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的电影影评《一一》等
《一一》
3个小时的电影,你可以说长,但短短3个小时却能将社会生活和人生剖解的如此透彻,整个电影以静止的长镜头为主,这样使电影具有一种非常写实的观察感觉,整部电影,你都能感觉到一个思想家在背后冷静审视发生的一切。杨德昌的电影总是讲叙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的孤独。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当然,杨德昌的电影中的孤独主要还是体现城市社会性的孤独。轮回 :从最开始的婚礼,到最后的葬礼。整部电影充满着轮回的概念,比如两代人在两个地方的不同地却同时的牵手,以及最后婴儿的降临和婆婆的死亡。乃至洋洋妈妈每天对着植物人母亲讲述发生的事情,但是有一天洋洋妈妈突然发现,她每天跟母亲讲的都一模一样。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又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她崩溃了,‚怎么只有这么少。我觉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啊。‛这段话不仅教会我们要时不时跳出来冷静审视自己的生活。从宏观意义上也包含着轮回的意义,人生,大多数人总是重复着上代人做过的事,只是在表面上有些差异罢了,人生的母题永远是那几个。匆匆: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2个镜头,一个镜头是在公司大厦里,办公室内摄象机对着璀璨的台北夜景,并因玻璃的反射,将人给摄进来。以此将人和社会联系起来,反映出人在社会中是何等的渺小。作为大多数人而言个人的行为臵于整个社会是如此的苍白无力。还一个反复出现的是关于电梯的镜头。电梯间,是一个能将这层楼的人产生交集的地方,因此而产生了交流;电梯间,同样也是一个匆匆的地方,人生是匆匆的,匆匆的相遇,匆匆的离去。而许多人似乎又一辈子忘不了那‚匆匆‛。或许那是一辈子。NJ和他初恋在一起3年左右,臵于整个人生当中无疑是匆匆的,但最后NJ还是认为‚除了你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此时,我一度认为他们俩或许又可以重新走在一起。但马上我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道德伦理上是不允许这么做的,根据导演的笔锋,必定要将爱情牺牲给现实。也确实是如此,这句话只有点象征意义,而无现实意义,之后她选择安静的离开。这又要联系到NJ后面对他老婆所说的一段话了 ‚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人生不仅没有重头的可能,也真的真的没必要再重来一次。既是因为宿命,也是因为真的没必要,这就是人生。
信仰 :电影也着重写到了信仰,当人无所依靠时,他就会投向信仰的怀抱,这是人的本能。的老婆是去信仰佛的,但最后,或许是她机缘未到,她并没从佛中找到解脱。也是有寄托的,一直相信有重新一次,以此作为活下去的寄托以及信仰.不过最后信仰仍然破灭了.‚信仰‛是人虚构的,人终究是空虚的。或许人也有救赎的可能,每人都是未觉的佛,这道人生的母题将陪于人的一生。爱情:电影对于爱情的探讨也非常庞大,从洋洋的对于爱情的启蒙,到女儿的单纯的爱情,到最后自身的爱情让位于现实,全得到了探讨,这里主要说性与爱的关系,电影里谈到了开房现象的泛滥。其实性和吃饭一样,都是人的需求,都是种欲望,所以七宗罪里不仅有好色,还有贪食,即使在我国古时,贪食也被认为是不好的现象。性本非不行,而当爱情融入到性时,无疑,这就得到了升华,性因此而神圣,产生了美感,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性,是一种欲望,也可以是二合一的交融。就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性是种欲望,而去合理发泄的同时,个人认为导演认同了古老而原始的方式。社会 :前面谈到了,个人行为臵于社会的无力,就算在个人生活圈中,人也非常的无力,很多时候来源于隔阂,除却人与人
不同的一些因素,主要的原因即是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就像NJ所说:‚诚意可以装 老实可以装,交朋友可以装 做生意可以装 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真的?‛什么时候人和人之间会互相信任,会不那么的冷漠?这些人,以及那些所谓的另人憎恶的坏人,他们大多是由于爱的缺失引起的。一如马加爵,他缺少一种关怀。当人信仰爱的时候,或许能改变许多。结尾: 最经典的莫过于电影的结尾,简洋洋说:‚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这句话包含的依然太多,最明显的莫过于人生最终极的母题--死亡,这也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谁也不知道死亡后究竟去哪。任何信仰都对死亡后的去向做了见解,所以那些信仰依然是讲究‚无死论‛,生死本是本分事,又有何了不起。我想人的最后必然是回归,若来之前是无,去之后必然归于无,若真来自另个世界,那最后也必将归于那个世界。
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3小时后,我也觉得,我老了.最后,由衷感谢杨德昌导演,并相信他是没有留下遗憾在这个世界。
《左右》
1.看完电影《左右》,感动之余,更被人性的光辉所深深的震撼,简单的故事,离奇的发展,违背常理的结局,似乎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正如电影的片名‚左右‛留给我们的思索和寓意,影片始终贯穿着一种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是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但更多的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影片用一个女人的声音‚左‛‚右‛拉开了帷幕。导演企图用这种空间的方位来暗示接下来要展现的母爱与道德底线的矛盾与挣扎。两个家庭的四个男女,因为一场救命的性,彻底打破了各自生活的平衡,也在左右为难中,不断抉择这自己的人性。首先:是母亲枚竹,在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中矛盾着,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超越世俗的决心,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可以一无所顾。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她的内心是在时时刻刻的受到煎熬和折磨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爱,让她有勇气超越世俗的眼光。她是个冷静的女性,连歇斯底里都表现的那么冷静,影片中有两个这样的场面,都是在一家适合约会的高档咖啡厅里,一杯白开水,肖路一杯淡茶,枚竹用她绝望无力的声音将当时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来进而逼迫肖路不得不答应,枚竹的心情是处在无底深渊的。但是她没有大喊,没有疯狂,那种表现丝毫没有做作的成分,这样让一位高大的母亲形象树立在观众心中,让观众很欣然的接受她疯狂地举动。老谢,作为一个继父,能给予妻子与前夫所生的女儿最真挚的慈爱实为难能可贵。作为丈夫,自始至终老谢对枚竹都采取包容体谅的态度。影片中多次出现了老谢抽烟的镜头:孩子的亲生父亲到家里来探望孩子,他借下楼买烟为名体贴的给妻子与前夫自由说话的机会;在妻子提出要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时也不忍心责备她,只是一个人躲到楼下一根接一个根的抽烟。在意外的通过手机得知妻子正与前夫为‚孕育计划‛做准备时,他还是隐忍着心里的痛苦与不安,甚至在影片的最后,他还能平静的对枚竹说:‚孩
子生下来就说是我的,和他们商量好就说是我的。‛我不知道这对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这一辈子他都会一直养别人的孩子。枚竹的前夫肖路,一开场就通过与建筑工人就劳资问题的争吵把自己的麻烦的工作局面展现出来。面对前妻固执的要求与他再生一个孩子的提议,他首先觉得荒唐,继而觉得对不起各自的家庭。然而,在听到女儿‚我知道你也是我的爸爸,你会救我吗‛这对生命的渴望后,一个大老爷们躲在车里任眼泪肆意流淌。于是,他冒着失掉现在幸福生活的危险去接受枚竹的荒唐要求,而且和枚竹不同的是他坦承的告诉了董帆,他爱她,他不想骗她,但董帆还是向他提出了离婚,他试图挽回即将破裂的家庭,却无法拒绝前妻倔强而又真实的要求。影片对肖路的角色设计将一个‚想要忠诚于婚姻,却不能不救女儿‛的丈夫兼父亲的形象塑造十分鲜活。肖路的现任妻子董帆,一直希望可以与肖路要一个孩子,可肖路总是以俩人目前的状态不合适为由一而再再三的拒绝了她。但同时,肖路还告诉她,他的前妻想与他再生一个孩子来救他女儿的命。这对董帆来说,无疑于羞愤难当。可是,当她试图找枚竹理论却无意之间看到病中的禾禾时,她动摇了。然而,当肖路告诉她,三次人工受精均告失败,枚竹决定要和他动真格儿的时候,她终于忍无可忍的爆发了,并怒不可止的在深夜拉着飞行的旅行箱离开了家。面对肖路的恳求,她选择了离婚。可是,在航班出现故障的一霎那,小女孩的脸最先浮现在她面前。她想通了,对肖路的爱,让她包容了一切。董帆这个角色,对丈夫的抱怨与忍让和对枚竹的敌意与宽容,让董帆这个角色鲜活的呈现于观众面前。无论是对哪位导演来说,简单的故事最难表达,讲得太华丽容易曲高和寡,讲得太朴实又容易品之无味。然而,《左右》中两个家庭四个男女在挣扎中对人性的抉择,以及在抉择中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真正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影片的结尾并没有用犀利的镜头告诉我们‚孕育计划‛的成功与否,导演留下的不是悬念也并非温情,而是无法碰触的残缺与遗憾。
《最后的舞者》
‚Fantastic!‛------这是主角李存信初到美国时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它也贯穿整部电影。《最后的舞者》 讲述的是一个在毛泽东时代最后一代舞者,也就是当时毛夫人提倡的革命芭蕾舞演员的最后一代的故事,是这样的平凡又传奇——李存信。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人生励志作,让人产生无数对于人生的思考。在中国那个体制下时代,一个艺术人才对自由的向往。面对命运的捉弄,我感动于主人公面对阻碍时的无所畏惧和坚毅决定。看完影片后,勾起我对中国整体时代命运和特色的感慨,以及对中国人命运的深思。良好的身体柔韧性让小存信从众多备选的小孩中脱颖而出;因不想被人看扁而苦练芭蕾的他由落后分子成为了同学中的佼佼者;陈老师对他的悉心引导,另一个老师对他的不屑;本〃斯蒂文森的访华和对他的欣赏;与伊丽莎白〃利兹的相识相恋;堂吉诃德主演鲍比在演出前的受伤;李存信在临回国时毅然作出留下的决定-----这一切的一切串联起来,真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某种必然与偶然,真的是命运在无形中的主宰吗,是否人无论怎样都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在李存信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命运的眷顾。然而,仔细想想,如果李存信没有对陈老师一片苦心的参悟,没有苦练芭蕾的艰苦过程,没有对艺术所需自由空间的敏锐觉察,他的命运或许是另一个样子。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命运垂青有心人的确是真理,人的成功必定是天赋、机遇、性格和环境的多重综合,要想成功努力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影片中,李存信-----曾经的中国人眼中的叛徒,一个自私自利,不顾父母兄弟死活,及祖国的一心栽培,投奔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却又是为了爱情勇敢付出,为了家庭义无反顾的吃苦耐劳,为了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由,又为了芭蕾舞的事业不甘背上骂名而数年不得回国见父母。他是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又是时代的杯具。在影片中政治因素贯穿始终,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有着鲜明对比。政治——没有血的战争,看不见摸不着,却一触即发。而艺术,只是纯粹的艺术。幸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逐渐的全球化,政治上很多对立矛盾也正在统一,事实上艺术,从来都是共鸣的。最后当我看到在美国芭蕾舞剧院李存信亲人相聚的场景时,真的很感动,当时的外务者邓小平确实有着宽大的胸怀,艺术是美的,说起灵魂,中国人也美。影片的最后一个片段不得不说寓意深刻,存信抱着他的外国老婆在山东农村这片土地上翩翩起舞,演给他的兄弟们看,更演给那个激发他对芭蕾热情的陈老师看,影片结尾时画面定格在存信和玛丽最后的舞蹈动作上,画面里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或许导演在帮李存信解释一些历史的错误,在中国的土地上舞动芭蕾,这也许代表一种回归,那面五星红旗更是不言而喻,当时中国政府给李存信扣上了‚叛徒‛的帽子,实质上存信并未背叛中国,熟知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文革时期的政 治观念并非如今日一般人性化,所以对李执意留美完成梦想的做法嗤之以鼻,冠以‚叛徒‛之名。这部影片无意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为主人公洗刷了冤屈。落叶都要归根更何况是人呢?现在看来,中国是以他为傲的,在他梦想旅途中或许怀揣了一份对祖国的热爱,毕竟最初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支持他才有机会去美国完成芭蕾舞演员之梦。
《春去冬来》
春天。群山环抱之下,湖光山色之中。寺,在水的中央,庄严,宁静。小僧顽皮,将小石头缚于小小生物,老僧静心打座,一切尽收眼底。晨起,小僧的负石,老僧让他明理的方法,肉身的担当为的是将心中的杂念扫却。老僧曰:如果小鱼、青蛙,小蛇有一物死了,你会在心口一辈子放着一块石头。小僧发现除了青蛙,小蛇和小鱼都已归西,顿生悔意,老僧默默注视,一个开始顿悟人生的小生命。
转眼是夏。山林葱郁,湖泊浪起。小僧已是青年,老僧依然晨钟暮鼓,小僧因为一个借寺寻医的女孩动了凡心,单调的寺院生活因为白衣少女的存在而改变。小僧与俗客眉宇传情,心旌摇动,巨石上的赤裸相对,是身未定恒的表现,流水无言,白云无声,少女和小僧的缠绵,从被动到主动,湖上的小船承载了他们故事,老僧望着,只是望着,等待着小僧的领悟。愧疚的小僧,背着石佛上路了。
秋天来了。虽然绚烂,却离冬不远。老僧已是蹒跚之相,在人生的秋季发着余晖。这个段落是最感人的,参破生死是极难的。一日,老僧化缘归来,瞥见报载小僧杀妻后逃匿的消息,老僧默默拿出小僧的衣物,一针一线缝起来,他在缝合的不仅仅是破洞,老人缝的还是一颗 心。还俗的小僧回来的,妻子的背叛让他充满愤懑,他在绝望中挣扎,老僧平静注视着一切,小僧无法在自责和担当里化解,欲死来逃避一切。这时,老僧出现了,他用板子痛责小僧,以面对肉体的棒喝来唤回小僧心中的自悟,小僧终于明白自己的罪孽,但是,面对将至的警察,他依然无法承担罪孽的结果。小僧在地板上手书经文,他在雕刻中埋葬怨恨之心,小僧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晨光里,小僧踏上了悔罪之路,一种比惩罚更有作用的自悔。老僧点化了小僧,慢慢踏入空境,他自闭七窍,自焚而归。
冬天来了。白雪覆盖一切,门依然为入者而开,耳畔老僧关于心上之石的话在此应验。寺院已残,孤灯里,心已宁静。她蒙面而来,带着一个孩子。住在寺中,相安无事。她留下小儿,夜里行路,不慎坠入冰洞而亡。小僧在黎明发现,打捞上来,但见只留佛像一尊。小僧再度负石,此刻已是自觉,经历千磨万难,终将佛像送之极顶,阳光照耀在佛像上,佛,无语而安详。
冬去春来,生命再一次轮回,小儿依然调皮,不过,这次在孩子的玩耍里小动物都死去了。
这是金基德的《春去冬来》,一部寓言体的电影,没有一个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辨识,人生真的是一个春夏秋冬的过程。整部影片充满了禅的诗情画意,在秀
丽山水间透着浓浓禅意。片中老和尚年轻时或许也有着小和尚同样的经历,他之所以能够体察小和尚的内心,看透红尘,正是因为他曾经有过相似的心路历程。人生,只有当你经历过,你才有权评价。生命中的许多道理,也只有你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悟出。如此说来,老和尚再怎么教诲小和尚,小和尚也终究要犯错误;小和尚再怎么犯错误,他追究又要回到老和尚的老路上来,木鱼声中,我们看见老僧庄重、安详的脸,他知道,悟,是自己从心,小僧必须自己在人生的道途上找到世间的真谛,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自觉比约束更重要。老僧智慧,老僧没有棒喝,只是依旧用平和的心愿去等待小僧的参悟。老僧的自去是对肉身意义的参悟,一种自觉进入空门的自觉,对于我们这些在名利仕途轮回经营的人而言,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境界。理,在于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顿悟在于因势利导,在于机缘。当小僧和少女驾船归寺,老僧对此一切还是静观,一个在瓦当上清水书写的镜头,指出了男欢女爱是镜花水月的实质。一个镜头,无声胜有声。老僧智慧,静观无语,参悟不再与横眉怒目,参悟不是喋喋不休是的告诫,是非不是训诫出来的。佛无语,极顶之上,无语而安详,因果轮回,总有报时。陈村说过:如果你做了,你就欠了。什么比一个人的自我觉悟更让人高兴。我这都是经验之谈哪,只要你能够真正把握住,你一定能够立于不败。老和尚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没有苦口婆心的教导,而是让小和尚自己体验接触生活,然后才有深切体会和感悟
春水清澈,鱼翔浅底,水,去留在心,目击处,念起念落,造化撩拨心旌。菩提有常,善待苍生。参,是说法,悟,是解法,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眼中的世界在灵魂领地有着别样的滋味。水,是人意里的一念。美,是心念里的无言;此是真理,我们凡人,往往因为念相太多,忘记万物皆空的质朴真理,一生不断对弱小施力,对自己又不断因贪念而负重自己,无论谁得谁失,到头来还不是人去声寂,万元归一。
片中多少次开启那扇无墙的门,理性的墙在修道者漫漫的人生路上修筑。佛说:境由心生,那扇有着威严门神的是开启心灵的门吧。定与非定,是老僧关门之手,门,为客而臵,是君子心里的度,对于狂徒,门,毫无意义。门,为人而开,空相和俗界,一步就可天涯。门启,门闭,因心而行,人的一生,知理辨识,都在每一次推开命运之门的瞬间,万物有序,人性参差。门启,门闭,天地悠悠,光阴荏苒。船来,迎客,船去,客走。
路,在启门的一刻延伸,路有多长,生命对本质的追索就有多长。老僧坐化以后,那条蜿蜒而至的小蛇代表了生命的生生不息,面对天地,我们都是过客,我们坦然而至,我们微笑而归。按佛教说法,人或动物在佛眼中只是万物一员,无尊无贵!佛,拈花一笑,俯视苍生……
春去冬来,人生如四季循环而生生不息。就象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那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讲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只要你不去想那些轮回,你就可以在四季的更迭和喜忧参半之中,感悟生命的悲喜,走过你的春夏秋冬......只有日落日出、春夏秋冬,生机勃勃的更新旧事的容颜。
《鬼子来了》
一把枪顶着马大三的前脑门,持枪的隐身者发出了不可违抗的绝对命令:‚合上眼!‛此时,死亡离马大三还很遥远,然而马大三的头一动也不敢动,眼睛也一直没敢睁开。整个故事就此获得了第一推动力,一直推向悲剧性结尾……
一把刀比着马大三的后脖根,持刀的行刑者,借着不可违抗的绝对命令举起了刀。此时,死亡离马大三如此之近,然而马大三傲慢地转过头来,对整个世界斜睨一眼。头落地,眨眼三下,嘴角上翘,笑了———响彻世界的无声大笑。
片尾的持刀行刑者是谁?每个观众都知道,是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片头的持枪隐身者
是谁?每个观众都知道,是‚我‛。那么‚我‛又是谁呢?
一:《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在小说里,‚我‛是一点也不神秘的吴队长。这个‚吴队长‛,在电影里变成了六旺‚出了村过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队长‛。正因为‚吴队长‛送来人又迟迟不履行承诺来取人,马大三才会让六旺去请示‚五队长‛如何处理那两个俘虏,并请求‚五队长‛尽快让村民脱离危险。然而‚五队长‛竟然说:‚我们没往挂甲台搁过人啊!‛这是编导从出发点上着手的颠覆性改编,于是原本略有荒诞但还算合理的小说情节被彻底荒诞化。片尾字幕里,既没有‚吴队长‛,也没有‚五队长‛,然而有那个神秘莫测的‚我‛。‚吴‛先转为‚五‛,再转为‚无‛———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说中原有的情节即便被保留,也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最后抵达了与小说情节完全不同的结尾,开掘出与小说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艺术作品的寓意不能隐晦过深,否则就没人能够索解,然而艺术作品的寓意又不能过于直露,否则就成了乏味的说教。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既留下种种暗示寓意的蛛丝马迹,又时时用障眼法来淡化每一次暗示。比如由六旺口中的‚五队长‛,又衍生出马大三口中的‚四队长‛、‚七队长‛,董汉臣口中的‚八队长‛,就是障眼法。不仅如此,为了不让观众轻易窥破寓意,编导还特意不让‚五队长‛在电影里直接出现,‚五队长‛否认送来过俘虏,也由六旺间接转述。对这一至关重要的点题性间接转述,编导又故意让六旺用滑稽绕口令‚出了村过了河‛来转移观众视线。
‚我‛既非‚吴队长‛,又非‚五队长‛,那么‚我‛是谁呢?答案就在编导增加的、小说中原本没有的一个象征场景和一个象征人物里:秦始皇始建的长城,慈禧太后的刽子手一刀刘。长城是不会说话的,所以编导让奉旨行刑杀了民族英雄谭嗣同的一刀刘亲口点出电影的根本寓意:‚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至此,‚‘我’是谁‛的答案水落石出:‚我‛就是‚朕‛。‚朕‛是秦始皇登基时发明的自称,也是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所有中国皇帝延用两千多年的自称。
编导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荒诞和不合理,来揭示中国历史的荒诞和不合理。因此小说里的‚吴队长‛先变成电影里的‚五队长‛,再与‚吴队长‛脱钩,成了神秘化、荒诞化、非人化的‚我‛,成了绝对权力的象征。就这样,刻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特定历史时刻的‚我‛是谁125写实主义小说《生存》,被改编为揭示两千年中国专制史及其必然后果的象征主义寓言《鬼子来了》。
中国之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南是文化落后的烟瘴之地,之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近代以前,中国人无须防西戎、南蛮、东夷,只须防北狄,因为中国之北是一马平川的大漠,所以近代以前,中国的边患总是来自北面。因此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得不建造万里长城当作人为屏障,其后汉、明等朝也反复加固重建。然而近代技术突飞猛进后,也就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大海不再是无须设防的天然屏障,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的外患总是来自东边的大海。然而时移世易,先秦以前极其伟大的中华民族,先秦以后日益丧失其伟大,因为秦始皇以后的无数中国帝王,自以为握有高枕无忧的绝对权力,两千多年来肆意愚弄和无尽戕害着中华民族,导致御外侮能力持续递减,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教化‛、‚整治‛成了毫无血性、毫无理性、以‚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最高生存目标的卑怯奴隶和狡诈愚民。人若自侮,然后人必侮之;不敢反抗本国侵害者的民族,必然是不敢反抗异国侵略者的民族。这就是《鬼子来了》的根本寓意。
二:如果仅有改编的深刻思想意图,却没有改编的高超艺术手段,那么改编就不可能成功。《鬼子来了》的成功之处,首先是编导对小说《生存》的情节删繁就简:在小说里,花屋与董汉臣时分时合、各说各话的对比性复调合奏,既被其他情节遮蔽,又非贯彻始终的情节主线。电影删掉了大量过于枝蔓的小说情节,运用电影独有的叙述优势,把这一充满张力的对比性复调合奏贯彻始终。而改编得以成功的关键,就是编导找到了能够包容多重寓意,甚至能够包容相反寓意的寓言核心:‚我‛是谁?
片头‚我‛送来俘虏后,紧随其后的情节主干是审问,审问过程的关键细节是马大三提醒五舅姥爷:‚你老给问问,那个……‘我’是谁呀?‛村学究五舅姥爷赵敬轩,在愚民政策允许知道的范围内堪称无所不知,令中国头脑休克两千年之久的不知所云的屁话,他几乎全都知道,诸如‚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养虎为患,夜长梦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恭敬不如从命‛等等,甚至还能诌出一篇可笑之至的诗经体中日契约,然而他同样不知道‚‘我’是谁‛,只能问受审者:
‚你们给我说说,‘我’是谁呀?‛
受审者满脸困惑:‚您?这下您可把我难住了,我咋知道您老是谁呀?‛这是编导故意制造的一个语言技术故障,《鬼子来了》的寓言核心就是这个语言技术故障———‚我‛是谁?
揭示这个语言技术故障,在这部虚构的中国电影里是故意的。然而这个语言技术故障,在真实的中国历史里也是故意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皇帝不再自称‚朕‛,而是自称‚我‛了。———这是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名实之辨:君臣实质不变,但名称却混淆于同一个‚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华文明之父孔子如是说。悲剧性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皆源于这一名实混淆的语言技术故障。
片头马大三问‚谁‛时,持枪的隐身人如果不说‚我‛而说‚朕‛,不识字的愚民马大三不可能知道‚朕‛是谁,只能向五舅姥爷请教:‚你老给说说,‘朕’是谁?‛博学的愚民五舅姥爷就会得意地笑起来:‚这你就不懂了。‘朕’就是皇上。皇上哪能像咱们老百姓一样自称‘我’?皇上自称就叫‘朕’。知道不?‛马大三会说:‚知不道。皇上咋不把话说得更明白些呢?‛五舅姥爷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对‚五队长‛指示的评论移用于此:‚干大事的人,不能把话说那么透啊!‛随后五舅姥爷就会对马大三等一干村民说:‚这差事是皇上派给咱们全村的。谢主隆恩吧!‛于是由五舅姥爷领头,挂甲台的全体村民面朝皇都,齐刷刷跪下,磕头如捣蒜。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混淆‚我‛与‚朕‛的语言技术故障,中国历史就要重写。倘若没有这一名实混淆的语言技术故障,《鬼子来了》的剧情也要重编,马大三就不必请五舅姥爷代问受审者‚我‛是谁。五舅姥爷如果想开玩笑乃至卖弄学问,当然可以像孔乙己那样考考受审者:‚你们给我说说,‘朕’是谁呀?‛
中国书和日本书都读过的中国愚民董汉臣就会大声回答:‚报告长官,‘朕’是所有中国皇帝的自称。我答对了———饶命!‛
不过被迫以农民冒充武士的不识字的日本愚民花屋肯定不同意:‚你答得不对。‘朕’是大日本天皇的自称。你们全体中国人都该像我一样,做效忠大日本天皇的奴才———你们杀了我吧!‛
这样的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包括抗日战争史———就有了最合理的解释,不过电影却拍不下去了。正因为辛亥革命后握有绝对权力的‚我‛都不敢再直截了当地自称‚朕‛,而是绕着圈子自称‚我‛,因此姜文们必须绕着圈子把这部电影拍下去。
握有绝对权力的‚我‛之所以不敢再直截了当地自称‚朕‛,是因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的孙中山宣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此以后,谁要是胆敢在中华大地上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自称‚朕‛,就会像袁世凯一样立刻完蛋。所以袁世凯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实质上的‚朕‛胆敢名正言顺地自称‚朕‛,只能名不正言不顺地‚我‛‚我‛不休。于是被愚弄的中国百姓误以为,那个‚我‛与自己这个‚我‛一样,如《世界人权公约》所言‚人人生而平等‛。然而中国百姓又明知那个‚我‛与自己这个‚我‛不一样,因此不得不到处‚‘我’是谁‛这个具有根本性的中国问题,一经被提炼为《鬼子来了》的寓言核心,编导就有意识地反复变奏,不断暗示。编导的高明在于,每一次变奏和暗示,都符合情节主干的逻辑发展,同时每一次都没忘了用障眼法来故意打岔。
‚我‛丢下麻袋以后,鱼儿钻出面柜问:‚谁呀?‛马大三说:‚知不道!‛边说边解开麻袋,发现装着两个大活人,马大三立刻急了:‚不中!我找他们去!‛没等他开门冲出去,一把刺刀捅破窗户纸:‚听着!这两人抓空替我们审审!年三十午夜黑介我们过来取人,连口供一堆儿带走!明白不?‛‚明白了!那……到时候,谁来取人呢?‛‚我!‛马大三为这棘手之事去找五舅姥爷拿主意。‚那么的……他叫个啥?‛‚没说,就说个‘我’。‛
年三十白天有人敲门,马大三问:‚谁啊?‛门外人说:‚我!‛开门一看却是送口供来的五舅姥爷。马大三抱怨道:‚别‘我’‘我’‘我’的,我怕这个‘我’呀!‛
两个俘虏被马大三藏到长城烽火台后,有人没敲门就直接进了外屋。马大三在里屋问:‚谁啊?‛鱼儿的儿子小碌碡撩帘进来:‚我!‛马大三生气道:‚你别‘我’‘我’的。‛
马大三闻‚我‛色变,已经落下病了。马大三的病,是全体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的通病。《鬼子来了》的编导,就以这一精心提炼出的语言技术故障,对这一人类史上罕见的疑难杂症做出了准确诊断。还有一个与‚‘我’是谁‛有关的语言技术故障也值得一提。
马大三问‚我‛:‚那要是出事了,找谁呀?‛‚我‛在门外答曰:‚你!‛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非所问。马大三的意思是:你不肯说自己是谁,万一出事了我找谁去请示汇报?但他哪敢这么问!只能盲目服从者,也只许有问必答,却没有知情权,没有提问权,更没有反诘权。既然卑怯的奴隶不敢理直气壮地质问,那么握有绝对权力的‚我‛就总是答非所问。由于‚我‛对自己的答非所问早已习惯成自然,所以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答非所问,即使偶尔意识到了,‚我‛依然会如此蛮横,因为‚我‛就是要以答非所问来剥夺‚你‛的知情权、提问权、反诘权。总之,‚我‛可以不承诺,也可以承诺后永不兑现承诺,但无论如何,‚我‛总是拿‚你‛是问!‚出了半点闪失,要你命!‛从头至尾,马大三没向任何人提及,‚合上眼‛是‚我‛用枪顶着他脑门的绝对命令。每一个不想死的人,当握有绝对权力的‚我‛发出死亡威胁‚出了半点闪失,要你命‛时,除了盲从别无选择。然而马大三毕竟无限羞愧地知道:合上眼的服从,就叫‚盲从‛。正因为知所羞愧,马大三最终从没头脑的卑怯奴隶成长为有头脑的孤胆英雄。他不再害怕‚我‛拿‚你‛是问,他成了一个敢于向任何‚朕‛挑战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我‛。
《鬼子来了》令人信服地刻画了马大三如何从到处打听‚‘我’是谁‛的盲目服从者转变为自问‚我是谁‛的怒目圆睁者,如何从贪生怕死的卑怯奴隶成长为舍生就义的孤胆英雄,因此电影水到渠成地改写了小说的结尾。
在小说里,换粮并没有成功,换粮途中花屋趁机逃跑,被独眼瘸腿的神枪手四表姐夫一枪撂倒,而马大山、四表姐夫及村民共十三人全部冻馁暴死于冬夜雪原。在电影里,日军队长酒冢由于‚你跟那帮家伙是签了约的,皇军是讲信用的,再说人家救了你的命‛的缘故,履行了花屋签下的契约,导致换粮成功,中日军民联欢。履约后,酒冢合乎逻辑地开始追问六旺:
‚能否告诉我,到底是谁把他送来的?‛———就这样,电影滴水不漏地再次回到了片头即告的最大悬念:‚‘我’是谁?‛
六旺乃至全体挂甲台村民当然回答不出酒冢的追问,于是酒冢认定:花屋是被挂甲台村民马大三等人绑架而来,瞒过了村口炮楼里的野野村,并未‚优待‛地关押在地窖里达半年之久。日军败类花屋因贪生怕死,被迫与马大三及其背后指使者合谋,设下换粮计把日军引来,所以马大山在把日军引来后立刻消失,去带领神秘的‚四队长‛、‚五队长‛、‚七队长‛、‚八队长‛前来围歼日军。酒冢自以为识破了大阴谋,花屋为了洗刷自己在这个大阴谋中犯下了受骗上当的无意之罪,戴罪立功地率先用日本军刀劈死了六旺。恼羞成怒的酒冢则一不作二不休,丧心病狂地下达了‚一个都不放过‛的屠杀令。可见导致屠杀的终极原因是‚我‛没有兑现承诺,不负责任地把村民臵于险境之中。屠杀结束之时,响起了昭和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画外音:
朕何以救亿兆赤子于水火,何以慰皇祖皇宗之灵?此乃朕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宣言之原因。
这是全片唯一的画外音,也是对‚‘我’是谁‛的终极揭示:‚我‛即‚朕‛———那些唯我独尊的‚我‛,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朕‛。经过此前无数细节和种种障眼法的故意淡化,尤其是被屠杀唤起了仇恨,被民族感情的激愤洪流冲溃了理智堤坝,许多中国观众很可能对这一画龙点睛的细节未加注意。编导不可能为日寇的屠杀辩护,但是编导试图追问屠杀的历史根源,追问屠杀是否可以避免,也就是对屠杀进行哲学反思。如果仅仅激于义愤,被民族感情冲昏头脑,就难以理解八国联军、东洋日军对中华民族的屠杀为什么一次比一次残酷,更难以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抵抗力尤其是抵抗意志,为什么会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没有真正的哲学反思,那么未来的更为残酷的屠杀,或许也难以避免。
马大三此后的愤然复仇和慷慨赴死,正是编导对小说水到渠成的颠覆性改编,完成了马大三从奴隶到英雄的成长史。然而英雄马大三没有死于战争结束前的日寇屠杀,却死于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当局代表———高少校的荒谬判决。这一判决的荒谬性不在于马大三是否该判死刑,而在于高少校命令对马大三执行死刑的,竟是已经放下武器的日军战俘,而且行刑的武器竟是日本武士的军刀。尤其至惨至痛的是,奉旨行刑者居然是马大三对之仁至义尽的花屋小三郎。这个冒充武士的日本农民,高高举起‚我‛拱手送还的日本军刀,施行了马大三此前一直未能如愿的‚借刀杀人‛。这就最终揭示了本片的根本寓意:无论屠戮中国人的具体行凶者是谁,最终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国鬼子,而是中国鬼子。即使罪魁祸首确是外国鬼子,中国鬼子也不可能为惨遭屠戮的中国死难者讨还公道。这个斥马大三为‚败类‛的中国败类高少校,站在那里‚我‛‚我‛不休,自称‚最有权力‛,俨然是一个草菅人命的‚朕‛。
然而马大三已经从盲目服从的奴隶成长为人格独立的英雄。马大三的独立宣言是:‚他说好三十取人,他取了吗?半年都过去了,他要一辈子不来取人,你还给他养活一辈子?啥事总听他们的,就不兴自个给自个作回主!‛
整部《鬼子来了》,只有马大三一个人从奴隶中脱颖而出,在忍无可忍的压迫下奋起反抗,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头脑。然而一个有头脑的人,在‚朕即国家‛的中国是没有活路的。高少校对马大三的最后审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甚至不配做一个人。‛因为在专制中国的字典里,所谓‚美德‛就是无止境的逆来顺受,所谓‚配做一个人‛尤其是‚配做一个中国人‛,就是没头脑的奴隶。于是刚刚获得头脑的马大三,立刻被砍掉了脑袋,成了‚顺朕者昌,逆朕者亡‛的最新祭品。
然而马大三无疑比从南京到挂甲台的无数中华冤魂更死得其所,更死而无憾,所以他在高昂头颅‚仰天长啸‛之后,怒目圆睁地‚含笑九泉‛了。马大三或许没听说过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至理名言,但定格于漫天红色中的最后一笑表明,他已领悟到了类似的哲理:在死亡尚未来临前,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在死亡已经来临后,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五:卡夫卡的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对一成不变的中国故事作了如下揭示:‚许多人暗暗遵循着一条准则,甚至连最杰出的人也不例外,这就是设法尽全力去理解领导集团的指令,不过只能达到某种界限,随后就得停止思考。帝制是不朽的,但各个皇帝却会跌倒垮台,即使整个王朝最终也会倒在地上,咕噜一声便断了气。这是一种不受当今任何法律约束、只遵从由古代延续给我们的训示和告诫的生活。‛《鬼子来了》为‚不受当今任何法律约束、只遵从由古代延续给我们的训示和告诫‛的中国生活增加了一点新意。《鬼子来了》决不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日本侵略者只是这个中国寓言的道具,使‚阳光底下无新事‛的中国生活有了一点新意的道具。如果没有这个道具,整个故事就会像两千多年来一样毫无新意。
《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赶走从长城以北、海岸
以东入侵中国烧杀抢掠的外国鬼子,只是相对容易的暂时胜利;彻底终结从秦始皇以来残酷侵夺中华民族自由幸福的中国鬼子,才是千难万难的不朽伟业。
《鬼子来了》仅仅是为了提出,也仅仅是为了回答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是谁?
这个问题,对自由人和奴隶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涉及精神生命的内在质疑,所以只需自问,不必向人打听‚我是谁‛。后者是仅及肉体生存的外在困惑,所以无法自问,只能到处打听‚‘我’是谁‛。《旧约•以西结书》曾经这样回答这个问题:‚自从有日子以来,我就是上帝。‛对自由人来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他的上帝。对奴隶而言,主人就是他的上帝。在秦始皇以后的中国,主人就是人主,人主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上帝。作为唯我独尊的‚朕‛,每一个中国皇帝都不允许任何人成为有尊严的‚我‛。在辛亥革命宣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界文明潮流不允许任何中国人再自称‚朕‛以后,那些实质上的‚朕‛在中国已经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不开始自称‚我‛,然而骨子里依然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我‛。中华民族与名为‚我‛实为‚朕‛的独夫民贼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付出了惨痛代价。
然而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出身武士阶级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其名片《七武士》中就深刻揭示过日本农民的愚昧以及导致其愚昧的原因。片中主角菊千代这个冒充武士的农民,对一时冲动想杀掉全村农民的武士悲愤控诉道:‚真是好主意!你们都把农民看成是什么人哪?一本正经的面孔,一个劲儿的低头行礼,可是尽撒谎!农民这号人,吝啬而且狡猾,又是软骨头,心眼儿坏,愚蠢,残忍。他们就是这样该死!但是谁把他们搞成这样小气无能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一打仗你们就烧村庄,糟蹋庄稼,把吃的给征去,到处拉夫,玩弄女人,有反抗的就杀了。你们说他们怎么办好?老百姓怎么办才好啊!‛
中日两国的东方式奴性和愚昧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历史进程不同,因而表现方式略有差异而已。因此,不仅一刀刘、二脖子、马大三(觉醒前)、四表姐夫、五舅姥爷、六旺、疯七爷、八婶子、说唱艺人、刑场看客等中国角色是屈服于绝对权力的奴隶和愚民,花屋、酒冢、野野村、大小电话兵等日本角色也是屈服于绝对权力的奴隶和愚民。在握有绝对权力的‚朕‛或唯我独尊的‚我‛面前丧失自我,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问题。因此《鬼子来了》不仅是一个中国寓言,也是全人类都无法回避的人性寓言。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经典。
电影是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综合艺术,任何一个环节的重大缺憾都会成为木桶的最短木板,并限定最终结果的整体艺术水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姜文堪称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他不仅找对了原创小说,而且找对了剧本改编者,挑选的演员也无一不精,组建了一个优势互补的超强创作班底。姜文的全方位天赋和敏锐艺术直觉,保证了《鬼子来了》没有出现一块过短的木板。《鬼子来了》围绕着‚我是谁‛的寓言核心,运用纹丝不乱的缠绕,愈出愈奇的变奏,韵味无穷的台词,精湛绝伦的表演,不断强化寓意,又不断增生寓意,终于抵达了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艺术高境。《鬼子来了》启示每一个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中国人,不必骑马找马地到处打听‚我‛是谁,更不必诚惶诚恐地到处打听‚朕‛是谁,而应该自尊自信地追问生命的终极命题。
《色戒》
一开始,就是,印度,海拔15000公尺以上的高原,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只鹰滑过天空,抓起一块大石头,‚砰‛的一声,砸死了一只羊; 显然这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整部电影结束时,也是同样的天空下,还是一只鹰在那里滑翔,只是这次这只鹰什么都没做,就是悠闲的遨游在天空中;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要传达的吧; 尘归尘、土归土!!我
不知道是谁翻译的这个标题,还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原本的标题是《Samsara》字面的意思应该是《轮回》更贴切一点,但居然中文标题被翻译成《色戒》,呵呵,倒是很直白的交代了影片的一个主旨了; 色,到底是当戒还是不当戒?戒,如何戒?不戒,又要如何不戒? 当然,此色,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女色,情色,色欲的范围了;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讨论修行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色‛字稍作解释一下,这样,《色戒》这个标题才是有意义的; 色,耳熟能详的即是,‚色即是空‛,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好,那么面对这些物质现象,我们到底要该怎么做呢?是克服它还是要去经验并满足它?用电影中阿普法师的话就是,‚什么比较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所以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修行的问题了,阿普,用了一生也没弄明白,他期待下次轮回时,碰到达世时,达世可以告诉他;而达世到底明白了没有?最后电影也没有交代;当然,电影其实是从另一条主线含蓄的交代了,那条主线就是琶玛了; 闲言少叙,还是从电影开始吧(严重剧透哦~~~); 故事一开始讲的就是,阿普一行去接闭关3年3个月3星期又3天的达世出关的情形; 然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瘦骨嶙峋,干枯纠结的长发,长长的指甲,木乃伊一般的盘腿枯坐的遁世修行的苦行者;如果是佛教徒的话,想必一看这个画面都是很熟悉的,因为,咋一看达世此时的样子是与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苦行图是没什么两样的!(从这开场的这一段,僧人去唤醒入定中达世的方式与仪轨就可以看出,导演真的是对佛教的修行做过深入了解的,不然无法做到如此具体细微,这些画面又熟悉于电影《小**》)所以,达世一出关就得到了温普利**授予他修成业,当然3年3个月3星期3天的闭关,本来就是少有人做的到的;所以,这里就交代很明确了,这是一个极为勇敢而且无谓的修行者,敢行如此苦行,绝非一般人能做到;所以,大决心,大毅力于他实在不是问题了; 因此在影片最后的,达世扑地大哭,哭的泪流满面,那个哭,真的是会哭的让人痛彻心扉的,那个绝望,只有真正追求过的人,去为之努力过的人,才会明白的一种痛,不是我不愿意努力,不是我不吃苦,只是,我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这其实也就是对传统信仰,传统修行之路的质疑,到底何去何从才是真正的成就之道? 电影也就是这样,慢慢的把这个主题展开了,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会认为,导演又是只抛出问题,然后就搁臵在哪里了,其实认真看,没那么简单的; 所以,还是从达世说起吧,达世一回到寺庙后不久,一恢复了元气,食了人间的五谷杂粮之后,就开始发梦,夜勃,然后就开始遗精了,也就是情欲开始萌动了,当然当时是还没有接触诱惑的,尚未有色的接触,所以这个时候的情欲显然与女人无关,与色无关,只是生物本能,人的天性的萌动而已,纯粹发乎于自性; 然后随着电影的推进,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好的电影中是不会有一处闲笔的),也就是,达世是从小,五岁就出家的(镜头里面是一个藏民,把自己的五岁的孩子送到庙里面来修行,从侧面交代达世也是这样来到山上的),这就不能不令人发出一个疑问,五岁,就开始修行,这到底能说明什么?一个五岁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他在家里,从父母身上吸取的爱都还不够,就开始所谓的修行?那么为何修行,为何要剃个光头?为何要披上这身袈裟?他怎么会知道!!然后就要他按照教规教义,开始守那清规戒律!这,又有何用? 所以,这也是达世会发出那个疑问的最大来源了,因为出家本不是他选择,为何出家,他也不清楚,只是被送来,只是被安排了,这么一条路走来,虽然他很努力; 解脱?解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那又要如何修行? 所以,又一个问题了,修行到底是要保持未经世事的单纯,还是得经验过沧海后的放下呢? ‚悉达多王子离开了王宫和他奢侈的生活;坐着他的黄金马车,第一次看见了人间疾苦;那一夜,释迦牟尼决定,离开美丽的妻子,和儿子路荷,他不辞而别‛——喇嘛在讲述着佛陀的故事;‚他离开了他的儿子?‛那个刚刚剃光头的五岁的男童问到 ‚是的,因为他想
找出,我们受苦的原因‛喇嘛回答道; ‚哇~~‛然后孩子就哭起来了,孩子是刚刚感受到了被父亲抛弃之痛的;而,释迦牟尼所抱着的伟大理想,为了找出众生受苦的原因,于这孩子显的太远了; ‚我想回家‛,孩童继续哭泣到;这段,就很好的呼应了影片最后,琶玛对达世的那一番痛斥; 所以。也就是阐述了一个主题,发心很重要,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修行,如果不清不楚,那么这条路,就会走的很迷茫;就会有很多挫折; 所以,即使是**给达世授予了修成业,又如何?有什么用? 所以,一个女性哺乳的画面可以一下子击溃达世20年苦修的成果; 所以,在丰收节上,琶玛的出场,只是以一只带着银手镯的手出现;而这已经令达世心慌意乱了,更不用说直视琶玛本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上都明白,可是做的到吗?那位无名禅师给达世看的春宫图,换个角度即是白骨皑皑,可是,在没有体验过之前,跟他讲这些有用吗? 最后从无名禅师那得到的,是‚任何你接触的,是学道之地!‛,而这应该是影片要讲的学道的真正方法吧!色,戒或不戒,其实已经不是重点了!怎么做才是重点吧? ‚他(指佛陀)在29岁前,仍过着俗世生活,但我自五岁起,便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阿普,严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他曾说过,你不应道听涂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自我的立场,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所以,达世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就不奇怪了; 所以,达世选择了,接触、体验之旅,选择了,去接触而不是去回避压抑; 只是,开始的是一场不清不楚的体验;他选择的是去满足一千个欲望; 于是,为了追求愉悦的满足,为了满足内在的欲望,达世就被点燃了; 他的妻子倒是从头到尾都是在践行,必须要自己体验过后才明白的道理,像,达世和孩子说,外面很冷,她就主张不要过分保护,让孩子被冻了以后,自然就知道外面很冷了,还有就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然后,孩子才知道那个顺水而下的树枝最后会怎么样; 琶玛只是高原村庄的一个平凡女子,遵从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做好本分的事,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仅此而已; 再反观这个修行者,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戒律依然如此强大;第二,欲壑难填;这是相互相成的,因为他用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天性,于是,压抑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所以,当戒律在某个时候不起作用时,欲壑难填就不奇怪了; 所以,在喇嘛的心中,性反而是洪水猛兽一般,从做爱不想让孩子进来,孩子睡在旁边他就不敢做爱的顾忌,这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可多了去,而对于琶玛,这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还有后面与那个女工的偷情之举,就更耐人琢磨了,凡是不被允许的,凡是被严戒的行为(偷情,在佛教上是属于毫无疑问的邪淫之举了),对他却总是有特别的诱惑力,而做了之后又是会在他的心中产生那么多的愧疚; 所以,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了; 琶玛是在纯天然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禁忌,没有那么多压抑,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所以,她反而对性是健康的,是没有忌讳的,同样的对物质,他们整个村的人,都是需求简单的,明知道杜华会欺骗他们,可是他们依然不会为了更多的报酬去做什么; 而达世呢,这个曾经的出色的修行人、被授予修成业的喇嘛又如何呢? 他开始,为了所谓的不被杜华剥削,就自己把粮食运到城市里去卖,后来更是要策动其他人一起不把粮食卖给杜华;后来,为了收获更多的利益,就开始计划着裁剪短工;再后来,遇到女工的诱惑,于是又忍不住了,就开始偷情了,达世的行为,在这个村庄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当他蛊惑也马扬把粮食自己挑到集市去卖的时候,也马扬却不同意;当他以为田地被杜华放火烧毁的时候,迫不及待找杜华算账时;杜华,很不客气的骂他,‚蠢才,去问邻居吧,你以为我烧你田地,这里没人会做这种事,成熟点‛。达世显的那么的格格不入;他根本不明白,为何大家都是这样的生活着。他以为他掌握了真理,他以为他是对的,可是,为何,显的很奇怪呢,在这个淳朴的高原山村里;他就是处处显的是个十足的市侩了,倒像个汉地的商人了;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电影在一开始提出 的疑问了; ‚怎样令一滴水不干枯?‛答案当然大家现在都知道是‚流入大海‛;可是我自始自终都找不到,这个‚流入大海‛与本片要阐述的主题有什么关联?特别是性与欲与修行与成佛,到底是如何关联的? 后来明白,原来流入大海的意思是,回归本性,回归本源,回归自然,不压抑不控制,发乎自然,回归自然;这里,先岔开一下,说说情欲与修行吧;自古,情欲与修行好像就是矛盾的一对,特别是几乎每个宗教,都是提倡禁欲,可是,欲望,性,却又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开的一个关卡;人从性,从欲望而来,又从欲望,从性中去传播下一代;若无性,何来佛子佛孙?若无性,又何来灵童转世?所以,情欲与修行,到底要如何才能兼得呢?如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呢?最后,在写本文的时候,突然间脑袋里闪过,与神对话里面的那句话,‚成为神是那不可避免的‛;突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所在吧!所以,其实换句话说,水流入大海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抗拒它;这也是琶玛扔下那根树枝的含义吧,因为它必然是要流入大海的;
第二篇:《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与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考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考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与政策。(3)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讲课、看片、读书三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联系
(4)养成写观影笔记的好习惯
第二章 电影诞生与发展(5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习了解电影这门“第七艺术”的诞生及发展概况,掌握电影的知识,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艺术观。一、一、电影的孕育 二、二、电影的发明 三、三、电影的发展
1、无声电影
2、有声电影
3、彩色电影
4、宽银幕电影
5、环幕电影、立体电影 四、四、世界电影发展简况
1、世界电影史的分期
(1)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艺术形成期(1895——1912)(3)(3)文学确立期(1912——1927)(4)(4)艺术成熟期(1927——1945)(5)(5)继续发展期(1945——2001)2、2、电影大国电影简况
(1)法国电影
(2)美国电影
(3)苏俄电影
(4)意大利电影
(5)英国电影
(6)日本电影 五、五、中国电影发展概观
1、电影传入我国(1896)2、萌芽时期(1905——1922)3、混乱时期(1923——1931)
4、现实主义传统形成时期(1932——1948)
5、社会主义电影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6、社会主义电影继续繁荣时期(1979——2001)
第三章 电影的特性(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特性;了解蒙太奇及长镜头两种重要的电影理论。这是本课程之重点章,一定要讲深学懂。一、一、为什么必须研究电影特性 二、二、电影的特性
1、1、综合性 2、2、视像性 3、3、组接性 4、4、逼真性 三、三、蒙太奇论 1、1、什么是蒙太奇
2、2、蒙太奇的原理和功用 3、3、蒙太奇的种类
4、4、蒙太奇的理论分歧 四、四、长镜头论
1、1、什么是长镜头 2、2、长镜头的效能 3、3、长镜头的类型 4、4、长镜头理论评估
5、5、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互补性
第四章 电影的社会作用(2学时)
[教学要求]这章与文艺的社会作用是相共同的,可以略讲,让学生自学,讨论。核心是要讲清诸社会作用之凝聚点是审美作用。讲信息作时时,可补充些信息论知识。一、一、对电影社会作用的基本认识
1、1、什么是电影社会作用
2、2、电影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 3、3、电影对其他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二、电影的社会作用
1、1、教育作用 2、2、认识作用 3、3、审美作用 4、4、信息作用 5、5、娱乐作用 三、三、电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锐利武器
第五章 电影的制作(2学时)
[教学要求]这章主要介绍一部故事片的制作过程。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去电影制片厂参观。一、一、准备阶段
1、1、电影文学剧本 2、2、分镜头剧本 3、3、选择外景 4、4、物色演员 二、二、摄制阶段
1、1、准备 2、2、实拍 三、三、后期制作
1、1、剪辑 2、2、混录
第六章
电影编剧(3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电影文学剧本写作及改编之要求。提倡学生动手写小品,写电影文学剧本片断。一、一、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二、二、电影文学的特点
1、1、视觉性 2、2、动作性 3、3、单纯性
4、4、组接性(蒙太奇)三、三、电影文学剧本的编写
1、1、精心选材,确定鲜明的主题
2、2、构思巧妙,突出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3、3、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环境造型 4、4、掌握蒙太奇思维与技巧 四、四、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
1、1、改编的涵义 2、2、改编的原则 3、3、改编的方法
第七章 电影导演(3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是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导演的自身条件,职责与任务。一、一、导演的地位与作用 二、二、导演的个人条件
1、1、要敏锐
2、2、要有丰富的绘画、摄影知识 3、3、要有良好的文学及科学素养 4、4、要慧眼识人才 三、三、导演的职责和任务
1、1、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信任
2、2、锦上添花的构思与统率全组的阐述 3、3、写出分镜头剧本
4、4、选择并指导演员创造银幕典型
5、5、确保影片拍摄、制作各环节艺术质量 6、6、培养、形成并发展个人艺术风格
第八章 电影表演(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表演的发展过程,演员地位与作用,不同的表演类型与表演理论。一、一、电影表演的发展过程
1、1、无声片时期的哑剧表演 2、2、“明星制”的兴起 3、3、非职业演员的起用 4、4、表演的趋向自然化、生活化 二、二、演员的地位与条件
1、1、演员的地位 2、2、演员的条件 三、三、不同的表演类型与风格
1、1、本色表演 2、2、性格表演 3、3、结合表演 四、四、影响电影表演的戏剧表演理论
1、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2、2、布莱希特的 3、3、中国戏曲的
第九章 电影摄影(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摄影的重要性,构图要求和摄影技巧。一、一、电影摄影师是电影主创人员
1、1、导演的主要助手 2、2、摄影班子负责人 3、3、摄影师的素养 二、二、电影画面的构图
1、1、什么是画面构图 2、2、画面构图的特性 3、3、画面构图的原则 三、三、光线、色彩与影调
1、1、景别
2、2、拍影角度
第十章 电影美术(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美术师的素养,电影美术的内容。一、一、电影美术的作用
1、1、决定一部影片的外部形成风格 2、2、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环境 3、3、创造银幕形象 二、二、电影美术师的素养
1、1、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 2、2、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3、3、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三、三、电影美术的内容
1、1、环境造型 2、2、人物造型
第十一章 电影声音(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这个重要的表现因素的作用、类型。一、一、音响
1、1、什么是音响 2、2、音响的作用 二、二、电影音乐
1、1、电影音乐的历史 2、2、电影音乐的特点 3、3、电影音乐的作用 三、三、话音(人声)
1、1、电影人物话音的表现形式:对话、独白、旁白。2、2、电影对话的特征:动作性、性格化、生活化
第十二章 电影剪辑(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前辑的基本知识。一、一、电影是剪辑艺术
1、1、什么是电影剪辑 2、2、三度创作 二、二、剪接师的职责
1、1、导演的重要助手
2、2、蒙太奇处理的最后完成者 三、三、剪辑的原则
1、1、机械的流畅 2、2、戏剧性的突现 四、四、剪辑的技巧
1、1、无技巧剪辑 2、2、跳接
3、3、插用资料 4、4、用长镜头
第十三章 电影风格与流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影风格与电影流派的涵义、形成及类型。开阔其学术视野,引发创新思维。一、一、电影风格
1、1、什么是电影风格 2、2、导演的个人风格
3、3、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 4、4、风格的类型 二、二、电影流派
1、1、什么是电影流派 2、2、电影流派的形成 三、三、世界主要电影流派
1、1、布列顿学派 2、2、电影眼睛派
3、3、德国表现主义派 4、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5、5、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6、6、法国“新浪潮” 7、7、新德国电影运动 8、8、好莱坞类型电影 9、9、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10、10、中国“左翼电影” 11、11、第五代导演
12、12、台湾香港的实验电影
第十四章 电影鉴赏与评论(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电影鉴赏与评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电影评论的写作要领及基本样式。一、一、电影鉴赏
1、电影鉴赏的涵义
2、电影鉴赏的作用
3、电影鉴赏的过程
4、电影鉴赏中的共鸣 二、二、电影评论
1、1、什么是电影评论(电影读解)
2、电影评论的作用
3、电影评论的标准
4、电影评论的类型:复述式、评介式、立论式、驳论式、综述式、杂文式等。
5、电影评论的写作要领:了解电影特征,熟悉拍片经过,了解影片时代背景;把握影片总的倾向,重视艺术分析,形式多样,文风朴实。
八、学生自学内容(任课教师参考安排)
1、试述电影为何被称为“第七艺术”。
2、试读有关蒙太奇的一篇论文或专著。
3、试读有关长镜头的一篇论文或专著。
4、试读一个电影文学剧作。
5、试评一部中外经典影片或探索影片。
6、试读一部电影史。
九、重要思考题
1、1、电影理论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2、2、新世纪电影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大学生的科学的电影观? 3、3、电影的发祥地?电影的诞生日期?电影发明人?
4、4、卢米埃尔、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巴赞、卓别林、希区柯克、费里尼、伯格曼、蔡楚生、谢晋、李行、吴宇森、张艺谋、王家卫、科波拉、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等在电影史上的贡献。5、5、以《夏伯阳》、《列宁在十月》、《乡村女教师》、《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为例,说明苏联社会主义电影的成就? 6、6、以《现代启示录》、《魂断蓝桥》、《毕业生》、《泰坦尼克号》、《美国丽人》为例,说明美国电影的特点? 7、7、以《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毛女》、《小兵张嘎》、《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开国大典》、《周恩来》、《生死抉择》为例,说明中国电影的成就及优良传统? 8、8、电影艺术的特性?
9、9、爱森斯坦对电影理论的贡献? 10、10、巴赞对电影理论的贡献?
11、11、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原理和功用?蒙太奇的种类?什么是长镜头?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关系?
12、12、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摄影师、电影演员的职责与任务? 13、13、电影美术、声音、剪辑的作用?
14、14、分析一部流派影片或一个流派导演。如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又如分析张艺谋。
十、重要参考书
1、《马恩列斯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2、《党论电影》,列别杰夫编,时代出版社1951年出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5、《电影理论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出版
6、《电影学原理》,李浃、吕亚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7、《影视艺术教程》,黄会林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8、《影视艺术概论》,李泱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9、《影视鉴赏》。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电影与电影艺术鉴赏》,张成珊者,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11、《电影的读解》,颜纯钧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
12、《电影艺术新论》,潘秀通,万丽玲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出版。
13、《影视学教程》,舒其惠、钟友循著,湘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14、《怎样欣赏电影》,姜敏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出版
15、《电影剧作概论》,汪流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
16、《通向电影圣殿》,王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出版。
17、《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18、《电影作品选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电影文学引论》,李泱、孙志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20、《电影美学原理》,李泱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出版。
21、《中国电影发展史》(1、2卷),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出版。
22、《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1982年出版。
23、《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4、《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3卷),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25、《电影美学》,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出版。
26、《电影是什么?》巴赞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
27、《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
28、《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29、《电影的创作过程》,劳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30、《怎样看电影》,詹姆斯·莫纳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31、《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顿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出版。
32、《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
第三篇:艺术概论作业 小成本电影
艺术概论作业
打破常规才能突围
——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 浅析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原因
从宁浩《疯狂的石头》开始,小成本电影用节节高升的票房纪录表示,它们也开始“疯狂”了。这部影片投资约为300万,从导演到演员,唯一的熟面孔是出演过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徐峥。而收获的票房成绩可是让制片方赚了个盆满钵满。就好比剧中那块廉价的翡翠,突然一下子成为吸引众多目光的焦点。那么,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小成本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要探讨一下,何谓小成本电影。
小成本电影是指不需要在演员、场面、服装、效果等方面有额外支出,所需资金仅限维持正常制作、发行的电影。由于投资少、成本低,部分小成本电影无法公映,正因为传播渠道的特殊化,造成小成本电影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少,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导演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就创作意图而言,有的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观影需求、有的为了表达人生体验、有的试图探索出新的电影表达方式,因此,小成本电影较“大片”更具多样性。
而参与小成本电影制作的导演和演员往往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因此它们会把这次电影制作过程当成一次艺术形式探索,而非文化商品的制作。因此,《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其在叙事方法、镜头运用、价值观探索等方面皆作出了打破常规的“疯狂式探索”,而这种不顾一切撕碎框架的“非主流”是其他大成本制作电影所“玩不起”的。以下将从《疯狂的石头》电影文本出发,进行分析。
一、叙事方式打破常规
首先,从不同主人公的视野角度,对同一件事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叙事手法是对经典的叙事蒙太奇的一种突破。比如影片结尾处的道哥意外死亡事件。
原故事的顺序是:等候的保卫科长被车里的调情的男女训斥——道哥飞车抢包——抢男的嫌保卫科长碍事,打开车门要打他——道哥撞在车门上,被摔死。
而电影里导演的叙事是:(保卫科长视野)包被抢,道哥撞车门上——(男的视野里)嫌保卫科长烦,把车门打开,然后摩托车撞在门上——(道哥视野)抢包,然后撞在车上,最后摔死。
这种叙事,再配上幽默的对话,动感的音乐,使一件非常悲剧化的事件带有了一些喜剧效果,充分的达到了“黑色幽默”的喜剧效果。而从这种打破常规的叙事风格中,能够看到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两杆大烟枪》的痕迹。也只有在这种小成本电影中,导演可以敢于尝试新的叙事风格。
二、影像风格打破常规
极具速度感与节奏感的影像风格给人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之感,这种风格不可避免地令人想到鬼才导演盖里奇的代表作《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而《疯狂的石头》这种影像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作者主动的、意图炫耀技巧或是别有目的的选择,相反正是主题表达的客观需要。
镜头下的重庆给我们十分熟悉的感受,它古老而又现代,它就是你我生活的这个地方。这种场景的选择给了我们强烈的暗示:故事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再将视线收回到缆车内,伴着谢小盟假模假式的表白,镜头特写:谢小盟垂涎欲滴的好色样与美女的不屑一顾。俯拍的宏大背景与特写的小空间形成巨大反差,空间感和层次感立刻得到了凸显,并且,因其立体更显真实。例如,影片开场的缆车段落,用全景与大特写两极景别的快速跳接加快叙事节奏,一些仰拍、俯拍等非常规拍摄角度的运用,都能看到盖里奇的影子。独特的影像风格,加上演员夸张的表情,搞笑的台词,再用京戏的锣鼓点儿作为配乐加以衬托,整部影片都被打上了宁式的“黑色幽默”的标签。而从影片的通篇效果来看,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显然是成功的。
三、表演风格打破常规
《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几位主要演员到位的表演分不开。演员郭涛、刘桦、黄渤、岳小军在出演《疯狂的石头》之前,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而在电影中,它们的表演夸张、荒诞不经,但正是这种艺术处理,才表现出更加本色、真实、平民角色效果。
四、价值观念打破常规
《疯狂的石头》还宣扬的一种朴素的社会价值观。影片中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他们也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老包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物,甚至有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工厂自始至终保留着忠诚,对待自己的未婚妻也毫不欺瞒,这些优点使得一个普通的保卫科长成为影片中最光辉的形象。谢厂长为了职工的利益,死守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同样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而那两伙贼,一个是国际大盗,一个地方贼寇,在思想境界上也各具特色。对于谢小盟这样以艺术为幌子的无赖,影片也给与了强烈的讽刺。除此以外,影片中人物的嘻笑怒骂,以及憎恶情感,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比如说,《疯狂的石头》紧扣现实生活,它将人们身边的大小事件融合到影片的支线情节或搞笑场面中,以讽刺与幽默的态度再反映出来,实现对现实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与嘲讽。而在这样一种打破常规的电影里,主创的价值观念通过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来体现,无疑是对当前社会一些丑恶现象最振聋发聩的警示。
继《疯狂的石头》之后,《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失恋33天》等小成本电影又用在影像本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探索,而优异的票房成绩也说明,小成本电影也在艺术探索和商业盈利两方面之间进行着博弈。
第四篇:2012电影影评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电影观后感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不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可以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希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希望,时间紧迫,经过努力,杰克逊终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光明就会来临!
篇二:2012电影观后感
前几天与老公一起去看了部美国灾难大片《2012》,故事其实很简单,说得是玛雅预言家早就预言到到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唯一的逃生办法是通过“诺亚方舟”。贯穿这部影片主题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地球的生命并不是无极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维护,爱护和保护。
二、影片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当各国首脑去中国乘诺亚方舟逃生时,美国总统选择与他们的国民在一起,不管这部影片是否美化成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提倡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
三、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珍惜生活给与的一切,要懂得谦让,包容和感恩。如《泰坦尼克号》jack所说“enjoyeveryday”!
当然,电影的制作上也是非常精彩,山崩地裂的特技场面让你过目后永远难忘。无论是地震、海啸、还是火山爆发,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既渺小又伟大。渺小是因为在灾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绝望无助。伟大是在灾难发生时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芒。从精神到体能上无私的救助,无论是豪华游轮上的侍者,逃难中的作家、医生、科学家、总统、还是诺亚方舟上船长??,都让我震撼不已。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看看现在的社会百态,虽然人富了,精神却一贫如洗。madeinchina都上好莱坞美国灾难大片了但社会的道德观相比以前却是一泻千里。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有人把志愿者在去年为救助四川大地震而捐献的血浆,用来浇自己种的兰花,并为此在网络上发帖子来炫耀。真让我震惊不已,真是无知者无畏呀,请不要玷污了兰花的高贵之身。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国人真的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德行。温故而知新,多读古圣人之书,谨记前人之德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典故
篇三:2012电影观后感
本应在首映那天就看的“2012”,因为我一直认为是一部无聊的科幻,只会让人恐慌的悲观闹剧,所以才会在上映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的今天和好朋友在家看了这部电影的影碟片。出乎意料电影本身带给我的感触,却与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
电影结束已近2小时了,但在我内心深处的呐喊却似乎从未停过?? 合上双眼,整理思绪2012的故事情节在脑海里渐次清晰那些壮观的场面并未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反之,真正震颤我的是“人”与“情”。
其实,这无非又是一部让人懂得珍惜的电影在地震、火山、海啸、冰山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在面临生死关头的瞬间,人性的善恶斗争善良的觉醒真情的流露,无不让人为之动容又倍感>温暖。
我不知道,颐莲官网自然堂专卖店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的朋友会不会和我一样,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假如,2012真的会发生这一切,2012的12月地球真的即将毁灭,那在最后的这段日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其实也是这2个小时以来,内心一直在呐喊着的?? 假如2012是真的,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善待所有,微笑的面对一切,哪怕是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和事儿在死亡面前,这些都已微不足道假如2012是真的,我会对每一个曾经关心帮助过我,而我却不以为意的那些人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曾经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给过我温暖。假如2012是真的,我要对我每个阶段的朋友,问一声好!在最后的有限时间里我们曾经的快与不快,已经无足轻重,彼此会心地相视,也许会发现,留存于我们心中的,总是那些美好的画面。假如2012是真的,我不会再与爸爸妈妈斗气、顶嘴我不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想到要与亲人说声对不起,也许那样的机会都不会再有只能仰天长叹着遗憾迟了。假如2012是真的,我想要在那之前放弃所有浮华,与爱我并我爱的人尽早成家生子。在生死的最后一刻有人惦念把生的权利留给儿女,哪怕要一起相拥着面对死亡也不要>孤独绝望的一个人走向黑暗,不论在哪里只要在一起便是“家”。假如2012是真的,其实我们最该考虑的是否是怎么样会让它来的迟一些,再迟一些假如2012是真的你想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做些什么?篇二:《2012》电影影评 2012电影经典对白 凯文与艾默里奇 凯文:“我和你妈妈这辈子活的十分精彩,最令我们骄傲的是拥有一个出色的儿子,你不必为我担心,创世纪号是艘很大的轮船,艾默里奇,我爱你” 艾默里奇:“父亲,我爱你”
美国总统与女儿劳拉的电话,此时总统已经选择留在白宫等待死亡 总统:“如果我告诉你我不上飞机,你肯定也不会去的,人们有知情权,至少在最后的时候,家人可以互相告别,至少母亲可以安抚自己的孩子,至少父亲可以祈求女儿的原谅。” 劳拉早已泣不成声。在诺亚方舟上
艾默里奇一段话请求打开诺亚船门让外面的人能够进来:“人类建设的是文明,你们能眼睁睁的看着外面的人全部死掉吗?那样是不文明的是没有人性的,有个人(我估计是美国的 最后一任总统)曾经说过:“如果不能为他人的权益做斗争的话,那就不是所谓的人性。” 戈登对主角说:“你应该觉得,幸福你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我一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戈登被齿轮碾死的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he is a good man 还有些对白我记不灵清了„„如果想起来我在写进去,看过的同学们也可以跟帖补充„„ 最感人的场景
俄罗斯的那个飞行员,驾着飞机让别人先离开,可以说俄罗斯人不亏是天生的战士,这点我很敬佩他。
印度那个天文科学家,也就是第一个太阳活动异常,提醒各国政府地球即将毁灭的人,与他的家人一起在潘xx高原一同葬身在海啸下。我至今忘不了,他看自己孩子的眼神,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尤里一个超级势力的商人,在最后一刻将自己的孩子丢上方舟,而自己却跌入深谷。那个向全世界发广播的电台主持人,在葬身在火上爆发的那一刻还向世界的人们警告,或许很多人认为他疯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他内心早已放弃逃走的可能,在山顶高呼你们要记住我的名字是我第一个告诉你们世界末日的,也许他想已这种方式继续活下去吧。电影中也有很多幽默的元素,也许是为了缓解人们的压抑吧。
好了评论暂时就这么多,面对2012年,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了,你该怎么办?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人性了,离2012年12月22日也就3年零1个月了,好好的珍惜自己的家人,无论是不是世界末日,也无论明天会怎么样,人类本是亲兄弟,我们需要的是团结有爱,珍惜彼此,珍惜生命
唯有我们能够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凉风吹在脸上,猛然间感到了脸上的热度。影院空调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动,更是身体热量增加的原因。这热度,就来自刚刚看完的美国大片《2012》。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呼吸几乎一直在绷紧。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动中感动。
对美国,不是很有好感,因为自己的父辈曾经与美国人在朝鲜战场血肉相拼,无数中国军人在那场战争中流血,牺牲。也因为从自己青春时期起,就见过太多美国对中国的羞辱。但这不代表自己对美国的一切都拒绝,如果是美国的优秀的一面。2012》,就是这样一部可以代表美国优秀一面的电影。
影片是灾难片,这是美国人早就拍的烂熟的一种电影,我也看过别的美国灾难大片。但这部片子,确实从内心深处打动了我。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见闻有限,反正能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记忆中好像没有,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灾难元素的集中度稍可与《2012》相提并论,但也远远不及,场面与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语。看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静观看的时候,眼睛里随时都是惊天大灾难,所有的思维都在随着影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转动。
但这些,只是让我激动的理由,而不是让我感动的理由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人性,这个词用于评论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滥,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脆弱,那么健美的身躯,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温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超级洪灾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美国总统在灾难注定来临的时刻,选择留在美国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后时刻,“船长不愿丢下正在沉没的船,这是他高贵的选择”,影片中那位美国官员对总统的评价,我完全赞成。在超级洪水袭来的最后时刻,那些掌握着方舟外几万人命运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在瑞得里安博士“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的文明就在与互相帮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他们,那么即使我们生存下来,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又怎么去面对他们的孩子”的激切演说下,一致同意打开方舟大门,无数人欢呼着冲进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政治立场,我想,都会在心中刻下一丝温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奋斗和努力,更值得我们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杰克,为了让自己的一家人得到进入方舟的船票,驾着车疯狂地跑,从黄石国家公园跑到了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在漫天黄石公园火山爆发的巨大烟火中找到沉迷于要和地球共存亡并且快死了都不忘记自己是第一个宣布地球完蛋的那个疯狂家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缝后爬出来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经过了飞机原本说要在中国南海迫降最后却在中国西藏降落的戏剧性经历,终于在那位好心的中国方舟工作人员天庆的帮助下全家进入了方舟。当杰克在影片最后,终于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机械故障使得方舟顺利开动,一家人悲喜交集拥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为平凡人的杰克,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同样巨大的勇气,应该说不上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这点)。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确实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义人物,而杰克,在寻常时期在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险来临时,他的无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但谁能说,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的这一切举动就不值得我们感动,并且值得我们向他致敬呢?又有谁能说,他的一切举动,不是博大宽广、勇于付出和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光辉人性呢? 我喜欢杰克,理解杰克,因为我是一个和他一样的父亲,一个和他一样有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当儿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时,他不准儿子和自己同去;而当儿子悄悄跟来被他发现后,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要让儿子活下来,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排除故障,否则,他活不成,儿子也活不成。可以让自己去死,但绝对不能让孩子去死。因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亲。这一幕,也出现在俄罗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浑身充满着铜臭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处。尤其是那种临危不乱的风度,颇有“带头大哥”的气质。飞机迫降西藏,几个人为了是否等待飞行员米沙而在豪华车里争执不休,眼看着再不将车开出飞机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声大吼“闭嘴”,压住所有人,随后大家将车开出迫降中的飞机,结果虽然飞行员萨沙遇难,但绝大多数人的命却保住。从事态发展的结果看,尤里的做法虽然对萨沙不公,但却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尤里的当机立断无可指责。在方舟大门即将关闭,几万人将被抛弃的一刹那,看着两个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声“跟我来”,带头冲击方舟。当方舟大门打开后,尤里不是自己先进方舟,而是拼命的先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最关键的时刻,眼看大门即将关上,而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却爬不上门,尤里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用尽全力,举着孩子的脚奋力往前跳跃,孩子的手终于抓住了方舟的门板,而尤里的的跳跃之后,脚下就是无边的悬崖。。
还有那位飞行员萨沙,一个英俊硬朗的俄罗斯男人。在飞机迫降的最后时刻,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我必须等飞机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再走”!“那你呢”?“我没事”!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他也果真做到了。当所有人都撤离飞机后,他驾驶着的飞机,没能停住,滑下了悬崖。。飞机上,有将他的爱人夺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救了飞机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敌。萨沙,一个俄罗斯男人,真正的男人!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他的嘴角,应该是带着一丝微笑吧----自己的爱人吧,还活着。。。在杰克排除故障,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奋力一跃,将儿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在自己双脚骨折的那一天,女儿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带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读者》,说,爸爸最喜欢看这本杂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几个月,女儿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煮好面条端到床头;想到了因为受伤后脚冷,女儿端着对她来说太重的一盆热水给我烫脚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前,我们都是无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天性中光辉灿烂的人性,是为了亲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切,我们也才能够拯救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拯救人类和文明。珍惜
——《2012》影评、观后感
看完电影,我血液流动比往日快,这也正是身体热量增加的原因。而这热度就来自轰动世界的美国大片《2012》。在近三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呼吸几乎一直在绷紧。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动中感动、感悟。
这是一部灾难片,在《2012》里,我看到人类生命与文明的脆弱,那么强健的身躯,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温馨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几秒钟,或是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我喜欢“杰克”,在寻常时期在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险来临时,他的无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但,谁能说,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的这一切举动就不值得我们感动,并且值得向他致敬呢?又有谁能说,他的一切举动,不是博大宽广、勇于付出和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光辉人性呢?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珍惜吧,珍惜现在的幸福,点点滴滴„ „
第五篇:电影影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丰富的电影艺术内涵
摘要: 本文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语言的解读,旨在剖析其中丰富的电影艺术内涵。
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语言,爱情,人性,异域文化和“歪打正着”的三个火枪手。
本片的主色调以平时的中黄色调和答题时的暗蓝色调,使观众和主角在这变换的色彩中变换不同的心情。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时而温馨,时而恐惧。让这
部”悲剧的喜剧”的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上影片插叙的叙事风格,使影片剧情发展的虽快但稳。
再来本片的镜头大部分运用手持拍摄,镜头多是倾斜,且伴有抖动,展现了贫民窟中动荡不安,紧张混乱。但与此同时,也想观众展现了一个动感的印度,激情的印度。贫穷并没有待走希望。在这个“倾斜”的世界中,主人公杰玛被一
本《三个火枪手》击中,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也是倾斜的。
音乐是本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感的”印度嘻哈音乐”与动感的印度影像搭配起来,将印度民族音乐与现代电子曲风融合的天衣无缝,感染力极高。
其中拉曼创作的主题曲JAI HO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它完美地融合了切
合影片主题的电子变奏版《命运交响曲》,再伴以略带饶舌的印度流行音乐唱腔,激情澎湃地歌唱着胜利的喜悦,每一次在影片中的出现都将剧情推向高潮。至死不渝的爱情。
爱情是电影永远不会变老的主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年轻人用爱情去对抗
因体制而产生的种种苦难,这到底是一个神话,还是一个阴谋?现在的流行文化
总是在宣扬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于是爱情成为了
现代年轻人的宗教,成了可以刺激年轻人去消费的灵丹,同时也成了让年轻人自
动逃避自由的妙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
多菲的这首诗几乎人人都会背,但现在又有多少年轻人会认为自由是比爱情更值
得追求的东西呢?虽然命运使他们分开,但杰玛用他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命运。给了我们最积极的答案。
沙里姆的悲剧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沙利姆逐渐走向暴力死
亡之路,他一方面维系着贾玛尔和拉娣卡的爱情归宿,一方面又成为反面势力的代表阻碍着贾玛尔和拉娣卡相见。这是何其有意思的事情,沙利姆心口不一,他
希望弟弟与拉娣卡有个好的结果,但现实决定他得先让弟弟好好活下去,因此他
不得不牺牲拉娣卡的利益,让拉娣卡做了大boss的情妇。这种心理的巨大冲突是本片中屡见不鲜。人性的善与恶。
主人公杰玛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为了伙伴可以在出逃后重回火坑苦苦寻找,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不管时空、环境发生什么改变,他都不放弃。杰玛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贫
民窟长大的他不因财富而变,而是继续苦寻朋友和爱人。他是平常人,但对理想和追求不放弃;他跨越贫富两重天,但依旧那样友爱、善良、厚道。
沙利姆身上集中了所有的罪恶:杀戮、欺诈、暴力等等。没有什么坏事没有
做过的,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个坏人,反面角色之所以有引人入胜的地方,那就
是反面角色都有坏的理由,正如杀人总有不得不杀的理由,这才能让观众对凶手
有同情的地方,不然没有理由地坏只不过是一个模板,缺乏了内在的魅力。沙利
姆每次干坏事之前都需要向神祈祷,尽管这不过是安慰剂,无助于心灵的净洁,但沙利姆这个角色更具层次感,比起单纯的贾玛尔要来得更生动。
最可怕的不只是妒忌的人,还有虚伪的人。影片中《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主持人是妒忌和虚伪的最佳代言人。他故意表现的很友善,给了贾马尔一个错误的答案,并告诉贾马尔他相信他会赢。在贾马尔获得百万奖金后,他拼命的在台
上跳动,想表达他虚伪的激动和祝贺之情。然而诬告贾马尔作弊,让警员带走贾
马尔的也是他。这个主持人真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女主角拉提卡,一个纯粹的为爱而生的人。就在电话求助的最后一秒,拉提
卡接到了电话。出人意料的是,她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知道,贾马尔,就算
没有钱… “依然是那甜美,天真的笑容。出身贫民窟,从未受过教育的他们,不知道文学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内心都明白,就是为了爱,去赌一场,输了又
如何?即便是一场豪赌,输了世界,赢了你,就足够了。一个英国导演眼中的印度。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印度是惊人的大规模的贫困和贫富悬殊,触目惊心的司法和警察系统的腐败、黑社会的猖獗并利用民主制度迅速暴富、残
忍的宗教和种族仇杀以及种姓制度下的天生不平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取景
于孟买贫民窟密集的棚户区、红灯区以及地标性建筑维多利亚终点火车站,甚至
片中的群众演员也都是真实生活在孟买社会底层的人。孟买不仅拥挤,而且有成千上万人口住在街头,街道便是这些印度人的客厅。这份真实感增加了影片的感
染力和说服力。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最为低等的贱民被称作“不可碰的阶层”,他们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有身份的上层种姓不跟他们说话,也不接近他们,如果食物不小心擦到贱民衣服的边缘,上层人立刻就把食物扔掉。电影《贫民富
翁》带观众看到了孟买赤贫阶层生活的细节,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场,孩子们肮脏
却纯真的笑脸,飘满垃圾的河道,泥泞水坑边一块块绚烂的莎丽铺满黄土场。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苦难与欢笑的平行存在,这样的文化让人皱眉,迷惑,心酸,又迷恋。表象的喜剧故事下是赤裸的哀痛,是控诉,是怒吼,也是叹息。再美好的结局也不能抹去童话中藏匿的真相,笑容中的眼泪,希望后的绝望。但导演最
终并没用绝望结尾。《贫民富翁》是悲剧式的喜剧,明知虚假,也要一歌到底;
而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决定了形式上的喜剧反而是必要的——绝望中我们必须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片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导演:丹尼·博伊尔;
编剧: 西蒙·比尤弗伊 改编自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 Q & A 》;
出品公司:福克斯探照灯公司;
出品年代∕片长:2008年∕120分钟;
国家:英国 / 美国;
类别:爱情 / 喜剧 / 剧情;
获奖: 第81届奥斯卡8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
创歌曲,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合成,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剧情介绍:
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这个节目可以使人在一 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然而就在他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主持人却揭发他作弊,原因是贾马尔并没有选择主持人在休息时间时给他的答案,这不合乎情理,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
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好莱坞明星,在一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一生的挚爱。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因为跑的慢而被落在后面,火车上的沙里姆本来已经抓住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
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
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这是拉媞卡最喜欢的节目,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贾马尔凭借他那传神的生活经历破掉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隔在贾马尔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不知道答案,他使用了电话求助,他想让兄长沙里姆回答(他唯一知道的电话就是他哥哥的,而且那是他们小时候共同学过的课文)。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非常兴奋,但拉媞卡也不知道答案。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正如片头问题的答案,命中注定他猜对了„„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
那天晚上,贾马尔与拉媞卡终于在火车站相见。他们忘情拥吻,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