私的爱、智慧的爱、生趣盎然又充满原则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阿莫纳什维利用他的言行,以他无与伦比的教学方法,拓开了一片教育新天地,谱写了教育新篇章。
看这本书时,我好像是他的那一班被他称为“零年级”的6岁孩子们一样,在他自由的校园里,在他欢乐的课堂里,在他火热的暑假里,享受着计算,享受着阅读,享受着学习,享受着友谊,享受着童年。我也同样渴望着能成为他那样的老师,用充满激情的爱,充满智慧的爱去启迪我的学生,也让他们如书中的孩子们一样,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探索,让他们的学习生活每天都充满快乐。我细细品味着他创造的课堂的神气韵味,体悟着他顽皮的、充满灵性的教育教学旨趣,并不断地被他深深感动着。
书中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用一行行的字句“弹奏”出了永不变更的教育主旋律——对学生的爱。《孩子们,你们好!》是一本充满爱的书,也是一本充满乐趣的书,还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孩子们,你们好!”这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了,而阿莫纳什维利则在开学前一直反复的练习着这句
话,之所以反复的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因为他一直遵循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教小学的我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回想自己课堂的常规教育,孩子们刚上课时“向老师问好”。全体起立---点头——声音响亮一起说“老师好!”,语气坚定,不要拖音,孩子们起立太慢,重来;声音太轻太拖,重来。但是对于我的回应,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从未想过,我是否也需要练习?当我对孩子们问好的时候,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
学生在课堂上爱不假思索的大声说答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书中谈到的教会学生思考地方法很可行。比如,让学生数出一幅图中不同图形的个数,学生会数出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争论着,“6个!”“7个!”“6个!”“7个!”作者并不介意这种喊叫,而是装着反复检查自己的答案,并低声建议学生再检查一遍自己的答案,学生便会模仿着老师去数。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他把教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并演示给学生看,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要检查。他还适时的表扬学生,“你们看,他在用手指着认真检查呢!”学生就会学着去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无痕的教育,这个方法我试了,挺好的,效果不错。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他把儿童看做是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诊视他们的感情,愿望,需求,以他们的乐为乐,以他们的忧为忧,与孩子心心相通,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去追求的吗?
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孩子的生命中,再教育的里程上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答案很简单,我们是未来一代人的榜样。因为我们背负着塑造千千万万孩子个性的使命,我们将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
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他们的为人处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他们未来子女的教育方式。我们在他们的身上会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谨慎,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教育方法。因为孩子们十分会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在与孩子正式见面之前,必须要想好第一句话,第一课上该讲些什么内容,说些什么话,这些都要做到有所准备。这些话将传达给孩子,我们有多爱他们。正如书上所说:“如果我力图先是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
“真正的童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质的状态的过渡的人生。儿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个成长的过程,应该由关心着他们的、给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成人去帮助他们。”学习,在多数人的眼里应该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课堂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知识的神圣场所,而阿莫纳什维利让我们看到了原本被许多学生视为单调乏味的学习,一种强迫性的、无法解脱的“苦难”的学习可以是如此多姿多彩,可以是如此充满欢笑和快乐。
让学生考取好的成绩也许已经够难,但要让学生爱上学习似乎一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阿莫纳什维却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验向我们证实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不仅有可能完成,而且教育者也必须完成这项任务,这是出于“爱儿童,理解儿童”的最基本的原则,而这两条基本原则也恰恰是阿莫纳什维利教育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阿莫纳什维利让他所教的孩子们愿意信任教师、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一切皆缘于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心中的“爱”和“理解”。在这本书中,他也教给了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该如何体现”——“要全心全意地爱儿童。为了这样地爱儿童,就需要向儿童学习应该如何表示这样的爱。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日、每一堂课都看作是献给儿童的礼物。教师与儿童的每一次交往应该使双方感到喜悦和快乐”。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个性、情感、需求特点要求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就必须先去理解儿童。教师也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洞察了儿童的内心,理解了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儿童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儿童自愿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
学校是你的,班级是你的,就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一些意外的,突发的状况。我们必须要在这时间里学会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最合理的。我们可以拒绝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但是请记住,我们无法拒绝一颗想要学习的心。每个孩子都是
平等的,我们必要尽力让他们感到他们自己不是被遗弃的那一个。
合适的教育方法是从观察与摸索中得到的,我们要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厌恶或者逃离学习。在课堂上与孩子相处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要绞尽脑汁的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足以让他们在其间常有!抓住个别差异,不让一个孩子落下!
他把儿童看做是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诊视他们的感情,愿望,需求,以他们的乐为乐,以他们的忧为忧,与孩子心心相通,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去追求的吗?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无私、师爱的博大,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要从细节开始。用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领孩子们找寻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与孩子同行的快乐,追寻教育者的幸福!
《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词藻,艰深的理论,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像大家讲述着一个个教学故事,而在这些语言中,都充满了一位教育家、一名小学教师对他的学生们,对所有孩子们的满腔的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创造出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当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阿莫纳什维利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学教师,但当自己越往深处读时,我不由的感叹到:大师不亏为大师!他似乎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爱不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孩子的交往中。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快乐的学习。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灌输式教育和自主学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国内教育的弊端,三字经,教不严,师之惰,还有诸如严师出高徒等古训,把我们的教学搞得和封建王朝一样,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了八股文,但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还是觉得教学就是应该那种灌输式的。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们背着手在课桌上乖乖坐好。
每个大人都是有过儿童阶段的,每个儿童没有过过大人的生活,所以我们应
该多从儿童的想法出发,小孩子都是有无穷的求知欲的,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本书从教学方法上看,总是以一种鼓励的姿态去面对小孩子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主动寻找答案,甚至,老师会隐藏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来解说,经常用自己犯错、让学生找错并且证明的方式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对深化正确的认识。尽量可以用正面的表扬去鼓励,信心和兴趣是让小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源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对那些没有特定答案的问题,比如地球绕太阳转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能讲出个所以然,希望能把他们的答案保留。
2.允许孩子犯错
我想,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子犯错了,需要先考虑这个他的动机是什么,是有心还是无心之过,并且,采取的方式可以尽量缓和,大可不必在大庭广众批评。对于犯错误的孩子以引导教育为主,尽量一对一教育,不要有第三人在场,作者提到“孩子们都喜欢有自己的小秘密。”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儿童做事的正确与否相比大人而言更加随性。往往我们在看待他们犯错的时候,传统的作法都是叫他们长记性,我想谁都有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有些还是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这样很容易让小孩产生自卑心理。
3.让课堂始终有新鲜感
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就像小孩子比较喜欢看图片多的书一样一样的,如果教学搞得跟看动画片一样,估计一节课40分钟根本不够用,因为他们可以在家窝在沙发上看一天动画片都不会累。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40分钟分成了许多模块,始终给学生有变换的新鲜感,所以能够将时间充分运用,学生也不至于有疲乏无聊感。在我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调整上课节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4.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责任
除了学校的8个小时,孩子其他的时间基本都和家长在一起,教育无处不在,包括纸皮果削要丢垃圾桶,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要经常沟通。文中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给我印象很深。
童年应该是金色的,儿童的求学之路应该是快乐的。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在儿童的求学之路上,教师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爱”和“理解”去帮助儿童,为他们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后我想借用阿
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读书体会交流——“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