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时间:2019-05-14 16: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第一篇: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灵魂的超越 精神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在《文明而未开化的读者》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为困窘的情况下,依然有一条打开着的通向灵魂的通道,这条通道也许并不容易找到„„,然而它始终在那儿,我们的义务是使它保持畅通,从而进入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在那里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意识,正是那种意识使我们做出最后的审判,并且把一切都安排好。正如影片在安迪刚进入肖申克抬头看那突兀的高墙时,谁都不清楚,命运早为他写好了结局。

环顾当今电影节所呈现的氛围,要么极度追求奢华的明星阵容,要么过分强调用高科技来打造的大手笔场景,或者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或者是极尽无厘头的搞笑幽默。电影的构造大多数以此为表现范畴,而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影片,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更多的投资,更没有众多明星的加入,然而却将影片所要表现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是一部艺术性商业片,没有奢侈的票房收入,没有玄变的色彩,没有多少场景的男女角色搭配,没有重要的商业卖点——时尚,没有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忙碌追赶世界潮流的身影,有的只是在丑陋的现实面前,各位囚徒因为精神空虚而烦恼,为没有实现的远大理想而不安,整日在广场上坐着看头顶天空的失去信仰的眼神,面对狱警的棒槌表面上没有而心理上却存在歇斯底里的恐惧,同性恋者的变态折磨,典狱长人面兽心的嘴脸,一次次遭到驳回的REJECTEDE印章,一系列的一系列导致他们已经失去了探寻生命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这些都是监狱生活的常规,进入了肖申克借用典狱长诺顿的一句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长此以往,悲剧就产生了,孤寂的是心灵,创痛的是灵魂。人们习惯了这种不自由,习惯了这种“被体制化”的生活,布鲁斯就是这种被完全体制化的牺牲者,以至于在年老体衰出狱之后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甚至想通过再次杀人来让别人再次把他送回“家” „„。而瑞德则是“被半体制化”的典型,在遇到安迪之前他对“自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憧憬,游离于现实和儿时的梦想之间,而更多的则是做了现实的傀儡。

肖申克不是一个人名 而是一个被完全紧闭的囚笼 该影片,实际上不是主演本人安迪·德佛瑞恩本身的救赎,而是对于整个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的所有人的救赎。

有位导演曾说过:“含蓄是艺术美学上最好的享受。”而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出现就是将这种含蓄的艺术美升华到了极致的境界。该影片中这种含蓄的美感主要来自安迪的性格表现,他选择孤独,用孤独来掩盖着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用孤独沉思来捍卫他的尊严和追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他的一切都是矜持的:或是因为帮狱警逃税成功让他的同伴享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优厚待遇后的浅浅的奇怪的微笑;或是长达六年向州立政府写信,申请图书馆补贴,最终因为他的坚持而获得丰厚回报而脸上显露出的那份恬淡与超脱;或是冒着被禁闭的危险,面对典狱长的威胁,在办公室里边放意大利歌剧的的那份潇洒与自然体现。无不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大银行家骨子里的那种沉稳与心机。这就是所谓的“含蓄美”。但这种含蓄并不仅仅是虚设,它有一种爆发力,这是一个“自我”与“超我”的问题。而这种“自我”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建立来体现的。图书和音乐两者都是一个人精神和灵魂可以栖息的圣地,即使在肖申克如此变态的环境之下,也不忘让狱友们陶冶情操,去学习探索的人更是值得让人敬佩。他让为数不少的人在监狱里边获得了高中毕业证,让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全缅因州的顶尖图书馆,让监狱里的人们开始对完全不自由与状态下的生活开始有了内心的憧憬

与期待。“超我”则从一把鹤嘴锤说起,在瑞德看来如果想借助鹤嘴锤企图越狱最少需要六百年的时间,而安迪却突破了这种常规,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为自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影片赋予这个沉闷型的人以厚积薄发,无坚不摧的雄浑气势。大家都生活在理性世界,没有人对“希望”这个词汇能再次存在敏感,而他则是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这样一个大人物,他的那些在常人眼里不正常的言行举止,比起甚至是活在自由世界的我们这些人的理性言行更加可爱。因此,几十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囚犯被带进肖申克这个无底洞,而只有安迪——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将自己对于自由的那份追逐付诸了实践,最终得以解脱。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尽量做到了朴实单纯,用黑白搭调来展示牢狱生活,依靠人物和环境,更多的发掘故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而不追求形式上简单化得创新,导演更多的运用全景和大全景的镜头,使人物和背景始终能够融合在一起,来衬托对于自由还存在向往的那种清纯质朴,进而反衬牢狱生活的黑暗,导演把影片拍得很“艺术”,有幽默也有伤感,其都来自于乏味生活下最本质的细节,体现出当时生活下的那种“质感”,在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美国,正处于存在隔阂与碰撞的时期,新旧交替也不是就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他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在影片中反映出的就是—安迪的魅力所在,而那把鹤嘴锤,那条通道,以及作为掩饰的性感美女海报在影片中则有着外延,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更是为安迪所举行的一场“新生”盛宴。知识分子最终还是要融入世界的,重拾做人的本质,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赢得人生的尊严,重塑形象,救赎心灵。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美国司法黑幕的影片,典狱长诺顿把囚徒们当奴隶来使唤,洗黑钱,以企图在退休之前获取更多的私有财产,影片一开始,就借助安迪的眼睛来将诺顿办公室里墙上的《圣经》里的警言:上帝的审判往往比预期的来得更早。呈现于观众的视野,以此来为他的命运结局设置了伏笔。而电影本身的主题则是以此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圆梦”的故事——即如何把生活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它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白日梦”的一种全新突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是对现实浪漫主义思想的一种加工处理,这里的“圆梦”不仅仅是“圆”剧中人的梦,更是“圆”那些对于梦想仍然没有彻底破灭的观众的梦。是对观众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言观众之所欲,进而又突破了这个层次,使观众产生共鸣。影片中的中心句这样写道:“有的鸟是不能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鲜亮,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它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以此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因此该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剧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心灵的漂泊需要静养之地,精神的流浪也总需要回归,而回归是生命个体本身的结局所在,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所有的现代人而言,拯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你无力改变喧嚣的世界,但你可以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那么你同样可以得到精神的救赎,灵魂的超越。

单位:商洛学院中文系

班级:09级文秘教育班

姓名: 王冰

联系方式:***

第二篇:肖申克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一位前途似锦的银行副总安迪,由于妻子偷情,便想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而恰好那晚,两人死于枪杀,他便成了头号嫌疑犯。他虽然没有杀人但是有杀人动机,由于他的辩护无力和证据不足,他被判无期,接着送入肖申克监狱。作为新人,前两年他受尽折磨,那是咬着牙过日子,打碎的牙往肚子里咽。他主动寻找到一次机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狱警长躲过税收的麻烦。在和老囚犯瑞德的交往中,两人的友谊也日趋牢固。而安迪在监狱中由于给狱警和监狱长带来了利益,由此他也得到了许多自由空间。汤米的到来,使他无意中发现了杀害妻子的凶手,他要求翻案,但是在监狱长的横加干涉下,他的希望被扑灭。当汤米被害,他便下定决心完成越狱这一壮举。在电闪雷鸣之夜,他爬过自己用十九年挖出的隧道,爬过五百码的化粪道,成功的离开了肖申克监狱。随后,他把监狱长的受贿记录交给了记者,腐败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他选择了新生,好友瑞德也在假释后,来到了他的身边。

故事一点也不复杂,相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安迪的越狱实录。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故事反而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我觉得技巧全在影片的编排和人物的设置上。

影片的一开始是交代安迪的“案底”,给大家一个心理暗示,那就是他可能是凶手,也可能不是凶手,使大家能够有兴趣接着往下看。后面便是以瑞德的角度来描述安迪。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瑞德这个角色的设定。瑞德作为一位老囚犯,他熟知监狱中的一切,也明白监狱中需要的生存技巧。而以这样一个近似“导师”的人物来描述一个新进的囚犯,在心理上会给观众一种亲切感。这仿佛就是一个故事,而瑞德是讲故事的人,安迪是故事的主角。而这样的安排注定这个故事是带有传奇色彩的。

安迪在狱中最初的生活都是靠瑞德的观察来说明的,接着,影片便制造了安迪遭遇性侵犯的事件,加上新囚犯被狱警活活打死的事件,使每个观众在心理上都开始倾向于同情安迪,这就为影片后续的故事打下了一个基调——安迪以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反抗这种体制,都是在争取自由。而这种观众和主角之间的默契类似于“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这是影片最高明之处。

安迪在此之后便开始有了转机,在屋外劳动中,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主动接近狱警长,然后帮助他完成遗产的转移。这是得到监狱中最大势力支持的一种最有效途径。瑞德对他的评论是他向往内心的自由。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说法,最真实的说法就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外在势力做出某种妥协。就如以前网上的一句名言:“生活就像强奸,既然不能反抗不如学着享受。”到此为止,安迪得到了狱友的信任,也得到了狱警的关照。每个人都会面对困境,每个人处理困境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安迪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我们内心对于困难的一种解决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是最常用的。当然,安迪暂时的妥协并不代表完全的服从,这要等到影片结束才能明白他的坚忍。

影片从这开始,进入了一种比较欢快的气氛。身为犯人的安迪成了监狱中的财务总监,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反讽这些政府的工作人员。看到这里,观众大概会轻松一下,主角的智慧让他脱离了困难。接着,便是布鲁克斯事件。这位进入监狱五十年的老头被获准假释,一个被监狱同化了的人在外面的世界完全被抛弃,失去希望的布鲁克斯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观众接受了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慢慢你就习惯了,到后来你便不能离开它了,这就是体制化。这句话解释了亘古以来所有政策的本质。而任何一位有生活经验的观众便能从这体会出生活的某些滋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一切尽在不言中。影片在这里进一步将监狱渲染成了对立面,而安迪则是冲破这种体制最佳人选。

生活还要继续,监狱生活就是一段一段的例行公事。而安迪则做着另一件事情,他每周给州议会写信,以期望得到图书资助。在他坚持了六年后,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接着,他再接再厉,继续给州议会写信,这带来了最后的成果:他得以建立图书馆,改善狱友的精神面貌,让每个人的内心中充满希望。接着,他便私自放送音乐,让内心的自由得到再次的释放,迎接他的便是禁闭。日子在他不断触动体制底线的反复较量中流失,谁都不会知道他的那把小锤子一刻也不会停下凿墙的步伐,直到汤米的出现。

个人以为汤米这个人其实本不需要出现。不过作为一个可以丰富安迪性格的角色(汤米的教书育人近似于我们古代的圣人),他的出现也带出了十九年前的那起凶杀案,得到内情的安迪自然是兴奋不已,在和监狱长的谈判中,他出口不逊,或者说过于冒进,导致自己丧失了机会。其实,这种机会本来就不可能出现,监狱长不会让他有这个机会,汤米的被杀让安迪彻底的失望,也坚定了他越狱的决心。在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问,既然都要越狱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期望翻案?我个人观点,安迪是一个聪明人,他当然想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摆脱杀人的罪名,以便轻松出狱;另外,越狱是有风险的。两者比较选其轻,他以为已经得到好处的监狱长可能会开恩,这样就没有必要冒险。当然,事态的发展导致他只能选择越狱。

后面的故事就算是点缀了,安迪越狱成功,并带走了监狱长洗干净的金钱;瑞德抱着不被假释之心去应付问答,结果却被假释,他也经历了一段心理挣扎,还好有老朋友的扶持,他也到达了梦想中的地方;而监狱长选择自杀,狱警长被捕,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黑幕落下,观众大概还沉浸在安迪这种完美的结局中不能自拔。导演就是在不断的“破局”和“立局”中完成了这个简单的故事。而导演的精明之处就是在编排上让观众看不到一丝造作的痕迹,任何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似乎都是自然的。

情节上,导演的高明之处便是我前面提到的让观众在监狱生活开始不久后就同情安迪。而监狱作为一种对立的批判的象征性场景,时时刻刻被各种事件加以深刻,最终当安迪越狱成功,监狱的象征性则完成了使命。安迪成功越狱,对他而言是一种救赎,但是对监狱而言,安迪在监狱中散播下的希望之种是另一种形式的救赎。而影片的片名我想大概就是来源于这两方面吧。

而回过头去看安迪最初的一系列举动,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时刻都保持着冷静,都能审时度势。在宠辱不惊的外表之下,我想应该是最初的监狱生活给了他深刻的启发。而这个角色则代表了一般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格。至于瑞德,他是一个深受体制困扰的旁观者,他能接受现实,并能自得其乐,却少了追求自由的激情,这个角色更是我们普通人的真实写照。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完美的人格,这无疑拉近了观众和电影的距离。

如果仔细看看安迪的所作所为,那么这部电影则是一部励志大片,是一部足以温暖每个人的“心灵鸡汤”。而在此层面上,这样的电影更适合在家中观看而不是电影院,更适合一个人欣赏而不是众人观看。

试想,在静谧空间中独自感受那份充满激情的力量,在光影交错中品尝那份包含情感的滋味,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支持者。

最后的一晚,外面暴风骤雨,坐在牢房里的他的内心也在波涛汹涌。最后的一晚,当他爬出监狱的下水管道,举起双手徜徉在雨中的时候,他蓄积了20年的对自由的渴望终于爆发了。他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完美的救赎。

第三篇:肖申克的救赎之影评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影视作品欣赏翻译》期末论文

学院班级:政法B0921

姓名:

学号: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最初接触《肖申克的救赎》是在高三的时候,因为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他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因为《肖申克的救赎》被公认为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

简单点说,《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就是一个银行家越狱的故事。银行家安迪•杜弗伦(Andy Dufresne,以下简称安迪)被误认为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并由此进入肖申克监狱开始了他漫漫无期的监狱生活。在监狱里,他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却在心里默默的筹备所有。渐渐的他利用自己身为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直到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有太多太多的人诉说安迪的智慧、冷静、执着、坚忍、信心以及乐观等等诸多美好的品质;有太多太多的人探究安迪成功的原因,并以安迪为榜样。对此我便不再累述。我想讲诉的是关于“救赎”。是的,“救赎”。作为整个影片的主线却又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救赎”。我一直无法明白,这样的一部影片为什么会被称之为《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意义似乎是在一开始便被指明了,是指肖申克监狱,也就是安迪关押的监狱。但是,我看见了监狱的血腥、残暴、虚伪、贪婪、专制、麻木和变态,却惟独没有看见所谓的“救赎”;我看见了安迪用个人的力量最终逃出了监狱,却仍旧无法理解“救赎”的真谛。一直到我为了写这篇文章再次重温影片的时候,我才恍然明白,所谓的“救赎”其实从影片的开始便悄然进行,这里的开始,是从安迪入狱的那一刻起始„„

在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前,监狱里有一如邮购公司一般无所不能的瑞德(Red),有变态的“三姐妹”,有凶神恶煞的监狱管理者,更有看似和善实则虚伪恶毒的狱长诺顿(Norton)。他说,监狱里有两样必不可少,一是教育,二是《圣经》。进入了监狱就是把信仰寄托于神,把性命交付给他。是的,在进入监狱之后,不论你之前有多么的辉煌,一旦踏入肖申克监狱,那么你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在那里只有听令,服从,再听令,再服从„„但凡反抗者,唯有受罚。在那里没有冤屈,用瑞德的一句话说就是“这里人人无罪”。是的,肖申克监狱里人人无罪,有的只是赤裸裸的残酷、暴力。很多的人在进入的第一天便因为难以承受而死亡,但是安迪却偏偏存活了下来,他没有任何反抗以及叫唤,只是默默的承受,一个人安静的承受着所有,遵循一切,却从不放弃希望。而监狱的一切,都将因为安迪的介入而变得不一样。

在进入监狱后两年,49年春,他在一次公差中意外得知海利狱官的烦恼,开始了第一次洗钱,并且为瑞德等人要了啤酒作为洗钱的报酬,用瑞德的话说,安迪让他们享受到了短暂的自由。或许,这便是“救赎”开始。

当典狱长诺顿问安迪喜欢圣经的那一句时,安迪回答“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家主何时来”。我在想,这是不是安迪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一直保持着警醒,一直不曾轻易的放弃,一直在默默的隐忍,只为那一刻的爆发。诺顿喜欢的则是“我是世界的光,必要得跟着生命的光”,一如他自信满满的高高在上。而他最后的离开时将《圣经》交

还给安迪是说的那句“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现在想来,该是多么的讽刺。他一定没有想到,在他试探安迪的底细的时候,两个破例将得救之道还给了安迪,却同时预见了他之后的死地。

“主的审判迅速降临”贯穿于整个影片,毫无疑问,上帝是公平的。当你得到什么的时候往往要失去些什么,而当你失去的时候,你必将拥有其他。安迪至此被安排在监狱图书馆当阿布(Brooks)的助手,也意味着他更多的洗钱工作的开始,却也更加的意味着他更加的不可能离开肖申克监狱,只是,单纯的安迪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在监狱图书馆里兢兢业业的从事着洗钱的工作,却更加的热心于监狱的图书馆扩建。他用他的行动来救赎整个肖申克监狱。尽管他的力量看似微乎其微,却终于看到了成效。政府颁发了200元给安迪用以扩建图书馆,我们第一次从安迪的脸上看见了舒心的笑容。救赎的道路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毫无疑问,阿布的自杀给予了安迪很大的冲击。阿布在被释放前放走了他养了许久的乌鸦阿杰,然后选择了自杀。被“体制化”的阿布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他知道只有犯罪才能够一直呆在监狱,但是他无法杀人。他彻夜难眠整夜做着高空下坠的梦,他说“当局者不会在乎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他在临死之际还想着要给赫伍(Heywood)道歉,是的,他不是真的想要杀赫伍,他只是想犯罪,犯罪了,就不用去面对外面那令人恐惧的一切„„“体制化”的恐怖就是如此。于是安迪在接到第一批的图书馆扩建资金后在监狱广播室向整个肖申克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我们看见所有的监狱成员停下脚步、沉醉其中,那样的歌声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监狱高高的墙壁和铁网形同虚无,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就在那么一瞬间,让被“体制化”的囚徒们仿佛重获自由。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安迪的笑容,神往的,期待的笑容,带着淡淡的满足。他违背着典狱长的命令,于是被独囚两周,但安迪却说他认为很值,安迪告诉大家“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在心里,在脑海里”,在安迪看来,追求梦想的希望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内心的世界是任何人都管理不到的。他一直怀揣着希望从未放弃,即便这样的他被大家视为另类。因为没有人能够怀着希望出去,因为所有的希望在肖申克监狱里都变成了绝望。

值得庆幸的是,安迪从未放弃。59年,安迪的努力得到了更大的回报,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变成了英格兰最棒图书馆,很多的囚犯在此看书、学习。肖申克的囚徒们甚至拥有了户外工作的机会,他们呼吸到了更多的自由的空气。安迪甚至收汤米(Tommy)为徒,从字母开始一步步的交,汤米是他新的期望,救赎之路还在继续,汤米考上了。但是他从汤米的口中,意外的直到了自己被害的缘由,单纯的去找诺顿,毫不意外的他被罚独囚一个月,汤米被诺顿杀害,安迪终于了断了翻案的希望。他重新从独囚室中走了出来,只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单纯。

安迪将全部的心力放在了逃狱的工作上,而他也终于反省了自己,他是有罪的,虽然他在法律上无罪,但是在情感上,他是有罪的。但是这样的罪,19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足够了,所以,安迪要离开了。临走之前他与瑞德有了一次谈话,在那次的谈话中,他顽固的给了瑞德一份希望,芝华塔尼欧,安迪为自己设定的生存地,在墨西哥,倚靠着太平洋,安迪要开一个小酒馆,买一艘破船,载客出海,包船海钓,从此安度余生。他固执的将这份希望展现出来,也在结束的最后将那一线希望留给瑞德。安迪说“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我想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汲汲而生,汲汲而死)”,他若不死,那么变将努力的去追寻那心中的愿望。

安迪用他所有的行动救赎整个肖申克监狱,播放音乐,扩建图书馆,教人学习,给人希望„„逃出了监狱的他,利用多年的洗钱的资金成就出狱后的生活,并与此同时将掩盖肖申克一切罪恶的典狱长诺顿逼上绝路。他用自己的执着与智慧,在肖申克监狱中反省了自己,也救赎了自己;认清了肖申克,也救赎着肖申克;结识了瑞德,并救赎被体制化的瑞德。

影片的结尾处,瑞德收到安迪寄来的明信片,来自德州汉考克堡,瑞德很开怀的笑,他知道安迪已经离开了美国边界,开着敞篷车奔向南方。安迪涉过了肮脏的河流,涤尽罪恶,彼岸重生。安迪获得了自身应有的救赎,而肖申克里的人们虽然仍旧在监狱里生活着,但是他们曾经享有过自由救赎;监狱图书馆一直在运营着,救赎着肖申克的罪恶。瑞德终于获得释放,却被“体制化”的难以适应现在的社会,一如那曾今出走的阿布。最后他记起了自己给安迪的承诺,寻访着记忆中的地名与场景,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希望,安迪在信里说“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瑞德终于找到了安迪,并与之拥抱在一起,这样的友谊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我想,这就是“救赎”真正含义吧。

第四篇: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评《肖申克的救赎》

—灵魂的超越 心灵的救赎

在《文明而未开化的读者》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在最为困窘的情况下,依然有一条打开着的通向灵魂的通道,这个条通道也许并不容易找到„„,然而它始终在那儿,我们的义务是使它保持畅通,从而进入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在那里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意识,正是那种意识使我们做出最后的审判,并且把一切都安排好。正如影片在安迪刚进入肖申克看突兀的高墙时,谁都不清楚,命运早为他写好了结局。

环顾当今电影节所呈现的氛围,要么极度追求奢华的明星阵容,要么过分强调用高科技来打造的大手笔场景,或者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或者是极尽无厘头的搞笑幽默。电影的构造大多数以此为表现范畴,而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影片,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更多的投资,更没有众多明星的加入,然而却将影片所要变现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是一部艺术性商业片,没有奢侈的票房收入,没有玄变的色彩,没有多少场景的男女角色搭配,没有重要的商业卖点——时尚,没有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忙碌追赶世界潮流的身影,有的只是在丑陋的现实面前,各位囚徒因为精神空虚而烦恼,为没有实现的远大理想而不安,整日在广场上坐着看头顶天空的失去信仰的眼神,面对狱警的棒槌表面上没有而心理上却存在歇斯底里的恐惧,同性恋者的变态折磨,典狱长人面兽心的嘴脸,一次次遭到驳回的REJECTEDE印章,一系列的一系列导致他们已经失去了探寻生命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这些都是监狱生活的常规,进入了肖申克借用典狱长诺顿的一句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长此以往,悲剧就产生了,孤寂的是心灵,创痛的是灵魂。人们习惯了这种不自由,习惯了这种被体制化的生活,布鲁斯就是这种被完全体制化的牺牲者,以至于在年老体衰出狱之后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甚至想通过再次杀人来让别人再次把他送回“家” „„。而瑞德则是被半体制化的典型,在遇到安迪之前他对“自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憧憬,游离于现实和儿时的梦想之间,而更多的则是做了现实的傀儡。

肖申克不是一个人名 而是一个被完全紧闭的囚笼 该影片,实际上不是主演本人安迪?德佛瑞恩本身的救赎,而是对于整个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的所有人的救赎。有位导演曾说过:“含蓄是艺术美学上最好的享受。”而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出现就是将这种含蓄的艺术美升华到了极致的境界。该影片中这种含蓄的美感主要来自安迪的性格表现,他选择孤独,用孤独来掩盖着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用孤独沉思来捍卫他的尊严和追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他的一切都是矜持的:或是因为帮狱警逃税成功让他的同伴享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优厚待遇后的浅浅的奇怪的微笑;或是长达六年向州立政府写信,申请图书馆补贴,最终因为他的坚持而获得丰厚回报而脸上露出的那份恬淡与超脱;或是冒着被禁闭的危险,面对典狱长的威胁,在办公室里边放意大利歌剧的的那份潇洒与自然体现。无不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大银行家骨子里的那种沉稳与心机。这就是所谓的“含蓄美”但这种含蓄并不仅仅是虚设,它有一种爆发力,这是一个“自我”与“超我”的问题。而这种“自我”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建立来体现的。图书和音乐两者都是一个人精神和灵魂可以栖息的地方,即使在肖申克如此变态的环境之下,也不忘让狱友们陶冶情操,去学习探索的人更是值得让人敬佩。他让为数不少的人在监狱里边获得了高中毕业证,让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全缅因州的最顶尖图书馆,让监狱里的人们开始对完全不自由与状态下的生活开始有了内心的憧憬与期待。“超我”则从一把鹤嘴锤说起,在瑞德开来如果想借助鹤嘴锤企图越狱最少需要六百年的时间,而安迪却突破了这种常规,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为自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影片赋予这个沉闷型的人以厚积薄发,无坚不摧的雄浑气势。大家都生活在理性世界,没有人对希望这个词汇能再次存在敏感而他则是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这样一个大人物,他的那些在常人眼里不正常的言

行举止,比起甚至是活在自由世界的我们这些人的理性言行更加可爱。因此,几十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囚犯被带进肖申克这个无底洞,而只有安迪——这个沉默寡言得人将自己对于自由的那份追逐付诸了实践,最终得以解脱。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尽量做到了朴实单纯,用黑白搭调来展示牢狱生活,依靠人物和环境更多的发掘故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而不追求形式上简单化得创新,导演更多的运用全景和大全景的镜头,是人物和背景始终能够融合在一起,来衬托对于自由还存在向往的那种清纯质朴,进而反衬牢狱生活的黑暗,导演把影片拍得很“艺术”,有幽默也有伤感,其都来自于乏味生活下最本质的细节,体现出当时生活下的那种质感,在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美国,正处于存在隔阂与碰撞的时期,新旧交替也不是就可以简单的推倒重来,他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在影片中反映出的就是安迪的魅力所在,而那把鹤嘴锤,那条通道,以及作为掩饰的性感美女海报在影片中则有着外延,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更是为安迪所举行的一场“新生”盛宴。知识分子最终还是要融入世界的,充实做人的本质,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赢得人生的尊严,重塑形象,救赎心灵。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美国司法黑幕的影片,典狱长诺顿把囚徒们当奴隶来使唤,洗黑钱,以在退休之前获取更多的私有财产,影片一开始就借助于安迪的眼睛来讲办公室里墙上的警言呈现于观众的视野,以此来为他的命运结局设置了伏笔。而电影本身的主题则是以此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圆梦”的故事——即如何把生活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它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白日梦”的一种全新突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是对现实浪漫主义思想的一种加工处理,这里的“圆梦”不仅仅是“圆”剧中人的梦,更是“圆”那些对于梦想仍然没有彻底破灭的观众的梦。是对观众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言观众之所欲,进而又突破了这个层次,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该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剧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心灵的漂泊需要静养之地,精神的流浪也总需要回归,而回归是生命个体本身的结局所在,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所有的现代人而言,拯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你无力改变喧嚣的世界,但你可以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那么你同样可以得到精神的救赎,灵魂的超越。

第五篇:《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信念与思想的重要性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是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影片气势宏大,主旨鲜明,内涵深刻,故事精彩,人物经典,艺术手法纯熟而大气,既有对美国司法制度、监狱制度的深度批判,又有对人的坚定信念的无尽赞美,同时也对友情和生命的好处做了深入和形象的阐释和探讨,是一幅有着现实主义的外衣却隐藏着极度浪漫的内核的潇洒飘逸的生命画卷,值得我们珍藏和揣摩一生。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名银行家,却因为妻子有外遇并与情人双双被杀而被诬入狱,狱中他结识一批狱友,能量最大、心地善良、多次假释都没成功的黑人瑞德和他成为其挚友。贪婪的监狱长诺顿和暴力警官哈德利等人为了能更好逃税而将安迪调出,安迪借机多次帮忙狱友获取做人的尊严。可当使安迪受冤的凶手找到,诺顿为私利拒绝为安迪翻案,让安迪下决心越狱。其实安迪从进入监狱就在瑞德帮忙下谋划越狱。一个大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带着诺顿贪污的钱和他犯罪的证据逃出监狱,诺顿等人受到应有处罚,而安迪已经带着巨款在墨西哥海滨小镇泽华塔尼欧等着好友瑞德的到来。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安迪在局长办公室放《费德罗的婚礼》。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却最让我两眼发热。安迪仅仅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微笑着,窗外镜头以全景的方式展现出囚犯的静态动作: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静立着,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自由的阳光。他们不懂这些音乐但是却深深被迷住了。而门外则突显出典狱长凶狠严厉眼光和叫喊。这次,安迪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从此,单调的监狱多了一些音符。

这部电影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了解到期望和信念的力量,心中永远有期望及信念即使身处万丈深渊也会有看见光明的一天。我不明白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泽华塔尼这个地方存在,还是这只是剧作者编出来的一个地名。不管怎样,我都相信会有这么一个地方,无论它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还是在现实的世界里,我都相信那里的海水会像想象中的那么蓝,那里会有沙滩和小船,能够看到日落和星辰,就像期望中的那样!

下载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征文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肖申克救赎》影评[推荐5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班级: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班 姓名:学号: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 (Shawshank’s Redemption)是世界电影史上令人震撼的电影之 一。故事讲......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黑暗孤独中只有思想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关键词:黑暗】 在很多人的定义里,这首先是一部嘲讽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的电影。因为如果不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的话,安迪是不会进入肖申克监狱;而如果不是因为狱政制度......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卢老师: 您好! 我是市场营销班的邱文俊,这是我在看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后写的影评,请您批阅。学生: 邱文俊学号:0710011252012/3/10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看《肖申克的救赎》有......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Andy Dufresne,一个永垂电影史册的.名字。关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评论,太多,该说的.差不多都已说了千万遍。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话题,再想要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自由天性与希望 评析《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鸟毕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太光辉,当他们飞走,你会由衷庆贺他们获得自由。 —题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经典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遵循了传统情节剧中善恶报应的模式。在这部影片中对善恶的褒贬倾向是非常明显的。正派和反派形成了强烈对比,并且故事一直是以正反两......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希望不灭,路永在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但凡有人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永远不会缺席,但我一直没看这部电影。直到最近心理学老师花了三节课给我们播放这部电影,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