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东北[2011]1063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财
育政
部 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东北[2011]1063号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及大连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快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支撑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东北地区 职业教育 通知 附件:
关于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若干体制机制性矛盾,对外开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布局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 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现就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十二五”时期是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加快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就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二、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东北地区“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主动适应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着力强化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着力统筹办学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以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基本形成,大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三、深化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东北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研究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保障就业准入制度实施的地方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兴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推进行业企业与学校以多种方式联合办学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的办法和支持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职业学校或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
(二)鼓励重点园区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东北地区有条件、有规模、有需求的国家级及省级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各类重点园区要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或与本地职业学校联合建设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探索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园区相关产业所需特色技能人才,使之成为当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综合基地。
(三)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适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建立多元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资源型城市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高校大学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满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结合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和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特色,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大力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实行切合实际、符合农企生产规律的教学模式。开展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五)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合作新模式。鼓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培养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化技能人才。东北四省区及大连市每年可选择1—2 所办学条件好、专业设置国际化程度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院校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高水平的职教师资、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鼓励国家示范性中高职和国家骨干高职学校以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机构为依托开展海外培养试点和境外办学试点。支持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
(六)鼓励东北有条件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在辽中南、哈长等重点区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办好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支持和配合实施国务院确定的实现沈阳市经济区建设目标的战略决策。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围绕新型工业化、区域一体化主题,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在有条件的地区整合职教资源,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基地和跨省、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推进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创新和职校教师招录标准制度创新。
(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根据东北地区各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调整需要,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选择重点突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扩大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师引进、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为学校办出符合东北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特色的职业教育创造条件。
(八)探索完善职业教育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行业、金融机构、社会多渠道筹资的体制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组建职教集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引导担保公司为职教融资提供担保。
(九)开展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在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有重要影响,对促进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效果,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的重点领域或方向,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改革创新意识较强的学校,开展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围绕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大力发展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职业教育。支持重型机械、电力设备、机床及基础机械、通用机械、汽车、造船、轨道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油气钻采设备、煤炭综采设备等装备制造行业的大中型领军企业与职业学校深度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创新试点,以共同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
——围绕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职业教育。推动辽宁省阜新、盘锦、抚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伊春、七台河,吉林省辽源、白山等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学校与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企业的校企合作。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要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支持方向之一。加大对下岗矿工及林业工人、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等群体的转岗培训,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
——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大力发展服务于现代农业的职业教育。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林业科技、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等涉农专业建设。大力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新型农民、农业工人,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领域创业培训。
——围绕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特色,大力发展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等区域物流中心要加快发展服务于东北地区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的职业教育。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发展增强区域金融环境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加快发展支撑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与专业化工业设计相关的职业教育。
四、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一)加大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协调、督促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各项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评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社会事业投资要加大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省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统筹力度。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要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教育厅、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等各部门参加的省(区)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本省(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及相关政策。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升级方向和就业形势变化,制定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十二五”发展规划。统筹制订各类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基本办学标准、教学质量和管理标准以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扶持政策等。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
(三)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各级财政要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落实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实习保险等多种手段推动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层互动机制。加大向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免学费等方面的倾斜力度。
(四)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导向,推动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制定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职务职称评定办法。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定向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和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渠道,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五)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宣传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成效,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奖励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贡献,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扩大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和认同职业教育的宽松社会环境。
第二篇:发改局纠风工作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2012年纠风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着力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着眼转变作风,打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创新、亲民”的形象,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发改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各项工作争先创优,为开创我区发改事业新局面,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总要求。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今年局领导班子建设要以创建科学发展好班子为目标,切实发挥领导班子在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要加强局党支部学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武装思想,提高能力,强化素质,做到学习有计划,有目标措施,有心得笔记,有学习成效。
二是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着力改进班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和领导作风。
三是坚持廉政谈话制度,做到警钟长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局党组和局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把局领导班子建设成务实高效、团结和谐、廉洁勤政、开拓创新的好班子。
(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改进思想工作作风。
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在干部职工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从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入手,抓好整改,充分发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踏实肯干、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谋划能力、协调能力、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特别是依法依规行政履职的能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发改工作调研活动,完善效能监察和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发改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的检查、评估、考核机制,促进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发改事业科学发展中去,努力建设学习型、团结型、节约型、健康型、创新型机关。
(三)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机关各项管理措施。
严格执行局机关各项管理制度。信访工作要热情周动、耐心细致,做到件件有回复,令群众和政府满意。议案答复要责任到人,做到及时、准确、落实。接待工作要严格标准,规范从俭。车辆管理要坚持派车单制度。文书传送、处理和存档要规范、快捷、高效,不得推诿扯皮、贻误工作。文印、电话、传真等办公用品要厉行节约,不得浪费。要严格执行考勤和请假制度,领导干部不得搞特殊。坚持机关政治学习制度和干部培训制度,形成依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机关氛围。
(四)开展消除“懒、散、庸、浮、拖、贪、奢”专项治理,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推进观念、职能、作风“三个转变”,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效能机关。切实做到“三个结合”,即要与落实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开拓创新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起来;与全面提高我局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利用座谈会、电话沟通、网站媒体、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建立局内领导、股室之间、本局与其他单位之间以及与社会各界之间互相监督的机制,以此加强我局行政效能,密切干部关系,促进各项工作提升。
主要任务是实行首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绩效考评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彻底整治“懒、散、庸、浮、拖、贪、奢”不良风气。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追究违反规定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工作措施
(一)狠抓纠风工作责任制落实。认真落实纠风工作行政一把手责任制,要认真总结纠风工作的经验,高度重视纠风工作,把纠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将纠风工作责任分解到领导班子每位成员和各股室,实行“一岗双责”,业务工作与纠风工作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及时研究解决纠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每位领导、每个股室、每位干部职工真正负起责任,切实抓紧抓好纠风工作。
(二)突出抓好政风行风建设。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认识,通过全局干部职工每周政治学习、党支部学习、自学等形式强化中央和阿左旗有关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讲话的学习贯彻,夯实纠风工作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提倡勤政清政、默默无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雷厉风行、不断创新的行业新风。
(三)认真开展好自查自纠工作。年内要进行一次纠风征求意见工作,落实自查自纠和责任追究机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用制度管事、管权、管人的要求,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推动纠风工作深入开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遏制在萌牙状态。
(五)强化监督,促进纠风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进一步加强与基层和企业的的联系,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受理群众投诉、解答群众咨询、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与行风评议员和义务监督员的联系,自觉主动地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好举报和服务热线作用,积极参加行风热线活动,坚持开展好纠风工作座谈会、汇报会和巡查工作。要通过纠风工作的开展,促进政风行风建设,推动发改工作的进步与创新,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河南省新农合总额预付指导意见豫卫发[2012]10号
豫卫发[2012]10号
主题词:农村卫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改革 意见 抄送:卫生部,财政部,审计署,省政府办公厅,省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关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各省辖市卫生局、财政局、审计局,各县(市、区)卫生局、财政局、审计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意见》(卫农卫发„2011‟52号)精神,推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发挥新农合基金效益,现就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新农合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积 极探索以总额预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医疗机构费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转变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助推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减轻参合人员就医负担,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二、目标原则
总额预付是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的有效方式。通过实施新农合住院费用总额预付,从制度上引导医疗机构加强自我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的运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提升参合人员受益水平,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促进我省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新农合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总额控制、收支平衡。根据当年新农合统筹基金总量,科学测算统筹基金预付总额,以收定支,合理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二)多方参与、公开透明。建立卫生、财政、审计、新农合经办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谈判机制,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协商确定预付总额。
(三)合理支付、风险分担。建立激励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维护参合人员利益。
(四)综合考核、动态调整。加强监管,定期考核,及时通报,严格奖惩,适时调整预付总额,确保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质量不降低。
三、主要内容
(一)总额预算
根据往年统筹基金结余和当年筹资情况,按规定预留统筹基金总额10-20%后,测算当年统筹基金预付总额。根据统筹基金支出情况,可适当调节基金分配比例。原则上,2012年统筹基金预付总额增长幅度控制在10-20%。人均大病统筹基金不得低于210元,低于210元的统筹地区,从门诊统筹基金中按人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纳入大病统筹基金。
根据可使用统筹基金总额,结合前1-3年医疗费用和当年统筹基金增长幅度,合理确定当年各医疗机构统筹基金预付总额。市级医疗机构预付总额增长幅度控制在5-10%,县级医疗机构控制在15-20%,乡级医疗机构控制在10-15%。
(二)合理支付
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统筹基金支付情况,对医疗机构统筹基金发生费用超出或低于预算总额的,实行风险分担,合理拨付。
经综合考核,主要控制指标正常的医疗机构,实际补偿资金低于预付总额的,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拨付给医疗机构;实际补偿资金超出预付总额的,统筹基金适当追 加预算总额,超支部分由统筹基金按不高于30%的比例承担。
经综合考核,主要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医疗机构,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低统筹基金拨付比例。具体办法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三)支付方式
预付总额基金实行“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的方式支付,预付总额分解到月,每月初按当月预付额的90%预拨医疗机构。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年终统筹结算。
(四)控制指标
根据统筹基金预算总额、医疗服务需求等情况,严格控制各医疗机构参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平均床日费用、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费用所占比例等指标。
1、严格控制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市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5%,县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8%,乡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0%。
2、严格控制平均床日费用增长幅度。市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5%,县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8%,乡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0%。
3、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费用所占比例。市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10%,县级医疗机构不得超过5%,乡级医疗机构不得使用目录外药品和目录外诊疗项目。
四、工作要求 开展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措施,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卫生、财政、审计部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强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一)明确实施范围
全省所有市、县、乡医疗机构全面实施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实行总额预付。
(二)把握时间节点
4月15日前,各地要完成医疗机构新农合服务情况基线调查,准确掌握新农合统筹基金、各医疗机构补偿费用等基础数据;4月底前,制定当地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政策学习和技术培训,搞好宣传发动,确定各医疗机构住院费用预付总额、签订协议;5月1日县、乡医疗机构正式启动,6月1日市级医疗机构启动。
(三)严格考核奖惩
按照“月分析、季考核、半年调控、年终结算”的办法,各统筹地区制定综合考核和奖惩方案,严格控制县外转诊,严禁分解住院、向门诊转嫁费用、推诿病人等行为,重点对医疗机构服务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总额结算和确定下医疗机构预付总额的依据。
五、保障措施
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任务重、难 度大、要求高,各级卫生、财政、审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明确职责
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负责制定全省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开展技术培训,督导检查各地实施情况。省辖市卫生局、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制定市级医疗机构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统筹地区和医疗机构谈判确定市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预付总额,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和审计。各统筹地区卫生局、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制定当地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以及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和审计。
(二)强化监管
各级卫生、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完善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监测评价制度,加强运行分析,准确掌握住院病人流向、医疗机构补偿资金流向、基金支出等变化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不断完善住院费用总额预付的方式方法,确保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总额预付的各项政策规定,积极实施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执行入出院标准,自觉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确保参合人员受益。
(三)加强宣传
各地要加强对新农合住院费用支付制度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宣传栏、咨询热线,采取走村入户等各种方式,使参合人员和医疗机构充分了解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第四篇:“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1]2919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1]29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
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委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以及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在工业、建筑业和农林业等领域选择产生堆存量大、资源化利用潜力大、环境影响广泛的固体废物编制实施方案。现将两份文件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一、《“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主题词:综合利用 方案 通知 附件一:
“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特提出“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一、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的品种得到了综合开发,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煤层伴生的油母页岩、高岭土等矿产进入大规模利用阶段。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超额完成规划目标9 个百分点。累计利用粉煤灰超过10 亿吨、煤矸石约11 亿吨、冶炼渣约5 亿吨,回收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9 亿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70%,年利用量达5 亿吨。
(二)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钒钛资源、镍矿伴生资源实现综合开发,稀土等元素得到高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研发成功并逐步产业化,废旧家电的全密闭快速拆解和高效率物料分离等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中试成功。年产5000 万平方米全脱硫石膏大型纸面石膏板生产线投产,利用煤矸石、煤泥混烧发电的大型机组装备投入运行,全煤矸石烧结砖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法规政策日趋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陆续颁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 年版)》、《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政策体系。
(四)综合效益日益显现。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资源型行业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2010 年,全国煤矸石、煤泥发电装机容量达2100万千瓦,相当于减少原煤开采4000 多万吨,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达400 多家,带动就业人数近10 万人;从钢渣中提取出约650万吨废钢铁,相当于减少铁矿石开采近2800 万吨;通过综合利用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减少堆存占地约16 万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超过1 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000 万人。
虽然“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发展不平衡,资源综合利用往往受到区域经济实力、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二是综合利用企业普遍小而散,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三是综合利用产品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不高,部分共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四是支撑体系急需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培训、标准、信息、技术推广和服务等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回收体系亟待规范和完善;五是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落实,现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我国自然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少,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19 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 种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缺口尤为突出;重要资源自给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铜等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加剧。
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合理利用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两个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缓解资源匮乏和短缺问题,又有利于减少废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强化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能力建设,以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核心,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坚持技术创新与高效利用相结合,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研发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清洁化、专业化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与重点推进相结合,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特点,培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三)主要目标
到2015 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和4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铜、铝、铅占当年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0%、30%、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企业竞争力普遍提高,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四、重点领域
(一)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矿产
(1)煤炭:推进煤层气、矿井瓦斯、煤系油母页岩以及伴生高岭土、残矿的开发利用。
(2)石油天然气:推进油田伴生气、酸性气体等回收利用;逐步推动油砂、油页岩利用产业化;推动高含硫化氢天然气中硫磺的综合利用;开展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综合开发利用。
2.金属矿产
(3)黑色金属矿产:继续推进多金属钒钛磁铁矿、含稀土型铁矿的深度开发利用;加大中低品位铁矿、弱磁性铁矿、低品位锰矿、硼镁铁矿、锡铁矿等难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
(4)有色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铝、铜、镍、铅、锌、锡、锑、钽、钛、钼等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实现有用组分梯级回收。
(5)贵金属矿产:加强铂系金属矿、金矿和银矿等贵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6)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开展复杂难处理稀有金属共生矿在选矿和冶炼过程中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强稀土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
3.非金属矿产
(7)化工非金属矿产:加强磷矿、硫铁矿和硼铁矿的综合利用。(8)建材非金属矿产:发展石墨、高岭土、膨润土、滑石、硅灰石、石英、萤石、石灰石、花岗石、瓷土矿、珍珠岩等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二)产业“三废”综合利用
(9)尾矿:大力推进尾矿伴生有用组分高效分离提取和高附加值利用、低成本生产建材以及胶凝回填利用,开展尾矿在农业领域的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
(10)煤矸石:继续扩大煤矸石发电及生产建材、复垦绿化、井下充填等利用规模;鼓励利用煤矸石提取有用矿物元素制造化工产品和有机矿物肥料等新型利用。
(11)工业副产石膏:继续推广工业副产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脱硫石膏、磷石膏生产建材制品和化工原料以及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加快化学法处理磷石膏制备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应用。
(12)粉煤灰:加强大掺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继续推进粉煤灰用于建材生产、建筑和道路工程建设、农业应用、有用组分提取等。
(13)赤泥: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赤泥科学、高效利用,重点发展赤泥提取有用组分、生产建材产品、用作脱硫剂等。
(14)冶炼渣:进一步推广高炉渣和钢渣在生产建材、回收有用组分等综合利用,鼓励有色金属冶炼渣资源化利用以及重金属冶炼渣的无害化处理。
(15)化工废渣:鼓励电石渣生产水泥,氨碱废渣用于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硫铁矿制酸废渣用于钢铁、水泥生产,合成氨造气炉渣热能的回收利用;鼓励化工废渣与下游建材产业结合,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16)建筑和道路废物:推广建筑和道路废物生产建材制品、筑路材料和回填利用,建立完善建筑和道路废物回收利用体系。
(17)生活垃圾:推进垃圾分类,重点开展废弃包装物、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提纯制燃气或发电等多途径利用,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18)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鼓励采用污泥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等技术,推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
(19)农林废物: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鼓励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制糖蔗渣及其他林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0)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开展甲壳质、甲壳素等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的综合利用。
(21)废水(液):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水平;继续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鼓励重点行业开展废旧机油、采油废水、废植物油、废酸、废碱、废液等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22)废气:基本实现焦炉、高炉、转炉煤气资源化利用;鼓励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对废气中有用组分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以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发电和低温废水余热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余热余压的梯级利用。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23)废旧金属:推广采用机械化手段对废旧汽车、废旧船舶、废旧农业和工程机械的拆解、破碎和处理,提高回收利用水平;提高废旧动力电池和废铅酸电池拆解、破碎、分选以及废液的回收处理水平;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
(24)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继续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分拣、拆解、高值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推动整机拆解和电路板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
(25)废纸:完善废纸回收、分拣、脱墨、加工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大型废纸制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
(26)废塑料:重点开发废塑料回收、分拣、清洗和分离等预处理技术和设备,鼓励废旧塑料瓶、废旧地膜高值利用,推广废塑料再生造粒和改性以及生产木塑制品。
(27)废旧轮胎:规范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提高旧轮胎翻新率,鼓励胶粉生产改性沥青等直接应用,推广环保型再生胶等清洁生产工艺,提升无害化利用水平。
(28)废旧木材:开展废旧木材及木制品回收再利用,加大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
(29)废旧纺织品: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
(30)废玻璃:鼓励建立废玻璃回收体系,推广废玻璃作为原料生产平板玻璃等直接应用及生产建筑保温材料等间接利用。
(31)废陶瓷:加强废陶瓷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废陶瓷用于生产陶瓷建材产品以及建筑工程等。
五、政策措施
(一)强化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地区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机制作用,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资源向综合利用薄弱地区倾斜,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投资、价格、财税、信贷、政府采购等激励措施,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符合相关要求的综合利用产品,为企业融资拓宽途径,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大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研究对产生量大、难处理的固体废物开征环境税,推动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倒逼机制。
(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建设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和发布粉煤灰、煤矸石等重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相关规定;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适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范围。
推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步建立起资源综合利用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体系,构建废物排放、贮存及综合利用数据统计平台,为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加快推进标准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重点加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涵盖产生、堆存、检测、原料、生产、使用、产品及应用等多领域的各类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宣贯、执行和监督。
(三)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构建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鼓励产业集聚,培育百个示范基地和百家骨干企业。继续推进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废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开展废旧纺织品、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在煤炭、电力、石油石化、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中选取利用量大、产值高、技术装备先进、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
(四)加快技术装备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和国产化水平。适时修订完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发布和实施《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引导关键、共性重点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推广应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与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组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五)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多个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理念,充分发挥各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政策宣贯、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推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发布文号】发改环资[2016]203号 【发布日期】2016-02-01 【生效日期】2016-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环资[2016]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工信厅),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办、局),林业局(厅),有关单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要求,现就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化优先和资源化利用。强化源头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示范推广。在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林业废弃物、废旧农膜、畜禽粪便、水体富营养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培育、总结、凝练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主体功能定位等实际,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导向。强化政府的有序引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龙头企业、农垦、牧区、渔区、林区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广泛参与,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草地、水面、林地综合产出效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支持盐碱地和土壤污染耕地等改良修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合理利用盐碱地、采矿塌陷区发展水产养殖等;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集中整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科学制定造林和森林经营方案,推广林地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推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沟播种植、农田护坡拦蓄保水、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在非旱作农业区,推广防渗渠、低压管道、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广抗旱品种,发展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深松覆盖,增强抗旱节水能力。发展循环水节水养殖、研发并推广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养殖用水利用率;鼓励开展屠宰废水等农产品加工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引导农业投入品科学施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大力推进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科学配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加强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和使用,逐步减少饲用抗生素用量;鼓励采用先进的创意、设计、工艺、技术和装备,减少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和投入品消耗,提高木材利用效率。
促进农业领域节能降耗。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和渔船,有效开展农机和渔船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林、牧、渔节能、节水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和技术装备;推动省柴节煤炉灶的升级换代;鼓励农业生产生活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二)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科学精准用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性污染;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养殖技术,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无序排放;支持在重点富营养化水域,因地制宜开展水上经济植物规模化种植、采收和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推广清洁生产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提高林业生态功能,推动木竹藤材加工、人造板、木地板、防腐木材、木家具、木门窗、木楼梯、木质装饰材料等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企业清洁生产,推广林业生物防治、环保型木材防腐防虫、木材改性、木材漂白和染色、制浆造纸、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技术,减少木材化学处理的化学药剂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三)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发展设施渔业及浅海立体生态养殖,推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重点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培育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利用模式。
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鼓励利用木、竹、藤在采伐、抚育、造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纸、活性炭、木炭、竹炭、酒精等产品和生物质能源,鼓励对废弃的食用菌培养基进行再利用;鼓励利用城市园林绿地废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鼓励经济林和果树修剪枝桠材、林产品加工副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发展城市屋顶绿化、建筑墙体垂直绿化、阳台菜园等,增强吸附空气污染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功能,拓展绿色空间。
构建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效物流冷链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支持集成养殖深加工模式,发展饲料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复合型产业链。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等循环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联合体。发展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能一体化和森林生态旅游。构建粮、菜、果、茶、畜、鱼、林、加工、能源、物流、旅游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推进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区域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回收、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系统。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各地要根据当地农用地分布情况、种植制度、秸秆产生和利用现状,鼓励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购买农作物收获机械时,配备秸秆粉碎还田或捡拾打捆设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机构,健全服务网络。重点推进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动规模化养殖业循环发展,切实加强饲料管理,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积极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分散储存、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利用畜禽粪便因地制宜发展集中供气沼气工程,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原料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生产适合种植的有机肥。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鼓励综合利用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有机结合,促进种养业主体调整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原料标准,把副产物制作成饲料、肥料、微生物菌、草毯、酒精和沼气等,构建资源—产品—副产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模式,实现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改良土壤和治理环境。推进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开发加工副产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推进加工副产物向高值、梯次利用升级,提高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给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排放。
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农民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支持建设废旧地膜、灌溉器材回收初加工网点及深加工利用项目。建立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处置机制和体系,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中农药残留,防止污染环境。推进水产加工副产品、废旧网具、渔船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立废旧木质家具、废纸、木质包装、园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弃竹木的综合利用;鼓励利用森林经营、采伐、造材、加工等过程中的剩余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标准
建立农业和林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度,完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制订耕地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膜国家标准。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二)推进工程建设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择一批具有明确实施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场及林场循环化改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病虫专业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等。省级相关部门根据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组织实施本地区的重点工程,探索具有各地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相关资金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三)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回收废旧农膜,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使用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节能农机、灌溉器材,实施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农药包装物、农产品加工研发及技改等,鼓励建设回收体系和初加工网点。加大对秸秆还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绿色防控产品、增施有机肥和高标准农膜使用补贴力度。研究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农业废弃物制备燃料、肥料等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林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给予多元化信贷支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
(四)强化科技驱动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转化推广力度;组织专家队伍,对实践中应用效果好的技术进行论证比选,筛选一批成熟技术进行推广扩散。对现有的单项成熟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并转化推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先进适用、便捷的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发布生态种植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应用技术和产品名录。
(五)创新组织形式
鼓励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共同推进统防统治、种养循环、农林牧渔结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设施化。发展新型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生产经营模式。
(六)健全服务体系
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技术咨询、推广、市场开发等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依托和发挥现有农技、植保、土肥、畜牧、渔业、兽医、农机化等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和种子、农资等经营机构的作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推广循环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重点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利用、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外来物种综合防控体系、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
(七)积极宣传推广
创新宣传方式,普及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和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重点宣传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农林生产节能减排等技术模式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及成果。从种植、养殖、渔业、林业等不同行业,总结凝练一批典型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地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及行业协会等力量,加强对管理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等相关人员的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和技术培训。
(八)加强统筹协调
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划,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本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专项规划或纳入地方相关规划,明确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推进措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报告和评价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加强协调,综合指导,统筹对重点工程给予支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 国 家 林 业 局 2016年2月1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