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必看]如何提高新课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性
如何提高新课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性
李海英
当前,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课改实施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的理解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而通俗地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如何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但是,作为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我以初中思想政治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新课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1、布局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堂生动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布局,如讲“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以“人为什么要购买商品”为导言,引入新课,引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又以“不同性质的商品为什么可以交换”为疑点,讲授商品的价值。
2、过渡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式的话语,就会使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的衔接自然而又贴切,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提问设计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而又恰到好处。问题太难,可望而不可及;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提出的问题如挂在适当的高度的桃子,跳一跳就可够得着。巧妙的提问,能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问要自然、简明、生动、有吸引力,且富于变化。
4、思维点拨设计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点化,用准确的语言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想境界。
5、运用比喻设计
运用恰当确切的比喻,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概括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同时也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比抽象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6、疑问设计
当学生的认识水平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时,教师应人为地设置障碍,有意识的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无疑处巧设疑。巧设疑问应问地突然,问得出乎学生的意外,使其松弛的思维之弦绷紧,迅速进入紧张的思考状态,这无疑是在平稳的教学过程中卷起波澜,使课堂教学呈现高潮,利于调动学生思维。
7、运用多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画面,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角画面,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其积极参加教学过程;尤其重要的是运用电教媒体作为纽带,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8、收尾总结设计
课堂小结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小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悬念过渡法、归纳总结法、首尾呼应法、比较异同法、师生对话法、绘图列表法、设疑深化法等等。
二、在教学方法上使用创新手段。
1、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求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必须将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科学的方法引入到竞争机制中去,使之能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要善于把历史、2 语文中的寓言、名人轶事等图文并茂地汇集成册,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号入座,上“多功能”课。
2、教学模式上,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处理好课内外、教材内外的关系。中学政治课教学主要精力仍应放在课内,充分发挥教材的主导作用,扎扎实实地搞好课堂教学。应把社会生活渗透到政治课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把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纳入政治教学中去,使课堂与社会息息相通,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举行竞赛,激发热情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行竞赛,有条件的话每年可以搞一次艺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技能特长,不断激励技能。利用画廊、黑板报等广泛宣传他们苦练技能的事迹,并给予精神、物质鼓励,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4、借助审美教育,激发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用情景交融的教学艺术,可以将原本呆板的教育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以感人的声音、鲜活的色彩、鲜明的节奏、多姿的形状、丰富的韵律等给人以享受、遐思。通过情景交融,教师可以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天造地设的和谐,达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意识。
第二篇:浅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浅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2010-03-29 10:14
我所在的黄浒初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参加工作以来几乎每年都从事初中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面对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显然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缺乏,在新课改形势下有些活动的展开难度相当大,但正是这种挑战,逼迫我加倍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向新老教师学习,及时总结,积极参加校本培训,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章提高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在历年的中考中,我所授的班级均分一直排在全县前列,(1999年的中考均分获得全县第六农村初中第四;2000年中考获得全县第七农村初中第五;2002年获得全县第五农村初中第三;2003年中考均分名列全县第二,仅次于繁昌一中,详见教学实绩列表,后来改为等级制录取,今年的中考成绩更是辉煌,我所授的初三(1)班(2)班(4)班三个班总共148名学生参加中考,有51人次获得A等级,得A率达34.5%,全县的平均得A率为15%。)逐渐被学生家长,社会各界认可。现就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方式来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也就轻松、无负担。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幽默、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及时给予鼓励或表扬,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促进其心智机能的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交际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让学生自编自导小品参与教学过程,如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3,注重形式活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材料,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影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教师教与学的计划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修改,主动完成。避免教学中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要善于在热烈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去注重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初一思想政治第四课《走进青春》这一框时让学生自编自导小品《我的烦恼》参与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极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表演成功后又有一种成就感。
二,帮助关心后进生做好差生转化。
培优扶差是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后是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令我欣慰的是优生们表现出非常的踊跃,我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当辅导老师,他们说:“老师都那么有信心他们会学好,我们同样有信心。”“我相信在我的辅导下,他一定有很大的进步。”“我想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都是那么好。”于是,我让他们组成“一帮一”小组,并给他们开会,提出“老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就是检查“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尽责,而“学生”时刻有个“老师”在身旁指点,学起来也非常起劲,有的进步非常快。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无偿的给他们补课,这也是获得家长好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根据实际制定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果的补。做到“有的放矢”。还经常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类比赛,2004年在县中学生《历史小报》评选中,张结同学获一等奖,孙婷获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2005年政治历史知识辩论赛中获团体二等奖,毕可睿同学获个人一等奖,2006年县《历史小报》评选中何叶同,柏志翔,吴海云同学获一等奖,毕可睿获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四,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这几年,既是我工作成绩突出的几年,更是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几年。在这几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力提高很快,已经能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胜任本职工作。在此期间,我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参加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技术和基本功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能较为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勤奋地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他们好的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我始终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我在工作中仍然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还需今后扬长避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工作,再创佳绩,不负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黄浒初级中学 强光佐
第三篇:初探新课程下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
初探新课程下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全国教育教学工作者都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界要向国家培养第一流的人材。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上好优质课。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在课程条件下,一节课是否是优质课,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判断。从理念层面要:
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学生学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 同,他们共同努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互动强调的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直至学生问的问题使老师都即时答不上来,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一节优质课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实质。二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教学思想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 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的开放,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结尾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从操作层面看:
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联系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并影响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阅读,而且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问题是指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问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自主讨论是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充分调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评互判,自评的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这四个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教材有机地、灵活地做好每一个环节,就是一节好课。
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 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就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教学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教学艺术表演的大舞台。教师要在这个在舞台表演越来越精彩,不但要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才能为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培养一流的人才。
第四篇: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结题论文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政治组 2013-7-13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追求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成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实际效果方面。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却发现教学低效和无效的问题依然存在。思想政治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联系实际 案例本土化 有效 策略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破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瓶颈。因此,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更好的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结合有效教学的实践展开探索,以期找到新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最佳切合点。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从厌学变乐学。这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而这需要教师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案例本土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不断进取。深入研究学生实际,要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合起来,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体验中反映有效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引入
(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作了清楚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因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其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研究,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还有学者从教师实践的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和有效激励;再有学者教学评价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但对以上理论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强调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已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要做到真正有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三观”的形成。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思想政治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的获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能够把这些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应更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平等对话交流,人人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应是平等交往,互相尊重,这种交往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做他们中的一员,觉得老师的
行为正是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才会心悦诚服地“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应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更好地领悟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首先,要重视课前的有效备课。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书,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因此就忽视了备课环节。而备课是为课堂服务的,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教学,更好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研究学生和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去分析教材,拓展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
教师有了充分的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生活中有着丰富而案例和素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将教材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中,跳出教材大纲的束缚,突破教材的局限,尽可能多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从生活中学找活水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二,注重活化教材中德育精神。思想政治课既然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注重活化教材中所蕴藏的德性精神,大胆地处理教材,在教材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想,从而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的能力;
第三,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实时性和时代感。思想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自身具有鲜明实时性和时代感,使得教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恰当的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将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结合,不断深挖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要善于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在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提高自身德育修养,学会做人、做事。
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注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互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一句
空话。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思想政治课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材料,理解和抓住知识结合点,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培养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资料的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第三,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辞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减缓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使之始终保持最佳求知欲望的亢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的学习兴趣。
最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成思想政治课的有效互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要改变思
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的现状使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有效互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用的讲授法、课堂提问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要大量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动建构。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渗透于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故事、一个案例、一次活动,甚至是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句名言之中,融合于师生彼此都能投入的一种具体氛围和均能接纳的一种生动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情感体验,从而生成正确的态度,滋养丰富的感情,形成坚定的信念,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最优化。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学生处在成长的青春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在一种积极的目标互赖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树立合作意识。同时,由于不
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会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6]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每一课的情境问题,就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围绕主题探究或情景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生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全面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加强学生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学生时常出现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差强人
意”的现象,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从社会获得资源能力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考察,要敢于把学生推向广阔的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每一课课后都有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并且有多个实践题目可供选择,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践行道德行为的平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好每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践行从思想政治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真正做到课堂课外“言行一致”,从而更有效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在正确的教学有效性理念指导下,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善恶丑美行为出发,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中达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
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这些精辟论述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改革,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便于引导中学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而使其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对社会现象具有正确判断力。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多用本土化的案例,能使学生感到“政治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政
治”,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从厌学变乐学。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呢?
(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一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正因为如此,选择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有关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这一方面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播出了刘欢的《从头再来》,这是他为中央电视台配合下岗再就业的主题而宣传的公益歌曲。这首歌真的很好,让人在面对失败、苦恼、困惑的时候,听一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对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印象深刻。此外,在课堂还实施了
师生互动,问:同学们还想到有这些方面的歌曲吗?有同学答,《光辉岁月》、《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情景中掌握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理。从而在挫折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又如,我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请同学们举出本班同学中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有哪些生活中的盲目攀比现象?同学们纷纷回答,如:不符合家庭实际的穿名牌、骑名车、过生日等。这此源自于同学们生活的身边的事例,听起来亲切,很管用。这有利于同学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上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隔山打枪,难辩虚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例子虽然典型但离学生甚远,因此讲解起来有欠说服力。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校董事长黄球先生的事迹。“黄球先生,1921年出
生于会城城郊,17岁时赴香港创业,历尽艰辛,成为香港知名实业家。30多年来,这位新会著名旅港乡亲,心怀桑梓,情系教育,足迹遍及新会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为发展家乡新会的教育、医疗公益事业,捐资总额达4000多万元。”上述材料同学们在新生校史教育中有所接触,而且不少同学曾在我校五十周年校庆中亲眼目睹黄球先生的风采,所以很有说服力。另外,还搜集了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的事例,如,江门副市长林崇中在担任江门市委常委、新会区委书记期间,滥用职权插手土地出让收受贿赂,受贿385万人民币,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林崇中受贿案,后被江门地区党员干部用作廉政建设的反面教材。同学们通过对待金钱的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掌握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明确了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道。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如何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
要使本地化案例的列举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那么案例贴近生活、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准确驾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 借助当地媒体,教师精选素材
政治教师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积极主动的观看本地新闻事件的报道,全面了解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趣闻。政治教师应养成剪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为教学积累了案例素材。而且这些新闻事件因和学生生活较近,具有共鸣,更能吸引学生。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集思广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教师在传授一些课本理论知识时,可结合教材案例,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事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开展堂上探究。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遗产一目时,让学生课后搜集本土“开平碉楼与村落” 的材料。在课堂上用自己整理所得的材料、信息来佐证所学理论,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政治课教学基本原则。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尝试教学案例本土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互动中既扩大知识面,又培养和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6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东教育.2004,(07):11-13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06):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12 [5]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6—17 [6]刘天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5—261
第五篇: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内容摘要:
[摘要]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摘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情景教学科学探究参与意识创新思维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启发式教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李吉林先生认为,情境教育首先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情境教育就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以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情境教育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以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通过情境教育,学生一旦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国家教委督学柳斌曾说过:“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无实用。这种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该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并非最近才提出的,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景问题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所以,思维起于疑难,是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因而,杜威的教学过程就是创设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果。在现代教学思想中,情景教学的形式得到较系统地反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我国,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较早提出并在理论上探索的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她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中运用反映论的原理,利用形象,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新课改将改变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状。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当而且也可以通过运用情景教学的功能,去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情景教学的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陶冶功能。情景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情景教学的陶冶功能就象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因素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根据这一功能,我们的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课程,运用情景教学更有着重大意义。
二是启迪功能。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能力。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民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在于人有可暗示性,即可教育性,“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而情景教学,又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角色扮演、演讲、音乐欣赏、观光旅游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景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如我们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视频短片——考察三江源、世界末日旅游模等,均能起到情景教学的作用,即通过情景教学中的特定情景,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景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了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最后、情境教学还具有现实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在政治教学中引入一定的情境,运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疲惫情绪,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隐形的翅膀”片段,一个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学生们看后,联想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又有什么不能克服和战胜的呢。
2、启动学生学习的多种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可能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面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面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印下印象,它便应当同这几个感官去接触。”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直观原理。而情境教学展现给学生的场景总是直观而具体的,它需要学生动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去记忆,去理解,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
3、默化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加强政治课的实效性。
在情境教学中,出示的具体形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把注意力投注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必然会对它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又会作用于他们的行为。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给出这样两组材料:材料一:“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富人在高档皮包、汽车、服装、饰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上的消费总额已由2009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报告称2009年中国游客在法国总消费额达到1.55亿欧元,位居各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