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贝多芬传》有感800字
读《贝多芬传》有感800字
月下的清风,悄无声息地捧起书页,和着月光,书香四溢,那段不朽的传奇,又重现在眼前„„
贝多芬,一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苦难与坎坷却充斥了他的整个童年与花季。十七岁母亲离世,贫苦的他独自承担起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但命运却从不眷顾善良的他。经济的困窘,恋情的失败,甚至是最后双耳的失聪,对于对音乐充满热爱的他,无疑都是命运上的一道道伤疤。但他却在绝境中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豪言。诚然,他也做到了,在无声的世界里,他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世界著作。贝多芬,音乐巨人,用自己的自强不息,用自己的音乐精神,战斗着,直至生命尽头。
但如今沉浸在霓虹灯下的我们,身体健全、生活优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只走到半途,就因眼前的荆棘而放弃前进。桌上的题目,只因我们心里感到困难,便不再去想;早晨的锻炼,只因汗水在背脊流淌,便不再继续;以致是自己所炽爱的,所追求的梦想,也只因别人的质疑与嘲讽,便轻易放弃„„
懵懂的青春,我因对数学的痴迷与热爱,便在心底埋下了当数学家的种子。怀着那份热血与渴望,幻想着将来如伟人一般功成名就后的喜悦,我努力着,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而那粒种子,也在奋斗的浸润下,发出了芽。
然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措不及防的失败与质疑,犹如一场不请自来的暴风雨,摧毁着那份看似坚不可破,实则脆弱不堪的梦想。风雨过后,那棵刚刚挺起腰的小树苗倒了,那份梦想,也随之破灭,被岁月渐渐埋没在记忆里。而我竟毫无一丝愧意,任凭它成为回忆,慢慢淡忘,慢慢消逝在脑海之中。
经济的快速发展,诚然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头,但它又何尝不是人性懦弱的祸根。而实现梦想后的快乐,或许并非是愿望成真后的满足,而是在追梦过程中成就新的自我的喜悦。
轻轻合上书本,那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仿佛又回荡在耳畔。就让我们伴着旋律,以那份坚毅与不屈,谱写出一首首战胜磨难的凯歌!
第二篇:读《贝多芬传》后有感
没有世界所给的快乐,但要创造快乐给世界 夜,缓缓降临,仿佛用黑天鹅绒布满,繁星点点在天,眨着眼睛。地上,街灯明了,霓红灯亮了,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路上,不知谁家播放了一首似曾相识的曲调,像月光,像流水,像······
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直至到家才想清,是贝多芬的《月光》。不愧是贝多芬,竟能谱写出如此动听的曲调。尊敬,加上好奇,再一次迫使我溜进爸爸的书房,看看尘封的书籍里,有没有贝多芬。
书桌下面,有罗兰的《巨人三部曲》,恩恩,有一本《贝多芬传》,我轻轻拿出,拂去上面的灰尘,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不觉潸然泪下。以前,知道他耳聋,生活不幸,却不知他出身贫寒的家庭,父亲常常醉酒,十分粗鲁,常打骂他,再加上他(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他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就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一个人担当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从十一岁到十七岁,大好的青春年华,本应去学习,可他,已经工作了。我想,如果我是他,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可他,坚持了。1972年,他离开了故乡,前往维也纳,仅仅不到四年,他,一个富有音乐天分的他,听力日益减退。这,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画家瞎了眼,工人缺了手脚,智者失去了思考能力,作家失去了大脑!而他,一个人独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他完成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指挥。当他指挥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掌声轰鸣。他,依旧背对着观众,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拉着他的手,给他鲜花时,他才转过身来。他明白,自己全然听不见
了。戏院无奈之下,把他开除了。但,只有他知道,他自己明白,他心中有音乐,他有一颗颗跳动的音符。随后,与他相爱的姑娘朱丽叶塔弃他而去,嫁给了一名伯爵,肉体灵魂的双重折磨,是他,这位伟大,可怜的音乐家,创造了《幻想奏鸣曲》《克勤侧奏鸣曲》。当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他的情绪从低谷飞向了蓝天,十分高涨。他的《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又再一次震惊了维也纳音乐界。
1806年,爱情又将他遗弃,他与布伦瑞克小姐定婚,但未婚妻又嫁给了别人。这个时候,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不过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亲朋的死亡,好友的离散,还有一个不争气的侄子与他捣乱,经济困窘,耳朵全聋······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他说:“即使我没有世界所给的快乐,但我要创造快乐给自己,给懂我的人,给世界!”
是啊,如果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你可以再打开一扇窗,离开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如果无法摆脱这些困境,你可以自己寻找快乐,让自己有理由活下去,坚持下去!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这位音乐天才,在不幸中寻找快乐的强人,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虽已逝,但精神未逝,他的精神,告诉我们——
如果没有世界所给的快乐,那就自己创造快乐!
如果遇到什么不幸,那就坚持下去,坚持活下去,坚持笑着活下去!
(累死我了,这么多字,手都麻了,如果有错别字,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
第三篇:读《贝多芬传》有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
怀着一颗崇敬的心,看完了语文书上的《贝多芬传》,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段文字了,但读完之后还是无法平息心中澎湃的感情。对于贝多芬这个人,我想他的存在已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巨人,他早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伟人。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蓬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没有莫扎尔德般幸福的家庭,用原文中的话说,“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有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父亲和一个善良温顺的母亲(母亲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却看中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从小就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音乐,目的是想让贝多芬迅速成长以成为他的摇钱树。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音乐的道路。接着,他离开故乡,开始在欧洲大陆上游历,他也在人生游历的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的作品,也历经了众多的挫折,然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失去了一个作曲家的生命——听力,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他竟然在失去听力之后,凭借着自己对旋律的记忆,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第九交响乐》。这是要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做到的呀!没有好的家庭环境,贝多芬也依旧没有屈服,努力地成为了一名作曲家;当他失去听力后,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在万般不利的条件下继续自己的创作。就像他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扼住我们命运的咽喉?我们生活在新世纪,我们的生活已比当时的贝多芬好太多太多,我们更有着健全的身体,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我想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珍惜,我们要珍惜我们已得到的,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里,要懂得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好环境。然后,我们要努力,要积极奋斗,追求我们自己的理想,在追梦这条路上懂得不放弃,懂得斗争。
活就要活得像贝多芬一般的伟大。
对,贝多芬活得伟大,他的伟大在于音乐上,在于他的人格,更加在于他英雄一般让人折服的灵魂。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后记
第四篇:读《贝多芬传》有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
——苦难与挫折造就的伟人
怀着对贝多芬这个传奇人物的敬仰,我翻开了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从罗曼·罗兰的笔下,我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贝多芬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起初,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渐渐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却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贝多芬,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人类的梦想。在他32岁那年,他甚至把遗嘱都写好了,在看他遗嘱的时候,我发现贝多芬竟有些“如果真的去了,是比现在更快乐些”的念头。但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最终还是没有低头。是的,假如他在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仍然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再一次拒之门外,开始了另一番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海而出,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那就是他血与泪的结晶。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成为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他因生命的沸腾而掀起了音乐的终曲。
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曾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向他袭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而他——贝多芬,用行动诠释了这一句话的真谛。
第五篇:读《贝多芬传》后有感
在艰难中造就的伟人
------读《贝多芬传》后有感
口腔医学院08口腔一班 叶鹏程 20081160107
“ 一阵风吧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无意间,我翻开了语文课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里面生动得描写了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全过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乐里听起了这首曲子,淡淡的宁静,朦胧的忧伤,以及婉转的轻快,到后来的铿锵的力量,迸发的激情,一气呵成,更衬托了这个音乐家的才华横溢。我带着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开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的 “贝多芬传”。在罗曼罗兰的笔下,我看到了这个伟大音乐家的无比寻常的意志。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从此,贝多芬走上了伟大音乐的的道路。
然而,在贝多芬的事业如火如荼时,却传来噩耗,他最宝贵的东西—听力,却逐渐在创作岁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聪为止。在如此毁灭性的艰难条件下,贝多芬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第九交响曲》。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音乐上,更加以他散发出的不屈不挠英雄气息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他的英雄气息不仅仅在他的音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于他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创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乐史不朽的,而他的灵魂是伟大的。罗曼罗兰之所以要为他做传,是因为她知道贝多芬的思想足以为当时数万法国生灵带来光明与希望,而事实,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响着不仅仅是当时的法国民众,也影响了世界上千千万万陷于水
深火热的民众,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向人们宣告“不可以向命运屈服”。
他一生为爱奋斗,为了完成自己的音乐使命而活着,用痛苦换来欢乐。他做到了,是怎样的煎熬,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历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
看着贝多芬的事迹,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以至于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风大浪。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农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学生好找,工资比大学生高。因为大学生怕吃苦,工资要求高,实践能力薄弱,沟通技巧差。众多的缺点也印证了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减退,学习态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劳,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一句古话说的好“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人的诞生是和超乎寻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四肢健全,拥有那么多的资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艰苦的条件磨练人的意志,而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出人才不是么?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人才,就要厚积薄发,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去争取我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