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全面改善民生的思考
关于我县全面改善民生的思考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地方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务必加快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始终把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全面改善民生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我县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出发点,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两基地一胜地”建设的实践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学前幼儿入园率由2003年的79%提高到2007年的88.8%,初升高比例由2003年的85.5%提高到2007年的93%,高考上线率由2005年的60.7%提高到2007年的74.1%,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省一级 职技校、省示范性职技校各1所;城乡办学条件和均衡程度得到明显改善,近几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全县中小学占地面积从2003年100.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14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从2003年43.94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70.8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程度有了新提高,机生比25:1。建立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创建“省东海明珠乡镇”和“市明星乡镇”7个,创建基层文化俱乐部382家,村级覆盖面达到50%,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条件明显改善,县老年体协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互促共进,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工程,通过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结对帮扶等举措,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由2003年的3346元增加到2007年的5588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3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8亿元;社会消费总额由2003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由2003年的28平方米和4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42平方米和52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健全。着力构筑民生“安全网”,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由2003年的2.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8万人;2007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1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由2003年的1.7万人增加到2007年3.0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004年的21.7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4.5万人,参保率由2004年的52.1%提高到2007年的81%。大力开展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等制度。实施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避灾工程”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有效地保障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
(四)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五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基本建成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供水、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切实加强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建成生态乡镇省级2个、市级6个,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14个和34个生态示范点,大力开展“811”环境整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标率为98%;积极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促进城市洁化绿化美化,森林覆盖率达 77.2%;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创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2个;改造农村饮用水工程610处,解决和改善了20.2万人饮水条件;实施乡村康庄公路建设,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项目400个,累计总投资4亿元,通车里程达1269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由2003年的60%提高到2007年的93%,硬化率由2003年的40%增加到2007年的88%,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五)群众安全感普遍得到增强。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平安仙居”建设,安居乐业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积极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活动,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有效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构建社区、社会面、单位内部和边际地区四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六)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立足于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大力开展“法治仙居”建设,积极推进司法、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加强依法行政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行政服务规范化建设,构筑公共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完善和制定民生领域的相关政策,为全面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信访制度,建立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主动做好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 推进司法公正,实行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畅通诉讼渠道,落实诉讼费减免缓政策,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强化村居公共事务管理,有效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当前民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全面改善民生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一项渐进性、长期性的任务。从目前来看,对照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总量不大与收入水平较低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强力支撑。加快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我县是全省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发展粗放。2007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70.4亿元,仅为全市的4.1%;财政总收入8.1亿元,为全市的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仅为全市的3.6%,财政基本是“保吃饭、保开门”的财政,客观上很难抽出更多的财力改善民生,民生事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水平难以提高。同时,我县产业“散、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还不够充分,产业配套环境、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还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创业创新的发展需求。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台州市平均水平,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仅为全市的72.4%和67.1%,收入水平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民生的改善。
(二)民生投入不足与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由于财力所限,民生投入有限,尤其是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上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应有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发展的普惠性还不够。2007年,我县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城乡社会事务等各项社会事业支出为4.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1.8%,低于全市的7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0.3亿元,占全县总支出的4.6%,低于全市的1个百分点。如到2007年底全县医疗床位仅有902张,每万人拥有床位只有18.8张(全省为28.6张,全市为25.1张),千人医生数、千人护士数为1.47人和0.84人(全省为1.9人和1.4人,全市为1.7人和1.4人),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与此同时,投入民生的资金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上,主观上存在着政绩工程思想,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限的投入起不到普降甘霖的效果。另外由于部门利益作祟,一些民生投入缺乏统筹性,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如:在新农村投入上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问题,投资效率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障组织体系涉及劳动、财政、民政、农业、扶贫、卫生等众多部门,资金使用与投入也存在着组织管理多头、责任不够明确、效率偏低等问题,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不均衡与内生力不足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拉动力。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农村发展与投入明显不足,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不均衡性一时还难以消除。我县区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中 约80%为山区,村落分布广,行政发展成本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投入分散、共享性差,教育、医疗卫生及文化等方面统筹发展难度较大,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也远远落后城市。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2007年,我县乡镇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64.1亿元,主要集中平原中心镇,占乡镇规模上工业总产值的95.1%;农村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只占总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城乡居民收入比近几年均在2.6:1以上,2007年绝对差距达9580元,且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改革开发以来我县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市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78年占全市的8.6%和6.7%分别下降到2007年4.1%和3.6%,加上我县受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配置和运作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偏弱,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经济社会一时还难以扭转“低弱”的格局。
(四)政府转型不到位与长效机制不完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制度保障。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主转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主上来,还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区域发展模式也还没有向民生导向型转型。同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制度、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民生工作的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我们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实行城乡分制,主要对象为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特定人群,不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三、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把握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两基地一胜地”战略,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完善长效机制,以实施 “低收入农民增收创业工程”为抓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打造全县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仙居,推进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
一是生活更加宽裕。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低收入群体创业增收形成长效机制,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二是保障更加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文化更加繁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 品更加丰富,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全县人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是身心更加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服务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反映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部分主要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五是环境更加优美。生态县建设成效突出,生态功能区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进一步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使仙居真正成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六是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交通环保等设施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农村道路公交、供电供水、广播电视、垃圾收集等设施日益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
七是民主更加充分。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制度化、民主监督规范化。
八是社会更加稳定。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局面更加巩固。
(三)全面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
按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必须正确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原则。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辩证统一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民生改善的根本前提,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强化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把改善民生作 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动共进。
2、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着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着力改进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同时,着眼全局和长远,加强统筹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做到远近结合,推动民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有为工作,推动民生全面改善。同时,从仙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区别轻重缓急,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民生水平,实现改善民生的力度与财力可承受程度相统一。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民生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同时,坚持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民生改善,形成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四、全面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全面改善民生,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事关发展全局和发展长远,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和完善民生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健全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切实打破GDP政绩观,全面树立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年度工作目标确 定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指标围绕民生指标转,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最终归宿,要明确与民生利益攸关的城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环境质量、安全指数等指标,并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工作决策上,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冲突的、不利于民生问题解决的要坚决予以否决。在工作考核上,制定出既体现经济发展总量增长又要体现突出改善民生工作绩效的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体系,并要加大民生指标在考核权重与力度,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在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和提拔任用时,要推崇“下评上”制度,更多地让群众来评价领导,重点要看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看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通过正确的考核导向,倒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形成,促使全面改善民生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开发发展成果。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只有经济发展,民生事业才有物质保障,否则,改善民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一是要优化结构。重点研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效应,增强产业整体带动力。根据仙居实际,要发展与群众创业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如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有关方面测算,每投资1亿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工业是5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商贸连锁、金融保险、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法律咨询、社区文化、科技中间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发挥服务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二是要提升产业层次。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械橡塑等传统产业高新化,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一批成长性较好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三是要提高效益。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把好项目入口关,提高项目投资综合效益。同时要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链拓展体系,促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切实提高工业产出率、农业附加值和服务业贡献率,努力加快有效益的速度、壮大有质量的总量,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衡量民生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实现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完善市场调节、推进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举。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运用好财税、金融、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支持群众投身创业、引导在外人 员回归创业、激励二次创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重点对当前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加强就业援助。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工程和充分就业创建活动,采取“政府买岗”、开发公益岗位、对安排困难人员就业进行奖励和社会保险补贴、对低收入群体采取免费定向培训等办法,着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 “零就业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就业,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四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努力提升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具有市场前景有又县域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切实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五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水平。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规范就业行为和收入分配关系,保护群众合法收入,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四)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一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基础薄弱问题,保证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较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要高质量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快高中段结构和布局调整,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办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加强学前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要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标准,实施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二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深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城乡社会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彩虹工程、低收入群众文化保障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工程,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继续深化“五联动”文化工作组织模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以深入开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创业创新、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人文精神,不断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推进普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
(五)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基础工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一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积极探索符合仙居实际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范围,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到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覆盖面达90%;实施工伤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2年覆盖率达90%。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仙居县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巩固提高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医疗等救助水平,对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和其他因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社会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发展老年福利为重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社区照顾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二要加 快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住房供应结构,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切实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农民建房用地指标,保证农民合理建房需求;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投入,加大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力度,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解决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三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2年,建立起网络体系健全、机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功能服务完善、运行管理科学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城乡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90%,全县千人医生数2.1人、护士数1.38人。四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行两年一次的城乡居民免费体检,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大病救助制度。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生活条件。要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视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创建省、市体育强镇(乡)和小康体育村,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依托社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 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健康体质。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事关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一是积极推进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仙居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促使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到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城乡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18吨/亿元。要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土地、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作,全县80%的乡镇要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继续抓好高山、深山移民,统筹推进移民小区建设;启动新一轮“十百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促使全县绝大部分村庄的环境得到基本整治,继续开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二是努力维护公共安全。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应急保障和预防措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环境安全事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和矿山等安全管理,强化对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法制仙居”建设,加大司法执法力度,积极实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建立涉及民生案件的优先审查办理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系列活动,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村居、社区、企业延伸。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和制止非法宗教活动。落实信访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深化“平安仙居”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公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精)
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改善民生
一、【时政热点·素材呈现】
材料一:2016年3月24日人民网消息,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时称,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不仅要平稳,更要有动力,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动力:第一个方面的动力来自改革开放;第二个方面的动力来自于调整结构;第三个动力来自改善民生。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带来的就业增加也会促进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民生倒逼发展,发展检验改革。
材料二: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材料三: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四:2017年政府工作指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情况下,民生投入继续增加。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就业工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
高财政补助标准。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材料五: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2月5日发布。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定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命运的重大决择,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5、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6、我国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
7、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要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三、【中考命题走向】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发展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4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趋势, 作为中学生, 我们应如何做? 第一问(1经济: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2政治: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管理制度;②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3文化: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②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③加快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
(4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低保制度等。(5生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
第二问(1)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推动者。
(2)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作好充分的准备。(3)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4)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答、(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3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经济的繁荣成果。(5有利于巩固社会的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7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等。
4、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党和政府应怎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1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5 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5、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答、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6、政府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7、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答、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8、请为解决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金点子;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三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9、总书记习近平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对此,某校
九年级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形成了两种观点。观点一:扶贫开发工作体现了我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观点二:当前我国仍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无法办到的。请你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评析。(1)观点一正确,观点二错误。
⑵扶贫开发工作体现了我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因为:
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不是同行、同步、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看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正好体现走共同富裕的决心⑶要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有如下的办法: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文化)③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政治)
10、材料一:2016年10月16日,在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全国脱贫攻坚奖 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请结合我国的现状,为扶贫工作找出依据。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我国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二: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更加详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超过2.7万亿元,其中,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较大。(2对于2016年中央财政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较大,谈谈你的感想。
体现了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材料三:2016年中国政府民生工作要 围绕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用好民生这个“指南针”,坚决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共同富裕,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③依法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教育公平;④建立健全公共医疗体系,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⑤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物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利益。
11.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1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贯彻实施“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2有同学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所以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理由: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②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3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认为只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你、我、他的积极参与。你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做些什么?
①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贡献;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③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④积极行使监督权、建议权,为解决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围绕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民计民生事业,努力形成覆盖全乡、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的推广普及力度,实现我乡全员参保。同时,积极探索推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失地农户养老保障政策,保障失地农牧民权益。
(2)保障城乡医疗保险稳定运行,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同时将更多的失业人员、残疾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等纳入补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进一步提高我乡办学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4)改善我乡群众就医条件,对原有的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改扩建乡医院。同时,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改革,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5)稳步推进富民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力实施牧民标准定居工程。积极稳妥地实施定居兴牧和安居富民工程,坚持散户集中、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格局。
(6)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渗改水工程,有效缓解农牧民用水难的问题,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7)进一步提高我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为各文化站配备文化设备和体育器材;结合东风工程建设农家书屋;依托我乡县郊乡的地缘优势,结合节假日组织大型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第四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五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