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序卦传全文
序
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物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易传》中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篇名。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在宗教迷信的体系中透露出关于万物起源的朴素的唯物观点。提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即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还提出“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已益”等等,初步臆测到事物向反面转化的道理。【转】孔子学《易经》心得之《序卦传》全文整理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序卦传》作为孔子所撰的《易传》“十翼”之一,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今天整理的是原文原版的《易传》之《序卦传》篇。
第二篇:易经学习笔记--序卦传
序卦传 上
作者:石家庄聚仟射箭馆杨涛 时间:2016年3月
卦的顺序,也是经过了多次演变的。连山易,以艮为第一卦。归藏易,以坤为第一卦。当然也有人主张以谦为第一卦。但是多番演变之后,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周易当中的顺序。《周易·序卦传·上》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序卦传屯、蒙—易经学习笔记11 原文: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盈就是怀孕),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简单说就是生了孩子,你得养。
万物始生,郁结未通,故为盈塞于天地之间。至通畅茂盛,则塞意亡矣。
天地生万物,屯,万物之始生,故继乾坤之后。蒙者物之稚也。物始生稚小,蒙昧未发,所以蒙卦在屯卦后面。
就是有天地生万物,屯就是万物初生,蒙就是初生之后的教育引导,就是启蒙。生孩子难啊,十月怀胎,养孩子更难,生下来的才是刚开始。
序卦传需、讼—易经学习笔记12 原文:《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养育孩子,首先得吃饱饭,所以需卦就是吃饭,饮食之道。
有所需,就会有争执,你也想要,我也想要,所以产生争讼。所以需卦之后是讼卦。
序卦传师比—易经学习笔记13 师和比的含义可以从这两个词来理解。兴师动众,比翼双飞。
原文: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讼是争执,当争执产生以后无法解决了,怎么办? 那就出师了,打仗吧。所以讼卦后面是师卦
打仗分一伙一伙的,那就有比了,比就是搞在一起了。归附,比附。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合作。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理解为,打仗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怎么办? 谈判,合作。共同开发。这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比卦就排到师卦后面了。
序卦传小畜、履—易经学习笔记14 原文: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有合作,自然比打仗要强,社会安宁,大家都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这样下来,大家慢慢的就会有所积蓄,也就是最初的财富积累。要记着,合作,才是积累财富的好方法。
那么有点小钱了,不愁吃穿了,会怎么样?人们会有更高一级的精神上的追求。履,鞋子,规矩,制度。就是礼仪。也有履行的意思。
履行什么?天道。有点钱了,不要瞎折腾。要履行天道。要懂礼仪。守规矩。
序卦传泰、否—易经学习笔记15 原文: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以礼来规范节制人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生活安泰、精神安泰。泰就是通。泰卦是政通人和的意思。通,通达,顺遂。事物不可能长久处于通泰的状态,所以接着是否塞不通。但是万事都不会一直保持这种通达的状态,走着走着就歪了。顺着顺着就背了。也就是咱们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为啥呢?因为人会在顺境中膨胀,逆境中成长。
本来是通的。但是你膨胀,就过不去了。就堵住了。
你看那高速公路为啥是弯弯曲曲的?因为安全,太直的路段,司机一放松,更容易睡着。也更容易出事故。
序卦传同人、大有—易经学习笔记16 原文: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只有当你点背的时候,你才知道谁是你的真朋友。逆境中,依然对你不离不弃的才是真感情。
所以否了,你才能见真心,才能找到同心同德的人。同人,同人之心,亲如一体。
与人和同,有富同享,有乱同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万物一定归附。所以接着是大有卦。
同心同德才能众望所归,众望所归,才会要啥有啥。才能大有可为。
序卦传谦、豫—易经学习笔记17 原文: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能够大有作为的人,都不会太满,大有,也需虚心。因为满招损,谦受益。所以大有之后是谦。
谦虚,是一个真正的,在精神上物质上大有的人才能够表现出来的。真正的有修养的人,在精神上强大,才可以做到对人对事的冷静和淡然。
真正的有钱的人,才可以在花钱的态度上有平常心。这样的人,都是快乐的。有大业而能够谦虚待人待物,一定安豫快乐。豫,安乐吉祥。所以跟着一卦是豫。
序卦传随、蛊—易经学习笔记18 原文: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谁都喜欢快乐的人和快乐的事,所以就有人愿意跟随你。跟你一起快乐,这就是随卦。
随便,随时,随机。随是看准方向的一种努力,有所准备,有机会,我就跟上。随机应变,能够根据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随遇而安,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但是跟随波逐流,是一种顺境,顺境总会出各种问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旦习惯了顺境就不会动了。当然就会生虫子。蛊就是生虫子了,就是腐败了。出事了。怎么办?反腐倡廉。
序卦传临、观—易经学习笔记19 原文: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反腐倡廉,就要靠近群众,你离群众近了,才能了解民间的问题。离的近就显得大。做为一个领导,你越是和民众接触的多,越是亲民,那么在群众的眼睛里,你就越高大。比如这个词,如朕亲临,就好像皇帝自己到了现场一下,高大了吧。
一个这么高大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那么大家就可以仔细的观察你,学习你了。所以跟着是观卦。
序卦传噬嗑、贲—易经学习笔记20 原文: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可观,就是有了学习的榜样,有所合,那就向人家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发现自己身的一些问题,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就得改。
噬嗑就是咬断。有东西在嘴里,嘴巴合不上,那就得咬断才行了。让事情顺利,有时候就需要一些强硬的手断。
但是通常过于强硬的手段会让大家难以接受,所以需要一些装饰。
装饰可以让接合的部分看起来更舒服,自然。所以接着就是贲卦。就是装饰。也是现在说的广告。
还可以理解成,秋天果实累累的样子。
序卦传剥、复—易经学习笔记21 原文: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装饰到了极点,亨通就到了尽头,所以接着是剥卦。
说到底装饰就是个表象,你广告做的没边没沿的,现在谁看信?没了信用,自然就没人买你的东西了。
那就到了剥卦,是慢慢剥落的意思。
这里也有点像是经历过秋天硕果累累之后,到了冬天都掉的干干净净的样子。当你冬天果实落在地上的时候,那么之后自然就是春天万物复苏了。以接着是复卦。
序卦传无妄、大畜—易经学习笔记22 原文: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 之以《大畜》。胆大妄为,就是瞎折腾。无妄之灾,就是啥也没干,却被雷劈了。下面打雷的图,就是无妄的样子。你别乱跑,应该没事。无妄,就是不得瑟,不瞎折腾。所以无妄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啥也不干,是为无为。干应该做的事,别瞎折腾没用的,给自己找麻烦。
那为什么复之后是无妄呢?
复是恢复,返回正道,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无妄。
能够真正做的到没有虚妄,那是掌握了大智慧,这样一定可以得到大量的财富,资源,人脉等等。
那才是大畜,不只是有点钱就可以的,要钱我有钱,要地我有地,要人才,我有人才,要政策我有政策。什么都有才是大畜。那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很充足。
序卦传颐、大过—易经学习笔记23 原文: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什么也不缺了,你干什么?
养生!什么都有不养生,挂了不就白折腾一辈子了? 所以跟着是颐卦,就是吃东西,也是管住嘴。
包括了别乱吃东西,别乱说话。一方面是身体上的不乱吃东西。另一方面是道德上的修养,不乱说话。都很重要。
大过不是咱们对学生的处分,大过不是大错。而是一种非常时期,非常人,所做的非常事。过是过错,过分,经过三重意思。
过分的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你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为什么颐卦之后是大过?
有养而后能成,一旦养成之后,强大了,就会做一些非常事。
比如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就是大过,过分啊,那么多的文化产物都没有了。换个角度,哇,伟大啊,统一了。第一位始皇帝!
序卦传坎、离—易经学习笔记24 原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 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要做非常事,那就必然会困难重重。那就要学会面对各种危险。所以大过之后跟着坎卦,就是陷阱,就是困难。
但是学会怎么去面对困难,适应对于种种困难的应对。陷必有所丽(依附,依靠),是指掉进水里的人都会拼命去抓那根救命的稻草。越是在黑暗的时候,人们越会奔向光明。所以坎之后是离卦。
离卦也是文明高度发展的景象。
序卦传 上经部分总结—易经学习笔记25 万物初生,都不容易,这叫做始生之难,了解这个难,就应该学会尊重生命。从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渐渐了解了这个世界,就会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任何生命,都会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要吃饭。都想吃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争执。争吵不能解决问题的,就会打仗。
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肯定有一伙的。和你一伙的,也有对方一伙的。相互间如果都打不过对方,结果打架的双方,也就合作了。通过合作,大家都能得利。就能小有积蓄。
物质上有了基础,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提高,就要学习礼仪。能够处处守礼,就会时时通达。
但是哪哪都通,慢慢的就会膨胀,以前通畅的路,也会显得有点堵了。发现寸步难行的时候,进入了人生的低谷,就会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才能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必然会大有作为。
大有作为,就大有收获,拥有的越多,就会越谦虚,人的内心越是丰富,就越能表现的淡然。能谦虚的对人对事,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都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快乐,会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近,跟随。
跟随别人的人,都是顺流而下的人,他们处在顺境中,得到变得容易,也就容易发生腐败。要治理腐败,就要深入民间,贴近群众。
能靠近群众的领导,都是高大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要学习,首先得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要追上先进的队伍,就得剔除队伍中的问题分子。向先进的模式,优秀的人靠拢,要学会装饰自己的,打扮自己。装扮的过分,早晚会脱落,但是最终留下的,是你真正的核心价值。保住这点核心,你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能够恢复过来的人,都是重新走上正路的人。就不会再迷茫。
不再迷茫,终会有一天,得到大的收获。那个时候,真的啥也不缺了。什么都不缺的人,只有最后一个目标了,就是活的更长,于是开始养生。生命不只是为了活着,于是养生成功的人,开始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要做一些突破常理,比较过分的事。做这样的事,自然是困难重重的。
但是当你越是陷入一片黑暗的时候,越是奔向光明。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路是坎坷的,前途是光明的。
可能有很多人看到这里,还不太明白,我这啰嗦半天说的是啥。其实这就是易经的上经三十卦。天地孕育万物,从出生,到长大,直到最后走向光明。上经的部分,展示了天道的运行规律。口诀: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序卦传 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 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晋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 《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 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 《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 《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 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
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 《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 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 济》终焉。
序卦传 咸、恒—易经学习笔记26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这段的原文都很容易理解,咸就是男女。饮食男女,自然而然。日久生情。有了感情,就希望能在一起,而且是永远在一起。所以就要结婚。那就是恒。
序卦传遁、大壮—易经学习笔记27 所有我们追寻的永恒,其实都不存在,那只是相对于短暂而存在的长久。早晚都会有结束的时候,所以遁就是一种好的处理方式。不要等别人推你下台,激流勇退,也是一种智慧。可以有效的保存自己。
有效的保存自己之后,就可以在有机会的时候,有大的发展。遁就到展到了大壮。
序卦传晋、明夷—易经学习笔记28 发展壮大之后,必然会积极进取。就想往前冲。前进就是晋。冲的越靠前,就越是容易受伤。从来都是枪打出头鸟。晋之后,是明夷,就是受伤。
序卦传家人、睽—易经学习笔记29 动物受了伤会回到窝里,人要受了伤就回到家里了。所以之后是家人卦。家里人也有分别的时候,睽就是背离的意思。
比如说,两个女儿要出嫁了,这就是睽,所以天下事,分久合,合久分。睽不是坏事,对立而统一,天地如果不分开,就没有万物。异性相吸,就是睽的主要作用。
序卦传蹇、解—易经学习笔记30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朝难。
与家人分离,自然感觉到外面的困难。蹇就是困难,灾难。
灾难的来了,不会永远在这儿里,坚持下去,问题总是会慢慢解决的。解卦就是有所缓解。
序卦传损、益—易经学习笔记31 破财免灾,要缓解,消除灾祸,那必须有所损失。
比如壁虎遇到了灾难,留下了尾巴,自己跑了。这就是付出了损失,躲过了灾难。万物是平衡的,有损失的一方,就有受益的一方。
序卦传夬、姤—易经学习笔记32 一直在增益的一方,最终还是要有所决断的。
水库的水,一直在增加,如果你不去疏通泄洪。那总有一天就会决堤。你不决也得决。所以之后是夬卦。就是有所决断。一旦有所决断,自然会有新的遭遇。(相遇就是姤)
家里的小姑娘,虽然你一天天的不让她出门,但是她总有一天会长大(益),终于有一天,要出去转转看看(夬),一出去,就会遇到一些人(姤)。然后就不回来了。
序卦传萃、升—易经学习笔记33 萃,就是聚集。
相遇之后不分开,就会聚集在一起。而遇到合适的人和环境,自然也愿意在一起。所以姤之后是萃卦。
聚在一起,就会越堆越高,比如说聚沙成塔。所以聚之后是升卦。
序卦传困、井—易经学习笔记34 升到不能再升,没有上升的力量了,就被困在那里了。
困住了,四面不能离开,向上也没有空间,那就只有向下了。向下挖就是井,所以困卦之后是井卦。
序卦传革、鼎—易经学习笔记35 井其实也是困,只是一个是困在天上,一个是困在地下。
想要离开这种状态,那就得突破包围,那就得打破常规,就是革命!革是丢弃旧的,鼎就创造新的。
要改变,要革新,就得有器物。当然如果从卦象上看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革就像煮水,要不然就是水被烧干,要不然就是下面的火被浇灭。
那要是想安全一点方便一点怎么办,就是用鼎。有一个锅在,烧水就比较方便了。变革也可以更缓和一些。
序卦传震、艮—易经学习笔记36 用器(鼎)首选的应该是长子(震),所以后面眼着是震卦。震也是动,有动就有止,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所有跟着是艮卦 我的看法是:创新时候,需要的是一股冲劲。这种冲动可以推动我们将创业坚持下来。但是冲动后总会冷静下来。
序卦传渐、归妹—易经学习笔记37 停止只是为了更远的前进,所以艮卦之后是渐卦。意思是慢慢的再次启程,重新回到大路上前进。
在前进的路上,你会遇到很多走不动的,停在路上的人,还有想往回走的。你有前进的方向,他们会来归附你。
序卦传丰、旅—易经学习笔记38 来归附你的人多了,你自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后面是丰卦。
东西多了,人也多了,家里不够住了,怎么办?出去想办法。所以旅卦就到了。
序卦传巽、兑—易经学习笔记39 出了门,没个地方容身,所以就找个山洞钻进去休息。进入,就是巽卦。
也可以理解成,出门在外,没个亲戚朋友,就想加入一个组织。
能有个容身之所,或者山洞也好,或是某个组织也好。就会高兴起来。就是兑卦。
序卦传涣、节—易经学习笔记40 将快乐传播,散开,就是涣卦。
分散就显得声势浩大。但是这种涣散必须要节制,不能任其发展。所以后面是节卦。讲的是收放自如。
序卦传中孚、小过—易经学习笔记41 节约并不是不用,而是应该用就用,不应该用,就不浪费。
所以守中道。所以做事情更有信心。因为你知道自己平时的节制,可以有更长久的发展。中道,信心,就是中孚卦。
小过不是过错,是小的通过。你有信用,一些小事上,大家自然会给你方便。
序卦传既济、未济—易经学习笔记42 小事都这么方便,那么大事一定也可以成功。所以小过之后是既济。
但是世界上的不会就此终结,永远有没有完成的事情等着我们,所以最后一卦是未济。代表着万事万物,没有终结。
序卦传 下经部分总结—易经学习笔记43
感情是短暂的开始,但是希望能够走向天长地久。
退是为了进,太阳会升起就会落下去。
家人有亲情,也有反目的。有困难有灾难,但也都会有缓解的时候。有人得利,就有人失利。得到的好还是失去的好?
决定就会有机遇。有聚就有散。有动就有静,出去就有回。有出就有入。
很多事都是相对的。这一段目标完成,还会有下一段目标,万物不会有所终结。
下经一共三十四卦,代表着人道循环。
从感情,到家庭,再到社会,和政治。并没有像上经一样太强的连惯性。
但是突出了人一生当中的起起落落,反反复复。真的好像人的一生展现在眼前。多是以事物的相对方面来讲解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以未济结束,反而是在说没有结束。口诀: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第三篇:《易经》卦序歌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第四篇:伶官传序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
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伶官传序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人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沦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怍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沦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六、学习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七、感受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老师只作精要点拨。
八、作业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资料库
一、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作者作品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十岁能作诗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四、关于本文中的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1.对称句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为天下笑
2.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感叹句 呜呼!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使人在细细咀嚼中,深刻领会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反问句,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是无疑而问,但语意表达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感叹句,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多变,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这些对称句、反问句、感叹句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例如,文章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再例如,“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结尾用语气词“哉”表示感叹;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结尾用语气词“也”表示感叹。这两个长句从整体看是议论而不是叙事,因为所述事实置于“方其……哉”和“及……也”这样两个抒情味很浓的议论句中。但因为是感叹句,其中有叙事的内容,所以这两个句子又是议论、抒情、叙事兼而有之的。因此,就这两个感叹句的具体情况而言,其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
五、有关史料
1.唐庄宗其人(朱则莹摘编)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你们还想干什么呢?”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大家问为什么,他说:“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正如欧阳修所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有改动)2.此三者,吾遗恨也。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云“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单骑逃逸,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统亲军讨伐。李嗣源领军到邺城下,军士大乱,迫嗣源为帝。庄宗只得御驾亲征。谁知未与乱兵相接,诸军先于途中离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还军途中,庄宗精神沮丧,流泪责备诸将说:“卿等事余以来,富贵急难,无不共之。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坐观成败„„”元行钦等百余人都援刀截发,置发于地,以示忠诚。是时,君臣相对悲号。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从谦率所部叛乱,进攻宫城,庄宗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坊人善友,将廊下乐器聚簇在庄宗的尸体上,发火焚之。
5.身死国灭。
庄宗亲征李嗣源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质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03年称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二十年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根寻源了。
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而“伶人乱政”则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2、4、6三条摘自陈亚仁《〈伶官传序〉有关史料》,《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六 《伶官传序》赏析(金开诚)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 10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
下面再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准备谈三点。
第一,选材与剪裁。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纪》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三,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词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前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看来这和用语上的“三多”也不无关系。因为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当然本文之富于感情色彩,根本上是由于作者对北宋封建统治者满怀忠厚恻怛之情,这是应加识别的。但作为写作经验来看,欧阳修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第五篇: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导入:请一名同学概括说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1、首先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2、本文虽为一篇史论小序,但作者的感情充溢期中,他在叙事说理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下面我们通过找一些能较鲜明地表明作者对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来体味一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岂独伶人也哉?
3、我们通过诵读一同来品味一下这些句子中具体饱含了作家怎样的情感。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908-923年15年,失天下3年,那么艰辛的创业、建国,却在短时间内亡国,能不让人感慨么?
《六国论》一上来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开始分层论述,我们这篇文章直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能说明观点了,加“呜呼”有什么作用?
呜呼!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家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而本文一开始就发表这样的感慨,可见作者内心郁结之情深到极点,不得不发,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毛诗序》里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文,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引起了作家心灵的震动。作者虽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但是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难道不是由于人事么!感叹句中又反问,强调了人事对盛衰的重要性。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一开始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作家良多惋惜、感慨之情!呜呼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诵读指导:反问句要重读反问词、强调的观点,呜呼一词以无比的惋惜、感慨口气来读,语速放慢,“呜”字后要有稍长时间语音的延长,延长中语调要有低沉到感慨的过程。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两处对比该分别以怎样的感情去读?昂扬激越 沉痛凄怆 找同学来反复读
作者对庄宗得天下时的盛,以昂扬的情调、激越的笔势记录了自己对此事的情感态度。但是仅3年的功夫,庄宗就仓皇出逃,君臣相顾,泣下沾襟,场面是多么的悲惨,结局是多么的可怜,“何其衰也”,笔试至此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古人评价:李刚己评:“笔势骞举。”叙其衰,李评:“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哄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之壮观,而声情之沉郁,气势之淋漓,与史公极为相近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以昂扬激越的语气来读,读出胜利的喜悦和豪情!方和下面内容注意要有停顿,重读系、函,下面的短句要一气喝成,节奏稍快,还矢先王与下面的而告以成功气脉要联,从而后语调再上一层,从其处放慢,注意再次蓄势,准备最后的昂扬激越!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一层整个语调要低沉,感情沉重,第一句读出天下已定的平和,从一夫起语速稍快,读出乱、狼狈的感觉,至于又是一个程度,再加一等沉重,语速也要慢下来,为何其衰也垫势。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明确:这是对庄亡国一事宗的评论:难道是得到它艰难,而失去它容易么?反问,答案是:不是。还是追寻它的成败,却是由于人事呢?疑问,答案是:是的。其实作者在这里并非有疑问,是想给读者一个思考的时间,文外有含蓄不尽文意,千古覆辙,大抵如此,何可胜慨期望他人也在沉思后得到警醒,因此,这里“抑”在读时要加重语气,语速放慢,读出思考的过程,得出结论就要以冷静、理性的语气,同时注意重读忧劳、逸豫、兴、亡四字。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前后对比读的与上段类似,这是一个被动句,作者在这里说庄宗溺爱伶人却困与伶人之手,导致身死国灭,被天下人所耻笑,就好比农夫救蛇,反被蛇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种嘲讽、耻笑在里面。这里要注意重读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要读出嘲讽口吻,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难道仅仅是伶人困庄宗使之亡国这件事么?反问实乃肯定,作者在这里感于庄宗盛衰得失,推广于其他事,皆有此理,他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将来意义,是一种引申,带有更高远的见识和更深广的哲思。重读岂独、伶人,语速放慢、读出深远的思索来。
后人评价
德潜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刘大櫆: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跌宕: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遒逸:强劲有力、风神潇洒
4、总结
我们通过上面同学们亲身的诵读,感受到了文章充溢的情感,大家看我们分析的朗读的感情实际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文章中确实有抑扬顿挫、跌荡遒逸。同时,作为叙事说理散文,文章中作者要说的史事是很多的,作者能以情感贯穿,可谓是“气脉中贯”,同时结构安排的条理谨严,散而不乱,这也正是它处在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原因。
我们把握文章有多种途径,可以梳理归纳,也可以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正所谓“因声求气”,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尝试通过诵读来欣赏文本。大家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最后请一名同学来读全文。
5、谈谈你对“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体会?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之典范。
明末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通过大小几百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有时甚至只剩下几十人,终于推翻了统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进入北京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不和军纪涣散,最后竟败于他手 下败将吴三桂手里,叫后人扼腕长叹。
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板书:
伶官传序
欧阳修
跌抑感慨、惋惜 →
荡扬昂扬激越
低沉凄怆
→
遒顿逸挫理性警醒
→
嘲讽、深广哲思
→
人事 盛衰 散而思考 不引申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