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科技课程学什么
信息科技课程学什么? 要实现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课程中如果只包含一些基础知识和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且能正确处理信息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只从知识、技能角度提出要求的做法,而从“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科技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信息素养。
这四方面的学习内容中,“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训练内容应该是最核心的。思维决定行为方式,要学会使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例如:确定目标、确定需求、制定方案、制定评价标准、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小结反思等,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在各个步骤中的作用,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加工、表达、发布、管理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激发灵感、梳理概念、促进创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则可以用于合作交流等。而在“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内容中,不拘泥于工具和软件以及它们具体操作的统一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功能和应用规律。例如:知道信息技术工具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设计、制造,按照人们设定好的程序处理信息,各个部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知道信息技术工具都有用于接受指令和反馈信息的部件,如键盘、鼠标、遥控器、计算机显示器、摄像机上的液晶屏;知道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它们的操作规律;知道利用好信息技术工具本身提供的信息,例如:各种说明书、软件中的“帮助”功能、网上其他人的使用心得等。因为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要求,才能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从容应对不断更新的各种工具和软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地用好信息技术。“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内容,是为了学会处理好信息社会中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理解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理解信息技术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等。
这些学习内容有别于原来计算机课中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内容不能简单地用知识点或操作要求来描述或规定,因此,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以“学习要求”来叙述的,即学生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这样一方面能够用“学习要求”来限定“学习内容”,衡量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从教学内容是否能使学生具有这些表现水平来评估;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空间,只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这些表现水平,学习内容中的工具、软件以及具体的操作就可以根据不同年段,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和学校特点灵活选用。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统一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专业化发展打好基础,为今后进入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化学习做好准备。不同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志向,为了让信息科技学科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知识,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若干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今后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让学生分别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原理、方法、技巧;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数据管理效率的方法;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设计、制作水平。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信息科技课程还设置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研究型课程让学生把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使信息科技成为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和学会科学方法。
总之,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一些计算机软件操作,或者一种计算机语言,而从让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的角度进行安排。
信息技术课程怎么学?
有效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目标,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环节,高效的学习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是重要保证。信息素养是无法通过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的操作训练来形成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思维、感悟才能形成。因此,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继而主动而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才能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始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且能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思考,养成积极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需要,提出新问题,明确问题的真实意义;能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经验提出一些假设,获得足够信息验证这些假设,尝试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能执著地按照方案解决问题,面临困难能迎难而上,遇到挫折锲而不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每一项活动、任务结束后能想一想自己获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今后如何避免或改进等。
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选择不同的工作或者任务;与同伴共同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和评估工作结果的标准;积极发表、维护自己的观点,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与伙伴们相互勉励;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小组制定的规定,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确保整个小组的利益。在这样一种合作形式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领悟与他人合作的技巧,逐步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
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的传授,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体验和感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合作、探究和反思。因此,信息科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设计了各种训练,这些训练的目标涵盖了信息素养的三个方面。学生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训练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训练的方法也应根据训练目标进行设计,始终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对高中阶段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书面练习和在计算机上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第二篇:信息科技课程学习总结
加快物联网建设,夺取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胜利
一种技术主导一个世纪,一种技术成就一个时代。从18世纪的大机械系统和工业革命,19世纪的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我们不禁要问21世纪又将是什么样的技术进步能开启时代的新篇章?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难以预见的,主要依靠科学家的灵机一动,技术的演进则取决于科学发明。但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技术变革,就会发现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战略取向。技术变革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明电子计算机的驱动力来自二战时计算弹道的紧迫需求,发明晶体管的驱动力来自电话通信的交换机。远离真实需求的所谓新技术往往成为泡沫。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
在过去几十年中,信息技术一直走在信息科学的前面,无论是图灵机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还是香侬信息论,都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建立起来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许多重要的信息科学基本理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根据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我们预计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将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下半叶将出现一次基于科学突破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美国智能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日本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和政府服务这三个领域。韩国政府出台了韩国未来的IT战略,英国提出来数字英国计划。这些都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相关的战略中,还特别强调物联网在传统当中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通过一年多的战略研究工作,做出的最基本的判断是:第一,信息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以后,不会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第二,不论是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和存储器,2020年前后都会遇到只靠延续现有技术难以逾越的障碍(信息技术墙),孕育着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原理性的突破。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信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攻克“信息技术墙”的核心技术,解决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低能耗、安全性和易用性等难题,逐步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信息网络体系。
在本届两会上,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渐渐清晰。首先,政府继续力推“两化融合”。其次,强调信息基础设施作用。此外,在谈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时,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在谈到“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时,报告提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等。
报告中重点提到“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十二五”规划中则进一步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范围很广。笔者认为我们发展重点应在于物联网及其产业的建设,尽快打破信息技术墙: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好地设计、构造、分析和编程计算机,而现在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最好地设计、构建、分析和操作网络。继20世纪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21世纪将提出新的网络论——物联网。
1999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2008年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在中国,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形态的形成。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温总理在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以后,物联网被正式列入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过“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工信部14日在北京为我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重庆市南岸区“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授牌,同时重庆市南岸区就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签约金额超过2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授牌仪式上表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工信部正在制定全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促进物联网在战略性产业和民生事业的先导示范应用,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培育物联网企业,在全国合理布局物联网产业等内容。工信部于去年12月正式批准重庆市南岸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这一基地将承载着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为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是重庆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五个重庆”的建设,为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积聚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重庆市打造了一大批物联网示范项目,物联网应用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落户重庆,将对重庆城市智能化、资源优化配置、社会运行系统提升等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排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第一位,表明了国家在整体战略规划上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切期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信息科学人才和广大同胞的努力下,我们必将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沿,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第三篇:信息科技文档
1、我国国防武装力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国防武装力量是国家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我国国防武装力量包括:军队、警察、预备役部队、民兵等正规和非正规的武装组织,是国家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结合其他诸种武装力量构成,由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统帅。我国的国防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2、试列举出军用高技术中最具影响的几项技术?(至少4种)
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光电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3、美军认为,网络战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网络战分为哪两大类?
网络战分为两大类:
1、战略网络战;
战略网络战又有平时和战时两种。平时战略网络战是,在双方不发生有火力 杀伤破坏的战争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各民用网络信息设施及战略级军事网络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手段实施的攻击。而战时战略网络战则是,在战争状态 下,一方对另一方战略级军用和民用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
2、战场网络战。
战场网络战旨在攻击、破坏、干扰敌军战场信息网络系统和保护己方信息网络系统
4、信息化武器装备根据在战争中的作用可分为几种?
从大的方面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可以分三大类:一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即C4ISR系统),其在功能上可分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指挥控制4个分系统;二是信息化杀伤武器,包括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战武器装备和新概念武器系统;三是信息化作战平台
5、C4 I S R是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指挥操作系统,它具体包括哪些功能?
C4 I S R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C4 I S R是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指挥操作系统,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将作战中所涉及的多项工作的显示、控制、及指挥,以卫星计算机自动化的方式加以整合呈现在指挥官面前。是美国国家指挥当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备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的总称,是美国整个军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几种技术?
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
或者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
7、案例分析
(1)、武器装备信息化指的是什么?
武器装备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领域的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实现联网化、自动化和实时化。
(2)、信息武器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进攻与防御、干扰与反干扰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着。如今,信息武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庞大、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武器系统,大体上可划分为哪两大类?
1、软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以计算机病毒武器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
其次是电子战武器
再次是广播、电视、报刊、传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被用于摧毁对方军队和民众作战意志的心理战的舆论工具
2、硬杀伤型信息武器
首先是精确制导武器及其信息系统
其次是各种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包括飞机、舰艇、坦克、火炮、直升机、无人机等等。
(3)、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简述芯片和软件对武器系统的作用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几乎都离不开芯片和软件。从电子作战到精确作战的武器,从电子信息空间到物理空间作战的武器,无不是基于芯片和软件、基于信息和知识的武器。芯片和软件采用与否,成为高技术兵器的主要标志。
8、案例分析
(1)、网络战的特点是什么?
(一)战略、战役、战术网络战界限模糊 未来局部战争,战略、战役、战术界限模糊,使得战场网、战役网和战略网的区分更加困难,战略性信息、战役性信息和战术性信息在集成化网络环境中有序流动,呈现出紧密互联、相互融合的特点。这势必使战略、战役、战术网络战界限模糊,日益融为一体。
(二)网络战场疆域不定传统作战离不开陆地、海洋、空中甚至太空等有形空间,而网络战是在无形的网络空问进行,其作战范围瞬息万变,网络所能覆盖的都是可能的作战地域,所有网络都是可能的作战目标。传统作战改变作战方向需要长时间的兵力机动,而网络战,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作战地域、作战方向、作战目标和作战兵力的改变,前一个进攻节点与后一个进攻节点在地域上也许近在咫尺,也许相距万里。计算机网络空间成为战场,消除了地理空间的界限,使得对抗双方的前方、后方、前沿、纵深的概念变得模糊,进攻和防御的界限很难划分。
(2)、网络战的主要攻击手段有哪些?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是网络战的作战手段之一。
病毒通常通过有漏洞或损坏的网络、芯片、扩展卡或外围设备等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软
件侵入系统。
另一种攻击手段,则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敌方层层设防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植入病毒,或任意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除此之外,美国还正在研制一种只有手提箱大小的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它产生的电磁脉冲可烧毁周围几千米内计算机的电子 器件,直接破坏它们的工作效能。
(3)、阻止外界网络入侵的“护网”手段有哪些?
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免遭外界的恶意攻击,首先是主动防护,就是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网络结构时要考虑防护措施。如果严格控制贮存有机密信息的计算机进入网络系统,就能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被窃取。
为了防止黑客入侵,网络防御或是对系统中的各用户根据其职责规定权限,或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对用户进行监视。然而,在任何时候,建立备用系统,对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备份也总是十分必要的。
9、论述题: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试结合实际论述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答:
一是武器装备智能化。其重要标志是各类精确制导武器(PGM)逐步成为战场的主角。在历时14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当时使用的只是命中精度较高的灵巧炸弹。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使用弹药总量的比例增至8%,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战斧”式巡航导弹。而这一比例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更分别上升到35%和60%。
二是编制体制精干化。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趋势。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统计,1985年全球兵力总额为2794.66万,1999年降为2187.59万,减少607.07万,减幅达22%。通过裁减数量、调整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等措施,军队规模更趋精干,战斗力普遍增强。
三是指挥控制自动化。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为使指挥控制实时高效,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I系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把情报系统获得的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CI加上了Computer(计算机),90年代后又进一步发展为CISR系统,增加了Surveillance(监视)和Reconnaissance(侦察)。目前这一系统又发展为CKISR,增加了“Kill”(杀伤)。指挥控制自动化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得益于数据链的发展,它是整个指挥自动化的“神经中枢”。
四是作战空间多维化。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运用,作战领域正逐步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扩展。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表明,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而制信息权又离不开制天权。据统计,美国等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33颗,在科索沃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50多颗,在阿富汗战争中也先后动用军事卫星50余颗。
五是作战样式体系化。近期几场局部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已发展到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机械化战争阶段有陆、海、空的协同作战,但它只是协同。随着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逐步到来,“空地一体战”、“空地海天一体战”便向着真正的体系对体系的“联合作战”发展,这其中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诸军兵种之间形成完整体系的粘合剂。
10、论述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3场战争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美军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试用这3场局部战争论述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引起作战方式方法上一系列深刻变化
二战以后50余年,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军队竞相发展高新技术兵器、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并在局部战争这个“试验场”上不断进行实战检验,引起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中力量的发展促进了战争的空中化,空中及空间力量正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力,空天战场正在确立自己新的主导地位。如在海湾战争中构成美军高技术兵器群的56种兵器中,空中武器装备或通过空中发挥作用的武器就达44种,约占78%,而科索沃战争则表现为一场纯粹的大规模空袭战。
第二,以巡航导弹等防区外发射武器和带卫星导航系统的航空兵器为主导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打击手段和主攻武器,使得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共投掷各类弹药2.2万余枚,其中精确制导弹药1.3万多枚,使用比例由海湾战争的9%、科索沃战争的35%大幅上升到此次战争的60%,并创造了一次打击任务在20分钟内投掷1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历史纪录。
第三,指挥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由于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
二、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代高技术战争将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例子说明)
三、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模式
随着战争技术含量特别是高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各国军事技术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甚至出现技术上的“代差”。强的一方更加重视发展自己的技术优势,弱的一方也力争从技术外寻找出路。因而,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作战双方的选择。
四、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与以往战争相比,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而战争的相关空间在不断扩大;战争的战役空间在缩小,而战略空间在扩大。在3场战争中,美军的打击目标都集中于特定范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预定目标的打击,美军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全般覆盖”、“地毯式轰炸”的做法,而是精选部分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交战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基本实现了“非接触作战”。与此同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相关空间又在不断扩大。
五、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战争胜负取决于作战系统的整体对抗能力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证明,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取得“1+1>2”的系统效应。
六、战争消耗越来越大,战争更加依赖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
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消耗成几何级数大幅度增加,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单从物资消耗来看,海湾战争分别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马岛战争提高了20倍、10倍、7.5倍、4.2倍和3.5倍。(例证)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是无法承受的。
11、论述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身处现代社会的你将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答: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需要展开讨论
12、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现代信息战的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
答: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
A、破坏信息系统。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
B、影响人的心理。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信息战的作用及趋势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弹头将不会爆炸;还可以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中植入按预定时间启动的逻辑炸弹,并保持在休眠状态,等到了预定时间,这些逻辑炸弹将复活并吞噬计算机收据,专门破坏指挥自动化系统,摧毁那些控制铁路和军用护航线的电路,并将火车引到错误路线,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目标。有人预言,“未来战争可能是一场没有痛苦的、计算机操纵的电子游戏”。
未来信息战将对非军事目标产生更大的威胁。未来战争可用计算机兵不血刃、干净利索地破坏敌方的空中交通管制、通讯系统和金融系统,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混乱。信息战虽然凭借它的奇异技术或许能够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战的打击面将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敌国民众中引起普遍的恐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信息战同其他形式的战争一样可怕。
信息战作为未来战场上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还将对各国军队编成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微处理器的运用,武装系统小型化,用电子控制的“无人机”将追踪和敌军目标,航空母舰和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可能过时。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负责处理命令的参谋人员的层次将大大减少。
第四篇:信息科技与美术的课程整合教学
信息科技与美术的课程整合教学
——信息科技二期课改教学模式初探
徐汇区紫阳中学 唐连芳
21世纪,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即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它将我们推向了更为激烈的世界竞争中。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为此,我大胆地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将信息科技和美术课程相整合,在预初年级进行电脑绘画的训练,把信息技术教育和美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科教学,为学科教学服务。
一、寻找信息科技与美术课程的契合点
我经常主动找美术老师交流预初年级信息课内容,以及信息科技和美术课程整合教学的具体想法和思路,并且了解了预初年级美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每位学生的绘画功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设计主题系列如:以季节为系列的春、夏、秋、冬,以精彩的海底世界为系列的小宠鱼找妈妈,以小动物生长过程为系列的小蝌蚪变成可爱的大青蛙等,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或者自己创作一些有个性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在使用计算机时,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计算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二、整合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对信息科技和美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1.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
导引
教师
学生
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感受情景,对学习目标感兴趣
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信息资源
学习探讨,进行创
作
及时发现问题,评议
学生自练自检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互评
将绘画成果进入网络
交流
总结
2.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我都明确指出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作品,并给出一个透明的评价量规。完成任务是一堂课的核心。
(2)、提供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媒体,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它们对教育教学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如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和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3)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课堂中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的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网络是最好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课堂中校园网上老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在因特网上自己查找素材,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它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4)促进信息能力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现象要求以最有效的方法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与知识,据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大约是每3年翻一番。可见,信息而后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在教学模式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我们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即教学中的开始部分,为创作收集材料。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即有选择地对搜集到的材料加以归类和整理
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作过程,网上发布作品交流的过程。
显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信息科技和美术课整合的优点
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将信息科技与美术课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优化信息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科技与美术课整合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我们更可以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信息资源的优化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培养创造能力
信息科技教育与美术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3、突破技能的限制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设想,由于技能的限制,最终的作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平时绘画技能好的,越来越好,绘画技能稍逊的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而整合以后,传统的绘画技能已被淡化到最小的程度,而创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缩短了学生间的差异,使大家都能尽兴发挥。
4、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显著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即使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值得探索的问题
1、计算机软件中有一类专门的图象处理软件,如PhotoShop Freehand 等,但我感觉使用FlashMX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因为,学生在初一阶段参加完上海市统考后,到初二就有一个自我创作和综合运用期,我们可以在FlashMX平台上进行动画创作,预初的绘画基础就可以发挥出来,软件的选择应该有一个系统性、发展性,这样创作的动画有可以运用到网页的制作上了。
2、学生收集的图片有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图片中的构图不是很理想,色彩未能达到设计者的要求,不易更改等。
信息科技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两者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与相互间的影响。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资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第五篇:信息科技工作总结
一、合理调配资源,完成省中心网络互联工作。
根据省联社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方案,我市农村信用社上线工作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按照省联社计算机中心工作安排,我市信息中心必须在6月10日前完成与省中心的互联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部门制定了专项的工作计划,合理分工,提前完成了省中心的工作部署。
首先,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协作,以“节约资源、符合标准”为原则,制定了信息中心网络设备改造方案。
⑴、购置两台CISCO3550交换机,做到网络线路的双机热备。
⑵、购置CISCO3662路由模块,做到主线路(电信光纤)的联结。
⑶、不重新购置CISCO3550路由器,利用原CISCO2610路由器(信贷管理使用)资源,购置了相应的模块,做到备份线路(联通光纤)的联结。
其次,我们及时将以上的工程改造方案报省信息中心与科技处批准,经科技处批准后,我们部门在设备到位、线路到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与5月中旬完成了与省信息中心的联结,为下一步数据集中提供了网络保障。
二、实施中心机房改造工程,确保中心机房安全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