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时间:2019-05-14 15: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青蛙看海》课堂片段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和小青蛙跳上山。

(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采烈变成气喘吁吁了。)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山顶马上就到了。(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山顶快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到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底山顶啦!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表情地读这段话。

〔评析〕 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者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由兴高采烈到气喘吁吁,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级一级往山顶跑的累,感受到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

《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生读书)师:(随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对,老师读了这些文字后,画了一幅画,也想表现出石榴花的多,请同

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拉拉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不服气。

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了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

多)同学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点击课件,花已经不少了)现在可以了吗?

(生意见不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有什么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象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勇敢,敢和大

家唱反调,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枝条还有空隙。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回到文字)能不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生读)

师:花不够多,就像老师开始画发一样。

(生再读)

师:好象多了,能再多些吗?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评析〕 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在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一类资料性课程资源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得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这则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并以文本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评议课件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生的评议中,将石榴花的“多”逐步展示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提供了极好的铺垫。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

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

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

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生:心情特别愉快。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

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师:再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能不能发现这个词不能换的新理由。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

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生:谈论今年的收成。

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

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初读,思考、交流“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师: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园子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作文是不一样的?请画出来。

(生默读思考后)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师:(理解“谎花”后)黄瓜愿意开一谎花,(生接: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生接:就结黄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段话从颜色、姿态来写,并把蜂子比喻成毛球。

师: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在我童年的眼里这叫美丽、动人温馨、生机盎然……这样写就让你感到作者的童年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读书就要这样仔细推敲,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评析〕 本片断的教者,根据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是不同的?”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对话明确指向句式和写法,即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课堂上交流的情况看,对话富有成效,学生发现了排比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发现拟人、比喻的表现手法,并概括出了一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对以上关于文本言语形式运用的认识,领悟到这样写的妙处。这样的对话过程,不但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化、积累言语范式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规范运用言语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

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

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

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

己的枪炮。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

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

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

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

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

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月光启蒙》课堂片断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

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讲完了,童谣唱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

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已不再说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认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他泪流

满面。(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

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

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挂了好几天水才好。

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 《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片断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

笔。

《生命桥》课堂片断

师:这篇课文选自《斑羚飞渡》,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想读读《斑羚

飞渡》的全文内容吗?(老师发放《斑羚飞渡》全文资料,播放根据原文制作的配套录音,并适定时插播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间的多媒体动画。)(其间,学生神情严肃,已随着音乐、画面和文字进入了特定的情境。)师:同学们,读完了全文内容,看着这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画面,你最想说什

么呢? 生:我觉得羚羊很弱小。它们面对猎人的枪口,只好选择了一半生,一半死。生:我感受到的是羚羊的伟大。我真不敢相信,老羚羊竟能为年轻羚羊去死。生:我觉得生命很神圣。动物们能一次次逃过强敌的追击,逃过猎人的追杀,幸运地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生:我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活蹦乱跳的老羚羊转眼间死了。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可贵的,更是神圣的。现在,让我们再来听听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好吗?(播放课件,出示录音和文字: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学生默默地听着,教室内一片沉寂。)

师:(饱含深情地)作家的话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动物的生命不也和人的生命一样神圣庄严的吗?如果此时让你板书课题“生命桥”,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什么位臵最好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将课文的插图放大至画黑板上。)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看看书,又看看图,随后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想把“生命桥”写在黑板的最高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我眼里,生命是最崇高的。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这太了不起了,应该写在最高点。师:(很激动地)那就请你写上去吧!

(学生借来凳子,工工整整地在图画的最上方写上了“生命桥”三个字。)生:我想写在两山之间,因为这座桥由是老羚羊的生命连接起来的。生:我要写在老羚羊和年轻羚羊之间,这座桥是老少羚羊生命的交接桥。生:我想写在老羚羊的背上,因为老羚羊的背,就像是年轻羚羊的跳板。生:老师,我想用红色的笔画一画这座生命桥。(师微笑点头。学生走上讲台,用笔沿着羚羊飞渡的动作轨迹画下了这座神圣的桥。)

师:其实,我更希望这座生命之桥能给我们人类以警醒,让我们人类不再藐视动物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这令人痛心的一幕!

〔评析〕 《生命桥》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着生命脆弱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生命的话题凝重、深沉,对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感悟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这则片断中,教者借助引进的文字、音像资料,在创设的逼真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先后两次展开延伸阅读,引领孩子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最后,充分运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板书课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学生们动脑,动口,动情,动心,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心灵洗礼。

《白鹭》课堂片断

师:如果白鹭是悠然的,那么,白鹭瞭望是更加富有个性的悠然。请你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画面。同学们,什么是嗜好啊? 生:是爱好。

生:是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你看,在这句话里,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师:够了吗?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瞭望。

生:我想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师:“每每”是—— 生:经常。

师:白鹭每每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这就是它的嗜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白鹭,它在瞭望。)

(生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试着说说看。

生: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师:把白鹭想象成少年,说得好!就这样说。

生:这是只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瞭望远方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伴。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四周美丽的景色。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似乎在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要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是在看看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在瞭望外出捕食的丈夫有没有归来。

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是在瞭望远处正学习飞行的儿女飞得怎样。师:是啊,不同的白鹭,瞭望的景观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

〔评析〕白鹭在瞭望什么?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是本课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教者设计了“说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个人愿望、阅读体验出发,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搭建的平台,把白鹭想象成“白鹭少年”、“白鹭姑娘”、“白鹭先生”、“白鹭妈妈”,并描述出这些假想角色所瞭望的具体景观。这样,不但把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表达出来了,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越说越具体,越说越丰富多彩,在多向交流中发展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佳路径》课堂片断

师:(学习到课文第7自然段)如果你就是1971年“世界最佳路径”的评委,在听说了格罗培斯设计这条路径的故事以后,你将发表怎样的意见呢?

(小组讨论、准备)

生: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生:按照游人踩出的路径铺设路道,说明设计者在心里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生: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一些,窄的走的人少一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生: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生: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生: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是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生: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生: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故事中,我深受启发,在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评析〕教者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巧妙地设置了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当年路径设计评选的评委并发表意见。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阅读课文后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见解:有从独特的设计理念来说的,有从设计的效果来说的,有从设计故事蕴含的哲理来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既精彩、独特,又紧扣文本,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说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智烧敌舰》课堂片断

师: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说说为什么。

生:我不同意阿基米德的观点,我觉得用“智烧敌舰”的方法赶走罗马人完全靠阿基米德,他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足智多谋,想出了这一巧妙的方法打败了敌人。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阿基米德说得对。如果那是个雨天,怎么能利用太阳光的反射来智烧敌舰呢?

生:对啊,其实不光是太阳帮的忙,还有许多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师:有哪些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呢?再看看课文。生:有容易燃烧的桅杆和布帆,非常多的镜子…… 师:还有什么也帮了阿基米德的忙?再看看书。

生:还有那么多希腊人的信任。如果是我叫他们去拿镜子并“一字排开”,谁会理我?

师:这就叫“天时地利人和”。

生:可主要靠的还是阿基米德。我相信他那么聪明,即使那天没有太阳,他还会想其他办法来救希腊人的。

生:我觉得功劳应归阿基米德,因为在场的人那么多,其他人怎么就没想到利用那些现成的条件呢?

生:我觉得阿基米德尽管那么聪明,知识那么渊博,深受大家爱戴,可是他还说是太阳帮了他们的忙,真的非常谦虚!

师:那也就是阿基米德的智慧,再加上人民的信任和帮助以及燃烧敌舰的有利条件,使希腊人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评析〕文中阿基米德的话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示,但小学生单纯,判断事物是非分明。教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文本出发,巧妙地抛出了“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的话题,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不同见解的学生间针锋相对,发言此起彼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阐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到课文中找依据,避免了天马行空的泛泛而谈。这样,辩论到最后谁对谁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 “辩论”中尽情地表达出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1000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案例主题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词句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例如有这样一个片段的教学:

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课文读完了,从这篇课文中挑选了三小段话,谁能读一读?(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小段话中,有哪几个词写了英子的动作?(指名回答描写英子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坐、来到、离开、低、站”)

坐、来到、离开、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正常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吗?(分别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后’、‘立刻’、‘慢吞吞地’。教师板书)

2、体会这些动作背后英子的内心情感。

(1)英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话)你知道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总是早早地来又最后一个走?(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心里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回答)读了这一小段,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自卑 忧郁)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话)在讲故事时,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自卑、胆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话)最后,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这时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矛盾、痛苦、无奈和不自信)

3、过渡: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英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她是多么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没办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师,而他对英子的一切又是一无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说,英子应该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荫道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小儿麻痹症让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多么可怜、多么自卑、多么不幸的一个孩子啊!面对这样一位与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

4、屏幕出示课文英子上台讲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把英子讲故事之前的部分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刚才的心情来。(指名试着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读时配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深深感受到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这样一个人后来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就能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到位。

教学反思

1、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2、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3、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在本课中我主要体现的是:训练点一定要集中,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这三个句子都是描写英子在掌声前的样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这三处描写我抓了,也训练了学生找出有关英子当时神态、动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英子的情感,最后再读找出的句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之,抓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感悟,有利于更好的训练语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作者单位:胜利桥东小学

作者姓名: 贺 莉 荣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冷场”之后的精彩

[背景] 在一次次的外出听课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一堂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这样的课肯定算是一堂好课。然而,老师们如果过于追求这样的教学形式难免会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不要总认为“热闹”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会成就一堂好课。在我看来阅读理解是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需要讨论,可也需要学生安静地品味与思考。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不要偏面讲求教学活动的“热闹”,有时也需要有效的“冷场”。换言之,就是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情景描述] 最近,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中的“冷场”。他执教的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5课《赶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蜜蜂为赶花时没命干活的勤劳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该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蜜蜂和人一样最有觉悟?假如你是养蜂人你会怎样夸讲它们?”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本文中的第6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此时,这位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养蜂人不愿意夸讲这可爱的小蜜蜂吗?”原来,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和这两位学生一样。无非就是“小蜜蜂真勤劳,我要向小蜜蜂学习。”这样的话语。其实文中让学生体会的不可能仅仅是这么一点。于是,这位教师又让学生继续读第6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教学程序就是如此简单。可是不简单的教学片断随后出现了——

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地读着课文。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居然还没有一只手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我们都开始为这位教师着急了。然而他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一位在本堂课中“冲锋陷阵”了好几回的女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不禁为这位老师松了一口气:还好!有这么一位心有灵犀的学生,可解了这位教师的“燃眉之急”。出其不意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继续着更为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蜜蜂生命虽然很短暂,可是它从来都没有休息片刻,它默默无闻地辛勤干活是为了酿更多的蜜。”另一位学生回答:“蜜蜂为了赶在生命结束之前多采蜂蜜,从这片花采到那一片花,从这个地方采到那个地方,终日奔波,不知疲倦。它为我们酿出这么香甜,太感谢它了。”还有学生回答道:“蜜蜂真是花开不断,采蜜不停,可以说是‘勤劳’的代名词啊!从今天开始我也像蜜蜂那样勤劳,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

[反思] “有效冷场”,让教师实实在在把“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体验”这一新理念带到了课堂上,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学习机会的均等”。而且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独特体验。可是现在有多少教师可以说自己在课堂上已经真正渗透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呢?现在让我们感觉到好学生在课堂上“打头阵”,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翻来覆去就这几个学生回答一个个问题。教师们在课堂上培养的就是这么几棵“好苗”,将来成全了这么几棵“大树”,他们却放弃了整个“森林”。就像课堂上师生探究的每一个问题,教师总希望看到小手如林,听到慷慨陈词,沉醉于这种热闹的气氛中。因为在大多数教师心中冷场是课堂大忌,特别是公开课的“票房毒药”。殊不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思维、理解、感情等种种差异。他们有的思维敏捷,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感情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很多学生还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不断给予启迪、培养、熏陶。

因此,教师应以求真务实的思想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有意识地制造“有效冷场”,给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这些“小树”也能在课堂上吸取更多的“天然养分”,也能茁壮成长。现在开始我们该知道:当课堂上一两名好学生在 “打头阵”时,坐在某个“角落”的学生正在进行思考。不要让这种所谓的“热闹”去打断他们的思考。我们更应该知道思考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可以说,课堂中的“有效冷场”是根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的种种差异面设的,这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认知特点。如果课堂的组织引导者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就容易让学生养成“蜻蜓点水”式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就不能最广泛、深入地与学生探讨,对文本就难以有更多、更深、更广泛的理解和体验。

单 位:东白湖镇小

作 者:郑苗军

电 话:87951002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教学案例

《珍珠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贮满诗情哲理的抒情美文,是一首人与自然爱的赞歌。文章有三美:一是诗意美,此文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词。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意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恰似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二是语言美,作者将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语言清丽活泼,写出了珍珠鸟的娇憨可爱、机灵调皮、无拘无束,让它在自由飞翔之外流露出文化的韵味。三是哲理美,人对鸟的殷殷爱意,鸟对人的脉脉温情,共同营造出一个甜蜜而温馨的世界。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全文,耐人寻味。文章凝聚着深邃动人的哲思,展现出作者真诚博大的胸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阅读课上如何自主、合作、开放的氛围,让新课程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现结合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进行了点滴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教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

3、初读了课文,你知道文章说的是谁信赖谁呀?

(二)品读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一至五自然段,大家知道了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文六至十六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这一段(第八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珍珠鸟开始很胆小,只敢在笼子四周活动。

生:我也发现小珍珠鸟胆子很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解。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了起来。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生:(读第十一自然段)到这里,我觉得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

生:珍珠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可以看出珍珠鸟完全没有了戒心。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我体会到作者是很喜欢珍珠鸟的,他是很轻地用手抚一抚珍珠鸟的毛的。

生:我还从“友好”这个词看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的,不是狠狠地啄的。

师:这个“啄”表示亲切!就像老师拍拍你的肩膀一样(师亲切地拍拍学生的肩膀),我不是要打你,而是表示我的友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读书体会很深刻,都知道了小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为什么小珍珠鸟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我们知道珍珠鸟可是一种怕人的鸟啊,请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自由进行讨论)

生:是因为作者没有伤害它。

生:小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是因为“我”对它的信赖,“我”对它的友好。师: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示对作者的友好和信任。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处?

生:我觉得文章第14自然段最让我感动,因为小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

师:老师也有同感,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 生感情朗读。

师:本来很怕人的鸟儿,竟然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好美的一幅画面!指名配乐朗读(学生一边感受,一边观察插图)你知道作者在笑什么吗?

生:作者在笑:小东西,你玩累了吗?趴在我的肩膀上不要摔下来哟!生:作者在笑:小珍珠鸟,你的胆子太大了,不怕我把你抓起来吗? 生:作者在笑:这小家伙,一定作了一个好梦!

师:作者的笑是会心的笑,是善意的笑,小珍珠鸟真的把我当作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呢?

生:小珍珠鸟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捉迷藏,一起嬉戏。

生:小珍珠鸟梦到主人就是它的父母,它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要小虫子吃。

师:大家的想象真精彩,从中可以看出人与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营造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师配乐朗读,生感受温馨的画面,感人的情怀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回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师: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了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生:大鸟也信赖作者,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作者亲近。师: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大珍珠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中哪些段落?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所画语句。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师: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 生: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

师: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

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师:你感到仅仅是珍珠鸟信赖人吗?

生:不是,作者也信赖珍珠鸟。

师:是啊!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只要自己对小鸟尊重、只要自己付出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老师今天真的很有收获,听到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题目,还有那么多富含哲理的诠释,真好!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和谐美好,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要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信赖的桥梁。

(五)拓展延伸,感悟事理

师:有人说:信赖,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胸襟!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像作家冯骥才一样,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仿照作者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形式写出一句有关信赖的句子。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生1:信赖,往往使世界多一份和平。生2:信赖,能使心灵多一抹阳光

生3:信赖,往往使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生4:信赖,往往使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跃跃欲试了,但是你们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老师觉得无法与你们媲美,只好借一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信赖是一盏灯,一盏明亮的灯,她使我们前进的道路更亮,更明; 信赖是一座桥,一座坚固的桥,她使我们封闭的心灵相通,相融; 信赖是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她让我们在飞扬的歌声中欢笑,愉悦; 信赖是一首诗,一首抒情的诗,她让我们在诗意的生活中沉醉,向往。师:(总结)是呀,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信赖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航向。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附:板书设计

7、珍珠鸟

害怕人:伸嘴、伸脑袋、瞅瞅

笼子四周

珍珠鸟 在屋里飞来飞去 信赖

雏鸟 落在桌上喝茶、跳动、啄笔 喜爱

落在肩上睡熟

人对鸟: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教学反思: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在感受中学习。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悟自读中感受阅读乐趣。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自读自悟为本,并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实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理念,另外,注意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求得发展。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在体验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提出 “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反思了自己过去对课改的理解。以前,“放”出去教的课文总担心学生这样学不会,那样学不扎实,还担心一经“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学得苦,学得紧,教学效果却不好。这次尝试,如:学习第八自然段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回答形式多样。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让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与创造力,才使课堂教学连续成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从而成为教师生成新的课程经验的重要基础。自主、开放是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源,创设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使阅读课堂成为发扬学生个性的天地,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我让学生也仿写一句格言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信赖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活动目的:练习学生当众说话,抒发尊师情感。 活动准备: 1、学生按口语表达能力高低分为四个组,各推荐一名组长和两名小裁判。 2、围绕“老师您好”这一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案例一: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案例四:感受春天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语三册识字教学案例 (模式二教学环境) 【案例背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确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1600—1800个字。平均每一课都要认......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五彩池》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5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课前导语的作用 杨林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