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时间:2019-05-15 05: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第一篇: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

第4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

(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

(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①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第二篇: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教案: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②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2)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媒体、视听媒体赏析书画京剧作品,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学习这些艺术的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书画和戏曲艺术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懂得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来想像一下加入我们现在穿越到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社会将会有何变化? 过程评价:

无法知道过去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书刊,交流受阻等。文字实际上是一套可视符号系统,它将人们的思想、语言、情感、经验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空限制,是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文字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想汉字的功劳一定是值得大书特书,大讲特讲的。过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请大家先浏览一下导言和课文,了解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提问:汉字是怎麽形成的?

过程评价:“图画文字”经过符号化的演变,到商代形成了完整的汉字体系。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过度:但是商代的汉字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之间,还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其间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呢?我们首先看商代的文字。展示课件:吃出来的文字——甲骨文

过程评价:甲骨文又叫“卜辞”“殷墟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无论祭祀、战争、游猎、疾病、婚育,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并将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兽骨上。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过度: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到了周代又出现了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也称钟鼎文。展示课件:金文

过程:其形式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较之甲骨文,脱去板滞,变化多样。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大盂鼎》铭、《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展示课件:

合作探究:秦始皇为什么要“书同文”?

过程评价: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但是割据一方的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于异体杂出、一字多形,汉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社会生产、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大不便,秦统一后,2 为了消除混乱,巩固统一,推行政令而果断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即先用秦国本来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颁行天下;接着,书写更为简便的隶属也开始在全国传播开来。据载,隶书是秦代程邈整理改造的,当时他获罪入狱,而秦人称囚徒为“隶人”,故称其为“隶书”。

总结: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有大约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拓展:日常生活中的繁体汉字,是怎麽回事呢?

刚谈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从繁到简,早在宋元时期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通俗的简体字。这些字被称为“俗体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被许多文人视为鄙俗。但它们在民间应用极广,人们在记账、契约、书信,甚至话本小说里常常会写俗体字。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凌辱。是什么造成中国民智不开,国力衰弱?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到一向被视为“灵物”的汉字上,认为汉字繁难,成为开启民智的拦路虎,中国知识分子对新文字的探索早在清末就开始了,甚至一度出现废弃汉字,效仿西方,改用字母文字的主张。

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甚至称推行简体字是比亡国灭种还可怕的事。在一干遗老的反对下,1936年2月公布还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就被提上了议程,在老泽东的亲自指示下,历经 3 反复研讨,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汉字简化方案》才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改行横排。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学思之窗:汉字为何具有如此的生命力?

提示:结合材料,考虑政治、民族、汉字本身等因素。过程评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通畅无阻;

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度:汉字可用可赏,“用”在于其实用价值,即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赏”则在其审美价值或说艺术价值,即作为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的载体。书法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大家先浏览一下面的课文。

过度: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在对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衣食无忧而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加上单体汉字本身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使得魏晋文士在书法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顿之间尽显风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其中钟繇、王羲之功不可没。隋唐以降,更是名家辈出,初唐、盛唐、晚唐分别出现了著名的“欧体”“颜体”“柳体”。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展示课件:欧阳询《化度寺碑》

合作探究:比较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特点

过程评价: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曾说:“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颜鲁公(鲁郡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 4 勉强。”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故有“颜筋柳骨”之誉。

过度: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实用价值高,反之,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艺术性最强的就是草书。展示课件:王羲之

过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精通各种书法,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过度: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所学的,总结一下书法艺术的发展。展示课件:书法艺术的发展

过度: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之美和书写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艺术。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 “能书会画”等。我们说书画同源,接下来就了解一下中国画。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展示课件:远古时代的绘画艺术

过程评价:右边画的是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索,都被勾勒出来了。斧刃向外,显得非常严肃,威力无穷。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在当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见原始人类对石斧非常崇拜。左边画的是鹳,身躯后倾,口衔大鱼,面向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平安。这幅画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利用课件,结合课文和《知识清单》(234页)讲授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过程评价: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活跃,唐朝绘画题材广泛,兼容并蓄,达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宋朝:“重文轻武”,崇尚文治,优渥文人;商品经济繁荣,城镇经济发达,市民队伍壮大;科举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理学注重向内心求索,反躬自省,文人注重心性情趣的修养和哲理思考;以写实为能、写真为尚,表现宫廷和民间生活的宫廷画和风俗画盛行的同时,注重意境,注重寄托和宣泄作者内心被“天理”所压抑的“人欲”的、崇尚写意的文人画也开始兴起。合作探究:赏析王冕的《墨梅图》

过程评价:王冕,元代画家、诗人。他出生在浙江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如痴。史书记载:王冕白天放牛,晚上读书。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听老师讲课,天黑了,想起牛,结果牛不见了,回家被父亲责打一顿。他感动了一位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收王冕为徒,教他读书作画。王冕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他游历四方,最后到达大都,长途跋涉,使他的视野和胸襟大大开扩,使他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其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声名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九里山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在居室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树,数百棵桃树和杏树,自题为“梅花屋”。

王冕的《墨梅图》是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作。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显露(音路)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清朝何瑗王作诗称赞说:“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

文人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崇尚水墨写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经历分不开。“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知识小结:展示课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过度:字画是静态的,带来的是视觉享受,而在中国古代要享受视听娱乐,有什 么可供选择呢?其中之一就是戏曲,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大家先自学一下课文,待会回答问题。

展示京剧视频(贵妃醉酒 三分钟)

四、京剧的出现

提问:阅读课文,看看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过程评价: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提问: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评价: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这里不仅积聚着为数众多的皇亲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清朝入关后的诸位帝王都爱看戏,尤其是乾隆,每逢佳节,必有演出,王公大臣也以此为娱乐。京城的各大商业会馆和商号除了设有祭神设施外,都建有戏台罩棚。在此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京师。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由班主高朗亭率领,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北京演出。随后一批徽戏班落脚京城,其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道光年间,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文字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1840年代到1860年代间,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最著名的是“老生三杰”也称“三鼎甲”,分别是三庆班的“头牌”程长庚(榜眼)、春台班的主演余三胜(探花)和四喜班的主演张二奎(状元)。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有个叫沈蓉圃的画家把同治、光绪年间的京剧十三位名演员照戏装画像,题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这“十三绝”是:老生、武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朱莲芬、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丑角杨鸣玉、刘赶三。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代,渐渐成型的京剧终于成为宫中演唱的主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剧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并且因此而很快传 遍大江南北。

从清末到民初,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城里形成了“满城争唱”的局面。由于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自从占据北京舞台后,很多演员又走出京城,到全国各地演出,使京剧风靡全国,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汉、济南等地,都成了京剧的发达地区,拥有众多的京剧观众。京剧具有其他剧种难以相比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国剧”。这一时期出现了“老生后三杰”,分别是谭鑫培(谭派、伶界大王、无腔不学谭)、汪桂芬(虎啸龙吟、长庚再世)、孙菊仙。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代,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这一时期旦角取代了过去生角的地位,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1919年,梅兰芳率团首次赴日演出,京剧在日本受到热烈欢迎,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演出。应美国文化界人士邀请,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东方舞台艺术第一次在西方出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电影大师卓别林、黑人歌唱家罗伯特与梅兰芳结为好友,美国两所大学授予梅兰芳名誉博士称号。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苏联访问演出,东方艺术再一次轰动了世界,梅兰芳与高尔基等世界文艺大师会面,受到了高度的赞扬。合作探究一:京剧的特点? 提示:阅读课文49页的小字

过程评价:京剧是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 8 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通过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借助情境展示历史、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表达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念,并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和被国人广泛认同的国家文化符号。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种,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化特质和艺术底蕴。合作探究二:四大行当的特点

过程评价: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

拓展:尽管被誉为“国粹”,其社会关注度和传承发展较之其它剧种确有一定优势,但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诸多原因,京剧的传承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青少年学习兴趣减弱、观众减少等现实问题。目前,京剧专业演员、表演剧目和受众都存在断档,热爱京剧艺术的普遍以老龄观众居多,市场已十分狭小。相比流行文化,现代群体对于传统戏剧的关注和相关知识层面的储备更显逊色。

提问:那么京剧会不会消失呢?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中也渗透了一些京剧的元素,比如说,周杰伦的很多歌,也有些京剧唱腔深受现代不同年龄段的广大群众欢迎,比如《新贵妃醉酒》。这些现象也许暗示了京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过度:京剧也称“国剧”,此外,相对应的还有地方戏剧,请大家打开地图册第42页,看看《中国主要地方戏剧分布图》。地方戏剧

过程:查找湖北、北京的地方戏剧,秦腔(陕西)、越剧(浙江)、黄梅戏、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剧。

四、课后作业

1.思考:随着现代电视、电影、舞蹈艺术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会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名师一号》本课练习。

五、教学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讲课,这个教案讲了三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教案在讲之前、每次讲完之后都修改过多次,虽然觉得还有很多问题,但这最终的定稿毕竟是教学实践的成果,不同于以前模拟课堂的创作。

第一次讲的时候,由于紧张和对多媒体平台以及学情的不熟悉,讲的效果相对后两次较为槽糕。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不当,导致汉字与书法一目讲的太冗长,而京剧一目讲的太简略。经老师指导后,第二次、第三次讲的时候有所改进,但是对节奏的把握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取舍,把详略安排得当,将时间分配合理,另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关注一下时间,总体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情境之下要灵活处理。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新老师一定要重视。

其次是,第一次讲的时候,整个第一目都是我在讲述,课堂气氛沉闷,讲的也很疲惫,经过老师建议,后两次就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再让学生总结,最后来补充讲解。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之前备课的时候主要就是在梳理知识点以及整体的脉络,在教学内容上充分的准备,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的准备却显得不足,对学情的把握更是空白。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懂,还要让学生也能懂,不仅要思考教什么,还要思考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思考整个课程用哪种教学方法,具体每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学生都应该做什么,会有什么反应,又该怎样应对。

再次,就是对学情有了实际的了解,之前对学生的能力预设的都过高,认为 书本上只要认的字都能理解根本不用讲,除了少数的难点之外,他们起码都会在做练习的时候去看书。而实际上,这种估计过于乐观,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不会太高,没有老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都不会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就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课后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作业,也不一定会很认真。如果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课后一般也不会再去弄明白,一方面没有新鲜感了,另一方面没有这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就算是在课堂上,也不一定学生都很很投入,一旦老师讲的太多太久,学生就很容易听话听声,或者开小差,交头接耳。所以备课上课,还要花一些心思去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不能像当下的大学课堂一样,教师教教师的,学生学学生的,这往往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这些问题是很频繁的,因此,有必要做零基思考,从根本上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针对这种学情,也许“学案导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新的学习习惯。

第三篇: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一、书法艺术发展

1、汉字起源和演变:(1)起源: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图画文字”。(2)商代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此后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发展(魏晋为界限)第一阶段 魏晋前为“自发阶段”(重实用功能)第二阶段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隶楷草行书法艺 术化,兼具审美、实用功能)a 楷书艺术:发展情况----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代表钟繇、王羲之。唐朝楷书步入盛世。代表: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盛唐: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有实用价值。

《九成宫醴泉铭》 《颜氏家庙碑》 《玄秘塔碑》 b 草书艺术:魏晋以来名家辈出。

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流畅,纵性,审美价值高。

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盛唐张旭、怀素 c 行书艺术: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 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审美 和实用价值。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至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宋朝苏轼《寒食贴》、元 朝赵孟兆页、明朝文征明。

二、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演变、特点、代表: ①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代表作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②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河南洛阳东汉墓《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③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绘画理论,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

代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④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 高峰。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代表:隋朝展子虔《游 春图》,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人称“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⑤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⑥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写意画精品: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书法实例: 牛牛牛牛牛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三、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京剧的出现

1、中国戏曲发展概括:①戏曲是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的。

②春秋战国出现优怜(艺人)③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④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曲,流传甚广。2001年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2、国粹艺术――清代京剧的崛起(1)京剧的形成及条件

①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地方戏曲与昆曲争雄。昆曲逐渐脱离 群众,日趋 衰落。

②乾隆末年:安徽徽 剧戏班进京,风行一时。

③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兼收其 他民间小调形成新剧种――“京剧”(2)发 展: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着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②清朝京剧逐渐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3)京剧表演特色: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管弦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生旦净丑;戏曲歌舞并重,唱念做打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

第四篇: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不仅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专业知识的认识距离。怎样弥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本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课堂导入新颖。本堂课选择的是图片导入并且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往往比较感兴趣,而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汉字恰恰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他们对汉字的了解还是不够透彻,所以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

2、看图归纳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通过放映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楷、行、草书的特点,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而我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看图片的同时思考这些楷、行、草书的特点,并让他们归纳。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楷、行、草书的特点这些知识点记得比较好。

3、围绕古代中国在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问,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综合素质。

4、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汉字和书法深入挖掘民族性,使学生体会民族精神。

5、对教材进行取舍、重难点突出。在本堂课中在绘画艺术那一块知识点,只对《鹳鱼石斧图》、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及文人画做重点讲解,其他的绘画知识只是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就行了,让学生对它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及这幅画的作者。

6、板书工整。板书工整,以便于学生做笔记和识记知识点。一堂课讲解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堂课所学,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如何取舍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讨论略显不足。

2、绘画艺术和戏曲洗漱的教学时间略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将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整合在一起,既节约时间,也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书画同源”的含义。

3、在讲解戏曲艺术时,开始让学生来一小段京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爱好京剧的学生最开始是不好意思唱,后来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唱了几句的时候,后面的学生笑翻了。结果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只不过是活跃过头了,学生止不住笑,我又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去维持纪律。相应的地效果没有看到,学生对于后面我们要学的京剧的形成过程学的也没有那么用心,所以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篇:10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 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来源:Zxxk.Com]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作: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①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课堂小结

1、本课在设计时,为了较好地展现书画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大开眼见,同时在其中巧妙设计一些有思维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感兴趣,又感到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让师生都感到满意。比如“汉字的演变”中呈现的不同的字体及演变历程,让学生从中探究其演变的规律,既直观,又有思维度,教学效果当然会好。

2、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身边的与传统书画艺术有关的艺术作品,让传统的书画艺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重生。

3、这样的课,一不小心会上成艺术欣赏课,在艺术的欣赏与历史学科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契合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4、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画、戏曲艺术的资料时,如何更好的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利用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师永恒探究的问题?

课后习题

议一议: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们的年轻人却很少有人喜欢京剧,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板书

下载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4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