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时间:2019-05-15 02:1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一篇: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高二历史新授课同步学案(选修)姓名 班级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 京剧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著名艺术家 重点难点:

重点: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自主学习:

完成《课课通》的知识体系填空。【教学案】

预习检测(基础题):

1. 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所示京剧角色的四大行当,正确的是

③ ④

A.①生 ②净 ③旦 ④丑 B.①净 ②生 ③旦 ④丑

C.①旦 ②生 ③丑 ④净

D.①旦 ②净 ③丑 ④生 2.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其字体属于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3.《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重点探究:

汉字在 朝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按照、、、、、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总趋势是。书法从 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兼具 和 的功能。

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讲究,追求。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年间,形成了 局面,京剧形成。典例精研(提高题):

1.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当堂巩固(基础题)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1.中国汉字书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享有盛誉,其基本特征包括

①汉字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性和气势 ②书法是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意境美 ③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④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反对传统和理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认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期是唐朝,属于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巩固性学案】(提高题)

1.“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于2007年2月3日在奥地利金色大厅举行,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中国艺术团选择京剧作为表演重点的原因是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京剧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2.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10课 CDC DC BB CC 3.答案要点: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二篇: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与练

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与练

江西

王笑开

重点讲解

浅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难点分析

浅谈京剧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1、形成: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

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京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1)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

(2)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且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3)脸谱化:京剧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并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4)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起到一定的教育或启迪的作用。

(5)程式化:京剧表演的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许多规范化、固定化的东西,即所谓程式。

学法导航

1、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热点追踪

中国画学会在京成立 2011年7月26日,由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画家联名发起,经文化部、民政部批准,中国画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画从此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性、专业性、全国性专门社团,广大中国画家们也有了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出席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产生了执行机构和负责人。中国画学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艺术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为文化部。

郭怡孮表示,中国画学会旨在推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提出的文化艺术“走出去”战略,倡导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团结当代中国画家推动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现代发展规律,提升中国画在世界文艺格局中应有的位置。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书法美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较贴切的是 A.图一是行书作品,“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一是行书作品,“字体规矩又放纵,雅俗共赏” C.图二是隶书作品,“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二是行书作品,“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图一 图二

2.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墓葬的主人不可能生活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时期

3.《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淹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4.2010年举行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与举办年份的数字巧妙组合,三个人形,既代表三口之家,也代表“你”、“我”、“他”及全人类,表达了中国人民把这届世博会办成具人文思想、属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据此判断,下列图片哪一个最有可能是上海世博会的会徽

A B C D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下图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6.下图是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7.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魅力、异彩纷呈。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

C.隋唐时期——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张择端——《人物龙凤图》 8.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猛残暴 D.刚直果敢

9.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与答案 1. B图一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故A错误,B项是正确的,既指出了字体,又指出了这种字体的特点;图二是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故C、D项错误。

2. A根据所学知识,小篆在春秋战国有,但隶书是秦朝有秦隶,两个综合起来,不可能是A。

3. C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山水画还没有兴起,草书也还没有出现;而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时代比蔺相如晚好几百年,所以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4. D通过材料中对世博会会徽的解释,可以判定世博会会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世”具有中国象形字的特点,二是要体现出“2010”举办,三是要表现出中国上海承办,综合这些特点,观察选择项,只有D项最符合

5.C《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6.C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是郑燮的《墨竹图》,而郑燮是清文人画的代表;二是通过题干中对《墨竹图》风格特点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文人画的风格特点,由此得出答案是C项。

7. D由所学知识不难得出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画,而张择端的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8. A戏曲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艺术特色非常明显。脸谱常采用写意和夸张的手法用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是理解剧性的关键之一,如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勇猛憨厚;白脸含有贬义,代表凶诈。9.(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第三篇: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教案: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②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2)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媒体、视听媒体赏析书画京剧作品,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学习这些艺术的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书画和戏曲艺术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懂得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来想像一下加入我们现在穿越到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社会将会有何变化? 过程评价:

无法知道过去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书刊,交流受阻等。文字实际上是一套可视符号系统,它将人们的思想、语言、情感、经验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空限制,是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文字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想汉字的功劳一定是值得大书特书,大讲特讲的。过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请大家先浏览一下导言和课文,了解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提问:汉字是怎麽形成的?

过程评价:“图画文字”经过符号化的演变,到商代形成了完整的汉字体系。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过度:但是商代的汉字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之间,还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其间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呢?我们首先看商代的文字。展示课件:吃出来的文字——甲骨文

过程评价:甲骨文又叫“卜辞”“殷墟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无论祭祀、战争、游猎、疾病、婚育,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并将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兽骨上。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过度: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到了周代又出现了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也称钟鼎文。展示课件:金文

过程:其形式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较之甲骨文,脱去板滞,变化多样。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大盂鼎》铭、《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展示课件:

合作探究:秦始皇为什么要“书同文”?

过程评价: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但是割据一方的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于异体杂出、一字多形,汉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社会生产、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大不便,秦统一后,2 为了消除混乱,巩固统一,推行政令而果断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即先用秦国本来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颁行天下;接着,书写更为简便的隶属也开始在全国传播开来。据载,隶书是秦代程邈整理改造的,当时他获罪入狱,而秦人称囚徒为“隶人”,故称其为“隶书”。

总结: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有大约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拓展:日常生活中的繁体汉字,是怎麽回事呢?

刚谈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从繁到简,早在宋元时期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通俗的简体字。这些字被称为“俗体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被许多文人视为鄙俗。但它们在民间应用极广,人们在记账、契约、书信,甚至话本小说里常常会写俗体字。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凌辱。是什么造成中国民智不开,国力衰弱?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到一向被视为“灵物”的汉字上,认为汉字繁难,成为开启民智的拦路虎,中国知识分子对新文字的探索早在清末就开始了,甚至一度出现废弃汉字,效仿西方,改用字母文字的主张。

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甚至称推行简体字是比亡国灭种还可怕的事。在一干遗老的反对下,1936年2月公布还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就被提上了议程,在老泽东的亲自指示下,历经 3 反复研讨,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汉字简化方案》才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改行横排。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学思之窗:汉字为何具有如此的生命力?

提示:结合材料,考虑政治、民族、汉字本身等因素。过程评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通畅无阻;

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度:汉字可用可赏,“用”在于其实用价值,即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赏”则在其审美价值或说艺术价值,即作为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的载体。书法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大家先浏览一下面的课文。

过度: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在对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衣食无忧而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加上单体汉字本身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使得魏晋文士在书法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顿之间尽显风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其中钟繇、王羲之功不可没。隋唐以降,更是名家辈出,初唐、盛唐、晚唐分别出现了著名的“欧体”“颜体”“柳体”。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展示课件:欧阳询《化度寺碑》

合作探究:比较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特点

过程评价: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曾说:“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颜鲁公(鲁郡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 4 勉强。”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故有“颜筋柳骨”之誉。

过度: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实用价值高,反之,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艺术性最强的就是草书。展示课件:王羲之

过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精通各种书法,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过度: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所学的,总结一下书法艺术的发展。展示课件:书法艺术的发展

过度: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之美和书写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艺术。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 “能书会画”等。我们说书画同源,接下来就了解一下中国画。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展示课件:远古时代的绘画艺术

过程评价:右边画的是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索,都被勾勒出来了。斧刃向外,显得非常严肃,威力无穷。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在当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见原始人类对石斧非常崇拜。左边画的是鹳,身躯后倾,口衔大鱼,面向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平安。这幅画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利用课件,结合课文和《知识清单》(234页)讲授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过程评价: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活跃,唐朝绘画题材广泛,兼容并蓄,达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宋朝:“重文轻武”,崇尚文治,优渥文人;商品经济繁荣,城镇经济发达,市民队伍壮大;科举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理学注重向内心求索,反躬自省,文人注重心性情趣的修养和哲理思考;以写实为能、写真为尚,表现宫廷和民间生活的宫廷画和风俗画盛行的同时,注重意境,注重寄托和宣泄作者内心被“天理”所压抑的“人欲”的、崇尚写意的文人画也开始兴起。合作探究:赏析王冕的《墨梅图》

过程评价:王冕,元代画家、诗人。他出生在浙江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如痴。史书记载:王冕白天放牛,晚上读书。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听老师讲课,天黑了,想起牛,结果牛不见了,回家被父亲责打一顿。他感动了一位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收王冕为徒,教他读书作画。王冕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他游历四方,最后到达大都,长途跋涉,使他的视野和胸襟大大开扩,使他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其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声名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九里山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在居室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树,数百棵桃树和杏树,自题为“梅花屋”。

王冕的《墨梅图》是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作。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显露(音路)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清朝何瑗王作诗称赞说:“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

文人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崇尚水墨写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经历分不开。“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知识小结:展示课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过度:字画是静态的,带来的是视觉享受,而在中国古代要享受视听娱乐,有什 么可供选择呢?其中之一就是戏曲,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大家先自学一下课文,待会回答问题。

展示京剧视频(贵妃醉酒 三分钟)

四、京剧的出现

提问:阅读课文,看看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过程评价: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提问: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评价: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这里不仅积聚着为数众多的皇亲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清朝入关后的诸位帝王都爱看戏,尤其是乾隆,每逢佳节,必有演出,王公大臣也以此为娱乐。京城的各大商业会馆和商号除了设有祭神设施外,都建有戏台罩棚。在此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京师。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由班主高朗亭率领,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北京演出。随后一批徽戏班落脚京城,其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道光年间,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文字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1840年代到1860年代间,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最著名的是“老生三杰”也称“三鼎甲”,分别是三庆班的“头牌”程长庚(榜眼)、春台班的主演余三胜(探花)和四喜班的主演张二奎(状元)。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有个叫沈蓉圃的画家把同治、光绪年间的京剧十三位名演员照戏装画像,题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这“十三绝”是:老生、武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朱莲芬、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丑角杨鸣玉、刘赶三。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代,渐渐成型的京剧终于成为宫中演唱的主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剧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并且因此而很快传 遍大江南北。

从清末到民初,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城里形成了“满城争唱”的局面。由于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自从占据北京舞台后,很多演员又走出京城,到全国各地演出,使京剧风靡全国,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汉、济南等地,都成了京剧的发达地区,拥有众多的京剧观众。京剧具有其他剧种难以相比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国剧”。这一时期出现了“老生后三杰”,分别是谭鑫培(谭派、伶界大王、无腔不学谭)、汪桂芬(虎啸龙吟、长庚再世)、孙菊仙。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代,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这一时期旦角取代了过去生角的地位,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1919年,梅兰芳率团首次赴日演出,京剧在日本受到热烈欢迎,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演出。应美国文化界人士邀请,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东方舞台艺术第一次在西方出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电影大师卓别林、黑人歌唱家罗伯特与梅兰芳结为好友,美国两所大学授予梅兰芳名誉博士称号。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苏联访问演出,东方艺术再一次轰动了世界,梅兰芳与高尔基等世界文艺大师会面,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合作探究一:京剧的特点? 提示:阅读课文49页的小字

过程评价:京剧是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 8 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通过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借助情境展示历史、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表达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念,并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和被国人广泛认同的国家文化符号。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种,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化特质和艺术底蕴。合作探究二:四大行当的特点

过程评价: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

拓展:尽管被誉为“国粹”,其社会关注度和传承发展较之其它剧种确有一定优势,但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诸多原因,京剧的传承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青少年学习兴趣减弱、观众减少等现实问题。目前,京剧专业演员、表演剧目和受众都存在断档,热爱京剧艺术的普遍以老龄观众居多,市场已十分狭小。相比流行文化,现代群体对于传统戏剧的关注和相关知识层面的储备更显逊色。

提问:那么京剧会不会消失呢?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中也渗透了一些京剧的元素,比如说,周杰伦的很多歌,也有些京剧唱腔深受现代不同年龄段的广大群众欢迎,比如《新贵妃醉酒》。这些现象也许暗示了京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过度:京剧也称“国剧”,此外,相对应的还有地方戏剧,请大家打开地图册第42页,看看《中国主要地方戏剧分布图》。地方戏剧

过程:查找湖北、北京的地方戏剧,秦腔(陕西)、越剧(浙江)、黄梅戏、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剧。

四、课后作业

1.思考:随着现代电视、电影、舞蹈艺术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会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名师一号》本课练习。

五、教学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讲课,这个教案讲了三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教案在讲之前、每次讲完之后都修改过多次,虽然觉得还有很多问题,但这最终的定稿毕竟是教学实践的成果,不同于以前模拟课堂的创作。

第一次讲的时候,由于紧张和对多媒体平台以及学情的不熟悉,讲的效果相对后两次较为槽糕。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不当,导致汉字与书法一目讲的太冗长,而京剧一目讲的太简略。经老师指导后,第二次、第三次讲的时候有所改进,但是对节奏的把握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取舍,把详略安排得当,将时间分配合理,另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关注一下时间,总体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情境之下要灵活处理。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新老师一定要重视。

其次是,第一次讲的时候,整个第一目都是我在讲述,课堂气氛沉闷,讲的也很疲惫,经过老师建议,后两次就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再让学生总结,最后来补充讲解。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之前备课的时候主要就是在梳理知识点以及整体的脉络,在教学内容上充分的准备,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的准备却显得不足,对学情的把握更是空白。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懂,还要让学生也能懂,不仅要思考教什么,还要思考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思考整个课程用哪种教学方法,具体每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学生都应该做什么,会有什么反应,又该怎样应对。

再次,就是对学情有了实际的了解,之前对学生的能力预设的都过高,认为 书本上只要认的字都能理解根本不用讲,除了少数的难点之外,他们起码都会在做练习的时候去看书。而实际上,这种估计过于乐观,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不会太高,没有老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都不会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就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课后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作业,也不一定会很认真。如果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课后一般也不会再去弄明白,一方面没有新鲜感了,另一方面没有这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就算是在课堂上,也不一定学生都很很投入,一旦老师讲的太多太久,学生就很容易听话听声,或者开小差,交头接耳。所以备课上课,还要花一些心思去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不能像当下的大学课堂一样,教师教教师的,学生学学生的,这往往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这些问题是很频繁的,因此,有必要做零基思考,从根本上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针对这种学情,也许“学案导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新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一、书法艺术发展

1、汉字起源和演变:(1)起源: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图画文字”。(2)商代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此后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发展(魏晋为界限)第一阶段 魏晋前为“自发阶段”(重实用功能)第二阶段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隶楷草行书法艺 术化,兼具审美、实用功能)a 楷书艺术:发展情况----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代表钟繇、王羲之。唐朝楷书步入盛世。代表: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盛唐: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有实用价值。

《九成宫醴泉铭》 《颜氏家庙碑》 《玄秘塔碑》 b 草书艺术:魏晋以来名家辈出。

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流畅,纵性,审美价值高。

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盛唐张旭、怀素 c 行书艺术: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 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审美 和实用价值。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至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宋朝苏轼《寒食贴》、元 朝赵孟兆页、明朝文征明。

二、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演变、特点、代表: ①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代表作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②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河南洛阳东汉墓《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③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绘画理论,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

代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④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 高峰。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代表:隋朝展子虔《游 春图》,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人称“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⑤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⑥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写意画精品: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书法实例: 牛牛牛牛牛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三、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京剧的出现

1、中国戏曲发展概括:①戏曲是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的。

②春秋战国出现优怜(艺人)③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④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曲,流传甚广。2001年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2、国粹艺术――清代京剧的崛起(1)京剧的形成及条件

①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地方戏曲与昆曲争雄。昆曲逐渐脱离 群众,日趋 衰落。

②乾隆末年:安徽徽 剧戏班进京,风行一时。

③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兼收其 他民间小调形成新剧种――“京剧”(2)发 展: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着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②清朝京剧逐渐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3)京剧表演特色: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管弦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生旦净丑;戏曲歌舞并重,唱念做打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

第五篇:人教版10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说课稿)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学习内容。本课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字、书画以及戏曲艺术,对于完整的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理解文化繁荣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的同时,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透过中国传统戏剧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书法、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含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引发其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教法

接下来,先来看看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学定教。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根据课前与同学的交流,学生已经对于中国的文字书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是系统的,没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学生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赏析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符号和中国探月工程标志,提出问题:这两个符号是什么?符号的含义是什么?通过提问这些标志是什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密切历史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首先播放视频:《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使学生感悟汉字的源远流长和生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借助感悟引发的探究激情,多媒体展示“日”“鱼”字演变图片,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汉字的演变特点,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接着在黑板上展示“云南省”的三种字体,学生讨论分析特点;再多媒休展示:三种字体的特点、发展时期、代表人物;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把知识落到实处,培养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接着通过“书画同源”来过渡到第二子目笔墨丹青中国画,这一子目首先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国画《墨梅图》和西洋画,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学生已了解中国画的特点,通过知识迁移就知道文人画的特点。从而体会中国画所蕴含的精神:自信、独立、不畏强暴等意识和高尚情操。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北京一夜》片段。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后提问:京剧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入手,体验其中的京剧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白文化是可以传承的。

最后是小结:对照黑板板书,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体会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书画同源,字可以入画,画可以入戏融会贯通的特征。

再设问:现在部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中国画和京剧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传统文化又该怎样面对现代文化挑战?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也可作为课后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评委指正。谢谢!

下载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靖江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