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
单元感受课·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学情分析】
力图通过“单元感知.推进阅读”的策略将学生已经获得的孤立感受整合起来,使他们获得对父母之爱的正确感知。同时,在整感知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里自己感受深刻字词句段,更要通过他们的其他阅读中获得的资料来丰富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通过课内与课外整合阅读,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品味作品语言,激发他们对父母之爱的深刻感悟。【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推进阅读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去感受父母之爱的平凡和伟大。
以谈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单元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中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4、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分享学生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措施手段】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相信大家对父母之爱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主题把握:
【大屏幕上展示本组课文】
同学们都认真的学习了第六单元的课文,读了这四篇文章,老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触动你的心弦,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在汇报时,先说清楚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交流)(引导思路)重点通过还原文本情景、变换角色和开放的阅读范围,更加深入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温馨,理智和质朴。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并且从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谈。其他同学通过认真倾听,进行补充和完善,质疑和探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保证时间的有效性和课堂知识的实效性。
【交流提升】 《地震中的父与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冲”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精彩激烈和糟糕透了》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引导: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三、主题拓展
这节课,通过课内课外的整合阅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母之爱,无论是温馨还是伟大抑或严格要求,相信自己都有想法,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大声说爱】环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或者《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本单元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反思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识字。
虽然说五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已从低年级的学习生字词向阅读、写作训练过渡,但识字教学仍然是不可丢弃的重要一块。那怎样让学生由老师的“一手包办”到自主学习过渡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识字教学:
1、布置学生充分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义的预习,这有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发挥主导能动作用。
2、在课堂学习生字词时,注意让学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有其他学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就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去理解,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有助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抄写生字词时,我会让学生先把词语带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词语给其他同学批改。在这种互相批改的学习活动中,既保证了学生抄写时少抄错,又能在别人的抄写中辨析生字的对错。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识记生字词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资源,精心备课。
本单元是围绕“父母之爱”组织专题的,老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课件,布置学生去调查、搜集资料等资源,进行精心的备课。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课文内容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综合。”执教本单元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让学生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如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从课内文本到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对本单元乃至整个学期的课文教学,我们都非常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本单元的课文中,对“父母之爱”作了很好的阐释。布置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确实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习优秀,自觉的学生,他们从不断的练习中,已经摸索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对于那些少数的学习比较落后,不是那么自觉的学生,也许他们只是马虎做题,随便敷衍而已,但他们毕竟要阅读了文章后,才能做题呀。就在这一天天日积月累的阅读中,也许他们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他们只认识了某个词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有收获的,总比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打游戏机中要强。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本课结束之际,我建议学生用一句格言来写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学生大胆的思维,丰富的语言令我刮目相看。文章结束时,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学生敞开心扉阐述两种爱的认识,有人说像两支船桨,有人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感悟、理解得到位,有理有情。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说”与“读”、“读”与“悟”,“悟”与“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通过演读的探究方式,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母爱。先回顾本组所学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反复阅读,小组交流,读懂了诗词,并能够完成背诵。
总的来说,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父母之爱”单元感受课
教学案例
义井小学
肖瑶
第二篇:教学案例
小班美术教案:我的小手变变变(RCwkt1705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掌、手指、拳头进行印画,并大胆添画。(重点)
2.根据要表现的动作或植物形象,选择适应的手印方式进行组合表现。(难点)
3.对趣味添画产生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颜料,塑料盘、白纸人手一张、抹布、各色油画棒、课件手印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游戏:小手变魔术,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手型的变化(鸽子、螃蟹、狼头等),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感知对手形的联想。
提问:小朋友张开小手,伸一伸、张一张、弯一弯,看看手变成了什么?
小结:手指可以变化出这么多有趣的手形,引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手指印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手印画(手印画:利用不同手型来印画)
2.示范手印画。请小朋友分组上台来印手掌印。
方法:
(1)张开五指,在塑料盘里将整个手掌都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
(2)将手掌印在白纸上。
(3)用抹布把手上的颜料擦干净。
(4)晾干后根据手印进行添画。
指导语:手印好了,教师添画,组成一幅班级树。想想还可以在这手印上添画东西,又可以变成什么呢?(如添上眼睛、嘴巴可以变成孔雀)
3、一起欣赏课件
师问:你们都看见了那些手印画?(小鱼、螃蟹、孔雀、花瓶等。)
4.丰富经验,讨论设计。
(1)提问:你准备创作一幅什么样的手印画?里面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这个动物要用什么样的手型进行印画?怎么添画?
(2)引导幼儿摆出不同的手型,说说像什么?可以怎么印画?
(3)讨论怎么组合各种手型表现形象。
(4)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常规,晾干后进行添画。
小结:我们可以用拳头、手掌、手指、指尖、手背很多地方进行印画,根据形象还可以把各种手型的印画进行添画表现。
5.想象创作。
第三篇: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南通市跃龙中学王成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后,接触几何知识的第三节课。本课的重点是直线的性质公理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其中直线的性质公理是学生接触初中几何知识的第一个重要公理,理解掌握它,对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非常关键。而且我认为,三线的表示方法中,教学重心应放在直线的表示方法上,因为射线和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可以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直线表示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类比的方法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帮助他们比较轻松地掌握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法,其中唯一要强调的是射线有方向性,射线OA和射线AO表示不同的射线,因为它们端点不同。同时,从本课教学中开始出现了几何语言的表达,几何图形的画法,这些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所以这堂课,在学生今后整个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起着奠基般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虽然学生在小学也学习过相关的几何知识,但都较为侧重趣味性,就像与初中物理有联系的小学自然课一样。比如说直线的表示、直线性质公理,小学都曾接触过,但并没有从数学理论的高度去阐述。初中与小学学习直线知识的区别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思想和几何语言。虽然,这一点对初一新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应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
对学生来讲,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既有直线公理,还有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所以我们要紧紧把握好直线公理和直线表示方法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同时,老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变“教学”为“导学”,并利用课件,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构思了三个环节。
(一)探索新知
探究提问: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不忙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安排他们动手做实验:用图钉和纸条模拟钉子和木条,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后,发现要固定住纸条,至少需要两个图钉的事实。再让学生画图实践,画经过一点的直线和经过两点的直线,引导学生得出直线公理。再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直线公理的例子,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讲授新知
接下来我对照直线表示法,类比讲解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学生学会表示方法后,通过判断题的形势对几种表示方法进行巩固和区分记忆,加深理解和识记。
至此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已经初步到位,为了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理解,我设置了一个合作小结。通过发动学生梳理概念,探究三线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合作完成对三线表示方法和特点的探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巩固新知
最好的记忆和巩固方法就是实践练习,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了三道习题来巩固对三种线的表示和寻找。
第2,3两题都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画法以及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点,然后用课件动态呈现画图过程,清楚体现多媒体的优势,更具提醒力。附:课外拓展
一道拓展题可以根据上课的时间进行调节,可继续锻炼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铺垫。
四.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播放PPT)
师:同学们看到家乡南通的景色,都很兴奋。其实这些怡人的美景中都蕴含着很多数学图形。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解读一下,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PPT课件】:桥上的钢索,广场的霓虹灯,还有伸向远方的铁轨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图形?
生:它们分别给了我们线段,射线,直线的形象。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
板书:4.2直线,射线,线段
【PPT课件】: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知识,请同学们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有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画呀?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直线、射线、线段)
师:好,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特点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呢?
生:用列表法
师:说的对!(播放PPT)列表让特点一目了然
师: 通过比较特点,我们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呢?大家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老师,我们在小学曾学过的定义是否就是联系呢?
师:嗯,说说看
生: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就是射线;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就是线
段。
师:回答得非常好。由此可见,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PPT课件】:指出下图中线段、射线、直线分别有多少条?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有三条线段,六条射线,只有一条直线
师:很好!下面来看探究一。
【PPT课件】:如果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拿出准备好的纸板,纸条和钉子)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一名学生上前实践演示)
师:钉一个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木条没固定住,还在转动。而两个就固定住了。
师:那三个?
生:可以,但不需要,两个就够了。
师:很好!我们发现两个现象,钉一个,木条在转动;钉两个,木条就固定不转
了。有句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把钉子看成点,把木条看成直线,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师:(放课件)过两点呢?
生:只有一条直线。
师:对。经过探究,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
(有一条直线,肯定有,但是只有一条,不会多)可以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大家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生:植树时,可以先栽种两棵树,把其他树种在这根直线上
师:很好,还有吗?
生:木工师傅用墨盒弹墨线和建筑工人砌墙时拉参照线也是公理的应用。
师:恩,很好。其实还有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国庆阅兵,同学们都看了吗? 生:看了,解放军叔叔的队伍走得真整齐真帅。
师:对啊,其实他们训练时就是拉一根直线,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啊。师:很好。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平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学会思考,学以
致用,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例子吗?
师:在数学中,我们常常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几何图形。
比如小学曾学到的,用什么来表示一个点呢?
生:用一个大写字母。比如用点A表示平面上一点。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8—P129内容,然后思考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时,教师下去与之沟通互动,对学生进行解疑点拨、归纳总结)
师:大家来谈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呢?
生: 刚才,我们学习了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我发
现直线就用其上的任意两点来表示。
师:嗯,那么射线和线段呢?
生:课本说与直线类似,但我有点疑惑,请老师讲解。
师: 刚才,我们讨论过三线的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不对? 生:是的师:所以,我们规定,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方法也与直线类似,就是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但射线有方向性,所以要把端点字母写在前面,线段则用两个端点字母来表示。
生:好像还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师:对,它们也都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生:那它们不都有了两种表示方法吗?
师:是啊,同时要注意两点
1.要在字母前注明“线段” “射线 ” “直线”这些图形类型
2.表示射线时,必须把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师:1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ACDB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第129页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
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公理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下课!
五.教学反思:
因为本节内容是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为此我想虽然很多东西都很重要,但不能在一节课中全部都讲。于是我把本节教学目标定位于:⑴三种线的表示、联系、区别。⑵基本事实的掌握和应用。⑶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化;其次我希望一节课下来,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一些数学知识,更要从初一开始慢慢教给学生一些学数学、解数学题的方法;最后我总觉得数学并不就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等等。数学还有一种探究精神,特别是对初一学生,我更希望他们对数学有兴趣、爱数学,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数学精神来感染他们,给他们空间去探索生成。
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直线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线段,进而总结射线、线段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射线的形成与认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线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不足之处和反思:
1.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可以不出现,拖延的那几分钟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没达到预期效果。
2.课件要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这是使用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授几何课,更要在使用课件的同时动手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到作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重点内容。
3.对学生回答的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即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提高空
间。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
4.问题的提出有时表现得过于细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较小,学生思维空 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就会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就相应变少了。
2009年9月
第四篇:教学案例[推荐]
第六章 证据概述
引导案例:
这是一起内地涉港的特殊仲裁案件。买方香港A公司与卖方广东省B公司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分期付款购买“××花园”。此后,A公司依约付清了前两笔款项,但随即发现B公司所持的惠阳县国土局国用字(89)第1321040018号国有土地使用证上注明的土地用途是“工业村”而非“涉外商品房”,于是拒付其他款项;B公司遂根据合同规定没收了A公司已付的前两笔楼价款。1993年6月30日,A公司以申诉人的身份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分会提请仲裁,称根据国土证被诉人不具备开发涉外商品房的权利,其冒充行为导致合同无效,要求被诉人退回没收的楼价款;被诉人B公司则辩称,法律上并未明确的“工业村”概念,从有关机关核发的许可证看应包括工业厂房、宿舍及商住楼,从建设工程许可证及1992年2月28日县房管局下发的外销批文看也明确为“商住楼”,因而申诉人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仲裁庭认为,案件争议的关键在于国土证中载明的土地用途“工业村”是否包括外销商品房用地的问题,为此向广东省国土厅进行了调查询问。该厅书面回信答复,“工业村”不包括外销商品房的用地,已确定为“工业村”用途的土地要改为外销商品房用地的必须征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仲裁庭据此答复,未经“质证”而径直裁决被诉人败诉。申诉人事后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书。被诉人提出异议,认为仲裁庭自行取得广东省国土厅的“答复”是一种证据,应接受质证,而仲裁庭在未质证的情况下,就做出了裁决,显然程序违法,故要求法院拒绝执行仲裁庭的裁决。此案的处理结果是香港高等法院驳回了被诉人的请求,做出了执行裁决的命令;而后来被诉人不服上诉至香港上诉法院,上诉法院又撤销了高等法院的判决。
此案的波折反复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是“行政机关做出的‘答复’是证据还是法律规范性文件”?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案例1证据的概念
【案情】
被告人郝景文、郝景龙兄弟被指控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私制的装置侵人银行计算机系统,窃取银行资金72万元。对于被告人所实施的行为,公诉人提出下列证据加以证明:
1.(1)证人吴镇元、李江的证词证实:1998年9月22日,被告人郝景龙没有上班。(2)证人王家朝的证词证实:1998年8月下旬,被告人郝景文以吕俊昌的名义租住其房屋1间,并装了一部电话分机。(3)证人洪广全的证词证实:1998年9月18日上午,白鹤储蓄所的人员上班时,发现钥匙无法插入卷帘门的锁孔,门开不下来,后想办法将门打开,并重新换了卷帘门的锁。(4)证人孙帆的证词证实:1998年9月18日,其上班时,发现储蓄所窗户被锯,窗户上挂了一根电线,这根电线和粗主线接在一起;孙帆还证实:1998年9月22日下午4时30分,白鹤储蓄所结账时,发现往来账上有72万元转入到1998年9月7日在自鹤储蓄所开户的16个活期存款账户上,每个账户是4.5万元。(5)证人张富叶、陶明辉、王定年、王玫、吴健、王润青、朱世荣、b承庆、钱禾的证词,分别证实了1998年9月22日下午1时左右至2时06分,有一男子持户名为吕俊昌、郭宝连、胡爱明、李军、江峰、李健军等在白鹤储蓄所开户的活期存折,从瘦西湖储蓄所取走3万元、国庆北路分理处取走4万元、史可法路储蓄所取走3万元、沿河储蓄所取走1万元、解放桥储蓄所取走4万元、跃进桥储蓄所取走4万元、琼花分理处取走4万元、仙鹤储蓄所取走3万元以及到汶河储蓄所要求支取4万元,当向其索要身份证时,这名男子称没有身份证,钱未能取走的情况。
2.(1)公诉人当庭出示了无绳电话底座、配套专用稳压电源、调制解调器、电源插座、自制遥控装置、电脑电缆线、胶带纸、电脑键盘、计算机主机、显示器、电话机、电脑硬盘、变色眼镜、电烙铁、锯条、钥匙、502胶水、起子、大哥大皮包等作案工具的照片;(2)出示了以吕俊昌、吕先生之名在扬州求租带有电话的住房1间的招帖,1998年8月至9月在扬州数个储蓄所内留下的写有王君、吕俊昌名字的存取款凭条,1998年9月7日以吕俊昌、王君、陈健武、张涛、夏兵、陈军、王建明、胡强、李强、李建军、江峰、鲁明、李军、胡爱明、杨建军、郭宝连名义在白鹤储蓄所开立16个存款账户的凭条,以及1998年9月22日在扬州工商银行下设的瘦西湖、国庆北路、史可法路、沿河、解放桥、跃进桥、琼花、仙鹤、汶河等9个储蓄网点取款26万元的9张取款凭条。
3.(1)公诉人当庭宣读的扬州市公安局(98)公刑文字第30号物证鉴定书证实:署名“吕先生”的求租房招贴字迹以及当庭出示的储蓄存、取款凭条上的字迹,均系被告人郝景文所写。(2)公诉人当庭宣读的扬州市公安局(98)公刑痕字第7号物证鉴定书证实:1998年9月22日,在白鹤储蓄所案件现场6cm宽的淡黄色胶带纸胶面上所提取的指纹,系郝景文左手食指所留。(3)公诉人当庭出示的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照片证实:郝景文秘密将部分侵入银行计算机系统装置安置在白鹤储蓄所,并与银行计算机系统相连接。
4.上述证据经过庭审质证,被告人郝景文、郝景龙及其辩护人均未提出异议,能够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郝景文、郝景龙对事实的供述,能够与以上证据相互印证。
[问题]结合本案谈谈对证据是“事实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即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证据的属性
案例2 证据合法性的判断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诉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技术公司(以下两家公司合称高术公司)侵犯著作权案。
原告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是方正RIP、方正文合、方正字库等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人,并依法享有上述软件的著作权。上述软件投入市场后一直受到用户的欢迎,但也因此成为盗版者疯狂攫取的目标。通过调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北京红楼计算机研究所怀疑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科技公司有制售上述软件的嫌疑。
自2001年6月起,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委派下属公司职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会同北京市国信公证处公证人员到高术公司进行公证取证。北大方正职员先以个人名义多次和高术公司员工联系商谈购买照排机及安装方正RIP等软件相关事宜。并与高术公司签订了相关合同,分两次向其支付货款共394 250元(占货款总额的95%),高术公司为上述款项出具了收据,让员工为北大方正的员工进行了照排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主机中安装了盗版方正软件,留下装有盗版软件的光盘及加密狗等。北大方正在获取有关证据后,2001年8月23日,将有盗版行为的高术公司告上了法庭,索赔300余万元。
2001年12月21日,北京市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采用的“陷阱取证”方式并未被法律所禁止,法院予以认可,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万余元。被告不服,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2年7月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为原告采取“陷阱取证”方式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收集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因此撤销一审判决,北大方正最终只获赔13万元经济损失费(一套软件的价格)和1万元公证费。
问题:1.不正当方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不具有合法性的 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 2.“陷阱取证’’所取得的证据具有合法性吗?
案例1证据能力
【案情】1998年4月,某市公安局通讯处女警员王某和该市路南县公安局副局长王某某双双被枪杀,惨死在一辆“昌河”微型车上。该市公安局组建了专案组对此案展开侦破工作。1998年7月2日,王某的丈夫杜某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刑事拘留,随后被逮捕。杜某从此开始了他噩梦般的日子。杜某被拘留之后,在该市公安局刑侦三大队办公室,侦查人员采用不准睡觉、连续审讯、拳打脚踢、用手铐把杜某吊挂在防盗门上,反复抽垫凳子或拉拽拴在杜某脚上的绳子,致使杜某双脚悬空、全身重量落在被铐的双手上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刑讯逼供。杜某难以忍受,喊叫时被用毛巾堵住嘴巴,还被罚跪、遭电警棍击打,直至杜某被屈打成招,承认了“杀人”的犯罪“事实”,并指认了“作案现场”。经该市医学院法医技术鉴定中心鉴定,刑讯逼供导致杜某双手腕外伤、双额叶轻度脑萎缩,已构成轻伤。1999年2月5日,根据警方的侦查结果和检察院的指控,杜某被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死刑。判决下达后,杜某大呼冤枉,在向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时提出,他是被刑讯逼供才违心承认杀人的。1999年10月20日,省高级人民法院鉴于“杜案”扑朔迷离,案情中疑点难释,遂改判杜某死刑、缓期2年执行。当年11月12日,杜某被送进省第一监狱服刑。二审判决“刀下留人”,使杜某活着看到沉冤昭雪。2000年6月,该市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杀人盗车团伙。其中一名案犯供述,1998年的王某、王某某被害案是他们干的。枪杀王某、王某某的真凶、“杀人魔王”杨某等人就此落人法网,顿时证明杜某显属无辜。随后,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告杜某无罪。
[问题]谈一谈对证据能力的理解并据此分析为什么本案中作为“被告人供述”这一法定证据种类的杜某的供词没有证据能力,从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参考结论与法理分析]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的适格性”、“证据资格”。证据能力是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也就是能够被允许作为证据加以调查并得以采纳的能力或资格。在英美法系国家,证据的关联性和可采性是证据能力的两个重要的判明标准。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没有对证据能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是通说认为证据应当具有法律性,不具有法律性的证据不能被认为具有证据能力。所谓证据的法律性又称为“合法性”,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2)提供收集证据的主体必须合法;(3)证据的内容必须合法;(4)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违反法定程序获取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关于第四点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l条明确规定:“严禁以菲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属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也就是说,在我国,非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没有证据能力从而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使用。显然,刑讯逼供获取的被告人供述是典型的运用非法方式收集的证据,因此不具有证据能力。在本案中,办案的侦查人员对杜某实施了刑讯逼供,杜某是在受到刑讯的情况下屈打成招作出了供述,因此对于这种侦查人员运用刑讯逼供的方式获得的供述不具有证据能力,从而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认识到证据的基本属性之一为具有证据能力,尤其是从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证据的法律性对于树立司法权威,提高人们对程序价值的认识,增强诉讼法治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正如从本案中所看到的,非经合法程序收集所获证据的虚假可能性非常大,从而既不利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也严重地破坏了实体正义的实现。因此,规定证据应当具有证据能力,即应当具有合法性对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案例2证明力
【案情】
1998年6月16日,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吴庆林涉嫌故意杀害12岁女孩蒋梅(化名)一案。在开庭时,吴庆林当庭翻供,并指出刑警队侦查人员在办理该案件时,有严重的刑讯逼供行为j第一次庭审结束后,法官找出了本案疑点:
1.从本案的实际情况和证据分析,凶手应是与被害人熟悉或认识的人。犯罪现场是吴庆林与蒋梅到树里和上学的必经之路,而吴庆林在预审时的口供,对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持用的凶器、文具盒丢弃的方向以及被害入衣着的特征等供认不讳,与现场勘查及证人证实的有一致的地方。但本案缺乏认定被告人吴庆林有罪的确凿证据,即无直接证据。现场没有提取到指纹、足迹、血迹等客观证据,又无现场见证人。本案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就曾3次以证据不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起诉到法院后,法院也因证据不足,通知检察机关补充证据。但由于案发时间长的关系,无法再补查到直接证据。
2.时间证据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能认定和推断本案系吴庆林所为的主要证据是证人证言证实吴庆林有作案时间,而吴庆林对他在这天12时至12时40分这段时间的活动解释不清,他也确实在这段时间在现场附近。但经调查,这几个人所证实的时间是推算和估计的,是大概、可能、差不多,并不准确。因此,仅凭吴庆林有作案时间就认定他是本案的凶手,证据不足。
3.被告人吴庆林翻供。他在预审至庭审共有14次口供和1次绘家人写的亲笔信。其中前4次在公安及批捕环节的口供和其亲笔信中,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中有一次是宣布逮捕;没问事实。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吴庆林推翻了原供,否认自己犯罪。检察机关退卷后,公安机关的看守所管教人员又两次审讯吴庆林,吴庆林亦供认犯罪事实。但此两次审问是不合法的。此后吴庆林就一直否认其犯罪。其翻供的理由是公安人员在侦查阶段有刑讯逼供行为。在庭审中,法庭传公安机关的4名办案人员出庭作证,吴庆林当庭指认清原镇公安分局刑警队某侦查员把他打吐了血。从卷内材料看,吴庆林是在9月15日中午,即案发4天后被传讯,吴庆林供认11日晚到14日曾被公安人员找了3次,但无材料。16日晚10时供认犯罪事实,17日形成笔录并到现场辨认。在这30多个小时里,公安机关都做了哪些工作?经几次退补说明,也不十分清楚,公安人员只是否认打了人。
4.现场提取了被害人的文具盒、石头一块,经检验均未验出指纹和血迹。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曾与检察机关带领吴庆林到现场辨认凶器,其辨认笔录记载,在现场发现一块石头经吴庆林辨认,该石头是作案凶器。1998年7月13日,找到发现石头的清原县检察院的某某同志,他证实:吴庆林当时辨认石头时说:“是这么大的,但是不是这块我说不清,因为当时没仔细看。”
5.从现场情况看,案发现场位于吴庆林、蒋梅所住的南沟之间路东侧的土豆地里,距蒋梅老师证实最后一次看到蒋梅的学校路口,步行需大约11分钟左右,检察机关带一小学生实验步行约18分钟,现场距吴庆林家需2分钟左右。此外。向西有岔路通往其他村,是吴庆林和蒋梅到村里上学的必经之路。从蒋梅被害的情况分析应是熟人作案,所以吴庆林是本案的重要嫌疑人。但在现场附近并非只有吴庆林一人,能够证实吴庆林在现场的几个人也都在现场附近。现场是通往村里的必经之路,也是村里人到山上种地、打柴、采药等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村里人都熟悉现场的地理方位情况,不只是吴庆林能列过的特定现场。是否还有他人在现场附近也不能确定。因此,本案的证据排他性不强。
1998年10月22日,法庭公开审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3)项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吴庆林无罪;被告人吴庆林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问题】
谈一谈对证据证明力的理解并分析本案的关键证据为什么不具有证明力?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案例【案情】
原告上海盈丰文化用晶公司诉被告上海振申包装材料厂购销合同纠纷一案,法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上海盈丰文化用品公司的委托人叶珍、戎伟明,被告上海振申包装材料厂委托代理人王根弟、朱伟国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诉称,1996年12月下旬,被告向原告下属皮塑供销经理分部订购宝蓝色牛津布11件,价值12 100.6元。嗣后,由于原告多次催讨货款未着,故请求拳争令被告给付货款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原告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向法庭提交了下列证据:(1)原告营业执照;(2)原告的分支机构上海盈丰皮塑文化用品分公司的提货单(时间为1996年12月25日),证明被告已收到了涉讼210D型宝兰牛津布;(3)童瑛、喻兵、张易、汪庆同、张世强证言均证明被告已收到210D型宝兰牛津布,并已加工生产;(4)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1997)浦经初字第721号民事判决书,证明童瑛当时是被告单位的业务员;(5)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1997)松经初字第2346号民事调解书,证明被告与上海浦东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签订210D型抽带包已出口。
被告辩称:(1)原告的提货单上没有盖公章,仅有童瑛签名,系童瑛的个人签名;(2)对于原告代理人向童瑛、喻兵、张易等人作的陈述笔录,认为系传来证据,不能作为证据;(3)向法庭提供证明一份,证明其涉讼的面料系上海建伟塑胶有限公司于1996年10月抵债给其的,故要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6年12月25日,原告将被告所需的宝蓝色牛津布1 423.6米,价值12 100.6元送至被告处,并有被告职工童瑛验货签收。嗣后,原告经多次催讨货款未着,遂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偿付货款12 100.6元及逾期付款利息。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原告自愿放弃要求被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诉讼请求。以上事实,由原、被告提供的证据以及他们在庭审中的陈述予以证实。
法院认为,原、被告间的购销事实清楚,原告为证明自己要求被告偿付货款的主张,提供了证人证言等证明被告用原告提供的宝蓝色牛津布生产过210D型面料包事实的证据。被告辩称其加工生产并已出口的蓝色面料包之牛津布面料系上海建伟塑胶有限公司抵债物资,经本院查证与事实不符,本院不予采信。本院将对被告提供伪证的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处罚(另制作制裁决定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款、第108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10旧内偿付原告贷款12 100.6元。【问题】
结合上述民事判决书所记载的主要内容,试分析证据在诉讼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教学案例范文
唯有走进生活,才有源头活水来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课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许燕
教材分析:《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第二个话题,本话题旨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教材的编排提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必须要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探究身边的交通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山区交通的了解,体会改革开放给祖国农村带来的变化,感受“富民”政策的伟大,指导学生理解利用交通开发可带动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学生实态:
在城市中,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到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已经基本掌握。
课程资源:
学生准备:班级学生自由组合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下时间去观察、发现生活中衣、食、住、行与交通的联系。
教师:CA1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了解“山区里的交通,”进一步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所起的主要作用。
教与学的叙事
一、情景导入,聚焦“交通”
师:“今天,许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CA1课件显示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水、陆、空、铁路)正在运输的情景。师:“看完这几幅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在交通方式。” 生:“这些交通运输工具我们都看见过,有的我们还常常坐到呢!” 师:“那交通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个话题。”
师板书课题
二、童眼看“交通与生活”。(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交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相信收获一定不小吧,现在赶紧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交流交流吧。”
学生按组交流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教师走到每小组,与孩子们一起看一看他们带来的实物、图片、照片„„,听一听他们小组交流。
师:“老师听到大家在小组里见说得可真热闹,有的小组还带来了不少的资料呢,现在我们就按小组来汇报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吧!
生1:“这是四川的豆腐干子,是妈妈出差时坐火车带回来的。”(他举着一袋干子)生2:“我带来了法国香水,是爸爸去法国考察买回来的。” 师:“爸爸是怎么去法国的?” 生2:“坐飞机”
师:“从武汉直接坐飞机去法国吗?” 生2:“不是,从上海坐的。”
师:“对,目前在我国,上海是唯一有2个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一般人们去国外都到上海转机。
生3:“我带来了我们家里常用的‘六神’香皂,厂家在武汉市江岸区,虽说离我们洪山区不太远,但是也要通过货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运到我们洪山区,然后进入超市。
生4:“你们看,这是我在‘九寨沟’拍的照片,九寨沟风景真美啊,我们跟着旅行团坐火车去成都,再坐飞机去九寨沟,才见到了神奇的九寨。”
生5:“这是寒假里我和堂弟、堂哥一起玩的照片,堂哥、堂弟在孝感的农村,他们寒假都会来武汉玩几天。”
生6:“我知道我身上穿的衣服是广州生产的,通过交通才到了武汉的各个商场。” 生7:“我们新家的家具是大连生产的,听说是通过火车集装厢运到武汉的家俱城,然后通过货车送到我们家的,对了,我爸爸妈妈有时是坐公汽、有时是坐的士去选购家具的。”
师:“你真棒,了解得很详细。” 生8:“我每天上学都是坐公交车来的。”
师:“老师想现场调查一下,今天早晨我们班有同学迟到了吗?” 生9:“我迟到了”。
师:“老师想问一问,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呢?”
生9:“因为今天路上堵车,我坐的公汽堵了好长时间,所以迟到了。” 生10:“看来,‘交通’给人们生活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意外,像刚才那位同学就由于交通堵塞而迟到了,不过很多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师:“对,今天许老师呀就是乘的士来咱们学校上课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利用交通工具来听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教室里书本、粉笔、课桌椅、灯、电脑„„这些能离开交通吗?”
学生叽叽喳喳的互相说开了:“课桌椅的原材料是木材,木材砍下来后要用卡车或火车运到木材厂,木材厂加工好课桌椅也要利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等运到全国各地销售点。”
师:“同学们真能干,观察到了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事实。听了大家的发言,不禁让老师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其中有二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想听吗?”
“想”!学生一齐响亮地回答。
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杨贵妃吃荔枝的小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交流汇报及刚才的小故事,此时此刻对于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呢?”(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议一议)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新发现和体会。”
生1:“我发现交通随着社会变化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生2:“我发现交通保证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快捷与方便。” 生3:“交通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比如有很多外地人,外国人来武汉经商或学习。”
生4:“交通让我们视野更广、更大、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比如同一样的商品,超市里会有不同产地、不同厂家生产的,我们可以选择质量好、价格适中的厂家生产的。”
生5:“交通使我们物质生活更丰富了,可以吃到各地的特产、穿到、用到世界各地的衣服、物品。”
生6:“交通让我们生活更舒适。”
生7:“我发现交通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老师一边评点,一边板书学生的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可真精彩,许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我发现交通的进步与发展给我们不仅带来丰富的物质,还让整个社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使地球变小了,日行千里不再是神话。我还发现生活中不管是身处在城市的人们,还是山区人民,都已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欣赏一则公益广告短片吧。”
师生共同欣赏CA1公益广告短片(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
三、山区交通大家谈
师:“这则公益广告短片一定让不少的同学想起了山区的老家,山区的亲人。许老师早听说我们班不少同学寒假或暑假期间都要回到山区老家过节或度假,那你们感受到了老家的交通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生1:“我的老家在湖北仙桃的一个村子里,原来我们回家,车只能坐到镇里,然后走十几里田间小路才能到奶奶家,爸爸妈妈生怕我摔跤,常常轮流背着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现在可好了,公路一直通到奶奶家门口。”
生2:“我的老家在安徽,我的伯伯承包了一个鱼塘,原来只能用桶挑着鱼跑到小镇上边走边叫卖,现在可好了,伯伯只用把鱼捞起来,需要鱼的贩子都开车来拖鱼,伯伯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师:“只有你伯伯家的生活变好了吗?” 生2:“不是,伯伯村里的乡亲们生活都变好了”
师:“老师真替同学们高兴,大家的老家现在交通变方便了,山区的亲人们也慢慢地富起了。” 师(出示香菇、木耳):“同学们,你们看看许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知道它怎么来的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香菇、木耳,从山里运到城里,进到商场里,人们再购买的。”
师:“一般人们吃的香菇、木耳是这样来的,可是许老师手里的香菇、木耳却是一个在湖北省房县山区支教的同事直接从当地村民手里接过它,然后用旅行包装着它,背着它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山路,坐了20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来到武汉,来到许老师的手里,而且那位老师还带来了一封信和几张照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
CAI显示画面:山里地形实景图、走在羊肠山道上的小姑娘。(配音朗读信件)。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看到了照片中那郁郁葱葱、长满山珍异草的大山,看到了那清澈透明的河水,也一定看到小女孩那写满了渴望和希翼的眼神,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这名山区小女孩吗?帮助山区的人民吗?”
生一齐响亮地回答:“愿意!” 师:“那怎么帮呢!”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帮助他们设计一条路或一座桥。”
师:“那么请大家4人一小组,用绘图和文字的方式,针对小姑娘家乡地形的特点,为他们设计一条走出大山通往城市的路或桥吧!”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师下组巡视。师:“请各小组给大家介绍设计的方案。”
生1组:“我们小组沿着山势设计了一条盘山公路,这是我们的设计图,你们看,我们把这座山挖走了一些山石,和那边的路连起来了。”
生2组:“我们小组设计的是在河上架起一座可以通车的桥。” 师:“谢谢同学们,老师一定会把大家的设计方案托支教的同事带到房县山区人民的手里,希望同学们的方案能给他们一点小小的启示,也祝愿他们尽快地享受交通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四、总结并提出下节课问题 师:“这节课,相信每一位同学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保证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丰富多彩。老师突然有个疑问,如果没有了交通,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请大家就这问题去周围进行访问小调查,下节课我们进行一场辩论会。”
反思:赛前,我拿出了几份课堂设计,我尝试着怎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寻找谈话的内容,怎样从教材范例中发现与学生最接近的话题,最终选择了上面呈现的课例。众所周知,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儿童的社会生活也是教学凭借进行的过程和手段,品德新课程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而品德课程的探究,是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用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方法去主动感受、体验、领悟来表达,从而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在本话题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二点:
(一),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本次活动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交通与生活的联系,并提示他们要用“事实、证据”说话,因而学生在课堂交流时,有话可说,而且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各样包含我们生活与交通联系的各个方面的“证据”,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这样的交流,让每个孩子收获了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经验,同时也是一次难的对自身经验的再体验。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都围绕目标安排的,尤其是欣赏公益广告短片的活动很好地把话题由学生生活的“城市交通与生活”转移到了“山区交通”这一话题上,而且直观、鲜明、醒目的公益广告语,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介绍寒假去山区、农村老家所见所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自己同事所托,(CAI录音信件小姑娘的照片)又一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憾——“要想富,先修路”!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这样的认识,水到渠成地进入了下一活动:即帮助小姑娘的家乡设计路或桥。
另外,在本次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如在导入环节,如果能够拍摄真实的交通与生活的场景,在一开课就能直观、清楚让学生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好把这个设想放弃,而采用了几张交通工具的图片,效果就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