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贝多芬传》的心得体会
这个暑假,我看了罗曼罗兰编写的《名人传》。其中,我最佩服的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从小就显现出来,但他并没有像莫扎特那么幸运。他有一个凶残的酒鬼父亲,每日逼他弹钢琴,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喜爱。他在遭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创作乐曲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正是体现了贝多芬的自强不息以及对音乐的无限追求。
作为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事例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童年的悲剧,加上双耳的失聪,都可以看作是对他的磨练。其实祸与福是相对的,看起来不好的事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变为好事,而好事也可能转变为坏事。正是这些不幸,使贝多芬能抛开所有俗事,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音乐。他在西方音乐的形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贝多芬不但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还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他们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那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头,不会屈服于困难之下。
刚学作文那会儿,真的很怕写。400字的作文,经常写到200多就写不下去了。如果那天有写作文的功课,肯定会弄到很晚。一天,写上去的作文发了下来,果然不够字数,内容也是凑字数那样,没什么条理。放学时,语文老师留了我下来,分析了我作文不好的原因,并鼓励我写日记,看书积累素材。老师曾戏说:“你们就像蜜蜂采蜜,不多采点花粉,又怎能酿出好的蜂蜜呢?”于是,每天开始实施,虽然刚开始觉得很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期末,发现自己以前害怕的作文居然变得有点得心应手了。
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还坚持下来,如果当年就这样轻言放弃,随便让它过了就算了的话,那么我对作文的兴趣肯定没有现在高。我想说的是: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要轻易言弃,坚持,用痛苦换取快乐。
第二篇:读《贝多芬传》
读《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遭遇可用苦难二字来概括,艰难的童年、受耳聋酷刑的青壮年,以及“几乎毁灭生命的爱情”等等,都让多愁善感的他濒临狂乱甚至毁灭的危险。贝多芬从心底呼喊:“哦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吧,就是一天也好。”
贝多芬的作品给人的不是那深深的悲悯情怀,而是哈姆莱特式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悲壮。音乐给他生命,或者说他的生命在音乐中流淌。让我借用罗曼•罗兰对音乐的一段抒情文字来说明贝多芬对音乐和生命的理解吧:“音乐,你抚慰了我痛苦的灵魂;音乐,你恢复了我的安静、坚定、欢乐,恢复了我的爱,恢复了我的财富……”生活让贝多芬失去了许多,他也从音乐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宝藏。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讴歌欢乐。他的《第九交响乐》,原题为《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束的交响乐》,苦难的人生历程,他却以欢乐作为结局。他在维也纳病倒了,弥留时做了三次手术,然而他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善。”罗曼•罗兰用一句贝多芬的原话概括其一生———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贝多芬用一生的苦难和抗争,印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
贝多芬以《英雄》勇往直前,以《命运》向命运挑战,以《田园》作为自己的心灵家园。
缓缓地合上书本,我的耳旁似乎还有贝多芬生平的交响余音不绝。我又忙着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我知道,从书籍展开的宁静中,我获得的不会只是一个多钟头的安静。我的心境仿佛在清澈的泉水中洗过一样,枯绝的激情重又泛上心头。我耳畔缭绕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雄浑声响。攥紧手,我似乎要扼紧什么……
命运在自己手中,苦难无法剥夺。
第三篇:读《贝多芬传》
读《贝多芬传》
一直就很喜欢听轻音乐,喜欢它的纯粹的音律。虽然没有歌词的帮衬,但是却更容易感觉到它最原始想要呈现的情感。第一次听贝多芬的音乐是那首《献给爱丽丝》。那个时候只是单纯的觉得旋律很美,很好听,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个作曲者。现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贝多芬的一生以后,再去听他的一系列的作曲,会从中获得很大的力量。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暴,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大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2个兄弟的教育责任。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给沙德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其实,对于这种感觉,我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比我在想念亲人,想要叫他们却没有人可以回应的那种感觉要更加痛。
我记得,贝多芬在1816年时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话语,在看到的那一瞬间,让我对贝多芬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同情的感情。然而,这之后,我想我的这种情愫是个错误,因为贝多芬是何其骄傲,他从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情感对于他,可以算是羞耻的。可以说,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他没有像莫扎特一样享受过家庭带来的温暖,但是他对那个时代和消磨那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在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从那以后,直到他1827年逝世,他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具有特别吸引力的城市。关注他作品的人会发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在他到维也纳后不久,痛苦就慢慢的向他靠近了。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而他却独自一人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连最亲近的好友都不告知。直到1801年才写信告诉了2个朋友。在1802年的遗嘱中贝多芬说耳聋已经开始了6年。所以,当我们查看他的作品的时间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贝多芬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耳聋之后写的。
其实,最初贝多芬只是患了耳咽管炎,到后来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因为治疗不善等原因才会导致耳聋的程度逐渐增加,但是当时还没有完全聋。对于一些低而深的音,贝多芬还是能够感知到的。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没有什么是能够比失去听力更残酷的了。他无法去聆听他用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多么的美好。这种悲剧般的愁苦,在《悲怆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想要从中挣脱的感觉。
如果说,耳聋是让贝多芬陷入绝望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爱情的背叛就是另一个很大的因素。我最开始了解到贝多芬的时候还没有看《贝多芬传》的书,而是看了它的影片,在影片中主要讲述的就是贝多芬一段爱情经历。或许是因为影片的重点本就不在他的音乐上,那时我只是觉得他是热情的人。他的爱情要求是干净的。在看了小说以后,听了他的乐章以后,我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果然会体现在任何事情上面。他的爱情,犹如他的音乐是一样的。我羡慕这样的贝多芬。
在《贝多芬传》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的是一个不向命运投降,敢爱敢恨的贝多芬。他有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却是不幸的。他总是交替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而这些无疑都成为了他灵感的源泉。当他的爱情背叛他的时候,他
也会绝望,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贝多芬是热情的,但是他却不会滥情。可以说,他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第一个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个人的自私离开了他,是他一度萎靡不振。而拯救了他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另一段爱情,而是他挚爱的音乐。当他再次爱上他所认为的永远的爱人的时候,两个人却因为误会和时间的交错又一次离别了。再次被背叛的贝多芬,用了各种方式去报复他的爱人,只因为他的爱转变成了恨。可是,就像是俗话说的那样,爱的越深,恨才会越深。热烈的爱情只能演变成浓烈的恨,我不知道贝多芬在死之前是否有察觉到这一点。但是,我想他应该是有发现的。毕竟在他的一生,他都是未婚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不再相信爱情了。
像贝多芬这样的一生,悲苦的一生,其实现实中会有很多,只是我们都没有发觉到。但是,要找到像他那样的爱情,在我眼里,现如今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的。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悲观,但是时下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这其实不能算是个人的领悟,而是这个社会下,大家的感慨。
或许,大家会觉得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这一点,我并不想去否认。可是,是不是忘了换个角度去看待他的一生呢?他的确童年没有享受到家的温馨,甚至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仍有他所爱的家人;他的确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但是他深爱过两个人;他的确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以致于失聪,然而他依旧可以创作,挚爱着的音乐还是陪伴着他度过终生。
试想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有真正爱过的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事业。眼下要找到一个会全心全意爱着对方过一生的人,简直比找正版商品还要难。时下要找到一个不抱怨自己工作的人,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佩服贝多芬的。事实上,在我眼里,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佩服并且尊敬他的。究其一生,我想说他是个伟大的人。纵使有很多人讨厌,甚至是厌恶他的人品,但是这些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贝多芬在音乐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曾鄙夷过他的人,或者是那些对他恶言相向的人,在听到他的音乐的时候,都会为之折服。那些在他失聪表演失败时嘲笑过他的人,都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他们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对贝多芬的意义。即使是失聪了,他仍然会想办法进行创作,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他对音乐的这份执着,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的来的。
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其实,贝多芬展现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心爱的事的执着,还有那份勇气和不屈。无论命运怎么样捉弄他,他都会紧紧的咬住它,不向它低头,就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现在的我们都缺少了这份勇气,我们都一再的屈服于命运了。难得有人跳出来反抗的时候,我们竟会用一种惊奇的眼光像看异形一样去看待他。当然在那个时代也会有这样的目光,只是贝多芬不在意,而现在的人太过在乎了。
在写这篇报告的时候,我又一次让自己沉浸在了贝多芬的乐曲中。我发现这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觉得仿佛是在他的精神领域里。我相信“如果你不能读懂作者作曲时的心情,那么这首乐曲对你就是噪音”这样的话。因此当我在看完《贝多芬传》的书以后,我觉得我离他又近了一步。
《贝多芬传》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在书里写道:要使心灵惯于愁苦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回忆着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在最颓废的时候,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将忧郁的情绪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贝多芬是渴望幸福的,他也是渴望痊愈的,他充满了希望。在他所作的曲中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明快的节奏。这些轻快的旋律,是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创造出所需要的欢乐。也正是他所创作的欢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贝多芬就是一个伟人,他用他的音乐鼓舞着一代代的人们,他用他的生平给予人们希望,告知人们命运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放弃希望,放弃快乐幸福的权利。虽然每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会令乐曲的意味有所变化,但是我相信贝多芬想要表现的那份积极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我敬仰这位用毕生精力来创作希望的音乐家—贝多芬。
第四篇:读《贝多芬传》有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
怀着一颗崇敬的心,看完了语文书上的《贝多芬传》,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段文字了,但读完之后还是无法平息心中澎湃的感情。对于贝多芬这个人,我想他的存在已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巨人,他早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伟人。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蓬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没有莫扎尔德般幸福的家庭,用原文中的话说,“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有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父亲和一个善良温顺的母亲(母亲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却看中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从小就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音乐,目的是想让贝多芬迅速成长以成为他的摇钱树。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音乐的道路。接着,他离开故乡,开始在欧洲大陆上游历,他也在人生游历的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的作品,也历经了众多的挫折,然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失去了一个作曲家的生命——听力,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他竟然在失去听力之后,凭借着自己对旋律的记忆,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第九交响乐》。这是要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做到的呀!没有好的家庭环境,贝多芬也依旧没有屈服,努力地成为了一名作曲家;当他失去听力后,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在万般不利的条件下继续自己的创作。就像他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扼住我们命运的咽喉?我们生活在新世纪,我们的生活已比当时的贝多芬好太多太多,我们更有着健全的身体,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我想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珍惜,我们要珍惜我们已得到的,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里,要懂得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好环境。然后,我们要努力,要积极奋斗,追求我们自己的理想,在追梦这条路上懂得不放弃,懂得斗争。
活就要活得像贝多芬一般的伟大。
对,贝多芬活得伟大,他的伟大在于音乐上,在于他的人格,更加在于他英雄一般让人折服的灵魂。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后记
第五篇:读《贝多芬传》有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
——苦难与挫折造就的伟人
怀着对贝多芬这个传奇人物的敬仰,我翻开了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从罗曼·罗兰的笔下,我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贝多芬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起初,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渐渐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却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贝多芬,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人类的梦想。在他32岁那年,他甚至把遗嘱都写好了,在看他遗嘱的时候,我发现贝多芬竟有些“如果真的去了,是比现在更快乐些”的念头。但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最终还是没有低头。是的,假如他在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仍然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再一次拒之门外,开始了另一番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海而出,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那就是他血与泪的结晶。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成为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他因生命的沸腾而掀起了音乐的终曲。
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曾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向他袭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而他——贝多芬,用行动诠释了这一句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