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时间:11月28日 地点:复兴实验中学 被评老师:宋海英老师
包老师:先请宋老师谈谈上课的设计思路。
宋老师:学生只会上网,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网络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设想让学生体验一下构架过程。今天上课死机原因不明,最后一个阶段是让学生体验上网,本来设想是在已经讨论好一台一台怎么连的情况下,学生已经应该会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第四组未能连上。我的疏忽之处:没让学生检验。本来一二三组学生能体验上网,而第四组学生的机器事先因未安装协议,不能上网。想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协议。但是后来死机了,协议也没讲。自己也不清楚协议该如何上。本来设想让学生体验全校怎么连在一起,然后扩展出去到全国,全世界。本来还要讲计算机网络以多种方式连接。因为死机,后来也没讲,板书也忘记了。试讲时,上课的顺序是倒过来的,现在先出概念,再让学生去学的。
包老师:高中网络课也面临着和本节课同样的情况。昨天高中老师开了一节网络课,主要是让学生去构建家庭局域网。创设情景:家中原先旧的电脑要淘汰了,要添置新的电脑。并且要让两台电脑都能上网。让学生说出方案。学生说了很多,例如:有线的,无线的,集线器等等。然后老师让学生谈谈方案的利与弊。课堂上老师准备了手提电脑,路由器,网线,让两位事先准备好的同学在上面配置。让学生根据路由器配置说明书,去设IP,网关等等,这两位示范的学生做得很成功。但是最后,老师问下面的学生,懂吗?学生都说不懂。宋老师的这节课有点像丁毅老师的课。我们主要探讨一下这堂课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对预备班学生可不可以,够不够?宋老师的教案我给她改了几个地方:
1、她在教案中提了“出口”,那么学生可能理解为教室出口,现在明确为“网络出口”。
2、她原先在教案中提到了“物理设备”,对于初预的学生来讲很难理解物理指的是什么。现在用了网络设备。我们在课堂上最怕的是:老师认为应该懂的知识,往往学生就是不懂的。根据华师大版的教材,没法上这节课的内容。
接下来,讨论一下初中计算机网络怎么上。请大家来谈一下。
虹口区老师:感觉到应该先上一下理论,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再去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论学习。网络设备,通信介质下的很多概念,学生很难在短时间接受,最好要有了理论基础,先有一点印象,再用实践课来加强理解和印象,这样会更直观。
包老师:哪些理论基础?
虹口区老师:比如通信介质怎么分,网络设备怎么分;软件能实现何种功能?协议要有相同的协议才能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研修班老师一:年龄太小,学生不懂。
研修班老师二: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研修班老师三:不一定出现介质。只要学生懂大致的原理,通过学习连接设备。了解网线,交换机,协议,最后实验得出可以上网就行了。
范老师:在学习怎么把计算机连在一起时,他就说机器后面有一个“洞”。我觉得概念开始没必要读,读了学生也不理解。
研修班老师四:开始读是不理解。通信介质对学生来说这个词很难理解,就用一句话,学生肯定不能理解。
包老师:这还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对于初预的学生需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对高中生来说也蛮难的。比如课上今天有位女同学上来就讲路由器,那她家里肯定已经有这个设备了。昨天的一节课里,有一组同学用集线器这个方案,结果他的理由就是:要和其他组不一样。教师后来用物理层,应用层来解释,学生就更糊涂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有必要了解这么多吗?是不是要让学生知道通信介质?是不是概念要给学生:比如说城域网,局域网等。今天这节课宋老师把协议比作交流的语言,但她没有深入下去,可以这样接下去,中国现在提倡用普通话交流,欧美国家大多用美语交流,法国用法语交流,再延伸到计算机协议也和语言一样,要用相同的协议去通信。
虹口区老师:初中生到底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如果要学生组网,那么学生就要了解概念。
包老师:学生概念不知道,网线,网络设备,学生不能理解。只能实践让学生理解。将来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简单,网络专业知识涉及将会很少,如果你将来是从事IT行业的,那么你要懂。其他非专业人士没必要懂这些专业性知识。打个比方,学校建校园网,教师都不参与的,都是外包的。我们是搞基础教育的,要考虑到初预学生对“物理”这个词都不懂。
范老师:宋老师的这节课准备相当充分。从为学生准备的活动记录,课件和学件都能看出来。板书安排上还可探讨。网络部分的教学很难上,到底给学生的量到何种程度?难度是很大的。我谈谈听完课的几点想法:
1、三个活动记录。学生使用上花的时间多,后两个表,反馈不够。
2、画连线。学生基本都在找工具画线,花费了较多时间。
3、死机。死机是发生在把全班的机器连在一起的环节。有些机器就开始在重启了。
4、协议。宋老师最后提到人没有语言就不能交流了。没有语言,还能用手语交流呀。而且手语还是全世界通用的。其实也是一种协议。
5、宋老师在全班机器连好以后,又说了“为什么还不能上网,前面还提到了什么?”这时学生说该页无法显示。这时一二三组学生是不能上网的。然后老师又让第四组学生连上,结果也不能连上。其实此时学生是体验不到协议的作用的。应该考虑此时教师该如何应变。
6、最后让学生归纳计算机网络概念有点难。
包老师:学生只能讲出具体的。老师介绍了四个概念,最后让学生讲,学生还是讲具体的事物。他们不能理解,都是很直观地去讲。我觉得这节课至少让学生了解了四个定义,知道几样东西。
金老师:老师应该指出协议不同,不能沟通。
冯老师,陆老师:其实协议有点像交通规则,只要学生了解协议是通信双方许可和遵循的规则,就可以了。
研修班老师四: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偏重于介绍网络应用方面。比如校园网地址,网址是四段地址,邮箱地址组成部分,资料共享等。硬件只是拆下来让学生看一下。
研修班老师五:讨论协议。协议讲到何种程度?到底怎么讲?网址,有不同域名,地址,数字,字符。
包老师:提个要求,网络这部分内容怎么上?在下面几块做个工作,你们在上网络这一块的时候积累资料,比如,介绍的专业用语。这些专业用语如何解释?学生的反应、理解程度怎么样?收集好,深入分析一下。也是教材编写者的一个方向。小学,初中,高中分学段做。各年段做到什么程度?各年段讲什么?各年段怎么来讲清楚。这样分清楚,老师可以很好实施了。这是基本建设。不光上海教材在这部分存在这样的问题,全国教材也一样。希望在这个学年积累起来,结束以后再汇总。基本要求弄清楚,今后考试就不超过这个要求。给我们一个启发,网络怎么弄?靠大家。小学,初中,高中开的这三节课很有意义,三节课三个形式。都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这个方法很好。抽象的东西,一定要有感性的认识。
包老师:针对这节课提一个:小组合作形式。从这节课后,小组合作的习惯没有养成,没做规范,要有规范,要组织引导。主要靠教师指导如何合作。组里要商量一下,小组事要先分工。活动方式有规律,有规矩,这样今后小组合作会有利点。下周一的听课活动嘉定,市教委12:30发车,14:00上课。
第二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万苗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勇莹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叶正东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曹万琴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句话: 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几例评课记录
一、《四边形》点评: 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二、《周长》的评课记录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三、《角的分类》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算、最后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很到位。
五、《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对比、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面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 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建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六、《5的乘法口诀》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七、《分数的基本性质》
1、教学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通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八、《统计》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始,沈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
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可以小组合作。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老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九、《不退位减法》
钱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口算复习,为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减法做好铺垫。接着,钱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335-123=?主要突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数器计算和列竖式计算,目的不只在于呈现算法多样化,而是在于启发学生由直观到抽象地思考三位数笔算方法的算理,启发学生以数的组成为依据来表述算理。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商场买衣服的这道题目的处理,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本堂课学习的是关于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难度不大,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对学生来说是种小小的挑战,让学生尝试自己探索的快乐,本节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整节课,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本节课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内化算法,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反馈纠错,既关注了后进学生,又使全班学生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十、《退位减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和验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因此王老师充分应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着去解决新问题: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335-185=?在教学时,王老师突出了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算法。同时,教师还安排学生说说“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看上去一堂很朴实的课,实际上蕴藏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退位的过程,在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说一说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那些相同的地方,那些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步步的推进,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且出示例题,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十一、《认识人民币》
这堂课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老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和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简单的付币和换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积极主动。
胡老师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安排了付币、取币、找币等多种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 找规律》 这节课,先由学生回答的一种主食配一种水果引出“搭配”,接着安排学生搭配主食和水果,认识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搭配方式,明确每次选一种主食和一种水果作为一种搭配,思考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搭配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符号进行搭配,能借助直观发现并总结搭配规律,了解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教学环节安排似乎有点前松后紧,学生探索搭配规律时,填表格花了不少的时间,教师是不是把表格里的一些次要内容填进去比较好呢。《 植树问题 》 综观整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注重教材重组,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现课堂实效,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2、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途径和选择合理简便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享受课堂生成的空间。
3、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不再是教师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尊重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享受课堂主体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路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共三类:两端都种树、一端种树和两端都不种。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教师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挂灯笼、锯木头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十三、《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而且的比较枯燥的。刘敏森老师的这节课,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有效地迁移诱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新知的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刘老师鼓励学生自己用字母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个让学生尝试的好机会,不少的学生能写出来,而且写得很正确,也很科学,这又是一次很大的认知飞跃。
总体说来,这节课看似很平实,细细品来,却是很有味道。,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印成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练”部分的题目:求f(x)= x2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题刘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配方法和用求导的方法做。
二、新授
1、复习必修一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
2、给出某函数y = f(x)的图像,分析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3、问题探究:求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中归纳出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给出如下注意点:(1)极值不一定是最值;(2)区间端点处不一定取最值;(3)即便函数有极值,也不一定有最值。
三、例题分析
例1 求函数f(x)= x3 + 3x2 + 9x + 1,x [2, 6]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例2 求函数f(x)= x + 2cosx,x [0, ]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
2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例3 求函数f(x)= lnx x,x [, e2]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e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问题拓展:设函数f(x)= x3 x2 2x + 5,若对于任意x [1, 2],都有f(x)< m成立,求实
2数m的取值范围。
四、点评与建议
1、刘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学生的教学反馈较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语音语调比较平,而且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点评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基本没有,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3、对于某些重要的注意点,刘老师应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已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可惜这方面刘老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很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匆匆带过。
4、刘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练”部分的练习。这部分练习已经涉及到最大、最小值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刘老师也是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才给出了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这从知识的先后顺序上看似乎有些反掉了,笔者认为先给出最值定义,再讨论“课前预练”部分的问题,应该更符合认知规律。
5、问题探究中,刘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预先画好了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图像,这一点很好,学生通过之前求导得到的表格,求出了最值,再和图像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惜图像太“瘦”,不利于观察出极值和最值,笔者认为这里可以调整x轴和y轴的比例,使图像看起来比例更“匀称”,如此这般,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6、几个例题的安排可能比较平,变化不多,略显重复拖沓。
7、问题拓展部分不一定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个函数,再次让学生重复求同一类型的函数的最值,可以安排在例1之后,顺便设置一个变式。
第四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1)时间:2017.11.1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成员 内容:
原晓娟: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就气氛活跃。
惠北平: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面向全体学生。不足之处: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相信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答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
彭刚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从而使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所学,并且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权国兴:教态大方,自然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复习时间过长,以至于给学生练习留的时间不足。
第五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本人说课:本节课主要研究的Fe2+与Fe3+的性质区别和检验,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后由学生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
1、何XX:XXX老师备课认真、尽心,教学充满激情、富有爱心,教学设计独特,充分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苏XX: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洗沾有铁锈的抹布),从开始的没洗好,到最后的洗的很干净,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情意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3、张XX:弹性而又精心的预设,有效促进课堂的生成,对鉴别物质的方法新生成问题(“教学偶发事件”或“异常现象”)的解决,XXX老师沉着、镇定,体现出谷老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4、王XX:创设了在铜片上让学生用氯化铁溶液写字的情境,让听课者(包括我)看到了学生写上的不同内容,有写“化学”的,也有写自己姓名的,引发听课者对学生的新认识和对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有利于听课者(包括我)积极主动东地改进自己的教学。XXX老师如能加强对“教学生成问题”的研究,更多地研究和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状态,更多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我相信学生的发展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