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4 15: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后来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3)总趋势是由繁到简。2.书法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2)三种形体

①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代表: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②草书: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代表: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兆页、明朝文征明等。[归纳总结] 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大一统,国家繁盛,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法度。

(3)宋代时重文,市民阶层兴起,通俗文化逐步繁荣,文风很盛,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

(4)明代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另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兰亭序》 图二 《多宝塔碑》

思考

(1)请你从汉字“车”字的变化中总结出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2)材料二中两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分别概括两幅作品的书法特点。

答案(1)规律: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图一作者:王羲之。特点:潇洒飘逸、虚玄灵动。图二作者:颜真卿。特点:讲究法度和规范,端正浑厚,雍容大度。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先秦时期

(1)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2.魏晋时期

(1)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2)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3.隋唐时期

(1)特点: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2)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4.两宋时期

(1)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2)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其代表作。[重点精讲] 宋代文人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2)北宋绘画: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3)南宋绘画:文人画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

5.元明清时期

(1)成就: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2)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3)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重点精讲] 中国绘画的演变特点:绘画的用材由多样化到单一化;绘画理论逐步成熟;由以人物画为主,逐步以风俗画、写意画为主;画的题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关键点拨] 明清时期,政治思想专制、社会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伴随明清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二 《墨梅图》

思考

(1)上述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作者分别是谁?(2)通过《清明上河图》,透露出哪些历史信息?

(3)图二的绘画有哪些特点?除此作品外还有哪些流传后世的精品之作?

答案(1)图一属于风俗画,作者是北宋的张择端。图二属于文人画(写意画),作者是元代的王冕。

(2)信息:体现了北宋都城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历史事实。

(3)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作品: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戏曲的演变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4)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2.京剧的形成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2)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京剧。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3.京剧的传播

(1)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2)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深度点拨] 京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内容上,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在分工上,包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3)在动作上,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艺术,如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书法艺术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阶段,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和超然的物外之美。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京剧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A.甲骨文的形成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楷书的形成 D.汉字演变为书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朝时期仍然盛行甲骨文,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汉字形成完整体系后的事情。

2.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

C.舞蹈艺术

答案 D

解析 由歌曲的名字《龙文》以及“一横”、“一竖、”“一撇”、“一勾”、“一点”等歌词可判断这是指的书法艺术。

3.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这种书体是()A.篆书

C.楷书

答案 D 解析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有关该作品说法不正确的是()B.隶书 D.行书 B.戏剧表演 D.书法艺术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答案 C 解析 唐代绘画讲究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反映上层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生活 情趣,不反映市民、市井生活。

5.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为宋代《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A.活跃的商品经济 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 D.生动的市井生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注意题干设问方式“直接研究”,A、C、D项只是侧面反映。

6.“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

C.京剧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角”行当,可以断定选C。B.宋词 D.书法

学思之窗

提示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域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1)书法:魏晋以来,中国书法艺术臻于成熟。楷书方面,魏晋的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草书方面,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及唐朝的怀素、张旭等都是草书大家。行

书方面,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2)绘画:战国时期绘画艺术走向成熟。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理论,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隋唐时期,注重吸收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活跃阶段,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二、学习延伸

提示 阅读感悟题目中所提供的两首诗,印证体味文人画的精髓:强调讲究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基础达标] 1.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书体的判读。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D为小篆。而A为甲骨文,B为行书,C为楷书。

2.山东临沂是历史文化名城,下图是城内的“洗砚池”文化遗址。传说,东晋时期的“书圣”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其曰“洗砚池”。这位“书圣”是()

洗砚池文化遗址

A.钟繇 C.王羲之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临沂”“洗砚池”“东晋”“书圣”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王羲之。3.王冕的《墨梅图》,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B.顾恺之 D.柳公权 A.原始岩画

C.文人画 答案 C B.山水画 D.风俗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追求笔墨趣味这正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借景抒情的画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A.文人画 C.宫廷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材料所述的是哪一种戏曲形式吗()A.南戏

C.京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判断能力。解答本题应熟悉戏剧的一些常识,注意材料中“蓝脸”、“红脸”、“黄脸”、“白脸”、“黑脸”属于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化妆谱式。[能力提升] 6.《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关键信息: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A项“八大篆书字体”说法错误;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来;C项“汉代”说法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7.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B.风俗画 D.年画

B.杂剧 D.昆曲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要注意材料信息“南宋遗民郑所南”,表明画作的时间是元代。“不使用元代年号”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不画土”正是画家失去家国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故此画不是景物写实,意境、情感在画外,从而判断出是文人画,故排除A、B两项;士大夫文人画清新淡雅,追求意蕴神趣,非工笔重彩,故D项错。

8.“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9(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

答案(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2)注重气节和德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3)特点: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北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注意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特点。

第二篇: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学案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一)课标要求

(2)自觉阶段:魏晋时期开始。由隶书衍生出来的、、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 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知识结构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 以前,主要是实用功能。

和,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楷书:特点是。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人盛世,、、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其中,王羲之的代表作是,颜真卿的代表作是。

(4)草书:特点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代表是东晋的、,唐朝的、等。

(5)行书:特点是兼具,既有审美

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代表是:东晋、唐

朝、北宋、元朝、明朝 等。

强化训练

1、下列书法字体中实用价值最大的是()A.楷书 B.草书 C.隶书 D.行书

2、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他的名作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等,这位“书圣”是()A.杜甫 B.顾恺之 C,王羲之 D.赵孟烦

3、下图是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你知道这种书体是什么吗()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4、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B.统治者的政策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

5、“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右图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6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作品中最能体现出盛唐气度的是()

A.《颜氏家庙碑》 B.《兰亭序》C.《神策军碑》 D.《自叙帖》 7.我国文字演变的脉络是()①甲骨文②大篆③小篆④楷书⑤隶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⑤④ D ③①②⑤④

8.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对它们的正确表述是()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地区联系的作用

9、下列有关我国文字起源和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字起源于图画,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一脉相承 B汉字演变经历了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C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隶书盛行于魏晋,楷书盛行于隋唐

10.关于隋唐书法艺术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随着隋唐盛世的出现,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 B.隋唐书法艺术在风格上呈现多样性

C.柳公权、颜真卿的书法为狂放不羁的草书

D.注重法度和规范是此时期书法的特征之一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以上诗句的作者是谁?分属哪个流派?

(2)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3)该图的作者是谁?哪一朝代?是什么风格?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柳公权《玄秘塔碑》王羲之《兰亭序》怀素《自叙帖》

(5)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书法的字体类型分别是什么?中国书法的另外两种字体类型是什么?

(6)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基

本特征。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二)一、笔墨丹青中国画

1、从萌芽走向成熟:中国的绘画艺术,远古时代的彩陶画《 》;战国帛画《 》《 》,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2、中国画又称,注重,追求“得意忘形”。分 画、山水画和 画。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是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 》,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4、魏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形成。代表作是顾恺之的《 》《 》。他还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5、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代表作是展子虔《 》、阎立本《 》、吴道子《 》,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 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书法、绘画及 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元代王冕的《 》、明代 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 》,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二、京剧的出现

1、戏曲的发展:原始的歌舞——春秋战国时期的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时候,流传甚广。——清朝,形成。

2、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1)清朝前期,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2)乾隆末年,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3)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 成“ ”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

(4)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3、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粤剧和 等。

4、京剧以表演 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京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

和 并重的传统,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三、本课要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 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 与,成为一门艺术。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四、强化训练

1、郑板桥的《爨竹网》,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特点符合()A.原始岩嘲 B.中圈文人画C.汉代帛画 D.民间绘戚

2、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俩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域指的是()A.《夫妇宴饮图》 B《洛神赋网》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3.《乡村爱情》《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等东北农村题材剧持续热播。专家指出,东北剧的人物形象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作品定位在讴歌美丽、歌颂善良、关爱农民”,除了大量使用质朴风趣的东北民间语言,还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戏曲、音乐和绝活,同时也把时尚情操展现的淋漓尽致。东北剧的成功给我们繁荣京剧艺术的启示是()①京剧自身要充分发挥自身艺术特色,并兼采众长 ②国

家对京剧事业要采取倾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③京剧的发展要适应大众的口昧 ④京剧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

展,不如任其自生自灭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唐朝绘画艺术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是基础 B凸现个性的文入画开始出现 C.手法创新,题材多样,画派众多D.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 5.两宋时期中国画坛最大的亮点是()A.宗教画 B山水画 C.人物画 D.风俗画 6.以下作品里,不属于写意画的是()A.《清明上河图》 B.《墨梅》 C.《黄甲图》 I).《墨竹图》 7.中国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是()A.傩戏的出现 B.南戏的出现 c.宋杂剧兴起 D.元杂剧兴起

8.下列作品,属于明传奇中精品的是()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I).《浣纱记》 9.下列剧种不存在继承关系的是()

A.杂剧与元杂剧 B.南戏与传奇c.昆山腔与昆曲 D.传奇与京剧 10.在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①北京是艺人的聚集中心 ②北京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③清朝贵族、官员的爱好④闭关政策使民族戏曲剧种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

材料二 “楚塞三湘接,荆门就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 无中。” ——王维

材料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材料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1)材料一和二的作者分别属于唐诗中的哪类诗人?你知道这类诗人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白、杜甫的诗歌各 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 .

他们各自的诗歌的不同风格

第三篇: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与练

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与练

江西

王笑开

重点讲解

浅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难点分析

浅谈京剧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1、形成: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

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京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1)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

(2)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且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3)脸谱化:京剧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一定的教育或启迪的作用。

(5)程式化: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许多规范化、固定化的东西,即所谓程式。

学法导航

1、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热点追踪

中国画学会在京成立 2011年7月26日,由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画家联名发起,经文化部、民政部批准,中国画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画从此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性、专业性、全国性专门社团,广大中国画家们也有了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出席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产生了执行机构和负责人。中国画学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艺术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为文化部。

郭怡孮表示,中国画学会旨在推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提出的文化艺术“走出去”战略,倡导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团结当代中国画家推动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现代发展规律,提升中国画在世界文艺格局中应有的位置。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书法美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较贴切的是 A.图一是行书作品,“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一是行书作品,“字体规矩又放纵,雅俗共赏” C.图二是隶书作品,“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二是行书作品,“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图一 图二

2.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墓葬的主人不可能生活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时期

3.《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淹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4.2010年举行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与举办年份的数字巧妙组合,三个人形,既代表三口之家,也代表“你”、“我”、“他”及全人类,表达了中国人民把这届世博会办成具人文思想、属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据此判断,下列图片哪一个最有可能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

A B C D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下图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6.下图是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7.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魅力、异彩纷呈。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

C.隋唐时期——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张择端——《人物龙凤图》 8.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猛残暴 D.刚直果敢

9.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与答案 1. B图一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故A错误,B项是正确的,既指出了字体,又指出了这种字体的特点;图二是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故C、D项错误。

2. A根据所学知识,小篆在春秋战国有,但隶书是秦朝有秦隶,两个综合起来,不可能是A。

3. C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山水画还没有兴起,草书也还没有出现;而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时代比蔺相如晚好几百年,所以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4. D通过材料中对世博会会徽的解释,可以判定世博会会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世”具有中国象形字的特点,二是要体现出“2010”举办,三是要表现出中国上海承办,综合这些特点,观察选择项,只有D项最符合

5.C《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6.C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是郑燮的《墨竹图》,而郑燮是清文人画的代表;二是通过题干中对《墨竹图》风格特点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文人画的风格特点,由此得出答案是C项。

7. D由所学知识不难得出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画,而张择端的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8. A戏曲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艺术特色非常明显。脸谱常采用写意和夸张的手法用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是理解剧性的关键之一,如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勇猛憨厚;白脸含有贬义,代表凶诈。9.(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第四篇: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

一、选择题

1.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①是商代的甲骨文;②是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③是隶书,始于秦朝后期;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全国统一字体小篆。故正确排序为①④③②。

[答案] D 2.2014年10月31目,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号召,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足够的文化担当传递了正能量。”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

[解析] 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出现了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和狂放不羁的草书,标志着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他们的书法主张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意在考查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中的甲骨文和楷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字体的某些特征,所以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字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

飘逸;C项错误,从图片中两种字体的对应可知甲骨文是可识读的。

[答案] D 4.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解析] 图片中“字形多变”的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答案] D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

()

A.行书

C.篆书

B.隶书 D.草书

[解析]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结体端庄严谨,造型健美,体势工整,这种特点比较适合于图标的设计。

[答案] C 6.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A.展子虔《游春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阎立本《步辇图》 D.王冕《墨梅图》

[解析] 《货郎图》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项属于人物山水画;B项属于人物画;D项属于文人画。

[答案] C 7.“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自然流畅,意到便成,不形似却与自然默契相。”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解析]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根据题目中“不求形似只求生韵”即可得出是文人画,《送子天王图》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选项B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项正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选项D属于写实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8.结合下图信息,“图画文字”的准确含义是()

A.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

C.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解析] 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也说明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正确,D项是指“图画文字”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解析]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不是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的。本题选B。

[答案] B 10.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A.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C.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 审题关键在“变化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了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背景;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中的世俗场景反映了城市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的特点。A本身错误,B是艺术表象;C是综合特点。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风俗画

C.文人画

B.宫廷画 D.山水画

[解析] 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项以民间风情为主,B、D两项不具有这一特点。

[答案] C 1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 从“杂剧俑”“京剧脸谱”可知这与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密切相关。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1)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至唐代达到高峰。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中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观察画作可知是文人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3)问,第一、二小问为常识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可从二者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答案](1)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绘画艺术: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形成:19世纪中期。角色行当:生、旦、净、丑。相似: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材料二“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第(2)问,由材料“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

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第(3)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作答时要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答案](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珍惜和保护京剧;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第五篇:201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3

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考点要求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知识综合

(一)知识体系构建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主干知识提取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也表现在许多方面。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用心

爱心

专心

(2)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5)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三)易混易错点例题剖析

1、(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③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当选。“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亦即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中华文化共性,①当选;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②当选。因此选C。【答案】 C

2、(2010年高考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片面。①③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当选。因此答案为B。【答案】 B

(四)重点、热点研析

热点: 沟通互信交流 推动两岸良性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5月6日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与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出席了开幕式。蔡武在致辞中表示,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连杆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他说,虽然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蔡武在致辞中最后表示,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句1:

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们共同的血脉。

涉及主要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 问题设计:

利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岸关系今天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的原因

关键词句2:

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涉及主要知识点:

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问题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解析:首先应该抓住中华文化的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然后将甲同学的材料分成两大部分进行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体现源远流长的特征,安徽馆的民间艺术展示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四、整合训练

训练1.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主要传播中华文化。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训练2.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五、模拟演练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高考资源网

9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是 ①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新华网2011年2月12日电.目前山东正经历着6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据统计,旱情发生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旱情,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2)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

12在2010年“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一幅《富春山居图》的古画,这幅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深深牵动了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绪。,一幅传世古画引起海峡两岸民众对5000年中华文化的共鸣。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一幅画为什么会引起两岸民众的共鸣。13、2010年11月12日晚,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市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奥运会、亚运会历史上首次走出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以“水”为主题,全力打进水文化。整场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一滴水”开始,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广东民谣《落雨大》优美的歌声中,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从一叶扁舟到巨型帆船,从一汪清水到滔天巨浪。开幕式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使得开幕式表演精彩纷呈。《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云之帆》、《花城之邀》四大部分或浪漫刺激、或气势磅礴、或如梦如幻,谱出了一曲和谐、友谊、欢乐的乐章,使人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水乡特色,领略深入骨髓的岭南文化。用“放鞭炮”这种中国人传统节日常见的形式点燃火炬,非常中国风。

以上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附:整合训练、模拟演练参考答案

1整合训练1答案.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表现在地域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表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上异彩纷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12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