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

时间:2019-05-14 16: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

第一篇: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

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

——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例

薄燕

 2013-02-17 10:38:56

来源:《欧洲研究》(京)2007年1期

作者简介:薄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解释国际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行为及其权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所以能够对全球环境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该国际组织所具有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除了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本身的机构形式,还来自成员国的授权、其道义性权威及专业性权威。这种基于国际组织本身的分析,主要来自于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组织的理论的启示。

关 键 词:全球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权威性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演变过程中,国际组织作为基本主体之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干政府间国际组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联合国系统内的有关机构,主要包括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此外,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尽管人们时常批评国际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脆弱和迟缓,却很少有人怀疑它们对全球环境治理的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国际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权威性,对于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这项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因为大部分已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以国家和国家行为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这并非说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创立关于国际组织的理论,但是相比之下比较薄弱。本文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尝试以一种新的分析视角,解释国际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权威性。

一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组织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组织的考察,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先就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而言,从赫德利•布尔、汉斯•摩根索,到肯尼思•沃尔兹和马丁•怀特,尽管他们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持有一种共同的假定,即国际社会不存在最高的权威,而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并不否认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事务方面的重要性,但仍然坚持国家是国际事务中基本和首要的实体,① 认为国际组织原则上还缺乏独立的权力,一般只能作为增进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及其联盟的利益的工具。然而事实表明,现实主义者低估了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何来解释国际组织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

相对而言,功能主义提供了一个解释国际组织的重要视角。功能主义的一个核心假设是形式依从功能,并且认为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跨国交流使得国家在功能性领域建立国际组织成为必要。随着各国政府面临的技术性或非政治性任务的大大增加,技术专家们的合作使得职能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迅速发展。新功能主义接受了功能主义的某些观点,但更加强调政治家,领导者及国家之间“共同利益”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就是国家领导人逐步地移交有关权力给新的中央机构的过程。不难看出,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对于欧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它们的重心是落在国际组织为什么以及如何得以创立和发展,而对于国际组织创立之后的表现和行为,则并未提供什么有力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提出,在现实主义条件下,国际组织受制于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在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国际组织的作用体现于设置议程,促成联盟的建立,并为弱国的政治活动提供场所。② 可以看出,在复合相互依赖模式下,国际组织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机制理论得以创立和发展,并一度成为国际关系领域最时髦的理论。从整体上看,这个理论却有意地疏离国际组织本身。根据克拉斯纳对国际机制的著名定义,③ 国际机制并不包括国际组织。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是国际制度。按照基欧汉的解释,国际制度有三种形式,④ 其中就包含了“国际组织”的内涵。但是,有不少学者指出,制度不应该包括“组织”的含义。⑤ 我国较早研究国际制度的学者苏长和也认为,基欧汉所指的国际制度含义太宽泛了,并且容易造成分析上的混乱,从而会犯循环论证的错误。他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是国际制度安排的结果,但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制度,应该把国际机制理解为“概念的作品而不是具体的实体。”⑥ 即使是基欧汉本人,在《霸权之后》中强调的是政府间谈判的作用,认为国际机制有助于国家达成具体的协议,因为机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信息状况并且提高了违约成本。⑦ 但是这种分析很少讨论国际组织在实际运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暇关注国际组织本身重要的活动。国际组织并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或者活跃的行为体发挥作用,甚至连代理人都不是。⑧ 所以说,国际机制理论更多关注的是那些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而有意地忽视和疏离那些正式的国际组织,并且仍然属于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模式。

与上述以国家为中心研究国际组织的视角不同,美国学者迈克尔•巴奈特(Michael Barnett)和玛莎•费丽莫(Martha Finnemore)在《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一书中,把国际组织当成官僚机构,分析国际组织创立之后的行为,从而就国际组织的自主性、国际组织的权力、国际组织的功能紊乱和变迁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⑨ 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与前述理论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首先,该理论直接把国际组织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中心,并且打开了国际组织的黑匣子,关注内部的组织文化,而不是把国际组织作为国家的附属物。其次,与功能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不同,该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国际组织成立之后的行为以及国际组织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运用权力的方式。第三,由于该理论把国际组织当成官僚机构研究,因此能够观察和解释国际组织弄巧成拙和不受欢迎的行为,尤其是它的功能紊乱和病态行为,从而打破了国际组织一定是“好东西”的规范偏见。

依本文的分析,颇具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是两位学者对国际组织权威的分析。这里的“权威”是指一种行为体使用制度和资源来赢得其他行为体尊重的能力。⑩ 权威并不仅仅指使人们做本然不会做的事情的能力,还经常包括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的含义。(11)大部分的国际关系理论假定是国家拥有权威,因为主权是权威的唯一基础。而巴奈特和费丽莫断言国际组织拥有权威,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那么,是什么使得国际组织具有权威呢?两位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具有权威,首先在于它们所追求的使命通常是国际社会所珍视的目标;其次,国际组织拥有权威是因为它们追求使命的方式主要是理性的、技术的、公正的和非暴力的。而国家在追求特定目标的时候通常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这就使得国际组织对更多的行为体来说比国家更加具有合法性,从而在个体国家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被赋予采取行动的权威。(12)

依据定义,作为官僚机构的国际组织享有理性—合法的权威。但是除此之外,两位学者指出,国际组织还从其他的来源获取权威。具体地说包括:(1)授予性权威。即国家授予国际组织的权威。从根本上看,国际组织之所以是权威机构,是因为国家让它们掌管特定的任务。(2)道义性权威。国际组织的创立通常是旨在体现、服务或者保护某种广泛共享的原则。它们通过宣称自己是国际社会利益的代表或者国际社会价值的捍卫者,有助于产生某种自主性,并以此作为权威性行动的基础。(3)专家权威。国际组织通常因为它们的专家知识而具有权威性。人们希望重要的社会性任务由那些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人员完成,这是官僚制度得以创立的一个原因。国际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权威,能够使用广泛和制度性的资源来使得其他行为体遵从它们。(13)

此外,把国际组织理解为一种官僚机构,能够更好地解释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它们如何对世界事务产生影响。国际组织是否“发挥作用”或者具有独立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是新现实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近二十年来争论的核心。上述两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国际组织由于具有可以自己支配的资源,要比甚至是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更加有力和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两位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国际组织如此强大并非完全在于所占有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更根本的原因是它们运用自身的权威来确定行动和创造社会现实。例如,世界银行不仅仅收集数据和提供有关国家经济的统计数据,它也采集那些数据,把它们连接为特定的政策问题。世界银行界定什么是发展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衡量发展。通过赋予信息以具体的含义、价值和目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国际组织最重要的活动之一。(14)

这本书还指出,国际组织作为官僚机构,能够利用它们的知识通过两种方式运用权力。首先,它们能够通过改变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决策的动机来改变它们的行为,从而管制(regulate)这个世界。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行为体遵守现有的行为规则和规范。其次,国际组织也通过知识和权威来构建(constitute)这个世界,创造崭新的利益、行为体和社会现实,并以此来运用权力。国际组织经常决定什么是国际社会规范、合法的行为,也经常有权决定是否存在着问题、问题的类型是什么以及谁有责任去解决它。国际组织因此帮助决定需要管制的世界的性质,并且为全球治理设定议程。(15)国际组织的这种构成性能力此前并没有得到国际关系学者深入的探讨或者很好的理解,但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两位学者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使国际组织的研究在这方面获得了突破。

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权威性及其来源

1972年,联大根据同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该署于1973年正式宣告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际上是联合国的一个业务性辅助机构,但是它作为联合国负责协调各国和联合国系统内环境领域活动的机构,是全球环境治理中最为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至少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对全球环境信息和环境状况的收集、解释和评估。例如环境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评估了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威胁及其严重性,对未来的全球环境状况进行了展望,从而明确了国际社会目前的环境状况以及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的行动。(16)环境署还建立了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涉及人口和陆界环境、越界资源问题和自然灾害等领域,在针对新的环境议题和新近出现的环境威胁作出早期预警方面作出了贡献。(17)第二,环境署主持和促成了大量国际环境法的制订和实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起草和谈判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18)环境署还组织起草、制定了许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宣言、宪章,例如《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等。(19)此外,在国际环境法的遵守和执行方面,环境署也发挥了监督和支持的作用。很多多边环境公约的秘书处都设在环境署,在客观上有利于环境署与各公约秘书处的合作,从而支持全球和区域环境协定的实施,例如,《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是与环境署分不开的。第三,环境署还促成全球环境治理中各行为体的合作,并发挥协调的作用。环境署的合作伙伴包括联合国其他机构、其他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商界、工业界、媒体和公民社会等。除了协调联合国内部的环境行动,环境署在各种治理主体之间也发挥着协调的作用。第四,环境署协助提高国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能力。一方面,环境署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协助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制定其国家环境立法和建立体制;另一方面,环境署还开展一系列旨在促进国家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建设活动,促进各项环境公约的实施以及促进各国把环境与发展纳入决策进程等。(20)第五,环境署积极筹集和分配环境治理的资源。以资金分配为例,环境署分别从联合国的经常性预算、环境基金(environmental fund)、专用捐款和信托基金以及与一些国家签署的伙伴关系框架协议获取资金,并将其分配给具体的环境项目。

不难看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两种基本的方式发挥作用或运用权力,一方面是通过促使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遵守一定的环境行为规则和规范,从而进行环境管理。另一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建构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问题、议程、规范和行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环境治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按照国家中心主义的解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所以能够发挥这些作用,是国家推动的结果——国家建立了该国际组织,规定了它的职责和任务,并且成员国的捐款是该组织基金的重要来源。这个角度的观点还强调,正式的国际组织能够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当国家之间直接互动的成本超过了建立和运作国际组织的成本,分散的环境合作往往会趋向于建立正式的国际组织。但这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巴奈特和费丽莫的观点启发我们思考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就是环境规划署本身作为一种权威和它所具有的权威性的内容与涵义。权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需要其他行为体一定程度上的同意。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环境规划署之所以能够对全球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拥有权威。这种权威使得它能够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利用相关的资源和制度,发表具有可信性的言论,影响其他行为体的环境观念和行为,尊重它所倡导和制定的国际环境规范,接受它的教育、监督、协调以及分配的结果,从而使得以对话、协商和谈判为基础的全球环境治理成为可能。

那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权威性又来自哪里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按照巴奈特和费丽莫的观点,作为国际组织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属于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是理性合法权威的化身。理性合法的权威给予国际组织具体的形式(官僚机构),并且授权它们以具体的方式采取行动。像其他国际组织一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具有具体、稳定的组织结构、行政设施和工作人员。环境规划署下设三个主要部门,即理事会、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它们各自具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此外,它还下设八个司:早期预警和评估司,政策发展和法律司,环境政策履行司,技术、工业和经济司,地区合作司,环境公约司,交流与公共信息司和全球环境基金协调司。(21)这些机构设置对环境署发挥职能起着具体而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环境署的各种职能只有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才能完成。环境署的全球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的内罗毕办公室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国机构提供了重要的行政和技术支持服务,确保了进行规划和实施项目的良好环境。(22)这个总部使得该组织能够为各行为体的互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并且成为那些全球环境治理原则和规则的代表。除了总部,它在日内瓦、曼谷、墨西哥、华盛顿和麦纳麦设有地区办公室。这有利于环境署在区域和分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某些问题,环境规划署还专门设立一些机构,如在巴黎设有工业与环境办事处等。环境规划署还是很多多边环境公约的秘书处所在地,这也使它能够担当这些公约之间的协调者。环境署的这种行动能力,是它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才具有的。此外,环境署的工作人员来自近100个国家。他们作为联合国的雇员,并不代表本国的利益,而是以中立和公正的方式工作,服务于环境规划署。这对于环境署保持权威性,从而发挥应有的功能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总之,环境署能够作为环境事务的全球性机构稳定而长期地存在,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从而使得而该组织的活动具有了权威性。

环境规划署要博得其他行为体的尊重和服从,不能仅仅说:“我们是官僚机构,按照我们说的去做,”而是必须被视为是服务于某种有价值的和合法的目的。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追求的使命恰恰就体现了这一点。环境规划署的使命是:“领导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鼓励为保护环境而开展合作,鼓励、引导和帮助全世界各国和人民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其生活素质”。(23)环境署的使命体现了它所追求的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追求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而这种目标是国际社会所珍视和倡导的,符合主流的价值规范,因此能够赢得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尊重。进一步看,这个使命表明了该组织是服务于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环境保护及其合作关系的建立,其方式则是合作的、专业化的和辅助式的,由此环境规划署将能够保持公正和中立,这对于该组织的权威性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从权威的内容上看,环境规划署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规划署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国家的授权。具体而言,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内在全球和地区环境问题上指定的权威机构。但是,环境署的授权和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问题在国际政治议程上地位的提高以及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演变,成员国通过大会决议、宣言等形式不断扩展对环境署的授权和责任,使其权威性日渐增强。

环境署的授权和任务最初来自联合国大会1972年12月15日通过的第2997号决议。这个决议决定创立环境署理事会、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并规定了各自的职责。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里约会议上,确认了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内环境领域中的主要机构,同时概述了进一步确定其任务的各种要素。这次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38章规定,需要增强环境署及其理事会的作用,且环境署理事会应在其任务规定范围内继续发挥在环境领域内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作用,同时考虑到发展事业方面的问题。

自1992年以来,环境署的作用和任务得到了进一步明晰和加强,从而使环境署得以推动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对《21世纪议程》所提出的环境问题作出反应。为了使环境署能够应付当代世界各种主要的环境挑战,环境署理事会于1997年2月7日通过的第19/1号决定通过了《关于环境署的作用和任务的内罗毕宣言》,重申了环境署应继续作为联合国内环境领域的主要机构发挥作用,并详细规定了重点更为突出的各项核心任务。(24)联大于1997年6月间举行的第十九届特别会议大会还确认,应进一步增强环境署的作用。大会规定,环境署的作用是成为全球环境领导机构,制定全球环境议程,促进在联合国系统内协调一致地处理可持续发展所涉的环境问题,并成为全球环境具有权威性的维护者。(25)

作为其联合国改革总体建议和举措的一个组成部分,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于1998年设立了环境与人类住区问题特别工作组。这一工作组提出的各项建议补充并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署的改革和振兴进程。该工作组受命负责草拟有关改革和增强联合国在环境领域内的活动的提议。该工作组织指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理事会职责是继续成为各国部长和高级官员审查整个联合国系统的环境绩效和确定新的优先行动的初级论坛。(26)1999年,环境署理事会和大会核准了秘书长关于环境与人类住区问题的报告,并据此设立了环境管理小组和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的理事会部长级全球环境论坛。2000年5月,举行了首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论坛通过的《马尔默部长级宣言》确定了国际社会在21世纪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包括环境署在内的各治理参与主体必须处理的若干问题和政策对应措施。该宣言为环境署探讨全球环境问题的各方面提供了补充战略指导。(27)

可以看出,与成立初期相比,环境署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被授予的权威逐步得到增强。

第二,环境规划署的权威还来自它的道义性。

众所周知,国家既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对象之一。虽然地区性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甚至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的负外部性和不均衡性,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一些自利的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另一些国家则出于对环境治理成本的担忧而反对,甚至阻挠环境治理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署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社会环境利益的代表或者国际社会环境价值的捍卫者,致力于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为其他行为体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促进全球环境保护,而不是像一个国家那样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使得它能够取信于成员国和其他行为体,进而影响其行为。它甚至还通过各种方式对某些国家(包括大国)在环境领域的自利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使其在与某些国家政府的分歧中显得更具道义性,由此更具有权威性。

环境署的道义性权威还来自它所追求或者服务的一组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领域所共享的原则。例如,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为代表的文献提出并确定了一系列环境行为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地球一体性原则,或“只有一个地球原则”;防止污染和公害、保护和改善全球生活环境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原则;“自然资源共享”原则;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环境的原则;区域共同治理的原则;加强国际协商、合作、交流的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环境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原则等。环境署成为这些规则的重要传播者和维护者之一。此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首先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上得到肯定和更为全面的理解。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进行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与国际的平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良好的环境管理也具有很大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再者,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28)最终,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里约会议上,国际社会通过了载入《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且重申了环境署作为推动实行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权威倡导者的作用。

第三,环境规划署还具有专业性权威。

众所周知,应对地区性和全球环境问题尤其需要知识。首先,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科学性特征,其表现和演变是复杂的,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认定及造成原因的分析,不能靠常识,而需要专门的科学知识。国家在参与国际环境合作过程中谈判立场的确立,也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其次,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具有学科的交叉性,所以仅靠自然科学知识不足以确立有效的应对途经,还需要技术、经济、金融和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国家要评估即将加入的国际环境协议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造成的影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国家为了履行已经做出的国际环境承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则成为这种履约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领域通常面临着不确定性,既包括环境问题本身的科学不确定性,也包括政策措施影响的不确定性。当决策者在信息不确定和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对特定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会增加,因此会转向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知识提供者。

从另一个方面看,环境署拥有并且能够运用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首先,它通过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不但能够采集那些环境信息,还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赋予信息确切的含义,并且相对客观地提供给国际社会。环境署也会把这些原始的信息转化为特定的政策问题,并阐发为此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和意义,由此解释和建构国际社会在环境领域的事实、议程与行动。例如,环境署评估全球环境状况,认定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加速了,指出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环境退化,以及对国际社会而言的政策和行动含义是什么。环境规划署也拥有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成为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权威指导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拥有众多的科学顾问团体,如生态系统保护组(The Ecosystem Conservation Grou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工作组(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海洋环境保护科学专家联合工作组(The Joint Group of Experts on the Scientific Aspects of 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科学和技术顾问工作组(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Panel)和联合国原子辐射科学委员会(The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等。(29)这些科学顾问团体从外表上来看是非政治化的,而其中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通常强调他们所掌握知识的“客观性”,并且强调他们的建议也不会受到党派争论的影响,这愈发使得他们具有了强大的专业性权威。

此外,资金毫无疑问能够强化环境规划署的权威。从整体上看,环境署筹集的资金数目不断增加。首先,环境署2004-2005年从联合国经常预算已经获得了1050万美元,而在1973年仅获得了175万美元。其次,环境基金的数目总体上也在不断增长。到2004年,对环境基金的捐款已达到5950万美元。第三,环境署以专用捐款的形式获得的资金也在增加。此外,环境署还与挪威、比利时、爱尔兰、荷兰和瑞典等签署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利用从这些国家获得的捐款进行环境监督和评估以及对非洲的援助等。(30)虽然成员国的捐款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环境署一旦拥有这些资金,就拥有一定的分配权,并由此加强了它的权威性。

三 结论

毋庸置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于当今的全球环境治理来说不可或缺。环境署成立后的运作,提高了国际社会、国家层次和地方层面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能力,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国际和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和制度安排,促进了多边环境规约的发展、有效性及相互协调,促进各个决策单位把环境融合进可持续发展进程;加强了联合国系统内以及多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本文强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些作用的发挥,是与该组织所具有的权威性分不开的。这种权威性既来自该组织的具体形式,也来自另外三个方面,即国家授权、道义性权威和专业性权威。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国际组织的环境署成立之后的行为,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自主性,并且解释了传统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某些问题。

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并不是否定国家对环境规划署的作用和影响,而是试图推动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互动的更加全面的理解。正如上述分析表明的那样,国家在很多情况下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的重心。国家的支持对该组织的自主性来说是个重要的因素。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行动,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要求。但是,成员国的要求仅是影响该国际组织行为的一个因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只是国家的被动雇员,也是已经存在的政治行为体,具备自身的特定资源来塑造环境行动,塑造其他行为体并被其他行为体所塑造。(31)所以,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假定只有国家在向该国际组织发号施令。

不容否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存在很多问题。它的各方面权威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有的人主张另起炉灶,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环境组织。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创立新的世界环境组织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外,也会加重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职责重复、体制僵化和资源竞争。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规划署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权威组织,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实的做法仍然是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权威和授权,确保它能够得到稳定、足够和可以预见的资金。环境署在授权增强和有了可靠的财政基础后,其力量将得到加强,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为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权威机构的作用。

*本文得到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2006年金苗项目的资助。同时,作者还要感谢《欧洲研究》匿名评审人提出的审稿意见。

注释: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治理的现实主义视角”,戴维•赫尔德等编:《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340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Stephen D.Krasner, “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 in Stephen D.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④第一种是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者跨国非政府组织;第二种是国际机制,它是各国政府为了管理国际关系中的特定问题而制定的明确规则;第三种是国际惯例。Robert O.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1989, pp.3-4.⑤Oran R.You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uilding Regimes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p.32.⑥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5页。

⑦Robert O.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⑧Kenneth W.Abbott and Duncan Snidal, “ Why States Act Through Form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 in Paul F.Diehl ed., The Politics of Glob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1, p.13.⑨Michael Barnett and Martha Finnemore,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Global Politic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⑩Ibid., p.5.(11)Ibid., p.20.(12)Michael Barnett and Martha Finnemore,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Global Politics, p.5.(13)Ibid., pp.22-29.(14)Ibid., pp.6-7.(15)Michael Barnett and Martha Finnemore,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Global Politics, p.7.(16)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http: //www.unep.org/geo, Accessed on July 2, 2006.(1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的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21世纪议程》和《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执行工作的贡献”,http: //www.unep.org/gc/GCSS-VII/Documents/K0100504.c.doc,2006年10月8日登录。

(18)王灿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中外法学》1994年第4期,第55-56页。

(19)王灿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第55-56页。

(2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的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21世纪议程》和《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执行工作的贡献”。

(21)Functional Programmes, http: //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 DocumentID=43&ArticleID=218&l=en, accessed on July 8, 2006.(22)About UNON, http: //www.unon.org/about.php, accessed on July 2, 2006.(23)UNEP Organization Profile, http: //www.unep.org/PDF/UNEPOrganizationProfile.pdf, accessed on July 8, 2006.(24)“第七届特别会议临时议程”、“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的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执行《21世纪议程》和《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的方案》的贡献”,参见http: //www.unep.org/gc/GCSS-VII/Documents/K0100504.c.doc,2006年12月18日登录。

(25)同上。

(26)同上。

(27)参见http: //www.unep.org/gc/gc21/Documents/gc-21-05/K0100009.C-GC.21-5.pdf,2006年11月16日登录。

(28)转引自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29)UNEP, 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s, http: //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 DocumentID=43&ArticleID=201&l=en, accessed on December 10, 2006.(30)“ Partnership Agreements” , http: //www.unep.org/rmu/en/Partnership_agreement/Partnership.asp, accessed on July 8, 2006.(31)关于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的论述,参见Michael Barnett and Martha Finnemore,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Global Politics, p.12。

第二篇: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及治理

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及治理

【论文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浓度;治理

【论文摘要】:文章浅谈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并对不同的治理方法的利弊特点进行分析。

大量资料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还高,是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建设部于2002年颁布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并与2006年进行了修订,对建筑工程室内污染物甲醛、苯、TVOC、氡、氨进行进行控制。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装修材料。甲醛的来源:室内装修或家具中使用的材料,诸如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贴墙布、壁纸、化纤地毯、油漆、涂料、粘合剂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这些残留的或分解出来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中释放,最长释放期可达十几年。苯及甲苯、二甲苯的来源:① 作为有机溶剂,如油漆的添加剂和稀释剂; ② 防水材料添加剂; ③ 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等使用的粘合剂的溶液。因为国家对苯含量控制比较严格,所以很多材料以甲苯、二甲苯替代苯,苯对人体的危害性大于甲苯和二甲苯。氨主要来源: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外加剂,在我们南方地区,防冻剂使用较少,所以氨的含量相对较少,还有来自于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添加剂和增白剂;总挥发有机化合物TVOC主要来源:各种涂料,粘合剂和各种人造材料等。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主要在水泥、沙石、砖块中形成后,一部分会跑到空气中来,各种污染物对人体都造成一定的危害。

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室内环境甲醛、苯、TVOC、氨浓度进行检测时,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毕1h后进行。门窗只关闭一小时时,时间太短,室内污染物浓度一般不会超标,但是人们在房间睡眠时间一般不会低于8小时,此时房间大都是紧闭的,所以家庭室内环境检测时,建议门窗关闭关毕8小时-12小时,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室内污染物的浓度,因为门窗关闭时间直接影响污染物浓度的积聚。夏季,是甲醛、苯等装修“隐形杀手”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高温、高湿、低压的环境加剧了潜藏在木地板、橱柜、墙面等各处的污染气体的散发,释放量比平时高出50%~70%。所以夏天7、8、9三个月是污染浓度最高的时候,一般建议新房装修后避开这三个月入住,至少空置3个月以上在入住,并且时常保持通风状态。

此外,虽然现在很多人装修时都打着“环保”的旗帜,但往往污染隐患也是层出不穷。这就涉及到一个家装污染的新概念“叠加污染”。据了解,目前很多人在装修时都以为采用环保材料就没有问题了,殊不知,即使采用是国家认定的环保板材,还是有一定释放量的,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制作家具、吊顶、铺设地板等,过多地使用会令室内有害物质累积量增多,不利于有害物质挥发,加大空气污染,造成“叠加污染”,从而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元凶。

目前,市场上流行竹炭、活性炭、光触媒、负离子等多种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治理方法有不同的利弊特点,哪种治理办法适合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要盲目选择。

1.光触媒

光触媒技术是新近从国外引入,应用较多的一种,对重度污染具有治理见效快的显著特点,但价格也最高。而且,据资料,光触媒在进行光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少量二次污染,对壁纸、木制家具的油漆表面等会有所影响。

2.臭氧

另一种被较多采用的治理技术是利用臭氧强氧化性,净化空气,杀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室内空气治理的一种常用、安全的物理方法,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现在这一技术已经被医院等公共场所广泛采用。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会生成任何残留物及二次污染。但采用这种技术对居室进行治理时,人要暂时离开房间,避免臭氧中毒。

3.高压电负离子

还有一种利用高压电离分解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办法,主要是用一种产生高压电的仪器,使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经高压电离,快速氧化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后,还原成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这种办法有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的特点。可以定期采用,作为定期集中治理室内空气超标问题的选择。

4.炭

竹炭、活性炭等都是利用炭的吸收异味、吸附有害气体的原理,来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建议这种办法可以作为室内空气轻微超标的房间长期治理采用。

此外,常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是清除室内废气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是有害气体严重超标,一套居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三个月左右,就能挥发掉大部分有害物质。另外,在居室内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如:常青藤能让90%的苯消失;吊兰能“吞食”室内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和过氧化氮等;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80%的苯、50%的三氯乙烯,仙人球、芦荟等都具有空气净化功能。要慎重选择治理污染方式,防止一些从事室内污染治理企业为追求利益,不负责任地乱用,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选择正确的治理方法都是现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第三篇: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地理大题答题方式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B.南方丘陵山区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

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 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

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 ②静水;静风; 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危害和: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对策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3.水文灾害4.生物灾害)

例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④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⑤台风的影响;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⑦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⑧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2)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①冷锋天气影响;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控制载畜量;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 ③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④地表植被稀少 ④退耕还林、还牧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 ⑤建设人工草场 ②过度樵采; ; ⑥推广轮牧 ③过度开垦 ⑦禁止采伐等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台风

受台风影响的风向 ①气旋辐合 ②反气旋散

时间 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及时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4、寒潮(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如果一天24小时或一次过程,气温下降8-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寒潮的利:①冻杀害虫;

②大雪缓解春旱(瑞雪兆丰年)③寒潮大风可利用进行发电,(是地球上热量交换的一种庞大“机器”)

5、地震:

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 ②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③浅源地震; 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 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⑥震区交通不便; 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6、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三、农业及其区位分析

★如何分析某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下为区位优势的答题方向)

地形 地势平坦(丘陵-梯田,立体农业.山地-林业 高原-畜牧)

市场 市场广阔 交通 交通便利 政策 国家农业政策

科技 科技水平高(生物技术、生产工具)工业化程度高机械水平程度 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我国: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①热量充足,温差大;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 ⑥国家政策扶持。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专业化水平不同;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三角洲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不足:人多地少;

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1)自然因素:①草场面积广阔; ②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 ②市场潜力广阔; ③国家政策扶持等

5、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区位:(1)自然: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6、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有较高产品产出能力,(但品种单一,经营粗放)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形多样,开发难度大)B、整治和发展方向: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系列开发优势资源;

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世界:

1、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草场面积广阔;

③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捷。

2、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草场面积大

(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距离海港近;

③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3、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①农场成为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美国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4个)②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 ④工业基础 ⑤科技

5、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①夏季或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地形平坦; ③劳动力丰富。④水源充足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6.粮食安全问题

①保护耕地,保护自然环境 ②加强农田建设

③提高农业技术,提高单产

④惠农政策,提高农们的生产积极性 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⑥做好粮食储备

四、工业及其区位分析

1、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2、四大工业基地 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2)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①煤铁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劳动力丰富; ④农业资源支持; ⑤国家政策支持;

⑥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

Ⅱ.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 ②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 ③科技发达;⑥劳动力丰富; ④市场广阔;

⑤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①水源、②能源不足;③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Ⅲ.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

(1)地理位置: 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②科技力量强;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市场广阔;

⑥经济腹地宽广; ⑦工业联系好; ⑧政策扶持; ⑧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⑨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①能源、资源缺乏; ②人多地少,土地紧张; ③污染严重。

Ⅳ.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①海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丰富;

③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 ④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⑤市场经济发达,⑥国家政策的支持

不足:①能源、②矿产资源不足

3、三大工业地带 ⑴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①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 ②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③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 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⑵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 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 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

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 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①工农业发达;②人口众多;③矿产、水利资源丰富;④水运得天独厚;⑤经济腹地广阔

⑶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①能源丰富、②资源丰富;③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4、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意大利西北部、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衰落 ①生产结构单一; 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鲁尔区)②离铁矿较近;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充沛的水源;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便利的水陆交通;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⑤广阔的市场。⑤环境污染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新兴工业区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硅谷”等 a.轻工业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 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相同点:(同上)不同点:(我国)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

②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⑤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 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b.高技术工业地区“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气候宜人;

③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定货(美国硅谷特有)。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6、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

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②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 ②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③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④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⑤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⑥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⑦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⑨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7、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 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 ②接近市场;

③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

④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8、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区位条件:

有利:①岛国,多优良港口; ②工业基础好;气候温和 ③科技发达 ④美国的扶持

五、城市及其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联系(地形);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气候);

③地处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而且交通便利(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①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②便捷的交通; ③广阔的经济腹地; ④高素质的劳动力; ⑤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等 ⑥工业基础好 ⑦科技发达

4、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5、城市化问题:

以上海市为例 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问题表现:①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②交通拥挤,③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⑤环境污染。

浦东新区:作用—解决上海市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 ①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②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③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④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6、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8.城市化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圈(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土壤)大气圈 水圈)大气污染

水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六 工程建设区位因素

(一)铁路建设

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西南交通运输

资源优势: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矿、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首位、水能70%、贵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②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③漫长国境线,发展边境贸易;④丰富的农林资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云南“动植物王国”等

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①地势起伏大(三级),跨山跃河;②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③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西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发展交通意义重大。

①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海(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②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 ③南昆铁路:南宁—昆明

a、连接西南内陆与南部沿海,实现优势互补,带动经济发展。b、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d、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对人、财、物、信息、资金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二)、公路建设

1、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

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2、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3、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 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

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

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自然区位: ①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②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③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腹地广阔; ②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 ③以鹿特丹为依托。

注意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四)机场

区位因素: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五)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的低纬或地势地区: ④平坦开阔;

(六)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峡谷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3个方面)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4.选在相对海拔高的地方,方便引水

(七)城市交通

1、特点: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布局原则:①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 ②节约用地;

③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 ④保护环境等

3、城市道路网:环形放射式;方格-环形-放射式。

4、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线路拥堵(解决途径: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解决办法:减少汽车尾气; 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八)三峡工程 ⒈ 意义:

①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减轻洞庭湖淤积; 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②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③航运; 水和灌溉

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⒉ 生态效益: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利:①有效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民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的危害 害: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

⒊社会经济效益:①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扩大就业;

④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⑤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

⑥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 ⑦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九)南水北调工程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可调水量: 大、较大、较小 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进,通过隧道穿过黄河后可以自流到华北。

中线:近期规划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汉江)水库引水,沿豫西山地和太行山东麓到达华北,以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西线: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提高水位,采用隧道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

(十)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及云南贵州的火电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和华北地区。

意义:1.西部 ①可以将西部地区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推动西部电力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③优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④增加就业机会; ⑤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七、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煤炭资源的优点: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4、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①规能源分布少;②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7、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哈萨克斯坦①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国而言①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②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③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④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 ⑤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8、某些年份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 ②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9、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 ②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③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④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⑤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⑥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①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②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八、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 ①衣食供应不足 迅速增长问题 ②就业问题严重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阻碍人力资源形成;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 老龄化问题: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⑤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城乡收入差距大;

②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

③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上海成为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九、旅游(选修)

1、旅游的作用: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回笼货币、稳定市场)②提高收入水平③扩大就业

④产业结构的升级

⑤带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发展

2、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越近越好);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⑤环境承载量。

4、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对动植物资源破坏; 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对文物古迹破坏;

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等。

十:等值线

1、等温线

(1)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③我国等温线:夏季稀—直射北半球,北方昼长,多晴天,南方多阴雨.太阳辐射相差较小.冬季密—直射南半球,北方昼短,太阳高度小且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南方受影响较小且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差异较大.(2)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3)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海岸方向和地形的关系:

A、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东西延伸,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不同,从两极向高纬递减的结果。

B、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因为海洋对气温起着调节作用。C、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这是受地形的影响。

2、等温差线

(1)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2)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等盐度线

影响的因素:①蒸发降水 ②河流 ③洋流 ④结冰 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双峰图)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北半球60°N地区比南半球60°S地区的盐度低

原因: 北半球鱼和交流注入 南半球没有

5、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6、等压线

(1)垂直方向等压线(面)的判读

①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

②不论高空或低空,等压面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凹的地方为低压区。③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2)水平方向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3)风向的判读:在近地面大气中,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因此,某点风向的画法为:首先,过该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其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一定的角度,偏转以后的箭头方向即为风的方向。

7、等震线:

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线并不是震级相等的线,它的特点在等震线各点的烈度相等,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烈度是地震对地面以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除了震中距有关还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8、雪线: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类似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即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1).气候因素:①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向阳坡雪线较高 ②雪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成负相关(2).地貌因素:③坡度越陡,雪线越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第四篇:环境治理(定稿)

内蒙古包头市坚持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两手抓

2011-12-30

包头市依据生态环境现状和特点,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改善环境中促进发展,突出青山、绿水、大草原的生态系统特点,一手抓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手抓环境污染防治,有效提高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能力。

一是打基础,科学制定政策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包头市生态功能区划》、《包头市生态保护纲要》、《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蒙古包头市阴山北麓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包头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研究》等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包头市环境优化经济战略》科研项目,综合评价了包头市社会、经济、人口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四类功能区,为科学指导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重保护,建立自然生态系统。抢救性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区环境管理力度,依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及“三同时”制度进行监管,遏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活动。目前已经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为1976.8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7.12%。其中大青山国家级保护区1个,南海子湿地、巴音杭盖、梅力更自治区级保护区3个,春坤山和红花敖包县级保护区2个,涵盖了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

三是建工程,实施区域生态恢复。投资5亿元实施了包钢尾矿坝周边受污染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受益农户达727户共3249人。实施了包头西郊生态恢复一、二期示范工程,在重污染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走出了一条受污染地区恢复植被保护环境的新路子。实施“千亩生态恢复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抓住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发展的链接点,重点开发“欧李”这种极具水土保持价值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物种,积极培育新型生态农业产业链。

四是严打击,杜绝各类违法行为。开展全市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重点清理取缔土炼焦、土炼金、土烧结等小企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土法生产工艺,并严防死灰复燃。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200多人次,关停各类违规企业205家。

五是抓创建,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开展生态旗县、乡镇、村创建工作,目前土右旗生态旗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评审,土右旗美岱桥村、沙图沟村、美岱召村被正式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村。深入落实“以奖促治”中央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组织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22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有9个村争取到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745万元,主要用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第五篇:烧结及炼铁作业粉尘来源及治理

烧结及炼铁作业粉尘来源及治理

4.4.烧结

4.4.1.原料准备及配料除尘

4.4.1.1.产生粉尘污染作业:原料接受、原料储存

燃料熔剂的破碎筛分与配料等,4.4.1.2.给矿机卸料点、矿槽放料点、燃料熔剂破碎筛分设备以及皮带转运点应最大限度的予以密闭,并在工艺允许情况下,采取喷雾仰尘措施,减少粉尘污染。4.4.1.3.对含湿量在10%以上的槽矿

以及燃料熔剂矿在装卸和转运过程中 可不采取除尘措施。

4.4.1.4.对于含湿量为5~8%的石灰石、焦碳和精矿粉

可只设密闭罩而不必抽风。

4.4.1.5.对于含湿量较低(<4%=、且密闭性较差

落差较大的装卸转运点

必须采取局部抽风除尘措施,设计袋式除尘装置。

4.4.1.6.对于冷热返矿转运扬尘

可并入机尾或整粒除尘系统,视总图位置而定 4.4.1.7.对于燃料系统可单独设置袋式除尘装置

以便收下尘直接返回燃料矿槽。

4.4.1.8.对于溶剂系统,也宜单独设置袋式除尘装置。

为防止粉尘粘袋,可选用容易清灰的滤料 4.4.2.混合料工部除尘

4.4.2.1.从配料室到烧结机之间各工段储运混合设备

包括:一次混合机、二次混合机和混合料矿槽及转运 作业过程中散发水蒸气并夹带粉尘。

4.4.2.2.生产过程利用热返矿配料时,散发水蒸汽较多

宜在胶带输送机两端或中部设密闭罩和自然排气管 在圆筒混合机两端和混合料槽顶部设自然排气管

当混合机排气含尘浓度较高时,可并入烧结机电除尘系统。4.4.2.3.生产过程中不加热返矿配料时

混合料转运和混合过程中散发水蒸气较少

应根据生产具体情况将尘源予以密闭

设置除尘系统 4.4.2.4.对混合料工段,如需设置袋式除尘器

宜选用耐湿性滤料或塑烧板过滤元件。

4.4.3.烧结机头除尘

4.4.3.1.烧结机头烟气是烧结车间的主要烟尘污染源

烟气温度150~200℃,含尘浓度2~4g/Nm³,含湿量8~10%。4.4.3.2.烧结机主抽风机属烧结工艺设备,机头除尘器是保护主抽风机而必须设置的,因此烧结机头除尘装置通常划归烧结工艺范畴。

4.4.3.4.烧结机头除尘装置的选型:对于工艺装备水平较低的中、小型烧结机可采用沉降室及多管除尘器二级除尘;对于工艺装备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烧结机可采用电除尘器一级除尘。4.4.3.5.电除尘器入口应设冷风阀及温控装置,壳体必须保温。4.4.3.6.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确保排放浓度达标,电除尘器的电场流速不宜超过1.0m/s。4.4.4.烧结机尾除尘

4.4.4.1.烧结机尾除尘包括机尾热矿卸料,以及紧靠配置的热矿破碎、筛分、运输设备散发的烟尘治理,烟气温度80~200℃,含尘浓度5~15g/Nm³,含湿量较低。

4.4.4.2.烧结机尾部应设大容量密闭罩,以缓冲瞬间冲击热气流所造成的正压,并将密闭罩,延伸到占真空箱总长的1/3~1/2部位。4.4.4.3.烧结机尾部除尘装置的选型可以是多管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颗粒层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目前以静电除尘器最为普遍,但随着环保标准日趋严格,袋式除尘器逐占主导地位。

4.4.4.4.除尘器收下粉尘量大,且含铁成分高(~50%),具有回收价值,可直接返回工艺生产线。4.4.5.冷却机除尘

4.4.5.1.烧结矿的冷却方式有机上冷却、环式冷却和带式冷却等三种。

4.4.5.2.机上冷却由于不需另设热矿筛和冷却机,只需在尾部卸料处设大烟罩,与机尾除尘合一。

4.4.5.3.环式冷却机分鼓风冷却和抽风冷却两种。对鼓风冷却的环冷机,第一排气筒废气温度高达300~350℃,含尘浓度1~1.5g/Nm³,可设多管旋风除尘后,送烧结点火炉,用作煤气助燃空气;对抽风冷却的环冷机通常只需在受料点、卸料点设密闭罩捕集尘气流,并入机尾除尘系统。

4.4.5.4.带式冷却机也分鼓风冷却和抽风冷却两种,烟气参数和除尘方式与环式冷却机相类同。4.4.6.整粒及成品槽除尘

4.4.6.1.整粒工部通常需经三~四段筛分,在固定筛、破碎机、振动筛、胶带机转运,以及成品槽上部移动受料点和下部卸料点散发大量尘气。

4.4.6.2.对各扬尘部位设密闭罩和吸尘罩。

4.4.6.3.主要工艺设备的抽风量:固定筛为1200~1500m³/h.m²;齿辊破碎机为2500~5000 m³/h,振动筛为1500~2000 m³/h.m²。4.4.6.4.对成品槽上部移动矿车卸料扬尘宜设计移动式集尘装置,集尘风量25000~32000 m³/h。

4.4.6.5.对整粒及成品矿槽宜分设独立的除尘系统,采用袋式除尘装置。4.5.炼铁

4.5.1.高炉煤气净化

4.5.1.1.高炉煤气具有丰富的压力能(炉顶压力0.1~0.25Mpa)和热能(出口温度150~300℃),配置袋式除尘干法净化装置(BDC)和余压发电装置(TRT)是符合国家能源和环保政策的必然选择。4.5.1.2.在袋式除尘装置前需设重力除尘、热交换器或喷雾冷却等调节控制装置,避免大颗粒尘及高温烟气直接冲刷,保护滤袋。4.5.1.3.高炉煤气用袋式除尘器通常选用煤气加压分室反吹袋式除尘器和氮气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滤袋材质选用氟美斯或类似产品,出口排放浓度小于10mg/Nm³。

4.5.1.4.用于高炉煤气净化的袋式除尘器与常规环保用袋式除尘器相比在箱体形式、密封性、防爆性,以及灰斗和卸灰装置等方面有其特殊要求,必须进行专门设计。4.5.2.储矿槽除尘

4.5.2.1.储矿槽粉尘污染源包括槽上移动卸料车定点卸料和槽下振动给料器、振动筛、称量斗、地坑料车以及皮带受料和转运点扬尘。

4.5.2.2.储矿槽粉尘污染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工艺设备不会同时作业,粉尘为破碎型干燥尘,含铁量高,具有回收价值。4.5.2.3.对槽上皮带卸料车产生的移动式污染源比较可靠而有效的集尘措施是设计移动式集尘装置,集尘风量25000~32000 m³/h。利用车载式吸尘罩,捕集条栅槽口扬尘,通过移动集尘小车,转接到固定式通风槽和袋式除尘装置。

4.5.2.4.对槽下振动给料器、振动筛、称量斗的粉尘污染源,应采取密封措施,设计合理的吸尘罩,并在吸尘支管设气动或液动控制阀,与振动筛及放料阀实行连锁控制。

4.5.2.5.对点多面广的储矿槽工部,宜设计集中式除尘系统,采用袋式除尘装置,收下尘集中送烧结回用。4.5.3.高炉出铁场除尘

4.5.3.1.高炉出铁场除尘主要解决在高炉开、堵铁口及出铁过程中出铁口、主沟、铁沟、渣沟撇渣器、铁水罐等部位产生的烟尘。小型高炉只有1个出铁口间断出铁,中型、大型高炉可有2~4个出铁口轮流出铁。平均每吨铁水散发烟尘量2.5Kg。

4.5.3.2.出铁场烟尘特点为焙烧型,粒小(≤10μm占60%)、阵发浓度高、污染面大、并随工艺节奏周期变化,平均含尘浓度0.35~2 g/Nm³。

4.5.3.3.出铁口是出铁场的主要污染源,通常采用侧吸罩、顶吸罩集尘或两种兼有。在不影响开堵铁口、炉口清理和设备检修的前提下,应强化顶吸罩集尘。抽风量1330~3400m³/min,温度135~200℃。

4.5.3.4.撇渣器应设可移置式密闭罩,抽风量850~1140 m³/min,温度~160℃。

4.5.3.4.铁水罐受铁水有通过摆动流槽向铁水罐流注和通过分支铁沟直接向铁水罐流注两种方式。摆动流槽抽风量:顶吸罩1500~1900 m³/min,侧吸罩2x(600-700)m³/min,温度~70℃;铁水罐抽风量18~10 m³/min.t,温度~100℃。

4.5.3.6.对点多面广的出铁场宜设计集中式除尘系统,采用吸入式袋式除尘装置,管路设控制阀门,主风机配设调速装置。4.5.4.炉顶装料除尘

4.5.4.1.高炉通过料车卷扬上料或用胶带机通过无料钟炉顶装料设备上料,应在胶带机头部设密闭罩,在摆动流槽密闭室或旋转料槽与称量槽之间的密闭室设抽风点,并在各抽风点的排烟支管设控制阀。

4.5.4.2.摆动流槽密闭室或旋转料槽与量称槽之间密闭室的抽风量按350~500 m³/min 酌定,含尘浓度2~6 g/m³。

4.5.4.3.炉顶装料粉尘磨啄性较强,含尘气体中含一定量的CO,宜采用负压式袋式除尘装置,设备及管路设计需考虑耐磨、防爆等安全防护措施。4.5.5.铸铁机除尘

4.5.5.1.铸铁机在翻罐浇洼时产生石墨粉尘,其中Fe2O3占47%,C可达34%,严重污染作业场所,岗位含尘浓度高达130 g/Nm³。4.5.5.2.宜在铸铁翻罐工位铁水流槽上部设容积式吸尘罩,抽风量(10~12)x104m³/h。

4.5.5.3.对铸铁机烟尘宜设计袋式除尘装置,过滤速度宜取低限值。

下载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治理倡议书

    护国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倡 议 书 全镇广大村(居)民朋友: 护国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优美的人居环境靠你我共同创造。为积极响应省、市、区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号召,倡导文......

    环境治理宣传稿

    公兴镇人民政府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的通知场镇各单位.广大居民户: 根据省市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环境治理稿件

    信息稿件: 共华小学校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县教育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按照“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经过一个阶段......

    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为扎实开展物业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美化居住环境,更好地推进全市环境整治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搞好小区环境卫生,净化小区环境......

    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治理措施 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强环境治理是根本性措施,因此要深入开展卫生洁化、道路硬化和绿化活动,对室内外各类环境进一步进行全面整治,包括堵洞抹缝、清除杂物、清......

    环境治理调查报告

    调查当地环境治理情况 目录 1、城市卫生情况的调查 2、树木的生长与保护调查 摘要: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

    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新店坪镇2015年度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改善镇村面貌及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卫生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镇......

    XX街道环境治理材料

    严控污染源 确保“沂蒙蓝” ——XX街道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情况材料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大气污染环境治理工作精神,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XX街道根据辖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