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和《道德经》的时空观
《易经》和《道德经》的时空观
石石皮 东方喆
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科学技术(工具)来探测、观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宇宙进行了层次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时空的构成进行接近自然本质的搭建,基本形成了天体——星座——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的层次。再者我们还可以科学地认识宇宙一定领域以及天体运动的本质规律。宇宙的存在形式和自然现象在科学较昌明的今天来说,是较容易认识的。但时至今日,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间的所有一切,人类的认识力囿于人类本身的智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区域性和近远性的。也许今天,我们仅认识了宇宙整个领域中极窄的一角而已(以地球为中心,认识的辐射半径不大),但我们今天至少知道了天体(包括太阳、地球等等)、天体系统的动态构成,还有由于天体的星际运动使地球上产生和出现了许许多多常规和超常规的物质和现象。诸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对地球来说相当重要;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才有日夜轮换和四季交替的天文地理意义;还有,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给万物送来了信息和能量,使人类和万物惠受滋润和恩泽,得以孕生和生存和死亡这新陈代谢的过程等等。古人如何认识时空而形成时空观(宇宙观)?古代没有今天的科技水平,那时的生产力低下,但古人经过直观观察,感悟而理解了自然宇宙,乃至
宇宙的神秘性。东方古文化对时空的认识而形成的时空观,可以从《易经》和《道德经》来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对揭示自然宇宙及其神秘性有一定作用。在这里,我们来破译一下《易经》和《道德经》等经书典籍,从而弄清古人的时空观。
一、《易经》的时空观。
《易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时空的认识,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得到了最深刻最生动的体现。《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两仪即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有人认为可以是天地,或乾坤之类)。我们知道,八卦每卦都是由阳交“—”或阴交“——”符号三叠而成。八卦的生成和含义,《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宇宙本原,即天地未判之前浑然一体的元气其实也就是“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探析之三《阴阳回互,万象成真》我对阴阳有专题论述)。阴阳之分体现在卦上,就是爻形符号“—”和“——”。宇宙进一步化生,又在天地阴阳之上生出了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体现在卦上,就是“——”、“——”之上再生“——”、“——”,形成。为少阳,象征春; 为老阳,象征夏; 为少阴,象征秋; 为老阴,象征冬。这四个符号可以视之为卦的初爻和二爻。在天地四时形成并运行之后,又形成宇宙万物。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
自然万物如何生化?《易经》以乾、坤和咸卦来说明,揭示出自然有机联系的神秘性。两仪即阴阳,也就是乾坤,乾为阳为天为父,坤为阴为地为母。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是阴阳之象。《 辞传》中《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维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至于天地万物如何化生而成?《易经》认为是通过阴阳二气交感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实现的。《咸卦》:“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悦),男下女„天感地,而万物化生”。《系辞下传》:“天地氲氤,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即是《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以乾坤为阴阳二物,把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比拟为雌雄交媾,并进一步追溯了阴阳的本质,即太极这阴阳未分之气 上面是对《易经》破译宇宙间万物的生成进行一番考察和研明。《易经》上如何用卦来确定方位?八卦划定八方位。八卦表示方位(约定俗成的搭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即是伏羲八卦方位和文王卦方位。伏羲八卦方位:1乾(南),2兑(东南),3离(东),4震(东北),5巽(西南),6坎(西),7艮(西北),8坤(北)(此为先天数);文王八卦方位:1坎(北),2坤(西南),3震(东),4巽(东南),5中,6乾(西北),7兑(西),8艮(东北),9离(南)(此为后天数)。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对于伏羲方位,即先天方位,《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人绘出一幅先天八卦方位图,解释了《说卦传》的这段话: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艮、兑、巽、艮为阴,所以以乾1,兑2,离3,震4为顺,象征天左旋;以巽5,坎6,艮7,坤8为逆,象征阴阳相错,并按以上顺序画出了中间的太极图S曲线,以之表示阴阳消长的旋转运动。文王方位,即是后天方位。《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南方之
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宋人画图以释明:乾卦被置于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于西北,周人以西方为上,于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乾坤在八卦中居于领先地位,没有乾坤,其他六卦也就没有。因此,乾坤两卦是最重要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艮为山,为万物所成终结之处,黑夜将尽,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东北方。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应该说是来源于先天太极图,也就是“天地自然之图”,即俗
称的“阴阳鱼”。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是一个圆等分为两半。“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在《易图明辨》中,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对太极图详加解释: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先天八卦方位图正好揭示了天体运动的方向,破译宇宙之初的景象。宇宙大爆炸的结果,天体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先天八卦方位图所画成的八卦顺逆线路图,正好揭示了宇宙的神奇,使人能容易地走进宇宙的内在(本质规律)。先天方位立足于自然的破译,目的在于认识宇宙这一本体。后人借助这图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
文王后天方位把先天方位从远到近给拉回来,建立了新的方位学,它从另一角度——从自然界的信息和能量角度来确定方位。正如上面所说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东、西、南、北方位定格,这同样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
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这是我们现在对后天方位的《说卦传》的“帝出乎震„„”的解释)。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八卦衍演变成六十四卦(每八卦成一宫,八宫有六十四卦)。八卦每一卦都与其他卦搭配组成了六十四卦(八经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曰: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古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低渐高,由微而著的,因此,六爻自下而上排列成卦。《周易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所以六爻各有象征意蕴:初位之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二位之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三位之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四位之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五位之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上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这符合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过程——六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发展的趋势。
在《易经》中,不仅仅用八卦来定八方位分四时,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地理,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空。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夬卦代表春季;乾、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这里很有必要论述一下河图和洛书。河图和洛书以数字来表示方位,这也是很深刻的。
河图数字图的排列为: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前后左右自成方位。纳入东、西、南、北、中方位来认识,河图有口诀: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书数字图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成“龟形”方位。洛书的方位纳入八卦来认识,其实就是九宫图。九个数字配八卦即形成了固定的关系: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9,方位即是1(北),2(西南),3(东),4(东南),5(中央),6(西北),7(西),8(东北),9(南)。这也就是洛书阴阳气旋的运行方式。古人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即仰观天,发现了河图;俯视地,悟出了洛书。但由于这河图和洛书假借神话传说,所以弄得很神秘。《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其背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作龙图(即河图);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左四,后右文,后左八。其纹如字(即是洛书)。古人先哲用河图旋臂左旋揭示了天外有天的银河系作用于地球的宇宙气旋,这破译了宇宙之初的景象。如果说河图是说天的。那么洛书则是道地的。假如从不动的北极星上俯视地球,发现的就不仅仅是顺时针左旋的阳性气旋了,而且还有宇宙遗传给地球自身逆时针右旋阴性气旋的加入,还发现了两种相反气旋阴阳交替而成的∞字气旋,这揭示了自然的神奇,破译了宇宙的内涵。
无论是河洛,还是出自河洛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包括方位),都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破译天体,研明时空,揭示宇宙的本质规律。这是我国特有的,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道德经》的时空观。
古人认识宇宙,认识时空,是用直观的方法来感悟的。《易经》的时空观在上面已经论述了。《道德经》(老子)的时空观(宇宙观)是如何一种情性呢?老子从“道”这一哲学范畴来揭示自然宇宙的神秘性和浩瀚性(广延性)。老子从各个方面来架搭进入宇宙的桥梁。让我们循着老子的“道”来进入宇宙,追踪时空。
“道”是宇宙最神奇最内在的东西,是宇宙最本质的东西。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由于有了“道”,才有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死及其变化过程,即是事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两仪”就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由于有“道”就有了“一阴一阳”这两个对立面,于是形成了事物交替(生死的新陈代谢)的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面性,即阴、阳互相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从而走向新的对立,直到形成了新的事物。《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之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再一次,说明“道”的功用之大,“道”对万物有生养和抑强济弱的神秘作用。“道”生化育成了万物万事,使自然成芸芸众生,衍化成大千世界。老子同时论述事物的无限藩延性,万物有生化关系:母子相生关系,这样才使万物生生不息地衍生演化进化下来。《道德经》:“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由于事物不是纯一的线性绵延,而是交错迂回的曲线运动。因为阴阳互相对立,促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相对立的事物的出现自然成为现实。有生,当然就有死。生是造化的有情,死同样是造化的有情。死是对生的否定,其中既有“内在”的东西退化衰亡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最深刻且广泛的。老子在《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故事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里老子充分论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同时指出了事物的发展性(由于大压小,强
欺弱而造成的)。自然界的万物总是处于同一整体之中,相互关系是本质所在,既然有联系,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意思。既然有相生和依赖关系,同时也存在对立转化的关系,这是万事万物的相生(生化)和相克(对立)的动态平衡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有了这观点,才可理解万物的生化、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自然界的所有生灵和非生灵正是循着这动态平衡运动而汇成长河永远向前驶进的。
《道德经》上有言:“道”“为之大”。宇宙从时间上说,是无始无终;从空间来说,是无边无际。宇宙是异常的浩瀚广大,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比拟和描述的。但老子以其高深莫测的智慧,对宇宙进行探索,同时进行破译,并用特殊的语言加以表述。《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揭示出了自然宇宙的浩瀚,生生不息,且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但由于自然界万物有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的特点,老子无忘作了逼真的描述:“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致虚,极也,守静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谓复命。复命常也。”“万物万事,无限者也。”老子表述的这些观点深入浅出,符合自然运作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他论述了宇宙为什么能如此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老子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了时间适时的伟大。凡事应适时而作,否则应伺机而动,经过时间的流逝换取转变性的胜利,这能获得最佳的结果,做到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时间能使双方的条件发生改变。空间的存在物质经过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流变的过程。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再者,时间的流逝经过的空间存在物也是不同的,因而是随时而变,所谓:“时过景迁。”总之,时空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正是由于这,许多现象的发生,事物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宇宙整体中的局部神奇的变化,也就成为最自然明了了。因此,时空的存在不仅仅有物理意义,同时也有其神秘色彩的意蕴。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时空性质。抛开时空,空谈万物或万事(包括现象)的产生、出现、存在是无任何意义的。
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他从本质论、矛盾论、运动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宇宙,揭示事物的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老子正是从高、深、幽、远角度研通、破译宇宙,特别是时空构成的物理意义和神秘内在。
《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第二篇:易经·论语·道德经·金刚经
《太极》
太极图告诉我们:
一、见仁见智永远存在,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二、相对客观有主观,相对唯心有唯物,相对微观有宏观,相对矛盾有统一,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
三、有所变有所不变,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矛盾是绝对的相对,统一是绝对的绝对。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既矛盾又统一。
四、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 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相对有,相对不断的创造; 绝对有,绝对不断的局限。相对有,相对的已知; 绝对有,绝对的未知。
相对有,相对问题会不断化解; 绝对有,绝对问题会不断产生。
五、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相对:
有相对的相对,有相对的绝对。太极:
有相对的太极,有相对的无极。自然宇宙: 矛盾统一、相对绝对、无极太极。
七、身心:
矛盾统一身心无极太极: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热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为、生死病康、胖瘦美丑、男女老少、寿夭残健、嘴巴开合、眼睛睁闭、新陈代谢、手心手背、前后内外、情绪起伏、得失成败、坐立住行、吉凶祸福等。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易经》
一、无极太极能解释宇宙自然
无极太极包含0123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3(移)为动静:阴阳动静,缓速显隐。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易: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异: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移:动静——善恶吉凶、缓速显隐。
阴阳自然合和无极太极: 1.一化二——阴、阳,2.二化三——阴、太中阴阳和合、阳; 3.阴化二——阴中阳、阴中阴,4.阴化三——阴中阳、阴中阴阳和合、阴中阴; 5.阳化二——阳中阴、阳中阳,6.阳化三——阳中阴、阳中阴阳和合、阳中阳; 7.和合为一。
人
身心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阴阳和合:合理不变; 阳中阴阳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慈、静、行、退、柔、舍、文、虚、曲等; 太中阴阳和合;
阳中阴阳和合:严、动、止、进、刚、取、武、实、直等。
万事万物合和无极太极:
公私、正邪、顺逆、是非、明暗、亲疏、信疑、利害、连断等。
三、无极道太极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无极太极; 无极和合道同通太极;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四、道
易:道包含无极太极;
一:儒释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为人体悟道而解说道; 异:无极零,无无有;太极一,有无有; 移:无极通同道合和太极。
五、太极和合道通同无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局内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无所有身山明; 太极有无无极无,易行无有有无通。
六、0123能解释宇宙自然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类比物事,矛盾统一; 3(移)为动静:吉凶善恶,缓速显隐。
道包含0123,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会相克,相克是相克亦会相生。
自然不会僵化,自有变化,变化不会失序,自有规律。
无终无始,生生不息。
第三篇:《道德经》与《易经》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乾第一 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把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为“母”。“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教育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屯第三 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老子更进一步作否定之否定,认为人应该“绝圣弃智”,在更高的阶段回归到本初的质朴。需第五 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的第一个凶卦,同样,老子也厌恶战争。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老子补充指出,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获得光明前途。老子解释说等待是为了蓄藏精力,是保养身心、治理国家的最重要原则。师第七 比第八
师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九章
师,是群众之意。师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爱心保护人民、养活大众。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于溪谷之下游。使大众归于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正是由于君子“善下”的品德。比,下坤上坎,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得君位者为比,得臣位者为师,其理明矣。小畜第九 履第十
小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章 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章
小畜即小有收获,小畜卦告诫人们还要继续努力。善于知道别人、善于战胜别人、知道满足,这些在老子都只是小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因为要长久必不可丧失基础,正如死而不忘道才是长寿。
履即鞋,卦说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没有危险。怎样才能做到呢?老子认为顺其自然可以避开死亡,因而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进入敌阵中不不带铠甲和兵器。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泰卦与否卦,《道德经》主要有关章节为第二、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二章
“乾”“坤”不可分割,由两者构成的泰卦与否卦亦不可分开来理解。泰即通泰,否即否塞,但两者又可相互转化,此两卦充分体现了《易》的辩证智慧。《道德经》中有多章的句子和它们的解释十分相近。泰卦有“小往大来”,老子说“重为轻根”;泰卦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老子说“二生三,三生万物”;泰卦告诫君主帮助自然演化,老子认为君主能守住“道”的无为,万物就会自然教化;泰卦说“无往不复,天地之际也”,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复命曰常”。否卦告诫人在吉利时应该有警惕之心,老子也认为善道者小心谨慎如冒着严寒趟水过河。否卦认为顺应天命没有害处,“顺其自然”正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同人十三 大有十四
同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章 大有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四章
同人,是众人的意思。同人卦认为集体行为(离)顺应天道(乾)所以大家都吉利。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运行,圣人与世无争反而在众人中领先。
大有即大吉利,它的卦像是火在天上烧,告诫人们做时要顺应天道。老子认为应该以“道”、“德”两个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第十五 豫第十六
谦卦,《道德经》相关章节为第八、十、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六章
豫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谦即谦虚,老子认为谦虚应该如“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和处于百谷之下又成其王的“江海”。老子还把“道”的谦称为“玄德”。谦卦认为对天、地、鬼神、人来说,都是减少盈补充谦的。老子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批判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情况。他更深刻地提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豫即顺时,豫卦由雷(运动)和坤(柔顺)构成,是顺时而动的意思。老子认为处理事情要从细小出着手而且必须有恒心,顺着事物的发展而不以个人欲望妄为。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随卦和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六十五章
随即跟随,寓意臣民像万物随时运行一样拥戴君王。蛊,是教化的意思,蛊卦提醒君子教化万民。两卦是相关的,因为君子受跟随自然有教化的责任。老子认为圣人应该用“道”来启发人民的纯朴,使人类社会与万物一起返归淳朴然后顺应自然。老子还把君主分为三种,最后的君主建功立业了百姓却是我们顺乎自然。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临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七章
临,是治理的意思。临卦的卦象是泽在地下,寓意君主治理人民却自居下位,老子把这种君主比喻为“江海”。(参考师卦)老子认为圣人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才能在百姓之前作领导。
观即观察,观卦提醒人注意观察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对于观的最高境界,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噬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三章 贲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二章
噬嗑,是口里有东西在嚼的意思。噬嗑讲的是治狱,它由火与雷构成,象征赏罚严明。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贲,是指用五颜六色进行文饰。贲卦由在上的山和在下的火构成,寓意文饰不离根本。老子认为圣人治理的主张是为解决温饱而不是追求声色悦目。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五章
复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六、二十五、四十章
剥,是剥落的意思。剥卦告诫君子应该尊重自然消长盈虚的规律,要厚待人民。剥卦还举例说,君子乘坐华丽的车子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老子指出,统治者赋税过重老百姓会挨饿,并认为统治者清淡无欲才能消除社会上的贫困和**。复既反复,复卦寓意自然规律循环不息。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殆”,“远曰反”都是复的意思。老子认为,万物最终都要各自返回本原,称为“静、“归根”,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无妄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七章 大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章
无妄即无故意,无妄卦告诫人们要抚育万物、做事要合乎正道才能大吉大利。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会自然教化。他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欲望会萌动起来背离正道,这时候就需要用“朴”来镇定它,那么天地万物将会自然安定。
大畜,是大有收获的意思。大畜的卦象(下乾上艮)是太阳(乾)照耀于山中(艮),寓意人应该像万物吸取太阳光一样了解前人的品德善行来培养和完善自己。老子以寓问于答的形式提出个人自我表现修养的指导思想。自身精气能不与形体分离吗?运气周身能如婴儿一样平和吗?心无杂念能像明镜一样一尘不染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不用才智吗?面对纷纭的万物能够安静柔弱吗?明理通达能够不依靠知识吗?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颐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四、五十、五十一章 大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九章
颐,是养生的意思。颐卦的养生之道不单是个人的养生,还包括天地养育万物和圣人养育万民。颐卦告诫君子要谨慎言行和节制饮食,还认为人服从养生常理,即使危险也将吉利。老子关于养生的观点可参考履卦,他还更进一步认为养生过度会损害生命。天地运行和圣人养育万物都是无私的,这种广阔的胸怀老子认为正是生命的长久之道。
大过,是大得过了头的意思。老子认为,积累达到满盈不如趁早停止,锤锻的很锐利不能长久守住,金玉满堂没有谁能保藏得住,富贵而骄就给自身种下灾祸。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坎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三、七十八章 离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二章
坎,是水坑的意思。坎卦的卦象是一个又一个的水坑,寓意险阻重重。水是柔弱 的,它却造成重重险阻,坎卦饱含辩证法。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离,是依附的意思。离卦的卦象是太阳天天升起,象征光明普照四方。老子认为能看见的常道叫做明,运用常道包含着的光返照内在的明,就能认识自我,并以智慧之光览照万物。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咸卦和恒卦,《道德经》的对应章节为第二章
老子认为交感是对立统一这个永恒规律的体现,“无”和“有”的交感更是万物的源泉。老子更提出世界的六大对立统一: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人看到了对立统一这个规律,天地万物自然都是可以认识的。老子认为前后相互衔接是永恒的,因对立面不断在相互转化。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遁卦,《道德经》的对应章节为第九章 大壮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四章
遁即隐遁,指的是君子隐退。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
大壮即大者强壮,大壮卦告诫君子行事要光明正大。大壮卦认为大者强壮也不能莽撞,不然就会被困。老子感叹,“道”广泛博大啊!左之右之无往不在。他认为,圣人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伟大。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晋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七章 明夷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一章
晋,是进取的意思。晋卦的卦象是太阳(离)照耀着大地,万物沐浴光辉。老子 认为圣人应该以万事万物作为自己的借鉴。他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无弃物”。
明夷,是内在光明的意思。明夷卦告诫君子治理人民要用外表隐晦、内心明察的方法。老子认为,举止行为有大德表现的人只追随于“道”,“道”是隐微幽暗的,但那里却含有万物的本质,那本质甚至很真实,还包含了可以验证的内容。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家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八章 睽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章
家人卦,告诫人们在家庭中要各尽所责,每个家庭搞好关系了,社会自然安定。老子认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谐,于是才会提倡孝道和慈爱。
睽卦的卦象是火往上烧、水往下注,寓意万物形态各异才能各具有秉性而成物类,人类也是有男女两性才能生儿育女。老子提出万事万物的相对是统一的,并认为其中的道理远望而茫然不可知,永远存在而没有尽头。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三章 解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一章
蹇,是困难的意思。蹇卦的卦象是山上有水,寓意人行路艰难。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即解放,解卦和屯卦同样是由震(雷)和坎(水)构成,只不过位置相反。屯卦象征生命的产生,解卦象征生命的成长。老子认为“道”(屯)生育万物,“德”(解)畜养万物,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形态构成万物的种类。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损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八章 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五章
损是减损,益是增益,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关于损卦的《道德经》解释,可参考地山谦卦。
益卦认为天地万物的增益是没有限量的,对此老子说,“道冲,而用之弗盈”。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夬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四、八十一章 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二章
夬即冲开、去掉,是决断的意思。夬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老子告诫人们,用脚尖站立不能持久,跨大步不能远行;自我显露不能自明,自以为是不能显扬,自我夸耀不能见功;自以为贤能不能当领导。他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姤卦寓意阴阳遇合,万物繁荣生长。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萃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二章 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萃,是聚集的意思。萃卦告诫君子修理兵器,戒备以外的叛乱。老子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他认为兵器以锋利、便于砍杀为上等,但不要对此加以赞美。
升即上升,升卦的卦象是土中生木,寓意万丈高楼从地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困卦与井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二章
困即困难、受困。困卦由上兑下坎构成,兑通悦,寓意身处困境仍不放弃。困卦认为,君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持信念。
井即水井,井卦的卦象是木桶下水打上水来。井卦告诉君子要鼓励人民互相帮助。老子教育人面对困境,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正直。他认为圣人应该成为百姓的典范。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革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七章 鼎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章
革即变革,革卦认为变革是文明而和悦的,纵使开始人们怀疑变革,但最终变革会得到人们的信任。老子认为最好的变革就是“无为”——顺应事物的发展去作为。他认为变革被怀疑是因为变革中有欲望萌动,不过欲望最终会因为发展顺应规律而被镇定。
鼎象征烹饪,鼎卦告诫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人要恪守其清静。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六章 艮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八章
震即雷,震卦认为君子应该从恐惧中反省自己。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告诫人与人交往要保持一定的尺度。
艮即山,它的意义是静止。艮卦认为动和静都不失其时,前途才会光明,并告诫人思考应该思考的问题。老子说,“善为士者不物,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些都说明“静”的重要性。老子强调与人无争的美德,也是要人思考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渐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归妹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六章
渐即渐进,渐卦认为人有诚实而谦虚的品德是无往不利的。老子认为,圣人对百姓表示谦下,这样圣人在百姓之上百姓不认为沉重,在百姓之前百姓不认为有妨碍。
归妹说的是嫁女,归妹卦认为婚姻是大事,对人类很重要。出征占卜到归妹卦是凶险的,因为战争会令妇女失去丈夫。老子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他认为天下最大的祸害是贪得无厌。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丰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一章 旅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三章
丰,是大的意思。丰卦的卦象是电闪雷鸣,这是重大的天象,人如果能领悟到这个天象,必有巨大成就。对于大启示,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巨大的成就,他说,“大器晚成”。
旅即旅行,旅卦的卦象是山上有火,告诫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山火。老子认为,如果我确实有智慧,就要走在大路上,怕就怕走上邪路。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巽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五章 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七章 巽,是顺从的意思。老子认为谁执守住大“道”的法象原则,天下人就会归顺于他。
兑,是和悦的意思。兑卦认为和悦之道的伟大作用就在于能使人民勤勉奋进,共济时艰。
老子说,“以正治国”,他认为以清静无为的策略来治国,百姓会潜移默化,社会就会和谐。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涣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三章 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五章
涣,是流动的意思。涣卦的卦象是风吹水动。老子认为流动应该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极其坚硬的东西内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中。
节即节制,节卦认为天地由于有节制,所以形成了四时节令。老子认为贪求生活享受是祸根,任性使精气耗损就是逞强;万物壮盛都极至而过早衰老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会过早灭亡。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中孚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九、七十章 小过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章
中孚,是心中有诚的意思。中孚卦认为,人的内心有诚是与天理相感应的。老子认为战争中心怀“哀”态的一方往往会取得胜利,圣人就好比外穿粗麻衣衫,怀内揣着宝玉一般。
小过即小错误,小过卦占卜的结果是做小事吉利。老子认为圣人是不做“大事” 的,因为他会在事件还未显露时就已经处理好了,所以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既济卦与未济卦,《道德经》对应为整书
既济,是已经成功的意思;未济,是没有成功的意思。《易》把未济放在既济之后,寓意成功是暂时、相对的,没有成功却是永恒。“道”是完美的,它“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是“无”和“有”的统一。“道”的规律和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既济”。“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是循环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未济”。
第四篇:《易经》
13.《易经》是一本什么书,简要地写出它的内容,以及在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影响。《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历史上戚继光抗倭。《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
化石。
第五篇: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类无需去效法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这样即为自然。更以为道德经避世思想严重,反对各种激烈行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为失去痛苦,不为得到高兴,心态始终一团和气,当然这是为了追寻长久之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倘若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一辈子,岂不是会闷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意思是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泯灭人性的意思。倘若统治人和养猪一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向前发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样,不得不说,道德经中的思想有许多让人不禁拊掌,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或经历不约而合。对,就是这么神奇!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写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问,圣人“无私”是不是为了“成其私”?倘若我们无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关于自身的目的,那还在乎“成其私”吗?如果有目的,还叫“无私”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与依靠,道德经的思想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经历来的实在。有一种状态可能最常见,等到我们达到不惑之年,经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成熟时候,也许会由衷的拊手长叹 “老子说的对啊~~”
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断章取义,钻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实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师交流,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