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
论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我国所可能面临的机遇:
第一,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 第二,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市场,转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资源、产业市场的开放;第三,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转而更多利用外资和全球资金;
第四,从外国较高的关税和较多的贸易壁垒,转向零关税和低成本引进技术设备。从整体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认为我国可能面临的挑战有:
第一,我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有形成,行政分割仍然是资产重组、企业并购、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障碍。许多产业和企业不要说“全国化”,有的连“地方化”、“部门化”都难以做到,要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在无形中就增大改革的难度; 第二,人才危机的加重;我们过去偏重于人才的培养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却大量流向西方,留在我国的也有许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用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使有才能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此,必须进行一场涉及人才自由流动、人才双向选择、人才按质论价、人才有职有权、严惩压抑人才行为的制度革命。还必须进行一场涉及反对论资排辈、反对任人惟亲、反对人才单位所有制、反对人身依附关系的观念革命。而这两个革命能否顺利开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能否不断深化。
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并不是国门大开,不加设防。随着“入世”,改变了的是“游戏”的规则和裁判。我们要知道这是与狼共舞,时刻堤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建好自己的“堡垒”。因此,随着传统保护手段效能的急剧降低,必须代之以其他符合规则的措施和手段,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
第四,积极结构的调整。当前的结构调整,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一些重要原则: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二,以企业为主体;三,以科技为支撑;四,要注意发挥我国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美国品牌
惠普
戴尔
苹果
肯德基
必胜客
哈根达斯
麦当劳 李维斯英特尔Zippo星巴克CNN百事倩碧摩托罗拉
微软雅培安娜苏强生
可口可乐百思买Lee
海飞丝Guess施乐
思科IBM迪士尼
德芙耐克沃尔玛
佳洁士喜达屋UPS
匡威箭牌柯达
汰渍宝洁悍马
福特蒂梵尼特百惠
百威惠氏伟嘉
时代华纳FOX科勒 雅芳锐步Jeep
别克波音公司美国Wellpoint公司
州立农业保险公司Coach
英国品牌
多乐士BBC巴宝莉
百安居杜蕾斯立顿
索尼爱立信Agent Provocateur芝华士
万宝路汇丰百加得
联合利华帝舵渣打
巴克莱茵宝New Look
日本品牌佳能爱普生松下
东芝夏普索尼
尼康奥林巴斯美津浓 富士通西铁城资生堂
日立兰缪卡西欧
宾得立邦伊都锦
丰田本田三井住友
三洋御木本朝日啤酒
马自达明治铃木
三菱集团FANCL可果美
新日本石油公司
法国品牌
兰蔻香奈儿迪奥
爱马仕欧莱雅艾格
家乐福米其林圣罗兰
路易威登卡地亚雪铁龙 轩尼诗Celine马爹利
人头马梵克雅宝宜必思
标致宝诗龙皮尔卡丹
雷诺Chloe圣戈班集团法国松鼠储蓄银行
德国品牌
阿迪达斯黛安芬彪马
西门子妮维雅徕卡
宝马DHLBOSS
保时捷奥迪德意志银行
MAN
意大利品牌
阿玛尼欧时力菲拉格慕
普拉达兰博基尼范思哲
法拉利Kappa芬迪 华伦天奴FILA宝格丽沛纳海
瑞士品牌
欧米茄斯沃琪江诗丹顿
天梭雀巢百达翡丽
劳力士宝玑罗氏诺华
韩国品牌
三星百家好LG
兰芝小熊Solb
艾利和MagixSK
现代BBQ
丹麦品牌
ONLY杰克琼斯VERO MODA
嘉士伯
荷兰品牌
飞利浦美素佳儿喜力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
瑞典品牌
宜家H&M爱立信伊莱克斯
沃尔沃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摘 要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加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可以过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就此,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简要地予以评析,并探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利弊;
对策
I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with the Cold War ended,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topic of today's most fashionable.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some economics add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good thing, it can make us richer, you can live a good life, you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and enjoy life.However, many other economists are skeptical.They pointed out that if the economy really that good of globalization, why was so confus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 this regard,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public opinion on this issue started a fierce debate, the pros and co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to assessment, an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ch, we should take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s and cons;
Strategy
II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目 录 绪论.................................................................1 1.1 1.2 2 本文的选题意义...................................................1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1
经济全球化概述.......................................................1 2.1 2.2 2.3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1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2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3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3 3.1 3.2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3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6 5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8 结论................................................................10
III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定义及特征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主题,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这一浪潮中,并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组织提出了坚决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口号。从1999年1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开始,反对全球化的运动也就拉开了序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我们清楚的看到: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使经济呈现政治化,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只是巨大的利益,还有沉重的负担。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2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与内容。第二章对通过详细描写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成因以及特征三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一个概述。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则详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第四章则是简要介绍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最后第五章对整篇论文做了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概述
2.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客观来说,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2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动因: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 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使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世界瞬间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际、组织、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时空,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事实上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是在逐渐发展着的,大体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只是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由于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和资金资源,贮存有大量的过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国、本地区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廉价劳动力的限制,这就迫使他们要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尽管这种输出客观上促进了输入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但其主观动机则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目的的。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动者。
三、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此举产生了显著的效果,70年代到80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才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潮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当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这种或积极顺应或消极受应的举措表明实际上他们已被纳入到或接近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事实上,若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2.3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
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近全球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 ,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3.1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
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机遇与挑战面前,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必然处于劣势。但我们相信,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本民族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就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会逐步趋于平等,国家民族经济也会日渐成熟。
三、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人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设置的贸易壁垒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和防线将会被逐步取消,那种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那种以低劣的质量和服务向消费者漫天要价的情形行将结束。
四、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过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世界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就在于减少和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首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使扩大多边自由化的领域以及扩大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核心职能。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也开始形成。
五、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缺口,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互相促进,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效用以及给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术转让活动。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还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进程,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再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愈来愈突破国家的界限,出现了所谓无边界的企业,从而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
六、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较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将极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广泛地要求参加国家和社会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的管理;拥有雄厚实力的独立利益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从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也使“愚民政策”的体制丧失了基础。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协调以作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政治上协调的过程尽管漫长,但却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七、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转让活动又把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究与开发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协商与对话越来越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各国之间加强信任与合作,约束国际冲突或至少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已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加强。第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日益增多。
3.2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四、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系统不健全,必然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的混乱。世界银行于 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于工业化的国家占世界人口1/6的人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均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 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有序推动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目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 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三、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来讲,应注重地缘战略建设,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区 域经济合作。
在西北部,我国已与中亚五国组成上合组织,尽管最初是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但随着上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各成员国深感加强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并有意将该组织向中亚自由贸易区方向推进;在西南部,已与东盟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可以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起来;在东北部,应大力倡议并促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协调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基地战略的实施,由于日本对我国的发展心存疑惧,可考虑先和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然后再促使日本也加入到自由贸易区来。有广泛的贸易基础和影响之后,在亚洲构建货币区,增强亚洲国家和地区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这对全球的政治和经济稳定都有好处。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予以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和可能性,而冷战结束又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安全环境,所以,可以预见,经济全球化以资源“真正的”全球化配置为主要内容,将会更加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的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的,世界性的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然而自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的一系列动荡,应该使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带来诸多利益的背面,是不可不面对的危害。正如前面所述,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处境和地位是很不相同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要遭遇比发达国家更多的风险。所以,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规则和机制,将成为21世纪初世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宿景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68~75 [2] 波得拉斯.全球化:批判与分析[J].中国与世界,1999(9):76~87 [3] 黄永红.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4 :101~110 [4] 翟芳玲
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0(8):18~30 [5] Paul M.Sweezy.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n, Monthly Review Sep.1997 [6] 陈军.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J].百家论说,2005(4):44~49 [7] 陈爱玮 曹丹.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J].中国经济导刊,2003(11):10~13 [8] 邵培仁 陈兵.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J].商业时代,2002,04(243):132~134 [9]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R].[10] 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
[11] 巴达维.全球化与风险[N].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2000,06, [12] 陈炜.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6(10):141~145 [13] 龚鉴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J].经济师,2005(04):154~166 [14] 张幼文.全球化的新挑战与理论创新的新主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4(01):87~90 [15] 吴易风.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J].当代思潮,2003(03):58~65 [16] 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3(04):103~142 [17] 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3(04):43~55 [18]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03(05):33~
43武汉科技大学高职毕业论文
致 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对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时光匆匆飞逝,三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在毕业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地感谢在大学期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在此更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涂庆丰。涂老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思维敏捷,时时给我热情的鼓励和不倦的教诲。在涂老师的细心严谨的指导和关怀下,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每一步都是在涂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涂老师大量的心血。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谨向涂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涂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它有利有弊,人们习惯将其比为“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认清形式,分清利弊,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双刃剑;机遇;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一把双刃剑
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全球化的利主要表现在:第一,全球化完善和稳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全球扩张开辟了广阔空间,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品位,孕育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期,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为每一个国家增进国家利益带来了机遇。第三,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增加了人类的全球意识,合作、对话、和平、发展,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而有利于国际社会稳定的长期化,有利于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第一,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为国际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大量 “热钱”用于炒汇投机谋利,一旦信用出现危机,就会引发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第二,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世界经济包括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
(二)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直接推动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增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每到一处,他们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和经济实力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第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为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第三,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制成品供给来源,为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产业结构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形成了全球经济垄断优势,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垄断收益。目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80%以上属于发达国家,它们在全球生产、贸易、科技开发、国际投资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
当然,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并非都是福音。境外投资增加和国外廉价制成品输入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技术输出加速了国际竞争对手的成长;境外投资增加导致税源转移境外并增大了政府福利开支压力。刘胜湘博士在论及美国所受全球化影响时认为,全球化对美国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对美国模式的挑战,二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三是对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刘胜湘,2000)。的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过去由美国单极称雄的格局变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加之亚太经济圈的兴起,美国的国际地位已受到冲击。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美国对外贸易收支开始由顺差变成逆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由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但总体说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远大于负面影响,他们所受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国内失业增加,工资和收入水平下降,并不主要因全球化而起。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仅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下降6%,远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严重。
(三)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人们议论最多、意见差异最大的话题。原因是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差异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十分明显,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已不可概而论之。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中受益较大,已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已在较大程度上卷入全球化;低收入或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只是正在扩大对外开放,部分参与全球化。不同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受损程度不同,反映自然也不同。但不管如何,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并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总体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可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3)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创造了契机,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投,发展跨国公司,更多地占有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并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和平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切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谁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谁就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推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1)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大规模扩张,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被发达国家和
跨国公司所控制。(2)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国际投机资本猖獗,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实力弱,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资本投机财团的牺牲品,时刻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1994年和1997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已为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竞争实力弱,很容易因国际市场不良因素引发国内经济波动。
三、中国的对策
由前已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本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想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置身其外就会被“边缘化”。因此,面对全球化,中国的惟一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前和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利大于弊,中国要积极、主动地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今世界曾出现一种反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盘剥。国内也有相应的反经济全球化的言论。可是纵观日本、韩国等以出口导向为基础而迅速壮大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敢于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强大。中印两国刚开始现代化时,贫困程度都差不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极为相近。但自此后,印度被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阿马提亚?森(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历史昭示未来,中国过去的和平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中国只有继续融人全球化,才能不断前进。
2、实施双向开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就“引进来”战略而言,我国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使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的资源和某些控制权,如果国家政策对某些外来投资不加限制,外来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垄断,影响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政策及税收优惠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而过度的优惠政策将导致明显的市场扭曲和寻租,不利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外资政策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一些外资政策
仍然与WTO规则不相符,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影响了对外资的引进。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自由化原则继续加速国内外资立法的修改,消除仍然存在的黑箱操作,确保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外资活动的监管,完善税收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纳税的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就“走出去”战略而言,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尽量简化审批手续,继续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降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风险和成本。国内企业应该进一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理念。目前中国的经济,放在世界范围内定位,还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中国产品的知名度。国内企业还应该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竞争中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穿透对方技术壁垒的能力。
3、我国政府应该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科研投资,加大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给企业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内部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以公正合理的薪金,完善优厚的福利留住关键人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和成就寄托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跨国经营打基础。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外,企业还应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跨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国外当地的人才资源,实行人员本地化这一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4、我国应有步骤地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加大对短期国际游资的监管,对快速进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游资征收惩罚性税收,鼓励长期的投资,强化对商业银行放贷的责任制约束,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鼓励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加强货币的区域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能力。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政府要朝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改进。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与创新,改进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风格,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权,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政府还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电子政府和实现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
【参考文献】:
(1)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
(2)张家哲(译).全球化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国际经济学家哈瓦那会议纪要
(3)唐任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姓名:颜士叶
作者简介:临沂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五班
邮编:276000
电话:***
QQ:1402172546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临沂大学商学院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范文
摘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垒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 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
关砖词:短济垒球化;利苴}问逆;挑战 中时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问题》2002年第6期
经济呈球化的利弊分析
于茂荣,曲建忠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91)
文章编号:l004—972x(2002)06一0017—0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理趋势。所谓经济 佥球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索等大规模地跨国滴动,技 术与信息在国际间的迅速传插,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各种
资獗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经济出理
4.经济全球化培发展中国挛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996年联合国贸 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 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象。20世纪90年代 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 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 扩大.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
动性增强。
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
其中,48个攮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人量也增加了 56%。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寡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 的漉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快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断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
一、经济垒球化的利益
1.经济全球化为资源在垒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
新的有利备件。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备个国家,可以发 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囤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懈 央。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 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寡。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他和 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在总体上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2.经济垒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 的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将在全球范辟内发挥作用。在统一的 大市场中,各国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努力改善生产 经营活萄,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生产。选一切都会有效地扩大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同时.激烈的国 际竞争还会j阱澈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科技成果在世界范 围内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
3.经济垒球化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韵相互 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秤升 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
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加速发展本国经济。
1.经济奎率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首先,各国对 外贸易依存度普遍提高t一般国家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 高达50“~60%,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情况 下,任何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较快地引起其他国家甚至全世 界的经济波动.造成外部失衡,甚至导致危机。反之亦然,即 外部失衡转而造成内部失衡。其次,世界金融市场迅速扩大,金融宦l}新工具不断出现,世界金融体系使各国经济紧密地联 系在一趣。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往往会酿成破坏性极大的 金融危机,进而波及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尤其是国际游资往往成为全球经济不稳 定的祸根,促使金融危机蔓延。20世纪80年代柳的拉美债务 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年的墨西哥汇率
蜘晴B船:2002一04—10
伟音嚼!舟:于茂萦(1 064).再.山牵理工大学经济学肫讲师。
17
万方数据
于茂荣.曲建忠:万方数据
危机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几乎每次都能感受到
国际游资的强大破坏力。尽管可以尝试各种有效的资本监管 措施来减少经济波动,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不仅不可 施,而且也是发展趋势所不允许的。
2.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在国家经济 独立性因主动让渡(如同意世界贸易组织降低关税的要求、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经挤的政策等)和被动侵蚀(如 跨国公司对东道崮经济政策的抵制、国际资本对资本流人国 经济利益的损害等)而下降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如何维护本 国产业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目标的实现,就更复杂了。这就要 求各国政府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增强本国 的经济实力,以保护国家利益。各国都在寻找在日益具有跨 国性的环境中执行“民族”政策的是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 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 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际经济组织为 全球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制度、规范和秩序,有其 台瑚、公正的一面,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 要求.且往往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而言,当今的“国际游戏规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 其规则是合理的,在现阶段就可以接受.并按其规则行事;二 是其规则尽管是合理的。但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马上接受 尚有田难,将分阶段逐步接受和采纳;三是其规则是不合理 的.有害于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对此,不仅不能接受,而且 要加以反对,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去加以修正。
4.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短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 大。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 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 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d年变
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 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 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 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 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 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 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 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接时获取更多的利 盏。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 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 神。各个国家都鸯各自的_橱萃畸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 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
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18
经济垒球化的剃弊分析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挤全球化为以发 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人差距在拉大。
5.国际经济豇织的改革问题。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全球
化进程舶深入发展.以IMF、IBRD、wTO为代表的国际经济 组织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调节及规则的制定方面将拥有更 大的权利,事实上它们过去所制定的国际经济关系规则,客 观上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运作,这些制度和秩序已越来越不适应 新的形势和要求,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资源在全 球范围内有救配置及合理流动.需要就竞争规则、资源流动、环境保护及垄断行为等进行规范,建立公平的运行规则。人 们寄希望于这些机构能够担当起民族国家正在失去的一些 职能。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机构既缺乏民主监督.又没有公 众合法性的压力,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进自由 化和削弱民旗化。现存的国际经薪组织,或者缺乏应有的权 限,或者缺乏行动能力.或者被少数几个大国把持。世界各 国.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目家对它们的怀疑、失望与批评与 目俱增。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 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我 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 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 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 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防范 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M].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1999.
[2]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9,(4).
[3]薛荣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J].世界经济。1998,(4).
[4]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口].世界经济,2000.(9).
(责任编辑:韩克勇)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于茂荣,曲建忠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91 经济问题
2002(6)
年,卷(期): 参考文献(4条)1998(09)1998(04)1998(04)199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wt200206006.aspx
第五篇: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路。从发展的角度看,WTO利益再多,冲击再大,其影响力也不过十多年而已。经济全球化才是未来更长远的目标,因此具有更大的意义。WTO只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小步。而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才会是中国将来长久面对的冲击和挑战。
智者高瞻远瞩。理论研究也要超前才能形成指导性作用。既然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加入WTO的决策,那么理论研究就应该超越是否加入的层次,而应该进行超前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应该把WTO的冲击以及对策,作为要解决的主要目标。如果要把研究推展到更超前,更远的范围,就应该把视野超越WTO这十多年内的冲击,而以“经济全球化”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趋势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对WTO的研究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题目下进行。
实际上,人们对WTO的担心还是源自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心。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疑虑,反感和敌视,才使得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存有担心,怀疑和恐惧。只有当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远景建立信心和信任后,像WTO这样的短期问题才不会造成太大的抵制或混乱。
所以,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以及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二、中国学者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中国学者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转载香港《信报》题为“中国学者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观点”的文章,详细地列举了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和疑虑。现把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中共中央理论权威刊物《求是》半月刊今年第一期在署名“本刊课题组”的文章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在20世纪8、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的情况下,经济
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截至1999年年底,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至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南北发展差距愈来愈大。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方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日平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有关统计资料显示,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均收入,是30比1,而今已上升到74比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展国家仅20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
学者们还指出,尤其美国总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至今未能加入世贸,都与虽同意中国入世却仍在背后作梗的美国有关。是以不能盲目乐观。与利相比,弊的方面亦即挑战的情形显得更为复杂。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诸如在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收买和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输出资本时附带兜售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等等。
中国的年轻经济学者指出,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三、应付挑战,趋利避害
在列出上述弊端的同时,上述文章也透露出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文章指出,中国年轻的经济学者认为,诚然入世对中国有负面影响,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当权衡入世的利弊,以便趋利避害。中国入世,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9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06亿30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外贸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增长是靠外贸实现的。(这一部分并不完全准确,去年的增长基本是靠内需拉动。外贸的拉动效应微乎其微)。
这些年青学者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从;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宜全面迎合。也就是说,既不能说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要随波逐流,去“傍美国这个大款”。中国虽然落后,但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中国虽然落后,但具有一百多年反对外来侵略、五十多年自立自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
年轻经济学者指出,既不回避也不盲从,以豪迈的姿态勇敢地杀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相信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潜力无穷的泱泱大国,既能吸纳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浊水。
这些年青学者的思路是对的,态度也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既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因为困难和挑战就退缩不前是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用高明的方法来趋利避害,这才是正确的指导方针。
四、需要深层次分析
要想避害,首先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害”。经济全球化既是机会,也到处布满了陷阱。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一旦发生重大的错误,可能就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中国的决策者们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在哪里和有什么样的陷阱。只有有了一个清楚的“地图”,描绘出了陷阱的所在,才能够事先采取对策,予以避免。中国有那么多学者,只要好好地组织,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够研究的很透彻的。
从上述文章看,中国国内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弊端有了一些认识,但是还非常不完全,对一些关系还不是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从上面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认识是这样的一段话:“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根本的威胁就是“不平等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廉价资源供应站和剩余产品的市场。而所谓的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的。
笔者认为,这种对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远远不止于此,而且政治和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得也绝对不仅仅是“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功能。仅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结论也是不够严密。也就是说,论点的各个组织部份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仔细分析之下,就会遭到质疑。
比如,说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会损害不发达国家如中国的利益,这一点如果进行单独地分析就会产生问题。如果资本的扩张和输入是不利于不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各国还千方百计地要吸引“外资”呢?说先进的技术导致不平等交换,从而损害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问题。辩解的人就可以回答说,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地进行的。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加快科技的发展来改变这种局面,市场是通过竞争得来的。而且科技产品向不发达国家推销,也使得那里的人民可以接触世界的先进科技。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是同样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既然如此,那么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有什么错呢?又怎么会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呢?
所以,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应该进行更完整,更精密的分析。比如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仅仅是“不平等交换吗”?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真的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吗?这后一种观点尤其值得讨论。它未免太过乐观,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这个问题如果不看清楚的话,后果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弊端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弊端还是挑战,是害还是利,往往也由对应者的思维和策略而互相转化。
五、科技剪刀差不足为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弊端确定为“不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交换实际上就是一种剪刀差。过去人们用过工农剪刀差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用“科技剪刀差”来描述南北的“不平等交换”。
在这种科技剪刀差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输入低廉的原材料,经过高科技加工后,再返销给不发达国家,从而赚取高额利润。形成“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发展中国家卖出的是低价原料,但买入的却是高价的科技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是越来越穷,而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北发展差距愈来
愈大。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态表达出非常强的反感。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也进程缓慢。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也日益高涨。
可是,这种不平等交换不见得会是将来最大的冲击和威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也因为这种不平等交换而吃过亏。比如,中国的出口都是靠的劳力密集性工业,赚取的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的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中国的货币含金量小。比如,中国的军费养几百万兵员没有问题,但是购买高科技武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中国的税收对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力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广大市场却同时也吸引了海外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迅速成长,使得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趋势。所以,这种不平等交换从效果上来说,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利益。它不平等,但是是历史和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是合理的。
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不平等交换可以继续下去。从中国的经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不平等是不能允许永久存在的。而打破这种不平等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中国的科技研究发展能力,提高中国的工艺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高科技份量。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继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能力,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发展高科技是必经之道。
在这个领域,中国是不必担心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具有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资金不是问题,中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才不是问题,中国人聪明肯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数百万人。市场不是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已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有了这些要素,还怕科技水平提高不了?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有很久的历史原因。从短期来观察,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
济这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实际上,中国近年对经济和科研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素具备,方法正确,假以时日,中国的科研水平肯定可以领先世界。
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但是,事实表明,这并没有阻挡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而且将来也阻挡不了。这些国家最后会发现,吃亏的是禁运者自己。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只要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科研队伍就有了发展和发挥的余地。市场对科研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色列造军火,但是美国不让卖,那军火就销不出去。没有市场,科技再先进都没有用,因为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就不能够产生资金积累循环效应,科研就会失去动力。中国就不一样。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合理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市场。哪怕不外销,只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就是全球五分之一的销售额,就能够最起码在世界上占有立足之地。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未来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和发展什么高科技,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为自己的高科技公司保证市场。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反垄断,反倾销,外国公司本土化,产地要求,以世界五分之一的市场为依托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外国公司的产品必须要改造才能符合中国的要求),等等。
即使在某些科技领域内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中国过去20多年来,采用了以市场换科技的方法,今后还能够使用。而且,在个别技术领域内的落后,不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因此,“不平等交换”的问题对一些小国家会有麻烦,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不会是大问题。中国应该,而且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在科研水平上迎头赶上,消除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剪刀差”。
六、国际资本是水,载舟也覆舟
与“科技剪刀差”相比较,国际资本的流动才是真正值得让人担心的。古人说,民心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国际资本也是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且国际资本特别容易见风起浪,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船。所以,中国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对国际资本的特性加以研究并予以防范。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能举一些主要的问题。
国际资本有多种形式,因此其特征和性质也很不同。所以,对国际资本不能一概而论。那种二元思维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好还是不好的问题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也不是正确的思路。从功能上看,国际资本有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会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资本,也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且这两方面会互相转化。
正是因为国际资本存在着这样一种集好坏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就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国际资本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推动力,是“不平等交换”导致南北差距的肇事者。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会反对国际资本。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观察,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千方百计争取国际资本的流入,尽管一些国家曾经被国际资本整得吃尽了苦头。由于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就对国际资本出现欲迎还拒,既希望,又恐惧的两难态度。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要把国际资本分一下类。一种是长期资本,另一种是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低流动性资本,而短期资本是高流动性资本。从对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资本的经验看,中国将来还是应该继续吸引长期资本,严控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
中国过去20多年以来,一共吸收了3000多亿的国际资本(其中大部份来自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经济区)。至今为止,这些资本的输入的效果是正面的。它们提供了中国需要的发展资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没有出现任何负
面效应。尽管外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也通过这些资本赚了钱,但那是应得的。是理想的双方互赢的局面。
但是,在中国崛起前,亚洲的四小龙也曾经吸收过大量的国际资本,而且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曾经有过外资大量涌入的热气腾腾的局面。但是,近一两年来却是大伤元气。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的几条小龙还有马泰等国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些国家没有中国那么幸运。究其根源,还是国际资本造的孽。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对冲基金这一股怪异的资本力量,其特点是快速移动,大肆炒作,寻求短期获利。对冲基金利用各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渠道,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造成短期的利差,然后获利了结。受到对冲基金攻击的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人心不稳,外资大量流出,导致百业萧条,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等到股市落底以后,外国资本又进场拣便宜货。这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根源。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同亚洲一起陷入危机呢?这同中国的制度有关系。中国还没有向外国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国际资本无法冲击中国。而且,中国当时虽然吸收了1000多亿的国际资本,但是这些都是产业性的长期资本,无法在短期内流动的。所以,不会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容易受短期资本的冲击。长期资本要想抽出被投资国,往往不是获利了结,而是亏本了结。象日本,在80年代大举扩张,在美国买了大批房地产(属于长期资本),到了90年代后,日本陷入衰退,于是纷纷卖美国的房地产。美国的买家压低价钱,原来买进时一亿多的大楼,卖出时只要到3000多万。
由此分析,投资到产业部门的长期资本是有利于当地的稳定和发展的。而短期资本往往是冷面杀手,应该加以提防。对短期资本的提防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风险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也很多,比如对金融衍生投资工具要慎重,这往往是国际炒家的攻击重点;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建立各种指标监控;控制企业对外短期借贷,采取措
施防止资金外流等等。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滋就指出过,经济全球化下防止资金外流是关健。在金融问题上,一定要求稳。
好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同国际资本炒家交过手,并取得成功。1998年香港一役,国际大炒手索罗斯大败亏输,元气大伤。国际对冲基金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新的金融危机和挑战还会出现。也许哪一天会出现王罗斯,李罗斯。而且,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许多业务也不能完全交给外国的公司。比如信用评级,公司上市,证卷业务,外汇买卖等等,不能掌握在外资手里。一定要实行以我为主,保护金融主权。另外,中国已经从香港引进了一些金融高手。这将会有助于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七、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风险
在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就上了台面。这种风险不但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还有来自发达国家政治全球化的压力。中国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但是他们把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必担心了,因为中国已经决定要走向这个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政治全球化还有更复杂,更深层的动机。
毫无疑问,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将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需要政治全球化来推动,更不需要保障。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可以达成的。世贸组织成立运作已经很多年了,在现在的国际政治状况下,还不是运作正常?在这个世界上,同美国政治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许多国家,它们同美国的贸易还不是正常往来?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要成为一个样。
事实上,一个模样的政治制度不见得是好事。多样化的制度才显得丰富多彩,才会形成
合作又竞争的局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亚洲各国抵挡不住危机的袭击,货币纷纷贬职。中国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一退,亚洲的局势将不堪设想。但是,中国坚持不让货币贬值,并且有效地做到了这个承诺。如果不是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实行有效的控制,那98年的危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收场。
这个事例说明了,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好处。美国过去相信一元文化,到1960年代以后,才接受多元文化的思维。现代的美国人普遍承认多元文化是美国的活力和优势之一。但是,奇怪的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可以容忍国内的多元化,却容不得国际上的多元化。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在国内推行民主,在国际上却实行“专制”。
而且,政治全球化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球一致性的。就拿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吧,在这些国家内部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皇权、王权和帝权,还在继续实行半封建半民主的君主立宪制。人们应该感到奇怪,既然发达国家要搞政治全球化,为什么不先在自身做起呢?为什么总是把矛头对准发展中国家,对他们吹毛求疵呢?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盟友里面,有些根本就是完全地道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对这些盟友提出“政治全球化”的要求。这不是奇怪吗?
这种有选择性使用“政治全球化”的现象,只能令人对这个口号背后动机的怀疑。从历史经验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是常常被用来保持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的。在政治全球化的口号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和分离势力被跳动,被支持,甚至被武装。于是这些国家一个个发生**,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然后发达国家再以援助的方式进入,从而掌握经济主导权。也就是说,当经济竞争行不通时,政治手段就成了一个选择。而结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拉大。
对这样的政治风险,中国必须要有事先全面和仔细的考虑。不必害怕,也不能大意。只
要应对得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八、肥鸡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防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对国防安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如何摆正。最近发生的关于所谓“自废武功”的讨论,证明了这样一个工作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重新研究新经济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因为现在中国国内有一种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看法,这就是“军备恐惧论”。军备恐惧论可以说是冷战的后遗症。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安全。而且,如果增加军备,一方面会排挤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会刺激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发军备竞赛。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那就会重蹈前苏联的复辙,会拖垮中国的经济。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最好还是保持低姿态,甚至对那些可能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件也不要反应,任其自然,靠世界上道义的力量来保证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种军备恐惧论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这是正确的。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把经济发展同军备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完全互相排斥的。这就走到了与过去冷战时期唯军备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唯经济论。
唯经济论是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主导思想。邓小平提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备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中国刚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生产能力落后。因此通过
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不要忘记,邓小平当年敢于压军备,重经济,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准确地预见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中国会有20年的和平时间。正好可以用这段宝贵 的时间来暂时放慢军备建设,全力发展经济。请注意,他预测的是20年。
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放眼天下,看看中国,就可以发现,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已经变化了。我们就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将来的新方针。
看看国际形势,人们只能怀疑中国是否还会像过去那样,还有20年的和平时间。相信没有人敢做出这样的预测。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能够有多长的和平时间,不是由经济多发达来决定,而是由中国的军事威慑力有多可靠来决定。中国的军事威慑力越强,中国能够得到和平建设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由于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会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军备与经济并重的战略。
周边形势的恶化是比较明了的。中国的台湾岛对大陆的敌意未改,台独的威胁还没有消除,台湾岛的军备也有向攻击性发展的倾向。南海问题,菲律宾狐假虎威,不断向大路挑衅。南亚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竞赛,东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更远处,还有强国虎视眈眈。另外还有分裂国土的势力在活动。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些年还明智地保持了相当的战略威慑力量,台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实。
有人会说,经济都要全球化了,战争恐怕是不会发生了。这种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是太天真了。要知道,经济全球化并不会防止战争,甚至会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比如,我们设想这样一种状况,某个国家经济发达,人民富有,但是军备松懈。而另一个国家,经济低迷,但是军备非常强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必然的是经济发达但军备松弛的国家遭军备强大的国家入侵并因无力抵抗而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也不例外。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小公司经营良好,手中握有太多的现金,就会成为那些规模庞大,但因经营不善而缺乏现金的大企业垂涎的对象。后者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吞并这个小企业,企图得到它的现金。为此有时会采取恶性吞并的手段。这有个
名词叫“恶性收购”(hostile takeover)。每年这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经济发达但是军备松弛的国家,要比经济落后但军备相对整齐的国家更危险。因为,在其他人的眼里,前者是垂手可得的肥鸡,后者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另外,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公平地竞争。公平竞争只有在一个国内市场中建立了法制权威后才有可能。但是,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现在还不存在这样的公正的权威。现代国际关系中只认强权。而强权会在自己面临不利的经济竞争形势时,采用非经济的手段来削弱对方,从而相对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往往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军备不强,面临入侵的危险时,国际资本会快速逃离。到时候,不要动手,风声一紧,经济混乱马上就出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所以,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强大的国防,而不是松弛的军备。既不能成肥鸡,也不可当鸡肋。最好当刺猬,肥的流油,却又浑身带刺,无人敢碰。
九、经济建设与军备建设的辩证关系
军备恐惧论者除了忽视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之外,也犯了一个把增强军备同军备竞赛划等号的错误。他们以为,中国一旦增强军备,就会落进前苏联掉进的无止境军备竞赛的陷阱。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首先要了解,军备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苏联实行的是全球争霸战略,因此谋求的是压倒性的军备优势。对方有1000枚导弹,苏联就把自己的加到1001枚或者更多,总要比对方多。这叫全面优势军备,至少是对等军备。
但是,中国谋求的只是国土安全,只要自保就可以了。中国不需要压倒性的或者对等的军备,而需要对应型的军备,完全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会陷入无休止的竞赛。由于中国这一有限的目标,所以就不需要全面性地发展,而是针对威胁者的弱点,使用中国“四两拨千斤”的高明智慧,发展不对称军备,倚重自己的一些撒手锏。这样的策略是斗智不
斗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古代典籍中以弱胜强的范例数不胜数,这些将有助于中国制定新的军备建设方针。
其次,经济体制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如何应对导弹防御系统”一文和《时局评论周刊》第6期中阐述过,所以在此不再重复。
从正面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的军备建设有利于提升科技水平。由于军备建设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武器研究,所以往往会刺激科研人员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研究的方向感和责任感,也容易取得重大的突破。这将有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如中国学者张召忠先生指出的,美国的NMD其实也有这个意图。
适当的军备建设提高武器研制和装备水平后,也会增加军备出口的机会。这一点不必多言。
适当的军备建设在增强国防能力后,也会导致民众和企业资本的安定感。这将有利于保持国内资金不外流,而且还有利于吸引外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军备衰弱,导致外敌入侵或内部**的时候,资金就会外流,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安全环境。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军备建设的关系呢?下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针。
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军备建设目标。也就是说,以国土安全为目的。
第二、确认适当程度的军备建设,以满足国土安全的需要。
第三、用巧,用智,四两拨千斤,不对称战略,以弱胜强。
第四、大力发展民用高科技公司,既能够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也提高财政税收的科技购买力。
第五、通过军用科研和民用科研交叉研究的方式,使得军民双赢。
第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产生自发动力。
第七、政企分开,使经济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第八、调整国防工业,使其吸收民间商业资本,增加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