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的信息科技
21世纪的信息科技
发布时间:2012-06-20 09:28来源:中国出版网
今天我主要谈一谈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其实,信息产业(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讲起来很简单,它有两个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和创新。在这个产业中,没有特别大的厂房,没有流水线,也没有很多的工人,所有的都是人脑和电脑。
今天我的演讲分三个部分。首先我想谈一下整个IT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包括里面的定律;然后谈一下产业技术的热点,包括移动互联、云计算和自然用户界面;最后我会谈一谈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的模式,特别是领导力方面的问题。
一、IT技术的发展
(一)技术的创新
看一下IT产业或者我们人类的整个历史,其实每一次革命都是由于创新,都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农业革命是由于耕犁技术的发明,由畜牧文化转向犁耕文化,那个时候把人的体力发挥到极限,因而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到了18世纪,由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有了动力(power)、有了引擎,所以人类摆脱了体力的限制。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我们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技术延伸了人的智力和脑力。特别是最近20年的网络革命,消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的限制:过去看书要去图书馆,或者把书买回来,现在上网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书籍;过去交朋友可能是身边的邻居,现在大部分是虚拟的朋友;过去买东西去商店,现在网上购物,完全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正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新的产能。
什么是创新?有很多种定义,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对创新最早进行定义的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其实很简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引入新的函数,引进之后,整个生产曲线的过程和要素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创新其实就是为了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发明不一样,发明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东西,而创新是一种战略性的东西。所以创新本身是多维的,有技术创新,有市场创新,有管理创新,也有文化方面的创新。
比如中国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大部分创新是商业模式和文化的创新,技术方面少了一些。有一些企业可能更偏重技术创新,比如英特尔、谷歌、微软,它们以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而像戴尔等企业则主要是通过直销等商业模式盈利。企业定位可能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在竞争中才能够取胜。
另外,技术的创新对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要,但技术原创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要有原创,3A的模式,即采用(Adoption)什么样的技术、适应(Adaptation)什么样的技术和应用(Application)什么样的技术也很重要。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的电视产业:在1990年以前,电视几乎全部都是国外生产的,大多是日本、韩国的,到1993年之后,中国国产的电视机突然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我当时问海信、TCL的老总,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彩电产业突然腾飞的。他们说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整个的显像管技术,包括传输、通讯、接收技术主要是来源于国外,但是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就是把电视机的接收功能、抗干扰功能和稳压功能做得比国外好。因为在国外,电源本身比较稳定,信号也比较强,而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却可能接收不到信号,这么简单的一个创新就使得中国的彩电占到了60%~70%的市场份额。
另外一个例子是联想。联想在1997年、1998年之前市场份额很低。过去电脑都是戴尔、惠普等等,都是国外的品牌,但后来联想做了一个功能,就是“一键上网”,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上网,不知道怎么注册,联想就做了很简单的一键上网功能,第一次选好之后就可以上网。柳传志先生说就是一键上网的功能,使得联想的市场份额在两年中一下子从8%上升到17%。这种很简单的应用对于某一个市场、某一个用户群也很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创新的三个步骤,从战略的制定到技术的孵化,再到产品的研发,到推入市场,都需要整体的创新战略。创新有什么样的趋势?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首先一点就是越来越快速,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像我们的四大发明创新周期上千年,后来蒸汽机是百年的周期,电报、电话、无线电是几十年的周期,现在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就是日新月异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第二点是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突变性。每一次突变都会带来产业的一次大地震,很多老牌的企业不存在了,新的企业起来了。过去的突变性周期是20年、30年,现在是5年的时间或者更短。前段时间一位我十分尊敬的科学家去世了,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叫肯尼斯·奥尔森,他去世了以后,比尔·盖茨写了一篇悼词。他是比尔·盖茨最崇拜的一位专家,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简称DEC)的创始人,小型机的发明者。DEC公司当年生产的VAX计算机,在我们读书、工作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这个计算机。当时DEC、IBM是并列的两个最大的公司,DEC甚至一度在小型机方面超过了IBM,但后来就消失了。所以,特别是对于高科技产业、IT产业,每次突变,许多老牌的企业就会消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后,也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现在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这时候人才、市场、技术、个人竞争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特别是人才和技术基本上跨越了国界,比如,我所在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300多名外国人,总部的西雅图公司有3000多名中国工程师。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可以使用美国的技术,美国也可以使用中国的技术,技术是不分地域的,只分有没有专利,是谁的技术。
从人才和技术来讲,世界是越来越平的,但是很多方面还是有地域性的,其中一个就是文化和管理,包括产品、服务,这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四个现代化,技术人才是全球化,产品是多样化,市场是本地化,服务是个性化,所以世界是平的,世界又不是平的,是四分之一平的。
有一次我和《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聊天,我说这个书名写错了,世界还不是平的,你这样是在误导大家,正确的名字应该是《世界四分之一是平的》,他说我要是那样写,就没有人买我的书。但这个观念很重要,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历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差异,不管是跨国企业到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一定要考虑文化、管理、战略、市场的不同。许多跨国企业到中国,有的没有成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我认为他们最终不成功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有很多跨国公司成功了,为什么你不能成功?有的人拿中国的监管、体制当问题,其实这都是借口。
(二)IT产业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进入主题,IT产业的发展趋势。IT产业的整个周期基本上是10~15年,每10~15年有一个大的变革,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节点,我的一本书《变革中的思索》,谈到了发展的趋势,有哪些新的趋势呢?
第一个趋势,从PC时代走向互联时代。包括像微软、英特尔,过去都是传统的PC公司,但它们要拥抱互联网时代。当然,到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说PC就消失了,或者不重要了,恰恰相反,PC的定义、功能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第二个趋势就是PC走向PC+,PC不仅仅是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中心,还是个人通讯(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的中心;PC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也是一个通讯的工具、控制的平台和娱乐的中心。另外,计算的PC进入了各式各样的地方,PC正变成一个钱包,变成一个电话,变成一辆汽车,变成一个电视,可以说PC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联网。现在人和人相连,人和物相连,物和物相连。有互联网,未来还会发展物联网,各种各样的传感器(Sensor),可以把所有的信息都传送到云当中。
第三个趋势就是计算的架构将从“端”(Client)走向“云+端”(Cloud+Client)。云计算是我们这两年听到的特别火的字眼,但究竟什么是“云计算”,它能做什么,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云+端”的变化对整个IT产业,包括整个服务业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另外,产业的模式也在变化。过去最早的时候,软件和硬件是在一起的,还没有软件这个产业,当时是大型机、小型机,软件为硬件服务,每一种机器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开发工具,不同的用户界面,到了PC时代才真正产生了软件产业。所以我经常说,比尔·盖茨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新的产业,让软件和硬件相对地独立,有操作系统,有应用平台,有应用软件,现在加强服务后又有新的模式。但是过去几年,软件主要的模式是作为一种产品,可以在网上买,现在正在发生变化,走上产品加服务的模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免费的。
最后一个趋势是IT整个范围或者地理发生了变化。在上个世纪,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主导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印度已经成为了不能说是最重要的,但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区域。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手机、游戏、PC、服务器、通讯等方面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所以对整个IT产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经常用三大战役做比喻,来解释IT产业的一些发展和变化。过去的这些年,IT信息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战役就是平台之争和操作系统之争,在PC时代有三种操作系统,一个是比较封闭的苹果系统,一个是完全开放的开源免费系统;另外一个是半开放的,也就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在PC时代微软的体系是占主流的,一直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整个产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的5~10年会有三大战役,就是三大平台的激烈竞争,谁掌握了三个平台谁就将在IT产业占有更大的空间。
第一个大平台是云计算的平台,云的平台目前在美国有三个公司做得最大,一个是微软的Azure(蓝天)品牌,一个是亚马逊的Amazon Iss3品牌,一个是谷歌的APP Engine品牌。别的国家现在还处在对云的平台的研发阶段,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云里面有技术和产业,但更多的是服务,服务业有很大的区域性,所以我想将来可能会有10~20个不同的云的平台,但是平台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所以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机会。
第二个平台是端的平台,一个是智能手机的操作平台;另外一个是手机和PC互相渗入、互相竞技的平台;最后一个是手机和现在的平板、PC汇成一个平台。目前在手机的操作系统方面是“三国”演义,微软、苹果、谷歌,基本上在未来的10~15年,不会有新的平台,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在做手机操作系统,其实风险非常大,我并不是特别看好。如果我们国家在10年前开始研发这个平台,而不是PC平台,也许会有机会,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系统。第三个平台可能更大,而且有更多的变数,就是基于或者跨越云和端应用的平台,包括社交的平台、电商的平台等,在云和端之上。我想这个刚刚开始,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不仅仅在国内,甚至在全球各地都有机会。所以三大平台,端的平台基本上已经定型,我不知道这三家谁会赢,微软、苹果还是谷歌,别人很少有机会。在云方面的应用平台,大家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最近很多的投入,特别是国家的基金都放到移动的操作系统上,我个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有资源应该放到云上来,放到应用的平台上。
(三)计算的四大定律
因为我从事科研工作,希望总结到底产业有什么样的定律,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我们总结出四大定律,在产业界的定律往往不像科学定律那么严格,更多的是经验定律,只是一种总结以及对趋势的预测。
第一个是摩尔定律,是对计算本身性能的一种预测,指芯片、集成电路,每18个月计算的速度就会提升一倍,30多年一直很准确。后面是修改的摩尔定律,每12个月就提升一倍,后面的10~15年可能会延续这样的定律。
第二个是贝尔定律,它和摩尔定律相似,如果同样的芯片有同样的性能,那么12~18个月价格就会便宜一半,所以我们买的电脑也好,手机也好,12~18个月之后价格就会便宜一半。
第三个是吉尔德定律,认为每6个月主干网的宽带就增加一倍,这基本上也是准确的,目前通讯的瓶颈是服务器输出的速度,以及“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问题。
第四个定律更加有意思,是麦特卡尔夫定律,麦特卡尔夫是我们用的局域网或者是家庭最早用的网的发明创始人,他说的网络效应,是指如果投入是N,N个东西联在一起,那么效率就是N平方,所以叫网络效应。比如我们两个打电话,两人说话是1对1,我们的电视广播是1对N的用户,这个在网络上的效应是N平方,N平方的效应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完全地爆发出来,直到最近的两个东西使它真正实现N平方的效应,一个是Facebook,一个是Twitter,虽然这两个网站我们在中国看不到,但是在国内有很多像Facebook一样的网站,像人人网等社交网络。Twitter就像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特别是微博真正把N平方的效应发挥出来。不知道在座的领导是否用微博?我在腾讯和新浪都有微博。这里面有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转发,转发以后可以再转发,转发后就生成了N平方的效应,所以特别有爆发力,具有爆炸性的效应。现在我们看到它也带来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这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如果在座的领导没有使用过,希望大家去体验一下,这对整个传播、新闻,包括一些政策制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可能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很早就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微博在中国一定有市场,因为它结合了三种文化:一个是短信文化,我们都喜欢用手机写短信,但是在美国用短信的人很少,所以这是短信文化。第二个是社交文化,很多人在一块儿,短信一般是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使用微博,很多人可以一起沟通。第三个是E-mail文化,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放一些照片,而短信很难存很多,并且不方便,所以微博的生命力很强。
二、IT产业的热点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技术。刚才讲的是产业的趋势和现象,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的趋势。我会谈三个方面,第一是移动互联,第二是云端计算,第三是自然用户界面。在详细谈这个问题之前,给大家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很好地总结了技术的趋势、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趋势。(视频播放:微软未来一瞥)
视频中看到了我刚才提到的很多的技术趋势,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自然用户界面都有所呈现。这里面所表现的技术可能70%、80%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每天在实验室所做的软件,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下面我简单地介绍这三个最关键的领域和相关技术。
(一)技术趋势之一: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的产业融合了三个产业,一个是PC,一个是移动,一个是互联网。大家最近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过去这几年大的手机公司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等,生存都出现了问题,这些公司都在向IT公司挂靠,比如摩托罗拉被谷歌买了,诺基亚与微软进行战略合作,索尼爱立信使用谷歌开发的安卓平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里面所折射的是产业的大变化。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的产品,手机变成了计算机,手机产业也成为IT产业的一部分。因为现在手机里面最重要的是软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虽然硬件也很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是里面的软件。所以这些做通讯、做手机的企业一定要和操作系统公司、平台公司合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趋势。第一,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超过了PC的出货量。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0亿,占整个手机市场的20%,这个趋势还在加快。第二,手机不是通讯产品,是移动智能终端,里面有操作系统,有软件、服务和应用,是端到端的产品。
第三,自然用户界面、传感越来越重要,现在大家用iPhone,以多点触摸的方式进行互动,未来新的手机将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有定位的、方向的信息,有加速的信息,所以手机变成非常智能的控制系统,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知道你在做什么。当然这也很危险,因为手机有的时候确实变成了控制你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你的助手。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移动的云,大量的智能,大量的数据,大量的信息存在云里,通过数据挖掘,通过商业智能调出来。由于带宽越来越宽,采用IPV6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P地址,可以把个人信息和应用很快地调动到手机里。手机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终端,上微博、社交、买东西,手机可以是钱包,可以控制各种信息的传输,所以手机互联这个产业会远远超过PC产业。PC原来是桌面电脑,后来进化到桌面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专家估计可以比桌面互联网大5倍,我认为远远低估了,可能有10倍,或者更大的规模。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增强现实,利用手机里面的应用与云计算相结合,可以把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更好地融合起来。比如我见了一个人,不知道他是谁?我用手机上的摄像头捕捉一下他的脸,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马上就可以到云里面,通过云里视觉找出这个人,同时也有他相关的信息传过来,包括这个人做过什么,有什么背景,原来是否见过面,马上可以找到他的信息。如果我去天安门旅游,我用手机捕捉一下天安门的影像,把信息传到云里,与天安门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可以传出来,比如天安门的历史,当年开国大典时毛主席讲话的视频等等。当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功能去购物等。这样就把真实的生活和虚拟信息结合起来了。
(二)技术趋势之二:云计算
刚才的演示里面很多功能是在云里实现的,是通过巨大的数据、信息、智能、搜索和手机端结合在一起实现的。所以我一直讲云计算其实是“云+端”的计算,云与端的融合,有强大的云,也有强大的多元化的端。在产业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微软为代表,一直说“云+端”,另一种是讲纯云,什么都放到云里,端是越来越弱化。根据现在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云+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各种参数最大程度地均衡,参数包括存储,包括通讯的带宽,包括整个的计算。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有很多的版本和定义,我的书上有三章叫“云计算三部曲”,写得比较清楚。我把云计算理解成更加高度规范化、有清晰架构的一种互联网,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而是更先进的互联网。它能够提供几个功能。第一点是物理层,要能够提供物理资源,提供强大的计算功能,要能提供海量的存储功能和巨大的带宽。第二点是要能够提供一个平台,即云上的操作系统,云上的Windows平台,这个平台使你可以在上面开发东西,可以提供服务。我们大家知道个人电脑这么多年一直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首先一点是技术好,用户界面方便,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平台,成千上万的人在上面开发各种软件,软件可以共享和兼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就没办法共享和兼容。所以要真正让云计算成为一个主流,就一定要有一个平台,也就是说云上面要有操作系统。目前在互联网上其实没有平台,未来云计算整合的平台,可能是不同的操作系统,但是上面是相互兼容的。第三点,在这个平台之上要提供你的应用、你的数据、你的服务。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应用和服务已经在上面,比如搜索。搜索需要巨大的计算量,需要巨大的存储量,反应速度要快。地图实时的位置信息很动态,很多需要计算和存储。所以我说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现在信息在爆炸,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分散的数据,越来越动态变化的数据,产业一定要依靠云计算才能发展下去。所以云计算达到的效果就是把整个信息、计算、IT变成像人们现在生活中水和电的供应一样。过去打水要去井边,现在有了自来水,就不需要去井边打水了。电也一样,过去个人或单位用发电机发电,现在用电网就可以实现。云计算也是如此。所以任何手机终端接到网络之后就有信息,有计算,有数据,可以存储,大家又可以相互沟通,所以云计算等于“数据+软件+平台+基础设施”,都变成一种服务。
所以说,云应该让东西变得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云计算并不神秘。云计算需要大量的存储和计算,因而最关键的一个是要建立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大型数据中心,这种数据中心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花很多钱,花很多资源去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往往有几十万台服务器,大约要花5亿美元。所以云计算成为主流需要一些时间,而且往往是大的公司才有实力去做,因为小公司很难建云的基础设施。它们可以在云上面做服务,做应用,但是很难建设云的基础设施。因为不但建云的数据中心很贵,运营数据中心更贵。云计算基地不仅仅是大型机房,它是由服务器、软件、制冷系统、网络、能源、机房控制系统、安全系统、消防、运营等多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数据中心的散热、用电,整个的运营维护比一开始买硬件、软件用的物理设施都贵。现在每去一个地方,市长和书记都谈建设云计算基地,云计算基地要建,但并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可以建,也并不是都有条件去建,而是需要根据你的资源和需求去做相应的规划。
(Big Data 视频播放)
刚才大家在视频上看到的是云计算的数据服务演示。一个是把最近30年在西雅图附近降雨量的数据与地理图像结合转化成很直观的视频图像,一个是把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数据根据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视频,视频上面越红的地方表示历史上地震发生频率越高,不断闪现的白色亮光是表示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亮度越大就表明震级越高。这就是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处理,这项基于云计算的运用将可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工具。
总的来说,云计算是IT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的的神经中枢,是它的引擎,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制定云计算的战略。在2010年两会的时候我提交了一个提案,对于云计算的战略规划有4点建议:
一、建议企业和政府共同投入建立云基金,遵循市场化规则运作的“云计算基金”。现在有各种产业基金,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又发现基金多用于补助大公司,这是有误区的。产业基金的运作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且投入应该按照VC(风险投资)的方式,不应该把资金直接给企业,这都是纳税人的钱,市场运作的方式应该是靠股份,靠有偿的方式去提供这样的服务。
二、要积极地领导和参与全球的云计算标准的制定。云计算的标准、产业的整个规划应该是全球开放的,如果把它封闭起来,最后很难把产业做大。开放的最好方式,影响整个云平台和技术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并且领导这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制定。
三、建立国家级、区域级数据中心和特殊产业政策。
四、支持和促进云计算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科研产业生态链。
(三)技术趋势之三:自然用户界面
从事计算机研究最难的也是最有突破性的东西,往往是人与机器之间交互的界面,我们称之为用户界面。对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往往是根据用户界面的发展。最早期在DOS操作系统下,人们通过输入文字命令行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到80年代史特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像苹果、微软使用了这样的技术并把它推向主流。近些年出现了更自然的界面,也就是自然用户界面(NUI)。做计算机的人都有一个梦想,我和计算机的交流希望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简单、直接、自然。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音、表情、动作,那么计算机是不是可以做到呢?最近四五年我们看到在自然用户界面方面有一些突破,这是基于多年以来的基础研究。大家已经用到的,像iPhone和微软Surface电脑上的多点触摸,就是自然用户界面技术最普及的一种。Microsoft Surface所体现的多点触摸技术,现在已经进入了Windows 7,在下一代的Windows里将变成标准的功能。
下面我以微软“Kinect”为例来说明自然用户界面的发展。Kinect是微软公司为Xbox 360游戏机开发的体感游戏控制技术。它是Xbox 360的外围设备,用户无需游戏控制杆即可通过手势、肢体动作和语音命令,与Xbox 360游戏机互动。Kinect有一个可提供三种基本颜色的视频摄像头,还配置了RGB摄像头,它可以帮助实现面部识别等功能。Kinect配备了深度传感器,由一个红外线投影仪和单色CMOS传感器组成,让Kinect传感器可在任何光线条件下看到房间的三维图像。此外,Kinect上面还有多阵列麦克风,能够定位声源并抑制环境噪音。通过Kinect,再结合云里面复杂的算法,可以做语音识别、身份识别、运动跟踪、手势的识别等等很多新的应用。这样,人就变成用户界面的控制器,实现了完全的自然交互体验。
自然用户界面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游戏,还可以用在手机、电脑、电视上,完全改变以后沟通的方式,这方面技术的突破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后看出来。自然用户界面技术的影响力,可以和图形用户界面以及云计算的影响力相媲美。
三、IT企业创新和人才战略
(一)变革中的领导力
最后一个部分,我想谈谈企业的一些管理,特别是企业的人才观。技术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人需要有一个体制,需要一个环境,需要一种好的管理。首先谈谈什么是百年老店?什么是伟大的公司?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写的,他说好的公司一定要经过三个考验,首先是跨越时间,他用的标准是50年,可能对中国而言太久了,改革开放才30年,他说公司经过50年还存在、还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像GE、IBM这样的公司才算是跨越了时间的考验。其次是跨越不同代的领导人。一个公司,创始人离开了,换一个领导人,换一个董事长,换一个CEO,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东方亚洲的国家,一些家族企业,包括台湾和大陆,都有这样的问题。去年我碰到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他已经80多岁了,退休了5年发现公司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80多岁又回去执掌公司。现在国内很多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创始人年纪大了,想休息,但是找不到好的接班人。好的企业像IBM、GE公司很多人不知道CEO是谁,但是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微软公司从比尔·盖茨换到史蒂夫· 鲍尔默,业绩一直很好,经历了跨越领导人的考验。第三是跨越不同的产品线。往往一个企业刚开始,一个聪明的创始人有一个好的主意,做一个产品可以做得相当好,但是当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进入新的产业,很多企业都因为这样最后消失了。所以对一个要获得长久成功的企业来说这三点非常重要。
讲到领导力,最佳领导力是把东西方智慧结合起来。东方孙子写的《孙子兵法》是讲领导力讲得最好的。“道、天、地、将、法”,道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要有天时地利人和,公司的文化管理,特别是领导是“将”,要自信、有智慧、有诚信、有责任心,对员工要仁慈,对客户要诚信,要有勇气,有决断力,有好的管理体系。在西方我比较佩服的领导人是杰克·韦尔奇,他是通用电气原来的首席执行官。他讲到人才的时候,说应该具备“4E+P”。
第一个“E”是能量(Energy),一种积极的能量,不管是员工还是领导人,对自己做的事要很喜欢,这就是正面的能量。第二个“E”(Energize)是激发别人的能力,自己不仅要兴奋,还要使这个团队兴奋,正面的能量往往是可以传染的。第三个“E”(Edge)是竞争力,作为个人,在企业里总要问问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没有了我是不是团队很难发展,个人的价值定位是什么?第四个“E”(Execute)是执行力。执行力有一方面是要做事,执行决策,但另一方面是停止一件事情的能力,因为在企业当中开始一件事情往往很容易,但是停止很困难,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人要适时停止。最重要的是P(Passion),指激情,如果没有激情,前面的四点都无法实现。
吉姆·柯林斯还写了一本书叫《GOOD TO GREAT》,即《优秀到卓越》,讲了五个不同管理层次的领导力。第一层,个人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技能。第二层,能影响到别人。第三层,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仅自己做得好,能影响别人,而且可以分配资源和管理他人。第四层是领导者要有远见,有战略思想。第五层比较困难,就是要有一种魅力,有一种宗教性的吸引力。像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人,他们的能力往往不是培养的,而是有天生的成分。
我们研发集团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有一些准则:首先要有诚信。诚信是重要的品质,对于微软这样的公司诚信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把很多的技术,源代码,每个层次都交给不同的人去负责,需要他们有巨大的决策力,所以也需要他们有巨大的诚信,别人信任你,给你最大限度的决策力,这时候你一定要有诚信力。第二,要有开拓的视野。IT产业总在发展和变化,要了解最新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第三,要有强大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现在做一个软件不是两三个人在家里就可以做成的,需要很多人的合作,甚至需要跨文化的工作能力,因为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开发一个软件,使用不同的语言,处在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第四,需要对理想有执著追求。不要仅仅认为自己是来打工的,差不多有3000多名正式员工和上万名员工在研发集团,我对他们说,我是为你们打工的,我为你们提供最好的环境让你们去追求和实现梦想。
我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在这方面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观察不同的领导人,包括政府领导人,也包括企业领导人,他们到底有哪一些共性?其实看一看大家的风格都不一样,有些人十分外向,有些人十分内敛,有些人十分热情,而有些人显得比较冷酷,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说话比较结巴,有些人很喜欢在媒体露面,而有些人从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样,到底有什么共性?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使命感。所有这些人,做项目也好,做公司也好,其实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正想做件实事,包括乔布斯和盖茨。盖茨和人在一起的时候从来不谈商业模式,从来不会谈公司电脑卖了多少台,而谈的是我们的东西怎么才能让大家喜欢,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使命感。
第二点就是简化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看起来很复杂和混乱的东西,他们能够用简单的、清晰的语言把它讲出来。真正伟大的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其实他们的核心使命都很简单。英特尔做芯片,微软做PC和网络,谷歌整合全球的信息,FACEBOOK把全球的人联系在一起,迪士尼让人们生活更有乐趣,通用电气创立之初的目标是让人们生活得更明亮。在微软,我十分有幸和很多人一起工作。比尔·盖茨是我的导师,因为在微软每个人进来之后都有一个导师,每个月都会有机会和导师就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一对一进行交流、提问。虽然并不是每个问题他都有答案,但是有一点,他可以帮助你思考。和盖茨聊天之后就觉得很清醒,一切变得那么简单,和鲍尔默开会之后,就会觉得浑身充满了能量,特别来劲儿。所以处理问题和简化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点就是自信。有些领导人讲话声音比较小,每次采访都很低调,特别是台湾的领导人,比如台湾著名的企业家林百里、郭台铭、施振荣等等。无论他们的口才好坏,但是看他们的眼睛,感觉都有一种信心,一种自信,尽管他们讲话很婉转,但是你知道他们是自信的,并且会成功。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领导与员工面对面沟通的时间就少了,这时候很重要的是领导要给员工带来信心,让员工认为,跟着他没错,只要他是我们的领导人,我们公司就有希望,这就是一种信心(confidence)。
第四点就是判断力。判断力就是决策的能力,判断公司发展的能力,在公司做到CEO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聪明人,他们有不同的主意,因而作为领导人很重要的第一就是选择哪些人,第二就是选择哪些主意,做领导最难的是在没有充分数据和时间的情况下做决定,所以就需要判断力。
我经常讲,在企业里面,最糟糕的决定就是不做决定。有时候不管哪条路都可以走到目的地,但是你如果停下来就会错过机会。好的领导人做正确决定的几率可能会大一点,但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盖茨也会犯错误,但是大的方向他知道,所以犯了错误以后也知道怎么样去调整。
另外一点,心态也很重要,要有面对困境坚韧、从容的心态。林百里是广达集团的总裁,广达是最大的笔记本制作商。他给我讲他当时做笔记本创业的历史。公司初始只有几个人,产业里大家都不看好他们的发展。他们生产出来后,挨家挨户做宣传,上门兜售。但是人家大都不理他,以为他是做传销的。他当时已经是上亿美元的富翁了,他仍然坚持做。有一次敲门之后,向人家展示电脑,那人十分不客气,把门一摔,电脑就砸到地上了,他拿起来对人家说,你看我的电脑还没有砸坏,你买吧。我讲这个就是说,不管你多成功,心态一定要好,心态好就是一种转机。另外一个例子是乔布斯,乔布斯小时候的经历很曲折,最曲折的是在苹果,他自己创办的公司,结果没做好,被董事会开除了,10年之后他又回到苹果,当时公司没钱,他就弯下腰来向比尔·盖茨要钱,比尔·盖茨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投了1.5亿美金,所以历史就从此改变了,创造了后来的辉煌,所以我觉得心态特别重要。
(二)我的人才观
我在公司和很多人一起工作,在微软这样的企业,一定要有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一定要包容,有的人沟通力差一点,有的人性格孤僻一点,但是都可以包容,只要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但是有三种人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第一种是双面人,这种人总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老板那里是一个版本,在同事面前是一个版本,对他的属下又是一个版本,这样的人不管多么聪明,最好不要雇佣,雇佣之后就尽快清除。第二种是负面人,这种人对任何事情都要抱怨,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这种人也要赶快清除。我刚才说正面的能量是可以传染的,但是负面的能量传染得更快。第三是玩世不恭的人,这种人对什么都不在意,没有激情,对做的事也好,对企业也好,对任何人也好,都没有激情,这种感官迟钝的人,最好也不要。
上次和马云聊天,说到最理想的团体是刘备的团体,五虎上将加上诸葛亮,但这种团队是千年不遇的,在现实中更多的可能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团队。这个团队也不错,唐僧的方向很明确;孙悟空的本事大,但是老犯错误;猪八戒是工作不努力,每天享受生活,但是很会巴结领导;沙和尚是很好的职业经理人,每天什么都不问,准时打卡,很努力地工作。这样的团体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真实的团体,这种团体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取得了成功。所以一个团体要根据自身的特质,根据周围的环境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小结:IT产业的巨大变革
最后,我总结一下,整个信息产业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叫做“1.2.3.4.”。一个云;两个推动力(Enabler),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设备之后有强大的软件做基础;三个中心,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四个目的,提供内容、提供社区、提供通讯、提供商务。创新很重要,创新靠人。所以IT=IP+IQ,聪明的人,好的团队就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谢谢大家。(本文根据张亚勤2011年10月22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11年第10期主题讲坛上的讲座内容整理)
第二篇:信息科技文档
1、我国国防武装力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国防武装力量是国家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我国国防武装力量包括:军队、警察、预备役部队、民兵等正规和非正规的武装组织,是国家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结合其他诸种武装力量构成,由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统帅。我国的国防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2、试列举出军用高技术中最具影响的几项技术?(至少4种)
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光电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3、美军认为,网络战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网络战分为哪两大类?
网络战分为两大类:
1、战略网络战;
战略网络战又有平时和战时两种。平时战略网络战是,在双方不发生有火力 杀伤破坏的战争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各民用网络信息设施及战略级军事网络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手段实施的攻击。而战时战略网络战则是,在战争状态 下,一方对另一方战略级军用和民用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
2、战场网络战。
战场网络战旨在攻击、破坏、干扰敌军战场信息网络系统和保护己方信息网络系统
4、信息化武器装备根据在战争中的作用可分为几种?
从大的方面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可以分三大类:一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即C4ISR系统),其在功能上可分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指挥控制4个分系统;二是信息化杀伤武器,包括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战武器装备和新概念武器系统;三是信息化作战平台
5、C4 I S R是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指挥操作系统,它具体包括哪些功能?
C4 I S R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C4 I S R是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指挥操作系统,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将作战中所涉及的多项工作的显示、控制、及指挥,以卫星计算机自动化的方式加以整合呈现在指挥官面前。是美国国家指挥当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备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的总称,是美国整个军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几种技术?
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
或者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
7、案例分析
(1)、武器装备信息化指的是什么?
武器装备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领域的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实现联网化、自动化和实时化。
(2)、信息武器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进攻与防御、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着。如今,信息武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庞大、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武器系统,大体上可划分为哪两大类?
1、软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以计算机病毒武器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
其次是电子战武器
再次是广播、电视、报刊、传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被用于摧毁对方军队和民众作战意志的心理战的舆论工具
2、硬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精确制导武器及其信息系统
其次是各种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包括飞机、舰艇、坦克、火炮、直升机、无人机等等。
(3)、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简述芯片和软件对武器系统的作用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几乎都离不开芯片和软件。从电子作战到精确作战的武器,从电子信息空间到物理空间作战的武器,无不是基于芯片和软件、基于信息和知识的武器。芯片和软件采用与否,成为高技术兵器的主要标志。
8、案例分析
(1)、网络战的特点是什么?
(一)战略、战役、战术网络战界限模糊 未来局部战争,战略、战役、战术界限模糊,使得战场网、战役网和战略网的区分更加困难,战略性信息、战役性信息和战术性信息在集成化网络环境中有序流动,呈现出紧密互联、相互融合的特点。这势必使战略、战役、战术网络战界限模糊,日益融为一体。
(二)网络战场疆域不定传统作战离不开陆地、海洋、空中甚至太空等有形空间,而网络战是在无形的网络空问进行,其作战范围瞬息万变,网络所能覆盖的都是可能的作战地域,所有网络都是可能的作战目标。传统作战改变作战方向需要长时间的兵力机动,而网络战,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作战地域、作战方向、作战目标和作战兵力的改变,前一个进攻节点与后一个进攻节点在地域上也许近在咫尺,也许相距万里。计算机网络空间成为战场,消除了地理空间的界限,使得对抗双方的前方、后方、前沿、纵深的概念变得模糊,进攻和防御的界限很难划分。
(2)、网络战的主要攻击手段有哪些?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是网络战的作战手段之一。
病毒通常通过有漏洞或损坏的网络、芯片、扩展卡或外围设备等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软
件侵入系统。
另一种攻击手段,则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敌方层层设防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植入病毒,或任意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除此之外,美国还正在研制一种只有手提箱大小的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它产生的电磁脉冲可烧毁周围几千米内计算机的电子 器件,直接破坏它们的工作效能。
(3)、阻止外界网络入侵的“护网”手段有哪些?
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免遭外界的恶意攻击,首先是主动防护,就是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网络结构时要考虑防护措施。如果严格控制贮存有机密信息的计算机进入网络系统,就能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被窃取。
为了防止黑客入侵,网络防御或是对系统中的各用户根据其职责规定权限,或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对用户进行监视。然而,在任何时候,建立备用系统,对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备份也总是十分必要的。
9、论述题: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试结合实际论述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答:
一是武器装备智能化。其重要标志是各类精确制导武器(PGM)逐步成为战场的主角。在历时14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当时使用的只是命中精度较高的灵巧炸弹。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使用弹药总量的比例增至8%,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战斧”式巡航导弹。而这一比例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更分别上升到35%和60%。
二是编制体制精干化。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趋势。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统计,1985年全球兵力总额为2794.66万,1999年降为2187.59万,减少607.07万,减幅达22%。通过裁减数量、调整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等措施,军队规模更趋精干,战斗力普遍增强。
三是指挥控制自动化。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为使指挥控制实时高效,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I系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把情报系统获得的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CI加上了Computer(计算机),90年代后又进一步发展为CISR系统,增加了Surveillance(监视)和Reconnaissance(侦察)。目前这一系统又发展为CKISR,增加了“Kill”(杀伤)。指挥控制自动化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得益于数据链的发展,它是整个指挥自动化的“神经中枢”。
四是作战空间多维化。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运用,作战领域正逐步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扩展。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表明,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而制信息权又离不开制天权。据统计,美国等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33颗,在科索沃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50多颗,在阿富汗战争中也先后动用军事卫星50余颗。
五是作战样式体系化。近期几场局部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已发展到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机械化战争阶段有陆、海、空的协同作战,但它只是协同。随着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逐步到来,“空地一体战”、“空地海天一体战”便向着真正的体系对体系的“联合作战”发展,这其中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诸军兵种之间形成完整体系的粘合剂。
10、论述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3场战争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美军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试用这3场局部战争论述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引起作战方式方法上一系列深刻变化
二战以后50余年,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军队竞相发展高新技术兵器、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并在局部战争这个“试验场”上不断进行实战检验,引起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中力量的发展促进了战争的空中化,空中及空间力量正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力,空天战场正在确立自己新的主导地位。如在海湾战争中构成美军高技术兵器群的56种兵器中,空中武器装备或通过空中发挥作用的武器就达44种,约占78%,而科索沃战争则表现为一场纯粹的大规模空袭战。
第二,以巡航导弹等防区外发射武器和带卫星导航系统的航空兵器为主导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打击手段和主攻武器,使得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共投掷各类弹药2.2万余枚,其中精确制导弹药1.3万多枚,使用比例由海湾战争的9%、科索沃战争的35%大幅上升到此次战争的60%,并创造了一次打击任务在20分钟内投掷1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历史纪录。
第三,指挥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由于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
二、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代高技术战争将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例子说明)
三、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模式
随着战争技术含量特别是高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各国军事技术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甚至出现技术上的“代差”。强的一方更加重视发展自己的技术优势,弱的一方也力争从技术外寻找出路。因而,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作战双方的选择。
四、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与以往战争相比,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而战争的相关空间在不断扩大;战争的战役空间在缩小,而战略空间在扩大。在3场战争中,美军的打击目标都集中于特定范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预定目标的打击,美军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全般覆盖”、“地毯式轰炸”的做法,而是精选部分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交战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基本实现了“非接触作战”。与此同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相关空间又在不断扩大。
五、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战争胜负取决于作战系统的整体对抗能力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证明,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取得“1+1>2”的系统效应。
六、战争消耗越来越大,战争更加依赖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
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消耗成几何级数大幅度增加,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单从物资消耗来看,海湾战争分别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马岛战争提高了20倍、10倍、7.5倍、4.2倍和3.5倍。(例证)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是无法承受的。
11、论述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身处现代社会的你将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答: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需要展开讨论
12、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现代信息战的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
答: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
A、破坏信息系统。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
B、影响人的心理。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信息战的作用及趋势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弹头将不会爆炸;还可以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中植入按预定时间启动的逻辑炸弹,并保持在休眠状态,等到了预定时间,这些逻辑炸弹将复活并吞噬计算机收据,专门破坏指挥自动化系统,摧毁那些控制铁路和军用护航线的电路,并将火车引到错误路线,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目标。有人预言,“未来战争可能是一场没有痛苦的、计算机操纵的电子游戏”。
未来信息战将对非军事目标产生更大的威胁。未来战争可用计算机兵不血刃、干净利索地破坏敌方的空中交通管制、通讯系统和金融系统,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信息战虽然凭借它的奇异技术或许能够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战的打击面将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敌国民众中引起普遍的恐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信息战同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样可怕。
信息战作为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还将对各国军队编成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微处理器的运用,武装系统小型化,用电子控制的“无人机”将追踪和敌军目标,航空母舰和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可能过时。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负责处理命令的参谋人员的层次将大大减少。
第三篇:信息科技工作总结
一、合理调配资源,完成省中心网络互联工作。
根据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方案,我市农村信用社上线工作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按照省联社计算机中心工作安排,我市信息中心必须在6月10日前完成与省中心的互联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部门制定了专项的工作计划,合理分工,提前完成了省中心的工作部署。
首先,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协作,以“节约资源、符合标准”为原则,制定了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改造方案。
⑴、购置两台CISCO3550交换机,做到网络线路的双机热备。
⑵、购置CISCO3662路由模块,做到主线路(电信光纤)的联结。
⑶、不重新购置CISCO3550路由器,利用原CISCO2610路由器(信贷管理使用)资源,购置了相应的模块,做到备份线路(联通光纤)的联结。
其次,我们及时将以上的工程改造方案报省信息中心与科技处批准,经科技处批准后,我们部门在设备到位、线路到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与5月中旬完成了与省信息中心的联结,为下一步数据集中提供了网络保障。
二、实施中心机房改造工程,确保中心机房安全运转。
第四篇:信息科技工作总结
今年信息科技工作围绕全省数据集中工作,实施了信息中心网络及机房改造工程,完善了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制度,为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合理调配资源,完成省中心网络互联工作。
根据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方案,我市农村信用社上线工作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按照省联社计算机中心工作安排,我市信息中心必须在6月10日前完成与省中心的互联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部门制定了专项的工作计划,合理分工,提前完成了省中心的工作部署。
首先,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协作,以“节约资源、符合标准”为原则,制定了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改造方案。
⑴、购置两台CISCO3550交换机,做到网络线路的双机热备。
⑵、购置CISCO3662路由模块,做到主线路(电信光纤)的联结。
⑶、不重新购置CISCO3550路由器,利用原CISCO2治理发愣功路由器(信贷管理使用)资源,购置了相应的模块,做到备份线路(联通光纤)的联结。
其次,我们及时将以上的工程改造方案报省信息中心与科技处批准,经科技处批准后,我们部门在设备到位、线路到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与5月中旬完成了与省信息中心的联结,为下一步数据集中提供了网络保障。
二、实施中心机房改造工程,确保中心机房安全运转。
第五篇:信息科技总结
信息科技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也立足实际、搞好教学,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基础上,还为信息技术竞赛、学校活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开设、师资配备
我们学校是三年级至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2节,并且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来进行,专课专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共有3位,2名本科,1名专科,虽然都是兼职,但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信息教学的要求,相反,因为我们人多,力量大,遇事有商有量,反而促进课堂教学和其它的一系列工作,我想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工作热情完全不亚于专职的信息教师。
二、课堂教学、校本教研
根据教导处的要求,我们在期初就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本学期共有四次教研活动,第一次是制定工作计划,各册教材确定期末考核的目标,因为我们学校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领导对各技能类学科进行考核,信息技术的考核分为学生座谈(主要是调查老师上课的情况),还要每班抽取学生现场操作。第二次、第三次是磨课,为我参加课堂教学评比出谋划策。第四次是为了做了本次六年级信息抽测,我们几个老师在一起讨论出卷。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很年轻,对工作的热情都很高,平时上课前我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并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上好每堂课。每个期末我们对学生都有考核,但我们的考核并不单一,我们注重对学生上信息课各方面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期末最终成绩=考试成绩×40%+平时作业练习成绩×20%+德育表现成绩×20%+课堂表现成绩×20%。
三、专业发展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校级或县级的业务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争取每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不放弃向优秀的同行学习的机会。在撰写方面,我们组成员通过教师blog,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存在问题 今后思考
我们学校有一个机房,共41台电脑,但最多的班级人数有56人,无法做到一人一机。怎么办我们就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动脑,去练习。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还存在不少有待提高的方面:如创新意识还要加强;计算机的维护技术有待于提高;对病毒的预见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总结还不够及时,有些工作还不够主动 ……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于我校的性质决定,还在不断的完善中我们信息老师会更加努力,力争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人身价值,力争使我们做得更好。
闵兆云
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