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
学 院 xxxxxxx学院 班 级 xxxxxxxx
姓 名 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
指导老师 xxxxxxxx
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
摘要
小岗村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它的历史地位是如此稳固,以至于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可是,同样让人诧异的是,小岗村的一成不变。面临21世纪新挑战的中国农村,该如何适应与生存,如何发展与壮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
农村
改革
发展
一、小岗历史
(一)、农村改革之前的历史
1、历史背景
凤阳县几百年来就有外出逃荒要饭的历史,《凤阳县志》称:人民“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
凤阳县小岗村在当代中国之有名,还是因为它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凤阳人民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闯出了新的路子。
2、困难时期
凤阳人对于刻骨铭心的1959-1961年三年灾难还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凤阳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悲惨。仅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来看,据历史记载,1959和1960年两年凤阳共死去60245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这从历年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凤阳县50年代末的人口高点大约在41万人左右,而经过三年灾难之后,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估计是在1971 —1973年。也就是说,期间经历了10-12年。而整个中国,如果在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为4000万人,即占原有总人口(67207万)的59.52‟,那么经过了不到两年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就恢复到原有水平。凤阳的人口恢复时间却是全国时间的6倍之多。由此,任何人也不难想象,灾难中的凤阳人口损失比例之高和程度之惨烈。
3、早期建设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二)、农村改革之时的场景
1、改革故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江泽民总书记曾对小岗村发动大包干做过这样的历史评价:“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小岗村已经得到中央的肯定,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2、改革征程
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
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正是《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这一文件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三)、农村改革之后的景象
近两年来,小岗人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新的加强,迈入了快速、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小岗村近些年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各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科学规划小岗新农村建设,新建农民新居,带领群众铺设村级公路,开办村服务中心,开通省城直通班车,建设农业示范区,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招商引资开办工厂企业如火如荼,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入住小岗。
二、小岗现状
(一)、改革之将
2004年,当政策出台时,在好友的极力劝阻下,沈浩执意从财政厅下到小岗村,欲在小岗村这个平台上干一番事业。初到小岗,路泥泞,车绕行,民无礼,挖苦他是到小岗升官、镀金。面对村民的挖苦和怀疑,他从容大度、自信,承诺在小岗长期干下去。
从此,为发展小岗,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村中情况,并虚心向长辈请教。着手工作初期,他遇到重重困难。他曾对自己说“小岗村这个地方很复杂,但是我不怕,我愿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在锻炼中升华。家中老母无人照顾,女儿因得不到父爱,而成绩下降。我不图名不图利,受累受苦,有时连一个愉快的心情都没有。你是党员,是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盼。只能尽心尽力好好工作,把小岗发展起来,让小岗人富起来。”这一席话,是发自他内心的告白,越是艰苦的工作,越是责任重大,他越是坚持不懈,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科学务实,情系小岗,一心为小岗谋发展。只有在悠悠黑夜里,他百忙中挤出点时间思念妻女,一种相思两地愁,与家人分居两地三年是多么心酸的事情!
三年任期满了,小岗村民在二十八年后再一次按下红手印,为了挽留沈浩继续留在小岗。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印在纸上,更印在他的心上,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是一颗颗村民火热的心啊!他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心。为了这些手印,他在小岗又是三年,更加努力工作,常常灯影月影相伴,不辜负小岗人民的期望。三年又过去了,他的成就全国有目共睹,在总结自己的体验时,他说:“很多人都能做,但没做,我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却做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因为他是有着坚定信念的党员,脚踏实地工作,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党员。
2010年他病倒在小岗的岗位上,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不是小岗的儿子,他的骨灰却葬在小岗的土地里。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生为人民。
(二)、改革之路
2008年3月,为了充分发挥小岗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小岗村与周边两个村合并,如今已有849户、3823人。
200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作为改革开放源头的“小岗村”,再次受到外界的关注,前来旅游、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借助这个商机,小岗村拓宽了马路,盖起了很多新的楼房,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连一些精明的农户,也瞅准机会,开起了农家餐馆和农家超市。
据沈浩介绍,2008年小岗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4200元,安徽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3400元。“小岗村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先行一步,因为它在全国农村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沈浩感到了身上的重任。
沈浩来到小岗村之后,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资源,争取到了很多资金,并建起了小学和医院,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而且引来了三家企业,为此可以吸收当地近200位农民就业。“小岗村不仅有农贸市场、医院、小学,下一步还要设立银行。” 沈浩对小岗村的未来发展有着
美好的规划。他说:“小岗村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在沈浩看来,未来两三年之内,小岗村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据他透露,天津的一家大企业计划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在小岗村建立一个良种猪繁育基地。此外,另一家大企业也计划在小岗村建立一家年产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
“在新的时代,小岗村必须继续发挥‘大包干精神’,力争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村。”沈浩表示。
三、小岗未来
(一)、面临困境
安徽小岗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烙印深深的植入到全国人民的心中,如何打造好小岗村的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品牌?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好小岗村这个中国改革历史的标杆村?
当年大包干18名发起人之一的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2003年,小岗村破破烂烂,一些人家还住着茅草房。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低于市县平均水平,集体欠款3万。也就是说,尽管大包干后小岗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长期没有发展,没有致富。“一步跨越温饱线,多年没进富裕门”,尽管有最近六七年的发展,但小岗村至今也仅仅只是比全国大多数农村稍好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岗村是有些不争气的。
没有人不说改革开放是使中国富裕的方法,但很多人已将安徽的小岗村慢慢的遗忘和小岗村的品牌也慢慢的被淡忘。
(二)、未来构想
1、文化经济要革新
第一、中国改革博物馆和中国改革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农家乐和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二、村级区域定位做:合肥的后花园,南京的农业田,长三角的农业生活体验地。三个定位决定了小岗村品牌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独居一隅滞涨不如融入江河奔流;
第三、小岗村打响“小岗村”自身的品牌和小岗村农业产业品牌如:小岗村的大黑豆、大吉梨、绿豆、黄豆、花生、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产品,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农副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种植有机农作物和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用品牌来包装,赋予每一个原产地于小岗村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用品牌来带动附加值的增加,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第四、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具有当地区域特色工业化产品,带动农村人口由农民向农民工人的转型。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第一,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在目前,村党委已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支部的班子;
第二,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采取党员“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制”、“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措施的实施和建立健全,来加强小岗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制度、作风、思想建设,促进党员履行义务
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将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努力将村里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村里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然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小岗村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展望未来,小岗村人民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建设小岗、富裕小岗”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强化宣传引导
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我们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以过去发展缓慢的教训和小岗未来美好的愿景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鼓励他们早发展、快发展,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
第二、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小岗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结语
30年农村改革已经走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步: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今天正迈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标志的
第三步,第三步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但以搞好服务为核心应是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关于小岗村的感想
小岗村发展的启示
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是个30年前成名的“明星村”,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小岗村一举成名
30年前小岗村“摁红手印”的一幕,无疑是我国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当年的小岗村之变又是如何促成的呢?
首先,上级政策松动壮了小岗人的胆。我国农村工作曾经长期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这一新政策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安徽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听传达的人数之多,情绪之高,为多年来所没有,而且奔走相告,连最偏僻角落里的农民也知道了。“省委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有些地方搞起了包产到组,凤阳县有的地方搞了大包干到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省委六条”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省委六条‟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其次,“大锅饭”体制已经很不得人心。当时人民公社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弊端,早就在实践中站不住脚了,不待有文化的人去批判,小岗人就用他们的抵制行动和拒绝行为,表达了他们的极大不满。正如万里当时所说得那样:“当前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手工工具,靠农民的两只手,而手是脑子指挥的,农民思想不通,没有积极性,手怎么会勤快呢?生产怎么会提高呢?”小岗人在理论上讲不清楚旧体制的弊端,但对旧体制有切身的深刻体会:“搞了人民公社以后,我们就饿肚子了,就没有搞好过。”正因为如此,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包干到组”之后,小岗人仍嫌其有“大呼隆”、“大锅饭”的尾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包干到户”。
再次,小岗人遇到了开明领导。当年小岗村之变是非常“离经叛道”的,既不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也不符合中央文件中的“不要包产到户”的要求,但因为“离”得有道理,“叛”得不反动,所以,在事情被“曝光”后,很幸运地得到了当时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县委书记详细了解了小岗村情况后,对公社领导说:“他们已经穷„灰‟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最多也莫过于多收点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当时对小岗人表示:“地委能批准你们干三年,我批准你们干五年。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并对随行的干部说:“咱们不能再念紧箍咒了。”当年广大农民敢为人先者不在少数,但能够得到领导开明待遇的并不多,所以说小岗人是很幸运的。
成名了,却最终没能富起来
“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富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逻辑,在号称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却没能“言之成理”。相反,小岗村曾一度陷入“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应该说,目前情况正在向好的方面发生变化,但前些年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种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小岗村经验实际上是一种“突破”经验,不是“前进”经验。小岗村之盛名,不像大寨村、华西村是经过较长时期干出来的,而是一举“突破”成名。小岗村的伟大贡献是敢于带头突破左倾错误的束缚,找到了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但端正了前进方向,不代表可以自动获得前进的动力。正如万里所说:“包产到户的实现,只是开了个头,也可以说,只是把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创造了活力很强的市场经济的细胞。”在端正了正确方向后,如何高速度推进小岗村在小康道路上前进,小岗村的探索只是千千万万普通探索者之一,并不比其他地方有什么高明之处。小岗村后来的探索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也经历了大量的失败与挫折,创办二三产业屡屡“夭折”,结构调整几经起伏,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人以小岗村没有富裕起来的事实,否定小岗村当初“突破”之功,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的。
第二,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生力量。小岗村成名之后,得到了大量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支持,既有各级政府的诸多“关照”,又有多家企业的慷慨支援,各方面有识之士也没有少给小岗人当参谋出点子,这是其他许多村庄所不具备的,这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这些外发力量在小岗村大多没有转化成内生力量。说到底,农村发展应当是以内力为主导,以外力为促进的过程。有外力与没有外力,发展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外力无法取代内力。“内力”是各种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因素,包括基层干部和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包括村里既有的宗教、家族、文化积淀等资源的借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力与内力的互动在小岗村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推动和转化作用,大多呈现出零散的、浅层次的状态,或者是属于输血式的而不是造血式的;另一方面,小岗人在团结上存在问题,甚至少数人出现以“功臣”自居的不好心态,也制约了小岗村对外力的接收。因而,小岗村拥有的外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前些年大多没有为小岗村所吸收,或者说外力介入没有使小岗村内力增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第三,小岗村缺乏先富起来的充足条件。小岗村原本就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并不突出,并不具备如同其他名村那样大发展的条件。小岗村当年“摁手印”时,只是一个20户人家、百十来口人的生产队,地处传统农区深处,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非常一般化,也没有大寨那样的石头资源可供开采,用现在的话讲,精英人才也十分缺乏,多年没有涌现过像样的能人大户。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带头跨过温饱线已经功劳很大了,如何引导亿万农民进入富裕门这个大题目,就没必要难为他们了,不能因为小岗村是名村,就指望它的发展成绩比其他地方更突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小岗村”给我们的启示
以史为鉴,不论是小岗村30年前的短暂光辉,还是后来长时间的尴尬,都能为我们今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教益。
第一,新农村怎么建设,要由群众说了算。任何想当然的、脱离实际的思路,不论说得多么动听,都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都不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即使是正确的思路,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否则也不能转化成群众的实际行动。群众无职无权,但他们可以用脚“投票”,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他们就不会跟着走。当年小岗人就是这样否定了“大锅饭”的错误政策,虽然高端声音把人民公社描绘得十分美好,但是群众就是不认这个账。我们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努力避免重演这历史的一幕。新农村建设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终究不是在纸上画新农村,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特别是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条件先富起来的地方当然可以加大推动力度,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硬性推动往往适得其反,群众不认可。必须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的思想,绝对不应当超越客观条件搞建设。还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到,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现在各地发展条件的差异,比刚开始改革时的差异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下,尊重群众意愿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了,而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了,在这个地方符合群众意愿的思路,在其他地方就有可能不符合群众的意愿,决不能用一个地方的群众意愿,否定另一个地方的群众态度。
第二,外发力量的帮助必须转化成内在的动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三种力量,一是政府的主导力量,二是群众的主体力量,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三种力量的使用,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应当有所融合,如果各自为战,效果是最差的。当前,在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外部力量对农村的支持无疑是建国以来最有力的,但从实践效果看,成效不尽如人意,除了本身的使用效率需要提高外,对乡村内力的促进和转化作用不明显,是最需要注意的。在农村调查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量财政资金资助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不了太多的年头就毁损失修甚至报废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内在积极因素没有被调动起来。财政支持资金被挪用是一种“跑冒滴漏”,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内力的增强,也是一种“跑冒滴漏”。很多干部包括下派干部进入乡村,往往热衷于搞看得见的项目,而对提高干群素质,培养干部的组织能力,培养农民“勤奋、自助、合作”的精神,却不愿意多费力,小岗村的教训在许多地方仍在继续重演着。中央十分强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以为:所谓“扎实推进”,最需要用力之处就是对乡村内力的培养。
第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各类探索,领导要做“开明人士”。没有领导的开明,就没有“改革第一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各级领导以开明的态度对待基层干群的“不听话”,尤其要慎用手中“否决权”,尊重基层干群“自主权”。一项政策措施如果不能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不能一味责怪下面“不抓落实”,不能片面认为基层观念落后,应当先自查一下上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缺陷,是否有漏洞。对基层勇于改革创新发生的错误,更不能求全责备、一棍子打死,应当允许改革犯错误,鼓励敢为人先者,彰显敢闯敢试的超人勇气,也就是要按照中央六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那样“宽容创新挫折”。我们相信,当年领导开明催生出一个“改革第一村”,今日领导开明可以催生出千千万万个“新农村”。
(此稿原刊登于《中国乡村发现》总第5辑,略有修改)
第三篇:小岗村论文感想
摘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我们走进小岗,寻访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源头,重回那个充满改革激情的年代。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和沈浩陈列室,凭吊了沈浩和当年按下十八个红手印的带头人的墓地。看到了小岗村道路两旁规划统一的民居和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小岗村的葡萄园基地与小岗村的企业经济的发展。我们一行感受到了强大的小岗精神的同时,也被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深深的震撼与感动。经过我们对小岗村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调查,并走访和问卷调查了一部分的当地村民,结合学习的相关知识点,发现了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经过我们的细心思考与交流,找到了一些改善小岗村目前状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小岗村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岗村 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 建议 2012年10月21日,在指导老师廖正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移动课堂的课程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
一、小岗村现状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位于凤阳东部,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全村基本上建起了新房,电话、手机、无线数字电视、自来水、冰箱、摩托车等已进入大部分农家;2007年小岗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倍。
近年来,小岗村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力崛起,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快速致富为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培育工业、促进小岗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小岗实际、具有小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小岗村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主要是发展葡萄产业和双孢菇产业。在旅游业方面,小岗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小岗大道的修建成功,促进了小岗经济的发展
二.小岗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岗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小岗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旅游业的产业链、产业层次的建设、绿色生态以及产品销售和人才合作,机械化程度低、资金不足、水源问题等
(一)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
在小岗村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同时,小岗村自身的发展不足。作为一个将旅游业列入项目发展之一的地方,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落后可能会导致小岗的声誉受到损害,而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会大大的降低。作为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地方,小岗村除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和有着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称号之外,没有任何特色产业,这就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滞后,未能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全国都奔向小岗学习调研时候,小岗村的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尽快发展。
(二)产业层次的建设。
小岗村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缺乏支柱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小岗村的发展。
(三)保护环境。
当一个个投资者在小岗驻扎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人是欣慰的。这将给小岗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可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这将会给小岗村的绿色旅游带来冲击。所以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小岗的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四)市场网络。
当前,小岗村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小岗村大多企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欠缺。这将给小岗村农负产品的输出造成极大困扰。
制约小岗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富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逻辑,在号称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却没能“言之成理”。相反,小岗村曾一度陷入“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
(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小岗村城镇化的进程 在全国耕地锐减的今天,小岗村虽然实行土地流转,可是大规模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其余产业,这给小岗村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的农民开始担心没有经济来源。可见,小岗村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而且许多小岗村的土地在流转出去后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这给农民造成了浪费土地的误解,导致极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流转出去的土地造成了质疑的态度,这也间接的导致小岗村的和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建筑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使用已经给小岗村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二)、外发力量没有转化为内生力量。
小岗村成名之后,得到了大量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支持,既有各级政府的诸多“关照”,又有多家企业的慷慨支援,各方面有识之士也没有少给小岗人当参谋出点子,这是其他许多村庄所不具备的,这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这些外发力量在小岗村大多没有转化成内生力量。说到底,农村发展应当是以内力为主导,以外力为促进的过程。有外力与没有外力,发展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外力无法取代内力。“内力”是各种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因素,包括基层干部和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力与内力的互动在小岗村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推动和转化作用,大多呈现出零散的、浅层次的状态,或者是属于输血式的而不是造血式的;另一方面,小岗人在团结上存在问题,甚至少数人出现以“功臣”自居的不好心态,也制约了小岗村对外力的接收。因而,小岗村拥有的外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外力介入没有使小岗村内力增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三)资金不足
这是许多城镇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岗村也不例外。当国家财政给予的发展资金不足时,资金流无法供给其发展时,引进的投资者极有可能放弃投资或者延缓投资,这将给小岗村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 随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岗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小岗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岗村的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岗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小岗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五)、小岗村缺乏先富起来的充足条件。
小岗村原本就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并不突出,并不具备如同其他名村那样大发展的条件。小岗村当年“摁手印”时,只是一个20户人家、百十来口人的生产队,地处传统农区深处,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非常一般化,也没有大寨那样的石头资源可供开采,用现在的话讲,精英人才也十分缺乏,多年没有涌现过像样的能人大户。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带头跨过温饱线已经功劳很大了,如何引导亿万农民进入富裕门这个大题目,就没必要难为他们了,不能因为小岗村是名村,就指望它的发展成绩比其他地方更突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四、小岗村发展的建议
以史为鉴,不论是小岗村30多年前的短暂光辉,还是后来长时间的尴尬,都能为我们今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教益。
(一)要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任何想当然的、脱离实际的思路,不论说得多么动听,都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都不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即使是正确的思路,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否则也不能转化成群众的实际行动。群众无职无权,但他们可以用脚“投票”,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他们就不会跟着走。当年小岗人就是这样否定了“大锅饭”的错误政策。我们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努力避免重演这历史的一幕。新农村建设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终究不是在纸上画新农村,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特别是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条件先富起来的地方当然可以加大推动力度,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硬性推动往往适得其反,群众不认可。必须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的思想,绝对不应当超越客观条件搞建设。
(二)筹集充裕的资金,加快小岗村的城镇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岗村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岗村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岗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的轨道。
(三)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小岗村协调发展 现阶段,管理体制与小岗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机制,吸引城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充实到乡镇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去;进一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有效利用生产要素,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园区在人才吸纳工作中遇到“引不进、留不住”的困难,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第三,部分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延缓新建园区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口,制约了小岗村的发展,就需要加强整体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将来的几年内,小岗村将需要大量的人才,中高低端人才不等。小岗村必须在需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人才填补空缺,当前因为土地流转而部分农民是可以加以培训然后在小岗村就业,这将很好的转移小岗村的剩余劳动力。当然这是不足的,在将来的几年里,小岗村还应适时的为自身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岗村,并帮助自身发展。
(五)、外发力量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三种力量,一是政府的主导力量,二是群众的主体力量,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三种力量的使用,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应当有所融合,如果各自为战,效果是最差的。当前,在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外部力量对农村的支持无疑是建国以来最有力的,但从实践效果看,成效不尽如人意,除了本身的使用效率需要提高外,对乡村内力的促进和转化作用不明显,是最需要注意的。很多干部包括下派干部进入乡村,往往热衷于搞看得见的项目,而对提高干群素质,培养干部的组织能力,培养农民“勤奋、自助、合作”的精神,却不愿意多费力,小岗村的教训在许多地方仍在继续重演着。中央十分强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谓“扎实推进”,最需要用力之处就是对乡村内力的培养。
(六)、领导要做“开明人士”
没有领导的开明,就没有“改革第一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各级领导以开明的态度对待基层干群的“不听话”,尤其要慎用手中“否决权”,尊重基层干群“自主权”。一项政策措施如果不能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不能一味责怪下面“不抓落实”,不能片面认为基层观念落后,应当先自查一下上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缺陷,是否有漏洞。对基层勇于改革创新发生的错误,更不能求全责备、一棍子打死,应当允许改革犯错误,鼓励敢为人先者,彰显敢闯敢试的超人勇气,也就是要按照中央六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那样“宽容创新挫折”。我们相信,当年领导开明催生出一个“改革第一村”,今日领导开明可以催生出千千万万个“新农村”。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春风依旧,而我们的生活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蓦然回首,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中国大地吹拂了整整三十载,抚今追昔,不由得使人感叹,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小岗村这第一枪不可分离,同时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坚持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辉煌成果,让我们永远铭记小平同志的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将改革开放的精神坚持到底,将中国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裕。
第四篇: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范文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三)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小岗村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和GLG高科技园区就是产业经营的代表。除此以外,小岗村还充分发挥自己在全国的知名度,发展小岗村绿色旅游业,为小岗村带了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带动了小岗村乃至凤阳县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小岗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小岗村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
(四)资源优化。积极有序的转移富余的劳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当小岗村将几大部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许多的农民面临“失业待家”的局面。小岗村引进多家企业进来投资,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让待业在家的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本村现有的投资企业就业,也可以在小岗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而且小岗村自有的种植园也给小岗人民提供了另一条就业途径。在小岗村取得这么一系列的成绩之后,现在的小岗村正蓬勃的发展着.小岗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岗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小岗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旅游业的产业链、产业层次的建设、绿色生态以及产品销售和人才合作等问题。
从凤阳到小岗村,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参观了小岗村的葡萄园基地以及水稻种植基地后,便饥肠辘辘。有饭馆吗?小岗村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饭馆。不仅如此,我们在踏遍了小岗的大部分地方,也没看到任何可以住宿的地方。最后我们不得不驱车离开小岗村,在凤阳解决的我们的食宿问题。
小岗村的红色纪念馆是小岗村的一大特色,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来。就在我们在小岗村的那天,小岗村迎来了“沈浩”电视剧组的成员以及一个200多人的考察团,这对于小岗村来说其实是很常见的。在红色纪念馆我们走访馆长,了解到小岗村每天的客流量最多可以达到6000人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值,这些人的到来将会给小岗村带来极大的效益。原本我们一行人打算在小岗村买点纪念物品,以作留念,可是我们在小岗村的广场来来回回的寻找,也只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店卖一些不太实用的纪念品。最后我们都抱着一丝遗憾离开了小岗村。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小岗村的建设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在小岗村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同时,小岗村自身的发展不足。作为一个将旅游业列入项目发展之一的地方,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落后可能会导致小岗的声誉受到损害,而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会大大的降低,这是很不利于小岗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作为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地方,小岗村除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和有着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称号之外,没有任何特色产业,这就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滞后,未能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全国都奔向小岗学习调研时候,小岗村的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尽快发展。
产业层次的建设。小岗村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缺乏支柱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小岗村的发展。
保护环境。当一个个投资者在小岗驻扎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人是欣慰的。这将给小岗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可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这将会给小岗村的绿色旅游带来冲击。所以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小岗的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市场网络。当前,小岗村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小岗村大多企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欠缺。这将给小岗村农负产品的输出造成极大困扰。
制约小岗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们参观GLG高科技园区时,曾有伙伴提出说园区内太过冷清,当时我们都以为是还未建成,所以没有人在里面工作。后来我们在小岗村的档案室看到小岗村的规划图标,才意识到园区内无人出现的冷清局面是因为没人能胜任在园区的职务,而小岗村的人们将土地承包出去以后,很多的人出去打工了,并没有留在小岗村。小岗村的人才证面临短缺和流失的问题。
在小岗村,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民朋友,其中有部分农民还是担心土地卖出去后无法生存的问题,而且目前村里不能提供技术保障的事情让村民们对于土地流转有了一定的质疑。小岗村的规划图在小岗的档案室,我们所有的人都曾跑过去看了,小岗村的土地利用和使用再次给了小岗村的发展一个门槛,这已经给小岗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小岗村城镇化的进程。当全国耕地锐减的今天,小岗村虽然实行土地流转,可是大规模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其余产业,这给小岗村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的农民开始担心没有经济来源。可见,小岗村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而且许多小岗村的土地在流转出去后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这给农民造成了浪费土地的误解,导致极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流转出去的土地造成了质疑的态度,这也间接的导致小岗村的和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建筑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使用已经给小岗村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二)资金不足,这是许多城镇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岗村也不例外。当国家财政给予的发展资金不足时,资金流无法供给其发展时,引进的投资者极有可能放弃投资或者延缓投资,这将给小岗村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以GLG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因其处于小岗村,其聚集力相对于其他外界企业来说要薄弱很多。因为相对的独立,在小岗村他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比起外界的企业也要薄弱很多。正是因为小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发展并不一定良好,这极有可能在小岗村销售产品时,遇到极大的阻力。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岗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小岗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岗村的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岗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小岗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国都奔向小岗学习调研时候,小岗村的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尽快发展。
产业层次的建设。小岗村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缺乏支柱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小岗村的发展。
保护环境。当一个个投资者在小岗驻扎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人是欣慰的。这将给小岗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可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这将会给小岗村的绿色旅游带来冲击。所以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小岗的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市场网络。当前,小岗村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小岗村大多企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欠缺。这将给小岗村农负产品的输出造成极大困扰。
制约小岗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们参观GLG高科技园区时,曾有伙伴提出说园区内太过冷清,当时我们都以为是还未建成,所以没有人在里面工作。后来我们在小岗村的档案室看到小岗村的规划图标,才意识到园区内无人出现的冷清局面是因为没人能胜任在园区的职务,而小岗村的人们将土地承包出去以后,很多的人出去打工了,并没有留在小岗村。小岗村的人才证面临短缺和流失的问题。
在小岗村,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民朋友,其中有部分农民还是担心土地卖出去后无法生存的问题,而且目前村里不能提供技术保障的事情让村民们对于土地流转有了一定的质疑。小岗村的规划图在小岗的档案室,我们所有的人都曾跑过去看了,小岗村的土地利用和使用再次给了小岗村的发展一个门槛,这已经给小岗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小岗村城镇化的进程。当全国耕地锐减的今天,小岗村虽然实行土地流转,可是大规模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其余产业,这给小岗村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的农民开始担心没有经济来源。可见,小岗村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而且许多小岗村的土地在流转出去后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这给农民造成了浪费土地的误解,导致极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流转出去的土地造成了质疑的态度,这也间接的导致小岗村的和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建筑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使用已经给小岗村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二)资金不足,这是许多城镇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岗村也不例外。当国家财政给予的发展资金不足时,资金流无法供给其发展时,引进的投资者极有可能放弃投资或者延缓投资,这将给小岗村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以GLG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因其处于小岗村,其聚集力相对于其他外界企业来说要薄弱很多。因为相对的独立,在小岗村他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比起外界的企业也要薄弱很多。正是因为小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发展并不一定良好,这极有可能在小岗村销售产品时,遇到极大的阻力。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岗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小岗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岗村的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岗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小岗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小岗村建设的建议
在参观完“沈浩”纪念馆之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儿之后他就不再平凡了。沈浩同志留给我们太多学习的精神,因为告诉了我们小岗村的建设多么的不容易。小岗村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镇的大小,那么小岗村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岗村在规模上并不是那么明显的界定,极大多数地方属于小岗村的却没有良好的规划,而处于荒芜阶段。由此可见小岗村未来的发展并不是平坦的,小岗村村的发展还是一个严峻的任务。<
第五篇:小岗村之行实践报告
小岗村之行
二零一六年的最后一个月,凛冬已至,却是一个好天气。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
一、沈浩书记居住、工作并奉献了人生中最后六年的地方——小岗村。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缓缓地驶进小岗村时,我们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疑惑,这是农村?高大的牌坊,柏油马路以及对面的工业园区,你所理解的农村在这里很难找到踪迹,除了远处的田野,还有村民在路旁晒的红薯干。我们在农家乐吃完午餐之后,开始走进这片令我们疑惑的土地。我们第一站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十八名村民,包干到户的举动,注定让这片土地变得不平凡,生活所迫,生存成了最大的问题,穷则思变。在参观的过程中。曾自诩铁石心肠的我,竟也会数次动容。不仅仅为小岗村村民过去悲惨的生活,也为那些支持保护小岗村村民的省委与地委。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张浩来信”后,王郁昭深感压力巨大问题严重,要求地委起草电话通知:“春耕大忙已经开始,各种生产责任制,无论什么形式一律不要变动,到秋后看实际效果如何再定,如果有什么问题由地委负责。”此举无疑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以及生命做赌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成功的。小岗村一夜脱贫,过了温饱线。随后这种生产方式在神州大地推广起来,如燎原之火,温暖了数亿的穷苦民众。
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这是小岗村包干到户二十余年的真实写照,是小岗村面临的困境。带领小岗村跨进富裕门的是沈浩同志。沈浩同志是一个真真正正对土地和人民有深厚情感的人,帮扶群众,招商引资,私车公用,他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始终有愧的是亲人。沈浩书记在小岗村的几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间他和小岗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一起。他带领小岗村的那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几年。在沈浩同志任期结束后,小岗村村民又一次用按红手印的方式留下了他。胡锦涛书记对沈浩同志说:“人民拥护你,就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这样评价沈浩同志: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了这个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座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结束了短短一天的小岗村之行,我们在晚上返回了合肥。我觉得来回颠簸的六七个小时是值得的。这些感动于我还是有意义的,它提醒我伟大是存于世的,它告诉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