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看懂了孤独【亚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看懂了孤独 写在前面: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原认为2012年最好看的电影是《1942》,今晚看完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真的让自己大饱眼福,而最最让我饱福的不是眼而是心。故事情节,我想看过的朋友不需要我去介绍,而往往大家对观后感、影评最为感兴趣,而今天我所写的是自己深深的感触,也许是在写派这个主人翁,也许在写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老虎。看完电影,在我脑海里映现的不是这个二个故事,而是老虎,我把老虎理解为恐惧、孤独;派能够活着,最大的是毅力,而给他生存下来的是这个“老虎”,因为他恐惧,他孤独;信仰是每个人都有的。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是今年第二部让我感觉很激动的电影。第一部是普罗米修斯。蝙蝠侠倒没有那么激动,可能是期望太高。而且我更喜欢出世一点的电影。蝙蝠侠相对更入世一点。
感觉这部电影蕴涵了很多深义,就说说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抛砖引玉。
结尾大包袱抖出来的时候,刚开始还不是很明白。当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结尾两个真相,第二个是真的,更为确切的说法是第二个是现实中发生的。因为如果是假的他不可能说的那么详细逼真而富有情感,还留下眼泪。正如那个听故事的人说的,两个故事的角色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一个故事中多了一个人,就是派他自己。如果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对应的是第二个故事中的派。那么第一个故事中的派又是谁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上帝。他的经历就像上帝的经历:上帝承受苦难,拯救了人类。而派承受苦难,拯救了老虎。
影片开头派问了牧师一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救人类?我不记得牧师是怎么回答的。当时并没有太留意,觉得牧师无非就是一些官腔似的标准回答。倒是派的疑问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既然人身上充满罪恶,上帝为什么还要救赎人类呢?(现在看来这似乎是本片的终极问题。)影片用派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帝为什么要救人类的原因就是派为什么要救老虎的原因。
这种主客体嵌套的关系很巧妙,你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要那么做,就算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只有让你经历一次上帝所经历的,你才会明白。当看到老虎要被淹死的那一刻,和派以及很多观众一样,我产生了恻隐之心。望着老虎那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眼神,心中总是不忍。就像派给老虎喂食时,派说相信老虎的眼睛里有着某种灵性的东西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倒影。所以答案会不会是:“上帝要救人类,是因为上帝在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上帝相信人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就是灵魂),相信人的内心深处是有那些美好的东西,虽然人的内心也有邪恶的东西,但他相信人是可以被救赎的。”?
而老虎其实就是那种邪恶的东西。就像派说的他恨厨师是因为他恨厨师引出了自己内心的邪恶(就是老虎)。这是不是就是基督教说的原罪(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意思是不是指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邪念,这种邪念无法被消除,在适当的环境它就会爆发出来。即使派之前是一个连肉汁都不吃的信仰多个宗教的善人。
于是,人的内心既有上帝又有老虎。人是上帝和老虎的结合体,而上帝和老虎是两极。这是不是就是人心中的爱与恶?
那么是不是上帝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人内心中美好的那部分。这一路的旅程就是爱战胜恶的冒险。也就是派自我救赎的过程。派在旅途中一直在渴望上帝显灵,拯救自己。但其实最后拯救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想要被救但其实只能自救?因为那个拯救我们的上帝只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在别处?因为你自己就是上帝?
结尾老虎没有回头,派很伤心。因为派爱老虎,而老虎并不爱派。因为老虎象征着恶与罪。然而派的爱并不是取决于老虎,而是发自内心的。
我没有想到一艘船、一个人、一只虎能拍的这么跌宕起伏而又含义深远。结尾的反转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深度。这让之前单纯的冒险经历一下子变得充满隐喻与深义。很多情节的安排就变的极具象征意义而更像是一个寓言。这样这部电影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次观看,前面一定还存在着很多有意思的安排我没有体会到。
最精彩的是,开头你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单纯的跟着主人公一起冒险。他一点都不说教,甚至有点隐晦。我唯一不是很喜欢的是:影片结尾,听故事的人指出了两个故事的角色对应关系。如果他不指出,整部影片会更隐晦,但感觉会更好。我不喜欢讲故事的人解释故事,因为不同的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一个故事的魅力所在,重要的不是他本身是什么,而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这是一部有灵性的电影,我认为灵性是看同样一件事物,能看出不同的东西。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故事里也许会有你的影子,也许在某一个瞬间,你看到了你过去的自己,而这个自己是坚强的。
第二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原声带28首完整曲目清单: 01.Pi's Lullaby
02.Piscine Molitor patel
03.Pondicherry
04.Meeting krishna
05.Christ in the Mountains
06.Thank you Vishnu for Introducing me to Christ 07.Richard Parker
08.Appa's Lesson
09.Anandi
10.Leaving India
11.The Deepest Spot on Earth
12.Tsimtsum
13.Death of the Zebra
14.First Night, First Day
15.Set Your House in Order
16.Skinny Vegetarian Boy
17.Pi and Richard Parker
18.The Whale
19.Flying Fish
20.Tiger Training
21.Orphans
22.Tiger Vision
23.God Storm
24.I'm Ready now
25.The Island
26.Back to the World
27.The Second Story
28.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2
第三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南印度小城“本地治里”
李安导演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全球热映,取得高票房的同时,更斩获今年奥斯卡11项提名,使得影片的取景地之
一、派的故乡——南印度小城“本地治里”成为人们的热议主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这座“最不印度”的城市。
在影片中被翻译为“朋迪榭里”的这座小城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它既保留了法式风情,又散发出印度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从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金奈乘车出发,沿途是被刷成五颜六色的印式平房。印度人喜欢艳丽颜色,并体现在建筑和服饰中。向东南方向行驶100多公里,就来到位于孟加拉湾的海滨小城“本地治里”。整洁宽阔的海滨大道,齐平排列的阔叶热带树木,一望无际的海滩,还有道路一旁的花园洋房,这一切都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欧洲。
这里在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1673年法国人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殖民统治。法国人在这里修建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河东是被称为“法国区”的殖民时期老城区,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法式建筑,有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法国士兵的“战争纪念碑”、天主教教堂、标有法文名称的法式餐馆等。河西则是被称为“印度区”的新城区,脏乱一如其他印度城镇。
走在“法国区”,你会有一种置身法国小镇的错觉——干净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坐落在街道两旁,花园中的绿植和花卉悄悄探出栅栏向外张望。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市政大楼、图书馆、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隐匿其中。甚至这里的印度警察也保留了戴法国警察独有的红色高帽的传统。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法属印度(法国区)无与伦比,摄像机随地一摆就拍摄,画面自然而美丽。
正是这种法式风情拉近了“本地治里”与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距离。漫步在“法国区”,你随处可见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他们在这里畅饮啤酒,品尝法式菜肴,享受阳光和海滩。此外,还有大量旅居于此的法国人经营着法式餐厅、咖啡馆和供背包客住宿的客栈。同时,这里因特有的文化成为精神家园。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并称三圣的圣哲斯里·奥罗宾多晚年居住在这里,潜心研究哲学、宗教和瑜伽之间的关系,创立了“精神进化论”。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在城中创立的静修所成为瑜伽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在静修所前,经过长时间排队,记者按照印度当地习俗脱鞋步入庭院,看见许多来访者在奥罗宾多的墓前驻足祈祷,在铺满鲜花的石棺前打坐冥想,还有一些人虔诚地双膝跪地,轻轻抚摸、亲吻石棺。
除了奥罗宾多,还有一位传奇的法国女子更是创下壮举。1968年,米拉·阿尔法萨为实践奥罗宾多的思想,在距离“本地治里”12公里的地方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名叫“黎明新村”的乌托邦式村落,践行共同劳动、各取所需的原则,不同国籍的人一起参加劳作,过起超越种族、政治和宗教的自给自足式生活。
记者在“黎明新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参观了“村民”的房屋、幼儿园、体育馆、画廊等,这些都是他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村民居住于此,他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有人饲养牛羊、耕田种地,有人在村办工厂从事生产,还有人从事网络维护工作。记者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商店看到他们自制的商品,物美价廉,很受青睐。
《少年派》在“本地治里”市内和近郊共18个地点取景,例如城中老火车站附近的百年植物园,就是派的父亲经营的动物园拍摄地;城郊10余公里处的千年维瑞安努尔神庙,就是黑夜里派的母亲站在成千上万只河灯前祈祷的地方。
《少年派》令外界开始关注鲜为人知的南印度,特别是“本地治里”。记者在当地遇到两位中国大学生“派迷”,她们利用假期来印度旅游。她们说来旅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少年派》这部电影。唯美的电影场景,每个人都想亲身经历一下。《印度教徒报》感叹,印度政府十年间所做的旅游宣传还不如李安电影一个月热映带来的效果好。
漫步徜徉在“本地治里”的海滨大道,徐徐海风从海湾吹来。然而,一旦离开老城区,完全不同的风景立刻提醒你,没错,你从来就没离开印度,这就是“本地治里”,一个具有法国风情又从不离开印度神秘宗教和文化的小城。
第四篇: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看完《少年派奇幻漂流》(Lifeofpi),我的内心犹如风暴之下的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久久不能平静。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看完电影,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开始在思考,主人公讲述的两个故事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导演的用意何在?是科学、理性胜利了,还是信仰的力量战胜邪恶了?那只老虎难道就是pi的象徵吗?它是pi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一个伟大的导演,不仅仅能为观众呈现出充满视觉冲击和想像力的画面与音效,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在观影之後触动了灵魂,引起了深刻而持久的思考,甚至是心灵的挣扎。
思绪万端,百味杂陈,我既兴奋又无奈,兴奋於我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无奈於难以抓住所有的稍纵即逝的灵感、驾驭着生动而深刻的语言。既然无法面面俱到,那我就先只谈一个最令我对自己感到惊讶的想法。
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圆圈,试图说明我的思考。
圆圈就这麽大,半径就这麽长。圆圈和半径可以丈量,但是π呢?
半径r,看得见摸得着,是事实,是理性,是科学,是物质,是可知的世界。
圆周率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可知的,是永远写不完的小数点後无数位,是无穷,是永恒,是无理数,是不确定的确定,是自然,是规律,是无规律的规律,是灵魂,是信仰,是神秘的看似不存在的存在,是主宰,是神。而它的存在决定着πr=圆的面积,2πr=圆的周长。
圆(round),圈(circle),轮回,命运(fate),人生(life),是以r为半径的圆,是一种形状,是一种经历,是有张力的,是弯曲的,是从起点走到起点的一道轨迹。我们看得见圆圈,我们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我们看到一个个独特的人生。我们也量得出半径的长度,我们看得出圆圈的大小,但我们永远看不到π的踪影。但是,π就不存在吗?π确确实实存在啊,它是3.14159……然而,数位化的π不是π本身,π是无法用数字完整表现出来的。难道不觉得很神奇吗?
同样的,神存在吗?我想,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不论你有无信仰。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询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去往何方?当然,我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神,存在吗?神不就隐匿在现象之中吗?大自然何其雄伟!那无穷尽的变化着的大千世界,那翻江倒海的巨大威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何而来的?是规律,是存在於每个角落的规律?这就是神吧?我们赞美祂,因为我们太渺小,祂太伟大,创造了一切,又可以毁灭一切。同时,我们也痛恨祂,因为我们太无力,我们永远无法逃脱命运的诅咒,我们要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所谓人生七苦,谁也无可避免,生命太过短暂,而我们有太多遗憾。就如同pi所说的,他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所拥有的一切就已恍然离开他的世界了。
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个圆圈,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生命的轮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就是一个圈套,我们身在其中,无法逃脱。
我们在世界上游荡,用所见所闻所感填补着生命的空白,使其更加丰富更加完满。我们经历沉浮起落,我们曾哭过也曾笑过,生命难免痛苦折磨,难免悲欢离合,难免失望甚至是绝望,同时也会有希望。可怕的是,濒临绝望时希望落空之後的绝望,整个人犹如掉进了黑洞,无法挣脱。
这就是人生,就是lifeofπ。
第五篇: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派问作家,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作家想了一下,说,第一个。于是派说,那么你选择了相信上帝。
如果不是结尾令人称奇的剧情反转,这部电影将不幸沦为一部制作一流的奇观风光片,但显然,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实际上这部著作是非常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没有大的起承转合,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角色冲突,仅仅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在一艘小小的船,除了求生之外,让人很难想象应该用什么东西填充起整个故事。因此在时空结构上,导演下足了功夫,主角和作家交谈的现在时,航海前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少年与虎的航海历险,让整个电影呈现出了三个时空序列。倒叙式的开场,漫谈式的铺垫,那些关于家庭和成长的记忆,不管是派的初恋阿楠蒂还是刚开始提到派的父亲为了教育他认识猛兽,都调整了故事的节奏,用了一匹活山羊,羊是系在笼子外面的,可是下一个镜头,羊却被拖走了。这个点显然也有别有寓意的,而主角父亲对他所传递的关于生存和动物的观念,也是故事结尾处拔高人生“遗憾”的铺垫。最后派和老虎终于飘到陆地上,不管派怎么哭,老虎终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丛林中,或许从刚开始起,真实和幻想已经分的不那么明晰了。
再有不得不提的是,画面、特效和配乐是做到极致的美轮美奂,让电影重新成为一件“艺术品”。其拍摄的手法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也不同于动画电影那般夸张,很好的依靠三维技术,把写意和写实,把浪漫和现实巧妙地杂糅的天衣无缝这些尝试,创作技巧角度的一种贡献,首先是对于大海的描绘,是那么万变风情,从暴风骤雨到平静深邃,海洋中的奇妙生物,那银光闪闪的鬼头刀,成群起拍子的飞鱼,跃起水面的鲸鲨,荧光浮动的水母海洋,整个影片对于大海的表现是认真而细致的,把大海拍的并不残酷,例如观众们会担心派与鲨鱼的一场恶战,却是匆匆几个镜头带过,而坏天气暴风雨则成了主角呐喊的理由与场所,这么看,李安无疑是敬重而热爱大海的。最后,与前面的写实相比,这个食人岛要梦幻很多。这是抒情的意象为主,那些盲动的黄鼠狼,无根的漂浮之树,树生莲花美丽的花瓣内却藏着人的牙齿,这些诗意的梦幻的情境,你可以联想到很多玄妙的东西。但是你不觉得更接近故事吗?在派站在暴风雨中向神责问之后,很可能这个岛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由于技术效果的美妙,海上漂流的特定情景,以及动物角色本身的神奇魔力,都对故事的单调性进行了一定的弥补。其实,不论哪一个版本的故事,也不论真相为何,有多残酷,少年派在海上历尽险阻,他的起死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派强调的重点,显然不在他神奇生还的结果,而在于这个结果的形成方式。派信仰三个宗教显得如此刻意,对命运的追问如此执着,在暴风雨中如此快乐的舞蹈,这些情节,已经让影片在精神层面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