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时间:2019-05-14 16: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第一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两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5、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理解《静女》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学生结合注解和相关资料简介《诗经》(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1、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也是“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

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a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b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静女》题目解释

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全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2、男生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即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的全过程。

五、展开想象,体会情趣美

1、欣赏第一章,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作用。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3、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

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4、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

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象,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六、深入探讨,分析形象,体会情感美 提问:

1、分析静女的形象。

2、诗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和“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都表达了男子内心所想,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

1、静女形象: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2、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朗读诗歌(根据内容读出情感),指导背诵

根据发展线索: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的进行背诵。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可适当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九、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

幽会场面

青年之恋

青年之城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通过学习《静女》,我们看到了古代自由浪漫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爱情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氓》就反映了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简介《氓》的写作背景

《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三、诵读诗歌

1、全班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点字的注音,2、意节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1、分组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找出难译的字词句。

2、互助解决疑难。(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疑难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回答或老师解答。)

3、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五、情节和主题(在学生翻译后,紧接着总结。)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2、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3、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思考•练习

1、思考:《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a、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b、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1)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汝:通“你”。文中指代“彤管”。(2)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3)泣涕涟涟 涕:眼泪。

(4)以我贿迁 贿:财物。文中指“嫁妆”。(5)爱而不见 见:出现,露出。(6)来即我谋 即:靠近。(7)以尔车来 尔:你。(8)女也不爽 爽:差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C)A .氓之嗤嗤 来既我谋 秋以为期 B .既见复关 非来贸丝 乘彼诡垣 C .体无咎言 靡室劳矣 信誓旦旦 D .夙兴夜寐 其黄而损 无与土耽

七、作业

1、背诵《氓》。

2、改写《氓》800字左右的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氓

(情节)恋爱 婚变(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战 清醒、刚烈

第二篇: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语文九下

24、《《诗经》两首》教学案

一、文学资讯

(一)、作品资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二)、文体资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三)、其他资讯

(一)《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三)《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字词空间 重要字词注音及解释

(一)雎鸠(jiū):一种水鸟。

(二)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三)逑(qiú):配偶

(四)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五)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六)蒹葭(jiānjiā):芦苇。

(七)参差:长短不齐。

(八)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九)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三、问题探究

(一)、整体感悟

(一)从内容上看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二)《关雎》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三)《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二)、局部探究

(一)这两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二)这两首诗语言有何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蒹葭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四、综合性学习

(一)、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对《诗经》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

第三篇: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型】精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â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â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ã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四篇:诗经两首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君子好逑。5.,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第二课时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Ⅳ.当堂练习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2),白露为霜。,在水一方。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2)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五篇: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学习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理解诗歌,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3.背诵并默写诗歌。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把握两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静女》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2.《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静女》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初中都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诗歌,你们还记得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那你们是如何理解《诗经》的呢? 《诗经》:

1.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先秦称《诗三百》或《诗》(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定。2.《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多半是经过润色的民间歌谣,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为贵族享受或诸侯朝会时候的乐歌,按音乐布局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有诗40篇。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3.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赋: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简单的表现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又称为“起兴”,朱熹:“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事物做铺垫,多用于诗的开头。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艺。

《诗经》中有不少的爱情诗,接下来我们通过《静女》这首诗来看一下古代人是怎么描述爱情的?

二、朗诵正音 1.自己朗读

2.全班齐读,正音释义,明确重点字词(朗读应强调音乐性)

(1)姝:美丽 俟:等待 隅:城上的角楼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箫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这里指“彤管”

归荑:通“馈”,赠送荑草 洵:的确 匪女:通:“非”,不是你(荑草)(2)虚词: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多么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洵美且异:又…又…,表并列

三、研读课文

1.讨论、想象:抓住诗中的想象空间,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什么样的性格。男子:憨厚、痴情 女子:美丽、活泼、专情

2.详细分析诗歌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这时候女子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

(女主人公:天真活泼,聪慧美丽)

(2)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1)那这时候男子的心理活动又是怎么样的呢?

(2)翻译: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双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1)翻译: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送的 3.人物形象归纳 女主人公:

爱而不见(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娴静,美好)男主人公:

搔首踟蹰(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大胆表露自己对心仪女子的倾慕、赞美)洵美且异(真诚)

四、课堂小结

全诗篇幅很短,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男主人公等待恋人的急切、见到恋人时的喜悦和得到姑娘爱心以后的幸福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是一首美丽、动人、趣味盎然的爱情小诗。

五、作业

1.背诵《静女》,掌握诗中实词、虚词 2.预习《氓》

《氓》

一、导入

我们前面学习了《静女》,其中活泼可爱的女主人公和憨厚痴情的男主人公的爱情甜蜜真挚,令人向往,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那么面对负心的丈夫,我们的女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氓》,认识一位遭遇婚姻不幸的女子,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

二、整体感知

(一)正音会意

学生齐读,指出节奏或字音上的问题

(二)请几位学生谈谈本诗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各是什么样的?(板书)

1.情定:痴情女喜定婚期(第一二段)——喜悦、幸福 2.情变:勤持家却遭厌弃(第三四五段)——怨恨、沉痛 3.情断:勇挥剑斩断情丝(第六段)——清醒、刚烈

三、品读鉴赏

(一)刚刚大家读了这首诗,都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来告诉我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从相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主人公,故事相当完整。

(二)学习“情定”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章,请两位学生翻译,指出需注意的词语 贸 匪 愆期 将等

2.第一二章选取了三个效果极强的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明确:“蚩蚩”,忠厚老实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是否立刻答应了他?

明确: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

无良媒”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男主人公:生气“将子无怒”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定终生。7.提问:这些场景中,两人各是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氓:急躁、任性

“我”:温婉、体贴

这也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8.两人约定了婚期后,姑娘在漫长的等待中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和表现,她一会“泣涕涟涟”,一会“载笑载言”,足见对氓的思念,以及恋爱中姑娘的天真、活泼、热烈。

9.结婚前氓做了什么呢?

明确:“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晦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到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完结。10.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11.试背诵

(三)学习“情变”阶段

1.请学生朗读,翻译第三、四章,指出重点字词:

于嗟 耽 说 徂尔 爽 2.第三段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由前面两段的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暗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开始 3.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用原文)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6.除了婚姻的不幸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

7.我们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

明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提醒女孩子不要给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失去了理智

8.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又是怎么样的呢?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基调:怨恨、沉痛 性格:任劳任怨 9.试背诵

(四)学习情断阶段

1.学生朗读,翻译,指出重点字词:隰 泮

2.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爱情其实也一样,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有祈求?有没有凄凄惨惨戚戚?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的遗弃毅然离去,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3.这一段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4.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一)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总结,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男主人公: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不一 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刚烈、勇敢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勤劳、热情和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冲破世俗的束缚,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丈夫的身上。然而丈夫却对她始乱终弃,使她的愿望破灭,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呼喊。但是诗中她的怨恨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男权社会的社会特点决定。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1.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始乱终弃)2.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全文用赋,从订婚——结婚——婚变——决绝,全诗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以叙述为主,融入抒情、议论 2.比兴: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情着迷,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的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由桑树引发的对自己命运的叙述,这就是“兴”。(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凡事有边际

五、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预习《离骚》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两首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氓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

    《诗经》两首[模版]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诗经两首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四课练习题 一、《氓》品味鉴赏: 1、解释加点词: 氓之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 )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 )自我徂尔( ).....(5)自我徂尔,三岁......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主备教师:刘棠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

    《诗经》两首

    《诗 经》两 首 武冈一中 王征平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3、体悟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人教新课标九下)

    《外国诗两首》自主学案 本文两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作者构思的手法以及文中所描写的意象。 一、 朗诵全文,掌握如下字词。 1、......